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1 05:4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读后感精选10篇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是一本由[美]特里·巴雷特(Terry Barrett)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读后感(一):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本书

  照片通过各种媒介进入我们的眼睛生活,引发我们的迷惑以及思考,当你注视着一张照片时,你是否真正看懂了照片?

  在这里,巴雷特扔给我们四个问题:我看到什么?它意味着什么?它精彩吗?它是艺术吗?在这里,巴雷特又附赠给我们四个方法描述+阐释+评价理论化。

  也许你还纠结于理论读物中的难懂术语,在各种观点迷宫中,兜兜转转、一头雾水。

  也许你对于一张照片有一堆想法,却不知道如何用专业的方法,将这些千头万绪的想法理清逻辑组织语言,向别人表达你看到、想到的内容

  也许你无意评判别人的照片,只是希望藉由对照片的评鉴,提升自己的鉴赏技能,为自己的拍摄创作提供启发……

  总之,不管你是摄影发烧友,还是对照片感兴趣的人,或者想写写照片的批评家、撰稿人、策展人,本书都会为你提供一种明晰系统的照片观看思路和批评写作方法,你会慢慢在这种观看训练中,懂得如何欣赏和评鉴照片,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拍摄或写作实践

  让我们抛开那些枯燥的理论和议题,打开这本书,看看照片,写写照片。

  我们不缺少好照片,只是真的需要这样一本书,告诉大家:当我们看照片时,我们该看什么。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读后感(二):海杰推荐

  我们得尽快把摄影批评家从麻烦制造者的误区中摘出来,以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认识批评家及其所从事的相关工作

  当我们同时面对一张照片和一段摄影批评文字时,我们的视线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只有当那张图片晦涩难解时,我们才会扭头,求助于摄影批评家。显然,对于照片来说,批评家拥有一个次要却无法被替代的位置,这使得他们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作品面前,总能找到入口,并因此获取认同。另外一个存在事实是,在当下,似乎人人皆为批评家,人们都在表达自己对于观看对象看法,但返回去衡量一个摄影批评家是否优秀时,往往会变得棘手

  更多的人会疑惑:摄影批评家是干什么的?他依赖于什么标准对作品或摄影现象进行评判?这些问题往往会令“摄影批评家”变成冷若冰霜的投枪手,尤其是在问题井喷的当下中国冷酷的批评家和其干练、具有进攻性和直指现实的文字更易迅速大众接受

  综观中国摄影界,我们长时间以来对批评家的认识被“评论家”所替代,评论家的文字不是随感,就是理论迷宫,或者是对于作品表象的描摹,抑或是力不从心才情炫技。总之,评论家大致不会有什么风险。而批评家被公众期待挟持为执意要将影像拉出去,与现实决斗的人。这几乎左右了我们对批评家的基本看法。随着影像艺术市场的升温,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受画廊和拍卖机构雇佣,在利益诱导下成为代理作品的市场推手,为这些艺术作品及销售行为鼓噪。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权力,进入了市场输送的严密链条之中,难以重返最初的独立。这很大程度上损毁了批评家的整体形象。所以,与之有关的影像批评,就难得为公众所接受。

  因此,为了让人们知道优秀的摄影批评家们都干些什么,怎么去操作与之相关的摄影批评工作,以使我们在谈到这一角色时,不至于陷入对批评家的揶揄中去,我们不妨从特里·巴雷特的《看照片看什么:摄影批评方法》里寻找解惑之道。

  特里·巴雷特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教育教授,2012 年曾经受邀来中国,在北京三影堂影像艺术中心讲授策展学,由于高昂学费门槛,致使很多摄影人没机会现场聆听。但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和他的文字相遇。

  在这本书里,特里·巴雷特条分缕析,对摄影批评家做出定义,对影像批评所涉及的各种理念进行分解说明,最后不无周到地给出摄影批评范本。简直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授读者如何进行一个影像批评家的所有工作。

  三年前初读此书的较早版本,对于从事摄影批评工作的我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比如针对前文所说的批评家的尴尬境遇,特里·巴雷特援引为《乡村之声》撰写戏剧评论的迈克尔·范戈德的观点:“批评理应赞美艺术之善,而不该沉湎于对其恶的愤慨。”这样的观点可以说是及时雨。事实上,衡量一个优秀的批评家,需要看他如何处理“冷与热”的能力,这一点,从他后面选择的其他批评家的案例中可以看到。

  通常意义上,决心成为一个批评家的冲动时候是出于一种心理窥伺,他得绕过艺术品所承载的重重疑团,通过体会解读,来确信自己能掐中艺术家那根游移不定的神经,最后昂首挺胸地将这个过程诉诸文字。对于这种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他援引诗人施捷达尔的论述中看出一斑:“与艺术家发生关系时不感到剧痛的批评家是妓女,因担心被玷污而从来不与艺术家发生关系的批评家是处女。两者对爱情一无所知。”

  在这本书里,特里·巴雷特运用庞杂的素材,试图厘清影像的各种事件脉络和摄影批评路径,并提交多方意见,哪怕是水火不容的意见,他也予以全部呈现。特里·巴雷特在这本作为美国艺术学教材的书里显示了他的勤读、博学宽广,他是一个畅通灵活谦卑节制的观点材料组织者,他调动那些著名论调和经典作品来为其所用,生产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藉此标出问题居住洞穴,以便于读者进行选择和认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于此反思中国高校的摄影教育(尤其是课程体系设置和教材编写)。

  摄影批评正在成为目前愈发重要急迫的摄影认知和评判的学术行为,尤其在摄影媒介日益普及的今天,严谨的摄影批评家需要紧关注作品、艺术发生、公众接受心理、伦理考量、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走向、媒介应用等艺术链条,坚持学科开放视野,并做出思考和表态。我们期待中国的摄影批评家能像特里·巴雷特所列举的那些批评家们敏锐理性熟练且充满魅力地驾驭语言,唤醒人们通过摄影批评去认识艺术的热情

  当然了,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国摄影批评家们动不动拉出来溜溜的苏珊·桑塔格、瓦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批评家,这个名单会显得很长:约翰·萨考夫斯基、A. D. 科尔曼、格雷斯· 格卢克、詹姆斯·休古宁、伍特沃德、比尔·杰伊、露西·利帕德、马克·史蒂文斯、希尔顿·克拉默、尼古拉斯·卡拉斯……

  (海杰,策展人、影像批评家,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读后感(三):顾铮推荐序

  评论可学否?

  不可学,也可学。

  不可学,是因为如果没有从事评论在根本上所必须的修养眼光趣味(这里有相当部分是得自天赋),你的评论能够成为什么,还真不好说。而如果要成为一个职业的评论家,那更要掂量掂量这个“不可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可学,是我又认为,作为评论的基础之一的作品解读,却是可学的。大量的学生在他们的大小论文里,涉及具体作品时,一定要面对作品解读这个问题。至少就具体作品而言,一些围绕具体作品而起的基本描述与评价,还是有一定规范可遵循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习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看照片看什么:摄影批评方法》一书是有关如何解读摄影作品的入门书。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通过包括阅读此书的学习,至少可以获得如何评论作品的一些基本手法,同时也可以了解严肃的摄影评活动所赖以展开的摄影理论的发展脉络。

  作为一本在美国大学里拥有广泛影响的摄影批评教材,本书的首要读者当然是大学生。但是,对于所有想从事摄影研究、摄影批评以及摄影策展的人来说,本书也是一本上佳的入门书。至少,无论想要从事有关摄影理论研究的哪个方面,先学习学习如何对具体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细读是关键。从哪些方面着手,影像的类型有哪些,作品的意义层次有哪些,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真的是今天愿意从事评论、研究与策展的人所最需要的。从根本上说,作品解读是通向具有一定价值的批评的基本路径。如果对于作品的具体细节能够以文字给出足够的描述,然后据此展开可靠的释读,那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对作品的严肃评论。从描述到阐释是一个更大的跨越。这更需要作为评论者主体性的发挥。所谓评论,当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具有主体性的创造性论述。它不仅从创作实践与具体作品而来,同时也是对创作实践的刺激启示。但不要指望评论能够引导创作实践,评论具有自身的目标美学,它最终要实现的是批评的升华,即能不能将评论上升为某种理论上的结晶

  本书将学习如何评论摄影作品的过程分解开来。也就是说作者通过把评论照片的步骤分解开来,使得这件事具有了学习的可能性,使得大家可以循序渐进地、步步为营地学习评论照片。所谓教材,此之谓也。为了帮助读者从具体作品出发开始学习,此书充满了大量当代摄影作品。书中所有的评论、思考与讨论都围绕这些具体作品展开,读者可通过作者对于这些作品的评述以及作者在书中引用的其他评论家的精彩评述,获得如何从具体作品着手展开批评实验的启示。这些评述,往往是在把作品放入到其出现的某个文化与艺术的历史脉络的前提下所展开的精到评述。当然,机械地搬用、套用此书的范例与准则,也并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此书国内第一次译出时的版本名为《影像艺术批评》(何积惠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年)。后来台湾地区于2007 年出版了陈敬宝的新译本《摄影评论学》,但那已经是原书的第四版了,也是上海人美版的《影像艺术批评》的升级版了。此书当时出版后反响不是太大。这与当时国内对于摄影批评与研究的需要不是太大这个整体状况有关系。但是,几年下来,国内(包括高校在内)对于包括摄影批评在内的摄影理论与历史研究的兴趣普遍提升,对于相关书籍的需要开始出现并且变得需求旺盛。而且大家在自身的研究实践中也发现,套用美术评论与理论的模式来处理摄影创作实践也不尽管用。摄影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近200 年的历史中也积累起了自身的一些评论规则与标准。因此,在今天这个形势下出版作为《影像艺术批评》的升级版,而且是原尽收眼底的第五版的《看照片看什么》,确实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从《看照片看什么》可以发现,作者特里·巴雷特对本书所作最大增补是在第七与第八章。尤其是第八章。而其所增补内容,主要是为了应对数码摄影急速发展给当代摄影创作与评论带来的深刻影响。这种增补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于本书的高度责任心。国外大学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增补,是保持教材不与教学现实脱节的重要做法,这同时对于教材撰写者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那就是如果作者不对这个领域中的最新学术进展保持高度关注,教材就会落后陈旧,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最后要说的是,现在有不少急功近利的人认为,如果要出名,摄影是一个可以轻易进入的行当。或许有人因此认为,《看照片看什么》是一本入行的灵丹妙药。我想,大家如果看过此书,也应该能够发现,要做好一件事,进而获得某种专业肯定,积累专业声誉,还是要按部就班,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学习解读作品所获得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加上对于动态的摄影创作发展的持续关注而获得的整体判断力,还有就是长年累月所积累的摄影史、艺术史、文化史的知识,这几个方面相加起来,作为一个有志于摄影评论与批评的人,他或许至少能够保证他的专业摄影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某种质量。最后,还要提醒的一点是,最终成为一个严肃的批评家,并不是出于对于权力与声誉的渴望之心。

  (顾铮,影像批评家,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读后感(四):谁来评谁会评

  编辑为什么会出一本书呢?有各种理由,可以是为了赚钱,可以是为了推动知识发展。编辑出书给谁看呢?也有很多种人,可以是普通群众,可以是曲高和寡的人,可以是某些特殊行业的人。结合这两个问题,如果你是为了赚钱,你只有出面向大众的书,如果你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你就可以出给任何人看。

  这本书是给什么人看的呢?我只能说,不是给普通人看的。为什么?太难了。普通人就没有高素质水平可以看这书的吗?当然有,但那也不叫普通人了。

  一本书难不难不是问题,如果是好书,再难也有人去看,有人去研究。一本艰深的好书,的确是应该去读去研究,但那不是普通百姓的事啊,那是顾铮、林路等人要去干的。顾铮、林路是谁?这两个人如果你不认识,那这本书根本就不需要看了,因为很大可能看不懂。

  这本书该不该出?它有什么好?好书不一定卖得动,卖不动不等于没用。这本书就是这样。像Susan Sontag的书,我也是看不懂,因为写得不够通俗,简单的说,不够俗,也就是太雅,我就是这么俗的人,对某些书会雅过敏。但我仍然很支持这些书的出版。

  你去市面上看一看,摆在摄影专柜的都是些什么书啊,那些足够俗了,俗到我连看都不想看。不是我自命高雅、自命不凡,我的摄影技术也不怎么样,但那些书确实是误人子弟。虽然我能鉴别出来,但不一定其它读者就不会被骗倒。与其浪费钱去买那些书,还不如买这本书,即使看不懂,摆着也比那些强。

  这本书出版了,大家都知道,销量肯定不高,即使是好书。但这种书不出不行,如果不好卖就不出,那市场就会被那些假大空的坏书进一步占领,全民摄影水平也就只能进一步下降。

  现实就是全民水平现在的确不高,所以这本书一定没有市场。等到什么时候大家都提高了,这本书看懂的人自然就多了。

  这本书写得最好最通顺的三个篇目是,序言一(顾铮推荐序),序言二(海杰推荐序),出版后记。大家很幸运,这三篇文章出版商已经放到了评论里,一定要看啊。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读后感(五):一本非常好的教材

  如何欣赏一幅照片

  是非常个人的一件事情

  但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的话

  这本书就给出了非常丰满的介绍

  这本书是从怎么写照片评论的角度入手的

  实际上也是告诉读者该如何写评论

  因此给我的感觉是大学教材的调调

  不过从如何描绘照片

  到如何区分类别

  从背景资料到照片的表达

  看完之后

  感觉评论照片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但也很需要花费精力

  关于这本书就说这么多

  但我忍不住还要讲的就是

  书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照片和摄影家

  这些作品风格迥异

  如果不能很好地读关于摄影评论的理论性话语

  看看照片也不错

  我就喜欢上了梅普尔索普

  梅普尔索普的作品充满了性的张力

  描写了很多同性恋的镜头

  看完之后非常震撼

  而且我非常喜欢这种与众不同、敢表达出别人所不敢表达的

  当然,从梅普尔索普的经历来看,也是受到了很多打击的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好书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读后感(六):照片与看照片的人

  影像虚实相间,既有事实也有隐喻,而批评的目的则是将这个隐喻层层拆开,带领观者进入拍摄者的心灵,去感受、思索、理解。正如作者巴雷特在对“批评”定义时所说:“变得对艺术卓有见识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它进行批判地思索。”藉由批评方法的指导,学习观赏照片的新方法。

  对于中国摄影界来说,缺少的不是好的作品,而是好的批评。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影像教育中,缺少观看摄影作品的方法,缺少科学系统的批评写作方法。换句话说,我们并不缺少观点与见解,而是缺少将这些观点与见解理清头绪并清晰呈现出来的系统方法和理性框架。

  翻开本书,描述、阐释、评价和理论化四个步骤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划分,巴雷特为摄影批评这一复杂活动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导。最后两章中,作者还加入了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写作范本,供读者实战练习或者教师教学参考。在他一步步的指导与带领下,我们便能真正看懂照片,写出专业的摄影批评。

  市面上不乏灌输批评理论的书籍,动辄从摄影历史讲到各种摄影概念与议题。而巴雷特的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易于操作、便于应用的摄影批评方法,将读者从一头雾水、不得要领的道路中解救出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