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6 04:4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的读后感10篇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是一本由王臣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读后感(一):一样风景,不一样的游记

  歌德说:“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出门旅行,因为看到的景物不同接触到的人物不同,所以,心情也会不一样。旅游不能改变既定的事实,却可以让人的眼界心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烦恼时候,就特希望能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然后到一个没人认识自己地方,一个人发呆,那些烦事管他呢,爱谁谁去吧。可最终,这也就是想想罢了,毕竟已经过了那个任性年龄了。上有老下有小,都看着你呢,你一扔,走到哪里都会牵挂着。所以,到现在依然老老实实待着,看着别人写那种率性的文字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写的就是作者去厦门的一段旅程,没有什么必须的理由,只因为看到了别人博客上厦门的照片,所以临时起意就去了。去了想去的地方,见到了想见的人,拍了自己想看的照片,溜溜达达,从想去到回家,整个一旅游的过程成就了一本书。

  可能因为现在人们经济富裕了,出门旅游也不是很奢侈的事,又因为每个人到达的地方不同,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自然的,感悟也不同。所以,旅游书也就能畅销起来。美丽的照片,优美的风景,独特感受模式都差不太多。如果说这本书和别的旅游书有什么不同,我想有两点吧。

  一是语言风格不一样。虽然说每个人和每个人的语言风格都不同,但这本书的语言尤其特殊。看文后关于作者的介绍,说是被誉为“最具汉语文美感”的作家。我不是权威,看的书也不多,不知道是不是“最美”,但确实很有特色句子很短,断句也很特别,具有一种说不出的古意。初看,有一种亦舒的感觉,简练,冷静;细品,却又觉得大不一样,毕竟经历不同。这样的语言读起来,冷冷淡淡的,使得不论是景物还是感情比较客观。唯一一点觉得突兀的就是文章中时不时出现的“好”字,总让人觉得别扭

  这个“好”字貌似是从台湾的影视剧传到大陆的。大陆人一开始是说“很”“十分”的,如,“很高兴”,后来经常看台剧,尤其是琼瑶剧,就一律变成“好”了。“好开心”“好难过”“好漂亮”,台湾人说起来就比较自然,大陆这么说,总有点水土不服意思,觉得有点矫情。例如,p143页,原本,是好安宁静谧的室外桃源;p142页,与我说话也是好沉静样子;p108页,只为她好孤独的一辈子。P109页,虽一句好轻易的话,但林巧稚记进心里;p110页,林巧稚的求知欲望是好强烈的;p114页,匆急又忙碌实在是好疲倦又好孤独的一辈子;p073,待人待事,态度皆好端正。这些句子也不能说不对,但总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尤其是223页中“蓝先生早年境遇不佳,因年少离家,生活好不顺利”,这句中加了这个“好”字岂不是和原来的意思正相反?或许,这也是作者写作风格的一部分

  第二点不同就是作者的写作角度不同吧。虽然是游记,但作者写风景篇章的并不多,更注重的内心的感悟。一些地方虽然风景独特,但也只是略略提了几句,大多是因为这些地方都和人有关。比如,关于厦大的历史,关于林巧稚的故居和颜宝玲的故事。总之大都和文化和人物有关系,再加上丁玲、冰心、鲁迅这些文化名人都曾到过厦门,让我原本印象中文化底蕴并不十分丰厚的厦门充满了文化意味、文艺情调和小资氛围。不知道是原本如此,还是作者的文字带来的影响。每一处地方都让作者有不同的体验,还真有点封面上说的那种’“成年人的旅行情感疗愈”的意味。至于这本游记能有多大疗效,就看你能看进多少了。

  作者从来到走,在厦门度过了半年。这半年他应该是很有收获的,这本书就是明证。他看了风景,好了心情,我们看到了这一本书。至于这本书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也见仁见智吧。

  毕竟,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游记,也会造就出不同的心里感受。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读后感(二):一个人的坏天气

  摘自《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

  青山七惠的书写得清淡缓慢

  出门的时候随手带了一本她几年前的书,《一个人的好天气》。放在背包里,也一直不曾去读。是这样的,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那日,在鼓浪屿小走,走到海滩边,已近日落时分。一个人坐在沙滩顽石之上,闲看海边日暮风景,很是惬意

  后来,接到家人电话,说堂妹高考结束,想来找我。我说,好。电话挂断的刹那,天上忽然下起小雨。并越来越大,终至滂沱。临近找了一家咖啡馆,点了杯咖啡无所事事。翻出青山七惠的书,甚是应景。书很薄,大约也就三五万字。读起来也很顺朗。

  素来是不很爱读外国文学的。对翻译一事多有偏见。总想着,汉语跟外语相差甚远,猜想着翻译过来的文章多半会与作者笔下本来意境相差不小。当然,这也是必然的。但是语言之间的亲疏远不似我想得这么简单。而我大抵也只是不那么信任时下多数译者工作态度罢了。

  从事写作也有一些时年了。对出版方面事情也算是有些了解。前些年有则新闻,说某个译者一年翻译产量十分惊人,其翻译质量必然令人怀疑。于是,时间久了,便愈发排斥外国文学的中文译本。虽然读得少,但见到好译者、好封面的书,还是要买的。

  只是这本“好天气”被读时已距它被搁置书柜两三年有余。过了如此漫长的时间,它方才被我拆封阅读。如同一坛深埋岁月雪藏数年却被遗忘的好酒。待哪日再巧遇,心中必有不可胜诉之悦喜。

  小说写得味寡。无骨无肌,清淡似水。但也有其妙处。仿佛是听女主人公知寿小姐在说话,就坐在你对面,喝着一杯咖啡,时不时撩起散落耳边的发。对你说:从前,那年,其实,后来,唉。自然,此时,她已好有风韵,不似昔年。

  所对你说的,也都是往事了。

  这些往事被青山七惠写得仿佛漫不经心,却又实在是郑重其事的。少女叛逆,与单身母亲关系疏离。自幼不懂父爱。内心顽劣。书,是不想去念了。还要去大城市,去东京。全然无惧谋生之艰苦。在她看来,人生就理应是要这样颠沛出来的。

  知寿小姐在东京有个不常联络亲戚。是她母亲的舅母,也就是知寿小姐的舅奶奶,吟子女士。吟子是临近生活尽处的老人了。老人,多半都是充满智慧的。孤身一人去东京,与老妇人的同居生活,对于知寿而言,大抵是寂寞要命的。

  只是,这生活之庸常难以想象。就连爱情,也是乏善可陈,毫无趣味。工作也不过是那样,需要兼职,并不轻松日日夜夜,如此反复。生活,总是如此空乏无味。她羡慕吟子,甚至也羡慕母亲。可是,老去的吟子又说,你现在的时光才是最好的时光。

  青山七惠写得不是故事、不是小说,就只是生活。真实到你以为你不是在阅读,你是在感同身受。打开了身体所有的感官,以为自己就是知寿小姐的邻居。甚至都不曾刻意关注过知寿或是吟子什么,只是,偶尔见到她,跟着吟子,还有一些旁的人,来来往往,罢了。

  若是有一日,我亦能得如此机缘,也当一回“知寿”,重新来过。无知少年孤身离家,来到鼓浪屿寄居。与一鹤发老叟同住一室,日日与之共食共饮,也与他谈说忧思欢喜。平日里,也择几日与他同出同行,去鼓浪屿散步、喂猫、坐轮渡。

  不写作,去谋生。当个酒保,或是售货员,也可以去一家僻静的咖啡馆里煮咖啡。也许,亦会谈几段感情。爱或不爱,不去追求,只是两个人,做个伴,说话,养狗,依偎。又哪怕,只单纯相聊慰寂寞,亦远亦近,亦亲亦疏。

  夜深无寐的时候,怯怯跑进老叟的房里,偷一包好烟,拿几本书。跑去鼓浪屿的海边,坐在路灯下,借着光读几页文章,抽掉几根烟。然后,暗地里偷窥老叟的黄昏恋。最是寂寞难耐之时,方才忍不住去写一本叫做《一个人的坏天气》的书。

  这样的岁月,定是静好温柔

  书读完时,恰逢雨停。出门已日暮,转身走上去往旅馆小路。路旁是鼓浪屿的繁茂大树热烈灼眼的凤凰花。回到旅馆,才发现,书被落在咖啡店。也不想去取,只叹息,与它的缘分,许也只能是初读不复再见的一段下午时光。再见不如怀念

  如此,也好。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读后感(三):在任何一个城市,释放你的敏感

  一本游记,或者一本读物,它要如何挥笔,才值得细细品味,值得让人了解到一座城市的细节

  这本书所做到的是,单看文字也能从脑海中浮现厦门和鼓浪屿经过阳光风雨洗礼街角,以及不起眼的咖啡店招牌颜色

  除了硬物的细节,一些有关风景的历史故事,也从作者的笔下被娓娓道来,老火靓汤般,炖出了人文气息。在作者细腻文笔下,这种感受几乎是精致的。

  通过这位作者的视角去阅读厦门,它并没有带着我走东逛西游览景点;它的落笔点,很多时候去注意周围被忽略的细碎光线到达的感动,甚至与风景凝为一体空气的颜色。因此,它打上了作者自己的配色,是一本很私人感受的日记

  书中的图片丰富,与细碎的文字互作补充图文联系,可以更紧密,或者更具备想象空间,更多的是风景的展示

  有一些诗词图片的排版,带人走入学生时代阅读诗歌情境回忆中那是白衣飘飘的单纯。

  若现在不再单纯的我要从中挑刺,便是在个人转向黑暗深刻系的口味中,难免感到本书细腻得有些女性化,有不乏流畅的美感的句子,也有用得“安妮宝贝化”的短句。

  其实一个人或是流浪,或是不流浪,他都必然会有自己与城市的故事。

  若正年轻,有着关于流浪的遐想,却还缺乏流浪的敏感,也许这是一本能给你一个窗口的书。它告诉你,你所身处的城市也正在经历这些细节的变迁,美如光线却只在瞬间绽放的细节。

  所以,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感受美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释放你的敏感。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读后感(四):自序:看过的风景,爱过的人,放在心里就好

  看过的风景,爱过的人,放在心里就好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人一辈子,总会走过一些地方,爱过一些人。并最终落地生根,与一个爱或不爱的人,抑或独自一个人,过完下半生。你大概是不想这样的。所以,有一天,你突然告诉我,你要走。你说,你只是想停下来,去远方,看看这个世界有多精彩

  那一年,你为了旅行,放弃了所有生活之负重,包括我。而今时今日,我却是为了昔年的你,放弃眼下诸多的羁绊,去兑现曾经未能赴约的旅行。我知道,感情的事,没有谁对谁错,奈何唯有缘始缘终。最后成空。

  今次,我写下这些文章,是纪念

  纪念那几年的美好时光,纪念那几年的温柔和心酸,也纪念那几年我们为了私心向彼此说过的谎。事到如今,你已距我很远,我亦已背井离乡。大家都不再需要为了彼此替往事承担。可以做的,也就是在某个悠闲的下午,喝一杯咖啡,望着窗外日光,漫不经心地回想。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北岛的这几句话说得真是好。现在,你大概正背着行囊穿梭在异国街巷,累时坐在街角的露天咖啡馆,抱着你的吉他弹唱。而我呢,也会时不时出门走走,去去远方,倦了,便在某家茶馆坐下,饮一杯茶,写写文章

  时日久了,走过的地方多了,仿佛“为了你”的初衷也淡了。再念及曾经、昔年、从前的时候,也不似从前一般哀痛如死了。开始眷恋的,也日渐纯粹稀薄了。不过,就是路上所遇的一朵赤色野花天空可见的一团絮状白云,旅馆窗外的一束蟹爪菊,以及酒吧里伴着电音或民谣的一打酒。

  后来,有人告诉我,爱情原本只应当是部分的生活,一如谋生工作,一如吃饭、喝水、走路、运动。它不应该是生之梦想。梦想这个词语太重了,需要更深阔的含蕴。理应当作梦想的,不该是肌肤爱情,但可以是行路万里,寻找真谛

  没有爱情,可以。

  没有梦想,不可以。

  今时今日,生活静好安稳。租了一间大房子,养了几条狗,救过几只猫,平日里写写文章拍拍照。无所事事的时候,背起包,去别处瞎看乱跑。假装自己在流浪,总比假装自己与快乐绝缘的好。每一年都会出去旅行,遥远的异国,毗邻的村落。路过的风景,比路过的爱情,要美上许多。

  去年盛夏,我去了厦门。在厦门度过了一段并不漫长的时光,却仿佛已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去的时候,只一个出去走走的念头离开的时候,割断根基一般的难舍。凤凰花开的盛夏,我一个人在厦门街头,穿着人字拖,背着相机,走走停停自在逍遥

  桎梏人生的永远不是外人、外物,仿佛永远都只是自己贮备在人生仓库里用不完的借口。只是,生之时年实在有限,不给自己一个远行的理由,依着岁序终老,内心寂寥,不能安好。该做的是,放下执念,出门旅行,呼吸新鲜的空气,看看精彩的天和地。

  “温暖的阳光好亮,照着公园一朵朵鲜花。大树的身体好壮,小鸟们都抢着晒太阳。我和春天商量去旅行,把夏天的热情一起带去,凉凉微风,轻轻吹起。我和秋天骑单车旅行,把冬天的假期一起带去,大声唱歌,大口呼吸。

  蓝天的白云好白,衬着彩虹一条条灿烂。少女的洋装随风摆,男孩打赤脚散步在教堂前的喷水池,谈恋爱。我和春天商量去旅行,把夏天的热情一起带去,凉凉微风,轻轻吹起。我和秋天骑单车旅行,把冬天的假期一起带去,大声唱歌,大口呼吸。

  其实我,好想好想,

  我好想和你一起去旅行。”

  昨日,朋友传来一首自己翻唱的魏如萱的《一起去旅行》。真是动听。最好的时光,始终在路上。没有爱情也要旅行,哪怕是流浪也没有关系。别人有的爱情,不过是我们的曾经。这是亲爱的你,昔日告诉我的道理。

  带着春夏秋冬去旅行,一个人也不要紧。

  王臣

  2013年3月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读后感(五):书名误导了我……

  真对不起获赠的这本书,当初选择喜欢这本书是被它的书名吸引,谁叫我喜欢书名带“一个人”呢?现在的图书书名取得一个比一个温暖文艺,蛊惑人心,但是纵观全书文字、内容结构,未必达到当初想的那般高度。其实我想如果书名够写实的话,“厦门时光”足以概括了。

  也是看了下面的评价,我才知道作者是一位男士,文字确实温柔细腻,居然没有看出性别,这也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如女子般的纤细心思与对文字的斟酌。当然另一方面原因是书封的那位女子还有内文中各种小清新的相片。

  还想吐槽的是文章标题引用了太多我们熟悉的书名或者文章名,比如《一个人的坏天气》、《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清醒记》、《夜莺与玫瑰》……

  不过,值得欣赏的一点是,这不仅仅是本旅散文,讲诉热门景点厦门、鼓浪屿的风光,娓娓道来旧友的故事,让我了解到了厦门的厚重——厦大的历史,关于林巧稚的故居和颜宝玲的故事,丰子恺、巴金、施蛰存、丁玲、冰心、鲁迅等文化名人都来过这里。

  批判归批判,这本美丽的文字美丽的图片构成的书,还是适合放在我的书架作为装饰品的。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读后感(六):流浪在城市里,放逐在近处

  不是旅行书,应该是搜罗了作者相关文笔的文集或随笔。写的就是鼓浪屿的小岛与厦门的大岛这两处地方,生活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身虽未老,心已沧桑。没有感觉到页面介绍上推崇备至的,那种不得了的文字的美感,只感觉咬文嚼字的过于刻意了。跟过度烹调到原味尽失的样子菜似的,好看是好看了,可吃到了嘴里已经失去了原味。

  或许,只是作者的这种风格不合乎我的口味吧。还有那个一口一个的“好”什么什么的看的我一身的鸡皮疙瘩,不知道作者住在厦门的,还不得以为他是住广东的,毕竟后者才离香港近嘛~不知道印刷正不正,毕竟图片确实不怎么地。也不知道是拍摄视角的关系,还是印刷的问题,不知道是否是作者自写自拍的,总感觉图片里雾霭霭的不透亮。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读后感(七):一个人,不用太长时间,不必走太远

  这是一本清新风格的旅行书。

  旅途中的孤独,是最好的孤独。行旅在外的人,总有那么一刻,即便短瞬,也会觉得孤独。孤独与寂寞又不太相同。寂寞是阙如、是不得、是失去、是隐秘的欲求,是难以面对,是不可分担。孤独是一种平静、一种淡定,是人的天性,可以示人、可以积淀、历练、打磨并以之为私趣。

  我们没有说走就走的勇气和资格,或者在一次次旅行计划滞后时,发现沮丧和浮躁的心情更加影响了自己的状态,岂不是违背了旅行的初衷?或许,我们想要的只是自在淡定的状态。那么,去哪里,还重要吗?

  人一辈子,总会走过一些地方,爱过一些人。并最终落地生根,与一个爱或不爱的人,抑或独自一个人,过完下半生。你大概是不想这样的。所以,有一天,你突然告诉我,你要走。你说,你只是想停下来,去远方,看看这个世界有多精彩。

  时日久了,走过的地方多了。再念及曾经、昔年、从前的时候,也不似从前一般哀痛如死了。开始眷恋的,也日渐纯粹稀薄了。不过,就是路上所遇的一朵赤色野花,天空可见的一团絮状白云,以及酒吧里伴着电音或民谣的一打酒。

  带着孤独去旅行。每个人总有这样的时刻——熙攘的人群当中,你分明站立日光灼目之地,却仿佛置身潮黑深邃的暗处。世间热闹纷扰皆是与你无关。你只是你。独自一人。无所依傍地冷眼看人间。是仿佛可被忽略、毫无存在感的一个时刻。于是,你有了一个可以掩面痛哭的理由。

  一个人,不用太长时间,不必走太远,甚至不用行李,就是随着心情去走,去认识那些每天都能看见却从未走近的地方,就像到了一个全世界都找不到你的小天地。让所有包袱,统统被安静的自己消化。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读后感(八):王臣专访: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

  转自心灵咖啡网

  第一部分:关于人与人

  1. “那一年,你为了旅行,放弃了所有生活之负重,包括过。而今时今日,我却是为了昔年的你,放弃眼下诸多的羁绊,去兑现曾经未能赴约的旅行。我知道,感情的事,没有谁对谁错,奈何唯有缘始缘终。最后成空。”你说,你写下这些文章为了纪念,可书中并未见有这个人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

  答:

  所谓“纪念”,是一个初衷,一个念想。不是最终的目的。“纪念”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放下的不忘记”。私以为,一段已逝去的感情,一个已擦肩的人,能带给我最好的只能过去的回忆,而不应该成为当下的羁绊,更不应该左右自己的未来。那段感情,那个人,之于我,最好的状态是,不忘记,但放得下。偶尔回忆时,能够觉得昔日里彼此不负光阴就够了。至于,以后的路,仍需要一个人去走,不拖泥带水,干干脆脆。这是我以为纪念的意义。因此,在序言当中一笔带过,旅行的途中不曾一想再想。

  2. 在《一个人去流浪,不必去远方》这本书中,苏小姐是串起所有故事的线索,在你的笔下,苏小姐是一个亲密无间、肝胆相照的异性朋友,但眼下很少人不相信异性间有纯粹的友谊,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

  私以为,不相信男女纯粹友谊的这种情况,不是因为男女性别的缘故,是当事人自己对友谊的不确定。不相信男女纯粹友谊,说明他本身便是一个待人待事不够纯粹的人,他自己本身就无法很纯粹地来对待异性,无法很好地克制自己对待异性的原始欲望。当然,成年人,在社会当中摸爬滚打,自然很难再保持内心的纯净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只是自己本身的问题,不是男女友谊的问题。

  当然,我也不是一个多深刻,觉悟多高的人。但男女之间有一种情况,致使我相信男女之间有纯粹的友谊。因为我一直觉得男女交往,起跑点非常重要,我与苏小姐是属于不小心,一下子便越过了男女之间暧昧期的那一种交往。一开始走得太近,称兄道弟,再往后就难以生发男女之间的两性情愫了。我相信,许多人一定也有这样不能成为恋人的异性友人,并且相知甚深,肝胆相照,如同一家人。

  3.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书中《韵脚游戏,我爱你》,这篇关于叶小姐的描述很有意思。对单身的人来说,艳遇是令人神往的,甚至觉得一趟旅行,不制造点艳遇是可耻的。对艳遇本身你是怎么看的?对期待艳遇的人,你有什么建议呢?

  答:

  这段话是廖一梅讲的。我非常认同。我也从来不以为“旅行”与“艳遇”有任何之必然的关联。对于有人将两者时时联系在一起,只能让我很不怀好意地怀疑他们的真实目的和品质。我对“艳遇”的理解非常狭隘,我以为就是旅途当中的“***”。我甚是会很有敌意地,将他们的想法理解为:旅途之外的“***”属于道德失守,那么,冠以旅行之名的“***”则变得情有可原,甚至是风雅浪漫。实在不能苟同。

  当然,也有在孤身一人上路的行客,在旅途当中遇到互相了解的那一个人,甚或,那人会与之同行共旅,成为爱人。但这在我狭隘的理解当中,与“艳遇”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这是属于“缘分”范畴的事情。有的人,也许就是在路上,等着遇到你。这是爱情,不是艳遇。

  4. 书中你提到很多已作古之人,如林语堂、如林巧稚、如陈嘉庚、如海子。这些名流雅士,在你的意象中,是一种单纯的点缀呢,还是有进一层的意思——怀念作古之人也代表你对逝去的爱情的怀念?请具体说一说。

  答:

  其实,我没有很刻意地想要借已故之人怀念逝去的爱情。我以为,这也是没有必要的。我忍不住一再提笔写他们的缘故在于,我始终认为:风景无人,何以叫风景。人,旅途当中才是最值得欣赏和探索的一道景致。因为,山川河海,看得久了,也是相差无几,之所以忍不住一再踏上旅途,是因为每一段过程都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令,变得各有趣致。而厦门之旅,除了路上所遇的各色有趣的人,对我来讲,最值得一体的便是厦门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城市,对我来说,是很无趣的。有过去,有往事,有回忆的城市,才有重量,才有味道,才能让旅行变得有所得。

  林语堂的知足。

  林巧稚的坚定。

  陈嘉庚的宽宏。

  还有海子的诗意更浪漫。

  这些都是旅行当中非常重要的收获。当然,宅在家中读书,也会读到她们,也会有所领悟,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路上的收获跟故纸堆的所得,永远都是两个层次的。书上的东西便只是书上的,有所得,亦未必能记得长远。但路上的知获,是属于生活的,属于内心的,属于自己的能一直带着一直记在心里的东西。

  第二部分:关于人与自然

  5. 鼓浪屿之好,舒婷说的美妙,“……大自然的宠儿被慷慨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所撩拨,骚动不息,或者轰轰烈烈,或者潜移默化,在小岛上恣意东加一笔,西修一角,增增减减,让一个拳头大的地方,坠住千万游客的脚,使他们总也走不出去”。很多人都在寻找一个地方,在那儿忧伤也是甜蜜的,对你来说,鼓浪屿正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

  答:

  先说一句题外话,这是我接受过最好的一个访谈,因为最有条理,最精细,最用心。也最工整。之于我来讲,抛却一切,鼓浪屿是国内我认为最值得我留下来的地方之一。但我实在是一个感情用事又不太深刻的人,包括写文章,当下百转千回的遐想和愿望,也都只会存在于当下。我没有办法因为新书在宣传期,就违心地假装自己热爱鼓浪屿到无法自拔的地步。事实上,并没有。我热爱鼓浪屿,但依然很有节制。我热爱的是安静时分,日落时分,明媚时分的鼓浪屿。但它也有令人聒噪的一面。这一点,舒婷的理解,要比我深刻的多。我只是万千行客之一,但舒婷曾经是住在岛上的人。

  而我写文章,能写的也只有我眼中的鼓浪屿。所能呈现的,也都是主观的,甚至可能是片面的。且不论,鼓浪屿之好之不好,有一点,鼓浪屿,值得所有的人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岛,距离尘世那么远,又那么近。走到岛上,既在海中,也在陆上,既在寂静的孤岛中,也在喧闹的城市里。

  6. 很喜欢你描写的古建筑,“而今,这里是沧桑了。绿树蔽日,斑驳无依。年久失修,如落魄的故人。安静,又沉闷。一如这庸常的生活里许多漫不经心的空洞时辰。”这是你对漳州路44号廖家别墅的描述,书中诸如廖家别墅这样的建筑有很多,如容谷别墅,如菽庄花园,如林氏府。这些建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属人,属历史,还是属自然?为什么?

  答:

  我觉得他们永远都是属于自然的。是,它们是人文景观,是人造的,是后来添加的,是也许将来有一天可能会被拆掉的。但无论它们在与不在,它们都将一直会是鼓浪屿上的一道风景。在时,有幸能入内一观,不在时,亦一定有人会告诉你,曾经,在这个位置,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当时,还有人住在里面,发生过一些故事。而人族永远是渺小的,人在自然当中生存,我相信,人死后,所有的记忆也都将融在一寸一寸的土壤中,复归于自然。

  7. 鼓浪屿的咖啡馆很多,做得好的亦不在少数,你也特意描写了鼓浪屿的咖啡馆,你认为“若是遇得大好晴天,不去喝杯咖啡晒太阳,绵软的下午时光当真就荒废、辜负了。”很多人都有一个开间小小咖啡馆的愿望,这也是你的愿望吗?在你看来,咖啡馆和文艺有着怎样的情结?

  答:

  对,开间小小咖啡馆,也是我的愿望。在新书《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当中,我写了一篇题为《文艺这一行总要有人做》的文章,开头我是这样写的:“曾与爱人说,以后想去鼓浪屿开一家旅馆。一楼开置一个小的咖啡馆,二楼以上是客房。要有花园。花园里要有秋千。有书,有电影,有音乐。资金足够,也可以再附设一间酒吧。酒吧叫做‘Call Me Daddy Wong’或是‘隐忍生活’。”可见,这件事,我肯定是反复幻想过很多次,甚至幻想的有模有样的。连店名字都取好了。

  “文艺”这个词语,现在是被大众使用得越来越狭隘可怕了。连说自己是个文艺青年搞得好像都很可耻似的。实在是难以理解。我平日里是个大喇喇的人,但骨子里还是很有文艺情结的一个人。咖啡馆是城市文化建设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但它不一定就是文艺的。咖啡馆与文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完全取决于咖啡馆店主自身的素质。一个内心文艺的咖啡馆店主纵然不能确保开一家成功盈利的咖啡店,但起码他能确保自己的咖啡店是有情调的。所以,私以为,有文艺情结的主人,是咖啡馆与“文艺”这件事建立关系的关键。

  8. 在咖啡馆里,有一个片段是说,邻桌女孩叫住了你,要给你拍一张照。临走时,女孩说:“你看过这本《真水无香》吗?”想问问,你平日里都读写什么书?你是希望在阅读中找到什么?你希望《一个人去旅行,不必去远方》这本书传递什么给读者?

  答:

  我读书很杂。基本上选择较多还是人物传记跟古典文学。也会读一些港台作家的作品。我基本上,不会指望在阅读中找到什么。它只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如同旅行一样,是一样必须的生活内容。私以为,最能带给我们收获的,永远都是生活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的事情。在阅读中得到的东西,对于我来讲,最有用的,也是让我对生活保持热情、热爱,和期待。

  我希望我的这本小闲书,能带给读者的就只是一段安静的阅读时光。一杯咖啡,一份糕点,一本《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我从来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很深刻的人,也从来不想要对任何人说教,因此,我写的书,只希望,大家读到的时候,会觉得没有浪费时间,会说一句:“嗯,还不错。”至于别的,我的书能给的,想必也很有限了。至于,旅行,它本就是一件除了自己,任何人和意见也左右不了的事情。永远都需要亲身经历,才能知道点什么。

  第三部分:关于人与动物

  9. “鼓浪屿的猫。一定要看,也一定要写。人说,鼓浪屿的真正主人,不是人族,是猫族。被好生看顾的家猫,野性十足的流浪猫,孤僻的、亲和的、警惕的、温柔的,各色小猫,令人十分难忘。”你似乎对猫特别有好感,有人说爱猫的男人都是好男人。你觉得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如何看待爱猫与好男人之间的关系?

  答:

  我不敢说自己是个好男人。这是一个太正经的话题,我本身就不是一个太正经的人。只能说,起码,我不是一个太坏的人。但“爱猫的男人都是好男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很认同的(绝对不是变相自夸自己是个好男人)。因为,我觉得一个男人,如果对猫狗这样的弱小动物,都没有怜悯心,都不能去爱,谁还敢保证他会好好地爱一个人。换句话来讲,如果一个男人对猫狗都疼爱有佳,那么,我相信,对待人,他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

  10. “昔日,看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便几番感慨。再看看自己身旁的爱犬王小妞、王小好,更是心上惆怅。人与狗的相处,是门艺术。最难得,是你们彼此心意相通。只是我不谙其道,未能将爱犬教导好,至今顽劣。”如果你“谙其道”,你会刻意去训练它们吗?为什么?

  答:

  我养了两只狗。一只黑色的拉布拉多(她年长一些),叫王小妞。一只迷你雪纳瑞,叫王小好。妞已经两岁了,除了“坐下”、“趴下”、“出去遛”、“吃饭”,其他的指令都不曾训练过。小的也是如此。当然,对爱犬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我觉得是十分必要的,毕竟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复杂。要保持社区里的一种人类与狗族之间的和谐,人与狗都需要做出让步。

  人类需要给狗族微小的生存空间,那么狗族如果能给人族一些安全感自然是最好的。毕竟,有些人天性对狗就十分畏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此,对爱犬的一些基本训练,也是让狗在怕狗的人眼中变得有教养。是一件彼此尊重的事情。但我十分反感主人对爱犬进行一些无用的只为自己逗乐的训练。真正爱狗的人,应该是在尊重狗的天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训练,将它们视为友人、亲人。我相信,以狗取乐的人一定不会拿自己的子女跟爱的人用同样地方式来取乐。

  11. “5小时的高速追踪,8小时的艰难对峙……一名爱狗志愿者在高速路上看见了一辆载有大量活狗的货车后,紧急联系其他志愿者。随后,在沈阳西站高速公路口,一场长达13个小时的‘拦车救狗’行动展开。”关于高速上拦车救狗的新闻屡见不鲜,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事件?

  答:

  我是十分钦佩各地真正用心的小动物保护协会(据我所知,存在少量不负责任的伪善组织)在保护小动物方面做出的努力的。流浪狗的生存现状,十分凄惨。它们非常需要这样的小动物保护行动。近日,广西玉林狗肉节的各种屠狗现场也是令人瞠目结舌。微博上各路疯传的视频、照片一睹令我不适。我不知道大家从小到大一直被教导的那一句“狗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到底有几人用心记住了?常有人讲,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从它们对待小动物的态度就能说明问题。我深以为然。

  且不说素食,但起码,日日可见的流浪街头的狗族、猫族,懂得依赖、爱顾并对人族有感情羁绊,对这个世界仍有期望的狗族、猫族,我很希望,所有的人能持哪怕一丝的怜悯之心。人在做,天在看。哪怕不能收养、哪怕不能照顾他们,最起码,也给它们一条生路。这个世界,我们人类占有的空间,还不足够吗?它们又能占据多少的地方呢?也常听人说,恶犬伤人,但我总在想,若是没有恶人伤害他们在前,又哪里会有那么会的恶犬。犬恶的根源还是在于,他们实在是被人类伤害得怕极了人类了。我不相信,一只狗天性当中便对人类抱有敌意。定然是流浪过程当中受的苦难多了,被人类驱赶、伤害的多了,方才变得愈加警惕、凌厉、凶狠。扑杀、食用它们,难道真的是对的吗?这个道理,不是应该略有人性的人都该明白的吗?

  推荐大家看两本书:朱天心《猎人们》,刘克襄,《野狗之丘》。

  12. 在你的生活中,王小妞、王小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你侍弄它们能满足你的什么欲望?

  答:

  王小妞,王小好,对我来说,是朋友,是亲人。

  照顾他们,之于我而言,不存在满足欲望。我在他们身上并未投放什么欲望。遇到他们,是一种缘分。王小妞幼年重病,原主人只照顾了她不足三天,便欲将之抛弃,刚好被我知道,我就上门领回了她。王小好,本来是流浪狗,是王小妞发现的她,而流浪狗通常对人类很是畏惧,愿意让我靠近,并愿意跟我回家,我相信,这也是我跟她之间的缘分。听上去有些冠冕堂皇的嫌疑。我也并非想要抬高自己,但照顾她们,真的本就只是出于一种责任心。

  或者,我建议大家往低处理解,假设照顾他们我们(包括我)有所贪图,想要满足自身的某种欲求的话,那也是一种修行。一只狗的生命不过十余年。在而今这样一个浮躁的、人与人之间私心极重的时代,能持久妥善地照顾一只小狗,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控制、把握,因为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应对的,便是在这极需耐心与责任感的过程中会常常出现的负能量。包括:自私、懈怠、懒惰、不专注、不温柔、无所记挂。愿,你我能在与人与自然的温柔相处当中,获得爱的正能量。

  祝君安好。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读后感(九):流浪、一次需要独自拥有的体悟...

  初遇王先生的文字,自觉平静而柔韧,细腻而流畅,字字玑珠,耐人寻味。行文之感似若出自一不落凡尘的文艺女青年之手,不曾想先生本尊与其在书中留给读者的印象却当真判若两人。

  略萌…

  是以。在王先生看来,即便拥有一个安静又清白的灵魂却仍要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最是概莫能外莫不如此的无奈。于是私以为王先生其实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亦曾或是正在面对一些苍白、承受一些敷衍、隐忍一些欺骗;每次翻阅通讯录、登录即时通讯软件,原本炽热的倾诉欲望亦会随着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名字过目而渐微只好欲说还休,然后欲哭无泪。故而彼时我亦开始相信,世上乃没有一个人真正能够让另一个感同身受,知你心忧,懂你何求。

  而在我看来,任谁也不会知道自己的下一段旅行究竟会以怎样的面目开场,随之路遇如何的难忘,最后是否还愿忆起这段过往。所以学会原谅那些不会有人明白的悲伤,放自己一条生路,踏上那段向往已久或者说走就走的旅途。此一去若不是救赎,亦是宽恕。

  且若因了年轻的心脏都渴望上路,那么拥有这一段行走,不仅为了感谢那些在途中转瞬即逝的风景,亦为了在生命中匆匆别过的彼此。所以才敢抛下所有,不顾一切去开启一段真心实意的渴望已久。

  唯有上路,即便是一场流浪。

  书分作两部分,截为三章,王先生将每一篇都布置得井井有条,安然静好。所抒心中感想,流露的尽是流浪情怀;下笔成文,皆为与厦门有关的一切。借景抒情,品人忆事,又惆怅,又美好。

  文中所叙友人轶事,无论欢歌笑语或泪眼朦胧,都仿佛触手可及。只是时过境迁,沧海成桑田,不免教人唏嘘,心有戚戚;所述的几则先贤旧事,含情蕴理,自是锦上添花。而此处的笔墨也是少一分则寡淡,多一分则俗艳,读来既不甜腻,亦不索然。刚刚好;再及那些美食,小店,野猫,街巷,又无不散发着被海风浸润过的气息而安然素雅,却又别致得那般漫不经心,一见如故,叫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岛上的一切仿佛均是浑然天成,当真能够相安无事又相映成趣。

  所以读过王先生的字,会忽觉厦门的美好或许就在于她的美并非遥不可及,她似乎更像一个前缘未了的情人,若偶然间想念,便去赴约。她亦期待却也不言不语,自会偎在你的身旁,温柔而沉静,亲近而清澈,使人感觉一切都开始得那么恰到好处,一切都继续得那么顺其自然,不掺一丝一缕的矫揉与造作。

  除此之外。之前耳闻人云将寂寞比作独自的狂欢,想必是因了找不到同类而发出的感喟;孤独则是一种品格,是历经沧桑、洗尽铅华之后,面对生命的本质时应有之态度,二者不尽相同。恰好王先生在文中亦提到了对这两个名词的认识。大意为寂寞如斯,让人无所适从,却又挥之不去,自始带一丝不堪与无奈;而孤独不死,似无欲无求,却能升华隽永,至终有一种真挚和纯粹。

  不能同意更多…

  平心而论,王先生的文,动情,但不动声色;伤怀,但不伤春悲秋。

  若心中依稀有所顾虑,还在犹豫,那么捧起这本书,或许你会在王先生的字里行间发现令你心动的答案,然后亲自说服自己,定要一个人流浪并且,不必、去远方。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读后感(十):一个人流浪何必远方

  不得不说,看完整本书,感觉整本书虽然分成四个部分在写,介绍的厦门,但是内容还有作者的思考是比较琐碎的。可能作者是之后写的游记,所以并没有感受到强烈的画面感和当时的心境。

  自己还是喜欢作者的一些小感叹和感触的。

  [摘自文中]

  感情的事,没有谁对谁错,奈何唯有缘始缘终。最后成空。

  无所事事的时候,背起包,去别处瞎看乱跑。假装自己在流浪,总比假装自己与快乐绝缘的好。

  三毛用自己的生命在写作。写流浪,写不羁的爱,写生与死。她不足够美艳,却活得比谁都漂亮。

  我们年龄越大,越知道珍惜值得珍惜的东西。

  人一生面临的选择十分之多。无从谈起的过去,无法预料的未来,都抵不过一个仓促的现在。认得每一次的决定,无论大小,无论深思熟虑或潦草随意,皆有可能改变其一生的运念。

  无论世事多么艰辛,哭过难过,持有一颗明媚的心,最是重要。而那些瑕疵和糟粕,沉入心底,时光天涯,终有一日总会将他们磨掉。

  人生能安安静静不吵不闹,那是最好。

  待人宽宥,与人为善。旁人对你刻薄,你亦不可回之以怨憎。世有因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之业报,要以一颗静如止水的心面对人间冷暖与炎凉。

  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前生种因,今世得果。此生不求富贵,不求衣香,不求功名,只愿一生简单洁净如水,走到头时,悲喜伤欢,一笑而泯。

  爱到最后,总要变成伤害的。可是你永远无法要求别人像你爱他一般,用同样的方式来爱你。有的时候,他不是想要离开你,只是觉得自己无法像你那样好好爱他一般来好好地爱你。

  只是遗憾,总会有人。

  不敌昔年旧日的苦难,

  辜负现下最爱你的人。

  人终究不该活在过去里。总还有日子要过下去,颓靡沉默是一种活法,涅槃再生亦是一种。

  在这个私心好重的年代,鱼人相爱,也一定要有一个坚强的姿态。地道尘埃里,却未见花开。若要与人爱,必要懂得如何自爱。连自己都不足够热爱的话,如何指望旁人一如你期望地一般来热爱你。凡事有度。付出,也不例外。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无我姿态,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日渐消磨了爱情在他心里的存在感。无我不是大爱,是摧毁自己,是磨蚀爱情,是爱的悲哀形态。爱,若是存在感都没有了。感情,也就结束了。

  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却不知道,该如何对你解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