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请容许我悲伤》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请容许我悲伤》读后感10篇

2018-08-24 05:4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请容许我悲伤》读后感10篇

  《请容许我悲伤》是一本由[中国] 苏绚慧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2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请容许我悲伤》读后感(一):当悲伤来临时

  请让我流泪,别让我的眼泪忙得慌乱

  请允许我不流泪,当我的泪已干涸。

  请允许我拒绝一些提议,当我真的无心做一些事。

  请容许我做一些事,当我觉得这么做对我有一些安慰

  请让我说,让我怀念一些关于我和逝者记忆岁月

  ……

  当悲伤不可避免地来了,当我们无论是在自己故事里还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生死之界、离别之苦、失落之哀时,我们应该应该怎么看?怎么听?怎么想?

  当你自己面对悲伤,你该怎么办?

  当你看到你在乎的悲伤时,你该怎么办?

  也许苏绚慧在她的《请容许我悲伤》里给了我们答案,又或许给的是更多的疑问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随便读了其中一篇,我就哭了。故事里的小女孩说:“妈妈爬上天梯上天堂了。”“我不怕。爸爸也会去。我也会去。”

  是的,我们都会去,只是有早有晚的区别。但是当熟悉的人,刚刚还在你耳边说着话,呼着暖暖热气的人,不见了,早已熟悉、以为会一成不变的一切突然变了,并且再也不会恢复原貌了,这悲伤怎么办?这生活怎么办?

  我想起了“快乐男声”阿穆隆的一首歌。歌词里说,“后来我才明白人世间,有些人永远不能再相见,马儿追不回的时间,只有那一轮天边清冷的月……”

  有多少人曾在失去前想过这“理所当然”的一切还会改变呢?有多少人是“后来”才明白的呢?

  苏绚慧,台北教育大学心理咨询研究所硕士,现在在马偕协谈中心,就像她在书中说的,穿梭在生与死的边缘模糊了这个界限。假如说一个人来到人间时候上帝都派给他一个天使守候,那么当那些天使离开的时候必然有别的天使悄然来临。只不过,就像我们投胎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会生在帝王家还是农奴家一样,我们又一次的陷入未知中。有些人认得了那个天使,而有些人自始至终都没发现保护自己、宽慰自己、为自己祈祷的那个天使是谁,在哪儿。苏绚慧本人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天使般的存在。“临终关怀”——听起来多么悲伤的称呼!而苏绚慧所做的事情,就叫“临终关怀”。而这本《请容许我悲伤》却是写给留下的人的,是写给那些无人能分担、只能坚强人们写的。

  “死”是人们不太愿意想的问题,甚至有人觉得这个字听起来都晦气,尽量不听、不说、不看。但是如果没有“死”,哪儿来的“生”?像弗洛伊德说的,人不只有“生的本能”,而且还有“死的本能”。如果一个人沉浸在生死离别之苦,找不到生的希望,那避讳“死”只让自己陷入迷宫,越活越纠结,活着却是另一种形式的死!

  想找到“生”的力量,那就不要畏惧“死”,面对它,承认它,接受它。

  “死”只是“失去”的一种极端形式。只因它载负着太过太重的消极情绪而人们不愿面对它。而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中又有多少东西是“死”的呢?那个让你想起来都心痛恋人,那让你回忆起来就欲哭无泪的岁月……这些不都是“失去”的吗?失去后,我们所能载负的也只有这个失去引发的复杂的情绪。这个情绪,苏绚慧定义为“悲伤”。

  《请容许我悲伤》想说的就是:认清悲伤的样貌,承认它的存在。

  就像凤凰涅槃一样,人就是要这样背负所有的罪责和悲伤才能重生,才能找到“生”的力量,才能让“生的本能”充分发挥作用,让我们真正的活着,让我们每天都过得无怨无悔无憾。只有容许自己悲伤,我们才能明白我们生活的“这一天”绝对是仅有一次的一天,今天擦肩而过的人明天不会再擦肩而过。用一句很哲理的话来说就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什么时候都不要说“明天和意外,明天一定先来。”正因为悲伤过,才不愿承诺那不确定的“改天”。正因为悲伤过,所以才能像Bon Jovi的那样呐喊——It’s my life, It’s now or never!

  苏绚慧就是这样用她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孜孜不倦诉说着:认清悲伤,承认悲伤,包容悲伤。只是这本书,不像我这篇短文这么苦涩。因为这是苏绚慧的书。熟悉苏绚慧的人应该对她的绘本《这人生》并不陌生,烂漫的五彩图画配上简单温柔的字词,清心灵。虽然《请容许我悲伤》不是那样的绘本,但每一篇都为我们打开一幅画卷描绘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不禁眼热鼻酸。

  好吧,不装了,我承认,我好想你,导师大人!虽然时间过了这么久,我都好想你!当我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当我读到了好书无人分享,当我写了日志人品评,我都好怀念你!我好孤单!好失落!我,好悲伤!我想你的时候看看天,我知道您在上面。虽然梦里您已经告诉我“天堂里也很忙”了,但我还是相信您在看着我。

  请容许我悲伤!

  《请容许我悲伤》读后感(二):为悲伤引流

  文:魏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生命河流》与《请容许我悲伤》是一对前后呼应的心理自助书籍。台湾心理咨询师苏绚慧用自己在安宁病房工作的亲身经验体会,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汇编成书。前者主要针对临终者弥留之际的心理安慰,后者则是为痛失亲友的悲伤者做疏导。虽然临终关怀相关心知识东方国家还有所忌讳,但此书在台湾的销量,还是显示出人们对死亡话题已经日趋开明。其实这两本书提供的心理安慰知识也不局限于临终前后。其他悲伤问题也可借鉴

  有些人总习惯这样安慰丧亲者——别难过!要坚强!不要哭!要振作!人生就是如此!温和一点的可能会说——时间会冲淡一切!慢慢会过去的!以上这些话也会有一定作用,但其实,只要稍微换一种说法,就会更好的降低丧亲者的挫败感哀伤。比如:好好哭一场吧,为你所爱的人!时间久了,你还是会觉得悲伤,不过没关系,这很正常

  失去亲友,对丧亲者来说就仿佛是自身某一部分的死亡:那些与死者共同创造、共同经历、共同培养而成的部分。要想重新变为完整,让死亡的部分长出新生命,首先就要对曾经共同的部分完成分离。如同一个人躯体长了疮,虽然长疮的部位曾经也是自己的血肉,但既已坏死,就要承认并接受这一事实,及时割舍。

  分离、告别,当然意味着要面对巨大的悲伤,直接表达悲伤或许会被看做是软弱无助表现。但当我们只有承认自己软弱无助,不再伪装坚强,不再认为自己有能力时,我们的心才能体会到脆弱,才能承认悲伤的存在。悲伤是一股巨大的负性能量,悲伤辅导工作,就是要让悲伤有机会内心深处被引流出来,得到疗愈,而不是把悲伤压制下去。在现实生活里,一味的要丧亲者坚强、或者为了避免想念,甚至把逝者照片衣物收藏起来,防止丧亲者触景生情。其实这些做法都非常不妥,会把丧亲者的悲伤硬生生的憋回去,把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压在心底,从而给他们造成更严重的“内伤”。如果您是安慰者、陪伴者,最应该温柔地体会丧亲者的感受、温柔地容许他们悲伤、温柔地给于他们时间与空间、温柔地倾听他们所有的声音

  对丧失亲人儿童更要谨慎,因为儿童对生命的理解,往往是从亲人的死亡开始,如果处理不当,他们会对生命产生扭曲的认知,这在我们心理咨询工作中会经常遇到。我们的社会文化本就避讳谈论死亡,成人害怕和儿童谈论死亡会引起过大的情绪反应影响孩子的心理。还有一些成人则错误的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儿,却忽略了儿童可能因为早期面对丧亲又没有受到妥善的关照,而对死亡产生莫名恐惧,对自身生命的看法产生偏差。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儿童的感受性,他们不表达绝不代表他们没有感受,死亡这件事对儿童的影响远远超过社会文化的认识,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接触丧亲儿童,辅导他们了解死亡,调适分离的悲伤。若是人在儿童时,接触死亡的过程是感到尊严温暖,面对分离是不舍却不伤痛,长大以后,面对死亡与分离也就不会太困难了。

  正如作者苏绚慧所说:“我知道我不能粉饰分离与失去引发的悲痛,也不能让痛苦的事消失,但我多么希望以自己的微薄力量让走在痛苦中的人感受到一些温柔与温暖。”温柔与温暖是一股巨大的正性能量,作为安慰者或陪伴者,我们要学会善用正性能量支持丧亲者度过难关。虽然这是长期的工作,但却是非有意义的工作。

  《请容许我悲伤》读后感(三):苏绚慧的别样温柔

  周末一堆事儿,来来回回地铁里看了这本书。心酸酸的,但又不好意思在车上大胆的哭,毕竟悲伤不是轻易被周围接受的,无论这种拒绝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读到书中有个小女孩面对妈妈的离别,坦然地说:“妈妈会顺着天梯上天堂。爸爸也会去。我也会去。”眼泪还是滑了出来。

  一个个简短的故事,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与悲伤。我不知道对一个正在悲伤的人来说,这本书到底是一种安慰,还是另一种伤害。也不知道一个不曾悲伤的人,是不是愿意品尝这杯苦酒。

  最后我想象着一个天使在太平间附近,以人类的形式存在着。或许她叫苏绚慧……

  《请容许我悲伤》读后感(四):悲伤后更坚强快乐地活

  悲伤,长久以来并不是那么拿得上台面字眼。我们很多时候更喜欢乐观一面示人,而把悲伤留给自己,正如一句歌词所唱: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从此以后我再没有,快乐起来理由。这样的一种心境品味起来其实等于自寻烦恼特别是在这样一个迅疾流变的时代,不确定的悲伤说不定在某一个时刻就不其然而至。如果长久放在心底默默承受,何谈快乐,更何谈更坚强快乐地活。

  正是因为我们一直欠缺对心灵的安慰,特别是直面悲伤的坦诚勇气,故,看到此书时,我第一反应是随着眼界开阔思想自由,如今的我们真是有幸,能在一个并不提倡悲伤的文化中见到这样的书籍出版。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这么说,倒并不是说我们更多地去体味悲伤,相反,只是想当悲伤来到时,你、我、他都能彼此宽慰。以一种人道精神宽容心态学会如何做好一个倾听者、一个宽慰者。唯此,我们才能真正和谐地与彼此相处,特别是与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和谐相处。

  我总认为,心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里影响着物质存在的我们。哲人说“我思故我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我更愿意套用这个思为我们精神的一切,有了愉悦的精神,我们的存在才真正是快乐而高效的。

  冲此,这本书,我都想读。但愿能在文字的徜徉中,我能学会调节自己、体悟他人。因为我相信,能够把悲伤化解而不是积压在我们本就不堪重负的心中,我们一定会更坚强而快乐地行走在生活的彼岸世界匆忙中的点滴文字,希望能把自己表达清楚,也希望能对想读此书的读者有所裨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