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10篇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是一本由[美]托马斯·福斯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一):做一个不简单的看客
做一个不简单的看客
开卷有益,打开《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我真的就把自己当成了半个影评人,虽然我其实知之甚少。作者幽默风趣,例证结合,读下去也算水到渠成。
关于我对电影的记忆,是从我的童年开始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就是和小朋友们文化宫的大礼堂看电影,前面就是一块巨大的幕布,闪着忽明忽暗的光,时间和空间突然变得很立体,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把我深深吸进去。不记得看过什么,但是光影交错在记忆力交织。
长大之后,对电影的喜爱依然没有改变。电影,就成了我的一个“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只需要2个小时,我就可以坐在荧幕前,感受别人的人生,或开怀大笑,或暗自流泪。总之,这两个小时,是我从那个叫做“虚空”的火堆里,奋力抢出来的一根柴,也成为我逃避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我把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建立在由影像搭建的世界观之上,纵容不同的思潮在其中相互碰撞。好电影,新电影,娱乐衍生品都是一种形式,可以带你穿梭你未曾去过的世界。
同样一部电影,有的人看了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浑然不知其味;有的人看了若有所悟,却说不出妙在何处,犹如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其痒可知;有的人看了,却颇有醍醐灌顶之感觉,其中真味,妙不可言。可见,好的电影还需要懂得欣赏的观众。
大部分影片主要在故事情节上下功夫,制造悬念,吸引观众。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注重影片情节的起承转合,即讲究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因此,在影片欣赏过程中,可以从影片故事情节是否紧凑、连贯,安排的主线有没有伏笔,悬念是否引人沉思等方面来思考。电影人物刻画得深不深刻,欣赏者要根据人物的语言、眼神、说话的表情、衣着这类细节来审度,并且要通过雕琢人物,深层次挖掘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细腻地捕捉人物瞬时的内心情感变化。台词,或深刻,或诙谐,或白话,或煽情,总有几句打动你的心。西方电影中的台词和东方区别很大。东方的比较紧凑,西方的看似漫无边际,却机智幽默。电影中的人物台词一般较少,较精炼,一部好的影片,旨在用较少的台词体现人物的性格。
电影可以施展魔法,电影本来也是一种魔法。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二):帮助“克莱茜”欣赏电影艺术
电影是一门艺术,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来说,看电影这种事情也需要学习吗?这难道不是专业的人才该干的?带着这些疑惑,我饶有兴致地开始读起这本《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在前言里,作者托马斯就对人们观影后的不同观点做出了分析。“戴夫”代表了大多数的观众,他们不在乎电影到底是个什么艺术,只是把看电影当成一项娱乐而已,他在乎的是片子的故事是不是有意思、动作画面是不是精彩刺激、演员是否漂亮、配乐是不是好听……而“克莱茜”代表了一部分更有想法的观众,他们除了上述直观的体验以外,更多了一些思考,所谓“各种别的玩意”。比如拍摄的方式、场景的呈现、各种灯光道具的配合等等。
看到这里,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大多时候是“戴夫”,偶尔是“克莱茜”。当我是“克莱茜”时,那些“各种别的玩意”在脑子里懵懵懂懂的闪现,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书的封面其实直接告诉了我们答案。So why should we care?
leasure.
ure and simple:pleasure.
想到这里,我便更加坚定了自己需要学习“如何欣赏电影”的决心,希望从电影中获取更多的不流于表面的乐趣。
与小说不同,电影为观众展现的是直观的画面,它需要考虑的侧重点不一样。影响一部影片的因素是多元的,好故事、冲突、优秀的演员、对白、场景、配乐、摄像方式等等。一部电影短短一百来分钟,合格的电影不会引入多余的视觉信息,每一帧的画面都是重要的,为观众们了解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做出了铺垫,在观众的心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通过切换视角增加观众的代入感;道具或者人物的特写镜头引起观众的注意,预示故事的走向;摄像随着人物奔跑而抖动或是急促的音乐将电影的气氛变得紧张等等。这其中的学问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妙处。
本书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专长20世纪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学,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并著有多部学术研究著作。这本《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以数十部电影的细节为实例,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电影欣赏课程。读完这本书我还收获了一长串的电影清单,有以前看过的有没看过的。不敢说每个人都应该按照书里所说的那样欣赏电影,毕竟每个人的理解都不相同,只是对于我个人或是想了解电影画面背后的艺术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人来说还是受益匪浅的。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三):尝试给自己一个不同的观影体验 影评人进阶指南
就我的感受,目前觉得很火的有书评人、影评人、美食点评专家、旅行体验达人....而每个领域都有一堆热衷分子,愿意花很多时间甚至无偿做这些事。
就拿观影来说,有时候在不知道选哪部片子时,我也会参考各大权威平台看评分,在同时看到了一篇篇所谓的深度影评时,虽然由衷佩服,但同时也在想,为什么有些普通的观众愿意在电影结束后,再花费时间去写那么长的一篇深度影评,后来觉得,是他们体会着属于自己“拆卸玩具般”的乐趣。
而那些乐趣究竟在哪?本书无疑会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作为《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和《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作者托马斯·福斯特(Thomas Foster)的第三部书籍《如何欣赏一部电影》,用二十堂课梳理电影的各种元素,带我们踏上欣赏电影之旅。
电影呈现的是动态行为,即便只是很小的动作。但它其实还做了更多:它对呈现的动态行为做了筛选。需要决定的不仅仅是谁或什么出现在一段影片中,还有距离的远近、拍摄的角度、镜头的时长等多种因素。本书的框架是从电影的“语法”写起,讲解电影的画面、框架、剧本、配乐等,并结合经典影片与流行影片论证。 在阅读本书之前,建议读者是拥有强大的美片观影基础的!!!
因为书中大部分是用理论+经典电影脚本拆解的手法来逐一介绍欣赏电影的每一个维度。尤其是对没有大量观影文中提到的“百年百部影片”读者来说,结合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书中案例全部是国外电影)。
故事开篇提到的两种人很典型,一种是以电影为娱乐消遣,另一种是对电影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两种人似乎在沟通,但又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点。 那么,我们在观影的问题上选择成为哪类人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无需匆忙,不妨思考下为什么要学习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书中给了我们很多启迪,我总结起来便是:
乐趣之一:尤其是在掌握了深入分析、拆解的能力之后,能把一部电影挖掘得头头是道的时候,感觉就像品一道菜,色香味俱全地品鉴,会觉得相当有兴致。
乐趣之二:可以在较差的电影里找到快乐,让即使观看到一部烂片也多少因为分析到其中的瑕疵而获得乐趣。万物都是对比,没有坏哪里能凸显出好,而我们在浏览过众多什么是好之后,自然也可以轻松判断出什么是坏。而能有逻辑地分析出坏在哪里,同样是水平的体现。
乐趣之三:就是综合以上,再加上对电影鉴赏专业的学习,或许就可以成为朋友眼中的影评专家。寥寥数语直接戳重点,专业水平直逼教授,在朋友圈中怎能不叫一个牛! 就像我在开篇提到,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做这些事,愿意去花时间。那一定是因为他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获取从中发现了乐趣,获得了进步,收获了成就感…等等原因。
那么,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阅读本书,试着从专业的导演角度做一个进阶的影评人,从被动欣赏到主宰自己的观影体验,获取一次不一样的代入感。 :)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四):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我作为一名非电影爱好者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阅读是因为一直有加入到电影爱好者这个群体。一直以来看的为数不多的电影多以故事片居多,因为只会看电影中讲述的故事,并且好的电影故事片情节上比较紧凑,不拖沓,每个人物的出现,每个角色的每句话在影片中都有其作用。但是,除去故事片之外,看的其他类型的电影真心不多,不是不想去看,是在实在是不懂得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不太懂得欣赏,亦或是不会欣赏除去电影中讲述的故事之外的这门光、影、声、电艺术的魅力。
都说电视剧看演员,而电影则是导演的艺术。通过一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可以展现出导演对剧本、社会现象亦或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解读。但源于我自身对于电影欣赏能力水平的限制,以至于很多时间并不能对于影片多比较广和深的理解。所以,之于电影在我身上还有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我看过的影评远多于电影片子数量本身。
作者名为托马斯·福斯特,当代学者。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之前也听说过他的著作,例如《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和《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书内举例的影片和电影手法都是非常新或者是非常经典的片子。恰巧看到《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这本书。想是正好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学习一下如何欣赏电影,提升一下对于电影的欣赏水平,很是喜悦,握手,电影你好。
本书在讲述电影上很是专业,至少我是这样觉得。但是写作手法则是深入浅出。在前言中,作者先用两个对于“看电影”这一行为呈现出不同态度的两个人戴夫和莱克茜在观影后的对话进行描述。戴夫对于“看电影”这件事更倾向于影片的场景和气势。戴夫并不太在意所看电影的艺术水平。戴夫认为只要这个影片能讲个好故事、动作画面足够过瘾就足够了。而莱克茜则更喜欢故事背后的视觉效果。她更注重电影集中故事的呈现方式,例如故事是如何上演的,拍摄某个镜头的时候摄像机处在什么方位之类的。作者之所以以戴夫和莱克茜举例,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电影观众的观影态度都可错略的划分为这两类。拿我举例,我本人的观影态度就和戴夫一样。当然,这两种观影态度无法去定义高低优劣,我们承认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去欣赏。但是电影也是一种大众娱乐媒介,是一种大众艺术,如果太过于严肃或是门槛太高则会偏离大众。并且观众抱着如何的心态去观影是其自由,本就无可厚非。但是,有些观众并不满足于只是持有一种态度去观看所有的片子,但又局限于观影能力和水平欣赏不来那些艺术水平或是艺术特征很高的片子,例如我。那么对于我这样的电影观众就要多观看和学习一下电影的相关知识以提升自己的观看水平。那么,《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级教材。
作者把电影所涉及到的所有元素都肢解开来去讲解。镜头、场景、片段、声音、语言、旁白、演员等等等等,作者都通过大量的影片来讲解这些元素的构成和在影片中的作用。还通过对于电影中的每一帧都进行了描述来讲解这些元素的构成和作用,作者可谓事无巨细的讲解自己对于影片的理解来向读者展现电影这门艺术的魅力。
这本书看完了,我打算从本书中作者举过例子进行讲解的片子中选几部观看几部从前没看过,或者是从前看过但是对于影片的理解并不深刻的影片。例如《乞力马扎罗的雪》、《公民凯恩》,以及漫威系列的片子。看看是否有别的角度或者是比较深刻的解读。验收一下读书成果。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五):要么非常懂,要么非常不懂
这是很直观的数据。据说2017年全球票房399亿美元,差不多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电影票都被中国的观众买走了。
同时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战狼2》上映90天,票房56.8亿元人民币,全球都能排进前十。
的的确确的,大家有钱有闲,更喜欢看电影了。
看电影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情。一个制作大团队,几十上百的人,灯光、声音、服装、场景、特效,每一个细节都仔细设计呈现,用了很长时间,花费了几千万上亿的钱,拍出一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你沉浸到另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去,体验各式各样的人生。却只要一张电影票的钱。
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每逢热门大片,前期造势宣传,上映后的观影分享,民间的再加工二次创作,都是网络上、荧屏上、话题上很热闹的大事情。
我们都是电影爱好者。
2.欣赏比喜欢难多了
就像人都知道菜的味道有好有坏,但能讲出个子午卯酉来的并不多,人们有一样的嘴巴耳朵和眼睛,却有很不一样的心思和见识。
所以坐在一起看一部电影的100个观众,能谈出这电影好在哪里的,不一定能有10个。
喜欢是很表面很浅显的,欣赏就难了。
喜欢不必懂,欣赏要非常懂。
大家都喜欢伯牙琴声,只有子期听出峨峨高山,洋洋江河。
咱们不去争执看电影这么一件休闲娱乐的简单事情,需不需要深层次研究解析搞复杂。
单纯论从一部电影里得到的乐趣,显然懂欣赏的人会更多。
看个电影还用请人教吗?
这没什么奇怪,我上大学的时候就选修过电影欣赏的课。课堂上看过的《肖申克救赎》和《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至今记忆犹新。
如果没办法与前辈面对面,看书是不错的选择。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Reading the Silver Screen)是一本写给广大电影爱好者的书,试图解码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教授(密歇根大学),托马斯-福斯特,他还写过很畅销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3.举个例子
书封面上用红色英文字写了好几部电影,我认出了《指环王》《伯恩的身份》《复仇者联盟》《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卡萨布兰卡》《公民凯恩》《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是大名鼎鼎的作品,但我只看过前四个。
我自认为是个愿意花费时间看也多少懂一点欣赏电影的人,但后来读这书我才发现自己还非常不懂。
比如,电影自带的同步声音迟到了30年。在同步声音技术之前,电影院里要请人现场演奏音乐。没有声音并不妨碍电影的好看,比如卓别林的《淘金记》和《摩登时代》。
比如,在彩色胶片出现以前,就已经有了有颜色的电影。怎么做到的呢,请200名画师手工画上去的。
4.我再补充两句
电影是艺术,也是技术,更是一门生意。
是迎合,也是反对,更是强烈冲动的表达。
电影是无数个移动有意图的衔接,是魔法,是当时忘掉了全世界,后来想要说好多话。
书里提到好多电影的名字,可以当成是一种推荐影单,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已经很多年了。
没有插图,会觉得好多字啊,怎么能看得完。但每个章节集中说一个主题,会有画面感的描述,加上作者行文如口语,俏皮轻松,所以读来并不会觉得枯燥。
推荐喜欢电影的人读这本书,变成非常懂的人,让那些只会聊明星八卦,只会谈热不热闹可不可笑的非常不懂的人们肃然起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