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铁道经典读后感10篇
《知日·铁道》是一本由苏静 等编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为智,嗯,如果是拿来随意的翻一翻还是不错,而如果从阅读性来考虑的话,额,就有点弱了。
内容虽然是主题式的但是感觉不是很深入,作为一本杂志,关于深度性这个角度其实真的非常难以拿捏,因为,你面对的是大众,而大众的知识程度会非常的不统一,太深入,难免无趣,太浅,难免会让我这种嘴刁的人指指点点,于是,我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本杂志!
从整体杂志的编排来看。
这本杂志一开始叙述的是关于铁道的前因后果,这个前因后果,会相对深入的,而之后是关于铁道漫画,以及日本铁道的发展史,再然后是关于日本民众对铁道文化的认知以及情况,到这里,关于铁道的深入情况以及知识完毕。再后是铁道文化的现象-画、摄影,有一定篇幅(摄影非常的赞),然后是地铁站的设计,一个景观排名,到此,整本杂志,铁道专题结束。
就是,深入,然后浅显,然后其他相关。
另外,有一点不知道是好是坏,当然可能是作为一个关注中国过多的人的一种不习惯。
在提及日本铁道建设的历史的时候,其实有大量将其于中国目前的高铁做对比,这个基本是我比较期待的,然后没有。
再此,其实,当初日本铁道建设的路程和中国铁道基本是完全一致的,铁道高度建设,但是亏损(这个是难免的),于是国家放弃建设,而后,被铁道部进行资金挟持,不得不建设,中国的高铁也是这样子的,如果你去了解的话,可是这本杂志完全没有提及,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再然后吐槽一点:
中间有一篇比较文艺的内容,两页,然后孤零零,让看完相当莫名其妙,叹气。
比如,日本刀的结构,有趣到爆!!!
这本杂志35元,唔,其实,会偏高一点点点点。
一向喜欢《知日》这个以介绍日本文化经济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刊物,前几期中的《知日·奈良美智》、《知日·美术馆》、《知日·书之国》也陆陆续续收入囊中,细加品读。最新一期《知日-铁道》内容自不必多说,经典的日本铁道情结,在岁月时光之中镌刻时代印记。
作为一个铁道上的国家,日本的铁道文化丰富而非常有地域色彩,日本的自然美景自然也被条条铁道随意分割,也因为人们出行的需要,铁道分明是日本的人们出行的生活必须。虽然一时也没能亲自体验过日本的铁道,但从各种日剧日影或动漫画中中看到的日本铁道身影是随处可见,许多故事许多传奇便发生在这些或长或短的铁道线上。坐火车的经历其实也老早就有了,从小时候长途跋涉穿行大半个中国,到长大后再次离家南下工作,来来回回坐火车的经历数不胜数。火车于我,承载着时光的故事,回家的期盼,辛劳以及特别的意义。这本《知日铁道》里告诉我们的也是这些铁道线上的人世情。收录的专稿各有侧重,毛丹青谈日本手工艺的精细专,河马回忆小时候看过的动画《铁胆火车侠》,孟宪木谈铁道上的国家,铁轨上的文明史,而更多的还有日本数字时代的铁道粉丝、铁道设计、铁道博物馆、文字上的铁道、与铁道有关的刊物等等。当然少不了的还有铁道上的风景,人物,孩童,铁道人等等。文化、历史、人物、当下,间或穿插各种铁道的知识,尤其是与中国铁道不同之处,也不吝啬地一一分享,极大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对日本延伸出的铁道文化赞叹不已。
小而专,便是这期《知日铁道》的选题特色,而广而博,则是本期铁道内涵与外延的丰饶。排版装订形式上则是极力满足人们对铁道的不同知情兴趣,当然,个人认为因为是本文艺类杂志,设计风格上可以继续加油,更加漂亮吸引人。刊中刊“日本的铁道风景”,则是对现在20条有特色铁路干线风景的特摄集。眼见为实,看那些形态不一的列车奔驰在不一样的自然风景中,也让人想象着坐在不同的火车上游历不一样的日本也肯定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最后的几篇:《跟随森山大道一起去做流浪犬》,有些阴森恐怖,没敢多看。《漫画改编日剧历史与成败》有各种熟悉或陌生的漫画改编日剧介绍。而对日本刀具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日本刀鉴赏一文中找到详细的说明,不过,若是刀具各种图示再高清一些就更好了。此外,还有浮世绘、当红偶像等一些铁道之外的日本文化艺术。叹为观止的日本铁道文化,也让人期待下一期的精彩。
《知日·铁道》读后感(三):工业时代的菊花——《知日-铁道》书评
先是一个插曲,昨天收到《知日-铁道》一书,恰好门口有电视台记者采访,惦着是本书的样子,快递匆忙的连签字也没要,至此我收到书。不仅是签收,现在看来此系列书的发行显得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恰逢中日钓鱼岛争端之际,在集体的情绪之下,民众想来对了解日本没什么兴趣。我不是铁道迷,也不会有什么日本铁道迷的可能。
1.非铁路迷的观点
“日本铁路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其衍化出来的铁路文化更是为不少铁道迷所津津乐道”,这些似乎在我看来不可思议,这么多年来我只坐过两次火车,一来一往,或者可以算作一次。我坐的是绿皮车,大概也就是民工特色的,车速慢,逢站必停,车价便宜,车内拥挤不堪,而且充满汗味和其他气味。记得,我一去的时候是硬座,回来干脆是站票,劳累加上闷热,使我对那次出行没有丝毫的迷恋,山东境内的铁路大略看来只有纵贯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几条干线,非特殊事宜,我不乘火车,大概我算一个不折不扣的非铁路迷了。所以我只能以非铁路迷的观点来看待日本的铁路了。
2.车站文化
书中从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到太宰治,包括摄影师中井精也,在他们的热爱和描述下,日本的铁路呈现出了一种文化风景,车站周围会缀以美得环境装饰,或者人性的存在,他们能够让树木和人走近这个工业时代的庞然大物,当你看到一个红色雨衣下的孩子,走过火车身旁,你也许会怦然心动,摄影师抓住了瞬间的感动。区别于国内我见到的车站,印象中那里连绵不断的建筑、人山人海,出租车,有大包小包,还有一间挨着一间的电话亭、出租房、小吃以至洗头房。那景象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赤裸裸的功能和欲望满足,把你的需要解决掉,然后赶紧上路,你对车站不会有丝毫的留恋,甚至印象,我从没想过车站是美的,无论它的美在我们看来是否显得修饰。
3.工业时代的菊花
文中提到了中日之间的大与小,日本的小巧精细和中国的辽阔粗犷。日本是一个工匠国家,会讲究精、细、专,确实,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日本的列车太短了,四五节,这看起来显得不可思议,与国内城市的一些双层公交车差不多大小了,我印象中的火车都是一节一节的,记得开始见到火车我好奇地去数一数有多少节,但数来数去就数迷糊了。
日本的车系列多用别致的名字,甚至是鸟的名字命名,我不禁想起了这是个菊与刀的国度,列车更像是工业时代的菊花,国内是字母加数字的命名,或者起点到终点,永远明确的,功能性的。
谈到日本不能不说到一个词,你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或者严肃或者嬉笑都是如此,那就是日本的情色,在这本书中也不意外,书中有摄影家的情色。不仅仅指男女的肉体,更泛指了世间的形形色色的风景,摄影家以情色的镜头看着世间,这是一种肉欲的,无论你是否以美得观点来看,他们是在诠释着一种感性世界的认识,世间的紧张释放、忧郁、梦幻,抽象或者震惊冲击。(玟涛-文)
作为一名三代铁路人,铁路伴随着本人成长,记得父亲在北京给我买了一套可以奔跑的火车模型,读完大学反而又回到铁路工作,甚至现在从事的工作与父亲的工作是那么的相似,可能有时候命中注定。
日本真的是一个在铁道上奔跑的国家,铁道犹如日本的血管,遍布着整个日本,不同的车型在铁道上飞奔犹如一道道自然风景。
日本铁道部急功近利,因为350的时速导致车站换乘的不方便与不安全,所以就放弃这样车型,我想在我们国家是做不到的。
记得那篇关于调查日本动车事故的文章,感慨日本人的仔细,连每一个人事故前后的位移都写了出来。还有他们对生命的敬畏,日本JR公司每年在事故地点进行默哀仪式。对比我们7.23,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铁道部变成了铁总与国家铁路局,两者微妙的关系早晚一天会爆发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方向谁都不清楚。
一个国家还在以整风运动去处理一些事情,以文章的好坏去体现一个单位与一个人的工作表现与工作能力,甚至上升到政治觉悟与政治思想,改变工作作风的体现。在一定范围有效果,但是大家都认为是虚的东西。在国外,一个企业去坐这样事情,不知道会被说成什么。但是你不去做那就是政治问题。
作为中国铁路,应该真真好好去学习日本铁路内在精神与管理模式。
《知日·铁道》读后感(五):流动在铁道上的日本
日本做为我们的近邻,同文同种,却有很多与我们所不同的地方。
尽管日本在我们国人的心中备受诟病,但是我们的心态要正常。国家与国家之间固然有各种问题,但是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是不应该受到影响。理性的国人,才是大国民的风范。停止对日本的研究,乃至日文书下架,都是十分荒谬和可笑的。
日本虽然是我们的近邻,但是却有很多我们所不了解的地方。
同样,日本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这无论是对于艺术家,还是建筑学家,以及其他任何与人文有关,乃至喜欢美的人们,都是具有吸引力的。
风景是无罪的,何况与我们不同的风景。
比如,日本的铁路。
日本有着十分漫长的铁路文化,也有非常鲜明的特色。早期对日本铁路的了解,大多来自日本电影。当铁路停留在一个日式木房子的小镇站台上,那些穿着和服的妇女在站台上翘首以盼,那无疑是一帧风景。
《知日》是一本独特的杂志,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其实,说它是杂志也不甚准确,它是以书籍形式发售的刊物,甚至都不在固定的出版社出版。比如,《知日·猫》、《知日·制服》、《知日·书之国》、《知日·美术馆》、《知日·奈良美智》等等。我是个喜欢旅行的人,尤其钟爱收集各类和旅游有关的东西,比如攻略、旅行记、明信片、旅游杂志、地标性风景徽章等等。日本的铁路具有巨大的跨代,既有古典时代的旧式车道,也有最新的新干线。这本书虽然是一本规模并不大的杂志,但却能够立体式的,以全景模式描摹日本的铁路文化,使我们惊叹于这个国家人民的创造力,与其文化的魅力。同时,那些精美的图片也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这个民族对环境的爱护是超乎想像的。即便是铁道两侧,也拥有那么美好的风景。反观中国的铁道,除了内蒙,西藏,云南,陕西的部分地段可以透过车窗看到较好的风物,大部分地方不是低矮的民房,就是垃圾堆,甚至铁路两侧终年垃圾成片。更不要说什么绿化和成片的森林了。
日本人对待铁路,一如他们对待居室,有一种插花般的美丽。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却交通网稠密,尤其是铁路网更加发达。因此,日本的铁路上承载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运输,更是风情、民俗、行为、心理、指代……毫不夸张的说,铁路上流动着日本这个国家。
当然,日本也有很多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方,那就是愚昧,这种愚昧心态也和国人有一拼。和日本的AV文化一样,日本有着非常悠久的春宫画文化(书中称作“春画”),也就是色情画。日本国民普遍的喜欢这种东西,不分阶层。早期的日本军人几乎人手一幅,他们把春宫和军装一起放在柜子里,认为能够得到庇护。很多上战场的鬼子甚至将春宫随身携带,认为能够挡子弹……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啊。当然,这种春宫在不少铁路沿线有售……这也算是日本铁路文化的一部分吧。
《知日·铁道》读后感(六):我与铁道
终于看完了放置在书柜上许久的《知日·铁道》。
谈起铁道,估计中国人十个里九个没什么好印象。服务态度不好,基础设施破旧。当然这一切一般说的是普通火车。若是坐一两趟高铁,印象绝对是会提分的。哈哈!不过就是高铁上的伙食的价格也随着车票的价格翻了翻。每次美丽的高姐,温柔地问着:有需要哈根达斯冰淇淋的乘客吗?我总是偷偷瞄一眼,立刻装深沉地看书。一盒30元,想想就揪心,安慰自己,还是回家去吃几块钱的伊利大火炬吧!
讲真的,中国的铁路局也是不容易,劳心劳累地送几亿人口来往各地,还得天天被群众投诉。不过比起日本的铁道,还是差几个级别的。注意!这里谈的不是车辆的质量数量问题,这一点,身为中国人还是要对中国的高铁技术有信心的!日本的铁道可以衍生出各种文化周边。就像去世的小玉站长,让一只猫当站长,若是在中国,肯定会受到不成体统,胡乱做事的批评。但在日本,这只猫却振兴了一座车站。
《知日·铁道》读后感(七):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铁道
早就在微博上看到关于铁道特辑的预告了,一直等,终于等到书入手。主要是想看一下知日君会从什么样的角度,那些方面来阐释铁道特辑,阅读之后的体验是非常棒,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它涉及了铁道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过铁道技术迷可能会有点点小失望,因为它不是一本严谨的专业学术书,对于这方面的涉猎会少一些,甚至会有不专业的地方。在我的理解范畴内,从一个小角度切入谈文化,就是应该是极具代表性的,独一无二的,融入人们生活的才能称之为一种文化特征,而无论是猫,还是铁道,都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因为特殊的地理地形,日本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被称为是铁道上的国家,技术和管理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人们的生活也和铁道密不可分,出行多半是火车轻轨。于是文化衍生出专门化铁道的画家,骨灰级铁道fan的摄影日记,铁道博物馆,还有因为儿子喜欢铁道妈妈也顺带喜欢的妈妈贴,特辑还专门介绍了地铁建筑设计师渡边诚。地下铁空间隐藏和展露着日本最为深层的民族特点。
超喜欢别册,让人有立刻去日本旅行的冲动,而且一定是要坐着火车穿行日本。别册是精美的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可以看到火车穿行在郁郁葱葱的山林,疾驰在海风徐徐的海岸,奔跑在村野到田间,如若正值樱花开放的时节,在花丛中行过,如痴如醉,宛若人间仙境一般。
希望知日能一直做出这么高质量的特辑,会一直支持的!
《知日·铁道》读后感(八):我的铁道情结
这一期的题材正中我下怀,太喜欢了。由于家庭原因,从小就是铁粉。父母和亲戚中,有过桥梁工,铁道工,列车员,驾驶员,检车员。曾经奶奶家离火车站不到5分钟,外婆家阳台外就是火车站,舅舅家下楼再上个坡就是火车站,小时候的自己家也可以看见长江大桥上奔驰的火车。一听见汽笛声,必定会习惯性地跑去看个几分钟,数一数多少节车厢。学前班的时候,常闭着眼睛,凭声音来判断是货车还是客车,自己乐在其中。小学的时候,还梦想过长大当一名列车员,而且是国际列车的列车员,哈哈,不过现在想来自己还是不适合那个职业=。=
我和老妈晕汽车,却一点都不晕火车,不知是很早就锻炼出来的,还是算天意呢。其实父母都不是湖北人,亲戚们由于工作也分布在湖北各地,于是走亲访友都是通过火车。小时候跟着父母亲戚坐车,由于他们职业的关系,自然有不少便捷之处,所以我常常能坐到车窗边,用额头顶着玻璃窗,发呆的看着窗外的景色,那种感觉,现在都还记忆犹新。不过如今近视眼的我 ,再也不会这样傻傻的了。每当我听到车经过铁轨间隙的声音,都觉特别亲切,有时候心情好,还会像哼歌一样,嘴里念叨几句“哐当,哐当~”。
对于车站,现在很怀念那些小车站,很平实的感觉,走到月台边,看看铁轨,总想下去踩上几脚。于是,从我家到外婆那的一段路,经常和老爸伴着月色,踩着枕木,来往于之间。白天贪玩的时候,还会再钢轨上玩走钢丝,哈哈~
从小到大,我也经历了中国现代铁路的革命。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如今的高速列车。很早的时候,还有站站停的慢车,无论你的站有多么小,也会停。不过我却很喜欢,因为这样可以多坐一会儿,总觉得在旅途中,能有这么大的空间活动,是很奇妙的感觉。 对铁道的喜欢,也延伸到轻轨,地铁,所以如今几乎不坐公交了,当然晕车和不好把握时间也算是原因。
至于铁道在日本,已经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了,而是一种文化。 每条线路的列车可以有不同的名字,不同标志,就像战国时代各个大名有自己的家纹一样,似乎每列车都有生命,叫他们一声,就会答应。日本铁道自从国营转为民营之后,培养了越来越多的“铁”杆粉丝,形成了特有的铁道文化,车站文化,我相信很多工作人员也是从心里热爱着铁道。如今咱们的铁路技术突飞猛进,似乎和日本差距不大了,但更缺了人文情怀。在出现列车事故后,能停一个月调查原因,安排善后,日本人可以这样,但是咱们就。。。。呃。新干线的时间保障,咱们也做不到,当然了,国情也是很大关系。
《知日》这一期的主题虽然吸引人,但是总觉得不够深入,扩展也不够。比如,推理小说中常常提到时刻表诡计,如果这个稍微提一下也不错吧。就照片而言,整本书还是很值得珍藏的,也许不仅仅是摄影师拍的好,而是日本的铁道风景就是这样美。
如果可以的话,真想乘火车来周游世界。不管是像日本,瑞士那样的可以欣赏到优美风景的列车,还是像泰国那样从菜场中间穿过的火车,亦或是坐车顶的印度火车,我都想试一试,哈哈~
《知日·铁道》读后感(九):轨道人生
一想到这个名字我就知道自己又要写一些算不上鸡汤只能比鸡屎略好一点的东西了。我写10回评论,3回都会用到人生这个词,其实我知道你已经看出来我的词汇有多贫乏了,如果你这只是碰巧第一次看到我写的东西,那么你还比较幸运,至少不会让自己太烦。
日本很多年青人最理想的职业就是当个火车司机,这种说法并不是看这本Mook的时候才听说,想不起来具体是什么时候听说的这个说法,只是记得当年听说的时候觉得日本人果然有着不同寻常的变态想法,开火车有什么好玩的,每天面对着一样的仪器,一样的站点,一样的站台,这样的工作不是很无趣吗?距离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理想也有几年了,几年之后的今天,当我在Mook里又看到这样的说法时,再加上自己的境遇,我恍然大悟,日本人选择职业还是很有自己的智慧在里面的。
当你看不到自己的上限的时候,你会以为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但是当你渐渐看清自己的上限的时候,当你渐渐对这个世界不再有那么多多余的热情的时候就会猛然发现,原来工作不过就是混碗饭吃嘛, 何必把自己稿得那么累呢?开火车多好呀,也不太用担心路况,比开汽车、轮船、飞机事少,一般也不会出什么事,虽然每天都在做一样的事,每天都在看一样的风景,完成工作了业余时间想看什么就可以去看啦。
日本社会经济在二战后有过飞速的发展,在社会的大影响下,个人也是比较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但是在经济危机之后,社会能够提供个人施展的舞台急剧缩小,个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能量,反思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是自己的努力推动的世界的发展,还是世界的发展正巧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施展的舞台,自己的能量是否真有自己想像的那么大。可能是更多人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有限,日本人开始更加倾向于安定的生活,并不求升迁,也不求建功立业,只想干好自己本分的事就好了。日本的铁路公司是市场化的,开火车虽说并不是一个非常轻闲的活,但应该基本是一个能对社会做出点贡献,也能得到维持一般生活水准的报酬的工作,所以成为许多胸无大志的年轻人的首选职业。
以前我很怕别人知道我是一个无趣的人,所以总是会很辛苦去做很多事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有趣的人,但是现在不会了,因为我觉得我基本已经看到了自己的上限,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还能改变什么,还不至于厌世,但是确实不再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了,现在的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充满热情,可以是充满干好事的热情,有时也有可能会充满毁灭世界的热情。现在会觉得这个世界无论会变更好还是变更糟,基本都跟我没有太大关系。每天只是做同样的事,看同样的风景,大概知道哪一年生命中会发生哪些大事,其实真的是一种比较省心的生活方式。
不过火车不出轨好像也难免被追尾,生活中即使尽量避免意外,意外还是会时常光临,所以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太过平淡。
中国现在新建的火车站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没什么地域特色而言,平淡的旅途中又少了一个本可以带来惊喜的风景。
所有出行方式里,我最喜欢慢火车。
《知日·铁道》读后感(十):铁道迷情
想去秋叶原看看所谓的宅男圣地是怎样一副景象,不过这个想法却只停留在猎奇的层面。如果要真正说一个想去日本的理由,JR铁道对我而言倒真是有几分吸引力。
1998年,途径老家的金温铁路在经历多年建设后最终开通。此后几年,与几位小学玩伴多次将周末时光耗在铁路沿线、火车站内,纵使偶尔会随风闻到枕木上点点排泄物气味,兴趣不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流连忘返。一次,我稍感疲倦先行回家,不料他三人带回两张与内燃机车驾驶员摄于东风系列车头内外的照片,扬武耀威,手舞足蹈,(虽脸上表现得无所谓的样子)令我暗暗羡慕嫉妒恨到无以复加。
回想当时的小狂热,应该是对机械动力表现出的一种原始的向往。因此,当年龄渐渐增大,看的懂的多了,那份惊喜也就渐渐退散了。
最初一次知道《知日·铁道》这本书,是在豆瓣上,黄色的封面很醒目。
于是在快书包下单,一小时内果真送达。
这是一本文字集、图片集。文字大多不甚精妙,却选取的是各个角度对日本轨道交通的记录和描绘。图片本是搭配文字,实际中亮点迭出,反倒成为了本书内容的主角。
先插一段关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铁胆火车侠》。这部动画赋予新干线上行驶的机械以生命,会思考,会说话,还会变身(类人的形态)。对于儿童而言,这种具体化的拟人很吸引眼球和心灵。
所以我怀疑这部动画在当时加速淘汰了我单纯对机械机车的迷恋,一部分是因为我所能亲眼见到的内燃机车远不如电视中的电气机车来得酷;另一方面,人格化的形象比钢铁机械好玩。
在《失控》书中,凯文·凯利提到旧金山的表演艺术家马克·波林(Mark Pauline),此人终日以发明互殴的打斗机器人为趣。他手中的爱将们都有着自己的名字,以及一项项要么满嘴利齿,要么巨型钢臂的“强项”。虽然看上去原始而狂野了一些,凯利也将这些机器视为一种简陋生命。
可见生命之于机械并不十分遥远——虽然形式上不很一样。
回到《知日·铁道》这本书。最喜欢书中的两个章节,其中一篇介绍的是日本车站画家大须贺一雄,原本是日本国有铁道的一名烧炉工人,因自己的爱好加上企业需要,逐渐转变角色成为铁路车站的绘画家。他笔下,千余张日本大大小小火车站的水彩画无一不流露出一种人文式的安详,是那种很有欲望拿来收集,或者当做电脑桌面壁纸的作品。
另外一个引人入胜的部分,当属中井精也和他的摄影作品。这位摄影师开设有一个名为“1日1铁!”的博客,每天展示一张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照片,取景构图都十分了得而且作品数量众多,有趣的是,中井精也自称自己也算是一号吃货,所以偶尔也会有食物搭配列车出现在他的镜头中。
日本国虽小,工业化和基建的完善程度非常高,轨道线路密集,并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关程度紧密。在铁道和列车上,几十年来凝聚了一种人文情怀。这种附着的人文情怀愈强烈,铁道和列车本身的光彩就愈令人难以忘怀,周而复始,一种超越机械动力,也超越了具象生命形态的认知,成为日本轨道交通的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沿着窄窄的轨道线,穿过大城小镇,驶过绿水青山,伴随着一些旧有的轰鸣和摩擦声,深深地渗入一方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