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价值观》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10篇

2018-08-24 05:5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10篇

  《我的价值观》是一本由潘石屹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一):守住心的本真

  由衷的佩服潘石屹所说的改革开放中国一代企业家们,借着改革开改的东风,许多或身怀绝技或心存志向跃跃欲试人们,都赶时髦成了弄潮儿,那个时候叫“下海”。虽然那一次涌动全国的“下海”潮也曾“淹死”不少不服水性的人,更多的是呛了满肚子水后,狼狈地重新爬回到了岸上。但是留在海里学会了游泳的少数人,却成为了水中蛟龙,成为了中国经济计划商品过渡见证者,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他们中有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以及当年在海南省合伙成立海南农业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即万通前身如今各有所成的冯仑、王功权、张民耕、潘石屹们。

  潘石屹出生在偏僻的甘肃农村,是地地道道农民子弟。他当年生活环境,是全中国许多农村与其有相同年龄的人最有深刻记忆感触的,食不裹腹,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极大地丰富。也正是有了这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才对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潘石屹以及与其同龄的人,打下了一个很纯朴基础,以致于当潘石屹的万通、SOHO中国公司成为全国著名房地产公司,并且给自己带来丰厚利润时,不致于迷茫忘乎所以。他的这本《我的价值观》,用最朴实语言和最直观实例,向读者诠释作为一名功成名就者的内心世界:要简单、要温暖、要幸福、要有情义、要有梦、要自省、要慈善、要时刻擦亮心灵之镜、要信仰、要接地气、要敬畏、要平等公平公开互动。他的这些看似俗气词语,其实是发自内心体验感悟,没有太多说教指手画脚,而是平心静气地,表达着自己的体会见解

  这本书以87篇短小精悍博客文字,以生动事例描述了潘石屹的心路历程,从童年时代回忆,到创业初期的徘徊踌躇,到对创业伙伴知心好友幽默描述,到对爱情家庭宽容理解,到对人生的感悟。通篇浸透着潘石屹作为一名成功者恬静安适的心,这种心态与其对佛学的感悟自成一体,构成了他的所谓价值观,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守住心的本真!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二):真实的企业家

  喔,未读这书之前还真不知道“万通六君子”,还特意去了解了一下王功权私奔体。读这书的感觉跟读冯仑《野蛮生长》感觉差不多,啥感觉呢,就是真实,实实在在。冯仑的表达更加直白一点,有种盗亦有道的感觉;潘总的文字表达很中规中矩,也很有意思相比之下,有点文气。

  只有经过大起大落的人,有故事经历人才能从内心开始书写,用平淡的语言,真实的故事,来折射出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东西

  书里的每个主题,都是用小故事来填充的,很有意思,很朴实。

  放空自我,留住本真

  要简单

  要温暖

  要有情义

  要幸福

  要有梦

  要自省

  要慈善

  要时刻擦亮心灵之镜

  要信仰

  要接地气

  要敬畏

  要平等、公平、公开与互动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三):寒门再难出贵子

  我是在喜马拉雅FM听完这本书的。书的内容加上“拿铁磨牙时刻”平和嗓音,听起来让人觉得暖暖的,在平静当中似乎蕴含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让陷入“间歇性成长焦虑症”的我安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方方面面

  抱歉我在这里用了一个自创的词汇—— “间歇性成长焦虑症”,这是我给自己打上的一个标签,主要形容这样一种不稳定状态:偶尔醉生梦死、我是屌丝我怕谁,偶尔胸怀报复豪情万丈,偶尔优柔寡断怀疑自己,偶尔理智,偶尔幼稚。如此反反复复。这是一种渴望成长,有所作为,但又缺乏自信,找不到方向,想努力又使不上劲的状态。

  每当我看到人物传记一类的书的时候,总是喜欢在无意识当中寻找自己和书中“成功人士”的共同点。毫无疑问,这样能够带给自己强烈认同感,尤其是当自己感到信心不足、迷茫的时候。比如有时会想到马云创业前在小黑屋里面跟他的18罗汉开会所讲的话,在那个时代,马云也是个屌丝嘛,但现在人家也成功了。所以屌丝不能成为自己徘徊不前,放弃努力的的借口。当自己走在街上盯着漂亮妹妹看,或者在网上下载优衣库视频看得不宜乐乎,同时心中又很鄙视自己的时候,就会想到富兰克林年轻时也调戏别人过的女朋友

  但如果总是寻找共同点,自己就毫无进步了,别人与自己不同地方,才是值得自己借鉴的!

  坦白的说,我和潘石屹真有很多共同点。我也是出生于农村,小时候家里面很穷,有过不少心酸的故事。所以听到潘石屹童年那一段,自己也特别有感触。我也有过一两年的学佛经历,觉得有信仰是一件好事,因此了解潘石屹所讲到的“天意”、“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我也觉得中医有价值、很神奇。而且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就如书中所提到的,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也反复提到过,未来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文化将会逐渐交融,因此过于强调名族主义是不合适的。

  想在年轻的时候做些有价值的事情,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共同点。但为什么自己除了早九晚五两点一线工作之外毫无成就,而潘石屹在年轻的时候却干了那么多事情呢?

  环境差异。潘石屹年轻的时候,正直改革开放刚刚兴起,机会很多,但是有知识文化的人还很少。因此有知识文化的人,在那个年代也更容易抓住机会。而现在,呵呵,大学生到处都是。我是我们村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学生小时候读书有点出息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总是喜欢开玩笑似的跟我说“小旭啊,以后读书出息了,当大官了可别忘了我们。”。当自己本科第一次实习,看到周围的码农都是名校大学生,自己立马就明白了屌丝的含义。当然,我们现在的时代也很好,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浪潮的袭来,全民创业的时代全面开启,创业的成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低,我觉得这是好事。这个的时代物质信息特别发达,这也是好事,同时也是坏事。物质太丰富、信息太多,人有时候反而容易迷失自己。

  个体差异。潘石屹有很多朋友,还有朋友可以一起专研佛教,创业也是6个人一起干。我反观自己,也有朋友和同学,但真能在一起干事的人太少,能找出一两个都不容易。我喜欢学佛,有段时间也喜欢很朋友谈论佛学。但这种交流只是单向的,更多的时候是我在分享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大家交流共同的兴趣和信仰。多数朋友还是喜欢脚踏实地的找个女朋友过生活,创业谈谈是可以的,真要出来一起干,还不现实

  我在这本书收获最多的,是关于“自我”和“爱”的话题放下自我,多给自己周围的人、给社会爱。这正是潘石屹和我,在个体层面最大的不同点。尽管我也学佛,佛理中也提倡“无我”,但自己只是“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起来就很困难了。工作生活中,与别人往来,总是关注自己的想法,关注自己的利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很少切身实地为他人做打算。平时闲下来,也喜欢一个人看书,不喜欢和别人交往。因此看到潘石屹关于“放下自我”的观点时,自己豁然开朗。或许正是因为自己太自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外界交流,才缺乏志同道合的朋友!感谢潘石屹!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四):潘石屹 “散文”集

  潘石屹 “散文”集

  ——朴实的故事和故事里的思考

  赘言

  对潘石屹的了解,应由其妻子张欣说起。几年前,CCTV的《赢在中国》异常火爆,不记得从哪一季的哪一场比赛开始,评委席中出现了一位女评委,其名为张欣。出于好奇,便在网上搜索了一通,得知张欣之夫为潘石屹,就这样“认识”了潘石屹,由于地缘之故,心中多了些亲近感,从那时起,就时不时地关注着SOHO。

  前几天出去溜达,遇到潘石屹的新书,乍眼一看这书名,心中不免有些“厌恶”,觉得这个神情憨厚的西北汉子是不是在标榜自己——在这个天朝国民需要一种信仰来引领的时代,我们渴望一种能够救赎的信仰,并不断在寻找。此时,潘石屹不自觉地擎起大旗登高而呼“我的价值观”,就觉得在自封“救主”了。由于这种“厌恶”情绪,一开始并未想买来看看,以满足阅读欲。但不知何故,第二天却鬼使神差地买下了。

  书的封面对其“价值观”进行分类,即信仰观、道德观、人生观名利观、发展观、商业观,并做了简要的阐释。看了“自序”后,“厌恶”之情有增无减,而书的目录却给我另一种感觉:十足是一本故事大全。此种感觉源于和冯仑《理想丰满》的对比之中,心中暗想潘石屹的文章逻辑思辨性应不及冯仑,但大牛必有过人之处学习学习是必须的,再说也可以积攒一些名人的故事作为日后的谈资之用——就这样开始“享用”潘石屹的文字。

  不知为何,看着看着,便不由自主地找手纸,因为眼泪鼻涕来势太过凶猛——尽管对于我而言,潘石屹算是叔叔辈分的人,那辈人所经历的贫穷荒诞已经遥不可及,但他那关于西北农村的文字将我带回到童年时的故乡,而先前的厌恶感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曾经亲切。就这样,一口气看完了全书。有一些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人生感悟,但也仍有不解之处。从整本书的组织架构上看,前六部分是小叙事,讲的都是小圈子里的事(童年、亲情友谊、爱情、自我),之后都是大叙事,讲的都是大担当大作为即“国天下”(慈善、教育环保、经济、公司、房地产),这种组织安排感性理性,笔起于西部农村贫穷落后苦难童年,直接攫取了读者的心,此处就足以见得老潘的高妙之处。

  之所以,称之为散文集,是因为在老潘的许多篇章里面,段落关系难以琢磨,似乎总是活生生地扔出几个故事片段,让大家去悟(当然,也有许多文章是夹叙夹议,观点和逻辑框架清晰)——如老潘在自序所言“虽然不能阐释,但我可以记录,就像当年我们用文字记录下《披荆斩棘,共赴未来》、、、、、、这次,则是我心里的本真”,或许这源于禅宗对老潘的影响

  正文

  老潘的起笔“要简单”

  “农村的艰苦环境对于我的个人成长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它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恐惧教会了我诚实,教会了我简单,督促我从大山里走出来、、、”

  不解之处:为什么说艰苦环境“教会了我简单”?

  思考:对很多人来说,环境会使人“不自觉地”变得“更现实”,并把自己的“现实”归为一种无奈,而且总会不自觉地把“简单”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聪明地活着。

  ①要简单之‘空荡荡的平原’:

  “、、、在平原上生活也渐渐习惯了,但是从心里面喜欢山,喜欢大山、、、我喜欢山,却只是从小真正习惯了、、、”

  思考:人生中为什么会有“围城”的感觉,当初是为了“出城”,而出了之后的若干年却发现,在“空荡荡的平原 ”上生活只是一种习惯

  老潘的爱情——海龟与土鳖的情感磨合,“爱一定要有”。

  张欣生于北京,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工作于香港的投资银行,而潘石屹来自西北农村,与冯仑、王功权等人“混迹”于江湖,“两个外人看来完全不搭调的人,认识不久就决定结婚,外人看来视同儿戏”,据冯仑说当年张维迎将《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给了身在伦敦的张欣看后,此女子便回国与万通六君子结识。

  故事:矛盾缩影。结婚前在军事博物馆家具展上买家具,因审美观不同(潘石屹认为大红大绿就是喜庆),没买成。遂出博物馆,因口渴在路旁的葡萄摊上买葡萄,又没买成(因为有苍蝇,张欣拒买),于是潘石屹说“结婚家具没买成,口渴葡萄没买成”,结果张欣一下子哭了,说“就是因为嫁给你,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我们从认识开始,反差非常大,矛盾很突出大概在我们结婚三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处在几乎分手的状态,他因此远走他乡,去了英国”。

  因爱妥协。“有一天她从英国打电话过来,说‘如果不是因为我,她就不可能到中国来,就跟中国没有任何的牵挂、、、、、、’,我说你回来吧,然后她就回来了”。“回来后,她说再也不跟你闹矛盾了,公司的事情你管吧,我就负责管理家里的事”。

  爱,让人成长。“张欣充当的角色是一个新概念引进者,第一步她引进了国外的新东西,第二步她把全世界优秀建筑师带到中国,带到北京”。“我们不断地出国学习,不断研究国际建筑,研究别人的产品是什么样、、、、、、她打开了我的国际化视野,就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样”。“在慢慢的相处中,我们的价值观逐渐趋于一致”。

  老潘的友情——都是神仙,各个神通

  潘石屹在第三部“要有情义”中粗线条地勾勒几个朋友,都是为众人所熟知的牛人,只是他独特的切入镜头让众人看到这些牛人们的人生纹理,有可爱之处,也有可敬之处。但不解的是,位列仙班的座上客倒是被聚焦了一番,那些没被老潘请上书的哥们不知又是作何感想。

  潘石屹开篇便提及万通六君子,因为“总要有未来”,在八十年代放眼望去有技术专家的榜样,有政治家的榜样,单单缺少企业家和商人的榜样,就这样他们走上了以商“济天下”的路子。个人认为“下海”虽与全民下海经商的大背景有关,但从冯仑的文字可以嗅到,“下海”顺历史潮流而动,因为这个喜欢研究历史的中央党校的另类,必然看到了历史的走向,同理,这六人聚到一起必是一种内心的自觉。

  潘石屹这样描述易小迪:①“挚友易小迪,我们俩年龄相仿,经历差不多,都是小地方出来的,思想、世界观都比较一致,遇到问题,无论是情感上面,还是创业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跟他交流是最多的”②“低调——十几亿的身家,生活极其简单,住的房子也不大,他觉得这样就可以了”③“易小迪性格随和,所以在他身边总是聚着好多朋友” ④“想起来,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总是易小迪,他不一定给我多少物质上的帮助,但他讲话会给我力量,给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⑤“易小迪打电话希望我去南宁帮助他、、、我虽然赶到南宁,却没帮上他任何的忙,只是默默陪在他身边” ⑥“易小迪这个人生活很有规律,我们在海南研究佛经的时候,每天几点睡觉,几点打坐,几点起床,非常有规律、、、他经常出差,但坐飞机从来只坐经济舱,不坐公务舱和头等舱,他的心境一直那样平静”

  悍然王功权。①“王功权是个性情中人,很真诚,情感非常饱满、、、他的表达,不是为了说个东西而说个东西,而是掏心掏肺” ②“他没有躲躲藏藏的事情、、、王功权心里想什么一定要说出来,不管后果会怎样”

  最后疑问:潘石屹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并在这个时候?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五):我的回忆与回忆里的自我审视

  打卡#《我的价值观》博客整合,可以看出一个人思维变化的轨迹,心路历程的一本书。大部分都以写实为主,管理谈得少,故事回忆谈得多。潘和任的友情是我理解不了的:一方佛性大度不计较(也可以说不在乎),一方常常剑指偏锋,说话太过直爽也代表不在乎别人感受。他们谈不上合作关系更不是战略伙伴,这样你来我往网上比线下还热络的关系…… 是蓝颜网友么……

  潘张的结合也很神奇,两个人认识三个月就决定结婚了。在第四小结“要幸福”里潘谈起婚姻,从生活的点滴细说,看得出这样的结合经历了艰难的磨合。其实他是个特会写故事的人,生活化的语气穿插着思考,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第十小结“要接地气”,说到12年SOHO开始改销售为持有是经过反复的测算和分析的,而12年北京房价水平回落,出现继2008年后第二个低点,这个时候改为持有也是公司利最大化的决策,可以说相当的明智,潘商人比张欣会做生意。现在的北京房价于6年前翻了几番,商人潘又是赚的盆满钵满。

  整本书分三次阅读,大约共三个小时。潘比较敢说,敏感的话题土地财政,调而不控,送礼、大吃二喝、分析根本原因,切中要害,但是他正面形象丰满,结连用了半章的篇幅再说各种纳税大户的荣誉,最后几章内容都在说房价地产。书是2013年出版,内容要更早一点,但是关于教育、关于地产业,关于未来,关于信仰的理解,都分析的很透彻,感觉soho像是走在了产业的最前端(更是独具一格不可复制的成功),他个人也在自我修炼的前沿。通读感觉他是在平和的像说别人的事一样说着自己的经历,这本书更像是在写“我的回忆与回忆里的自我审视,及口水地产”。

  另:隈研吾说创作竹屋的心路历程时也提到了张潘,我认同他说张是因为节省经费而同意用竹子做装饰材料这个观点,那时的soho还没大赚,张又还是很有情怀的人,竹子切合传统文化,符和潘的理念。“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是有计划而发的。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六):仓廪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仪

  大概是在十年前的中央二台《对话》栏目上第一次听说和看到潘石屹和他的中国SOHO现代城。颇有喜感的外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以及他那位无论从外貌还是性格都差异巨大的妻子张欣引起了我的好奇,而那时的房产远没有当今这么热门。

  如今不论市井巷尾还是庙堂之上言必谈房地产,这一行业成了当今中国最受人瞩目同时也是饱受有争议的行业。与任大嘴等不同,潘属于那种温和型的没有什么激进的言语,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房地产界的影响。鉴于此,这本并非谈论房地产相关事情而是自传体的人生感悟集也很吸引人。

  两千多年前的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有更高层次——精神方面的追求,反之则会迷失自我,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中。很难想象一个每日苦于温饱的人能有什么远大理想,即便有也是空想,没有什么实质内容。而潘石屹在物质方面可谓是相当富足了——年缴税三四十亿(此数据为书中所载),绝对有足够的资本静下心来反思自我,追寻对于常人来说太过玄妙的形而上的问题。

  全书通过一篇篇短文以作者本人的经历来慢慢发掘他价值观形成的路径,前半段更像是自传,着重讲述了他成长和创业初期的一些故事,讲述多与感悟;而后半段则是对信仰、道德、人生等更高层次问题的思考和自我发现。我始终认为:人的站位不同所看问题的视角也不同。从小时生活在不通电的山村到后来立足北京,及以后的遍历各国;从当初海南创业的艰辛挫折到如今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界的巨头……从其丰富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得以用各种阶段的眼光看待不同时代的事物,而他创业的那段时间也可以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时段,是整个中国人民不论从行为还是思想的大转折时期。这本书的名字《我的价值观》,可看出他是在用内心回顾过去,他的文风可以说是很朴实的,如同他的形象给人以亲近感,感觉不到亿万富翁的那种优越,但隐约可看那种饱经沧桑后的沉静。

  机遇与天分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而一个人如果幸运的同时兼具这两点则是佼佼者,潘石屹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其那不甚起眼的外表下,仿佛藏着些“大智若愚”型的智慧,从书中就可看出他是一个很善于并乐于思考的人,纷繁的事物中总可以跳出俗世一般的来审视来思量,记不清是哪一位富翁说过,如果一个人的资产超过了1亿美金,那随后增加的财富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人最可怕的莫过是觉得活着没意思,当人的精神步伐赶不上物质步伐的话,很容易就迷失自我,看着很多一夜暴富的人往往会经历大喜大悲的过程,当物质条件可以满足你一切愿望的时候,如果不能考虑到如何发现和实现自我这个问题,那很容易就会迷失,会觉得没有意思,进而追求一些不健康的病态需求,这当然和每个人的知识素养有关系,如今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见的快速发展,物质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人们的脑袋——精神的进步,却有些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些,并在努力改善,潘石屹的这本书的书名叫《我的价值观》,人们完全可以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自我,并借鉴应用于自身,思想进步了,即便物质没有达到和潘一样的水平,也会让自己心平气和,不再拧巴不再浮躁。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七):价值观决定人生走向

  我喜欢了解商界名人特别是那些知名企业家,了解他们成功的事业、深刻的言谈,以及有内涵的思想,读关于他们的书,看他们的博客和微博。潘石屹亦是我喜欢了解和关注的企业家之一。他的博客和微博我都在关注,但网络上的了解都比较碎片化,当有机会透过潘总的新书《我的价值观》来更全面地了解和学习潘总,非常欣喜。

  这本书中,潘总阐述了他对房地产市场的认知、商业模式的开发、做人做事的原则、对理想和信仰的感悟、成长中影响价值观的因素、也谈了对一些人和事的思考。这些是潘总价值观的宏观描述,有一定的高度和广度。

  而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父亲的生存哲学与父子深情,“万通六君子”的创业之路,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这些方面,则是把潘总的价值观进行微观化剖析,具体到他的差异性巨大的婚姻,父亲和家庭对他的影响,创业之初时的事业奠基,宗教信仰对他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用具体而显性的东西。

  价值观是个很悬乎的东西,形而上,空而大;同时,它又非常具体真实地存在着,贯穿于一言一行,根植于精神世界。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人生走向的不同。这是读潘总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

  具体到我对价值观的理解,可以用我的用人理念来解释。今年我们公司在选拔人才方面,我把价值观作为考量因素之一纳入对应聘人员的甄选和考核标准中。和我们公司、公司管理层价值观比较接近的人,我们才会考虑聘用,否则,即使应聘者具备的能力与招聘岗位需求非常匹配,而他的价值观与企业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差之千里,甚至完全相反,我们也不会聘用。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具有相同或相似价值观的人,才有可能具备同样的工作态度,有比较一致的工作基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共同的愿景和努力。比如,我们不会聘用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人,因为与我们宽厚大度的人性品质相反;我们也不太会聘用懒惰消极、敷衍了事的人,因为与我们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相违。

  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工作上共事也好,生活上交友也好,越是年纪大,越是时间久,就越会趋向于和自己价值观接近的人共处、交往。至少对我来说如是。

  价值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八):低调与成功

  坦白说书本身乏善可陈,内容书写追求各种真(jia)善(da)美(kong),但所有的事情又都点到即止,成功做到了看完了基本没留下啥深刻印象的感觉,就书的内容而言,比任大炮的野心优雅差远了。

  但恰恰是这么一本书,让我对这位房地产大佬有了一点思考。如果说有一个词是“任大炮”的反义词,可能就是“潘石屹”了。潘总看起来永远是笑眯眯的表情,性格温和,无论在电视上还是微博里说话从不越界。这种不得罪任何人的说话方式,却并不给人一种滴水不漏,圆滑世故的印象,更准确一些说,应该是让人感觉咱们的潘总是个格外小心谨慎的人。

  记得有一次看凤凰台的啥节目,把潘石屹和牛刀拉到一块连线视频对话了。两人分别代表关于房地产走势的两种不同观点,连我这种经济学入门水平的人都听得出来潘石屹的发言内容论据充分,再以清晰的逻辑推到出令我信服的结论,心里不由得称赞了一番,人家能做到房地产大佬的地位果然不是浪得虚名。而牛刀先生在两番对话后直接开始针对老潘的言论逐条反驳,言语貌似铿锵,内容却经不起推敲,老潘一直微笑听着,在牛刀越说越离谱,连电视机外面的我都觉得其言论相当扯淡的时候,老潘脸上的微笑更盛了,但并不急着表态发言,然后这节目就在牛刀的盛论中结束了,老潘一直也没再说过话。

  还有一则关于潘石屹的记忆是有一期南都周刊的报道,但是潘石屹作为兰州马拉松的代言人参加了马拉松跑。记者大致是这么描述他的:“脸上带着微笑,露出标志性的大白牙,微微有点驼背,看起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小老头,热情地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派发自己的名片,似乎你可以轻易在长跑中将他甩在身后”。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本书叫《我的价值观》真是贴切到了极点。虽然我还是觉得书里的内容除了最基本的框架和要点外,其他大都没有太大阅读价值,但这本书能让你看到他的态度,你看得出作者是认真在处理这本书的,你也能从中看到他分享的各种经历和见闻,但这些他所分享的内容能对你产生多大的帮助效果存疑。相反地,你能从潘石屹写书的方式里了解他是怎样的人,他在面对千千万万陌生读者时该如何措辞采字,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该说的东西要怎么说,比如有一章讲选举与政治体制之类的内容,他成功做到了监管部门不会河蟹内容,同时也基本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依旧也是点到即止。

  所以我的结论是,这本书的写法而不是内容,确实代表了他的价值观。而在人家身为亿万富翁,身处如此地位亦依旧能谨慎小心说话和做人,我辈屌丝又何来豪言牛语的底气呢?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九):值得我们尊重企业家

  中国社会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迅速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到今天虽然国有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已经可以说中国经济基本上实现市场化了。在这三十多年里,中国涌现出很多私营企业,也出现了很多商人,但是我们经常在媒体中看到的都是那些血汗工厂,黑心老板,的确在我们的身边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例子,到处可见商业欺骗的存在,不过平时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小企业,中国的私营经济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死亡率特别高,每次遇到金融危机,都会有大批企业倒下去。即便到现在大企业,有良心的企业依然非常少。尤其是房地产企业,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都非常恶劣。不过潘石屹、王石却给我们留下了很不错的形象,挺不容易的。

  没想到潘石屹出生在甘肃的农村,在大山里,很穷很穷的一个小村庄,都不会说普通话,十四岁才走出来,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不过潘石屹的父亲是老大学生,只是被下放回了农村,潘石屹的爷爷更是国民党的军官,所以潘石屹也算是有家承的,绝对不是普通的农民。

  没看这本书之前,还真的不太了解这个人,看了以后感觉很亲切,给我印象就是很实在,很质朴。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朋友,告诉你他的经历,他的故事,他的信仰。

  最让我感到振动的是潘石屹提倡的诚信,在我的感觉中一个中国的企业,甚至是一个大企业,大企业家,只是把诚信当作广告,做做样子。在现在中国的现实中,我怀疑真的能够做到吗?尤其是房地产企业要和那么多政府部门,那么多行业打交道,你想要诚信,但是可行吗?没想到潘石屹讲的那几个故事,真的让我感受到了他要求自己的企业做到诚信的决心。soho每年纳税二三十亿,员工才几百人,他们完全可以采用多设立几家设计公司等等分公司的方法,来少交房地产中很高的增值税,每年节约下来几个亿是很简单的事情,而且也是合法避税,但是他就没那么做,真的让人尊敬。还有一次招标,他要他的房子在供水上达到美国的标准,就是打开自来水龙头就可以喝,很多供水商都在讲自己的方案,潘石屹也听得一头雾水,最后他就问中南海是谁做的?那就用你们了。呵呵,当然是效果最好的了,采用的是航天标准,把尿都能够过滤干净。

  还有一点挺让我感觉意外的,那就是潘石屹对信仰的解读,他认为儒教也是宗教,中国认为天就是最大的,老天爷在看着我们,做坏事天打五雷轰,这也是一种宗教。确实人是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构成的,在精神世界中,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但是却必须让我们的灵魂有所依附,生命总会化为虚无,可是我们的精神却不能走向虚无,我们的精神去在一点一点,一代一代的传承着,延续着。把每个人比喻成人类的一个细胞,那么人类是不死 ,人类的精神也是不死的,这样我们的灵魂才有了安放的所在。

  作为一个名人,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感觉能够写出这样一本书,的确很不简单,很厚重,引人深思,真的不错。

  《我的价值观》读后感(十):不算出彩

  拿到一本书,最怕使人昏昏入睡。写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看的人也看的一头雾水。看这本书倒不会。潘石屹是个媒体红人,听一个媒体红人说话,容易获益匪浅,因为他晓得该如何去说。但看他写的书,又是另一回事。

  潘石屹不擅长写内心,写性灵。这本书有励志成分。但不做作,只是从文学角度来看,行文不够流畅,构思也不够严谨。潘石屹谈起工作时眉飞色舞,谈到他得价值观,只能说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惊喜。看他写身边的人物,倒真的蛮有不错。谈李敖、胡因梦,王石,还有他心爱的张茜。实在、鲜活。看来名人和我们都一样,他们看的是普通人,写的也是普通人。

  书籍的买卖不是一场热闹。我相信买这本书的人都是真心实意欣赏潘总的人,而不是民间那些所谓的水军,或只是为了凑热闹。这本书反映了潘石屹的心路历程,有危机,有转机。生活上的取舍,喜怒哀乐,都写得平淡而真。但总体而言,这本书写得不算出彩惊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