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10篇

2018-08-25 05:4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10篇

  《这世间所有的白》是一本由李娟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6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一):中学时代爱上的 这世间所有的白 那时候心得还那么矫情

  “世界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所看到、感知的世界;另一部分就是孤零零的我……”总是毫无目的去购书。 穿梭在层层书架间,随意驻足,而后深觉它有自己特殊魅力在吸引着我。 对于《这世间所有的白》,我深深被它的名字素净简洁封面所吸引。 “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氛围,极度强烈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触碰都无力承受的。” 一切生灵都是值得我们崇敬的。这是读完这本书最起码的感受。李娟的世界,很小……很大。她宛如那片土地上的一个精灵,只有精灵才有那么大的魅力。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外面的风与树枝有多亲密枯叶也能成为大地的精灵……直到看过《这世间所有的白》,这才深深发觉,自然是有多美好,它奇妙存在着。经常心里疲惫,看到李娟的文字,仿佛身体带动心里满满学会呼吸。 李娟说:自由就是孤独吧。我深觉挠心。淳朴、淳朴、淳朴。我好像看到了一种比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更深一点的东西。那是关乎于人与自然。 “死去的人全都是已经被原谅的人。”我说:那么,为了被原谅,是否可以选择死? 在那样一片天地里,草是香的、花是甜的、河水微笑的。如果我们也能有出于本真的意识,乐于做一个精灵,那么,保护自然大概也不会成为永恒的持续性主题。在这样的文字下深深呼吸吧,你会爱上四季的每一刻的。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二):李娟文中的禅意

  一场不大不小的雪一夜间将整个京城包裹成一个新生婴儿,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大自然力量重新占据人类躁动的心。是的,世界太噪乱,我们远离初心太久,所以才会在美丽的自然事物突然出现欢心雀跃。正是在所有人迎接从天而降雪花时,我拿到了李娟的新书——《这世间所有的白》。

  熟悉李娟的人可能会说,这本书的书名不是李娟的风格,甚至李娟自己也可能这么认为。其实恰恰相反,与李娟之前的书相比较,比如《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等,这本书恰恰道出了李娟文中容易被忽略的禅意。

  李娟在地球最安静的角落阿勒泰写作记录平淡而庸常的生活,其实剥开新疆独特地域色彩牧民们游牧的生活方式外,平民生活的艰辛大同小异的。李娟的文章之所以被众多读者喜爱,更重要原因是她在记录这些生活的时候表达出来的一种对生活和生命感悟态度。她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点破某些本质,貌似不经意一句话,却包含着令人回味许久的禅意。

  这样的句子随手拈来,隐藏在貌似无奇的讲述中,贯穿她十几年的写作。比如“所到之处,一抬头就倒压下来强烈的风暴,逼我们一步步后退,但身后有万丈深渊,又迫我们在每一次的巨大惊恐面前,不得不向这惊恐再迈近一步。原来海洋广阔不是让人去畅游的,而是让人去挣扎的……”(《蝴蝶》2001年);“它看上去像是很单调:连绵的远山,对面赫然断开的悬崖空谷连成一片树木清一色天空。但是……我能像说话一样说出它来,为什么就不能用线条颜色把它……画出来呢?是不是,曾经我的那些很轻易脱口而出的话,其实也是失败的呢?”(《叶尔保拉提一家》2003年);“这是在山野。在这里,无论身在何处,都处在‘前往’的状态中,哪怕已经‘抵达’了。我坐在帐篷里,身体以外的一切,都像风一样源源不断经过我……”(《深处的那些地方》2005年);“还要赞美寒冷,赞美湿润空气。它们令肚子饿得飞快,令食欲旺盛,令味觉警敏,令最平凡食物都能带来世界上感人肺腑享受。”(《伟大的大师傅李娟》2010年)……诸如此类,总会在你享受着清新自然的阅读快感时,将你带入另一个思考时空

  李娟的文章被誉为“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确实道出了她文章的清新灵透,却淡化或忽略了她富含深意的表达。李娟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十几年的写作生涯,是她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对生活的记录,也是在这样安静的地方对人类和自然的一种思考,是在人声喧闹中对自身的一种反观。

  从这本散文集中可以看出,经过十几年的积淀,我们从她文中读到的不再单单是生活的表面,在李娟的文学讲述中,虽然她的生活状态更接近原生态,相对于现代科技带给人们便利来说,原生态的生存方式不可谓不艰苦,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生存,才能让人更接近于人类的本心本性,让人能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生命中的禅意。只可惜,这样的感受在现代的社会中越来越难体会到,当人类无法使自己安静下来的时候,李娟的文章正好满足了这些读者的需求,在别人的生活中享受美好,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

  (写于12年12月)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三):我想即刻出发,去看看这世间所有的白

  世界上最迷人的角落就在阿勒泰安静漫长的下午,

  在李娟的散文里。她一边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

  一边在季节变幻时候长途迁徙,

  那些遥远是我们到不了的地方。

  当她一个人面对整片旷野草原

  她的文字是淡金色的,质朴之下,闪耀隐秘光泽

  关上书,我也想即刻出发,去她的阿泰勒,

  穿上我的针织衣裳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四):12年来

  我很喜欢李娟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她的成长,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2001年到2012年,12年,一轮。当2001年李娟走在蝴蝶路上的时候,我正好大学毕业,走在找工作的路上,那一年我准备考研。2002年,当李娟在雪夜电话亭等电话的时候,我正在北京街头上找工作,当兼职导游颠沛流离。2003年李娟和叶尔保拉提一家成为邻居的时候,我成功扎到了工作,这个工作我一做就是8年。2008年北京奥运,2011年我离开工作了8年的地方,投入新的工作。边读李娟的文字,边回忆自己的12年。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的12年,我深深地懊悔,我为什么没用文字几下这12年间故事感谢李娟带我回忆了我这12年。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五):有一颗浪漫的心,周围的一切皆是美妙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李娟的书,尽管之前我或多或少的读过些李娟的书,但是遇到这本书时,我还是迫不及待的读起来。在这个整个世界被漫天雪花染成白色的冬天,我读到这位来自阿勒泰的精灵的文字,一拿起便无法放下

  《这世间所有的白》来自李娟的文字“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李娟就是如此纯粹,用她精灵般的心,在世界上最安静的角落阿勒泰尽情书写牧歌般的爱恋。本书收集了李娟从2001年开始到2012年这12年间的50篇精选作品,文章排序按照成文时间先后,由远及近,形成内容历史感,也展示作者创作能力变化轨迹,是李娟12年来作品的一次比较系统地整理和回眸,更能从中看出李娟的写作脉络和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李娟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曲折离奇情节,却总是在一些看似是平铺直叙描写下蕴涵着无限感人的力量。读她的文字你会无时无刻不在感动当中。现在读散文的人不多了,写散文的人不多了,散文写的好的人更是凤毛菱角。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我们更愿意去猎奇、更愿意用宝贵的时间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忽略了身边的小浪漫、身边的小确幸,总想“生活在别处”,却忘了自己已经身处幸福与美好当中。李娟的散文题材全部来自于他在阿勒泰的生活,一段路、一片森林、一座电话亭、一只小兔子、一家住在隔壁的人家,都是生活中极其常见、极其平常事情,而就是这些事情却在李娟的笔下熠熠生辉、让我们热泪盈眶。你可以说李娟的生活和我们不一样,她生活在独一无二的阿勒泰,那里到处是美景、到处是故事。而我们的生活只有忙碌烦躁。难道你的周遭就没有美景、你的生活就没有故事吗?也许我们没有李娟那样曼妙笔触,但是我们不应该缺少感知周遭世界、发现周围美好的浪漫的心。用李娟一样的心去感受你的周遭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其实你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美好当中,只是你没有用心的去感受它。你可以生活在“别处”,也可以生活在“当下”,无论阿勒泰、日喀则、丽江、还是北京、上海、广东,其实都有着它的美好,我们在感动于李娟的文字所描述的阿勒泰之美的同时,也需要有一颗像李娟一样浪漫的心。有一个浪漫的心,周围的一切皆是美妙。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六):你还记得那些童话故事吗?

  读到这本书的《童话森林》这一篇,让我想起小时候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李娟描写的故事,和我读过的一个关于“莴苣”的故事很像,但是具体情节记不清楚了,童话故事都有很美好的结局。我想我和李娟有着很类似童年,不过是她在独一无二的新疆,我在没什么新意中国某个城市。很多人说,每个女孩都有一个童话的梦,我最喜欢的童话不是《灰姑娘》,不是《白雪公主》,而是《是11个兄弟》,这也是格林童话里的一篇,11个哥哥受到魔咒变成了天鹅,美丽的小妹妹为哥哥编制接触魔法衣衫。我想我喜欢这篇童话是源于,我从小可能想要有个哥哥。突然想起,中国的童话故事我似乎读得不多,大多数来自于动画片,当然《西游记》这个大童话故事,是我上高中之后才读过,之前对于《西游记》所有的认识来源陪伴我们长大的电视剧。还有一个我读的最多的童话故事书是爸爸到四川出差,在峨眉山给我买的关于峨眉山的神话传说,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无论到哪里旅行,都在经典买一本当地的童话故事。可惜现在这种书籍越来越少了。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七):这世间所有的白

  电脑还有28分钟就没有电了,我还在想我要不要也说下这个书名给我的感受。我记得小时候我刚学画画老师说“一张白纸好画画”——当看到书名的时候我想,在这个白的世界里,应该很精彩

  我很认真的看完这本书,再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不同标记。我偶尔会在字里行间做了标记,并且写几句我想写的话。

  我仔细标注了一些段落,我觉得可以和我的朋友们,朋友孩子们分享的,还标注了一些我认为特别大道至简的哲理的话等等。甚至我还将冬窝子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做了对比,那些闲,那些将就,那些没有客套的虚伪,那些真诚的不明白交流,那些自小却懂事倔强坚持,那些走过来的琴声和 披上衣服温暖。需要深切的怀揣着这份孤独,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又钻进深深的地洞里才能观察的到这样仔细的生活。恐怕,以后即便有人再如此描述游牧民族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这番的可爱直白了,又或者,已经不会有什么游牧民族了,从海边到西伯利亚高原都会放着手机音乐大声的唱最炫民族风了。

  很幸运能和这样有自然主义情怀的作者同时代,不仅记录了真实有趣的生活,还让我体会到了别样的世界。

  这本书,很精彩,这样白的世界,所以衬托出了色彩斑斓的美丽。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八):有一些遥远是我们到不了的地方

  大四的时候,学院里新来的一位小老师,博士刚毕业,一笑有一对小酒窝,两颗小虎牙。研究的是民族社会学

  由于年轻,跟学生走得很近,学生们也很喜欢这么可爱的老师。小老师上课的时候除了讲课,也会跟我们讲起她读书时去各地采风、进行田野调查的事情,讲起那些当地人浪漫的风俗以及艰辛的生活。这些都是当时身在课堂的我们所不知晓的,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那时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这般清静

  我忽然对这些我不知晓的民族、不知晓的人们、不知晓的风俗、不知晓的生活产生兴趣。也是这个时候,我从小老师那里,知道了李娟这个名字。

  到现在毕业两年,每天为生活奔波,生活被工作压迫,空余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但是总是会被一些好的作者无意间触碰到心底柔软的角落,回想起读书时候的蓝天白云。李娟就是一个。

  小时候提起来新疆,浮现出来的画面总是火焰山般的天气,翠绿香甜的提子,眼眸深邃姑娘热情欢快舞蹈。后来长大了,新疆人和汉人矛盾似乎有些加剧,曾经有段时间,在大街上看到新疆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绕远一些。尤其是715事件之后,网络上面有关新疆人的负面评价铺天盖地般袭来,中国人惯有的激愤情绪在中国人民,尤其是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

  今年3月2日,昆明事件的发生,在网上又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刚巧这个时候,我在看《这世间所有的白》,在阅读新疆人民的日常生活与风俗景色。事情发生之后,我感到很难过,一方面为无辜的乘客感到难过,但更多的是替新疆人民感到难过。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有16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属于新疆,占中国面积的六分之一。可是,这个六分之一,却似乎怎么也无法跟剩下的六分之五连接起来,彼此之间总是有一道高高的墙。墙这边的人想出去,可是那边的人却用充满恶意的话语与眼神,肆意地攻击,于是,这边的人又只能退回到六分之一的土地上面。当这边的人内心再也压抑不了,释放出来时,那边的人一边幸灾乐祸“看吧,我早就说过他们是这么凶恶的人”,一边继续恶意地攻击。如此循环。

  我并不想探究民族关系、历史遗留问题,这些距离我,太高太高。我只是觉得,”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话,不是仅仅在歌功颂德时唱出来就足够了。

  我相信在那风景美到无法言语、在到简单到极致的地方,”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这样的地方哺育出来的人民,内心也是淳朴温柔的。一定是哪里出了差错,才会有一些人民,心底被蒙上了尘土,掩盖住了本有的淳朴与善良。

  对,一定是哪里出了差错。

  六分之一面积的土地,2000多万的人口,可仍是有大多数人民在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跟着季节走,跟着雨水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邻居,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家。要搭几天的车才能进城,有骑好久的马去参加舞会,要走很长很长的路背很重很重的雪才有水用,他们舍不得洗头发,他们有时候在路上走一天都不会碰到第二个人。他们的生活跟我们不一样的太多,简单到你可能会觉得乏味,这样生活环境下的人民,该是有多么的坚强和孤独。

  这里是不是就是出差错的地方呢?

  我宁愿相信。他们最终想争取的,可能就是同我们一样,最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读李娟的书的时候,我耳边经常放佛听到呼呼的风声,就好像自己走在漫无边际的天地之中,一面是绿得鲜艳的草原,另一面是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大地。越走越远,远到我好像从来没有到达过。

  《这世间所有的白》读后感(九):如何依靠文字而活

  偶然间,知道作者“李娟”,是通过iPod的读书广播。

  上下班的路上,逐渐养成听书的习惯。偶然的一个机会听到一个女声连播——《这世间所有的白》。文字优美的散文,撰写的都是生活的琐事。比如,外婆的早饭、叶尔保拉提一家等等。于是好奇,这位作者如何能把细微琐屑的生活,通过文字内化阐释的这么优美。就好似是用日常锅碗瓢盆,敲奏响一曲欢快祥和的圣诞歌。于是,我记住了作者李娟,和书名《这世间所有的白》。

  李娟,1979年生,高中毕业后随家人迁居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1999年,20岁时开始写作。

  深山牧场的生活,无疑是艰苦的,而且应该是很艰苦的。

  2004年,她写下的一篇《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那篇散文里,她说自己睡在杂货铺里,床铺紧挨着后门,就是“几只啤酒箱子架起几块木板,铺上羊毛毡,就裹了被子躺在上面”。“因此睡觉是总会小心地尽量不往墙边贴,担心床会睡塌”。我不太能够想象,更不能感同身受,这是一种怎样的艰苦生活。西部高原的干燥单调、人烟稀少、物质贫乏,似乎只剩下可供观赏与感受的大美自然。人的需求和欲望、情调和精神,或许都在艰难、琐碎的生活中被抹平了,只剩下对生存的索求、对生命延续和轮回的责任。

  但,令我惊讶的是,李娟这位在琐屑生活中求索的青年作家,却有着极为乐观的价值态度和细腻纯粹的情感。还是这一篇《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她写到“我裹着被子直接睡在毡子上,没有床单,粗硬的毡子轻轻地扎着皮肤,又冷又硬,但身子却说不出的温暖安逸。夜晚真好!为什么夜里无论再冷再漫长却总是那么舒适宁静呢?可能是因为夜里再也不用干活、不用四处奔波的原因吧。”我轻轻呵出一口气,感叹“人坚不拆”。李娟用这样平静、天真的文字,释放出每个人对生活艰难的苦楚,读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热泪盈眶。我想,李娟一定是个简单纯粹的人,用清澈入水的眼睛悄悄观察这个世界的一举一动,用赤子之心的热忱慢慢体会整个人间的平静流淌。她说,夜晚“总会看到月亮像一个出口,奇怪地、明亮地敞开着,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离开”。诗一般的诉说,轻轻讲述她的渴望。这,“等待离开”何尝不是你、我、他的向往。我们被局限在生活的原地,向往这诗和远方,渴望并等待离开,生活在别处。

  李娟《这世间所有的白》收录了她精选的文字,从2001年到2012年。有的写风光,有的写轶事,有的写人物。人物文章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她写的小孩子们。一篇2004年的《孩子们》、一篇2008年的《小小伙子胡安西》、一篇2010年的《玛尼拉》。她写得那么生动谐趣,孩子的天真、执拗、熊性、勤劳都在她笔下淋漓尽致地一一道来。她说,“在山里待久了,几乎都忘记了世上还有‘玩具’这个东西。是呀,山里面的小孩子都是怎么长大的呢?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像一个秘密一样”。城里的孩子,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玩具”的童年,但山里的孩子就是在“玩儿空酒瓶子”、推独轮车、拾柴火、劳动中度过的。这种“度过”却也十分自然,大人们没有亏欠,孩子们乐在其中。她说,小小伙子胡安西六岁,背冰(李娟多次提到背冰,但我一直不明白究竟是何用)时却和她这个大人的能耐差不多,一次能“背七八公斤毫不含糊”,“胡安西参与劳动的时候,也许体力上远远不及成人,但作为劳动者的素质,是相相当成熟的。力所能及的事努力做好,决不半途而废。”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小孩子可贵的品质,更像是很多大人们应该具备的素质。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深山牧场中的小孩子们,或许并不曾见过这繁华世界,所以,李娟说“世界只有这么大的时候,他的心也安安静静地只有这么大。”那么,当他离开所熟识的、清贫的或说寒酸的环境,去往更大的世界时,会报持着怎样的一颗心呢?还有《玛尼拉》,小小的美丽的哈萨克小姑娘,有着独立生活、照顾家人的巨大能量,却可惜是个残疾的孩子。读到那句话时,我怔怔地停了半晌,没有想到这样欢快活泼的文字背后,作者竟这样毫不留情的现出残酷人生的匕首,瞬时觉得那纯白的纸页都渗出了殷红的血来。好在,李娟是个乐观的人,或许也是她用乐观的笔触写就了身边人的乐观。让读者并没有感到过深山牧场、普通牧民的穷苦窘迫,哪怕是在这样一个残疾孩子身上,你依然看不见顾影自怜的悲戚,只有循循善诱的成长和小小孩童身上不谙世事的坚强勇气。

  但我想,在这样的深山,在那样孤寂的牧场,心思细腻的李娟,或许也是孤独的吧。她在几篇写风光的散文里,都透露出浅浅的忧伤和淡淡的孤独。她说,“我轻轻地扒开枝叶,俯身在那里长久地看着。这时有人从我背后悄悄走开,永远走开……而在此之前,我在这森林里已独自穿行千百年,没有出口,没有遇到任何人”……

  散文,往往是用灵魂写就的,也让读者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作家的勇敢,或许也都写在了这里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向世界坦露心声。感谢李娟,用这样优美的文字与世界交流,与读者分享阿尔泰纯净的牧民世界。我常常给王秋来读其中优美而坚强的章节,希望他以后的成长中也能汲取牧民们的率真和这样的勇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