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箭穿心》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箭穿心》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3 04:2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箭穿心》读后感精选10篇

  《万箭穿心》是一本由方方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万箭穿心》读后感(一):我们为文中的闺蜜情谊赞一个吧

  翻来覆去看了两三遍小说简单坚强的宝莉让人印象深刻

  她很真实。很庆幸结局是这样,被儿子扫地出门,快结束被人虐来虐去的日子吧。即便是她年轻脾气秉性导致了这样的结局,那么她十几年的隐忍和责任也足以弥补过错,就像宝莉自己说的,她和马学武扯平了。

  宝莉性格单纯,心里怎么想就马上反应在脸上和嘴上,甚至表情上,其实这样的女人只是没有遇见合适的性格的男人,焉知她会不会幸福呢。也许她的简单直爽会更会得建建的喜欢

  其实女主角也还不算命太差,至少有一个闺蜜不论怎么样都不离不弃。

  来来来,我们为宝莉和小景的友谊赞一个。也是福气,不是么。

  《万箭穿心》读后感(二):《万箭穿心》:我们心上的箭洞

  高中语文老师曾经向我们推荐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我一直到上了大学才在图书馆里找到这本书。激动好奇之余立刻借来翻阅。读罢后内心真是百感交集伤痛酸楚,却又有着一丝丝安慰期望

  以往的我对于《活着》《万箭穿心》这类书籍从来都是敬而远之不忍卒读的。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了这样一句话:“许多作品不是为了让你快乐创作的”。是的,快乐甜蜜东西生活的阿司匹林,但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心灵鸡汤”中。悲剧,从来都比喜剧更要发人深省

  小说主人公李宝莉由于一时冲动毁了自己的家庭,即便后来如何弥补也无济于事绝望自杀的丈夫怨恨儿媳公婆,与母亲毅然断绝关系的儿子……然而一般人难以想象痛苦,李宝莉都顽强挺过了。然而如果李宝莉当初可以平和处理事情,也许这些痛苦她都不必承担。我们的人生说到底,不过是“殊途同归”四个字罢了。既然结局都是一样的,我们为何不尽力让这条路变得更平坦更无憾呢?

  可惜没有如果。

  “仿佛将回忆当作了针,将时间当作了线,她一点点地缝补着自己心里的箭洞。”小说的结尾,年近五十的李宝莉继续做着扁担,她的真实想法就是“人生是自己的,不管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要走完它。”当读者读到结局时,真的不禁感叹:女人生命韧性,真的比男人要强。正如李碧华在《胭脂扣》中说的“女人就像一颗眼珠,从来不痛,却禁不住一点风。一点灰尘叫它流泪,遇上酷热严寒竟不畏惧。”

  许是言情小说看得比较多的缘故,我对这本书中的“烟火气”格外喜欢。真的,大部分人的生活里没有霸道总裁也没有惊鸿舞,我们都只是在尘世努力生活的一员,仅此而已。小说作者说,李宝莉是她心中武汉女人的形象。在我看来,不仅是武汉,生活中随处可见她的身影菜市场上为了几块钱和菜贩讨价还价半天;回家路上记得给孩子捎上两块可口点心;在家里边数落着自己的男人不中用用力揉搓着盆里的衣服;……她也许是我们的母亲,也许是大院里的阿姨,“李宝莉”就在我们身边。她们身量矮小嗓门洪亮,她们大大咧咧满嘴脏话,但她们用爽朗乐观勇敢坚强代替悲天悯人哭哭啼啼,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

  “只是,人生有多少快乐,幸福和温暖,就会有多少辛苦苦痛残酷。”作者以这句话作为后序结尾。我则喜欢把这句话颠倒一下,“人生有多少辛苦,苦痛和残酷,就会有多少快乐,幸福和温暖。”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同,实则多了“希望”二字。只要活着,就永远有希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只是,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自己的长辈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笑笑,说原句的意义更深刻,更符合现实。我虽然不能感同身受,却也知道:他们的心上,也有着许多箭洞。也许伤口已经痊愈,但那痛感,依旧在记忆中灼烧,难以忘怀

  《万箭穿心》读后感(三):她想依靠的,便是将她葬送的

  看完小说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想:李宝莉该怎样生活她才能变成一个“优雅”女人,岁月静好直至颐养天年,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在烂泥摸爬滚打、撕咬抢食,一点体面也没有。

  说实话,作为上帝视角的我,可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毕竟,那么有钱的万小景也帮不了她。

  悲剧是从一开始存在的,而不是从李宝莉捉奸那一刻开始。

  李宝莉的婚姻典型利益婚姻,她用年轻貌美换取了一个厂办主任马学武。他能够给她养育聪明后代,提供一套让她倍有面子的江景房。她不爱马学武,这其实也没有关系,毕竟这样的婚姻多了去,然而这样的婚姻需要一个为了顾全大局足够委婉的女人,坏就坏在这里,李宝莉把利益关系看的太清,还时时摆上台面讨论一下成本得失。所以她和马学武渐行渐远,这场婚姻带来的利益也像手里握的沙,风一吹就散了。

  马学武和李宝莉提出离婚,李宝莉第一次嚎啕大哭,她以为自己牢牢掌控的,原来如此不堪一击

  怎么能不崩溃?

  你买回家一张凳子,用它的时候擦拭它,不用它时把它放在墙角积灰,这张凳子挡了你路时你可以踢它两脚,彪几句脏话。有一天这张凳子突然对你说:我要走,我不要为你服务了。深信科学达尔文演化论的你,怎么能不崩溃?这可比一个外星人来到你面前说出这句话更疯狂践踏你的世界观

  李宝莉绝地反击,于是,她的这张凳子自毁了,决绝的离她远去。

  这在李宝莉心里,没有什么,她说:他死了,我心里还蛮踏实

  她生命中毕竟还有第二张凳子:马小宝。一张她投入爱意的凳子,她更信任这种连结。所以她扒心扒肝的付出,翘首以盼着回报

  然而,小说对马小宝身份定位的相当明确:马家的人,马家的儿子。

  李宝莉给祖孙三人当牛做马,却得不到一丝应有的尊重时,她第一次产生疑虑:我算什么,我又是谁?

  李宝莉打了两个电话,一个给万小景,一个因为离了丈夫就没办法活下去而长期忍受丈夫家暴、出轨的女人,不管她说什么,她的行动已经证明一个女人没办法独自有尊严的活着。另一个电话打给姆妈,姆妈告诉她要忍,她“扛得住这个委屈”。就连电话亭的老板也告诉李宝莉,她是个还债命。

  人们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李宝莉或许从没想过,女人的路竟只有这么窄的一条。

  依附于一个男人或者依附于一个家庭,这么懵懵懂懂的就可以过一生了。不去想尊严,不去想自我实现,就这么憨吃酣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去吧!多干些活多累一累没有时间多想也没有时间深想,人生只为一帮跗骨之蛆而活,想想该有多疼,即使这蛆我也即将失去他了呢。

  于是日子就像翻书一样,很快就过去了。

  那一天终于到来,李宝莉人生第二次嚎啕大哭。失去他丈夫之后又失去她儿子的号哭。那不只她对小宝的爱,还因为,她选择的这条路,抱守残缺披肝沥胆也不得不走完了。她的儿子不想成为她的骄傲,也不会带她去过好日子。她带着她满目疮痍的人生,被她儿子一脚踢进了垃圾堆

  这真是一个令人读来万箭穿心的悲剧,而这个悲剧,从她走上那一条看似没有选择的路开始,那条路叫做依附婚姻,依靠男人。

  《万箭穿心》读后感(四):假如你的孩子是白眼

  小说中让我感慨较深的是宝丽和小宝之间的关系。同样是母子,我和我妈之间,也有过误解和怨恨。

  小时候我做过这样的假设,要是我妈在外面找了一个男人,我要以怎样恶毒方法对他们进行复仇。或许是想过的方法太多,具体实施步骤早就忘光了,只剩下想象自己“恶毒复仇”后的快感

  当然我妈在外面没有别的男人,她的生活平淡得让人昏昏欲睡。只是我在读过《万箭穿心》之后,忽然明白了,我之所以对他们母子关系有感触,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曾经像小宝一样,假象过自己要是报复母亲的话,该是多么酣畅淋漓体验,我更加意识到,小宝能对他妈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不是小宝的原因,而是李宝丽。

  小说里面描写李宝丽抚养小宝“像押宝”,把自己的老年一并赌出去,心戚戚地等待回报。正是这种思想,把一切希望和压抑都放在孩子身上(虽然作者没有写小宝怎么想,但是作为曾经的“小宝”,我觉得他的恨不仅仅是因为宝丽杀了他爸,毕竟不是直接杀害,而且宝丽还是他妈),在心里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和为了家,我为宝丽的行为感动,但是我不支持她这么做。

  既然把养孩子当成一个赌注,就不能预设自己成功,而是应该多问问自己,要是失败了,该怎么办?要是孩子养成了别家的,该怎么办?要是他是只白眼狼,该怎么办?

  所谓万箭穿心,让我觉得痛心的是她对自我的无意识,只是顺着祖祖辈辈所谓“女人”的生活方式,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单亲母亲,一个儿媳,一个寡妇

  《万箭穿心》读后感(五):一语成谶

  小说从李宝莉看房子说起,与和万小景看房子的兴奋、喜不自持相比,和父母的那次看房,显然让李宝莉心里多了一丝对父亲不会说好话不满和对未来生活的不安,“万箭穿心”这四个字,像四个秤砣,压在李宝莉的心口,这到底是个“万丈光芒”的风水宝地,还是“万箭穿心”的不良之地?父亲说了不算,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不算,因为生活会告诉李宝莉答案。李宝莉从新房电梯口出来,心里立即升起的那种高贵感和顺着思想流进骨头里的幸福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可怜的小市民形象,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寻房子,对房子的渴望占有欲从李宝莉身上可窥一斑,但是有多少人思考过房子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安全感?是心灵栖息的港湾?是家?还是说这只是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在物质世界的一个突破口?我不知道,因为我不确定我会不会也进入那样一个魔咒中,但我一直很敬佩杨绛先生,先生曾表达过她对于房子的看法,先生说:“有锺书和阿圆在的地方就是家,没有了他俩,再华丽的房子,也只是客栈罢了。”这大概便是杨绛先生的智慧了:对爱情亲情情感超越了对金钱房子的追求,降低了对物质的欲望,才能达到精神上更高一层的境界。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所以我们才向往,而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地方。

  生活总是有许多分岔口,预示着人生有多种的可能,但每次选择都是一条不归路。对于选择,我们有想过什么叫选择吗?摆在你面前的两个东西,一个对,一个错,那不叫选择,因为除非你是故意的,不然你一定会选择那个对的;两个东西都是对的,那不怕选择,因为选择任何一个你都是赚的,只是你的满足程度可能会因为另一个东西没有得到而不那么强烈而已,但这时的你没有心理冲突,你的内心并不痛苦,只是不那么知足罢了;所以这两种情况都不叫选择,人生最痛苦的选择是两个都是错的,我们唯一要考虑的是我们更能背负哪种错误带给我们的代价,这才叫选择。当李宝莉不得不面对丈夫出轨的事实时,她要么选择和丈夫同归于尽,从此失去这个她苦心经营的“家”,要么选择忍气吞声,从此带着仇恨过日子,但这两个选择对李宝莉来说都太难太难了,她这样一个强势、骄傲的女人怎么能忍受得了丈夫的不忠,如何能巴掌打到脸上也不还手?但是她也不敢闹,她怕她一闹,这个“家”就垮了,她的小宝从此身边没有亲爹了,我不知道李宝莉在马路牙子上想了多久,她是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后才最终冷静下来,以这样一种极其冷漠的方式选择了报警,她并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但她明白,从那一天开始,幸福将永远永远与她无关。李宝莉有她的可恨之处,她不懂得进退有度,不懂得尊重丈夫,骂起人来口不择言,她的身上有着市井百姓的种种劣习,但她也是坚强的,面对生活苦难,她选择直面,小说中的男性人物似乎是软弱的,懦弱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与痛苦,他们选择逃避,而这时女人必须站出来,是李宝莉用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她的那根扁担让我对这个可恨可怜的女人多了一点说不清道不明心疼与钦佩。生活也许就是如此,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路口有什么在等着你,管它有什么呢,只要你足够成熟,只要你能承担的起你的每一次选择带来的结果也好,后果也罢,只管走下去好了,生活就是如此。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这无中心,无条理,无观点的三无随笔:道理简单,想通它很容易,生活却很复杂,容忍它却不是易事。

  2017.5.5立夏之日写于寝室

  《万箭穿心》读后感(六):人生需要适时归零——读《万箭穿心》

  借用书中的一个武汉方言,方方的《万箭穿心》犀利得近乎“残薄”,直抵生活的真相。但是另一方面,作者又借用李宝莉的声音告诉我们:一个女子有多弱小,生活的压力就有多大;生活有多“残薄”,一个女子的能量就有多无穷。

  生活总是出现许多岔路口,预示着人生有多种可能,但每次选择都是一条不归路,选择了其中一条,就选择了一种不一样的人生,如果当初李宝莉不是因为嫌弃建建的学历低而选择了马学武,那么她也许不用承担这十几年的辛劳,甚至最后被至亲抛弃;如果马学武选择李宝莉不是因为的美貌而是她的人(包括性格、文化水平等),他不会在生活的摩擦中与她渐行渐远……

  但是谁又敢告诉你,要这样选择,不要那样选择,每条路有每条路的残薄,即使李宝莉嫁给建建,建建十年的牢狱带给她的又是怎样的人生?即使建建没有十年的牢狱生活,建建母亲因为患癌又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艰辛?谁都不得而知,谁都不敢保证另一条路就是一马平川阳光大道。

  所以生活总是无情的,人要生存,要做的就是比生活更冷酷。即使生活将你压得直不起腰,也要鄙视得啐它一口,在生活面前没有了尊严,那才是真正的失败。李宝莉做到了,生活越让她哭,她笑得越大声。

  而人生之路又总是孤独的,生活永远是你自己的,没有任何人能替你扛,即使是父母、爱人、儿女,将人生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结果就是加倍的沮丧、失落,甚至绝望。马学武在人生路上撂了挑子,他的绝望是因为他将一切责任归罪于李宝莉,当然,李宝莉有她的可恨之处,但这些不成为马学武懦弱的理由。马学武的死、做母亲的责任、做儿媳的责任,使李宝莉失去了自己,她的目标单纯,只为养活四口之家,于是,在亲人的冷漠面前,她唯一做的就是隐忍,唯一的信仰就是责任,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母亲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儿子,似乎天经地义,但是生活的残酷往往就是许多的天经地义变得毫无道理,再强大的人也有他的阿喀琉斯之踵,儿子的绝情是给李宝莉的致命一击,人生突然被归零。

  如果说这样的结局是残酷的,或许我们就误解了造物主的本意,如果李宝莉的人生不被归零,如果公公婆婆儿子并不将她赶出家门,而是继续相对无言冷漠无关地生活下去,那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被完全否定完全抹杀,才会有新的开始新的人生,即使这花费了李宝莉十几年的时光,使她从一位光鲜的少妇变成如今年将半百的“扁担”,只要有开始,就不怕晚,从此她可以为自己而活,也只有这样才会活得精彩。

  走过一个人生阶段便去忘掉它,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而在陷入僵局的生活面前,主动开辟一段新的旅程,也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

  《万箭穿心》读后感(七):万箭穿心,笑泪以对

  这篇文章,是书评和影评的合一体,因为是在阅读了小说和观看了电影以后才写的,书与电影的主题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上略有差异,引发的感慨也类似,合在一起并不突兀。

  书和电影都很好,推荐一看。方方是我非常喜欢的女作家,和池莉一样,写活了武汉。

  武汉这个城市,因为有我的亲密战友秋叶一家住在那里,所以对我来说也是个有特殊情感的城市。

  2月12日,在NUS的自习室,我本来展开另一本书,突然间想到李一夕同学推荐的《万箭穿心》,就问他要来看,他的宿舍很近,于是去拿了来,阳光充沛的自习室里,一口气读完。

  百味杂陈。

  2月15日,看了《万箭穿心》的电影,还是百味杂陈。看到李宝莉收拾东西离家的一幕,不禁落下泪来,她很平静,然而那种平静,比之前的闹腾更有力量。

  好的小说和电影是把人带进一个情境,好的角色是立体的,丰满、鲜活,不脸谱化。小说中的李宝莉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这不只是武汉特色的泼辣女性,也是中国部分传统女性的缩影,美貌、火辣,咋咋呼呼地活,训丈夫训儿子训外人,对公婆冷脸子,心里却是热的,照顾得无微不至,没文化有劳力,坚韧而又强大,有极强的原始生命力。没知识的人,往往也就不会悲春伤秋,不会考虑太多的里子面子问题,说不上情商,遇到生活的难题,像蛮牛一样闯过去,日常的生活,也像蛮牛进了瓷器店,打落一地的碎瓷,一地鸡毛,她也能够收拾起来,只是需要付出青春、情感等作为代价。颜丙燕的演绎很好,演活了李宝莉。

  武汉是个奇特的地方,三江交汇,夏天奇热,有小火炉之称,武汉女子性情直爽,动不动就是老子(这些话用武汉说来毫不突兀,用普通话讲还是多些文气和不协调)。人的性格铸造自身的命运,李宝莉的性格源于母亲,在这部小说里,女性的形像明显比男性丰满,男性方面,不管是李宝莉的父亲、马学武,还是儿子小宝,都是有些畏手畏脚的,施展不开,太多在乎,就会被绑缚住。马学武的变化,固然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忍终究有尽头,但也因为地位的变化,他的死,与其说是勇敢,不如说是懦弱,以死作为抗争,也以死作为逃避和报复,年迈的双亲、幼小的儿子,全都抛下,李宝莉可以毅然决然地出卖劳力,他做不到,因为还有面子。李宝莉有美貌,但是不要面子,她就像一尾活鱼,就算上了岸,也能够挣扎着找到水。

  只不过,她的悲剧在于,太活在自我的世界,不清楚外界的变化。马学武变了,她没感觉到,世界变了,她也没有感觉到,她是憨直的,一门心思地用肩膀挑起各种货物,穿行街巷,她以蛮力赚钱,用不上头脑,物流终究会取代扁担,她也不是不知道,但她无能为力。她不知道如何经营家庭,只念着当初马学武如何求自己,但是这样刻舟求剑的情感观,是作不了用的。面对马学武的出轨,她选择的是报警,马学武的崩溃,是双重的结果:知道妻子的作为和下岗,其实又以下岗为甚。

  小说虽然不算长,但是信息量很大,情节也很丰满,一些细节非常到位,十年的跨度,有清晰的交代,小宝的成长和变化,也都有交代,电影中这部分处理的很牵强,所以故事到了后来,明显有些牵强,如果十年间有些闪回,哪怕这个闪回是在万小景的倾听或观察里,故事也可以更好。书中,为了支付儿子的学费,李宝莉没日没夜地干活,仍然无法满足儿子的需求,只好去卖血,在电影中砍去了这个部分,人物的悲剧性不能很好地展现,建建这个人物的设定也和小说中不同,其实最后建建来接李宝莉这个,并不算好,小说中李宝莉离开了自己为之奉献多年的家,离开了儿子,融入沸腾的汉正街,其实也代表了某种独立,但电影的处理削弱了这部分的意义。

  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人,让人爱恨交织的生活,都是这样的,生活充满快乐也会有万箭穿心的时刻,说是风水,并非没有道理,因为风水决定于人心,李宝莉说,难道住在这栋楼上的住家都会有事?每家都有大大小小的麻烦,归诸于风水未尝不可,但面对生活,是过成万箭穿心模样还是万道光芒模样?这个说是取决于自己,但自己又往往又不自知——有多少人在看书看电影的时候面对李宝莉情绪复杂,而在生活中自己却又是李宝莉的?

  但如果读完书看完电影,开始迷信风水,这肯定是走上了歧途。

  李宝莉和她的母亲,所代表的是女性强大的生命原力,她们用自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她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虽然这个方式不见得惹人喜欢。人生没有太多如果,不是慨叹几句“李宝莉如果能够这样”就好,李宝莉自己也说,如果当初答应了马学武的离婚要求,也许都会过得很好,但时光不能回头,如果马学武不死,她也不会背水一战。

  《万箭穿心》写活了小人物,他们可能没有尊严,可能精神追求的层次仅限于看肥皂剧,但是,这也是他们的生活,在背后,有他们愿意为之牺牲血汗去付出的其他,比如家庭,比如儿女。他们在大地上奔忙如蝼蚁,他们是卑微的也是可敬的。也许他们的付出并不能赢来所得,最终可能沉寂下去,甚至如同2010年的一则新闻,一位五十几岁的扁担,在扛过一千五百公斤大米后,疲累地倒在推车上休息一下,然后长眠不起。生命的形态是多样的,生活的艰辛也是不须置疑的,在书中电影中,需要去面对的故事情节,在生活里也是如此,在每个人自己的生活里,其实不是要选择做李宝莉还是马学武,而是要选择怎么应对生活。

  是隐忍着退缩着逃避着甚至放弃生命,还是咬紧牙关勇敢地冲锋,就算万箭穿心,也还是不失强悍的生命力?

  《万箭穿心》读后感(八):纵是万箭穿心,也要走完人生路

  对于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中年妇女来说,最闹心的事莫过于老公出轨,还要跟你离婚。

  然而更闹心的是,你的报复导致了老公身败名裂,并且直接造成了他的自杀身亡。

  这还没完,你的独生儿子,生活中的唯一支柱,从此记恨于你,并且一恨就是一二十年。

  成年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当你以为自己跌入谷底的时候,没想到前方还有更深的深渊等待着自己。

  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我看来,《万箭穿心》中的女主角李宝莉就是这样既可恨又可怜,让人既同情又佩服。命运对她来说未免过于“薄残”了,而这一切的后果也未尝不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比如说,她从来没想到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在外人面前从来不给自己老公面子;她情商太低,不懂得人与人沟通之间的技巧;做事情不懂得思考后果,只图自己一时爽快……

  然后,如果李宝莉如果都改正了,从此变得彬彬有礼、温柔知性,那她还是李宝莉么?

  不得不承认,方芳对武汉人的刻画非常到位,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武汉人(特别是老一辈的武汉女人)正是如她所写的那样,刀子嘴菩萨心。一方面,她们泼辣彪悍,得理不饶人,有时候十分难相处。另一方面,她们勤劳坚忍,生命力十分强大,把家庭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她们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性格多面性,是与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经济因素分不开的。

  在小说的结尾,李宝莉即使受到了惨痛的打击,仍然是情绪高涨,满街都能听到她的笑声。而她就是汉正街乃至老武汉的缩影,乱七八糟、嚣声嘈杂而又丰富多彩、活力十足。一个又一个的李宝莉,纵是万箭穿心,也走完了人生的路,这才是生生不息的武汉,这才是世相百态的人生。

  《万箭穿心》读后感(九):命比运差一点

  李宝莉是典型的老武汉市井小民。还记得第一次去武汉上大学,第一天就遇到两对情侣在公共场合大打出手,刷新了武汉民风彪悍对我的认知。李宝莉和马学武放在大武汉中,是千千万万对欢喜冤家的缩影——但是他们俩并不欢喜。

  开头交代了,李宝莉和马学武的关系——下嫁。虽然李宝莉家里父母是下岗工人没钱没势,但是她有颜值。反观马学武,虽然没有颜值,但家里两老都是教师出身,有文化。但在他们俩的关系里,马学武是被李宝莉又打又骂顶着红手印上班的那个人。也许一开始两人之间还存在着美好的感情。但在柴米油盐琐碎的生活中,两人的棱角非但没有被磨平,反而愈发明显、尖锐。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李宝莉脾气暴躁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定时炸弹。已经升职加薪的马学武已然无法忍受李宝莉的颐指气使。而李宝莉虽然意识到马学武的地位已不同于以往但仍不改往日的女主人气势。搬家时李宝莉与几个搬家工的摩擦及搬家工临走前对马学武说的那番话(大意是马学武虽是干部却在家里受窝囊气,我们虽是搬家工但是回了家还有人疼。这段话我觉得在文中真的很中肯,是点名道破生活真谛的一句。)让马学武最终下定决心要和李宝莉离婚。

  为了挽回已经的婚姻,李宝莉跟踪自己的男将(武汉话男人)捉奸。原本我以为李宝莉的火爆性格会捉奸在床,结果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她打电话报了警,这一发不可收拾。所有人都知道了马学武偷女人,干部职位也没有了,马学武生活一落千丈。就在李宝莉暗自得意生活回到正规时,她又犯了最不该的错误。在马学武忏悔之时一而再再而三地揭他伤疤,纵使马学武愧疚,也经不过李宝莉这样狂轰滥炸。父母同住的过节和面临下岗的威胁让他深陷压力,最后得知报警的人是妻子时,马学武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被压垮,跳江——一了百了。

  从这个高潮,整个故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李宝莉变了,为了儿子,她只能放下自己的自尊心养家糊口,而面对公公婆婆使的矛盾心理也被她转变成理所应当地负责。然后,这才是这部小说悲剧的真正开始。李宝莉以为自己用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却不知道她和儿子之间已经筑起了不可逾越的高墙。儿子恨她亲手葬送了父亲的生命,恨她欺负爷爷奶奶。而对李宝莉来说尽管她也是受害者,却没有哭泣的权利。最后,儿子出人头地了,有能力持家,却要和李宝莉一刀两断。这是李宝莉受到过最沉重的打击,儿子于她是精神支柱,是她唯一的动力和希望,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

  “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得要走完它。”李宝莉最终接受了现实。青春已经不在,亲情也茫茫,但在命运的洗礼下,她还是那个笑骂声充满汉正街的女扁担。

  命

  一开始,李宝莉看不起面色苦菜的电梯工,看不起有千万资产老公的万小景,也看不起爱慕自己还吃着牢饭的建建。然而时境过迁,李宝莉也把自己活成了最底层的人民,甚至比电梯工还“低贱”。万小景总是说李宝莉命贱。“贱”到什么程度呢, 她可以为了养活家人不惜当下身段成为女扁担,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去医院照顾婆婆(最后差点被截肢),为了给小宝凑学费不惜卖血。她还“贱”在即使对建建有好感,但还是为了小宝拒绝了自己的爱情。小宝不止一次忽略她,她却用小宝学习刻苦来搪塞自己,小宝对她成见越来越深,这样愿打愿挨的李宝莉成就了自己人生的悲剧。她人生的悲剧很大的成分得归咎于自己的性格,对马学武的颐指气使、大打出手,对公公婆婆的恶语相向,对小宝照顾不够耐心细致导致了家庭的破裂。而她盲目的母性之爱又没能让她解开儿子的心结。

  运

  但从李宝莉的运来说,相比起她人生要好一点点。当初看房子时爸爸的话一语成谶——万箭穿心。好巧不巧,生活自从搬进了新家就乱套了,李宝莉不止一次觉得宁愿挤在旧屋里生活。

  失去男将,自己讨生活,被家人冷落……李宝莉经历了太多。好在她一一咬牙抗住,幸运的是,还有万小景这个闺蜜,还有对她爱慕如初的建建。虽然富太万小景和李宝莉的生活千差万别,他们俩的友谊却没有变味。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也从一开始的“小心机”变成两肋插刀的姐妹。万小景还带着建建又一次闯进李宝莉的生活。看有有的豆友标题是《总有一个建建在等你》,我也感慨,建建是那个洗尽铅华愿意陪你看世界的人。如果放在以前,那个刀子嘴豆腐心有点高傲却又勤快的市井小民李宝莉,我觉得不值得;但是现在,这个乐观坚强的女人值得那么一个人为她等候。也愿她经历这么多之后,能遇见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

  尾声

  刚开始读完小说,我个人的感觉很压抑。也许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与我的伴侣也有过争执和矛盾,而在家庭中,争吵更是家常便饭。我能体会李宝莉的火不打一处来,也能体会马学武憋屈和无奈,更能体会李宝莉与马学武吵架时小宝害怕无助的心情。这部作品不仅仅展现了武汉的生活故事,也展现了许许多多家庭的不如意。我认为最能避免这样性格悲剧的方法还是有效的沟通——更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读者不难发现,书中李宝莉和马学武没有进行过深度交流,他们之间最常见的只有争执。而最让我痛心的是对小宝的教育,因为夫妻二人的不和睦给小宝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从马学武葬礼上小宝让李宝莉赔爸爸就可以看出那时起,小宝就认为是李宝莉断送了爸爸。而李宝莉当时虽然也意识到了隔阂,却没有做到有效地沟通。(宝莉洗碗,爷爷奶奶坚持让小宝跟他们睡,但宝莉想和小宝睡,增进感情,最后被姆妈一个字劝住了:忍)从此一错再错。看到这样的悲剧我很压抑,也很痛心,甚而认为这部作品是极好的教材。教导人们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但是当我写书评时,宝莉的形象又在脑海中浮现,原本给我不佳印象的那个市井小民好像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坚强乐观的女强人。故事的中心好像变成了最后一节,生活还是要继续,希望永远在眼前的美好憧憬。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吧!

  附:虽然武汉民风彪悍,但就我在大武汉生活的两年经验来看,武汉人很彪悍很爽快也很热情。最喜欢说“蛮”这个词哈哈哈,问路会说蛮远~吃东西会说蛮好吃~我很珍惜在武汉学习生活的这段时间!

  《万箭穿心》读后感(十):情理。

  看电影万箭穿心,总感觉不对劲,能看出是个好底子的故事,但剧情的窟窿又晃晃的放在那里。比方丈夫马学武的窝囊,好赖是个体制下的厂办主任,过了;比方儿子的冷酷和绝情,只一个“十年后”就一笔带过,毫无说服力;再比方婆媳之间的友好和平,有悖人情也有悖于故事前情;再再比方建建和李宝莉的关系,本来是想三言两语要带出来,结果说不清道不明成一团泥水。故事破了洞,人物言行也是一惊一乍,铺垫是做了一些,但是远远不够,于是就激烈又生硬。

  总的感觉,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冲突,都在合理的范畴内憋不住,夸张出来了两寸。结果就是这两寸,故事看得出是个好故事,人物也都是些有血肉的,只是不耐砸吧,一砸吧就满是狗血的味道。

  看了方方的小说,才缓过来,李宝莉马学武们自然是活泛了,双方的父母,也不只是在故事里起作用,捎带手也把两个人的性格和出身交代了清楚。就算是李宝莉的闺蜜,也自成一路,全然不似影片里,只起个串联故事的作用。

  今时今日,要在大小银幕上看到一个通顺流畅的故事,是挺难的一个事。看完电影,再看小说,当然会产生额外的好感,但所有的好感都基于三个字:合情理。

  小说万箭穿心并不是多惊艳的作品,无非写一个家长里短的中国女人,归拢起来,仍是个性格决定命运的故事。只是在小说里,李宝莉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是合情理的,丈夫的一蹶不起,婆婆的恶毒仇恨,儿子的冷酷绝情,每一个都在嵌在完整的故事里。

  一个写人的故事,起码要做到的是,言行举止符合人的情理。电影万箭穿心的毛病说穿了,就是把故事里的人当了木偶,随便摆布。像婆媳和睦,像儿子冷血,都没什么铺垫,只拿一个“十年后”省略,那是讲故事人的无能。

  行吧,一部一般厉害的小说,让我再次困惑电影这种形式存在的必要性,就是这么回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