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影子的控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影子的控诉》读后感10篇

2018-09-05 03:5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影子的控诉》读后感10篇

  《影子的控诉》是一本由[日]土屋隆夫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影子的控诉》读后感(一):一场分秒必争智力

  光阳学园校长城崎在客满的电梯里惨遭杀害,众目睽睽之下却无人目击!死者只留下一句“那个女人……在……”和口袋里一张摄于十三年前的照片,以及地上一张名片而已。凶手巧妙利用拥挤人群作为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人!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智力赛,晚一步则出人命,早一步则凶手现形。

  《影子的控诉》读后感(二):影子的控诉。

  影子的控诉

  作者:土屋隆夫

  译者:曹逸冰

  类型:推理小说

  文摘精选:我这人喜欢善始善终,查到一半,就跟拉屎拉到半路跑出厕所一样,多难受啊。

  故事剧情:9分 文笔功底:7.5分 形象刻画:5.5分

  总评:7.3分

  简评

  第一次接触土屋隆夫的作品,而在国内看过他作品的人事实上也不多,所以我也就没怎么想过去接触。不过,通过这一次的阅读,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位作家。让人有些遗憾的是,土屋隆夫已病逝于2011年11月14日午前1时35分,而他留下的长篇作品只有区区14部。

  本作的主人公说不上显眼,不是个天才侦探,而是个务实的检察官,单从形象刻画上来说,并不怎么夺人眼球,并且跟他一起办案的那两位刑警,形象也并不突出。虽然形象刻画一般,但是故事剧情发展上,很流畅诡计设置上,很科学,很简单,很合逻辑,没有岛田那种天马行空的夸张,却有扎扎实实的吸引力

  全篇小说的破案是一步一步来的,没有什么性格怪异的天才侦探,只有循序渐进询问线索。书中的谜题主要集中于破解不在场证明上,而解谜过程清楚楚不会让人有丝毫混乱感。因为实际上很简单。谜题简单,解谜也简单。可在读者看来却又没法一下子看出其中的端倪。我觉得这样的诡计最好。就像看《嫌疑人X的献身》的时候,看到后来会发现一切都很简单,但就是让你想不到

  这本朴实的本格推理小说我很喜欢推荐大家一阅。以后,要再挑选些土屋的书看看,更深入了解下这位作者。

  《影子的控诉》读后感(三):社会之形,本格之魂

  作为一个日系推理迷,很早便听闻“孤高寡作”的土屋隆夫先生大名。之所以称其为“孤高寡作”,是因为在土屋先生五十多年的作家生涯中,只创作出了十四部长篇小说。放眼整个新人、新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日本推理文坛,这个数字可谓寡作之至,但土屋先生一生坚持本格创作,为日本的本格推理小说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日本推理文坛备受尊敬。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拜读其作品。这次吉林出版集团推出了土屋先生笔下唯一的系列作——千草检察官系列,使我终于可以一睹大师风采

  这本《影子的控诉》是该系列的首部作品,曾获得1963年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全书刚一开始,作者便毫不拖沓地将案件摆在了读者眼前:在一间移动中的电梯里,一名男子突然被害身亡,死前只留下了一句诡异的“那女人……在……”。在其口袋中揣有一张陈年旧照,并在现场留下了一张来历不明的名片。乍一看,整个案件充满了本格推理中最让读者热血沸腾的“不可能犯罪”色彩,然而作者却笔锋一转,借着警方调查,很快便交代了作案手法,犯罪嫌疑人也迅速锁定在了某人身上。然而,嫌疑人却有着铜墙铁壁一般的不在场证明。于是,诡计的破解也就从看似华丽的不可能犯罪转移到拆穿不在场证明上来。为了调查案件真相,更为了解开嫌疑人的诡计,主人公千草检察官在两位警部的协助下,踏上了一趟又一趟的取证调查之路。

  这本《影子的控诉》发表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是松本清张领导的社会派在日本推理文坛大行其道之时,许多本格推理作品也难免受其影响,本作正是一个例子。翻开本书,便能深深感受到一股社会派推理的气息。这主要体现在对千草检察官这一角色塑造上。在本格推理,特别是古典本格推理作品中,主角往往是聪明绝顶的名侦探,每当案件陷入胶着,只要侦探一出马,案件便会三下五除二得到解决,其中还不乏那种无需实地调查便能解开谜题的安乐椅侦探。总之,侦探往往被塑造成神一样的存在,而警察等公职人员只是起到衬托侦探英明睿智作用,这些角色常常被脸谱化,甚至弱智化。与此相比,作为本系列的主角,千草检察官这个形象却显得格外真实。他虽不是那种一拍脑子便看破真相的名侦探,但却拥有一颗对案件执着不懈的热血之心。他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亲力亲为,通过不断的实际调查获取第一手信息,从不臆想,也从不妄下结论,直到发现确凿证据为止。无独有偶,日本另一位推理大师——鲇川哲也先生笔下也有一位鬼贯警部,和千草检察官一样,都属于事必躬行的实践派。像这种普通却又真实的人物塑造正是社会派的一大特点。此外,朴实无华的文笔,揭露人性丑恶批判社会黑暗的真相也让本作更具社会派之“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无论在诡计运用还是逻辑推演上,本作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本格推理。书中的几个诡计都不算复杂设计得很是巧妙,可谓既简单又实用,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极大可行性同时,千草检察官通过层层线索,运用逻辑推理,一步步瓦解凶手的不在场证明,尽管有些巧合的因素在里面,但整体逻辑和各种物证都严谨的足以令人心服口服。可以说,本作的“魂”依然是最纯粹的本格派,这也正是土屋先生一生都在坚守的创作理念

  如今,读多了雷不死人誓不休的所谓新本格之后,再一看老一辈作家这种既朴实又扎实的本格推理,仿佛品了一杯香茗,让人倍感清爽。希望这种满足的阅读感在接下来的几部作品中能够得以延续

  《影子的控诉》读后感(四):谋杀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杀

  如今的推理小说,越发地讲究其诡计设计的精巧,推理小说家们纷纷为“案不惊人死不休”努力着。然而看多了天才侦探与高智商罪犯的出谜与解谜的太极推手之后,突然很想念那些老老实实,徇着蛛丝马迹不辞辛劳四处奔波,逐层深入破案的“平凡”侦探了。在这种心境下,土屋隆夫的千草检察官系列推理小说来得正是时候。《影子的控诉》是我与千草检察官打的第一个照面。与那些个古灵精怪的某些名侦探不同,这位千草检察官,没有特殊的癖好,也没有出众外表,如果他能从书中走出,只要一上大街,恐怕一眨眼的工夫就会溶入人群再也找不见。他的破案方法无非就是敏锐观察力以及契而不舍的追踪真相的精神,主角这种个性设定大概与作者土屋隆夫毕业中央大学法学部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正在运行的电梯上挤满了人,当电梯门打开时,随着涌出的人群,一个男人缓缓倒下,表情扭曲,脸颊抽搐,痉挛的嘴嘴唇只吐出:“那女人……在……”几个字后,便气绝身亡。线索只有口袋里的一张十几年前的老照片以及地上的一张名片,照片上的女人无人认得,名片像是多出来的,其主人的身份难以确定。恰巧在现场的千草检察官第一时间投入了侦察,由此,一段本已深埋、令人唏嘘往事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土屋隆夫的作品,我接触的并不多,在阅读千草检查官系列之前,只读过他的《危险童话》,如果拿《影子的控诉》与《危险的童话》相比,二者的结构有些相似,都不算复杂,都采取了两线并进的手法,主线的发展不肖说,当然是交给作者这样一个“局外人”来安排,支线却都假借了小说中的人物的笔来写出。不同的是,在《危险的童话》中,支线的书写人物是配角,起到的是一个暗示的作用,而《影子的控诉》中,提笔的是主要人物,支线则是对案情的补充。在案情的设置方面,这两部小说土屋隆夫都没有让读者费心地去猜谁是凶手,千草检察官与《危险的童话》中的木曾刑警一样,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早早的在心中判定了凶手,所以,作为侦探的主人公,其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推翻凶手的不在场证明上,四处走访,多方取证,对证物、证词的反复研究是破案的手段,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腕。至于这两部小说中,凶手为自己设计不在场证明的诡计虽然都没有太华丽的招式,但都能看出其缜密心思,为实施一次成功的犯罪作了长时间准备,然而,正是这样连前因后果考虑到了的细致工作却在一些小细节上败了北,这难免会让读者产生一些小小的不信任感,不过,个人认为,对于破绽的设计,《影子的控诉》要比《危险的童话》高明一些。

  与《危险的童话》还有相似的一点是,这部小说中的凶手也有着令人同情的犯罪动机,但,当悲痛的心被复仇的火焰燃烧时,不顾一切的复仇常常会伤及无辜。为了实施“完美”的谋杀,不得不进行更多的杀戮,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那样:“当你撒了一个谎之后,会不得不用更多的谎言来掩盖之前的谎言。”那可是一条不归路,从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开始杀人实际上也是自杀的开始,这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谋杀。

  在阅读《影子的控诉》的过程中,你可能不大会惊艳感觉顿悟惊喜,但稳步发展的情节、抽丝剥茧似地推理会让人产生一种真实感。这部小说曾经获得过第十六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我想,除了要归功于他作品中的推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之外,蕴含于其中的人文关怀也为他的小说加了分,虽然,《影子的控诉》与《危险的童话》同属于因私仇而起意杀人的范畴,但明显的,《影子的控诉》的关注面更广,战争带来的后遗症,以及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心中对金钱渴望、对温情需求,如果说对小说中凶手的犯罪手法的推理演绎是这部小说的筋骨,那么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注便构成了它的血肉

  《影子的控诉》读后感(五):静静的千草(顿河可泄底不泄)

  于推理史上声名卓著的检察官,虽非寥若晨星,亦颇相若。大致有以下几位印象深刻

  〖最酷的检察官〗:必须是西村寿行笔下《愤怒的追捕》中的杜丘冬人。电影在国内上映时译名《追捕》,演员是高仓健,配音是毕克老师(为高仓健配戏的是原田芳雄,饰演矢村警长,配音是杨成纯老师)

  〖最帅的检察官〗:必须是Capcom公司制作的日版游戏《逆转裁判》中的御剑怜侍——仅指游戏,非指电影。不过电影中饰演成步堂龙一的成宫宽贵在《相棒》第11季中的三代目搭档倒是很值得一看【←对娱乐如数家珍不务正业感。。。

  〖最衰的检察官〗:必须是厄尔·斯坦利·加德纳笔下梅森系列探案中的汉密尔顿·伯格。他屡次向正直律师佩里·梅森实施了各种与法律打擦边球的挑衅,但每次(请注意是每一次每一次)均以失败告终,且愈败愈勇,愈勇愈败,十分难得——笑点是他经常自食恶果【不厚道地承认:每次看到伯格吃憋,我都灰常幸灾乐祸

  而在土屋隆夫的检察官系列中,千草泰辅作为绝对主角,灵魂人物,可以评价为推理史上〖最“静”的检察官〗

  安静冷静平静,都符合对千草的刻划。甚至可以说,他冷静得不太像一位破案率高的检察官,他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内敛、深思、严肃的,会把案件的细枝末节都挖出来深究,直至破案。不张扬,不叫嚣,不强势,只是默默地动脑思考,逐步地去亲身验证,那种平实古朴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带出了旧式江户的捕物帐风光强烈推荐冈本绮堂的半七捕物帐系列

  个人对日式的直观描写刑事类小说始终情有独钟。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不嘲讽警察愚蠢智商的推理小说作家,那么除了厄尔·斯坦利·加德纳对警察搜查工作的首肯之外,日本的某些推理小说作家也对搜查工作抱持以相对认同态度【如姉小路祐、佐佐木让等。土屋隆夫无疑也是其中之一。刑警的工作是琐碎吃力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讨好,但这是他们的本职,他们必须像牛一样去追查到底,而且还要具备一切努力都可能白费、线索骤然断绝从而成为悬案的觉悟——从破案伊始就必须如此。抱着“一定破案”的劲头、却也有“可能成为悬案”的心理准备。刑警如是,检察官亦如是;千草尤然

  而本文除了对千草检察官的描写之外,还构架了一个黄金三角模式:即在系列小说中始终联手破案的千草检察官、大川警部和野本刑警三人。这其中自然以千草为主,但为辅的二位也不遑多让,虽然只是配角,二人也都是性格鲜明。比如,野本为了一张名片而千里奔波不辞辛劳场景就很令人赞佩,而他坚持查实来源的这张名片最后成为了破案的关键点之一。记得《相棒》中杉下右京曾经向他的搭档龟山薰解释过他所理解的警察本职:“逮捕罪犯是普通公民都有的权力,那不是警察最重要的工作。警察的本职在于搜查线索,这是普通公民没有的权限,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大意。总共200多集实在想不起到哪集找了)。这很客观地说明了警察对待案件的正确态度

  事实上厄尔·斯坦利·加德纳很早就借佩里·梅森之口肯定过警察的搜查能力,不得不说某些日系推理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理论。别说《相棒》里“陆地上的孤岛”特命系的二人总要借助搜查一课伊丹宪一(伊丹大叔最有爱)以及鉴证科米泽守他们的证据力量,就连《疑犯追踪》中宅总那种超级电脑大神和四叔那样的利落身手,不也照样得求助于警察卡特和豆豆,以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情报嘛!推理是破案阶段必经的思维过程,但毕竟不能取代罪证;可利用推理的结论去搜索查证,则能够确认罪犯。总有警察本末倒置,凭眼前证据来看待案件,忽略了推理和搜索的重要性;但真正敬业的勤恳的警察,却都是默默地遵循着“推理→查证”这个原则在破案,甚至可能他们本身都并没有直接总结出这个结论,只是惯性地以此为本职,不厌其烦地追查下去,直到解决案件为止。毫无疑问,千草、大川和野本都是这一类有责任感的公仆

  案件自然不能剧透,因此就在人物塑造上啰嗦了几句。当然案件也很有特点,穿插着以第三视角描述的少女独白,很有希区柯克式悬念感。虽然只是系列的第一本,千草这位特别的检察官的质朴形象也已跃然纸上。土屋的文笔特点是,不止对案件和人物花费笔墨,对他们周遭的生活也有所挖掘。家庭中难免的细小裂痕,还有检察官在面对异性时那种微弱的动摇与下意识的亲近,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最后提一点作品之外的吐槽。作为系列的第一本,别字稍多了一些;不过本人是那种看到一个别字都嫌多的人,因此不能作为大众标准来衡量——即是说本书的别字数量尚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后四本的别字都比第一本少)。排版比较清爽,封面亦很有特色(吉版的推理小说封面一直都很不错),作为推理史上以稀为贵的检察官系列,推荐入手全套,必将丰富收藏

  (注:“【”后面的句子均为个人吐槽或推荐,无关正式书评)

  《影子的控诉》读后感(六):解说(by:山前让)

  平成十三年(2001年)十月,第五届日本推理文学大奖进行评选,评定由土屋隆夫获奖。对于由创作生涯长达五十年,年过八十仍致力于长篇写作的土屋大师获奖,应该没有人会有异议才对。每一部都是精心编织的珠玉之作,的确值得永远为人们捧读。

  光文社文库此次藉由土屋的获奖将其作品重新改版。对第一次接触土屋的新知固然是件厚礼,对已经读过土屋的旧雨也未尝没有意义。优良的推理小说本来就具有重读的意义。作者为读者设计的各种手法,因为知道真相后重读更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土屋的作品尤其能证明这一点。

  本书《影子的控诉》为改版的第一本,也是土屋的第四部长篇,并收录同时期的短篇和散文(编按:中文版只择长篇出版)。《影子的控诉》于昭和三十七年(1962年)五月至十二月连载于推理小说专刊《宝石》,翌年一月成为“口袋文春”的其中一册,由文艺春秋正式出版上市。这是土屋第一本的长篇连载,在他长期的创作生涯中,这肯定是划时代的作品之一。

  命案发生在人声鼎沸的东京公司里。电梯里的一名中年男子因被注射毒药而身亡。凶手混在人群中逃逸。被害人是某私立高中的校长,留下了“那个女人在”的谜样遗言。从掉落在现场的名片,负责本案的检察官锁定了某一嫌疑人物,在侦查被害人周遭关系的过程中,浮现出此一人物强而有力的杀人动机。但是嫌犯在案发当时,有在信州的不在场证明。这是一个很难突破的不在场证明,接着又有与本案相关的人士被杀害了。这次的案情又有不在场证明的障碍吗……。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昭和三十八年,本作品荣获了第十六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该年一月,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改组为社团法人日本推理作家协会。之前的奖项称为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所以《影子的控诉》可说是改为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第一个纪念之作。这件事尤其受到当时媒体的关注。

  昭和三〇年代的日本推理小说界,因为仁木悦子《猫知道》、松本清张《点与线》、《眼睛的障碍》的畅销带动了阅读的热潮。许多很有个性的新人上场,相继发表充满企图心的作品。以前一年度优秀作品为评选范围的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相对地也提升了品质,改名为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亦然。

  前一年度,土屋的《危险的童话》很遗憾地落选了。《影子的控诉》成了连续两年的提名之作,其他入围作品还有结城昌治的间谍小说《哥美苏的名字就叫哥美苏》、陈舜臣的本格短篇小说集《方壶园》、都筑道夫创意独具的《诱拐作战》和长沼弘毅的评论之作《夏洛克·福尔摩斯的世界》等四部作品。四月六日举行的评选会上,五名评审的评价各异。十返肇和中岛河太郎推选《哥美苏的名字就叫哥美苏》,松本清张选《方壶园》,平野间和横沟正史推举《影子的控诉》。最后顺应第一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是否应该选择本格的推理小说之呼声,《影子的控诉》荣获殊荣。而其对侦查人员的诸多描写颇引人注目,作为本格推理小说的完成度也受到每一位评审的极高评价。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本书作为本格推理小说的完成度。土屋主张推理小说必须要有人工的谜题、解开谜题的理论和相对的意外性。他在最早的长篇《天狗面具》和之后的《天国好遥远》、《危险的童话》都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而这本《影子的控诉》则是巅峰之作;组合许多手法所构成的不在场证明之谜、透过各种角度解析该不在场证明的理论、隐藏的动机之谜、巧妙安排的伏笔,以绝妙的平衡结合成一部作品。

  土屋说人工谜题的设定是杀人手法所不可或缺的,而且该手法还必须具有真实性。作品中的杀人手法,都经由实验确认其可行性。《影子的控诉》中的不在场证明手法,他当然也试验过了。结果证明绝对不会被看穿。几乎同一时期的松本清张也在某部长篇里使用过类似的不在场证明手法。基本想法是一致的,手法本身则有所不同。事实上土屋也思考过该手法,但判断经由科学侦查技术立刻就会被识破而放弃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土屋作品中出现的手法绝非稀奇古怪之流,他并非以手法之妙让读者惊艳,而是以简单的手法提供读者更具魅力的谜题。

  本格推理小说的宿命就是要解开那些谜题。在《天狗面具》一书中,土屋写出一个公式:“事件÷推理=解决”,并认为解答之后不应该存有余数。这样解开谜题的唯一绝对推理才能感动读者。《影子的控诉》里也加进了算式般的想法。

  犯罪侦查就和解方程式一样。首先会提供几个未知数给相关的侦查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发现正确的“数值”来解这些未知数。然而重要的不是“数值”本身,而是一开始如何运用未知数X、Y,写出正确的等式;是X加Y成为等式呢?还是要X减Y等式才会成立?有时在迷宫般的事件中会找不到任何未知数,有时一开始写出来的等式是错的也不在少数。

  《影子的控诉》里的凶手有可能做到完美犯罪。但是没有犯下丝毫的错误,就绝对不会引来侦查。只要在某一点下好功夫,便能设计出完美无缺的手法。实际上关于第二个不在场证明,侦查人员是无法靠证据来突破的。但是完美的犯罪,将使靠理论解开谜题的本格推理小说无法成立。作者为了完成逐渐逼近真相的公式,必须故意让凶手犯下几个错误才行。如果没有注意到那些错误,就是侦查人员(当然也是读者)的失败了。经由逐渐明朗的资讯写出正确的公式,导引出正确的解题方式,达到没有余数的解决。其过程让读者充满了乐趣。而掌握其中关键的,就是负责推理的人,也就是担任侦探角色的人。

  《影子的控诉》第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为土屋今后的创作生涯带来很大的影响,他创造了新的侦探角色。这部作品是东京地检署千草泰辅检察官的首次出场。过去在短篇中曾出现朝雾警官,其他长篇的主角则各异。这是作者决定以千草检察官为写作系列而创造的侦探。千草检察官并非神乎其技的侦探,而是一个被描写成很真实、充满人性的人物。出生于东北山村的千草,和妻子两人共同生活,他常常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推理的线索,有点会令人联想到乔治·西默农(Georges Simenon)的马戈探长,但千草检察官从第一部作品就展现了吸引读者注意的个性,继而在之后的《赤的组曲》、《针的诱惑》、《盲目的乌鸦》、《不安的初啼》等成了代表土屋作品、十分活跃的侦探角色。因此就千草检察官系列的处女作而言,《影子的控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千草检察官这个人的魅力其实是来自于他有着一个真正的推理侦探的本事。千草是如此彻底坚守用理论破解犯罪的方程式。他注意到遗留在现场的名片而锁定了涉嫌之人。其他也浮现出几个嫌犯,但他是唯一将名片的线索当成方式程式的解去验算的人。(就动机面来看也是最可疑的,只是竖立着一道不在场证明的障碍。)侦查人员里的大川警部和野本刑警都很重视不在场证明,提议千草要扩大嫌犯的范围,但千草的推理就是执着于该人物身上。

  《影子的控诉》作为一本优秀的本格推理小说,是因为成功地安排了千草的搭档——大川和野本这两个配角。三人各自以自己的想法写出犯罪方程式,往往导引出不同的解答。彼此坚持自己的理论,时而尖锐地对立。这种理论之间的对峙,更提高了解开谜题的乐趣。不管是千草还是另外两位,都不受个人感情因素的左右而决定谁是凶手,而是用自己的根据来建立犯罪方程式。只是由推理而来的方程式是无法解题的,因为还得要有在法庭上禁得起律师追问也不会动摇的铁证和理论才行。

  千草检察官最后为了亲手瓦解凶手的不在场证明而到了信州。千草在小诸展开的侦查成了高潮所在。在理论上解开一个个的不可能,其过程是本格推理小说最大的乐趣所在。之后的千草检察官系列也有这样的共通处。土屋创造出千草检察官(以及大川和野本)的角色,让本格推理小说更加趋于理想的境界。

  而被锁定的凶手,在《影子的控诉》中的重点是犯罪动机。一如标题中的“影子”点明了解题的重点,同时也象征了动机。案件的背景是投下黑暗的“影子”的人,还有让该人物变成“影子”的更巨大“阴影”。当每一章冒头的带着幻想风格故事水落石出时,《影子的告发》这本小说也达到了一个收束的结尾。人的感情随着时代的脉动交融在一起,编织出一出沉重的戏剧。《影子的控诉》这本本格推理小说既满足了知性的兴趣,也唤起了极大的感动。

  昭和二十四年(1949年)以处女作《“罪孽深重的死”之构图》进军文坛的土屋隆夫,从未打破以信州为个人基调地继续创作推理小说。身为理论家,他于平成四年(1992年)出版了《推理小说作法》的合集。因为忠于自己的理论,所以作品必然稀少,也因此所完成的作品味道浓厚。咀嚼土屋的作品,将带给推理小说读者幸福的时光。

  【本文作者简介】

  山前让

  推理小说研究者。一九五六年生,北海道人。北海道大学毕业。曾为许多文库版撰写导读解说,并编纂《女性推理作家杰作选》等选集。曾与新保博久(推理小说评论家)花了十年调查日本推理小说巨匠江户川乱步府上的仓库,并将结果写成《幻影之仓》一书(与新保合著),荣获第五十六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评论与其他部门类)着有:《日本推理小说100年》、《坚守本格六十年记忆里的鲇川哲也》等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