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欲望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2 05:1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

  《欲望心理学》是一本由休·麦凯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6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一):浪费时间的一本书

  书中的信息,很快可以读完,而且很难有东西能吸引你读进去, 你没法在一个浅水区潜水不是吗

  人们希望被重视,买入牛股,追逐热点并成为谈资,让我们觉得被重视。而人们愿意跟随所谓的明星分析师和大V更是为了在如何获得重视及盈利上找线索

  你越攻击他的既定信仰,他越觉得被重视,被忽视的群体会自我凋零,冷漠才是最大的敌人

  倾听让彼此都觉得受到了重视。

  自我空间心理,一方面人们需要与其他人、环境记忆等方面产生联系纽带;如校友之情让同一所大学毕业的人觉得大学是他们共同的空间。另一方面,空间也是一种自我或群体领地意识

  信仰有安慰效应。此外,信仰也是一种一致性效应,需要不断的加强否则便会凋零,如广告可能并非为了吸引新客户,而是为了“加强”老客户的“信仰”。这种加强可能来自于自身,也可能来自于外部。

  人们探寻对事件控制,而失去控制是恐惧来源之一,也就是说,如果能做好计划,及各种可能情况应对之策,那么可以有效的减少恐惧。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二):澳大利亚博士值钱

  按照龙头凤尾猪肚的说法

  爱和重视就是作者最想讲的两点,

  而全书讲了10种欲望,

  就是五对欲望嘛!

  控制---意外

  信仰---自我价值

  联结---关注

  自我空间---渴望归属

  爱---渴望更多

  其他的我真不太感兴趣,就是控制和意外这两点,我们真的又渴望控制一切又渴望出现意外

  这真的很矛盾

  又渴望被重视,又必须重视其他人才能得到连接。

  作者刻意排除了性和暴力,我想是或许就是他说的特别才会被引起重视吧!

  其实性和暴力就能解释一切了,你要想要性你就得学会控制,但是暴力又是毁坏一切的冲动

  性会差生爱,暴力又会产生屈服。

  一起做暴力的事,是会让男人之间产生联接吗?

  那女人之间呢?

  自我价值的体现不是想获得外部价值更多吗?不是想竞争过其他人得到异性关注从而得到性资源吗?

  归根结底,作者还是逃避了佛罗伊德,只是在佛罗伊德的底子上说一些听别人谈话观察到的人类动机表层现象,知道了深层含义的我们,只能把它当做动机研究的表层观察来茶余饭后多个谈资。

  有些观点还是很醒目的,比如行政工作人员陷入在无限的麻烦中,完成工作又不像商人体力劳动者一样马上看到价值所在,对于自我成就价值动机强烈的我,是得找些马上给自己反馈

  想要联接就得尊重他人观点。

  想要被重视就得重视他人。

  什么互易性思维,就是将心比心嘛!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三):欲为刀俎,人为鱼肉

  没有智者、也没有先知,更没有圣人。每个人只是“人”,一个“欲壑难填”的、酒色财气的人。你可以不爱财,你可以不好色,你也可以不好权,但是,你能保证你不好吃或者能保证你不贪睡么?这么看来,贪财好色是别人的欲望,而贪吃嗜睡是你的欲望。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欲望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密码?《欲望心理学》一书,从10个方面告诉我们,无论是想买房,还是想“一个人呆一会儿”,请记住:

  欲为刀俎,人为鱼肉。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四):只要看透欲望,没有搞不定的人,没有做不成的事。

  是人都有欲望,不要觉得贪财、好色、贪吃、贪睡才是欲望,方方面面都是人的欲望在起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坏的,有些欲望是好的,比如说,你想要过上好日子的欲望,就是好的,有了这个欲望,你就会努力地工作,努力去赚钱,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积累起很多经验能力。而且也会赚到很多钱。但是你通过歪门邪道去赚钱,这就是另一些欲望在起作用——贪婪,想不劳而获的欲望在起作用,往往这种不好的欲望还会附带着不好的心理,更会带来最坏的结果。所以欲望这个词,一定要往好的方向发展,一定要把握住度。比如想好好学习的欲望,这是个好的欲望,但是过度了,天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学习,最后学成了神经病,可就不好了。看看这本书吧,能让你更清楚认识自己,也能更清楚看透别人的心。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五):主题其实不错,可是真是一本烂书

  在飞机上花了一个多小时忍着耐心翻完的。

  其实书里关于欲望的问题都是很好的话题,可是作者浅尝辄止,没有深度分析,都是些废话。看完对于问题只会更加迷惑

  真正有思考、有专业水准的人,针对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写出权威作品来的。

  我真搞不懂这种水平怎么还能出版的。而且为这种书写评论简直就是浪费青春,为了拯救畅销书推送所侵害的大众,我才站出来写这些。

  翻译也不堪入目,简直就没过脑子,一句句翻。

  人的一生,会遇到些好人,一些好书。但也要知道,一定会遇到一些烂书,一些浪费宝贵青春的人。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六):废话超多,专业程度低,价值也不高

  包装纸质就不评价了,单就内容来讲有种被骗了的感觉,看介绍说作者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还是什么心理学中心创始人,好像很权威的样子,读了这本书后,颇为失望实在对不起他的头衔

  首先说主题方面: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很多篇目都让人有种文不对题的感觉。本书的目录分十个章节,每章节提几个问题,每个问题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可是,我看到这些独立文章很多时候主题是不清晰的。

  例如第一章有篇文章《为什么很多夫妻经常吵架却不离婚》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说明当我们的态度、价值和信仰遭到攻击时我们本能维护它,这跟题目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书名是欲望心理学,我怀疑这书名和目录章节划分是出版社自己随意加上去的,这本书在解释问题的时候几乎没有用心理学的角度和观点,更多是从道德层面去解释或者给出建议(说来也是好笑,我要的是知道原因,你却老是给我结果和建议),例如p46《为什么网络上容易出现欺诈等极端行为》,文章的脉络是:我们丢失了邻里关系,并由此丢失了道德关系,要恢复提高道德水平就要“设法重新让人们聚在一起”,地球生活精髓是通过真正的“地点”推进各种关系,网络空间可以培养和维系现实“关系”,两者都需要道德观,所以“必须选出最有可能恢复我们邻里亲和感的人,让他们来帮我们建立身份感和责任感”。这是什么鬼?我想看的是专业的心理学解释日常行为,而不是要一个道德卫士指导我怎么做。

  再说语言问题:对了,作者还是个小说家,但我看他这本书觉得他有时思维跳跃很大,有点前言不对后语,不知他的小说能否让人看懂(或者是翻译的问题,不关作者事?)。例如p17《为什么对孩子过度夸奖有害无益的》,里面就说到作者小时候有个姑姑承诺他如果考试第一就奖励他一英镑的纸币一张,然后作者说“我确实需要这笔钱——我是个胆小的孩子,不是很想在班级名列前茅,也不想让自己将学习与取得一笔小财联系起来。”讲完事例,下一段没做任何说明,就跳到别的问题了。我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还有一句“有些学生不受分数内在奖励的推动,而在‘学习’最为深刻意义上,而那些困扰于分数的学生会变得不再专注于学习。”这到底什么意思呢?

  再看了好几篇后,我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翻译不到位是肯定的;用例不准确,或者是对例子没有足够的说明,让人摸不着头脑;每一篇文章篇幅太短,而废话比较多,无法明白的解释一个问题;语言跳跃,不连贯,前后文不足以清楚表达同一主题;没有推理的过程,往往只有比较空洞的说明,解释时只选择众多原因中的一个作为角度,力量单薄,无法让人信服。最后,业余来看这本书毫无趣味,也没有启发性,专业程度太低,价值不高。

  总之,这本如果当心理学书籍好来读的话会让人很失望,当业余爱好来读的话,也很好不到哪里。挺浪费时间的,也费钱,宣传说重口味心理学》后更深度解读人,简直胡扯!!!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七):还不错的一本书

  1.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不完美的,因为它们是由情感驱使的,而非由理性因素驱使---- 谢天谢地它们是这样的。

  就像人际关系不是你在那思考该怎样就会怎样的。

  2.控制,就像完美一样,只是一个错误目标,如果我们世界所固有的不完美状态让我们心生压力,那么对完美的追求就只会让我们压力更大。

  不应该抱有妄想试图控制所有的东西。

  3.幸福指过着高尚的,充实的生活,而非没有痛苦的生活。我们要学习如何应对失望、、失败甚至不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迄今为止我认为对幸福的最好的解释。

  4.我们对别人给予我们的控制权感到很难拒绝。要认识到我们所能控制的只是我们自己有限的生活。我们可以控制的唯一事情就是我们的行为举止。认识到我们不能控制别人是一方面,而真正的获益则是我们在心理上接受了我们无权这样做的事实

  从心里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被自己控制的。

  5.在初始阶段,“陷入强烈的性欲”几乎与“坠入爱河”无法区分,这是因为在两种情况下性欲都很强烈。然而,两者的区别也很明显爱情主要是关乎我们所欣赏的人的内在价值——不论是作为伴侣还是作为朋友,而性欲则主要是有关我们对生理满足需求

  很独到视角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八):《欲望心理学--看人看到骨头里》

  这本书,只能60分,书的整体结构性还存在完善的空间,描述的内容也不够详细。针对本书的建议:知道即可,不用看。书本没有很好的解决问答,看了后大部分还是云里雾里。

  适用人群:想对心理学略作了解的人。

  我想做一个产品,关于阅读,它的定位是通过阅读提升自我,也许5年后,也许10年后,总之,它会与大家见面。它值得我为之倾尽所有,我充满期待。做产品,归根到底是在做人性。一个产品受欢迎与否,很大程度上与这款产品能否很好满足人的各种欲望有关。所以,怀着了解人性的目的,开始阅读这本书。

  阅读前,先百度了下人性的定义:人类群体共有的属性。窄义“人性”概念,单指“人类独有的特性”,如“创造性”和“思想性”;广义“人性”概念,还包括生物性、动物遗传性,情感性等属性。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欲望驱使的,了解人类深藏的欲望本源,让你对一切世事洞如观火。我们的每一种行为,不是单独的一种欲望驱使,会有各种欲望交叉重叠着,可能有时候,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自己的行事目的。本书将欲望分成了10种:

  1.渴望重视的心理

  西湖里大片大片的荷花,哪一朵荷花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北山路整排的数十年梧桐树,哪一棵长成了柳树模样迎风婀娜?断桥上面目模糊游人,能否一眼看出每个人的独特之处?或许,在你眼中,它们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是的,我也这样想。

  但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特殊的,自己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这些经历值得被铭记甚至万世流芳。

  人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潜在的主题:我们做的事情是要表达我们渴望得到重视。我们希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呼声,不能容忍别人忽视自己。若被忽视,首先会感到失望,其次会嫉妒获得重视的人,最后会埋下暴怒的因。人们不愿意被与其他人同样对待,总是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使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也会自认自己的头发对方多一根,因此,自己更高端大气上档次一些。

  有些人会带着面具生活,他们努力成为别人眼中温文尔雅进退有度的艳羡对象,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了无生趣的事,这些人内心深处感受不到真实的自己,他们的爆发只是迟早问题。

  人渴望得到关注,不管这个关注来自哪里。很多人养宠物,在宠物的眼里,你是一切,并会得到它们全心全意的关注,这种感觉太棒了,所以,很多人愿意把宠物当做家庭的一份子,即使花数万元给垂垂老矣的宠物狗看个病也在所不惜

  很多人会追星,首先是人们嫉妒明星们得到的关注,其次是希望从明星那里学到吸引大家关注的方式。因此,购买明星穿过的服饰模仿明星的一笑一颦,并期待自己也能倾倒众生

  渴望重视,渴望被关注,必然渴望被倾听,若有人一心一意倾听自己鸡毛蒜皮琐事,那这是就一种珍贵礼物,值得被珍惜

  ----结合到产品中,要给用户营造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仔细倾听用户的反馈。

  2.自我空间心理

  一个房子,背负着稳定和安全的期望,买房,成了很多人一生的梦想。每个人会渴望:有一个地方,能遮风挡雨,有一个地方,能金屋藏娇,有一个地方,能安心守候你的归期。

  奔波一天,床是你最期待的地方。很多人会赖床,特别是冬天的被窝很暖和,让人无比留恋。“睡在自己的床上”可以让我们有在母亲怀抱的安全感,可以让我们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对于许多人来说,床是家的终极象征。很多人都有恋家情结,恋家,更多的是恋自我空间,以及自我空间带来的归属感和轻松。

  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是去参加培训,或者是跟一群人多次到同一个地方就餐,大部分人会选择习惯的位置,若变更,会引起很多人的不自然感。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空间来安放我们的情感,在陌生的地方,即使是一把椅子,将其认作是自己的,也会带来一种稳定感。

  自我空间,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形成自我身份感,在这个空间里,会感到非常的自在。因此,也会与别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若公交车上或电梯里,有个陌生人靠得特别近,你会浑身难受,并且尽量避免身体上的接触。

  网上欺骗,比邻里的欺骗更多。在网上,人们没有地理上的自我空间,缺少了自我身份感,行事上便无所顾忌,因此,在网上欺骗的时候,心理负担小。

  3.信仰心理

  说起信仰,倒是想起一个故事,大意如下:饥荒年代,村里的人已几年没看到大米,树干都快被吃得差不多了,村民都陷入深深的绝望中。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传教士,让村民帮忙修一个教堂,并提供粮食和水,于是村民不再满脸菜色,村里也渐渐听到了笑声。过1年,教堂修好了,传教士不满意,让村民推到重建,如此反复10年,直到饥荒过去,才不再让村民推翻重来。村民明白了传教士的良苦用心,传教士为了尊重村民的自尊,让村民感觉是通过劳动所得,而不是食嗟来之食。自此,全村人全心全意信仰基督。

  这一章讲了很多道理,但是我看不明白,不知道是翻译的不好,还是原作者写的不好,或许,是我的理解能力不好,很多问题,我找不到答案。比如什么是信仰,比如人们为什么需要信仰。若让自己不求甚解吧,却又感觉对不起自己所花的这么多时间,少不得百度去弄明白。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

  开篇第一句:对一样事了解的越少,越容易相信。每个人的认知都像一个圈,圈里的世界我们熟悉非常,比如春夏秋冬、花草树木,圈外的世界,我们一无所知,比如时间的尽头,人生的命运等。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此,充满想象。甚至,相信存在超自然的神,它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能满足凡人心愿,我们充满敬畏,荣华富贵就指望它的恩赐。

  4.联结心理

  每个人都需要处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与自己交流:学会了解自己,欣赏自己,与自己相处。若一个人与自己的相处模式是敌对模式,那必定会影响我们与外界的关系,我们倾向于与别人争辩,而无关对方是谁,谈话的话题是什么。或许,每天花5分钟,闭目思考,并感谢美好一天的开始,学会感激,让自己内心平静。或者,可以开始一项创作工作,比如写作、画画、谱曲等,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更好的跟自己对话。

  与他人交流:看一场电影,阅读一本书,欣赏一幅画,都是与他人在交流。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工具大行其道,空闲时间基本都花在微博、微信上进行社交。每个人都有表达和分享的意愿,面对良辰美景,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并渴望将这份喜悦分享给亲朋好友。微信的朋友圈,很好的满足了与他人交流的需求。

  与自然交流:我们无法脱离自然独立生存,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作为自然界的代表,很多城市生活的人,会养花花草草,即使从不去照料它们,但是看到那一抹绿色,那一盆泥土,会让人感到与自然产生了联系,满足了与自然交流的需求。

  ----对做产品的思考:用户的联结心理,在做产品的时候,尤其需要好好的琢磨。帮用户与他人交流,产品里的主功能中,要有让用户习惯说感谢。

  5.自我价值心理

  人们会因为做成一件事情而兴奋不已。若一件事情,能赋予成就感,那这件事多少显得吸引人。

  无私是人类最为吸引人的特性之一。地震了,水灾了,我们总是积极的响应号召,愿意帮助灾民,有钱捐钱,有物捐物。在心理上,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是展示自己有用的欲望。

  工作承载了我们的众多欲望,比如渴望受到重视、渴望归属、渴望联结、渴望控制、渴望在工作场所有一个固定工位,且不愿意轻易变动位置。工作能养家糊口,若是一份清闲工作,一杯茶、一份报纸,枯坐一天,大部分人想想就觉得难以接受,因为这份工作没有让你觉得自己有用,你需要做点事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工作中,领导需要记得员工所做的贡献,是员工让公司变得更好,对自己来说,也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如何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价值。

  当自我价值的欲望过分强烈的时候,会变得好为人师,我们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想法加强到别人头上,并且一厢情愿的觉得自己用心良苦的帮助别人,哪曾想,没有人有权插手别人的人生,别人或许根本不需要你的这份帮助。每次在忍不住想指点别人的时候,深吸一口气,然后将这个想法丢到垃圾桶里。

  6.归属心理

  人类的生活方式,很自然的形成了村庄和城市,在人口上面,城市比村庄多。大部分人,不是生活在城市里,就是生活在村庄里,很少有人深山独居,人们喜欢群居,通过群居,能有归属感。

  老人常说:落叶归根。背井离乡的人,在年纪渐老后,会越发思念故乡,那里有亲切的父老乡亲,有熟悉的一草一木,有成长的欢笑和疼痛,它是那么迷人和温暖,它总是不经意的提醒着你的归期。在外漂泊打拼大半辈子的人,会在年老后,回归故乡,找回最初的那一份归属感。

  人们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圈子,在小圈子里大家彼此认同对方的身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有共同的能力。在小圈子里,不会出现世难容的情况,比如同是不良少年,不良少年彼此间行为举止类似,大家都一样的逃学、抽烟,不会觉得这些行为有异常。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对电影、体育、情景喜剧等娱乐形式的反应,都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情景喜剧会借助“笑声和背景音“,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跟很多人一起看的氛围,陪你欢笑陪你忧。

  7.贪欲心理

  贪欲心理,最好理解,你想住更大的房子,赚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地位,买更多的漂亮衣裳。虽然大家都知道知足常乐,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常年活在不知足当中。

  我们的欲望太多,但是没法每个欲望都得到满足,于是,我们常常感到失落甚至失意。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东西来填补。享受美食、对饮美酒、疯狂购物,这些感觉都很美妙,会让人沉迷,于是,你会暴饮暴食、每天烂醉如泥、刷爆所有的银行卡,特别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人,会通过这些偏激的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每个人内心都藏着暴力的欲望,游戏喜欢对战类,球赛中喜欢看到双方冲突的,甚至喜欢看拳击比赛。人们会发动战争,主要原因是人们想得到更多,希望将对手击倒而不是与他们抗衡。

  古时候的皇帝,会迷恋各种长生不老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类对长寿的向往。因为,生命是我们十分强烈的贪求之物。

  8.控制心理

  人们喜欢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而权力,是最能体现控制的,所以,很多人迷恋权力,迷恋一呼百应,众人景仰的感觉。当然,你也喜欢你的iphone手机,它很听话,甚至能跟你对话,操控它的感觉很棒。

  在这点上考虑上产品,需要在让用户感觉到一切皆由自己控制,下一步做什么,流程怎么走,都要让用户说了算。

  9.意外心理

  平淡如水的生活,会让很多人感到窒息。于是,很多人渴望轰轰烈烈的去恋爱,天涯海角的去流浪,醉生梦死的去生活,乘风破浪的去升职。每当生活出现了一些意外,如果是好事,你会惊喜万分。做营销的时候,最好能把握用户渴望惊喜的心理,有惊喜必然有与众不同的东西,若能想办法让用户成为关注的焦点,尤佳。

  10.爱的心理

  一个可以让我们摆脱生活中所有重负和痛苦的词,就是爱。爱能够让我们展现最好的一面,鼓励我们对别人跟开放,鼓舞我们做出友好的行为。爱给我们安慰,能消除我们内心的恐惧,提高自信心。另外,身体接触可以增加亲密感。

  -----end----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红楼阅读 honglouyuedu

  《欲望心理学》读后感(九):看人看到骨子里,十大欲望直指人心

  看透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也不要看他做什么,要看他为什么,即他的行为是出于哪种欲望。这种欲望潜藏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种或多种欲望的趋势,谁都逃不出这些欲望。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社会性家和小说家休·麦凯一生都在倾听人们心中的梦想、恐惧、热情、希望与绝望。他将本书分为十章,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人类内心记录者和解读者的超强技能,为你解读10种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始欲望。

  本书的欲望是个中性词汇,仅仅表示人类行为的动机。作者倾听他人谈话内容和方式后,总结出渴望重视、渴望自我空间、渴望信仰、渴望联结、渴望自我价值、渴望归属、渴望更多、渴望控制、渴望意外和渴望爱十种欲望,这十种欲望时而竞争时而重叠的驱使着我们,进而促使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功成名就和出人头地,校园霸凌和哗众取宠。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包括常规的和非常规的,都有一个潜在的主题: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要表达我们渴望得到重视,即“请承认我是个独特的个人。”渴望重视包括个人价值被承认、被接受、被需要以及被理解。由哪个欲望发展都会导致悲剧。

  渴望重视

  功成名就和出人头地,校园霸凌和哗众取宠。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包括常规的和非常规的,都有一个潜在的主题: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要表达我们渴望得到重视,即“请承认我是个独特的个人。”渴望重视包括个人价值被承认、被接受、被需要以及被理解。

  我们对明星的崇拜和模仿真实的表达了我们对认同的渴望,就算我们都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成为关注的中心,但是我们也会筹划一个个微小的“明星”事件——拍写真艺术照、举办生日聚会和婚礼,或者是模仿明星的生活方式穿着XX同款服装,戴名表,开豪车。这些带有强烈情感的关注会让我们确信自己得到了重视。

  这种对关注、尊重和认同的欲望也让许多人迷恋宠物小狗,我们真正如此喜欢小狗的原因是小狗对待我们的方式让我们感到受到了重视。是的,我们希望成为别人重视的明星,即使是小狗的重视也一样。

  渴望重视的欲望可以解决常见的三个家庭问题:为什么在家庭中人们往往感觉不受重视,为什么婚姻会出现七年之痒以及为什么很多夫妻经常吵架却不离婚。原因是,在长久的婚姻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我们都缺少对另一方热情的尊重,这通常被理解为缺少对这个人的尊重,婚姻中的个人常常以“我们”的一部分出现,而不再是“我自己”,这种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自己被当做独立的人来重视,吵架反而成了重视对方的表现。毕竟比吵架更可怕的是无视是冷漠。其实我们不必和对方有同样的兴趣,我们只需承认和尊重这些热情,并将其看作是对方整体的一部分即可。

  当我们知道自己被别人重视时,可以轻松的获得自信。当我们害怕自己不受重视的时候,通常的反应是悲伤或失望,随后是嫉妒那些得到我们一直想要的东西的人,最终便是愤恨的暴怒。

  富于同情的倾听是一个建设性的策略,它说明了我们是真正的重视彼此的观点,能让人感觉得到了你一心一意的关注。当我们首先通过接触来表达对于对方的尊重,那么对方也会更愿意接触我们。

  渴望自我空间

  无论是习惯于坐在同一个位子,还是怀念年少时常去的地方,还是对故乡的感情,甚至于这么多人想买房子都是源于我们需要一个明确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自我空间是释放自我情感的实体象征,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还可以构建我们、界定我们、帮助我们形成自我身份感——我属于这里,这是我的空间,我在这里感到自在。

  在这个篇章,作者有三个有趣的视角。

  床是家的终极象征,睡在自己床上可以给我们带来身体和情感的安慰,可以让我们恢复或逃避某些东西,因此赖床也反应了我们对自我空间的渴求。

  之所以网络上容易出现欺诈等极端行为也是因为空间对我们的道德观来说不可或缺,网络的使用者不在同一个地点,他们寄望于在现实中永远不会相遇。相对的,如果我们想恢复或提高道德水平,最好的办法是重新让人们聚到一起,让我们能将彼此看作是同一个圈子的成员。

  对自我空间的需要和其他愿望一样,都需要正确的抑制甚至控制,如果我们创造自我空间的需求十分强烈,可能会导致战争。

  渴望信仰

  国人似乎常因没有“信仰”而被西方人认为精神空虚。其实广泛意义上的信仰——信奉某人某事甚至于某些生活方式,都是用于反映我们的价值和目的,满足我们在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与我们的世界观相协调,支持我们对未来未知的愿望。

  所以宗教和无神论一样,只是信仰中的一种——也是最有仪式感最规范生活方式的一种,有些信徒在仪式中感到内心平静,有些将仪式视为责任,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定期去教堂对于教徒来说和广告对于品牌拥护者来说一样,都是信仰的强化。

  领袖的存在意义也是投射我们强烈的愿望来应对我们的无能、不确定和不安的感觉。但是和宗教信仰不同,对领袖的信仰既不能在我们失望的时候安慰我们,也无法帮助我们让生活更有意义,没有哪个领袖可以帮助我们隔离自己遇到的痛苦。

  我们也许都有信仰的渴望,但是我们实现这种欲望的方法总是会受制于各人在个性、喜好和偏见上的不同。因此我们总会陷入对自己信仰中,而对其他人的信仰感到费解,甚至带来许多仇视、冲突和紧张关系。

  渴望联结

  渴望联结和参与是我们最为深刻的期许之一,包括三种类型:

  渴望与自己联结,以便更好的了解自己

  我们最为深刻的冲突不是在我们和他人之间,而是在我们内心。在了解自己的这个工程中最好的开始是有建设意义的自省,包括完全公开自己的动机、价值和目标。通过自省我们会认识到有些事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接受,我们有哪些优点而没有哪些优点等等。

  定期进行写作、摄影、演奏、绘画等创作活动也是个平静内心的好办法,因为创造性是有关探索自我的活动,可以让人们学习如何表达自己,进而联结自己的思想和感觉。

  渴望与他人相联结——以便沟通

  网络提供了一个安全、低压力、可控制的联系方式,虽然是基于我们对相互联结的渴望才有了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来表达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点,但人们还是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最可能实现我们对联结的渴望。

  与他人的关系总是不完全可控的,与他人联结需要勇气,但是良好的倾听者准备好了冒险,关键就是接受他人以及尊重他人的观点,多交流而不是自我表达。

  渴望与自然界相联结——以便了解世界

  城市里风行的农家乐和家庭园艺,城市花园建设和小区绿化率,甚至是对绿色食品日益增加的需求,都表达出我们对和自然相联结的渴望,这意味着我们会寻求直接的、第一手的体验,体验世界如何运作以及生老病死的本性,同时接受我们自己是自然界所构成的必需部分这一事实。

  自负的人普遍没有和真实的自己相联结,有控制欲的人都不是良好的交流者。相联结就是三重欲望自由平衡的全面发展,就是承认我们的生命是我们存在的无限链条中的一环,不多也不少。

  渴望自我价值

  对有用的欲望不仅仅是功利性方面的欲望,它同时还表达了我们本质中一些更深入和慈善的方面,我们帮助别人并展示自己有用的欲望。渴望有用就是渴望世界更美好。渴望有用的另外一种表达,是希望达到一些特定的能力,这些能力被认为是“我的专属”,即做擅长的事情会得到更多满足。

  对渴望的有用可以解释为什么做完家务后我们希望得到家人的称赞,为什么退休后我们会感到焦虑。虽然工作是我们许多欲望的焦点,但最简单最明确的,工作让我们有事可做,并且需要适度的短期的目标,比如洗完衣服、铺好床、做好饭来证明自己有用。

  另一个实践上的应用在于,如果你身处紧急情况并需要得到帮助,你最好从人群中选择一个人,并直接求助。比如看着对方,指着他说,您,这位戴眼镜背书包的同学,我需要您的帮助。因为当我们遇到有人明显需要帮助时,对有用的欲望会推动我们行动。

  对有用的欲望大部分时候充满人性的善意,但是当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变成控制别人的欲望时,我们会无法自控的将我们的想法强加于人,当你这样没有边界的好为人师的时候,请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犯错的自由,没有人有权判断别人甚至改变别人的存在方式。

  渴望归属

  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这些情景喜剧的笑声和背景音,是想帮助我们建立观众在场的感觉,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其中一员。我们是对结盟的欲望强于对抗欲望的社会性动物,需要友情、陪伴和社会背景。

  归属的欲望驱使我们依恋小圈子和集团,小圈子通过友谊、共同兴趣或目的相联结,培养我们的信心和自尊,集团联结某一理想观点和使命的归属感,或者产生对企业组织的归属感。我们的家乡、学校、专业和工作这些标签无不是和我们圈子集团相联系的线索。作为归属的密码,语言,也是因为对归属的欲望需要一个强烈的文化身份感,在异乡人还没有对新城市建立归属的时候,在他乡说方言能深入满足他们对归属的渴望。

  归属作为最强烈的欲望,让我们在言行态度上和群体保持一致,让我们感到安全、快乐和充实,这一点被广告商利用,品牌标签即是商业集团归属的图腾。

  我们还要防备集团主义的深远影响,除了联结个体共同实现宏大的目标以外,个人的正常判断常常会被忠于群体的强烈欲望所破坏,导致派别争斗甚至极端的集体自杀恶果。

  渴望更多

  贪婪作为人类的原始欲望可以解释我们对所有良好感觉的上瘾,特别是在我们其他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没有得到我们期望的认同、没有感到被联结、缺少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信仰、感受不到自己有用,对得到更多我们喜欢的东西的欲望就会在我们心中出现,让我们得到安慰,暴饮暴食已经被许多学者默认为补偿压力、失望、孤独和焦虑。因为这是所有安慰中最为简单的一个。同样渴望更多让我们轻易的怀旧和上瘾。

  当然渴望更多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从经济的角度看,对得到更多的欲望推动着世界运转:拉动经济增长的策略总可以归结为想方设法刺激消费者渴望得到更多的欲望。但我们同时也会认为自我价值可以用物质来衡量,并发展为贪婪的物质主义,进而嫉妒别人的成果,希望别人拥有得更少,而当渴望更多和控制和暴力结合时,就会产生好战者,战争表达的是我们渴望排在前列,不用争论谈判或外交手段就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解决冲突的愿望。。

  所以对于渴望更多的欲望我们要尤其克制,从个人层面,寻找钱以外的尺度真切的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从国家角度来说,不迷信经济增长,而是反省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什么。

  渴望控制

  在驱使我们的所有欲望中,控制的欲望最会让我们失望和沮丧。婴儿时期我们通过哭闹“控制”我们的父母为我们服务,成长则意味着我们逐渐认识到,比起我们所希望的,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生活中的所有事件,特别是那些关系到其他人的事件。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合作、协作、妥协甚至让步,但控制的欲望不会离我们而去。作者认为越是快速变化的社会越导致焦虑和沮丧的不可控感,让人更愿意关注看起来更容易控制的家庭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中去。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养生在老年人群体中颇受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日常饮食可能是老年人唯一能控制的领域了。我们的作文题常常出现出题人过度解读原作者的用意也有了依据:不管我们诠释的内容别人是否同意,我们都享受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所获取的控制感。

  作者同时也反对通过一味的增加监管和监视来让我们感到更安全,因为对我们施加越多的外部控制,我们就越感觉不需要自我控制,顺从和道德是两回事,前者只会导致人们的沉默和脱离,最安全的公共场所需要更多社区生活,而不是更多的摄像头。

  对控制的欲望还有两个阴暗面就是权力腐败和不择手段的报复。

  最终,我们可以控制的唯一事情就是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当控制欲被适当的引导,降低对完美的期望,适应可以失败的现实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安排生活,增加满足感和成就感。

  渴望意外

  人类心灵最大的一个似是而非的特点就是,我们需要处在适宜的范围,但是我们却喜欢偶尔离开这一范围的经历。大变动的欲望与我们希望稳定和静止的欲望相互竞争着。对于那些更外向和以活动为中心的人来说,他们喜欢让自己的经历更加戏剧化,想不断追求刺激比如攀岩、跳伞甚至出轨,他们并不需要利用瑜伽和冥想减压获取内心的平静,反而是令人振奋的不确定性推动他们前进。

  大多数人的生活也需要意外,只要不是惊恐的打击,我们乐意憧憬未来,愿意通过改变成长。为孩子建立并维持一个稳定环境的家长并没有注意到,感情方面的安全而非环境的安全才是孩子城中中安逸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源泉。不止是孩子,经历大变动的人会表现得更为睿智和稳重。

  渴望爱

  对爱的欲望是所有欲望之中最为深刻的一个,因为爱是我们情感安全、个人宁静和信心的最为丰富的来源。无条件的爱对于孩子的情绪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学会了自重和自爱。但在成年人之间,无条件的爱是一个不现实的期待,成年人的爱通常经历短暂而猛烈的坠入爱河,再从长久稳定忠诚的关系中承诺、巩固和构建相互的信任。很多人都不现实的追逐浪漫而不愿意适应相处的阶段,导致离婚率攀升。爱的结束可以有很多原因,如果我们认识到爱的结束是一个过渡的、演变的过程,那么对爱的欲望仍然得到了满足,这转变的痛苦便可以得到缓解。

  当我们对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会以气愤甚至暴力来做出反应,做出疯狂举动。

  没有一本书可以讲清楚人类最复杂原始的欲望,但本书至少让我们看到心理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式和目标,那就是饶有兴致的倾听别人的谈话,透过表象寻找行为背后的动机,为了人类平衡而全面的幸福努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