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6号特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6号特工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8: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6号特工的读后感10篇

  《6号特工》是一本由(英)汤姆·罗伯·史密斯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6号特工》读后感(一):在暗黑时代,真情总嫌奢侈

  真的, 真的, 真的吗?我边看边在心里问,只是因为小说描写的很多场景,蛮熟悉,几乎和咱们文革时期差不多。里奥——前苏联的秘密警察,对那些搜自百姓家里的日记,予以解读的逻辑,曾经也是文革时,革命派的逻辑。里奥参与迎接美国黑人著名演员奥斯汀,充满黑色喜剧色彩的一幕幕接待活动:诸如安排了一个货物丰富百姓悠闲购物的大商店、一个富裕的百姓家庭(临时安排)等等,同样的事情曾经在我们的国土上演。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我在看到此时,心里还真替里奥捏把汗,因为知道,万一出点纰漏,咱们的男主角就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里奥很幸运,没惹祸,还赢得里心仪的女人瑞莎的爱,全身而退,不做秘密警察,甘愿牺牲前途,与妻子过普通生活。然而厄运的种子已埋下,15年后,猝不及防地爆发。瑞莎在率领学生出访美国时,死了,不明不白。从此,里奥的生活目的便是弄清瑞莎死亡真相。尽管他知道,对于一个苏联人来讲,要想去美国几乎不可能。

  为了两个女儿的安全,里奥忍了又忍,直到8年后,他才行动,试图偷渡边境去芬兰被抓。他不甘心,转而曲线救国,同意前往阿富汗做军事顾问,又是7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到达美国。

  掐指算算,里奥与妻子过了15年的幸福生活,又用15年的光阴为弄清妻子被杀真相作准备,最后落个叛国罪名,锒铛入狱。如此人生,怎么说呢,悲情吧。这个男主角,女读者肯定喜欢,用情至深,爱妻子超过爱国家,绝对是条硬汉。但他可不是6号特工。与里奥相比,6号特工笔墨不多,形象开始也很模糊,一直到结尾才清晰,他影响了里奥一家人的命运,结局落魄,但最后我发现这个人尽然也是条重情的汉子,只是方式与里奥迥然不同。

  总体而言,小说应当比较符合男读者的口味,书中有大量政治高压下的前苏联的描写,有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的残酷场景,里奥和周边人的遭遇一波三折,特揪心。他的真情,在黑暗时代显得过于奢侈。由于作者是英国人,带着西方人的偏见,不能完全相信他对苏联的描写都是真相,但是,肯定有一定的事实依托。就小说本身而言,作者讲故事的本领还是相当强大的。

  《6号特工》读后感(二):答案在风中飘

  “沙漠中我孤独而行

  我已迷失了方向:

  长路漫漫,没有助手,没有旅伴

  路在何方,我已失去了判断。“

  在阿富汗的时候,里奥经常吟诵萨巴赫在很多世纪以前写的那首诗,和诗中表达的不一样,里奥的目标始终是清晰的。他的痛苦是他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知道他要获得什么,但是无法得到。在时代面前,他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弱小。

  进入到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的第三部《6号特工》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里奥是一个疲惫、孤独、多疑的丈夫和父亲的形象。早前那个英俊、强悍更兼冷酷无情的克格勃特工里奥已经不复存在——也许这就是良心的代价。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退休的特工的生活注定不会平静无波。失去了特权生活的里奥似乎失去了光环,变得敏感、多疑、神经质,常年的特工生涯使得他无法完全放松下来,他依然觉得平淡生活中危机四伏,毕竟,克格勃和阴谋并没有随着他的退休而消失,只是他拼命克制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感,不将他的不安传染给家人。现在的里奥让我想起了唯一一部让我落泪的动作片《飓风营救》,连姆•尼森饰演的退休特工布莱恩,也是这样一个忧心忡忡的父亲,他按捺着满心的不安微笑着送自己的女儿和同学踏上了独自前往巴黎的飞机,就如同里奥无奈的同意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去纽约参加一个美苏文化交流活动一样。他们都试图用这种开明来表示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个正常的社会。

  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忧虑都是正确的。布莱恩的女儿被人贩集团掳走,他强忍内心的痛苦踏上了只身救女的旅程,留给他的,只有96个小时。里奥的妻子瑞莎在纽约被枪杀,美国和苏联官方联合给出了一个荒谬的解释,污蔑瑞莎是死于一场桃色纠纷。为了追寻事实的真相,里奥足足等了十五年。如果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也许会被命名为《龟速救赎》。

  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原因,美国特工布莱恩是为了救出自己的女儿,所以他可以遇佛杀佛,见鬼杀鬼。可是里奥呢,我找不出他行事的动机,因为没有人等待里奥的营救,瑞莎已经死去,她身后的名声如何,只对里奥一个人有意义了。照常理说,里奥应该在悲伤之后放下执着,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艰难的路去走,仅仅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他早已推敲出整件事的经过。布莱恩可以请自己女儿的继父包机送他火速去巴黎,而一个苏联人想要去美国,在六十年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他准备了七年,孤身前往苏联和芬兰的边境企图越境,失败后被送往阿富汗担任军事顾问,他在当地人暗杀和私刑的阴影中挣扎求存,又度过了八年,再寻找机会从阿富汗边境进入巴基斯坦,最后寻求政治避难到了美国。此时,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被容许自由?

  一个人能转过头去多少回,

  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

  答案在风中飘。”

  我突然想起瑞莎的一句话,或者说,一个要求,她对里奥说:“以后再也不要对我撒谎,不要再对我有所隐瞒。”这是瑞莎对里奥爱的基础,在那样一个充斥着谎言与出卖的国度,是爱与诚,让里奥坚定了找回自己良知的决心。

  村上春树在《村上朝日堂日记》里写过这么一段话:“(我)这二十一二年时间里切切实实看明白的事实只有一个,即‘个人同组织吵架,获胜的毫无疑问是组织。’这虽然不能说是多么令人温暖的结论,但它是确凿无误的事实。人世间尚未宽大到个人能战胜组织的地步。不错,看上去个人暂时战胜组织的时候也是有的,但从长远看来,最后必然是组织获胜。我时不时倏然这样想到:人生历程恐怕不外乎是走向失败的过程。尽管如此,我们仍必须不顾劳顿,孤军奋战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个人作为个人生存下去,并将其存在底盘展示给世界,即是写小说的意义……”

  对里奥来说,那就是追寻答案的意义。

  《6号特工》读后感(三):此书应献给所有政治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囚禁一个人,但是囚禁不了思想;你可以流放一个人,但是流放不了思想,你也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是你杀死不了思想。”——前巴基斯坦女总理贝娜齐尔·布托

  昨日,读完了汤姆罗伯.史密斯的《苏联黑暗时代三部曲》,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总算是读完了。《44号孩子》给我带来的是震撼;《秘密演讲》给我带来的是反思;那么这个最后一部《6号特工》给我带来的是什么?——是读到真相之后的凄凉。如果说前两部至少作者还给读者们留下了希望还有某些人性的光辉,那么第三部小说《6号特工》给人留下的无非就是把一切希望都加以摧毁,剩下的只是黑暗的深邃。

  读此书,给我带来两个思考题:

  一,政治会不会考虑真相

  二,坚持理想主义是不是一种偏执

  我国网络军史作者朱世巍曾在他的著作《东线》穿插过一个《美国和‘美国梦’》的短评。他认为:“在众多学者看来,美国是一个档案开放的国家,他们的历史如其官方材料所展示的那样透明而清晰…但遗憾的是,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解释清楚其历史上几位总统死于非命的真正内幕,也从来没有解释清楚其历史上几次重大战争的真正起因。在所谓‘公开化’,‘透明化’的背后,是用堆积成山的可公开材料掩埋起来的真实,和以众口一致的大众传媒压制住的少数派声音。在所谓‘极权’国家,采用保密和书刊检查制度来隐瞒事实,其结果却是众人皆知。相形之下,美国人相反的手段却更为高明有效。正如一位从事特殊职业的朋友所说的那样:美国人的秘密是‘真正的秘密’。”他说的虽然有几分道理,但其思想也证实了小说中FBI特工为什么要制造另一种真相来掩盖真正的真相。一旦大部分民众陷入这种对政府和官媒“不信任”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极可能都被人所利用,无论是外国势力还是国内某些势力,也许也会是政府自己。

  政治需要真相吗?也许有时候会公布真相,但政治的首要选择的是利益。从来都是。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政治应该是纯洁的。”纯属一句蠢话。

  其次我们考虑第二个问题“坚持理想主义是不是一种偏执?”

  我还记得十几年前,当捷克公安部公布了对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的原稿采用现代刑侦技术发现的确有伪造嫌疑,以此推断出这个曾经打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数十年的经典报告文学有可能是苏联官方伪造的。在那个苏联解体,东方阵营几乎全面瓦解的年代,得出这种结论许多人不由得不信。而却有点儿不信,特别是当我用心读这本书第二章的这一段:“死神啊,你真是姗姗来迟。我当然希望许多年之后才同你见面。我还想过自由人的生活,还想多多地工作,多多地爱,多多地歌唱和遨游世界。要知道我正当壮年,还有很多很多力量。而现在我却没有力气,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我爱生活,为了它的美好,我投入了战斗。人们,我爱你们,当你们也以同样的爱回报我时,我是幸福的;当你们不了解我时,我是痛苦的。如果我曾得罪过谁,那就请原谅我吧。如果我曾安慰过谁,那就请忘却我吧。永远不要让我的名字同悲伤连在一起。这是我给你们的遗嘱,爸爸、妈妈、妹妹们:这是我给你的遗嘱,我的古斯蒂娜;这是我给你们的遗嘱,我的同志们;这是我给所有我曾爱过的人的遗嘱。如果你们觉得,眼泪能洗去悲哀的思念,那你们就哭一会儿吧。但你们不要难过。我为欢乐而生,我为欢乐而死,如果你们在我的墓前放上悲怆的天使,那对我是不公道的。”

  我想如果一个人临死前,提到的是叫人们去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热爱人民,要欢乐不要悲伤。仅是这一段就代表着人性中的真善美,这难道是假的吗?如果说这真是苏联的政治宣传,那么叫人用心去爱生活,爱家人,爱社会,这又有错吗?真理难道要区分它存在是小说还是纪实的载体吗?关于这本书是不是伏契夫写的,我无法得到历史的真相,但我却感受到此书作者所表达的真谛。但是我想像这样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的理念肯定是与斯大林体制毫不相容的。

  1968年布拉格之春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的青年作家协会刊物《随笔》4月号上刊出波兰学者柯拉柯夫斯基的一篇评论斯洛伐克作家穆尼亚齐科的有争议作品《第7天的夜》的文章。柯拉柯夫斯基文章一开始就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他说,论述社会主义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于是,他一口气列举了69条不符合社会主义特征的现象。诸如:

  1什么罪过也没有的人,一直要呆在家里等候警察上门的社会。

  2因为是所谓罪人的兄弟姐妹、子女、妻子,所以也有罪过的社会。

  3一说出自己的意见就要遭遇不幸、不说自己意见能过"幸福生活"的社会。

  4一点意见也没有的人,能过好日子的社会。

  5因为是犹太人,所以生来就不幸的社会。

  6这个国家的军队比其他国家先占领他国领土的国家。

  7赞美国家领袖,国民内心都感到高兴的国家。

  8可以不通过审判,处罚人的国家。

  9可以自己任命自己为领导人的国家。

  10一间房间里可以住10个人的国家。

  11文盲和天花痘一样多的社会。

  12全体国民都不可以到海外旅行的国家。

  13特务比护士多,监狱比医院多的国家。

  14官员人数的增长比工人多的国家。

  15不能不说谎的国家。

  16不能不犯罪的国家。

  17拥有殖民地的国家。

  ……………………

  奥斯汀没有能力反驳叶茨对他的谩骂,因为他对社会主义的推崇只是因为对他来说那是一种单纯的追求人权的信仰,而他非赞同苏联的体制。他赞同社会主义的理念,却不容于苏联的政治体制,于是成为苏联特工暗杀的目标。他要把一生给予美国民权斗争,他从来没想过叛离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国,却因为他赞颂社会主义受到美国白人的憎恶;导致FBI坐视他的死亡。

  奥斯汀的死证明了现实社会的政治不存在理想主义。在政治上要追寻理想主义是要付出代价的。

  《6号特工》读后感(四):思想比枪炮更强大

  才云鹏

  里奥在时隔十五年之后,去调查早已死去的妻子被杀真相,究竟有什么意义?有的人会说其现实意义绝无,但《6号特工》告诉读者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分野就在于你是否将生命和尊严画上等号。如果你喜欢苟延残喘地活着,那么,思想对你来说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你认为你还算是一个人,那么,任何人的死去,都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头等大事。思想比枪炮更强大,在历朝统治者都深谙此道时,草民们是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呢?

  克格勃的思想经过秘密警察们的出色表现后,成为前苏联统治的最强大武器,终于变得比枪炮更强大,甚至压根就用不着武器,一个斜窥的眼神就能将你吓个半死。在这种强大的恶氛下,人们逐渐自觉开始对斯大林顶礼膜拜,那发出异议的声音只能在个别人的内心里悄悄地回响。但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忘记尊严和自由的概念,真正的思想就永不会死,当真正的思想再度站立起来时,他的威力比枪炮更强大,甚至强过克格勃、FBI等一切专制主义恶魔。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之终结篇《6号特工》里的里奥,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这样一个能够坚信自己的信念,并为之终生奋斗的人,即使他曾经做过那么多的坏事,我也彻底原谅了他。《6号特工》从正反两面,告诉我们思想的强势:如果是恶的思想,人民将生不如死,如果是善的思想,则不论多么艰难,势必会澄清迷雾,还世界和人心一个明朗的空间。

  读《6号特工》,你的头脑里会不时闪现出裴多菲的诗歌、索尔仁尼琴的小说、昆德拉的名言、法国大革命等等无数豪言壮语与激烈的战争场面,但当你最后全部读完之后,你的脑海里被另一个人牢牢占据,他就是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鲜明地指出,即使在民主立宪国家,民主的缺陷亦即多数人的暴政也是如影随形的,并据此坚决地反对暴力革命,崇尚真正的自由与平等,而其获取途径则是改变对政府的传统认知,使政府建立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原则之上,同时致力于民主机构和民主习惯的培育与发展,“使自由从民主社会中生发出来”。

  十五年的调查之路,最终,通过里奥放弃了报复之心而结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对克格勃的沉寂、新的暗黑势力的崛起以及FBI的险恶勾当的描述,看似平静实则沉痛地抨击了曾经暗黑并且现在依然存在暗黑的世界,这是一部真正的史学意义上的控诉小说。但最后,我们欣慰地看到,和平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争端,对如何和平解决现实的不平等遭遇,作者用托克维尔似的理念给了解答,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答案,我们不需要第四部了。

  《6号特工》读后感(五):个体之于时代的必然

  我相信每一个走入社会的成熟成年人都或多或少的会意识到个体的无力,你永远无法把社会改变成你希冀的样子,即使那些少数的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成功人士”,当一个人足够成功的时候,他就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而变成了一个符号,更深层次的说,当他貌似可以掌控很多的时候,他也不再是原来那个自己了,人与时代就这样相生相息,谁也不可能杀出重围,或者顺从社会,成为一粒尘埃,或者变成飓风席卷大地,但是必将远离你本来的面貌。而历史就是用来记载每一次轮回的。

  白纸黑字的明示无论如何是抵挡不住人性欲望的无度,所以骨子里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是充满悲观的,绝对不是拥有面对过去的勇气,就能对未来寄予美好的愿望,正是由于历史的叠加,才让人更清醒的意识到黑洞的漩涡,永远不会有乌托邦,只有相对的安泰,当然,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量规避一个地狱般的时代,但是其实这一切都要取决于你的命运,你出生的年代和地点,意味着你一定会经历的一些事情,而你足够幸运的话,也可以只在文字的记载中咀嚼那份黑暗,但是永远会有一条沟壑让你无法真正切身的感受到那种痛入骨髓的伤,也因此,个人的伤痕只能湮没在集体的记忆里。

  所以汤姆•罗伯•史密斯塑造了一个让我几乎不能相信的人物——里奥。从《44号孩子》到《秘密演讲》,再到《6号特工》,里奥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折磨,从愚忠到信仰的崩塌,从信念的重建到至爱的离去,我很难想象现实中如果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人得有多么强大的精神意志,当然,最终他所有的抗争也没有为他换来幸福,这也或许是唯一真实的所在。

  《6号特工》作为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的终结篇,为里奥一生的梳理划上了句号,虽然他并没有直言里奥生死的结果,但是结局显而易见。其实读到第三本作品的时候,小说呈现出的味道已经与第一本《44号孩子》相去甚远了,《44号孩子》只是一个壳,它用历史作为背景,揭示人性共有的黑暗,而从《秘密演讲》到《6号特工》,历史真相的渗入已经转化为揭示个体命运之于集体的无奈了。或许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会更多的追究历史的错误,但是显然,在这本以故事取胜的作品里,作者并不想过多的去抨击历史,更多的是去呈现,历史的错误是残忍的,但是残忍的历史也塑造出了最坚韧的人性。

  汤姆•罗伯•史密斯无疑是讲故事的高手,在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故事间,他以几尽完美的拼接写就了三部曲,从中既有他对历史的尊重,更充满着他的创作张力。当我们总是在抱怨国内当代许多作家因为缺少生活体验而创作出各种营养不良的作品时,却可以在与汤姆•罗伯•史密斯的对视下自惭形秽,在没有生活体验且同样以挖掘历史进行再创作时,作品的高下立见。

  《6号特工》读后感(六):坚韧的人性

  因为少年时代的一些习惯,我读书常常不会按步就班地从第一部慢慢读到最后一部,从第一面读到最后一面,有时随手翻开感觉不错有意思,才会再从头开始看起。在读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44号孩子》、《秘密演讲》、《6号特工》时我这个小癖好又病发了。除去最早出版的《44号孩子》,就着数字的顺序,顺手拿起了《6号特工》。在讲述个人阅读感受之前,插一句,去年国庆我把这套书带回家过节,假期中,姐姐拿去先看完了全套,看她看完的表情,沉郁、如释负重、却也没多说话。

  《6号特工》和以前曾经读过的《修理工》很相似,一样的致疑和以卑微而执着反抗极权社会;又和《就说你和他们一样》很相似,一样为求生存而各种不得不的妥协。就人类的历史,这样的故事已太多,都太沉重,故事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或有差异,但生存的本能、对真挚情感的渴望,以及信念的执着却几乎一样。

  6号特工中的里奥,原本是让平凡人深觉恐怖的秘密警察,在空上岗位上,他是上司眼里的优秀干将,是同僚眼里的怪人,是一个弃绝人性情感的怪胎。但当他遭遇爱情,一心想做个好丈夫、好父亲,打算从这个位置上退下来时,却不再被允许。虽无明言,但种种阻挠明示像里奥这样选择从事秘密警察那一刻起便已自断了退路,再退无可退。当时正值苏美冷战,妻子瑞莎和女儿成为选派踏上美国国土的“和平之旅”演出的代表之一,政治嗅觉敏锐的里奥,直觉其中的不安。远洋电话被监听,各种通信被严防,再到后来,里奥与妻女消息断绝。而再联系时,瑞莎在美国居然离奇身亡。在故事缘起的这段描述里,是我对里奥的职业从鄙弃到同情的转变。跳槽在现今是如此简便易行的事,可是里奥全然无自主的可能。极权的统治之下,里奥所经历的事故只是被逼迫着再次回到他应该身处的轨道里。

  后面的故事,为探寻真相的里奥从苏联奔赴阿富汗,再辗转美国,以6号特工的代号,苦苦挣扎在一个比秘密警察更不堪,更没有人性,更不由自主深陷阴谋的无辜人生里。与里奥前半生迷茫的选择相比,后半生的处境与结果他心甘情愿。其实到这里,里奥最后的生死已不是太大的问题,里奥这个如同浪子回头又一投扎进黑暗绝决般的人生抉择,已代表了全部。

  《6号特工》读后感(七):执着自己的执着

  本书号称苏联黑暗三部曲的终结,但每个人都是社会下的牺牲品,不管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主角里奥是苏联特工,是一个每个人都闻之变色的角色,他有着正统的信仰与工作,他有着他的梦想与激情。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他经历并见证了苏联各个阶层的生活与恐惧,当初他为了政府逮捕了很多人,也为了政府计划并执行了很多行动,但最终,他也成为一个巨型棋盘下的一个棋子,即使他以为他在努力寻求真相,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他经历了其他棋子所承受的所有痛苦。书中的其他棋子也都如此。但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实际也在寻求自己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纠结是追求自己更好的生活,追求信仰的实现,还是追求幸福的生活。而里奥的执着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为了一个真相隐忍十几年并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的折磨,对他来说回忆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但忘却回忆也是一种折磨,让他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以至于,当一种新的生活(如他梦想中的一样)展现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自己执着了多年的事情寻找真相并预见自己的未来,不知她妻子如果看到他的这种生活会说什么,但也许这种生活和这种执着对他来说是最好的,毕竟一个已经不相信生活、不相信政府、不相信身边所有人的人也许已无法忘却并接受,所以也无法知道他对真相的执着是为了自己的爱情还是为了执著而执着。

  《6号特工》读后感(八):不自由的时代

  作为汤姆·史密斯“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的终结本,《6号特工》以更为宽广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黑暗,而作为一个读者所能希望的是,在黑暗过后是黎明。

  与前两部一样,史密斯总是擅长将人物的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相连接。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缓和,里奥的妻子瑞莎作为“和平之旅”学生演唱会的组织者前往美国却不幸被害,虽然报纸上将事件描述成为一场情杀,但里奥相信那不是事实,他企图前往美国调查。在一次越境失败后,里奥被派往阿富汗担任秘密警察顾问,却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救下了两名阿富汗人,并成功逃亡巴基斯坦,获得美国政治庇护。最终,里奥来到了美国,解开了谜底,也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虽然出于戏剧效果,史密斯总是将这些人物参与到历史当中,有时候甚至是影响历史,比如第二部《秘密演讲》中的布拉格之春以及《6号特工》里的入侵阿富汗——如果没有里奥的叛逃,或许也没有苏联的失败。但作者却在字里行间里让读者感觉到时代给人的重压,人改变不了时代,是时代在改变人。而这次横跨30多年的描述也使得人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时空下时代对于人们的束缚。

  如果说苏联的束缚在于秘密警察时时的审查,那么美国的束缚或许就在于对于意义的消灭。奥斯丁是个亲共的美国歌手,为了使奥斯丁不再发声,美国的联邦探员以查税、骚扰各种方式打击着这个成名歌手,最终使他从富翁变成贫民。而当苏联企图通过刺杀他来成就一个英雄时,美国所做的就是将刺杀变成了情杀,而这使我想起了李敖所说的《流血的自由》,如果说“引刀成一快”消灭的是肉体,彰显的是精神,那么当局不让人流血,就是对意义的抹杀。当苏联企图将刺杀变成政治事件,而美国则淡化了存在的意义。以至于16年后,当里奥进行调查时,人们所能记住的只是花边新闻。

  而对比美苏两个大国,阿富汗所表现出来的束缚是很分裂的。一方面,他们是英勇的反抗者,另一方面,在那里妇女没有存在的意义。而里奥在阿富汗担任特工老师时,似乎又在学生身上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我们都曾经因为年少理想,而最终向体制投降甚至献媚,无论是娜拉还是埃蕾娜。

  当然,时代能束缚人,但并不表示人必须臣服于时代。里奥选择退出了秘密警察,他只是想保护自己心爱的人。而对比下,大反派叶茨则彻底沦为时代的奴隶,他知道了真相,却从来不认为需要改变什么,时代是不会变的,这是他的有恃无恐。然而时代也终究改变。里奥找到了凶手,也找到了瑞莎,瑞莎如同里奥生命中的明灯,为里奥照亮前行的方向。

  在文中的结局,里奥四肢带着燎烤,但真正能束缚他的只能是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