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书之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古书之美读后感10篇

2018-08-23 05:3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书之美读后感10篇

  《古书之美》是一本由韦力 / 安妮宝贝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古书之美》读后感(一):老去詩篇渾漫與,春来花鳥莫深愁。

  这是书里面附赠的书签上面的原话,我想用来当做这本书的书评也是相宜的。

  与书的每一次交汇,莫过于陌生人的相识过程,有的开始惊心动魄,带着满满的喜悦之情兴冲冲地全然投入,这个叫做一见钟情,结尾也许兴味索然,也许意犹未尽。也有的初见淡然,越是深入越觉得有味道,这本《古书之美》就是属于后者。

  我无力像书评家那样阐释作者文笔结构精巧之处,只是以一个小女子角度表达刚刚放下书的心情和一点小情绪

  书里面的图片精美,应该是用微距模式拍的,很有感觉纸张触感相较于之前的书也是极舒服的。内容设置流畅,让我这般懒惰的人看下去也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是访谈,字句之间没有过多修饰,但也体现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文化修养。那种独特魅力字里行间都可以轻易地被感受到。

  这是一本很有诚意,很适合爱书之人慢慢看的书,当然,若是仅仅是因为外表而去买它,束之高阁也是很好的装饰

  我一直很喜欢扉页额味道,并且称之为,字句的表情,透露着它想传达给你的气息。但是不同的书由不同的纸张印刷,味道有好有坏,我也不似从前,总爱闻书里的那股味道,怕影响自己看书的情绪。

  《古书之美》和高中看的《在海拔壹万叁仟米的地方一样,光是触碰到扉页的纸张,就会让人会产生莫名亲近感。书里面的气息亦是自己以前很喜欢的那股纸张的味道,也是某棵树的味道。

  郭珊在给七堇年的书《尘曲》写序时写过一句话:那么,就好好写下去吧。不负此生,不负己心,别忘了那些倒下的树,白纸黑字,是它们的命换来的。

  这本书,若我是那棵树,也会很欣慰和喜悦的。

  而我想对自己说的则是,那么,就好好看下去吧,不负大好年华,不负读者的身份,每一本书,都是一棵树的生命,都是一个人思想

  犹记得我心底那个梦想,开一家古雅的中药店,采药、制药,然后放在木制的小抽屉,用小楷写下他们的名字,铜锁锁上。然后请一个白胡子的郎中,把脉、开方。浓浓的药味,正如书味,凝聚着历史光阴,经由某种载体,传至我们的内心

  且,经久不息

  消掉我所有的青春,换一个让自己喜欢姑娘

  愿未来,有人可以与我一同畅聊那些书里面的时光,并肩看天地浩大

  《古书之美》读后感(二):买这本书要谨慎,列举一段内容跟原因

  谨慎是因为,价格不便宜。买的话,不喜欢就太浪费了。

  下面列出种种供大家参考

  书到了,精装,纸张质量不错,图很多,精美。

  虽说是采访,但是里面一部分安妮的文字还是她的风格

  如极端不喜欢安妮风格的直接跳过,不要往下看了。浪费时间。还可能看着她的文字觉得不舒服

  没阅读安妮的书,看看这段如果你完全没法接受而且排斥的话 谨慎购买。建议可以不在关注安妮宝贝

  我贴出一段:

  中午小息。他说这个小区只有一家简单的吃面条包子的小店铺,也可开车去外面餐厅,问我做何选择。我选择包子铺。我们起身下楼去餐厅,这段路途密集对谈之后尤显放松

  店铺环境略显脏乱桌面预留污迹用具。这个穿着洁净衬衫的高个子男人,去柜台前买包子和面条,夹杂在人群中沉寂无言。安静进食。他拿出餐巾纸及时传递,这样的举动和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断起身为我续水是一种属性。我一直默默的让对方做这些事情,开车,续茶,去买午饭坦然顺受。也许只是觉得,对一个有绅士风度的有旧情怀的男人而言,给对方留出适当空间,让对方有机会做些什么,也算是一种容纳。

  安妮宝贝的书争议一直很大,我看过一本春宴,风格独特,没有想喜欢不喜欢,也没在看一遍的欲望,一年在某个时段读上一本她的其他作品也好。读多了估计我不行

  她的新书评分还是评论都被很多人黑。

  这本书翻了一些,很多关于古籍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善本,收藏用什么纸张,关于藏书印等等很多,我都不知道的之前, 收获应该说很大,这个就值得5星了。安妮只是采访,当然有一部分她的文字风格,我上面贴了一段。我不是特别喜欢这种风格,但是只是我不习惯。不等于不好

  很欣赏安妮采访思路打算大方

  采访前会在网上搜集别人采访过的,不在提问,而且不关注这些人本身做的事情,而且关注做这些事情的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方式。他的观点理念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种种。

  冯小刚说舒淇事件,那些黑舒淇的人,他们没有那么道德,他们的言辞本身就恶毒很多倍了。这些人我还不希望他们看我的电影

  安妮的书迷也应该这么想。

  一本书都有他的价值,只是你看的到看不到。不喜欢可以不看。假如你意外的像很多人说的一样,打出眼睛伤害了,那么你在评论这些时,不也被更多次伤害么?又看见这些字眼,或者打出你不喜欢的东西相关的字,你的眼睛跟你的手,理论上不也受伤了?为什么还可能有快感? 可能因为你觉得你这些话帮助了别人再次同样受害。如果这样的话,我沉默

  任何恶毒的话,负面的东西,你表达出来,你先伤害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难怪很多书告诉我们要不抱怨,不解释。 所以每每看到听到恶毒,负面的话,我真的很难生起怨恨之心。

  我只是说说自己所想。祝大家都能愉快

  《古书之美》读后感(三):读「古书之美」有感

  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安妮宝贝的一本书,但大名已经如雷灌耳。

  对藏书家韦力就既没看过他的著作,也没有听过他的名号事迹。可见他确实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

  读「古书之美」这本书,主要是我对古籍还是有一些小兴趣本科读的是历史专业研究生读的是历史文献专业。此事也可见我的专业素养不算高,对当代藏书最多的藏书家都还不了解实在惭愧

  读完这本书,应该说我确实对安妮宝贝和韦力先生都充满了敬意

  先聊聊这本书吧。我是被书名封面所吸引,并且也看了「开卷八分钟」对这本书的推荐。书价格不算便宜,但确实物有所值,装帧设计和用纸都十分考究,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文中的大量的精美插图更是值得细细观赏。

  全书越读起来非常流畅,所谈及的内容也并不高深,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多有所论及,特别是韦力先生谈自己的藏书经历和爱书情节,很吸引我,也很契合我的感受。

  深入其中,仿佛我也参与到了这个藏书爱好者的小聚谈。我想很多爱书人可能和我一样,会产生"吾道不孤"的共鸣,这是一种很温暖的阅读体验

  对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无法推脱的责任。了解传统,反思传统,传承传统,我们都应该肩负起一份责任,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传统中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温暖和认同。韦力先生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牺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颇多成就,值得我们去效仿。

  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他对工作爱好平衡,也值得我们去思考,用心工作,利用工作创造的价值来支撑自己的爱好,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从事自己所热爱事业,他并没有执着其一而放弃其二。这确实不简单,不是吗?我的经历告诉我,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需要清醒的自我认识坚定意志

  来自:

  http://shanglei.net/history/ancient-book-beauty.html

  《古书之美》读后感(四):美学只是附庸

  美学只是附庸。

  另外,五星献给韦力先生。

  印刷质量堪忧,不少页印字重影严重。……还有大家都知道安妮是个不肯好好说话的人,所以情理之中的,废话特别多。摄影师实在不能给好评……这么好的机会居然用这么大的光圈…理念上就有问题,完完整整好好地展示一本书籍、一叶纸张就行了,整出移轴效果好玩??…花俏!!肤浅!!真是作死……看看后面韦力先生做的图,多爽!

  访谈本身很精彩,超过后半部关于古籍科普部分。其中有不少小细节,就比如有谈到日记,韦力先生写日记是不记生活琐事的,他不认为自己值得今后人研究。也有谈身后之事,他那么多的藏书,未来也许会让拍卖散尽书籍,且让后世藏书家分享到收藏书籍的快乐

  关于古籍收藏,p19有:“今天的藏书家都是从八十年代末期兴起,包括我在内。我们跟传统有所割裂。”这句说的不错,收藏书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这才是正统的收藏大项,文化上的断层导致了古籍的收藏不为大众所详知。我相信在未来会慢慢有所改观,连着两年古籍拍卖走俏便能说明这一点。p73:“古人把收藏叫“选学”,是专门的一门学问。如果你不能将收藏升华,只停留在聚物的层面,就没有太大意义,只是一个仓库保管员而已。”这句也说的不错。但“精英论”让我有些难过呀,但却是事实。他说:“这个社会的收藏体系是有问题的,它本应由能力更大者来完成。”如此论,平常的人是不太可能接触极品宝贝的,捡漏之心可以休矣。如是你轻易得到了,虽是你个人的幸运,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需要收放自如的心情,要在控制之内。”

  人生那么短,时间那么长,一刻都不允许浪费。以这段结尾吧。

  30说宋刻本主要是麻纸,这点我不认同,客观的来说皮纸竹纸也很多,只是流传下来的主要是麻纸罢了。

  中间有段是描述共同进餐的……尼玛写的好矫情,读的时候我脸红了

  148:“而北四阁中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一部则毁于八国联军入侵。”误…好吧,其实是英法联军………

  《古书之美》读后感(五):说书之美不如说人之美-读<<古书之美>>

  说书之美不如说人之美-读<<古书之美>>

  昨日思南路图书集市第一次开张,天又不错,于是前去逛逛。书摊不多,只四处,一处童书,一处外文书,不喜。所以能逛之处却也不多,所幸还能淘得几本归来,其中有本古书之美。初见时见封面典雅,内容应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虽然是安妮宝贝所著,价格亦不菲,不算太厚一本,要价近50大元,加之塑封,不能看内容,有点犹豫。再看第二作者,著名藏书家韦力,虽然名字不熟,我的最大问题,记不住人名,哈哈,猪肉好吃,何必要知道猪的名字,但是既然藏书家,想来不差。果然下手买了,到手马上拆了塑封,翻看目录,大部是安妮对韦力做的访谈,心下略安,应该不错。

  今日花了大半日读完,果然不错,有不忍释卷的感觉。

  虽书名为古书之美,莫若说是以书识人。仿佛间,见一青衫古人,手执一卷,翩然而至

  读什么样的书,成就什么样的人。从韦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淡淡的影子

  “习惯以善良的角度理解别人,而社会上普遍的思潮是把所有人都当成坏蛋,在交往中从坏蛋中筛出好人。但我依然按本性来交往,把所有人视为好人,至少在他坑骗我之前。”

  “守信做事但求无愧我心。”

  “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少说多做才能把一件事做好。”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处理公司琐事和商业往来,都非我性情所悦,只是谋生手段,我的兴趣在于书,读书的快乐远远大于一切。但我告诫自己,要活在当下,必须务实的做好这一切。”

  通篇读罢,脑海中的韦力是这么一个人,借用书中的说法

  “一个常说自己无趣的人,一个说自己是一个与这个时代不相宜的人。在内心的层面,他的身份也许只有一个,一个单纯的爱藏书爱读书的老式人。有一些意兴阑珊。但始终一意孤行。”

  哈哈,“一笑人间万事”,你是那路上的领军者,我辈在后踯躅前行,此道不孤!

  《古书之美》读后感(六):神清骨冷无由俗,烹茶细论往世书

  我还记得四年前在国图看馆藏善本展览时的情景

  之前在文献学的课堂上,总听老师追述宋版书的美轮美奂语气无限怅惋。将近五十岁,一身名士气的教授脸上那种欣然神往的表情,令我心驰别处。记得有天正是晚课,窗外沉沉魆魆,腊梅暗香细细,令我蓦地想起张耒的旧句:清香侵砚水,寒影伴书灯。思绪直飘到古今文人无不心驰神往的的宋代。

  待到我真的走进国图不大的展品陈列馆,隔着厚厚的玻璃凝视那些传说中至珍至美的宋版书时,兀地心里一沉。纸张依旧莹白雅洁,墨色依旧清晰干脆,隔着代远年湮的悠悠岁月,不腐不朽,仿佛安静陈列是它们永恒姿态,一翻页就是地老天荒

  我惊讶的不是它们形制的精美,在我看来现代的某些书籍或多或少地传承了古书形制上的美感,真正打动我的,是这些来自往世的古老籍册,何以历经数百光阴长存至今。——对于现在的书,我虽见不到它们流传后世的模样,却也心存疑虑,现代技艺批量生产的书,是否能存得到流芳百世的那一天。

  这本《古书之美》,令我再次忆起了那些旧时光里的古老之书,这一次,我虽无缘与它们相见,却得以透过书页欣赏到另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

  这书做的真漂亮。——这是我拿到书后的第一感觉。

  它比我想象的要小,小于正常的32开精装读本,却是正好趁手的尺寸和分量。护封的纸质很特别,细看有雅致的压纹,内封灰色简净,素面朝天。甫一翻开,掉出一枚书签,上题唐人杜甫的旧诗:“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却不是广为人引用的那前面两句。大概取的是这“漫兴”与“深愁”吧。内文的纸质排版配色皆从雅,所配照片也安置得很熨帖。

  我是封面控装帧控,碰到这样的书,先不管内容如何,单看这装帧也觉得喜欢。

  书分三部分。“访问记”是安妮与韦力的对谈,“古书收藏”是文献学基本知识介绍,“古书谈”是韦力谈他的藏书。——老实说所讲的内容并不深,想从中获得专业性古书收藏鉴赏经验的读者恐怕会感到失望,它不是一部学术性著作,更像是一部向大众介绍古书收藏的普及性读本,但书中的某些部分仍然打动了我。

  安妮是一个很好的采访者,抛开那些记录文字,书中的对谈内容十分精彩,话题不仅涉及古书收藏本身,信马由缰,由收藏谈到了历史、文化、往事、当下、人生、美与哲学……也许,收藏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

  腰封上录了韦力老师在对谈中讲到的一句话:“我总想告诉别人,美之所以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

  美是什么?

  千百年来,当物质繁盛到一定阶段,人类必将开始追求“美”。秦汉之美肃穆,魏晋之美清旷,唐代以雄大潇洒为美,至宋则追求“韵”而“绝俗”。“神清骨冷无由俗”,这是内敛的宋代人对自我人格的期许,他们于形下之器、形上之道的态度皆是如此。他们回归书斋,以一念清明为人生至乐,与雅洁净润的人、事、景、物朝暮相伴,营造与之相通的精神空间。宋人走进书斋,通过书、笔、墨、砚、纸、灯、瓶、案营造意趣,进而转化为精神世界的内省,于是宋人藏书、读书、著书,这读书人的脾性得以流传,书斋意趣也成就了宋版书的精美绝伦。

  美是什么?

  安妮在访谈中写道,韦力老师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对于生活中的细节享受和情趣体味从不在意。他不像宋人那样,对所有雅洁精美的器物一般痴迷,他只爱书,他只愿体味古书的美。

  廿多年的坚持,成就了他今日的藏书巨富。他身边的藏友换了一拨又一拨,唯他还在坚持。这当然需要相当的财力和精力,个中种种复杂因缘,远非常人所能想见,但除此之外,恐怕也需要对古书之“美”超乎常人的爱吧。

  这“美”,既是美,也是“道”,也是“真”。

  千年以降,人们表述不同,心之所向的却大抵是这同一种东西。所以他说,吾道不孤。

  当然,不是没有遗憾。

  “古书谈”的部分,韦力老师选了十种所藏之书加以介绍,重在藏书本身。我一直相信,与藏物相遇是一种缘分,每一件藏书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必定有曲折、有心酸、有遗憾、有狂喜,我更想听韦力老师讲一讲收藏这些古书背后的故事。——一定都是极其动人的故事。

  安妮在序中引了罗大经的《山静日长》,的是故纸堆里的好文章。前几日读书看到张咏《缉书斋》中的句子,辑在这里且用作结尾:“绿流北面桃花中,书斋闲锁尘蒙笼。纱窗挂户明月空,阶前草深鸣细虫。……千花万木似得意,幽香幽韵来相亲。众口藉藉道,一以如初新。伊余世上耽书客,古今万事罗胸臆。运海抟风当振翼,任是青天更高碧。”

  《古书之美》读后感(七):所剩静心,所辖无意

  站在书店,把书看完了,没有买。

  这是一本清谈的书,我跳过了很多有关专业术语的部分,包括韦力大段的对古书的历史,藏书的历史的描述,也许你觉得这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可我不这么认为,我阅读这本书,不是想了解任何关于古籍收藏的知识,我只是想看安妮写的文章,看她笔下确实活着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我读这本书,最本来的愿望。

  书很好看,虽然没有 眠空 那么好看,但依然很真诚,坦然而淡定的叙述,包括几次清谈采访的情景,通过安妮的笔触,渐渐还原本来面目。

  在大段安妮发问,韦力回答的段落里,我最喜欢看韦力对人生的看法,对藏书的看法,以及他对生活的看法。干净通透的人,在世间的尘土以及内心的清明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男人,就是这样,让人羡慕的,不止是他的好运气,挣钱的手腕,藏书的丰厚,更是他可以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强大内在。这种男人,是真正的男人。

  推荐看,虽然又是一本我不喜欢的精装书,让人有点烦躁的纸壳,不过好在这本书的开本不大,入手的时候感觉很干净,清亮,腰封的确很要命,安妮的两本新书全有腰封,扔不扔都很让人不爽。还是最喜欢hansey给安妮做装帧的那段时间,也许因为hansey是个读书人,软装的书籍看起来舒服又柔软。

  本身不喜欢13,这个评论貌似又要排在13了,不管怎样,推荐有时间看看,透过这个备受争议的女人,看看这个清亮自在的男人。

  所剩静心,所辖无意。

  《古书之美》读后感(八):穷逼

  我想安妮还是不太适宜做访问的,她自身的情节和情愫太多,难以做到客观。平时看她的文字,习惯了她细腻的矫情,但她在这样的文章里面就显得怪异了。

  关于藏书。无内涵,无机运,无金钱的我,不管韦力怎么说,我终究觉得那是有钱并且有一定修养的人的游戏。可是我依旧喜欢韦力对书和读书的态度,和对社会的思考。对于“上层社会”应该由社会精英构成的这一观点,写书的人和看书的人还是有默契的。

  想来我不是一个对金钱有所逐的人,却厌恶看到那些所谓的有钱人把整个社会显现出更多的灰暗,浮躁和素质低下。

  书中有大量的科普内容,但是我想知道纸的真实状态,而不是文字状态。我想知道例如纸的古代和现代制造工艺的差异,现在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觉得比赘述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好。

  《古书之美》读后感(九):《古书之美》跋

  读书难免不有倾向性选择。对研究者而言,是一忌讳;但对于闲读书的人而言,却无所谓。此前,我没有读过安妮宝贝的任何文字,偶然间因为被书名吸引而买了这本《古书之美》。这是本访谈录,只在开篇有安妮宝贝的一篇序言,文字、气韵都极佳。然而却像元明瓷器,对于一个思绪乱飞、耐心不够的读者而言,一两个尚能静心感受,多了反而会生出恐惧来。于是,我并没有就此而生发出读读安妮宝贝的想法。

  所幸,这本书采访的对象是个很有魅力的人,藏书家韦力先生。

  这是个细致、谦和、内敛、坚毅、执着、充满理想主义的现实男人,是个生活中极富情趣,却又极乏情趣的人。女人或许会很容易爱上这样一个男人,但与之生活却需要相当的怀抱和理解。他说有关收藏古书的事于我是启蒙,他在谈论收藏时所散发出来的种种思想光芒深得我心。

  他说许多珍贵的好书轻易聚在他这样一个小人物手上,足以证明这个社会的收藏体系是有问题的。他认为我们的藏书历史在建国后产生了隔断,而文化断档是很严重的问题,几乎将中国传统彻底割裂。他向往那个有钱人都是读书人的时代。他感慨这个时代,感慨知识分子不应该这样穷,作为社会精英不应该买不起古书。

  作为一个藏书家,他对现今这个以效率为生命的时代非常不满。效率至上,也就必然导致一种功利的价值观。对于收藏,他说如果不能将收藏升华,只停留在聚物的层面,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一个仓库保管员而已。他之所以收藏,只是想告诉别人,美之所以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当他得到一些珍贵的善本后,不计成本的对其进行复制,以求尽最大的可能保存这种做书的技艺,也为了让更多的读书人能够看到。按他的话说,是用一种行为艺术的做法来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存在是精华和优雅。令人敬仰的是,他非常清楚他所藏的书在他这里只是暂居,等他死后这些书必然有别人的爱书人看护、挖掘和发扬;他深抱“吾道不孤”的信念,自有人时空相隔,就此传承,是这样来的,终究会这样延续下去。

  他同时是一位相当成功的商人,也只有从商才能让他有能力收藏这么多的古书,但从商对于他或许也就仅止于此。他是位儒商,对社会人生有着精到的理解。他说出世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行为,人处事不应该脱离社会现实;他还说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前提就是尊重对方的世界观。不要有一种救世主的姿态,自以为照顾了别人,但别人未必这样想,好的出发点未必有好的结果。因为人是独立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只有独立的个体才会实现社会的自由。可独立是什么呢?最根本就是思想,我们这个时代太多人不喜欢自己思想,惯于用别人的想法来代替。这是很可悲的。

  他当然也是一个读书人,对自己所藏之书的札记轻快流丽,虽然是谈所藏之书的收藏来历、历史或版本,却暗暗涌动着一丝明朗的笑意,让人觉得清新而舒张。他同时也治石,所刻的藏书印细致、沉着,美。

  他是一个普通人。这,不再让我们止于敬仰,而更多的将是反思了。

  我不由得想起安妮宝贝在访谈中记下的一段话:“虚空终究要归于虚空。只是,在虚空的间隙,微小的个人还是尽其所能地创造自己所希望建立的一个世界。即便明知道它会变化和消逝。但这的确就是一个人生命曾经存在的历程。”

  《古书之美》读后感(十):同事给的,

  同事买了十数本,拿去送人,被我看见,厚颜要了一部,还谈到是否可以弄一个类似的东东。

  拿到手之后很快就翻完,因为是采访式的文字,读起来很轻松,不会有任何困难。可惜的是,书中的书影拍的实在是不怎么样,严重印象了审美情趣。我这个同事是个摄影爱好者,他拍的出来的东西很不错,估计让他来拍这些,效果要好的多。

  就阅读观感而言,安妮与柴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状态,柴静似乎是更加外在,而安妮试图要走进采访对象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从文字而言,安妮要更胜一筹。不过,这个书似乎要比柴静的书影响小得多。柴静的看见大街上到处都看得见,而古书之美网上的价格快过百了,还不一定能买得到。

  其实前半段是对一个半老男人的怪癖的探究,这个人不抽烟不喝酒不看电视,不上网,唯一的爱好是四处收书,而且到手的书还不卖,但他居然是个商人。他说以前成体系的收藏是贵族精英搞的事情,只是机缘巧合,落到了他这样一个小人物手中。他说,三十年前他就借来一千多万做生意,和日本人的一桩赔本买卖就赔进去了上千万。当然,这种赔本买卖也赚到了对方的尊敬和日后的生意。书里没有谈他后来怎么挣钱,也没有谈到更多生活的细节,只是说了下,他小时候曾经把小人书放在树洞里,后来找不到了。这个树洞,是否是他一辈子的痛,以至于他后来一定要建起一个藏书楼,一个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树洞?他说,他属于一种消极的悲观的人,认为暴发户式的发展已经失去了精英的追求,不再沉迷于传统和文化,让他觉得悲哀。他自豪的认为自己手头的东西,即便放在乾嘉盛世,也足以和当时的那些大家一决高下,他自信他的藏书能够在他手上发挥出一些作用。他也写书,出书,还费钱让人搞一些古法造纸的研究。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高大上的人来说,贫民式的生活,需要最多的是生活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同。不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去争取某些自己认为值得一作的事情。他说,人生就像雕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搞到最后一锤子咋个稀巴烂,人生亦复如此。他说他曾经花了很多精力将一个杂志起死回生,高潮之时,他退出,那个杂志也就挂掉了。这本杂志是齐鲁书社的《藏书家》。偌大一个中国的藏书圈子,结果一本杂志都只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不知道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群体的悲剧。

  他很反感别人说他没有学问,因为藏书不看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常态。他谈了不少他对于历史、文化、社会和教育的看法,有些看法其实跟社会流行的看法并没有什么两样,至少没有看出有什么深思熟虑的反思。但对于一个试图从所有社会生活领域中退缩出来,建构一个自我的小世界的人来说,他的认识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种浅薄,还是一种无知,但对于这个号称是当代中国藏书第一人来说,或者对于当下的藏书界来说,他所达到的高度,是一般细民永远无法企及的。

  书的后半部是韦力的作品,讲的是古书收藏的常识,这些东西其实在他的另外一本书里面已经讲过一遍了,重复的再做一遍普及,或许是对安粉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古书之美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