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箭穿心》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万箭穿心》经典观后感集

2018-05-31 21:3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箭穿心》经典观后感集

  《万箭穿心》是一部由王竞执导,颜丙燕 / 陈刚 / 焦刚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万箭穿心》观后感(一):现实一种

  上大学时候看了不少余华的小说,里面给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大名鼎鼎的《许三观卖血记》或者《活着》,而是《现实一种》。故事冷酷无情荒诞着,有人评价说,余华的血管里流的可能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在中国导演里,王竞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作品(仅就我看过的几部)都是反映当下现实问题的,而且都有那么一丝冷酷无情在里面。《一年到头》讲的是春运,《我是植物人》讲的是医药黑幕,最新的这部《万箭穿心》,你听这名字就不是善茬。

  故事发生在武汉,最近好像很多电影的背景都是武汉,似乎武汉是个有故事的城市。讲的是普通人生活,生活的变迁寻常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然而人生就是这样,当事情发生在遥远的伊拉克,死多少人对你来说都不过是数字,要是发生在你身上,任何生活的悲剧都让你万箭穿心。

  不拽词了。故事很简单,即使写出来也算不上是剧透,就是一个要强的女人身边有个窝囊男人,这个窝囊的男人对于女人的垂青还不知感恩,还消极抵抗,还闹离婚,还乱搞。女人略施手段制服了男人,然而当男人下岗并知道事情的真相的时候,他被压垮了,用死亡来报复女人。等待女人的不止是这些,还有儿子仇恨,这比男人的死来得更可怕。这故事看起来没什么稀奇地方,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讲述一遍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的剧情,没看过电影的人恐怕也会觉得没什么稀奇的地方。这类电影,不靠情节取胜,靠细节市井生活,时代变迁就够我们品味很久的了,里面的情感冲突也足够激烈,尤其不能不提的,是颜丙燕的表演,她真的是一个好演员,在全中国范围内都是顶尖的。注意我说的不是顶尖的女演员,是顶尖的演员,男女都算上。

  靠情节取胜的电影看情节,看细节取胜的电影看人物,颜丙燕就扮演了这么一个非典型的下岗女工。这角色让我想起郝思嘉,就是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命运如何坎坷,就是个不屈不挠老公背叛,哭一通就想开了,情人嘲弄,哭一通就想开了,儿子反目,好像连哭都没哭,因为这个打击太大了,已经欲哭无泪了,这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想了一宿,还是想开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就像影片最后的那个长镜头,破车走不动了,就下车推一下,推动了,再坐上去,如此而已。

  我喜欢王竞的电影,他的电影里有中国电影人少有冷静不妥协,不向商业妥协,不向权威妥协。也因此他的电影注定是小众的,注定如果你不抓紧观影就会很快下线了。这也是中国电影圈里的现实一种。

  王竞本来得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去东京电影节证明自己的机会。日本人是懂电影的,他们发掘了不少被中国观众忽略的好电影,比如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比如张猛的《钢的琴》。然而很不幸,影片的发行方搞了一次“文化砸车”的闹剧,把这部电影的名声搞臭了。艺术总监谢飞做出了声明,痛斥这种行为。谢老深知这部影片的价值,这种行为对他来讲不啻是万箭穿心,然而这又是现实一种。

  《万箭穿心》观后感(二):女强人不全是那样

  在南京一个旮旯里的电影院里看到了《万箭穿心》所剩不多几场中的一场。只想说一个字,好!

  可能感觉好的直接原因是之前不久看过的《浮城谜事》,两人在吐槽和褒贬中度过了90多分钟,最后看法一头黑线的一致“什么玩意”。娄烨对于性爱镜头的喜好毁了一个本可能很有味道的故事。

  可在《万箭穿心》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到位。故事的设置,演员的演技——这部电影我认为亮点只有两件事,编剧和演技,但只靠这两样电影竟然就会好成如此。

  武汉方言听着有点像四川话,但区别也挺明显,颜丙燕饰演中的李宝莉,将武汉人民“九头鸟”的特性表现淋漓尽致女性的“厉害”或者说泼辣,十年中一直受挫却从不屈服还将身边打理的十分周到身体孱弱却用宽且长的扁担挑起了沉重的整个世界……热干面实在是太牛了。

  整个电影在生活的残酷中透着温暖。没有长大后的儿子理解母亲,也没有看着十年多艰辛婆婆体谅儿媳,也没有浪子回头的混混改邪归正,一切都是生活中的最真实存在,一切都没有电影的造作,但却是那么好的一部电影。

  可能因为年龄关系,我还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深意,以及生活的深意,但我能看到能想到的是——女强人不全是衣装华美,身居高位,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企业家政治家;在生活的严酷摧残永远不屈的女性,同样可以带给我们正能量,纵然她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那么惨那么让人揪心

  《万箭穿心》观后感(三):陌路的人在屋檐下相逢

  被生活锤骟的男人,终于有一天大厦崩塌,性子强的女人,老天爷跟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女人悲剧在于,她的能力无法支撑她的性强。

  家庭的悲剧在于陌路的人在屋檐下相逢。结局挺好。雄性是一种无法与文明兼容的东西。文明是弱者保护伞。而领地是靠爪牙维持的。所以那个漂亮女人说,马主任,你是个好人,但你不懂女人。生活有规则,而爱情草原上的征服。

  大家都在关注家庭悲剧的时候,我想谈谈爱情。其实一切悲剧的源头都在于前面所说,陌路的人在屋檐下相逢。

  马学武是那种标准的被老婆看不起的中国中年男人。他老实本分人品好,顾家,甚至也不能算是没有成就——在厂里能当一个车间主任呢。一切都是理想中一个中国式丈夫该有的样子,但这样人背后几乎一定有一个无法满足的老婆。

  建建是另一种对比游手好闲流氓气,混江湖,一不小心还坐个十年牢。但是当他将李宝莉摁倒在面包座椅上的时候,他获得了这个女人的爱情。

  这是个无解的事情,再过一万年,经过再多的教化,人类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改变

  我一直想知道雄性和文明的中间点在哪里。雄性接受规则的时候,他就永远失去了他的草原和丛林

  以上这些话,其实跟电影关系不大,只是恰好勾起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电影的缺陷在于,这种故事一看就是文学手法构建出来的,经过巧妙安排矛盾不断堆积激化,然后引爆。很明显刻意为之的痕迹不够自然。然而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在在这个刻意为之的范围内,把事情讲得很清楚

  《万箭穿心》观后感(四):愿你能有李宝莉的坚强

  生活真是难啊,一个巴掌接一个巴掌,密不透风地逼人。

  都面对过这样艰难的时候吧。希望我们都能撑下去,不要懦弱选择逃避

  其实我也是想过逃避的,就算是现在,让我再经历一遍,我怕我还是会忍不住想要去逃避。但是我还是更怕死,最后还是没有死,还是没面子地活在了这个世界上。

  中国妇女很多像李宝莉这样的人吧。任劳任怨,为家庭牺牲自己、付出一切,但是就是因为一张刀子嘴,生生把感恩都切碎成了怨恨。实在不值,只在不智。

  我是很瞧不起马学武的,太不男人了。电影的开头我还觉得他可怜,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出了问题,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最多只能算有文化,但绝对称不上有智慧

  其实李宝莉和马学武两个人的情商都不太够,他们俩这样的相处,也不能说是谁对谁错。两个人相处的状态都是一步一步慢慢发展酝酿形成的。恋爱的时候,也许马学武是个温柔儒雅的人,李宝莉是个泼辣漂亮的姑娘。两个人各取所需,但结婚以后,长期相处起来,磕磕碰碰一点一滴,就形成了电影开头这个局面。李宝莉在外人面前丝毫不给丈夫留面子,而马学武也不去帮着妻子工人交涉。看起来马学武是个有素质的老好人,其实是个懦弱的卑鄙者。他去给工人发烟,为什么?突出自己的有文化的形象吗?切。把自己妻子的形象比下去,有什么好啊?到头来还不是被工人嘲笑。再说,李宝莉千不对万不对,马学武都不该出轨。你觉得你们不合适,那就离了婚再找。李宝莉不同意离婚,你可以先分居啊!出轨算什么事儿啊!太不男人了——哦,也许是太“男人”了?

  除了在婚姻里懦弱,马学武在生活面前也很懦弱。下岗了,工作再找。上有老下有小,你去跳江,呵呵。瞧不起,瞧不起。就像李宝莉说的那样,如果下岗工人都去跳江,长江都要堵了。跳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不是,跳江只是懦弱的逃避问题。不负责任地把一个烂摊子留给李宝莉,瞧不起他。

  李宝莉对马学武也不够好,男人嘛,面子比天大,李宝莉一点儿都没想过维护自己丈夫的面子。所以虽然她给马学武洗衣做饭脱袜子,虽然她和马学武生了个儿子,但是马学武还是感受不到她的爱意——她的爱都磨碎在刀子嘴里了。但是马学武出轨、自杀,她还是坚强地养育儿子、赡养老人,还在朋友有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她身上有一种硬气,一种天塌下来我也要给天戳个洞的硬气。她的坚强勇敢、她的韧劲是很令人敬佩的。小景说她家是“万箭穿心”,李宝莉倔强地说要活成“万丈光芒”,实在令人敬佩。

  小宝……我都不想提小宝,太生硬了,很不喜欢,拖出去喂狗我都嫌不够。

  马学武是“文化人”,宁折不弯。生活给他点压力,他就玉碎了。李宝莉面对生活的压力,她坚韧地支撑着自己,咬牙活着。

  我不愿做婚姻里李宝莉,和自己的丈夫之间如此难堪

  但我希望我能在面对生活里的不顺的时候,坚强勇敢地活着。

  《万箭穿心》观后感(五):真正的万箭穿心——从心理角度看此片

  一个菜场出生的女子,注定有个泼辣、锱铢必较的性子,再加上面容娇好,追求者甚多。在男人面前自然可以趾高气扬。所以面对文弱的知青老公,家里孰强孰弱,谁压制谁也可以理解。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适应症侯群,意思是指心理压力生理反应。分为三个阶段

  1.警觉反应:当个体遇到压力情境时,全身部位都会自然动员起来,进入警觉状态,以抵抗压力。

  2.抵抗期:尝试抵抗,不断调适自己,保持高度的生理激动

  3.衰竭期:长期而持续暴露于压力下,耗尽了免疫系统与身体能量,导致最后的崩溃。

  男人的传统地位一家之主,更何况马学武还是单位里的主任,外强中干,雄气被压制,连搬运工都可怜他....这些气是个男的都不愿受,何况马现在又有房子又有事业,于是马进入第二阶段抵抗期——离婚。

  面对离婚要求,李宝莉不以为然。但丈夫夜夜晚归,已然心意已决。强势的她怎么能允许局面失控,于是跟踪,发现了自己不愿看到的局面。愤然准备砸门捉奸、离婚。但一对过路母子出现,拉回了她的冲动,为了孩子,这个家不能散。报警-捉奸-丈夫撤职、情人开除。李学武一下子被卸了左膀右臂,只能像条落水一样乖乖回家。

  既然是落水狗,反抗已是无力。妻子更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继续打压他,连母亲投靠自己都得看妻子的脸色——不让住。作为男人自己已被眼前这个女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连自己的妈都照顾不了,此时马学武已经到了第三阶段衰竭期——崩溃。

  其实在绝望之时,马学武还挣扎过,就是去找情人,再组家庭,但现实的一团遭,还需时间慢慢打磨。但时间没给他喘息的机会,下岗这根稻草瞬间压垮了他。

  小孩的世界说对错成人的世界只有利弊。强势的李宝莉压垮了丈夫,但也因为这性格二话不说很快撑起了这个家。即使还要面对老人怨,孩子恨,毅然挑起了那根沉重的扁担,把一家人养活起来。

  最后孩子成绩优异,考上大学。但不仅不原谅她,还要赶他出门。此时她也崩溃了。这么多年一个人扛起这个家,含辛茹苦,不但没有换回孩子的一丝原谅,还得来了更大的怨恨,不认他这个妈了。她不明白,孩子告诉她,孩子已经知道是她逼死了爸爸

  她混乱了,为了孩子不离婚,为了孩子拉下脸吃得苦挑扁担,但得到的都是相反的....

  强势的她不会迷茫太久,孩子从小是爸爸陪得,后来是奶奶陪得,自己在孩子心里一直没什么位置,和老公一样,她做的再多,老公也无法体谅她。因为你没走到人家心里啊。

  此时离开已是对这个家最好的选择,犹如当初马学武要离婚一样。

  她“开心的”走了,孩子的心结一走了之。那孩子将来还能用一颗不打结的心看她吗?

  李宝莉的闺蜜说的很对,你要让男人离不开你。

  一部电影,一个家庭,一个道理,很好!

  《万箭穿心》观后感(六):捂脸~俺是把《万箭穿心》当奇幻片看的……

  说起来挺惭愧,身为武汉人,每次被问到“池莉和方方的小说哪个写得更「地道」一些?”之类的问题,总是只能两手一摊,目光呆滞地回:“我也没看过撒……”><

  家住武昌,从小又在学校里长大,活到现在连吉庆街都只去过1、2回,还都是陪外地朋友。>< 有时我也怀疑:对于我的城市,我到底有多少发言权?——不过whatever…在电影院看到《万箭穿心》的海报,买了张票就进去了……

  但是居然,看了两遍。出来。刷了一会儿微博。搜的是“万箭穿心”。多数观感和海报上的各路名人推荐语差不太多。直到看到这条,忍不住收藏了:

  @BTV向真

  我的微博影响力那是相当有限,但还是要帮@颜丙燕 吆喝。千万别被#万箭穿心#这么虐心的名字吓跑,这是阿丙请我看的最舒心的电影。我不知道导演是按什么类型拍的,反正我是按喜剧看的。"是啊,谈感情,太伤钱了"这句话你是哭着说的,我却听着笑了。个人观感肯定不尽相同,但,总是值得一看的。真的

  噗~多奇怪啊。「最舒心的电影」——这么个说法,就跟颜丙燕的“弯管子”武汉话一样,一开始听起来明明还挺违和,但居然完全没有妨碍到将你戳中。

  故事发生在那……90年代的武汉。可是,千万别抱着任何怀旧审美的希望——第一个镜头就足以让习惯了文艺的小心脏华丽丽地全灭……灰头土脸的房子,狭窄得进不了车的楼道,一群蛮“Lou(二声)”蛮“像那个事”的搬家师傅……而且还在夏天……似乎透着荧幕都能闻到那股子混杂着热干面气息的汗味儿……>< 好不容易搬进了新房子,一看楼层,我去,还是个十三楼……这时大大的字幕打出来,夹杂着英文片名:Feng Shui. -_-‖

  果然,搬进地处七八条马路交汇中心的所谓“万箭穿心”楼之后,各种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tall虐,grande虐和venti虐就一个接一个地开始了……有人出轨,有人骂娘,有人下岗,有人打架,有人高考,有人当小三,有人进去了……凌乱了吗?——哦没事,还有人跳了二桥……而更糟糕的是,一切的一切,用女主角——汉正街小贩李宝莉的话来说,就是:“我想不清白。”(那么,观众能想清白吗?脑补一下咆哮教主推搡着所有人的肩头问“这是为毛这是为毛啊啊啊?”的画面吧……>< 反正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想起了以前一位大学同学写的歪诗,叫《再别二桥》,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搭麻木来……」-_-‖

  等等等等……诡异吗诡异吗?魔幻吗魔幻吗?——直到看到镜头上女主角一边咬牙切齿一边哭成了个XX然后跟使钻石星尘拳似的飚出那句台词:“是我傻是吧!……”——你忽然Bing地一下恍然大悟:这……这这……这!是!个!奇!幻!片!啊!!!

  瞧,夫妻,母子,婆媳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关系……对于李宝莉来说,简直没有一段是所谓「正常」的。抽其中任何一段出来,说不定都能单独拍成另外一部电影。——但是,在所有的岔路都交汇在一起的时候……一种植物大战僵尸Style的感脚,就不禁油然而生……

  而李宝莉最大的「错误」,则是当“凶巴巴的日子”一波接着一波地袭来,便一根筋地做起了豌豆射手。

  充分地表现了这种“一根筋”精神的,便是电影中段那几秒短暂的黑屏,上面写着酷毙的三个大字:十年后……看到这里,实在不能不想到电影前一半里的另外一句台词:「我要是能把世界都搞乱了,还到你这里来卖袜子?」……十年……足以让一个工厂繁荣或倒闭,足以让羸弱少年长成壮硕小伙,足以让长江二桥旁边出现长江三桥……而李宝莉,居然还在“一点儿长进都没有”地挑着扁担……那啥,扁担两头挑的货物都是用来运输对抗生活的豌豆炮弹的是吧?——再想想片头的那个李宝莉……这个属性为“没有文化的”、“精明的”汉正街小贩,她真的是爱钱吗?于是又一段台词如星云锁链一般blahblahblah地冒出来了:「我要是晓得去卖……晓得去卖……去卖……卖……」

  可是,不管李宝莉用自己的扁担挑起了多少的豌豆炮弹,生活一如既往——还是要一层一层地跳着脱衣舞,还是要将最难看的衣服剥下来给你看。“扒心扒肝”地与TA对抗,这边僵尸一个大招,那边僵尸一个大招……更无比坑爹的是:最后你发现连植物也不是站你一边的……

  于是烟花那一幕,实在是天舞宝轮六道轮回般的动人。生日快乐歌中,所有的Bitter Sweet Symphony仿佛都附上了李宝莉的身……还想到什么歌儿了吗?比如,许美静的《倾城》:

  “全城为我花光狠劲

  浮华盛世做分手布景

  琼楼玉宇倒了阵行

  来营造这绝世的风景……

  烟花会谢笙歌会停

  显得这故事尾声更动听……”

  花光狠劲。同归于尽。毒死了!贱死了!但同时又干净死了。爽死了。——于是李宝莉发自内心地笑了:“我哪个也不欠了。”可这时的她,真真是“透明如婴儿”,甚至居然都有了点雅典娜的影子……(有点在想,作为演员,这部戏其实让颜丙燕high翻了吧……)

  所以这个故事,终于成为了一个和《桃姐》或者《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故事。当李宝莉终于坐上了片尾的那辆车时,她终于不用再是豌豆射手——因为她终于发现其实她可以只是一朵小小的太阳,她从此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即使是烟花也可以不必为我绽放”——即使碰到了一朵不那么好看的大嘴花,也似乎可以心甘情愿地被对方收藏。

  ——你看笑了吗?

  《万箭穿心》观后感(七):所有人都在努力的生活

  以前上学的时候一天就知道傻玩,觉得生活就是眼里的样子!天是蓝的,水是清的,草是绿的,人是善良的,生活是阳光的!

  工作两年,不敢说看尽了人间冷暖,但也算被生活欺负的体无完肤!开始是不服气,凭什么!后来是骂天骂地骂祖宗!现在,不能说是看开了,但是起码想开了一些。

  看了万箭穿心,仿佛又通透了一些。看见李宝莉在出轨的丈夫面前,在飘渺的生计面前,在没有良心的儿子面前,表现出的倔强,顽强和绝望。最后选择用一句婊子养的,来开始新的生活,谁又能说她输了呢!

  以前总觉得,只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挣钱,日子就会过好,生活就会好!可是,到头来却发现,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更好,最好,和非常好。只存在,糟糕,更糟糕,非常糟糕!

  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就是马云,也有他用钱解决不了的事情!解决不了怎么办呢,总不能去死吧,还得活着不是!李宝莉虽然没有文化,也不看书,可是她深谙生活的本性。用自己仅有的能力和知识继续活下去!谁又有资格去说她不应该这样生活呢!

  放在以前,我肯定会对李宝莉选择的活法嗤之以鼻,甚至是鄙视!为什么要较劲,离婚不好吗!再嫁不好嘛!有那么多条路选择为啥非要走一条最不好走的路!可是,现在我选择尊重她的选择。因为,没有人能够选择一条一马平川的道路,任何一条路上都会有让你万箭穿心的障碍,没有谁能指引谁走上一条正确的路!我们终究被生活玩弄于股掌之上!

  活着不容易,人生来就是受罪的!有钱人也好,穷人也罢,知识分子也好,文盲也罢,谁也不能活的一身轻松就会过完这一生!所有人都在努力的和生活较着劲,努力的向前走,没有人有资格去评论另一个人的选择!因为谁也不能救赎谁!

  《万箭穿心》观后感(八):中国版《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万箭穿心

  经李笑来老师的推荐,看了国产电影《万箭穿心》,确实如老师所说,女主角颜丙燕的演技真是一绝,很真实,不做作,表演很有张力,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支撑起来了整场电影。

  很久没有看这么真实的生活化的电影了,很平民化和底层化,没有一个想象中的好结局,想起了大学时候看《盲山》和《盲井》的那些日子。这么几年几乎看的都是商业化的电影,再来看这种电影都有点不习惯了。

  这部电影上映于2012年,讲的故事从八九十年代开始。缺少温柔、缺少文化、国企下岗后卖袜子的女主角,好不容易熬到老公分到了单位新分的房子,在长期缺少激情的程式化生活之后,压抑太久的丈夫在刚搬入新家的时候提出了离婚,生活的一箭又一箭开始射向了女主角。

  先是女主角发现丈夫找了同一单位的情妇(好压抑的性),然后气急败坏失去理智居然打电话报警举报卖淫嫖娼,也因此在那个年代毁了丈夫的工作和生活,适逢国企下岗大潮,经不起风雨的丈夫经受不起下岗和婚姻家庭的双重打击,跳河而亡。一次偷情,成本太巨大。

  没文化的女主角做的很多事情真的是欠考虑,但却很真实地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的人,可怜又可恨。最后靠十年力气活儿——挑扁担(类似于山城棒棒军)千辛万苦拉扯到了孩子,没想到孩子因为执意觉得是他妈妈害死了他爸爸,高考得到状元后居然不认她。这是中国版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样的高智商的冷血孩子,被仇恨充满的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样考上状元的。比起这冷血的孩子,倒是那个有点意气的吃了十年牢饭的二杆子稍微显得有情有义一些。

  万箭穿心的生活,没有让女主角苦大仇杀大哭大闹又上吊,她是一个很能面对的女人,一个很能想通事儿的女人,这么多年的希望和拥有,说不要就不要了,只要儿子活得高兴,像个孩子一样去玩儿去开心,心里面不要压着心事儿,她就满足了,敢于放下存量,迎接增量。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那些国企下岗潮后的惨状,说明了国企制度某种程度上是在毁人,身在国企的自己要居安思危。

  男人有时候真的是比女人脆弱啊。

  《万箭穿心》观后感(九):现实有多残酷 只有切身体会才知道

  对于一个女人来讲,特别是《万箭穿心》中颜丙燕饰演的李宝莉,丈夫和儿子算是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了。可就是这两位最重要的男人,却伤害她最深!但这一切的根源又追溯于李宝莉自身没文化、粗鲁、个性强的性格!从人性本能上讲,李宝莉也算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强之于其他女性,这在影片中的所有的情节中都能体现:   她深爱自己的老公,不乐意看见自己的老公跟别的女人亲热交道,更不用说是与其离婚了,为了保住自己的男人她可以付出一切;而她为了心爱的儿子,十多年不顾一切的奔波于大街小巷,起早摸黑勤俭节约的培养他读书、长大成人……   但现实始终是残忍的,也不那么为人所愿。李宝莉的用心良苦最后换来的却是一桩桩令人心疼的悲剧:老公因为她的好强心理被压迫得搞外遇,甚至要分道扬镳提出离婚。又因为捉奸在床想挽回自己的男人,一个报警电话导致自己男人下岗和最终遇事的直接原因。最后留在老公心里的只有恨,连走之后一个字都不愿意留给她;扁担一挑十来年,千辛万苦供儿读书考状元,最后却落得儿不相认、甚至赶出家门的悲情囧界!   都说苦尽甘来,但这词儿在李宝莉身上貌似是相反的。她的一身都在为这两个男人奋斗,最后的下场却如此的不尽人意!生活中所有伤极肺腑的苦痛与无奈接踵而来,所遭遇的打击也如万箭穿心般刺疼着她那颗坚强的心!影片中的李宝莉就像是一个矛盾共同体,越是好意结果越惨烈,而影片也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矛盾主体,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深入人心!矛盾越强烈,感动观众的力度就越强。这是导演的鲜明之处,但同时也看伤了观众的心。

  《万箭穿心》观后感(十):本以为都万箭穿心了,结果还是没打着

  如果让我直接而简单的下一个定义的话,这就是一部让人遗憾的电影。

  并非是因为这种看上去就注定是悲剧的故事,当然也不是反感这部片子的故事核与人物,甚至反而应该说是喜欢,现实中我们能见到很多这样的无奈的人物,他们挣扎在他们的无可奈何的生活之中,他们本来都不是坏人,但就是命运的使然让他们有了一如既往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定式,于是就有了这些人物,他们坚强的性格在每一具懦弱的外表之下,这部电影在人物设定上是没有问题的,老马,懦弱的所谓80年代知识分子,作为男人,他的事业破灭,感情破灭,一切都因为家中这个无法解决的女人,他选择死亡,将一个时代对他的侮辱画上句号,这就是他勇敢而懦弱的选择,士可杀,不可辱。

  再说女主角,从永远的盛气凌人到忍辱负重,坚强的内心自不必说,但却永远挣扎在生存底线的边上,一旦生命给她机会让她有所改变,她一定毅然决然选择对自己最不利的那个,因为她的短视,因为我们生活中可见的每个人都没法避免的短视。但就像她决定挑扁担那一刻说的,我有把子力气,我能卖力气。但似乎她从一开始和搬家工人的争端上,就能看出来,她就代表着力气,脾气,以及生活中一切的除了智慧之外的气力,她算是活得有骨气,但是却没智商,如同我们能见到的那些可爱,可怜,可恨,可气而又坚强承担着生活的傻女人一样。至于其他的配角,一样,都是坚强承受他们生活,以一种弱者的坚强姿态。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的人物,这足够好了。

  再说故事,其实如果从剧作的角度,这个故事核算是不错的,我没看过方方的小说,但从电影的角度说,无论是矛盾的设置还是逻辑关系都如此清晰,这应该是原著的功劳。从老马忍让,想离婚而不可得的无奈,因为婚姻毕竟不是仅仅代表着感情,对于很多很多人来说,这还意味着对下一代的责任,财产,社会舆论,社会关系,工作,等等这些跟感情无关的东西。其实老马没勇气离婚,他是敢说不敢做的,而他敢说,也是给自己偷吃找到了合理的理由,我说离婚你不离,那偷吃就不是我的错。而对于女主角来说,报警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她能想到最直接的选择,因为这是撕破脸之外最好的报复形式,虽然她肯定没想到这个后果,因为她根本就没想,只是以一种对自己伤害最小的方式来实现最大的报复。那么之后的一切,就是在这场纷乱中一系列合理而又无奈的结果,他下岗,破灭,自杀;她独自挑起这个家,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她的坚强,虽然她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直到最后,但却义无反顾,因为孩子就是他的全部希望,而对于作为小市民的她来说,生命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当她在最后,孩子要赶她走的时候,那么她就算是在江边坐一夜,也不会跳下去,就算是没有希望,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这就足够了,她的生命可悲在她连自杀的骨气都没有,这可以说是坚强,但更多的是她就从来没有过对于活着以及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进行一丁点儿的思考,只是在一步步往前盲目而简单地迈向死亡。

  而影片也营造出了所要表现的两个时代的气氛,90年代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开始。在无论哪个年代一直笼罩着社会底层这一群人的灰暗色调,给影片带来的一如既往的压抑,而生命的一抹亮色是如此虚假,那个小旅馆的霓虹灯,或许是唯一能让人一下想到的彩色。

  但这当这一切都应该属于一部让人回味无穷,充满人文关怀的现实题材电影时候,它却做得如此讨厌,仅仅因为,一种从开头到结尾一直没有摆脱的感觉——一部好电影,无论它讲的是远在天边的,还是近在眼前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虚构,还是真实,无论严肃,亦或充满无理性的黑色幽默,甚至无论真人亦或动画,无论如何,它作为一部打动你的电影,它首先要做的是让观众有带入感,当观众坐在漆黑的环境中面对着你所营造的世界,思维应该被你所创作的人物所吸引,被你所结构的故事所感染,为你的人物所遭遇的绝境感到憋闷而紧张,因他们失落而失落,彷徨而彷徨,激动而激动,兴奋而兴奋,为他们的成功喝彩,为他们的失败而痛心不已。但这部片子,遗憾地带来了一股强烈的带出感。

  这感觉首先来自于强加给人物的一些没逻辑的“你必须就是这样”的设计,女主角,能看得出来她被设定成一个社会底层出身没什么文化素质的这么一个母老虎的形象,那么没问题,她可以嘴贱,可以没有心计,无趣,市侩,但她是个成年人,是个母亲,一个母亲对于自己孩子不会只是教训而看不到一点丝毫的爱,一个女人,对自己儿子,是一种如同情人一样的感情,所以她不可能和自己孩子长达十年冷战,并且在一开始就为冷战打好基础而把儿子的感情全数推到父亲一边,母亲与儿子的交流是天性。而父亲与儿子之间,就算是再和蔼可亲的父亲,在儿子心里的地位也仅仅只是和母亲一样,就算是我们假设一个最极端的情境,根据影片的意图,母亲是一个特别极端的泼妇,对内残酷镇压,对外惹是生非,但仅仅通过一个搬家队的工头一句闲言,对服务员的盛气凌人,同样强势而无脑的损友,就能上升到这个极端的高度吗?显然这些是不够的,就算是加上母亲对于孩子奶奶来家里的那种态度,也绝不足以让一个孩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认为母亲万恶,父亲万岁,像影片里一样当父亲一死,母子即决裂,那么请问这里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儿子为什么觉得父亲找小三没错,而母亲就是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呢?特别是这个孩子在长大之后还特别找过当时父亲的小三,或者说情人吧,其实他父亲可以说是在追求爱情,我不否认老马找情人的动机和合理性,但是作为孩子,坚定不移地站在找外遇的父亲一边,甚至收藏着父亲的小三的照片长达十年,并且因此就认定母亲是造成父亲自杀的直接推手,对于一个在父母双方共同抚养了八年的孩子来说,他在父亲火化时候对于母亲恨意的突然大爆发到底是从哪来的呢?一个八岁的小孩在他那个年纪就强烈地希望自己的父母离婚,好跟自己善良的父亲一起生活而远离自己的亲生母亲么?其实如果导演在这上面交代清楚其实不难,但遗憾的是没有。所以也就造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对母亲长久的恨不成立,那么之后这长达十年的冷战,孩子毅然决然的与奶奶站在一起反对母亲,看着母亲天天受尽生活的艰苦,卖苦力把他养大,这些都在眼前,他内心根本不太合乎逻辑的恨居然能蒙蔽住自己亲生母亲如此强大而艰巨的爱吗?哪怕这个母亲完全不会表达,但这个孩子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

  当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没有行为逻辑的时候,特别是这个人物还是贯穿全场,整部影片就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疏离情绪,“我不相信你”——这个意识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而影片还不时地强调这一点,依然是从始至终,一开始的搬家工头,就算是话痨,你跟人家老爷们评论人家老婆,这哥们大脑短路了么?能看出来导演是想用小配角的这种话来侧面描述女主角,但电影不是广播剧,台词是一方面,但太过突兀的台词会极大程度的影响电影的真实性,用好表演,而非一定要用这些有极大风险性的对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之后很快,与茶馆服务员的争执,比如茶馆里发小女配角讲述自己的不幸婚姻,包括老马在工厂和工会大姐的那些对话,这些对白简直可以用垃圾来形容,原因很简单:这是台词,而非正常人的对话,这些台词充满了对于情节发展的引导以及突兀在“水词”之上的故事逻辑信息,而这就极大地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情绪,这帮人怎么这么说话?我没法相信这个故事,于是好好的故事,精心设计的人物,就被这些无趣,做作的对白彻底摧毁。

  再者,整部影片有事没事地,就要用画蛇添足的方式来巩固一下已经很足够的人物情绪,但这些强加上去的东西是如此的刻意。比如在女主角去旅馆捉奸的前台,关于电视内容的那个片段,电视里小三上位也好,逆袭也罢,这绝不会成为你能拿到那个房间这个关键信息的原因,也不会成为你之后砸门捉奸还是打电话给警察的原因,那安排这个桥段是为了什么呢,女主角在这个时候还居然有心思讨论电视?事情都闹这么大了还需要用这种低劣的旁敲侧击的方式来鼓舞主角的任何行动吗?就像已经完全坚定了儿子对于母亲的恨意之后,还需要一个突然冲进课堂的老师用训斥上课说话的方式来旁敲侧击他母亲挑扁担这件事情吗?不得不说这种低劣的手法,在无数次打断观众的带入感时候,透着一股太劳神的学院气,就怕观众看不懂,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故事逻辑内容与表达形式上的矛盾。

  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放映给母语观众看,讲的就是这群观众认识的那些人,说的就是这群观众经历过的那些事,却没能做到一个这样类型的电影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带入感,而没有带入感就没有同情,无法被人物的命运所感染,更没有对故事本应有的张力所感同身受。遗憾,因为这些其实都不是大错的问题让这么一个好题材成为被无数低劣细节摧毁的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