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太像学术报告》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太像学术报告》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1 12:28: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太像学术报告》读后感精选10篇

  《不太像学术报告》是一本由黄永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太像学术报告》读后感(一):黄永玉:你还得自己长大

  黄永玉:你还得自己长大

  读黄永玉《不太像学术报告》,是个讲座、演讲的集子,时间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地方天南海北,谈人生、谈文学、谈艺术,有不少重复的地方。我觉得,重复的,说明都是重点,所以要着重读。

  创新,是反复提到的。黄先生就说自己“从来不以创新为目标”,艺术上只有好坏,没有新旧,没有进步不进步,只有繁荣不繁荣,他引了高尔基引得俄罗斯的俗语:不管你爷爷长得多高,你还得自己长大。这让人想起轮扁对齐桓公的谈话,做轮子的技巧是不遗传的,如黄庭坚所说“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跟艺术不一样,科学是有积累可进步的,在这儿黄先生谈到了政治科学,值得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反思,他说:科学的政治,就是民主。遥想当年,林副主席曾教导我们说:“政治就是政权,政权就是镇压之权!”言犹在耳,人已死球,不能学科学、用科学,群众遭殃,自身难保,害人害己啊!

  谈到艺术创新,黄先生有个观点特别给人启发。他不喜欢“四王”,虽然他们功夫深。在这儿,他把“四王”的功夫拿语法、修辞作比,指出他们虽表现出对历代山水画的综合的修养,但如同不会写小说作诗的修辞学家,只谈文法,没有自己,只起到个“编辑”的作用,这是他们的欠缺。我倒觉得,黄先生对“功夫”的比喻有点窄,“功夫”并非只是修辞而已,如果拿作文比,它更像是对原作语言和风格的效仿,缺点还是替原作者写东西,貌似并非为己之学。话说回来,是不是他们的创新之处还没有被发现呢,这也说不定!

  还有两个故事,值得细细品味。

  一个是关于李苦禅的:

  “四人帮”垮台后,有人问李苦禅先生,听说某某是你的学生,是不是?他说:“不是我的学生,是我的爹。”

  一个是关于侯宝林的,即可见黄先生的幽默,也可见侯先生的风格:

  侯先生搭黄先生车,路上问黄最近还上课吗,黄说:“哪能来上课?不上课了,我说学生呢,我们把他喂大了,吃我的奶,喂大了,他咬我的奶头,把我的奶头都咬掉了,不用上课了。”侯先生不响,等了大几秒钟,这麽说:“怪不得现在都用奶瓶了。”

  书中错误不是很多,就是《岳麓书院演讲实录》这一篇,有把“倪云林”记成“易云林”,把“龚定庵”记成“孔病庵”,估计是记录员的问题,有点煞风景。不过这篇演讲中一句话说的好极了:

  摆架子实际上是什么东西呢?是怕人一眼看穿的一种设防。

  (黄永玉口述,李辉编:《不太像学术报告》,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不太像学术报告》读后感(二):“文化流浪汉”的精神自述

  黄永玉口述、李辉编著的《不太像学术报告》,读来的确很不学术。这大抵跟黄老的生平有关,他一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学术自然无从谈起。不过,他的“不太像学术”并不意味着不学无术,而是有着不拘于体制范畴的广义的学术,黄老因之自称是一个“文化流浪汉”。《不太像学术报告》所辑录的六篇演讲和访谈,即是他在文学、摄影、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上的心得结集,其所透出的人生智慧和经验,足可让我们见识社会这座大学堂于一个艺术家的影响。

  黄老出生的湖南凤凰县,可谓地灵人杰,出过中国最早的内阁总理熊希龄,还有作家沈从文,后者是黄老的表叔。不过,令凤凰驰名全国的并非这些人,而是城中百姓多出兵痞、强盗和土匪,沈从文作品中多有述及,这自然是当年时局艰危,百姓讨生活困难所致。黄老成长的早期,家道已经败落,加上民风强悍,从小习武的他也以一双拳头打天下。黄老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总是唏嘘自己没有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堕落,原因有二:一是人,二是书。

  所谓人,是说遇到了合适的人。笔者读黄老的经历,每每感叹他的好运,你想想看,一个十几、二十来岁的小青年,为谋生从乡下来到城市,有多少机会能遇上李叔同、楼适夷、臧克家、冯雪峰、许天虹这些人?这是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于后进年轻人的关怀,同样令人感触甚深。黄老就曾多次回忆当年寄居瞿秋白的一个学生家里,人家供吃供喝,还发零用钱,黄老外出打工,除夕夜人家硬是等到他归来才开吃年夜饭。有一年他滞留不归,人家就去信:我们筷子放着等你两个钟头,梅花都开了,你也没有回来。得着这样的信,敢情真能把人的心都化掉啊。

  “为什么这些老人家愿意帮助你?对我个人来讲是个运气,对大家来讲,很多很多失学的青年都得到了人家的帮助,非亲非故。那个时候文学关系、文化关系就是老人家爱青年的关系,没有利害的关系。”(《文学之外》)联系今天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会惊讶于政治混乱、战争频仍的当年人际关系的单纯,而这对黄老不啻为一种“重生”,使他顽劣的心“充满了真情实意,充满了感情对待你所有的人,对你好的人、你来不及报答的、你要报答的其他所有的人。”(《岳麓书院演讲实录》)

  因人之故,黄老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当直则直,当柔则柔,不惟“主义”马首是瞻,自有自己的主心骨在。而书,则是成就其艺术的另一至宝。黄老学历只念到初中二年级,留了五次级,按说是个无可救药的笨学生,但学校没开除他,为什么?因为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图书馆里看闲书,学校爱惜这样的学生,说这孩子虽然数理化一团糟,可他却在攻读大学课程!后来黄老做讲座老是向听众抱歉自己不是科班出身,讲的东西不成系统,是瞎讲,这自然是客气话,毕竟台下有那么多专业听众;他的重点,依然是看“闲书”,那种纯出兴趣的爱好与自由对塑造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黄老在文学、木刻、雕塑、绘画上都有很深造诣,按他的讲法就是“不用受专业的苦”,一个门类不行,就换一个,直到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

  黄老看“闲书”,可谓毫无章法,人文、社会、历史自不必说,植物学、地质学、森林学、气象学,也广有涉猎,不但广涉,还深涉。比如一块石头,其肌理、纹路、形体、光影、动静、虚实,等等,都是他考察的对象。他说绘画也好,摄影或文学也罢,最大的问题是被所谓的“主题”限制住,以至做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毫无个性,更无作者本人的感受在其中。而艺术这件东西,讲究的就是通过上述(当然不止)种种细节,来表达人对生活深度的感受,“如果我们心里没有这么多的一些细节,去研究生活,就不会感动”。

  研究生活,自然要深入生活,黄老行万里路尚且要读万卷书,其实是对不行万里路的人的提点:我们读这个读那个,就是为了“把它们纳入到我们思想的仓库里面来,让脑子里贮存更多的东西,在某一地方发生了件什么事同我们脑子里贮存的东西挂上的时候,你就会说:‘啊!原来我们了解过它!’就不会生疏了”。(《摄影漫谈》)他始终坚信读书的好,所以当有人问及“当今人们读书都有很强的功利性,没有人读书是为了提高学问和自身修养,请您谈一下?”他表示非常不理解:“不是读书都是为了功利性,读书人是多种多样的,不像你所讲的那样”。(《文学之外》)在笔者看来,黄老是那种坚信“艺术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且“修养只能常年累月方能养成”的老派文人,所以看来他是永远不能理解有人既不体验生活又不读书而光是爬梳微博就写小说,或者没有最烂只有更烂跌破修养底线的电影啊文学啊这类东西大行其道。

  时代显然是不对了,所以笔者读此书,总有一种与当下格格不入的单纯感。黄老自称“老刁民”,他解释说“过自己的日子孩子气,过社会的日子当然要世故”,他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像孩子那样单纯了。的确,一个人要么生活要么工作总要有一个过得单纯,要不你活得那么世故累不累啊?书中有一幅画黄老如是题签,“不可不醉,不可太醉”,既是他一生智慧的总结,大概亦可作我们自勉的座右铭吧。

  《不太像学术报告》读后感(三):老头无瞋

  几句闲言:

  1、去年就读完了此书。今年单位内部刊物(无稿费、不发行)约稿,一看,7月9日是黄老的生日,遂于一个半夜写完二千余字,算是遥祝黄老90大寿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2、本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只能说是一些对其人其文的随感,半命题作文,因篇幅所限,笔力所至均点到即止。

  3、读完本文,你如无空闲则可不必再读原书,欣赏里面的插图即可。当然,如能投资一两幅原作则更有眼光。

  4、请注意右边的豆瓣版权声明。

  (MEANZONE,2014年7月)

  出生于1924年的黄永玉,到今年刚满九十周岁。七十九岁那年,他出了一本书叫《比我老的老头》;八十九岁那年,他又出了一本书叫《不太像学术报告》。我国民间有老人生日过九不过十的说法,由此妄测,这两本书的出版可能有庆生之意。这个自称老头的艺术大师,以木刻出道,游刃于版画、油画、国画,出版过画册、小说、杂文、诗集、剧本,干过瓷厂小工、小学老师、教育馆员、剧团美工、报社编辑、电影编剧,目前官方头衔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这个自称老头的艺术大师,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酒鬼酒设计的酒瓶,设计费就高达1800万元,厂家不得不分期付款;这个自称老头的艺术大师,在北京盈时2013秋季拍卖会上,一副彩墨纸本作品《田家梅》以5500万元成交。

  恣意风光的背后,这个老头却经历过小学逃学、少年流浪、寄人篱下、战乱动荡、文革下乡等等鲜为人知的苦难记忆。有人将黄永玉誉为一代鬼才,老头说,我就是一个艺术劳动者;有人问他最坎坷的地方是什么,老头说,痛苦就是我的摇篮。这个耄耋之年的老头,艺术造诣已跻身大师的殿堂,人生造诣已达到无瞋的境界。

  《不太像学术报告》这本书,其实是1999年至2006年间黄永玉先生在不同场合的六次讲座实录。包括了:在郑州讲艺术和文学的《关于我的行当》,在北京讲摄影的《摄影漫谈》,在北大夏令营的演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讲《我画<水浒>》,在岳麓书院的演讲,在深圳市大剧院讲《文学之外》。在这些真实平易的文字中,读者不仅仅看到了先生的坎坷经历,还聆听到先生对各门艺术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品味到智者对人生的感悟。曾经宣称“书读完了”的金克木先生说过,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的一次对话。读这本演讲稿集时,读者尤其有这种跨越时空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这个才华横溢、幽默睿智、乐观豁达的老头,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从开卷有益到不忍释卷,到掩卷深思。

  黄永玉和他的叔叔沈从文一样,在湖南凤凰长大。关于凤凰的民风,书中讲了一个段子。说是十几个小孩到长沙读书,途中住进一家客栈,但客栈老板对孩子们很不客气。第二天大家早起继续赶路,一个凤凰的孩子对大家说,你们先走吧,我落下个东西在客栈,回去拿一拿。后来那孩子拿了东西赶上大家一同到了长沙。年底放假,几个孩子回家途中还想住那个客栈,但已经没有了。问当地人,说有一天大清早不知道被谁给一把火烧掉了。时过境迁,几年前我游历凤凰古城的时候,似乎丝毫未感受到昔日彪悍的民风,只是黄永玉先生那栋著名的豪宅“夺翠楼”依旧风韵夺人,直教山水失色,游人却只能远远地隔江相望,而无法体会那梁头的精雕细琢。

  新时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将母校视为自己的精神子宫。黄永玉的童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送外号“黄逃学”,一路玩到小学毕业,他在多次演讲中溯及自己走上艺术之路的精神源泉,是小学毕业后辗转他乡就读的一所当时全国师资设备最好的学校,名为厦门集美学校(据考,应为今日集美大学的前身)。他在这个学校六层楼的图书馆里自学完成了最初的知识积淀。同时,他在这个学校五次留级、四次记过之后,终于被留校察看。于是他决定再次出逃。在免费读了两个月的德化师范学校之后,他因帮人打架而继续出逃,躲进一家瓷厂做起了小工。时值战争爆发,便四处流浪,以木刻、绘画、混剧团报馆为生。1953年,黄永玉从香港回到北京,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执教至今。

  说到黄永玉与作家的交往,有一件逸事。2009年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邀请黄永玉上节目,并让当时人气如日中天的郭敬明同台对话。且不谈爱炫富的郭敬明在当日博客中的彻底挫败感,也不说妄攀黄永玉为忘年之交的后话笑柄,一个抄袭过整本书的中学生偶像与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对谈人生,实在是现代媒体幻化出的奇迹。

  今年五月我在北京出差时,恰逢黄永玉先生在798艺术区开办《我的文学行当》作品展。那幅著名的“黑画”《猫头鹰》赫然摆在最显眼的中央位置,对面挂一副对联: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不太像学术报告》读后感(四):权当看了几个视频

  因为是演讲访谈的文字版,觉得还不如直接去搜视频看。但是视频又不是那么容易搜到,所以看着吧。

  好吧,我觉得这个老头是很可爱,觉得他有点在玩,带着一点对世人的嘲讽。因为几篇文章里,都讲到了差不多的事情。我真替他累得慌。也替他厌烦得慌。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心甘情愿,乐意之至去参加这些什么访谈啊,讲座啊之类的活动?叫我,相同的内容翻来覆去讲,我自己就厌烦死了。所以我成不了才啊,成不了才~

  觉得他的做法好像以前我们参加普通话考试,有三十个题目供选择。考试之前,我们会准备好几篇类似的稿子,选到什么题目,就把这些稿子牵强附会上去。可以通用。大家懂不,这样节省时间,节省精力。

  当然其中的一些说法很得我意。比如“读书不求甚解,太求甚解,我们不是转接,我们并不是研究一种东西。看书就是一种快乐,然后才是知识,才是本钱……所以一般来讲我看很多书,看得很快。看完就算了,记住它书里面有哪些很精彩的感觉在里头,记住它。……如果以后碰到有什么事了,把那个书找出来”之类的言论。因为我也是这么看书的。所以很得我共鸣。

  当然另外我也很佩服这个老头,都说艺术是相通的。这会儿真的明白了,又是画画,又是木刻,又是雕塑,又是写小说,又会小号,钢琴。同时心性又乐观,带着孩子气。简直是我理想中的男人啊,又有男人的成熟,又有男孩的天真。我想是因为他在那么长的岁月里,遇到了那么多友善,有爱的人,即使遭受了很多磨难也未能改变一个人本身汲取后自带的幸福感。

  然后再接着感叹一下,我又买到了一本缺陷书。竟然有一张插图的页倒装了。这个运气真不是盖的。

  《不太像学术报告》读后感(五):有趣的老头黄永玉《不太像学术报告》

  有趣的老头黄永玉《不太像学术报告》

  早就知道黄永玉,不过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书,而且一口气买了两本,除了这一本还有《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提到黄永玉,首先想到的是湘西,想到的是他的表叔叫沈从文,他们都是土家族。他家在凤凰还有一位邻居,叫熊希龄,出任过民国的总理。

  黄永玉上中学的时候不上课,在图书馆里痴迷读书,留级了好几年。在兵荒马乱的民国年间,黄永玉也四处飘泊,还曾经相遇过李叔同。最后黄永玉成为一名画家,中国生肖系列第一枚猴票就是他设计的,现在价值连城。多年来黄永玉一直在中央美院任教授。

  提到黄永玉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有趣的老头,黄永玉1924年出生,比我的妈妈还大12岁,今年九十多了。总能看到他写的东西,他说他的生活中,文学第一,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第四才是绘画。我挺喜欢他的文字的。

  不过这本书并不是他写的,而是他的演讲录,演讲和写作可是两回事。最近总听罗胖和高晓松的节目,听得如醉如痴。可是把他们的文字落到纸上,你就会发现,魅力消失了大半。黄永玉也是,他写的东西很有味道,可是讲的东西却很一般。不过如果要是在现场听,也许会别有风味。

  书的名字还是黄永玉的风格,不太像学术报告,的确黄永玉这么一个有趣的老头,肯定不会写那种中规中矩的文章。那样就没趣了。

  《不太像学术报告》读后感(六):精彩摘编

  《不太像学术报告》是黄老在北大、岳麓书院、深圳等地座谈时讲话的整理稿,书内浸透着黄老的博学、才智、风趣、幽默与豁达。走过了90年风风雨雨的老人,仍然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人生,似孩童般的心态,源于其内心的强大、知识的积淀。下面摘编一些黄老的观点,自勉与分享:

  1、利用小时候记忆力很强的时候多读古书,读点古文、诗词做法,不理解不要紧。到了二十岁、三十岁,再来反刍,慢慢地回味,得益匪浅。

  2、创新——穷一生之力做好一件事情已然十分重要与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举起所谓“替天行道”的大旗去摧毁旧的东西,搞什么创新?!

  3、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会收获颇丰。

  4、音乐、艺术只有好坏,没有新旧。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出来的。艺术的局面不是个进步的局面,而是一种越来越繁荣的局面。

  5、读书不要太深的研究,就像陶渊明讲的”不求甚解“,太求甚解,那是专家的工作,是一种研究。首先,将读书视为一种快乐,再是知识的填充,最后才是本钱的随之而至。记住书中精彩的感觉是以读书的涉猎面要广。

  6、书本都是聪明的,读一本书就碰到一个聪明的,读一万本碰到一万个聪明人,是一件极合算的事情。

  7、不同范畴的事情按照哲学规律来考虑。这是两个范畴,不能硬搞在一起。

  8、沈从文对我说:“碰到困难,死抱着自己的业务不要放手”。

  9、有些事情太认真不好,但是不能糊涂,什么事都要清楚,处理问题,稍微松一点,不要过于紧张。对友谊、对道义,对自己用不用功这方面认真一点。人不是光靠吃饭长大的,它也靠情感,情感在我们相互之间可以灌溉你,使你健康、使你成长,使你长命百岁。

  10、幽默感是加强判断力的武器,最主要的是能够嘲笑自己,尤其是检查反省自己有什么消极落后的东西,不敢触碰新事物的时候,来嘲笑自己是一面镜子。

  11、文化不可以引进而只能交流。

  12、头脑跑到前头,修养啊、学问啊,跑前一点,技巧跟上,让它领着我们,不要拉得太远。

  13、惜墨如金是为了艺术的纯度。

  14、在会上念稿子是最下着的行为 。

  15、对称自己为“文化流浪汉”。

  16、从小学会有礼貌地对待庸俗;从小学会用快乐方式表达憎恨和忍受煎熬;从小学会用韩信接受胯下之辱的积极意义。(小时没学,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

  17、我觉得自己很像耿德罗写的那本《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雅克——世界有什么,他承认什么;生活有什么,他承受什么;不管顺逆,既能阐述的有根有据,又能使自己心服口服。

  18、拿破仑说:“对待魔鬼要采取魔鬼的手段。”

  19、拿破仑说:“你不要以为你身材高大,我随时能够解决我们之间的距离。”

  20、摆架子实际上是什么东西呢?是怕人一眼看穿的设防,装模作样的学问实际上就是没有学问的表现,是一种空虚的表现。

  21、文学让我得到很多的自由,我不相信别人给我的自由,我相信自己给的。我相信科学,政治上讲科学也就民主了。

  22、契诃夫说:“好与坏都别叫出声来。”

  23、过自己的日子要孩子气,过社会的时候要世故。

  24、碰到任何困难爬起来往前走、赶快走,不要欣赏那个摔倒的坑。

  黄老睿智、洞彻的人生观、艺术观足以使本书获得五星荣誉;但因是编者整理,有些微的小错误,也希望编者增加学识,本着推敲的态度出书。后面的内容重复性较强,只能痛给四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