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7 04:3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精选10篇

  《How Children Succeed》是一本由Paul Tough著作,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00,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一):性格培养重要性

  看标题觉得是育儿类书籍,其实讲的是更广义上的儿童青少年如何取得成功

  印象深刻的是

  1. 3岁之前要给予很多的爱

  2. 成绩方面提高相对更快,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坚毅品格

  3. 有明晰目标加上执着毅力,成功属于这样的人。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二):I found my answer but...

  I have been fully convinced by Paul that a child success is certainly not academic result but those non-cognitive skills, conscientiousness , grit, self confidence. But how to build a good character will a good question to ask yourself, I think I found my answer 1. Protect her from trauma and chronic stress and create a secure relationship with her during her infant age 2. As she grow older, help her to manage failure and get back up on her own 3. Bridge the gap from what school can teach and the future society might need. In China, if we reflect back to our educational system, one big and important part is missing- building the characters - Integrity, perseverance, optimistic , self control and creativity! how dangerous will it b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三):寒门如何出贵子

  How Children Succeed看完了。总结一下作者观点

  1,贫困问题家庭小孩生活会经历更多阻碍心理阴影。他们住在环境复杂的街区,家里有酗酒的父亲,因情绪问题无法工作母亲,被各种社会机构收留,甚至在成年之前辗转于不同的寄养家庭。他们经受的不止是低收入所造成的各种缺失,还有情感匮乏。这些家庭的孩子可能复制原生家庭状况,比如变成未成年单亲妈妈,酗酒吸毒,青少年犯罪等,成年后更容易离婚,也更容易失业。

  2,家庭富裕的孩子则面临着完全不同的问题。在精英父母的阴影下成长,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在心理上与父母渐行渐远。这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他们大部分时间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亲子关系淡漠,情感联结缺失造成的不安全感是孩子各种严重的情绪问题的根源。另一方面,出于对孩子的愧疚,他们又会过度宠溺保护孩子,导致孩子脆弱无法面对失败。(所以有钱小孩也有很多烦恼人生真的好难!)

  3,多个学科研究证明了性格的作用。毅力、勇气热情好奇心责任心等性格优势主导个人的人生方向,最终决定他们成年生活是否成功/幸福。但性格是流动的可塑造的,因此即便在幼儿时期错失养成这些性格的契机,如果有教育介入家长老师学校),良好的性格仍然可以达成。这点对所有孩子都一样。所以真正的教育不应只关注学业成绩,性格培养也应获得同等重视

  4,如何理性思考?如何面对失败?(作者用了一章的篇幅举例国际象棋)国际象棋被认为是高智商游戏,但真正的高手思维方式上异于常人。一般棋手看到可能致胜的机会容易受诱惑冲动行事,结果落入对手设下的陷阱导致满盘皆输。象棋大师会思考很多步,设想更多失败的可能。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会避开“确认偏误”(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可以确证自己既有认知经验证据)。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更客观,更沉得住气,也更能理性对待失误甚至失败,吸取教训,棋艺至臻纯熟。

  5,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分配不均是教育体制存在的一大难题。贫困家庭的孩子尽管起点低(很多达不到全国考试标准),但如果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教育支持,例如定期补课,安排专业更有责任心的老师来教导他们,那么由贫富差距造成的孩子们学业和性格悬殊是可以弥合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也可以成功。基于这样的想法,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改善贫困问题。

  (绝对的教育平等终究是理想事实上贫困孩子通过教育逆袭成功不容易,获得能够比肩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更难,除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老师,个人成功的动机也必须很强烈才行)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四):什么才是孩子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aul Tough(保罗•图赫)是《纽约时报周刊》的编辑,也是一个儿童教育方面的专栏作者。在今年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 2014上,Paul做了《How Children Succee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孩子如何成功:性格中的隐藏力量)的主题致辞。在致辞中,Paul提出:我们教育孩子,他们的成功依赖于他们的IQ,这是错误观念事实上,成功更依赖坚持创造力乐观、自控等等因素,这些不仅仅是性格,它们同时也是技能,因此是可以学习训练的。

  随后我上amazon买了他的书How Children Succeed,书中的两个故事震撼了我。

  在美国,有个GED(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政策:对于高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个考试来获得高中毕业文凭。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帮助一些高辍学人群,例如低收入或少数民族群体获得另外一条进入大学道路。从数字上看,这个政策很成功,在2001年,就有约1/5的高中毕业文凭是通过GED考试获得的。但是,当研究部门对这些人群进行跟踪后,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到了22岁,通过GED获得文凭的学生仅有3%进入了大学,作为对比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了大学的比例是46%。如果我们将视线再放长远一点,考察一些未来的关键指标,例如年收入、失业率、离婚率、吸毒率等,我们会发现,通过GED获得文凭的学生的表现和高中辍学生毫无二致。

  参与这个项目研究的Heckman(他是2000年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评论说:“高中的学习经历除了教会学生知识外,更培养了他们心理上的素质,例如坚持(在一些无聊科目上,-__-)、延迟满足、专注、完成计划能力等等。而相比之下,通过GED获得文凭的更像是一群缺少规划力和坚持力的聪明人。”

  书中还提到另外一个例子,佩里幼儿园(Perry Preschool)实验。六十年代,一群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生进行了一场实验,他们招募了一批4-5岁来自低收入低IQ家长家庭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进入佩里幼儿园(Perry Preschool)接受两年高质量学前教育,另一组则放养。结果怎么样?进入小学后,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成绩更好,这一点都不意外。但意外的是,这种效果并不是持续的,到了三年级,两个组孩子的成绩就几乎没有任何差别了。

  佩里幼儿园实验在社会科学界很出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被作为一个早期教育干预的失败案例被人提起。可是,早期教育干预的长期影响如何?时过境迁,到了90年代末期,这群当年的孩子都已经年过四旬,一个研究团队又跟踪了这些小朋友如今的发展。结果非常意外,他们发现,上过幼儿园那组孩子,高中毕业率更高,更有可能在成年后找到工作,而且在四十岁时年收入更有可能超过两万五千美元——几乎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上过幼儿园的那组孩子生活都要更加成功。

  为什么会这样?最初的研究忽略了什么?于是,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一些当时没有被分析数据:老师对学生个人行为社交发展的评估。前者包括对学生承诺、撒谎、偷窃或者缺勤的统计,而后者包括学生对和其他同学及老师互动意愿等。经过三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当时被忽略的因素(研究人员称之为非认知技能),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IQ这样的认知技能,才是更能影响一个人未来幸福的因素。

  我想这些故事并不是想告诉我们上过幼儿园就比没有上要好,这些故事提出的问题要严重得多:我们希望孩子受更多的教育,但是,我们让孩子受到合适的教育了吗?

  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幸福更依赖于坚持、创造力、乐观、自控等等非认知技能,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这些技能的培养?我们的教育系统教育者准备好了吗?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想法或创意欢迎通过微信和我们交流。作为一个教育产品设计团队,我们很乐意把你的想法和创意设计成实实在在的产品,惠及每一个孩子

  《How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五):品格的力量

  读书笔记原文放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成长合作社”里,欢迎阅读,留言。

  《品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与孩子的未来》(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以下简称“性格的力量”)是一本好书,而且有中文版。

  初看书名,以为这是一本教父母如何养育出“成功”孩子的书。其实,正如书名所表达的那样,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性格对孩子成长的巨大作用。结论也很清晰,对长期成功而言,性格或者说品质智力因素更重要。

  品格决定成功,听着很鸡汤,不过这可不是营销号用高压锅煲的,本书的结论基于严肃科学试验权威研究。

  《品格的力量》的作者Paul Tough是一位记者,长期为《纽约时报杂志》、《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撰稿,专注于儿童、教育、贫困和政治领域话题。他的这本《性格的力量》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停留了一年多时间,在亚马逊上也广受好评

  由于反响很好,作者又在2016年出版了《帮孩子走向成功:什么办法奏效、为什么》(Helping Children Succeed: What Works and Why)。 这两本书像一个系列,前者指出了性格对成功的重要性,后者则着重讲述如何去培养这些性格。

  由于两本书有内在联系,本来想一次都分享出来,结果越写越发现好东西太多,有必要分个上下篇,所以先说第一本。

  01

  比起智力,性格才是关键

  1990年代后期,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Heckman,对普通教育发展项目(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GED)做了研究和重新评估。

  GED是一个允许退学的高中生通过参加考试直接获得高中文凭的项目,建立在高中文凭证明的只是认知技能这个理论基础上。这个项目让很多少数族裔和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获得了高中文凭,一度很受好评。

  然而Heckman对通过GED项目获得高中文凭的学生的人生轨迹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完成了本科教育。

  Heckman认为,这是因为高中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通过三年时光让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以获得重要的品质,比如毅力、计划性、延迟满足。

  这些上了较少课程却同样得到高中文凭的学生是很聪明,但是因为缺少了这些特质的锻炼,导致无法完成本科学习。

  在当下这个父母对育儿无比焦虑时代,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越来越小。出于对智力的迷信,家长们恨不得让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接受各种智力开发或者技能学习,对标准化考试也投入巨大成本去准备。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发现,在儿童成长的最初几年里,往他们的头脑里塞进去多少信息并不重要。

  反之,大人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展出一些性格特质,包括坚毅、自控力、 好奇心、乐观、懂得感恩、热情/激情。这些特质才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成功而言意义非凡的部分。

  这里强调“一生的成功”(life-long success),是相对于短期、阶段性的成功而言的。在Heckman的研究里,拿到高中文凭可以看作是短期成功,而后续更好的职业和人生发展,才是长期成功。

  02

  持续高压,儿童早期发展伤害最大的因素

  我们常用无忧无虑来形容童年其实很有道理。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童年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因素是持续的压力。童年创伤可能会让一块金子变成黯淡的铅块。

  两位研究人员,Kaiser医院预防医学部主任Vincent Felitti 和疾控中心(CDC)流行病学家Robert Anda,合作完成了 童年逆境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的研究。

  从1995年开始,两位研究者对来Kaiser做身体检查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一共完成了17000多份问卷, 完成率70%。

  他们发现,童年创伤经历与成年之后的健康、行为问题,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ACE分数更高的人,更有可能有不良生活习惯,对烟酒药物上瘾,以及更早的性生活,更容易抑郁,甚至更多尝试自杀。也许因为生活方式不健康,他们有更高几率身患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

  尽管ACE研究只是描述现象,并没有解释形成机制,但是在过去几年里,科学家们已经达成了共识,童年的困境对身体和大脑的伤害,是通过一种关键的方式形成,这就是压力(stress)。

  我们的身体,通过一套叫做下视丘-脑垂腺-肾上腺轴 (好复杂,我们就记住叫HPA axis就好)的回馈控制系统来管理压力。

  神经科学家Robert Sapolsky解释说,这套人类压力对应系统是让我们应对短暂而急迫的压力时用的,比如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突然遇到狮子。但是现代社会里,人们面对的压力却往往是长期的、持续的,比如房贷啊,升职啊,于是这套系统就不但不好用,而且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了。

  当这套系统在婴儿和童年时期负荷过重,就会造成各种长期伤害。有意思的是,并非压力本身把事情弄糟,而是我们的身体对压力的反应,会损耗身体各个部分。在高压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难以从挫败中反弹,难以很好的听从指令,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听着很绝望是不是,但这个问题是的解决方案却挺简单。科学家发现,来自父母或者照料人的爱和温暖,可以有效抵御恶劣环境带来的坏影响。

  这话听起来没什么知识含量,但却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来自McGill 大学的Michael Meaney教授的小鼠舔舐和理毛(LG)实验。

  研究者将喜欢舔舐小鼠并给小鼠理毛的妈妈,和花很少时间给小鼠舔舐和理毛的妈妈分类。等到小鼠生长到22天,再把他们和母亲分开。一直到小鼠成年后,大约100天大的时候,研究者给小鼠们做了一系列行为分析,他们发现:

  那些经常被妈妈舔舐和理毛的老鼠,好奇心更强,更愿意冒险,更大胆,也更喜欢社交,更少攻击性,更多自控力,更健康和长寿。并且,理毛(LG)来自于其他照料者时,效果也一样。

  更进一步,Meaney发现这种养育行为竟然可以造成可以被观察到的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基因测序,他们可以定位到LG造成了基因组里哪一部分发生了变化,而这正是控制成年小鼠处理压力的部分。

  Meaney并没有停止实验,他试图在人类身上验证这个发现,于是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们分析了一些自杀身亡者的脑组织切片,其中一些人童年受过创伤,而另一些人没有。

  研究者发现,受过创伤的自杀者,其基因里和小鼠一样的部分发生了变化,只不过和小鼠的理毛相反的是,他们的这种变化关闭了健康的压力对应机制。

  和小鼠对妈妈理毛行为相对应的,是人类宝宝对妈妈的依恋(attachment)。高质量的养育,尤其是来自母亲的爱,像小鼠妈妈的舔舐和理毛一样,对孩子因为受到压力而遭遇的伤害是一种强大的缓冲。

  父母在婴儿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及时全面的回应,会让孩子在长大一点以后更加独立和无惧。温暖、敏感的家庭照顾,为孩子探索世界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

  需要说明的是,不要认为孩子从小一点压力都无法承受,虽然作者强调压力对孩子有巨大的伤害,但这是长期的强烈的压力,比如长期被忽略,目睹家暴发生,家里有酗酒的成人等,而不是日常的小挫折,这些是成长必经的。

  03

  如何成功,7个关键性格特质

  两个研究者还在纽约的两所学校,开展了一个性格塑造的大型项目。这两个学校,一个是位于纽约South Bronx区的公立学校KIPP Infinity,学生几乎全部来自低收入家庭。另一个学校,是学费昂贵的私立中学Riverdale。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校,从考试分数和学生去向上来看,都表现优异。KIPP更是几年前创造了轰动一时的奇迹。

  然而,这两个学校的校长却都发现,虽然他们的学生是很好的考试者,却普遍缺乏一些性格特质,比如乐观,坚毅和抗压性。所以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面对挫折,常常会选择放弃。

  这个项目的研究者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后Angela Duckworth(也是后来的畅销书Grit的作者)合作,整理出了一个性格清单,清单上列出7个开头提到的关键性格特质,即坚毅, 自律,热爱,社交技能,乐观,感恩,好奇。

  于是,KIPP开始对学生进行性格特质评估,一年四次。他们相信,性格特质同样适用于成长性思维。但是Riverdale的校长拒绝这项评估,因为他清楚,一旦有考核性质的方式出现,这些富裕家庭的家长便会把这当成一种考试,使用应对考试的方式,比如请家教、做习题来获得高分,这就和他的与愿望相反了。

  评估发现,Riverdale学校这些富孩子,哪怕占尽了各种优势,却缺失了一项重要的机遇,那就是失败的经历。

  挫折对于性格塑造的不可或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者指出,美国中产或者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来越脆弱,失去动力,无法自立,因为从小被家庭保护的太好,被直升机父母控制得太紧。这些年轻人看上去出身名校,家境优越,但是却无比脆弱,不敢冒险,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

  作者用了一个横扫美国国际象棋比赛的队伍举例。这个队伍来自于布鲁克林的贫困公立学校,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那种会在国际象棋比赛上获奖的队伍。他们的胜利和教练Elisabeth Spiegel的方法分不开。

  iegel 对队员们做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帮助他们学习管理失败。无论你有多厉害,下象棋都可能会输在非常低级的错误上。人们面对这样的失败,经常会用两种错误的态度去面对,一是假装不在乎,却不愿意再继续尝试,另一个则是觉得自己很糟糕,对自我评价变低。

  iegel所做的,是在比赛结束后,无论输赢,都要和队员们一个个重下这盘棋,复盘所有的步骤,讨论每一步,批评他们的蠢招,有时甚至用刺耳的语言。但是,重点在于,她也让孩子们知道她之所以这样批评他们,是因为对他们有很高期待,她真的在乎他们,也对他们变得更强有信心。在一次次失败以及对失败的分析锻炼之下,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技术变得愈加强大。

  所以和富孩子比起来,穷孩子总算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像KIPP的负责人认为的一样,和Riverdale的学生比起来,当他们的学生从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学历,更宝贵的是,他们拥有从山脚下一步一步艰难爬到山顶的经历。

  阅罢合上书页才感慨,作者的野心远大于写出一本育儿书。贯穿两本书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实是如何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习得好的性格特质,从而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一定程度上,这两本书和Robert Putnam的名著《我们的孩子》(Our Kids)更接近。但是需要说抱歉的是,在这篇读书笔记里,更侧重普遍适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而较少陈述贫困儿童成长的问题。

  读别人的故事时,再回到这篇读书笔记一开始提出的一个词,成功。成功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当你看着怀中懵懂娇弱的小身体时,觉得它太过遥远和压迫,但谁会拒绝成功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性格的力量》可能适用所有类型的家庭,不论是富裕、过得去还是贫穷。

  其实我们自己也听说,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童年时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比技能的获得更重要。然而落实到实践中,总还是有点不踏实,担心没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商,错过了任何一个学习知识的机会。

  而这本书就是给我们丰富的实证和实验证据,让我们对这样的说法吃一颗定心丸。

  无论是面对小宝宝,还是大孩子,让我们把关注点多放在性格,习惯上,少放在考试分数,智力性测试上。前者才是对长期发展更重要的因素。

  职场妈妈请不要焦虑和自责,如果家中有长辈平时照顾,请放心他们会和我们一样关爱孩子,给孩子及时的回应。我们只要在周末或者假期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就好。有温暖的稳定的照顾者,宝宝们会安然度过婴儿时期,枝繁叶茂地奔入童年。

  不要剥夺孩子经历失败的权利,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少的介入保护。越早有挫折,越早学习面对失败,长大了以后也会越从容的处理挫败。

  这并不是说家长完全放手,而是要参与孩子失败之后的阶段,分析行为,整理情绪。和孩子一起处理失败的时候需要坦诚直言,也要表达我们的爱和信任。

  这一点其实并不需要等到孩子长大了再开始。很多婴儿或者学步儿各方面能力尚未发展,但心中却有大大的自我,常常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这也是学步儿情绪容易崩溃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在和他们互动的时候,看到并理解他们的挫败感,谨记失败是机遇,珍惜这些机会,引导,陪伴和鼓励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他们不懂事,容易急,跟我们闹。这样说,其实是我们不懂他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