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自由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论自由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3 04:1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自由的读后感10篇

  《论自由》是一本由[印]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论自由》读后感(一):听老人讲自由

  看完这本论自由最大的感觉是好像跟一位身边的长者聊天,他意识非常清醒深刻给你抛出一个问题,不等你回答就把你心里的话说出了一二,但是言辞却不尽条理,甚至有点啰嗦,他絮絮叨叨但又直戳重点的讲着关于自由、美德和自我归属大道理亲切熟悉,但是又会本能的审视一下他的言论

  虽然叫论自由,克里希那穆提主要论述的却是什么不是自由,富豪拥有大量金钱甚至环游世界不是自由,年轻人拥有大把光阴也不是自由,这都是让自己过得好的发生条件,是自由的必备条件,但不是自由。克里希那穆提还说什么是不自由,心生恐惧是不自由,追逐成就也是不自由。心灵的自由是美德,但这美德却是不能可以培养的,真正的美德不是来自外界束缚后天养成,是来自内心谦卑

  也就是说克里希那穆提论自由,其实是论述如何在不自由的条件下挖掘出本心。自由是一种存在状态,不被时间空间物质所限,追逐自由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搁置,甚至搁置你的思维。看起来有点荒谬人生会思考,思维怎么搁置?“自由不是摆脱压迫、摆脱恐惧、摆脱令我们烦扰的琐事结果,而是彻底消除导致我们产生恐惧的因素,消除导致我们滋生敌意的因素,消除我们人性中存在的矛盾之处,消除我们疯狂追求享乐的欲望,消除我们创造的一切上帝及其教堂、教士等。”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固有的成见信仰、周围环境刺激的欲望、对当下事物的应激反应都是思维。虽然不能轻易的跳出,学会放空就比较容易接近自由。

  这本书其实更适合刚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新人,每一章都不长,每一段都能单独拿出阅读需要拿出大段完整时间,琐碎时间可以抽空翻一翻,关于不自由的观点其实很值得讨论反驳,合上书以后想一想,嗯,可能老人家说的也对。

  《论自由》读后感(二):让认知超越词语本身的含义

  让认知超越词语本身的含义

  孟买 1958年12月3日

  在任何形式交流中,正确理解词语都非常重要,在处理抽象而非常复杂的问题时尤其如此,因为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词语。就是因为理解方式不同,所以在应对人生中复杂、微妙的问题时麻烦就非常多。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不偏离字典上列出的词义,但又有自己的发挥拓展词典规定的词义,词语就会非常有意思

  比如“自由”这个词,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要求压力担忧来理解。如果你充满野心,就会按照自己的预期去理解,以便能实现自己的野心,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于一个遵循传统的人而言,“自由”却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词语;对于沉迷于幻想、欲望的人而言,“自由”则意味着可以无所顾忌地继续沉迷下去。所以,词语在我们生活中意义非比寻常。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词语的意义多么深奥。上帝、自由、美国、印度、基督徒等词语不仅触动我们的神经,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听到这些词语,我们就会有某些反应。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如果你们意识到了,就会知道让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固有看法真的不容易。在同你们讨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之前,我认为我们应该先慎重而清醒地了解词语及其意义,但同时让自己的认知超越词语本身。

  我们不妨睁开眼睛看看当今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凡是有专制政权地方,就没有自由;凡是教会宗教组织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也没有自由。虽然它们也使用“自由”这个词,但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都不会给予别人自由。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人口过于密集的地方,自由肯定会陨落,这是不可避免的;凡是组织力量太强的地方,凡是大众传媒影响力太强的地方,也没有自由。那么,看到上述种种现象,像我们这样的个体又该如何理解“自由”这个词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被各种组织包围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技术人员非常重要,人们的心灵也变成了某种技术、方法或规章的奴隶。所以,我们所谓的自由究竟处于哪个层次、哪种深度呢?辞职、离开办公室不是自由,因为你从此失业了;如果你开车时逆行,也不算自由,因为警察会找上你,你的自由就会受到限制。你为所欲为,发了一笔横财,国家就会控制你。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制裁、法律、传统以及各种强制力、控制力,所有这一切都会妨碍人们享有自由。

  所以,作为一个人,如果你想弄明白这个真真切切的问题,那又该从哪里着手呢?或许你丝毫不关心这个问题(恐怕大多数人都不关心),我们所关心的只是每天的面包家人、琐事、嫉妒抱负,而不是更加广泛的、更加深刻的问题。仅仅关心问题该如何解决并不会自动地解决问题。也许你找到了一个立竿见影办法,但这个办法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都清楚。所以,“自由”这个词,究竟应该从哪个层次、哪种深度来理解呢?

  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词语只代表着“名”,名与实并不总是一致的。比如,“真理”这个词并不一定表示真理。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仅仅听到这个词就满足了。我们没有超越这个词本身,去深究这个词背后的实情到底是什么样子。请考虑一下是不是这样。“穆斯林”这个词使你无法看清楚代表着这个词的那些人。你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就会产生紧张的反应和紧张的心理,在你的内心催生出种种观念、信仰和成见。但如果我们可以进行深入思考,就会得到一个非常明显结论,即必须把词语及其指代的内容区别开来。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很大一部分误解都是由于我们在词语理解上出现偏差。所以,对于你和我这两个个体而言,建立正确的沟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同时准确地理对方。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你爱着某个人的时候,你们两人之间的沟通毫无障碍,对方总是能立刻理解你的真实意思。同样,如果你我之间也能这样沟通,就能探讨前提到的那个复杂的问题。建立畅通的沟通方式,难处就在词语这一关。如果我们要彼此沟通、分享和探讨问题,就必须先突破词语这一关,正确地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

  《论自由》读后感(三):【笔记】没有实践,只能收获一堆废话

  0p 只有深入内心,才能发现自由,获得生命体验,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2p 只有在自由中,真理才会诞生,而要获得自由,就不能刻意回忆过往。贤德就是由回忆过去而来的。

  3p 如果自由带有民族主义色彩,那它就会变成孤立,而孤立难免导致冲突,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孤立地存在。

  9p 最重要的是获得自由,解放心灵,而不是基于固有的认知和自身的需求去探寻人生目标

  13p 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如果存在恐惧或压力,都不可能有自由。只要我们的心灵在寻求安全感满足感永恒,就不会有自由。

  18p 自由意味着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维,意味着彻底明白义务内涵

  24p 自由是一种心性,能看透思维的局限,摆脱思考与习惯放下自我和认同,丢掉野心与进步,从群体压力中解放出来。

  25p 摆脱某种事物(压迫、嫉妒、传统)并不能获得自由,正如我们无法通过努力来让自己不生气一样

  30p “真理”这个词不一定表示真理,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仅仅听到这个词就满足了,对这个词背后的实情毫无兴趣

  35p 思考是肤浅的,是人的记忆对外界的反应,而记忆则是经验的组合,限制人的大脑。换言之,思维追求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理念,是自己投射出来的想法。

  43p 思维需要被搁置,如此才能全面理解事物。当人的心灵平静下来,没有任何活动时,就能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既能看得更深,也能看得更清。

  44p 搁置思维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发现思维的意义,发现它的破碎、分裂的本质

  47p 有所归属、有所认同的愿望导致自由的空间变得狭隘。只有自由之花才能结出尊严之果,但若不知何为自由,就会沦为奴隶。

  52p 结论的奴隶,是不会思考和探索的。

  60p 谦卑是美德,无法通过刻意培养出,是最难的体验和感受,不被任何立场、观念、经验、知识价值观支配

  76p 在倾听的过程中反思自己,观察实际情况而不非言辞形式。改变绝非抗拒和反应,而是创新和创造。

  78p 进步否定了自由,繁荣导致人的心灵越来越安于某些固定的事物。

  86p 要么立刻去除恶习,要么原样不改。原样不改会使我们的心灵日趋迟钝,结果是养成更多的习惯。

  89p 反叛和革命是一种应对外界压力、问题挑战的反应,和自由完全相反。

  112p 要顿悟就要听,务必仔细听,不要评判、不要辩驳、不要比较、不要回想过去,只要自由地听、快乐地听、心无挂念地听,就可以了。

  128p 能够探索意味着身体健康精神健全,不受自己或他人意见的左右,时时都能看清一切事物的运转、活动。

  128p 如果心灵存在恐惧,则无法进行灵活的探索,因此。必须了解恐惧的本质和意义。

  139p 由社会恐惧造成的追求一致的纪律,是社会心结构的一部分,是不道德的、紊乱的,让人们深陷其中。

  140p 秩序是善与美的丰硕成果。要想有秩序,就必须有自由;但如果没有空间,就没有自由。

  141p 我们视时间为带来秩序的手段,但只要观察一下就知道,时间所孕育的,只是混乱而已。

  164p 一旦我们想着去利用什么,就毫无自由可言了。只有在没有动机的情况下,自由才能存在。

  188p 文字危险的人,因为语言驱使和控制着我们,不是吗?

  190p 只有在不对任何事物产生认同的时候,才会有自由。

  198p 当知识停止运动的时候,必然会产生行动。没听实践,只能收获一堆废话。

  《论自由》读后感(四):自由是一种心性

  自由是一种心性

  浦那 1958年9月21日

  自由当然有好几种:有政治自由,有知识赋予的自由(当你知道如何做事时,也就是掌握了知识时,就有了一定的自由),有富人的自由(他们可以周游世界),有能力赋予的自由(你可以写作表达自我、清晰地思考)。除此之外,还有摆脱了某些事物之后获得的所谓自由:摆脱压迫后的自由,摆脱嫉妒之心后的自由,摆脱传统后的自由,摆脱了名缰利锁后的自由等等。还有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获得的自由:我们希望在接受训练或努力奋斗之后过上美好生活并享有彻底的自由。

  因此,能力赋予的自由、摆脱某种事物之后得到的自由以及经过努力获得的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却只是我们对于外界刺激、外界问题、外界挑战的反应而已,难道不是吗?当你说“我想消消气”时,这只是你对怒气的一种反应,而不是彻底摆脱了怒气。你希望通过奋斗和训练之后过上美好生活,这只是对以前生活状况的反应。所以,请仔细听我讲,因为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你们可能不太习惯,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儿难度。有一种自由是无须摆脱某些事物就存在的自由,是没有缘由自然而然的自由,那种状态就是自由。你们看,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自由往往是由意志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吗?我想自由、我想学一门技术、我想变成一个专家、我想学习,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所谓的“自由”。于是,我们就把意志力作为实现自由的手段,不是吗?我不想贫穷,因此我运用我的能力、我的意志力等一切手段让自己变得富裕。我很空虚,于是我运用意志力让自己不空虚。我们认为可以运用意志力让自己变得自由,但恰恰相反,意志力不会带来自由。

  正如我一直指出的那样,摆脱某种事物之后获得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在努力让自己不生气,我不是说你不能这样做,只是说这样获得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我可能已经摆脱了贪欲、狭隘、嫉妒以及其他很多不良的东西,但我仍然不自由。自由是一种心性,这种心性不是你苦苦求索或认真分析就能得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看到,我们一直要求的自由只是要摆脱某种事物,比如摆脱悲伤,这不是真正的自由,但并不是说悲伤是无法摆脱的,而是说我们对于摆脱悲伤的要求只是对悲伤的一种反应,因此不会让你真正摆脱悲伤。我说清楚了没有?我因为种种原因而悲伤,所以我必须不再悲伤。希望不再悲伤的欲望来自痛苦。我为丈夫、为儿子、为了什么事情而难过,我不喜欢这样,我想摆脱困境

  所以追求自由的想法只是一种对现实状况的反应,而不是什么自由。我们只是渴望一种不同于现实状态的理想状态。那些由于资金充裕而能够周游世界的人不一定是自由的,聪明而高效的人也不一定是自由的,因为那些其实都只是一种反应。我们能不能用这种反应来学习并获得自由、解放呢?我必须了解这种反应,我必须明白主观努力与意志力都无法带来自由。正如欲望和自由相互矛盾一样,意志力和自由也是相互矛盾的。欲望总是会受到约束的,所以无法带来自由。你或许能从经济上获得舒适,吃好、穿好、住好,你认为这就是自由。要知道,这些只是实现自由的基本的、必需的条件,而不是自由的全部内涵。自由,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一种心性。我们要探索的就是这种心性。没有这种心性,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培养性格,都不会给你带来自由。

  《论自由》读后感(五):自由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思考的过程其实是记忆的一种反应,就像机器在工作一样。所以,我们会问:“自由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希望我能讲清楚,你们也能懂得自由的真谛。如果我所有的心灵是时间的积累,完全是由传统、文化、经验、限制、家庭背景、种族、信仰所形成的,只能在已知领域中起作用,那又有什么自由可言呢?如果我所有的举动都在自己心灵的范围之内,我心中充满过去和记忆,这种心灵又如何能超越自我?对于这种心灵,“自由”这个词毫无意义。你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不论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反正我知道自己的生活很狭隘。我一直生活在焦虑、挣扎、恐惧、痛苦和悲伤之中。于是我说,我要自由,我要静下心来,我要摆脱束缚。大家都有这样的要求。在身外,我们处在暴政之下,毫无自由—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在心灵上,我们同样毫无自由。在这个所谓的民主国家里,你们或多或少享有一些身外的自由,但你们的内心却是囚犯。正因为如此,你们才会追问“什么是自由”。宗教组织或社会组织的力量越强大,大众传媒的效率和手段越高,冲突和动乱就越多。我们总是同环境和自己作斗争。斗争永不停止,又产生矛盾和痛苦。“我妻子不爱我”、“我爱上了别人”、“人总是要死的”、“我信的是这个,不是那个”……混乱和不安,犹如大海在翻腾。

  你们见过大海吗?有时候,大海风平浪静,空气似乎屏住了呼吸,海面上倒映着满天的繁星,一切显得那么静谧,世界一片太平。然而,平静的海面之下却是暗流涌动。实际上,海洋如此辽阔,永远不可能平静。海水永远在涌动,从不停止,稍有动静就会打破海面的安宁、静谧。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永远不可能彻底平静。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会说:“给我平静吧,神啊,保佑我吧,我要摆脱这种痛苦,我想知道人能否获得永远的宁静与幸福。”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为此奋斗不息,惶惶不可终日,永远都处在矛盾和紧张之中。这个欲望和那个欲望冲突,勃勃野心会使我们遭受挫折和空虚,想满足欲望的念头又使我们笼罩在挫折的阴影下。然而,仅仅描述我们所处的状态是没有用的—我们要了解它,是不是?处在迷惑、混乱、痛苦、哀伤的状态时,处在快乐已经逝去的状态时,我们偶尔会仰望天空,惊呼:“多么美丽,多么壮观啊!”我们有时也会感觉到爱。但这种感觉是转瞬即逝的,永远处在变化之中。于是我们会在内心中说:“难道平和的心灵都不能持久吗?”于是人们开始祈求上帝,祈求真理,祈求永恒。一切宗教都鼓励信徒探索永恒的状态。每一种宗教都宣称存在一种永恒理念,宣称这是一种福祉,信徒必须追求,并且可以循着一条路径追求得到。它们宣称,从混乱到现实是有路可循的。各位,你们知道吗?从你们开始追求永恒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必须寻找到达它的路径:一种信仰、一个方法、一套制度或一种修炼。然而,在我看来,既没有永恒的状态,也没有可循的方法。没有什么方法能使你发现现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论自由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