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素食主义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10篇

2018-08-01 05: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10篇

  《素食主义者》是一本由(韩)韩江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 28.00,页数:2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一):也许可脆弱

  生活平静突然由于奇怪的梦开始素食,最终精神失常。一个正常的人怎么会变成这样?从书中可以看书家庭对一个人理性影响多大。小时候父亲暴力妈妈的哭泣,成家后丈夫自私冷漠,精神不正常后姐夫变态欲望,把一个人推向了深渊阴影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开始看到英惠不穿文胸时,心里多少有想法了,在我们这些传统国家,一个女生不注重外表仪态,你觉得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我精致的活着的给谁看呢?父亲?老公?英惠一直是缺爱的,最后陪伴他的只有同病相怜姐姐。姐姐一直活在自我安慰里,他无视自己内心的脆弱,无视妹妹渴望,最后通过英惠他才敢直面阴影,去哭泣,去心疼自己。让伤疤漏出来才会好的更快。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二):从“一个人”到“一棵树”

  从“一个人”到“一棵树”

  ——读韩江《素食主义者》

  徐巧琼

  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把自己当成一棵树?——合上这本书,脑中突然跳出了这样的想法。

  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不厚,才200页。但封面上,却如数家珍般地摆出了“李箱文学奖”、“韩国小说文学奖”等各种奖项。我估摸着,等到再版时,还会加上一个:布克国际文学奖——2016年5月16日,它获得了当年的国际布克奖。

  《素食主义者》由“素食者”、“蒙古斑”、“树火”等三部分组成,分别通过女主公丈夫、姐夫、姐姐的视角,勾勒了一个拒绝肉食暴力的女性全书情节紧凑笔端蕴秀,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疯狂伤痕仿佛触目可见。

  照评委主席Body Tonkin的话说,这是一部简洁、精致又令人心慌意乱的小说,它将在读者心里甚至梦中盘旋不去。

  主人公英惠的遭遇正缘于一个梦。某个早晨,她从梦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素食主义者:她厌恶杀戮,拒绝吃肉,拒绝为家人准备荤菜,甚至到最后,她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她把自己当作了一棵树,一棵只需光和水,谢绝任何食物交流的树。

  英惠这一举动,在她守旧的大家庭里掀起风波。丈夫为此与她离婚,伤透了心的父母不愿与她相见,还有,还有姐夫那隐秘而疯狂的欲望……最后,她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作为唯一看护人的姐姐仁惠,背负着痛苦压抑,用重重忍耐包裹着生活继续前行,也见证着英惠无常人生变数

  为什么英惠会变成现在这样子?为什么?

  在英惠的丈夫“郑先生”的眼中,“病”前的英惠,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不高不矮的个头、不长不矮的头发相貌平平,着装一般。正如“郑先生”所希望的那样,英惠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角色——料理家务,伺候丈夫,就像千千万万的传统韩国妇女一样

  但是,为什么英惠会变成现在这样子呢?为什么?

  仁惠一直在纠结。

  在医院里,仁惠冲着英惠喊:“你真的要这么死去吗?不会真的这么想吗?即使真的想变成树木,也要吃东西啊,吃东西才能维持生命啊!”

  英惠把脸转过来,像望着陌生人似的凝视着她,说道:“……为什么不能死掉呢?”——这是英惠变成“树木”前,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仁惠想起了很多年以前的一天。姐妹俩在山里迷了路,当时只有九岁的英惠对她说:“我们索性不要回去吧”。——那时,仁惠无法理解那句话。

  直到很久以后,她才懂得了妹妹:小时候,父亲的暴力只冲向英惠,因为温顺而一根筋的英惠,不会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只能默默地咽下所有的苦水。即使面对成年的英惠,暴躁的父亲也是动辄拳脚相加;在英惠病后,结婚五年的丈夫就像丢弃废物那样,若无其事地抛弃了她……也许正因为如此,英惠才想要变成一棵树木,远离人性黑暗面,远离人类世界

  “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在领奖台上,身为女性的韩江如是说。

  作为韩国人,韩江很清楚当地女性的地位:韩国深受儒教伦理的影响,曾是亚洲最严格的父权制国家。即便是当下,即便出现了朴槿惠这样的女总统,也并不代表女性地位得到多大提高。“规矩”、“卑微”仍是韩国妇女的身份标签。婚后“相夫教子”的主流观念,使得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无处施展能力,最终离开职场,成为“十项全能”的小媳妇。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英惠式”的压抑、疯狂和叛逆也就不足为奇了。

  读完这本书,我的双眼定格在小说结尾:有一只像秃鹫模样的黑鸟,正展翅冲向天空中的乌云处。

  也许,英惠就是那只试图冲出乌云的黑鸟。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三):了解

  搁置了好几日,终于要尝试着谈论一下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看法,确实没有接触过,连恐怖片都没有看过的人,自然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所以我想要原谅,看完之后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的自己,书中对于精神病形成原因比较少提及,主要是描述精神病患者的心理世界,这样细致描写会让自己细思极恐,因为似乎自己也有一点点症状类似于“被害妄想症”之类的存在,当然,也让自己了解到精神病人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理解,你或许无法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但也要尝试着理解他变成这样的原因,嗯,这似乎在我小小的世界里又添了一笔。

  精神病患者成为的原因,可能就是所有不快情绪的无处发泄和无法释怀,所以,情绪垃圾是不能堆积的,它们总会在某一刻爆发然后吞噬自己,想想,自己是幸运的,没有太多事情困扰自己,还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也是感谢

  还有比较神奇的一点就是,被叫做同一名称病症,竟会有不同表现,甚至病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完全不同,就像不是每一个和妹妹患同样精神病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手掌漫出了树根,腿间开出了花......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四):素食主义者

  一个从小受到父亲训斥以及责骂的女孩长大后,一天突然梦到在一个充满杀戮与鲜血场景茅草房里,从此走上了一条“素食主义者”的道路,正因其这一个选择才导致了后面的种种情节,我想着也是作者给此书命此名的原因吧,经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英惠内心陷入了极度恐惧与自我设定的世界中,最后被定为“精神病患者”,她一心想成为“一棵树”,可是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能容得下他的那个森林,内心十分孤独,心里想着死亡对自己更是一种解脱,让自己进入另外一个时空中会更好。她的姐姐在她所经历时间的影响下,自己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最后决定冲破一直以来不断忍受的生活最后成功地获得了“新生”,我想她对妹妹,心里有很多的愧疚,以前自己可以保护她免受很多伤害,可就是因为自己的懦弱与自私而忍气吞声,最后自己鼓足勇气去打破自己的内心的世界创建一个新的世界。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五):素食主义者的自我救赎

  跟着布克奖的风,把《素食主义者》纳入了书架,用一晚上读完了。从女主的怪异举动到素食主义爆发,从接连的梦境童年阴影,读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不是在写素食主义,其实在写童年时期的家庭暴力对孩子精神世界的长期折磨,还揭示了在面对至亲之人患精神障碍时“正常人”的无法理解与束手无策,当然还或多或少突出了韩国人很看爱谈的女权主义。 由于突然袭来的一系列噩梦原本就对生活毫无热情的女主英慧突然变得更加无欲无求,丢掉了家里的所有肉以及肉制品,甚至连鸡蛋牛奶也不能沾,失眠面色苍白,大多时间都处于静止状态同床共枕的丈夫婚后始终把她当作一个照料自己生活的保姆,当初选择这样一个女人只是因为她足够“普通”,可以满足他的所有需求而又让他足够“放心”。所以当妻子的精神发生异常,丈夫只有对于其不能正常照料自己的愤怒,甚至当妻子发生极端行为时,他没有表达一点关心,直接远远逃开。面对满是蔬菜饭桌,英慧面无表情地讲,“我,不能吃肉…”,丈夫大吼,“那你也要连累我吗?!”多年婚姻生活,到头来仅仅把妻子当成一个工具,当她不再“好用”时,他理所当然地离开了。 与女主英慧对生活完全无所谓的状态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姐姐智慧的“完美”人格白手起家,将一家小小的化妆品经营有声有色规模越来越大,始终待人温和,保持着众人眼中好太太、好妈妈的形象。同样面对所有事情保持平静,妹妹表现出冰冷的平静,可以说是全然放弃控制生活,而姐姐的平静充满了习惯性暖意,来自于她从小对所有事情的小心翼翼与过度控制。 而这两种人格的形成都来自于幼年时受到的家庭影响,父亲对母亲长期家暴,用残暴方法对待咬人的狗,把狗拴在车后面拖着跑到死,然后逼女儿们吃掉狗肉拌饭。妹妹也许是记住了那天吃进嘴里的狗肉的味道,伴着每晚家里的争吵声,终于对父亲乃至人类的惧怕到了一个极点,对今后的人生早早进入了绝望。于是在多年后深夜里一个噩梦袭来,所有积压在心里多年的黑水全部涌出,幼年目睹的家暴、父亲恶狠狠的脸、母亲的哭声、还有那天从食道滑过的狗肉的味道,一瞬间洪水般的恶心感把英慧内心残存的一点精神也彻底虐杀掉了。真正的恐惧不是表现在脸上的惊恐和内心的慌张,而是对身边所有事物的彻底放弃,直至毫无感觉,因为惧怕而拒绝一切。而姐姐为了保护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妹妹,她强迫自己表现得很成熟,催生出一种强大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温柔,用平和而又包容方式,小心翼翼地操控着一切。面对父亲强迫妹妹吃掉一块肉,面对丈夫对妹妹图谋不轨,她好像都可以包容,一边安抚着妹妹,一边努力接受一切。 小说中我最不喜欢的一个角色大概就是英慧的艺术家姐夫。怀着对小姨子隐秘的欲望,提出在其身上进行彩绘的要求,在意识到英慧并不抗拒,并得知她会愿意接触其他有植物彩绘的人体后,欲望进一步上升,在自己身上也画上花朵,打着艺术幌子,在英慧上释放了所有欲望,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精神障碍者可恶的欺诈。如果说女主的丈夫代表了那群把女人当作工具的男性,那么姐夫大概是那群把女人当玩具的人吧。 末尾对精神病院场景的描写是最震撼的部分,到头来也只有姐姐能理解妹妹,也可以说是妹妹的行为把姐姐从小心翼翼编织好的幻境里拉了出来。一直以来,她对所有不好的事选择妥协和包容,对一切残暴行为的无视与屈服,都被眼前那个因为拒绝进食而瘦骨嶙峋的妹妹打醒了。从坚持让妹妹接受专业治疗到放弃治疗带她出院,也是姐姐心境变化过程,她终于肯直面人生中所有的一切,童年的暴力、丈夫对婚姻的敷衍、自己对生活假装出来的热情,她终于肯承认自己其实和妹妹是一样的。 阴影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无法被照亮,也就无法被别人理解。若心中有了一点别人不理解的部分,随着时间流逝,这一部分终究会滋生出无法被他人触碰的另一部分,妹妹的症结在此。姐姐的问题在于她假装内心没有阴影的自我催眠,于是当多年以后别人将这一大片阴影从她的体内拉出来后,她终于没办法继续欺骗自己了。我很喜欢故事的结局,姐妹俩从精神病院出来回家的路上,路边的树木“熊熊燃烧”,眼神暗淡而强韧。 只有直面阴影,才能自我救赎。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mybeerbelly,会不定时分享一些影评书评,欢迎交流~】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六):现在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自由地控制了

  看完小说素食主义者 内心还是蛮震撼的

  以前在心理咨询中心遇到过轻度精神分裂的客人 我并不觉得她有什么特别

  只是一直反复说感觉有人在传她的流言(那是幻听)

  也许我是从那之后放弃做心理咨询工作者

  因为觉得自己没办法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他们看起来和常人没什么不同 我没资格说他们是患者

  小说里 女主人公的姐姐回忆小时候的经历

  妹妹从小就懂得说出自己的心声 自己则一直隐忍

  她也很后悔 如果当初和妹妹一样 两个人一起挑战权威 一起勇敢做自己

  也许就不会这样消极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妹妹得了偏执病 姐姐则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只是靠抚养孩子获得活着的勇气

  “现在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自由地控制了”是姐姐对生命垂危的妹妹坚决不进食的解释

  以前学过的 生活幸福感与一定程度的控制感有关

  如果人能掌控自己的一部分生活 同时又能泰然面对失控的情况

  那就会对生活感到满足

  而控制感全无则会显得无助 控制感过强又会压力很大

  所以说 控制也有个度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七):再见, 亲密关系

  我是用韩文读完的这本书, 本以为不会有中文版没想到还是有的~略有些意外, 不过很开心~因为可以分享感受了。 韩文原著语言表达很有感觉,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婚姻。(其实这本书有很多其他有价值的聊点, 但是可能我正处于婚龄还没有蓝盆友所以会重点关注这部分吧。) 对于没有故事的我来说, 不知道性与爱到底有何种联系。有人说, 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以分开来考虑, 但也有人说没有爱, 哪来的性。这就牵扯到了婚姻内无法进行夫妻关系的事情了, 对, 我指的是怀孕期间。前一阵子约了和男生, 约了两次感觉的出来人家对我有好感, 可是后来发现人家有女朋友。这三个事情都让我思考, 男人真的是吃着碗里的, 看着锅里的?(第一个事件中, 所有男性同胞说性与爱可以分开来考虑的) 不怕别人笑话, 我作为女生, 谈过很多场恋爱,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发现想要像以前那样为了喜欢就可以对任何一种未来都无所畏惧实在是太难了……和喜欢的人约会后送你回家, 并问是否可以进去喝杯茶, 你首先考虑的是今天是否打扫卫生了, 是否穿了配套的内衣, 今晚过了之后这段关系是否会继续下去, 如果继续下去结婚的话房子谁来买, 怀孩子了之后他会控制住自己吗, 如果有一天像这部小说主人公一样, 因为做了奇怪的梦不吃肉极度瘦下来了, 瘦到没办法进行夫妻房事的程度他还会陪在我身边吗……可以说我内心戏丰富想的多, 可这就是很接地气的现实啊, 在脑子里粗略过完一辈子之后, 有信心就一起喝杯茶, 如果没信心就委婉拒绝, 这不很正常么。当然, 饥渴难耐约炮除外。

  女主姐姐的婚姻又如何呢?

  小时候希望快快长大, 现在却越来越害怕做大人。也许, 这也是为什么我近年来没办法接受恋爱这种亲密关系的原因吧, 因为太害怕。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八):现代式的绝望

  不久前刚看到一篇文章里说:韩国人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纽约客》杂志嘲讽道,“韩国人连书都不读,还想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还哈哈大笑,没想到过几天就有报道,韩江的《素食主义者》获得了英国“布克国际奖”。该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一起,并称“世界文学三大奖”。不仅《纽约客》被打脸,就连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是惊讶得不得了。


  去书店看看就知道,与庞大的“日本文学”比起来,“韩国文学”所占空间小得可怜,而且严肃文学作品翻译得很少,想通过这样的作品了解韩国社会,很难。所以我们印象中的韩国,就是韩剧中的各种夸耀和狗血剧情。据说韩剧的编剧80%以上都是家庭主妇,闲着没事八卦、做梦、写下来、赚点零花钱,明显是不太走心的写作状态。

  作为一个专业作家,在首尔艺术学院教授创意写作课程的韩江,写作上则是走心的:心理描写极为细腻,体现了女性作家的优势;书写的角度也很独特。《素食主义者》能够获奖,我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选择以“饮食的变化”体现人“内心的变化”。“素食”是一种象征、一种挣脱,对“肉食时代”的反抗。以“吃”这样一个生存最基本层面的行为作为切入点,不仅容易让读者认同、产生代入感,而且与小说所反映的“精神障碍”问题构成强大张力,形成的效果也更为震撼,甚至到了惊悚的地步。

  在我看来,《素食主义者》写的是现代人内心那种深深的绝望。至于绝望的原因是什么,每个人都可能不同,也许是生存压力带来的无力感,也许是工作空间的强大束缚,也许是家庭矛盾的揪心折磨,也许像小说中的主人公英惠,来自儿时父亲的粗暴、婚后丈夫的冷漠、传统观念的种种不宽容。这些原因一天天累积着,可能我们也无法察觉,自己不知哪一天竟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就像英惠在经历了无数个梦魇后,终于有一天凌晨4点一动不动地站在冰箱前。她扔掉家里所有的肉,从此成为一个彻底的“素食主义者”。

  英惠的丈夫不理解,一个从容貌到行为毫无特别之处,因此最让人放心的女人,为何突然成了与众不同的人?读者最初可能也不理解。小说中除了描述英惠恐怖的梦境——迷失于幽深黑暗的森林,进入挂着数百个硕大、火红色肉块的草棚,咀嚼生肉,血泊中映出自己凶残的脸……并没有详细阐述令她产生变化的心理历程,但随着情节一步步发展,从丈夫对待她的态度:不理解、嫌弃、最终抛弃她,从英惠父母与家人的反应:强迫她吃肉、打她、逼迫她自杀,我们可以大致感受到,英惠是个多么孤独的人。她是被生活所绑缚的现代人的代表:压抑的欲望、被隐藏的童年创伤、最亲近的人之间由自私和冷漠制造的巨大隔膜、内心深处无法表达的悲伤。所有这些让现代人身体中生出巨大的黑洞,造就一个没有爱浇灌的、无根的灵魂。

  然而,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远离肉类,并没有让英惠的内心获得安宁。一方面,儿时被宠物狗小白咬到腿,父亲便将狗绑在摩托车后面活活跑死、全家吃了狗肉,那样一幕留在她内心的罪恶感,永远无法消除;另一方面,孤独感下被压抑的欲望无处发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乔装打扮出来的陌生感后,隐藏着强烈的沟通、交流欲望。英惠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脱掉上衣、裸露身体,她迷恋姐夫在她的裸体上彩绘出的鲜艳花朵和藤蔓,这些展现在身体上的欲望,无关肉体,而是代表着强烈的精神渴望。由于缺少真正的爱和理解,我们都是现代社会的“病人”、“精神障碍者”,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不理解别人,也不理解自己,切断了和别人之间沟通的可能。英惠的父母爱她,却先是恳求她吃肉,然后暴力逼迫她吃肉;英惠的姐姐爱她,却不能接受她身上绘满花朵、赤身裸体和自己的丈夫待在一起,将她送到了精神病院。

  英惠在精神病院里渴望变成一棵树,希望像树那样使灵魂有一个根。她长久地倒立,试图钻进大地的深处;她开始绝食,以为自己的存在只需要阳光。她拼命挣扎、大口大口地吐血、濒临死亡。她从一个渴望摆脱生活束缚的人,真正成为一个病人,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多么压抑与无奈,才能造就这样极端的绝望?才能让她企图摆脱人的身体,在死亡中获得真正的解脱?如此震撼,却如此灰暗。

  之所以说英惠身上有着现代人普遍的压抑和绝望,是因为在小说其他两个主人公身上,也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些特征。英惠的姐夫是个失去了创作激情的影像艺术家,他并不爱自己的老婆,觉得婚姻无趣而压抑,对孩子也缺少应有的责任感,唯一能唤起他激情的,是听说小姨子的臀部有一块儿时留下的胎斑。为了看到这块胎斑,他欺骗小姨子来做人体彩绘,却不经意间创造出真正的艺术:《胎斑1——夜色之花和白天之花》。他沉浸在胎斑与花朵所激发出的原始欲望中,这成了他生命唯一的意义。

  英惠的姐姐仁惠是传统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开一间化妆品店,支撑全家的生活,供养搞艺术的丈夫,辛苦地养育儿子,充当父母面前最能干的长女。她以为自己爱丈夫,却发现丈夫早已对她和这个家毫无兴趣,和自己的妹妹发生了关系;她以为自己爱妹妹,却发现正是自己一次次的冷漠和强迫导致妹妹毫无生趣;她以为自己爱儿子,却试图自杀,丢下6岁的儿子独自生活在世界上。她甚至不如自己的妹妹幸运,无法变成一棵树,当她拿着一根绳子,想到后山上结束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哪棵树愿意收留她”。于是她发现“活着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经历一些事情后,在体验过各种难以忍受的灾难后,人们还是照样能吃,能喝,能睡,能拉地生活下去,还可以发出爽朗的大笑。当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么活着的时候,曾经遗忘过的怜悯又像睡意那样缓缓地被唤起。”

  英惠的结局自然不能完全归结于现代社会与他人,她自身的软弱也是重要原因。仁惠的命运与英惠不同,她力图从这种“现代式绝望”中自我救赎,但力量来自哪里?如果说仁惠没有自杀,只是因为对孩子有一份责任感,因为将过去看成“一场梦而已”,肯定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如何克服现代人自身的软弱,如何将救赎放在未来?作者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这些……也许只是一场梦……等哪天我们醒来后,到那时……”

  “到那时”会怎样呢?那些自我压抑是真实的吗?我们能获得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吗?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九):I AM YOU

  尝试花一早上看完素食主义者,然后听着Kim Taylor的I AM YOU。任何一个故事,都能看到很多影子。长大后的样子都与童年的境遇相关,那对姐妹的人生可能从一开始就像我一生的故事一样慢慢铺开,早已完结;婚姻中,才发现彼此根本不了解对方的世界,你曾那么努力的尝试,以为这就是相爱的缘由;男人这东西,确系不靠谱,至少大部分在性上、在被需要上;以爱的名义做出一些伤害的事,总是在那里发生;异已是多么恐怖的存在;如此等等。依稀记得那个老师在课上说的,每个人能都有自己的困境,记住今天的课,走出来。最后再借用那位老师的那句话,也许你不能接受,请不要破坏那种美。愿,亲爱的,I AM YOU,可我不想半夜起床换尿布了。

  《素食主义者》读后感(十):不被允许的善良—《素食主义者》

  韩江的写法是三个人物,三种视角,时间顺序写一件事的进程

  一个“素食主义者”对世界的反抗方式是不吃肉。也就是拒绝这个世界的丛林法则,回到完全的封闭中去。这样的选择在当下并不鲜见,我们所谓的“佛系”也是一种素食主义者的做法。不过巧的是,韩江提前几年把这种状态写了出来。

  人类的生存必然要达到灵与肉的双重调和,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人生的溃败。我们的世界物质并不丰盈,但对于多数人来说维持基本的生存已经完全没有问题,精神的饥饿和脆弱才更关键。其实,从卡夫卡以来已经人类精神危机的问题一直是文学表现的核心。这让我想问,文学是不是不关昕茶饭,只追求形而上的东西?

  一种解释是,这些形而上的问题相对更紧迫。以自身举例,当心情抑郁时生命体征的各项水平都急剧下降。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苇草”,这根苇草比想象中的更萎靡。

  我曾思考过,自己有没有疯的可能?在保持对这个世界清醒的同时,我能不能具备足够的精神力应付这个世界风刀霜剑?毫无疑问,“素食主义者”是善良的弱者必然导向的趋势。那么很可惜,如果你弱小的话便不具备善良的资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