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人格经典读后感10篇
《隐藏的人格》是一本由黄国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一):《隐藏的人格》:认识、平衡每一个隐藏的自己,做最自由的人
隐藏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不同的人总有着不同的面孔,比如对你家人是一种,对公司同事老板是一种,对了陌生人又是另一种。那么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用不同的面孔对待不同的人?用这些面孔对待不同的人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隐藏的人格》。 《隐藏的人格》是国际人格面具研究院院长黄国盛二十年实践咨询经验分享,本书揭秘人格分裂、强迫症、矛盾型依恋、癔症、焦虑症、完美主义人格等20种人格障碍,是首部全方位解读心理学大师荣格人格面具理论的著作。 黄国胜,已出版专著《佛教与心理治疗》《心灵之约》,2005年开始涉足团体治疗,2015年6月创建“国际人格面具学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本书《隐藏的人格》的书中内容
1. 人格面具是人格的最小单位,他应该是自我统一的,一个人如果不喜欢自己,说明他有两个面具,其中一个不喜欢另一个面具,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具,互相喜欢就能统一,互相不喜欢就会分裂。
2. 进取心就是不安于现状,说明对现状不满,在很多情况下,恰恰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满,而把不满情绪向外投射。
3.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一个人做决策,其实就是他的所有人格面具“集体决策”。
4.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一个面具只有一种表现或功能,症状转换其实就是面具的转化,一个面具出来,另一个面具就会做出反应,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面具,最后表现为症状。这样的连锁反应成为面具链。
5. 分裂会导致对抗,有你没有我,有我没有你,这种情况常见于强迫症和边缘性人格障碍。对抗导致压抑,其中的一个被排挤到无意识里,压抑的结果是1.面具单一,二被压抑的面具偶尔冒出来导致心理障碍发作,三被压抑的面具暗中捣乱,干扰正常的心理活动,四压抑的面具被投射到别人身上。
6. 面具没有好还,每个面具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使用的情境,只要用的恰当都是好的。人格面具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可以是友好的,也可以是疏离的,或者对立的。
7. 人格面具的来源最早有荣格提出,意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模式。
8. 有人把心理活动分为四块1为无意识;2为隐私;3为盲点。4为意识。心理咨询主要作用于盲点,通过了解盲点,渐渐缩小盲点。
9. 面具分析是面具治疗的一个步骤,通过面具分析,可以了解他人或自己的人格。一切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心理治疗就是对人格面具的整理,修复,重建和整合。
10.人格面具主要是通过内化和实践两种方式形成的,内化也成为模仿,就是把他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乃至思想感情记录下来,形成客体面具。实践就是通过身体力行把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思想感情记录下来,形成主体面具。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二):没有面具,我们无法生存
原以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直带着面具很累,需要在旅行中或独处时摘下面具,做最真实的自己。
其实,即使在做我们喜欢的事情,或者是独处时,我们依然换了另一副面具。
成长就是不断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过程。人格面具越多,人格越丰富多彩,越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顺利地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在第一章中,黄国胜给我们介绍了人格面具理论。
人格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人格面具的总和,一个人格面具是人格的一个侧面,或者“部分”,也称子人格或亚人格。
人格面具最早由荣格提出,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模式,是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在第二章到第八章,作者依次介绍了各种人格面具,包括我们熟知的分裂(多重人格)、对抗、单一、发作、主导和潜在、投射、假面具等。
【分裂】
我记得自己在看韩剧《kill me heal me》的时候,除了惊讶演员的高超演技外,还第一次了解一个人的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是分裂的产物,多重性格是分化的产物。
多重人格面具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独立形成、面具差别太大、面具之间无共同语言、创伤的结果。但最常见的,还是因受创后衍生出新的人格面具来承受痛苦。
作者举出了一个多重人格杀人事件案例,告诉我们,通过杀死人格面具来消除面具的分裂,只会加重分裂。真正的整合应该是让各个人格面具停止对抗,和睦相处。
【对抗】
对抗型人格面具是指面具之间是对抗的关系,比如轮流出差、互不相见。比如,强迫和反强迫的对抗面具,反强迫面具不理解强迫面具,所以这样的人容易不断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做了也知道不应该做,不做吧心里难受。
【单一】
只有单一的面具并不是一件好事,说明在不同的场景中,患者只有一副面具,无法适应不同的人和事。
有三种情况
主导面具非常突出。某个面具非常强大,与之对立的面具没有机会露面,给人感觉性格比较偏,不全面。除了主导面具之外,还有一个面具,频频露面,强迫性重复。【发作】
其实不用过分担心面具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危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会发现被压抑的面具并整合这些面具的良机。
【主导和潜在】
事与愿违:潜在面具不想成功,所以努力后无结果。身不由己:做出一些与主导面具的目标不一致的事情。自我拆台:很想做是表面现象,潜在的面具根本不想做,最后干脆不做或做不好。强迫性恐惧:害怕,不应该害怕,希望害怕的事情发生,心身障碍:无能为力,被压抑的面具借助躯体症状干扰了正常的活动,比如失眠、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投射】
把自己的期待面具用在别人身上,最常见的就是父母会按照自己期待的孩子的样子,来培养孩子。
【面具不等于假面具】
真我即人格,由各个面具构成。如果去掉所有的面具,剩下的并不是真我,而是阴影,即人的动物性。
真面具是整合的面具,假面具是分裂的面具,虚假的面具是社会所倡导的、总是出现在前面。
在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了面具重建技术。
一、分析
三、面具疏离、分裂和压抑的治疗手段:整合
四、面具发作、干扰和投射的治疗手段:安置
所谓的安置,是找到适合面具的情境,把它限定在特定的情境中,安置适用于发作、干扰和投射。
五、面具的新建
1、模仿
2、实践
3、扳机点技术:面具是被各种线索激发的
4、换位思考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三):每个带着面具的人都丧失了廉耻心
01 滴滴打车的流行,在我看来,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角色虚荣感”,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高高在上和趾高气扬。这种本性成为促使滴滴/uber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我个人也钟爱滴滴,平均每月都能花费1000多元的打车费。还记得滴滴/uber没有流行起来的2015年前,我的出行交通工具除了地铁,就是公交。不愿意打车,虽然主要原因是因为心疼钱,可实在也是受不了北京的车师傅那副爱答不理的样。尤其是当下雨/下雪/烈日暴晒/着急办事赶时间时,眼看着一辆辆“空车”蹭蹭跑过却不停车,内心忍不住骂街。 滴滴绝对是人们出行的一缕春风,悄悄地一单单刷走我们的钱,更叫醒了我们愿意装逼的心。终于,“装逼做主死虐别人”的时候到了。尤其是上班族,平日里在工作中装孙子低三下四受奴役够够的了,终于有了除吃饭对服务员撒气外,另一个出气端姿态的对象了,还不使劲做好“上帝”这个角色。 上周跟雅頮外出办事,吃完午饭都三点多了,又累又困。心想,也不是很远,就打着滴滴快车回家吧。大家常用滴滴软件的人,应该知道,如果没有选择“不拼车”服务,系统会默认是愿意拼车。所以我们也没在意。心想,一般情况也拼不成功的。哪谁知,滴滴快车到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不但拼单成功,而且是一对情侣。我的天哪,那个男生得有180斤。 看着这对情侣在后座,我跟雅頮说,你不是容易晕车吗,你坐副驾驶把。我坐后面。而且我当时是觉得我男人坐后面也坐不开啊。我打开车门,上车。那个胖男人竟然没有一丝丝往里挤一下给我让点位置的意思。我已经对他们没啥好感了。心想没多会就到家了,就上车了。 因为是下午,估计大家都有点困,旁边的情侣竟然香香睡起来,胖男人还打着呼噜。身上不时传过来阵阵味道。估计是太胖了,有点出汗。总之,很不好闻。我心里默念快点到吧快点下车吧,简直太遭罪了。北京的路况大家都知道,周末这个点几乎全程拥堵。老师傅大约有50岁,是个老北京,想必是为了大家方便,便擅自走了小路。我和雅頮虽然醒着,但向来坐车不问路的,各自玩着自己的手机。这时,老师傅的手机响起来,是自己的老伴。 “到哪里了?还有几单就完成任务了?” “清河呢,拉完这单,再有两单” “是嘛,真厉害。手机还有电不?” “有呢,能撑到家!” “那就好,我去买菜,一会开始炖鸡,你拉完就回来哈。我等你吃饭。” “得咧” 老两口秀着恩爱,瞬间我觉得暖暖的。 02 胖男人想必是被电话吵醒了。醒来还擦擦口水,推推眼镜,看了两眼窗外,不满地问道“这是什么路!” 师傅解释说小路不堵,转得小路。 胖男人不耐烦地说“那我们几点可以到!”老师傅说得先送我俩,才能送他们。 这时,胖男人的姿态端起来了。 “如果4点半,我到不了目的地,我给你差评,最多一星。” 老师傅以为他开玩笑呢,就笑眯眯地说:“给一星也没办法呀,按照拼车规则,我得先送人家俩人呀。” 胖男人反驳道:“真他妈后悔拼车。我手欠,点错了。不过,我点错了,责任也得你来背。我不会给你好评的。” 老师傅也不耐烦了,“你这不是不讲理嘛。既然着急,就应该打专车,或者不要拼车嘛。”老师傅还算是讲理人,而且态度一直还不错。我想到老师傅的夫人或许正在去买母鸡的路上,估计也想不到自己老伴正在伺候一个事逼。 这时,不巧,小路迷路了,师傅不得不掉头回到另一条主路上。胖男人这时的“顾客是上帝”面具又带上了。“你看,你路都不熟悉。耽误我们共同的事件,我肯定给你差评。你这破导航也不好使。” 师傅无奈地说道“行,确实走错了,你给我一星,我也接受。我这个是系统内置的导航。” 雅頮觉得挺尴尬,赶紧插话“我认识这儿,立着我家挺近的了,马上就到了。” 我实在不想闻胖男人身上的汗味了,到了家附近的十字路口,我便跟雅頮说下车吧,正好买点水果。胖男人这时候还在发牢骚:“你,赶紧下载个百度地图,重新导航。” 老师傅说:“行了,小伙子,这一单我赔给你现金,你下车再叫个车吧。一星二星的随你。我不伺候了。下车了。” 胖男人,这时没了心气。我关车门的时候,只听到他一句:“呵呵。” 03 我实在不想给胖男人扣上没素质/没修养这样的帽子。我想到了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人们很容易将自己扮演的角色和面具当成是自己,而且,特别容易按照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带上了下属的面具,就可以面对上司的要求低声细语;带上领导的面具,就可以官僚气上身,说三道四;带上顾客的面具,就可以对服务员颐指气使;带上甲方的面具,就可以努力摆高姿态。这个男人在工作中肯定没有这么强势和蛮横,因为一个戾气如此重的人在生活中其他的角色一定压抑了很多的情绪和意识。而且,他应该是对任何人格面具都同化地很彻底的一个人,既然可以在滴滴师傅面前好好耍一把“顾客就是上帝”的威风,又是言语讽刺,又是差评威胁,很好地在这个角色位置上去奴役别人。那么,在其他的角色上,他又如何能够表现真实的自己呢? 远远不如滴滴师傅,即使做着服务别人的活,也不卑微地赚钱。既然你如此装逼,不伺候也罢。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四):《隐藏的人格》: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才能远离苦恼
“面具”最重要的作用是遮挡,如果一个人戴上面具,就会遮挡住他原来的样子,别人便不能认出他了。由于面具的特殊作用,“面具”这个词在人们的印象中自然而然的附带了“假”这样一个义项。
“人格”这个词听起来可能就比较抽象了,用专业一点的语言解释一下,人格就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说一个人人格怎么样,几乎就是对这个人最全面、最整体的评价了。
那如果“人格”和“面具”组合在一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虚伪?虚假?装?演……
“人格面具”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不真实,然而,这种本能的反应却是对这一理论最大的误解。
“人格面具”这个词最早是由荣格提出来的。一方面,由于荣格自己在40岁之前的人格面具过于膨胀,另一方面,荣格在研究人格面具理论时,所采用的个案多来自上流社会,而这些人的问题就在于放下过于厚重的人格面具。因此,直到今天,国外成熟的荣格派分析师还是会把人格面具当作“虚伪”的同义词,国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国内外对人格面具的理论研究推进还是比较缓慢的。
本书的作者黄国胜医师在正确理解人格面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众多的心理障碍案例,对人格面具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设性的提出了治疗心理障碍的方法——进行面具的重建。
这本书可以告诉你,如何解答自己的心理困惑,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
一、什么是人格面具理论?
“人格面具”一词意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简单来说,人格面具是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的产物。人格面具是人格的一个侧面,人格就是由许许多多的人格面具组成的。人格面具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公开、隐私和独处之别。
一个个人格面具可以说是一个个完完整整的人,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性别、年龄、性格、爱好、行为方式、打扮习惯和外貌特征。
新一代实力派演员张一山在《柒个我》中饰演的沈亦臻就有七重人格,他的每一个人格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的不同人格面具性别上也是可以不同的,其中莫晓娜这个人格就是一个女孩儿形象。这七个人格行为方式、打扮习惯完全不一样。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就算电视剧不说,哪个人格上线了,我们自己都能一目了然。
如果一个人的所有人格面具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融洽的,那么人格面具越多,越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在与各种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越能得心应手。
我们说有些人情商很高,和各种圈子里的人都能相处的特别融洽,他知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处理起事情来让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很舒服。其实就是因为这种人拥非常丰富的人格面具,并且他能够轻松驾驭这些人格面具,让它们和谐相处。 正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然听上去让人不舒服,但是细细想一想,这确实是有道理的。
有人会觉得,戴着那么多人格面具,活的累不累啊。其实,越是人格面具丰富的人,活的越是轻松洒脱。因为不管哪一个人格面具,都是这个人整体人格的其中一个展现。只不过在不同场合,这个人把不同的自己展示给了别人。面具虽多,对于他来说,可不是累赘。
比如有些人爱听歌,我唱歌给他们听;有些人爱观舞,我跳舞给他们看;有些人爱听段子,我给他们说段子。唱歌、跳舞、说段子,哪一个我是假的呢?哪一个都不是。唱歌的我,跳舞的我,说段子的我都是真的我。你看,我在很多群体都受欢迎,我怎么会活的很累呢?
二、用人格面具理论分析心理问题
如果一个人有非常丰富的人格面具,并且各个人格面具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那么这个人心理就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个人格面具,或者说一个人有非常丰富的人格面具,但是各个人格面具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甚至是对立的,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说心理障碍。
1.单一人格面具
单一人格面具的人非常有个性,非常“典型”,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个模样。但是单一人格面具的人只能适应一种环境,换了环境就会很不适应。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想必很多朋友都看过。在肖申克的监狱里,有一个图书管理员叫老布。他在监狱里被囚禁了大半辈子,已经适应了监狱的环境,出狱之后的他对眼前这个陌生的环境无所适从。像老布那个年龄的人,已然失去了独自一个人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他对眼前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恐惧,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2.分裂的人格面具
一个人的多个人格面具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分裂的,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多重人格。各个人格面具之间失去了联系,各自为政,它们虽然共用一个身体,但是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它和多重性格不同,多重性格是分化的结果,各个面具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各个人格面具可以形成一个和睦相处的整体。
在电视剧《柒个我》中,沈亦臻的七重人格是分离的,沈亦臻就是主体面具,崔皓月、朱长江、莫晓娜、莫晓俊、星星和×先生就是客体面具。他们之间没有联系,互相不认识。客体面具出来闯祸,主体面具浑然不知。沈亦臻就是典型的多重人格患者。
我们身边像沈亦臻这样典型的多重人格患者并不多,但是轻微的人格分裂患者还是比较多的,每个人都是“两面派”,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都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那么不好的一面只能在家人面前释放。比较严重的两面派可能就比较极端了,好的时候非常好,坏的时候像魔鬼。在公开场合扮演着老好人的角色,但是回到家里就成了暴君,对家人又打又骂。当然这也不算人格分裂,只能说是轻微分裂,因为这两个面具是互相认识的。
3.对抗的人格面具
除了单一的面具、分裂的面具,还有对抗的面具。强迫症、完美主义,其实都是对抗的面具在作怪。
在对抗的人格面具中,我想说一下矛盾型依恋。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冯远征饰演的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主安嘉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印象里,冯远征几乎成了家庭暴力的代名词。在梅婷饰演过的所有角色中,我唯独对梅湘南印象最为深刻,一个被打惨了的可怜女人。
从人格面具理论的视角看这部电视剧,安嘉和对梅湘南既爱又恨,爱恨交加,这就是矛盾型依恋。在感情上,安嘉和确实是爱梅湘南的,和梅湘南的结合让他在失去前妻的痛苦中重获新生。安嘉和同时也是恨梅湘南的,因为梅湘南向他隐瞒了曾经被强暴的过去。既爱又恨,导致了安嘉和每次对梅湘南大打出手之后,都会认错,祈求梅湘南的原谅。
《隐藏的人格》这本书还提到了发作的面具、干扰面具和投射面具,读过之后,让给自己及周围人的一些行为找到了答案。
三、如何运用人格面具理论解决心理问题
“一切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心理治疗就是对人格面具进行整理、修复、重建和整合。”
1.面具分析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问题是什么。其实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自己是不太容易察觉到的。即使是周围的人,除非他们也有这样一副面具,否则,他们也很难说出你的人格面具。所以在进行面具分析的时候,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黄国胜医师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八种方法,分别是观察法、问题法、成长史、家谱图、关系网、向量图、配对法、动力学等。
真正了解一个并没有那么容易,不要随随便便对一个人下结论。
2.面具单一和面具分化不良的治疗手段
面具单一并不像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的那样,是真我的展现。通过对人格面具理论的解释大家也应该知道人格面具不等同于假面具。每一个人格面具都是人格的一个真实侧面。一个人如果只有一个人格面具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所以就需要对单一面具进行分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境,建立起多个整合的人格面具,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同样的,面具分化不良的心理问题治疗,也是针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内容进行矛盾分析,帮助其进行合理的分化。
3.面具疏离、分裂和压抑的治疗手段
既然面具之间是疏离的、分裂的、压抑的,就需要对其进行恰当的整合,整合的同时让压抑的面具得到释放。黄国胜医师认为整合的方法就是让所有的人格面具相互认识、自我对话、求同折中、实现转化。
《柒个我》中沈亦臻慢慢靠近自己的过去,慢慢认识了自己的所有人格面具,并开始接纳他们。最后,沈亦臻这个主人格亲自送走了其他六个次人格,最终实现的其实是所有面具的整合。
4.面具发作、干扰和投射的治疗
不要试图消灭你不认同的人格面具。在黄国胜医师看来,所谓消灭,其实就是压抑。一味地压抑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正确的治疗方法首先是要了解这个人格面具,这就需要刻意制造情景,把隐藏的面具引出来。然后为这个面具设定适当的情境,告诉自己,什么时候可以使用这个人格面具,让它有得以释放的机会。逐渐的实现面具的整合。
5.面具的新建
关于面具的新建,黄国胜医师提出了四个方法,即模仿、实践、扳机点技术、“移魂大法”。
模仿就是通过对被模仿对象的行为特点等进行观察,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当出现一个相同的情境,想一想自己模仿的那个人是怎么做的,自己也去怎么做。这样不断练习,使得角色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人格面具。这种方法,在我看来,对面具单一的人尤为适用。
实践和模仿有些相似,就是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一个面具,然后不断在角色扮演中强化这一个面具。
扳机点就是引出一种人格面具的导火索,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避免点着这根导火索,或者有意识地进行情境替换,避免触动扳机点。
“移魂大法”一定程度上说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什么角色,暗示自己。进行一个角色的替换,也可以说是换位思考。
一个人有很多个人格面具,并不是虚伪,只要面具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就是健康的。一个人只有一个人格面具就要学会去模仿,进行面具的合理分化和新建,以期更好的适应环境。一个人有很多个疏离、对立的人格面具也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学会正视自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接纳所有的面具,让它们和睦相处,实现面具之间的整合,就可以实现自我治疗。
我们说有些人很圆滑,很会说话,其实是他们用对了人格面具。
人生如戏,一个人可以在这场戏中扮演很多个角色。接纳自己的每一个面具,善待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活的才能更洒脱。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五):生活很累?那是因为你带错了面具
文章开始前,我们进行一个小实验
请你闭上眼,联想一下「面具」和「生活」这两个词汇,并记录最先跳出来的三条信息。
「每个人都要带着面具生活,为什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带着面具生活?」
「带着面具生活,你累吗?」
「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带着面具生活。」
……
不知道以上列举的几条信息中,是否有你的答案,这是我在搜索引擎中随机搜索的结果。
「面具」这个词,在如今的生活感悟中,大多只能算是一个贬义词。追根溯源,面具在远古时期,是人们出于对神灵和大自然的敬畏,而制作出来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为何我们会渐渐扭曲了「面具」的含义?为什么保护我们的工具,现在却变成了痛苦的枷锁?这是因为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思维和情感也越发复杂,如果我们无法正确认识自身人格的多样性,就会为自己「拥有两幅面孔」而感到虚伪、自责和痛苦。
著名心理学家黄国胜先生所著的「隐藏的人格」一书,通过剖析「人格面具」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并结合众多实际案例,向广大读者解读心理障碍及内心痛苦的来源,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变化。不论是积极的、消极的、光明的还是阴暗的,只有正视自己内心的各种声音,找出隐藏的事件原因,才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追寻我们想要的生活。
一、究竟什么是「人格面具」呢?
人格面具,意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模式。它是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成长就是不断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过程。 而人格是由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表现(即人格面具)构成的。以上书中的解释,是不是让你对「面具」的理解,更加正面一点了?其实你也可以用另外一种解释代替,那就是——人类在生存和成长过程,由于外界信息而自动形成的一种高级的「自我保护机制」。
就好比我们在职场工作, 白天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必须保持冷静、专业和谨慎的形象,以此获得更好的工作表现和升迁机会。到了夜晚,和朋友聚餐时我们又展现出幽默、豪爽和随性的一面,让大家喜欢。回到家中,面对父母我们可能是一副乖巧、稳重的模样,在丈夫或者妻子面子,又要展示不常见的亲昵和性感。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谓「不同的面孔」吧。但是这些戴着不同「面具」的你,难道就不是真正的你了吗?只能说当你面对不同情境时,你会调动你对生活的认知,来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应对,这就是人性的「趋利」本质。而这些不同的行事风格,最终组合成了你作为一个社会人的面孔。
如果丢弃社会人的一面,在我们身体里存在的就是所谓的「动物性」。
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来的远古,原始人饿了就吃肉,渴了就喝水,性也只是繁衍的一种手段。不会考虑不同的食材要用不同的烹饪手法,不会考虑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不会考虑面对不同层级的人,例如长辈、同辈、晚辈之间的语言区别。所以一个现代人,必定是由社会性的「人格面具」和动物性共同组成的。
二、每个人的「人格面具」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格面具」主要通过内化和实践两种方式形成。「内化」也称模仿,就是把他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乃至思想感情记录下来,形成客体面具。实践,就是通过身体力行把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思想感情记录下来,形成主体面具。
婴儿的第一个「人格面具」——「宝宝面具」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先「内化」后「实践」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人格面具的,他接触到的第一个客观面具就是「妈妈面具」。我们常会听到年轻妈妈说「我家宝宝只认识我,只要我抱。我一离开他就会哭呢」,因为即使婴儿还不能看清楚和理解世界,但是他依然能通过微弱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感知到「妈妈面具」。
当我们刚刚脱离了母体环境,处于一种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是非常需要安全感的,而「妈妈面具」就是他获取需求的第一个介质,也就是客观面具。在与「妈妈面具」互动的过程中,婴儿会逐渐形成他的行为模式,就像人们常提醒的「你不要老是抱着孩子哄他睡觉,这样他以后都会让你抱的」,这就是通过妈妈形成的「宝宝面具」,也是人生命中形成的第一个主观面具。
这个观点甚至可以深入到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为什么教育学家常常提倡家庭是「最重要老师」,就是因为父母在孩子「人格面具」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客观面具的作用,这些直接影响了孩子主观面具的形成。就像我们常看到很多卓越的音乐家、演员,他们的父母也多是文艺工作者,很多杰出的企业家,家中也多是有成功经商的长辈。
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亦是一样。我们常会抱怨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还并没有形成「职业面具」。进入不同类型的企业,会成就不同的「职业面具」。在全球五百强企业和在普通小型私企分别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即使学历、知识等起点一样,通过「内化」的过程,最终都会形成完成不同的「职业面具」,而在之后的「实践」过程中,能使「职业面具」得到什么样的升华,这就取决于自身的特质和能力,最终会形成每个人独有的,并影响他人的「职业面具」。
三、心理障碍是如何形成的?你为什么会带错「面具」
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人格面具」而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 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人格面具」,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但面具多了,互相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内心冲突。「面具」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来自面具和面具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则是来自于面具出现的时机和情境之间的不恰当性。若不好好处理,激化的后果往往会造成「人格分裂」「边缘性人格障碍」「躁狂与抑郁的双相障碍」「强迫症」「矛盾性依恋」「决策困难」「冲动控制障碍」等等十几种心理障碍。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面具和面具间的关系。
第一种,是面具和面具间可以和平相处,比如你的「职业面具」是一名老板的秘书,你每天保持微笑,彬彬有礼,所有文件都处理的井井有条。然而你的「妈妈面具」是一个有主见又严格的形象,能很好的照顾孩子的衣食,但是面对孩子的过错和任性,也会坚守你的观点。虽然这两张面具有一定的不同点,但是共存下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第二种,是当两张面具的表现完全相反。从心理学产生的原理来说,「人格面具」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拥有一个勇敢的「面具」,也就会产生一个「胆小」的面具,往往这一对相反的面具,若谁在你的人格中占了上风,那么你的决定就会倾向哪一种特质。所以我们常在做决定时,仿佛有两个人在你的心里对话,这就是面具与面具之间的沟通,是我们人类心理学中最基础的活动表现。
而第三种,就比较危险,你心里的某一个「人格面具」被隔离,无法和其他的面具沟通,久而久之压抑下去,最终爆发时,就会造成人格障碍。一般这种隔离型的「人格面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的相反面具太过于强势。我高中时有个室友,她一直是大家的“开心果”,经常被大家开玩笑也不会生气,寝室里的苦活累活她都抢着干,可是突然有一天,她居然拿着剪刀差点刺伤了一个同学。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是因为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崩溃了,导致发疯了。她的初期算是非常强势的「讨好者面具」,将自己的「废物面具」完全压制,可是由于成绩的下滑,他无法遮掩也无法改变时,最终爆发出了「冲动控制障碍」。另外一种,是由于收到了某种重大的创伤,平时被自我防御机制给保护起来,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爆发。例如一些女孩很小的时候被性侵,虽然那些记忆不是特别清晰,但是长大后遇到男人或者更加亲密的行为时,往往就会爆发出来,形成心理障碍。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面具和情境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一点非常好理解,我们身边每天几乎都会发生。最常见的就是夫妻间,比如丈夫是一个公司的领导,如果每天下班回到家中,他依然还用管理下属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妻子,那十之八九,今晚一定是一个争吵的夜晚。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及时进行「面具」的更换。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复杂,难道我们就不能甩开这些面具吗?
提出「人格面具」理论的瑞士心里学家荣格用一生向你证明,你甩掉他的下场只会更惨。他在几次学术研究的鼎盛时期,都企图甩掉自己的「人格面具」,回归自我,例如和弗洛依德决裂,例如抛弃之前的研究成果几次开启新的领域,导致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最终在70岁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写下了他的学术研究和自传,向人们证实了,任何人都是不可能丢弃自己的「人格面具」而生存的。
你只能学习如何与自己的「人格面具」和解,如何帮助你的面具们进行沟通,如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他们整合成真正适合你的,健康的「人格面具」,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生活。
四、如何重建「面具」,让我们健康、快乐的生活。
「人格面具」一旦形成,永远不会消失。所谓消失或消灭,其实就是压抑。压抑的面具迟早会冲到前台,导致心理障碍发作,或者干扰当事人的行为。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接纳和整合。我们来探讨一个书中提到的著名案例,电影《致命ID》。
电影的主人公因为一起杀人案被起诉,由于他是多重人格患者,身体里拥有11个人格,因此专家们在如何处置他的问题上存在很大争议。最终专家们设定了一个场景,引出了全部的人格,决定要找出他的杀人人格,并试图对他的人格进行整合。可主人公的几个人格陆续被杀,致使他的人格越发紧张和混乱,接着心理专家利用「保镖」的人格,认定了「假警察」的人格就是凶手,并与他同归于尽。只有妓女的人格活了下来,她改过自新,搬到了其他的城市生活,可是她还是被人杀了,原来还有一个小孩的人格活着。最后,小孩控制了主人公,并杀掉了现实生活中的心理专家和狱警,并越狱逃跑了。
在破案的过程中,心理专家多次被小孩人格误导。因为心理专家一开始是抱着揪出凶手的目的在进行观察,而不是用治疗的角度去观察。如果他能更深入的去了解每一个人格的生成原因,并且利用面具间的对话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或许他就不会被小孩人格误导。
为什么妓女人格会活下来?主人公的母亲就是一名妓女,按道理他应该是他儿时的阴影和创伤,在所有人格融合后,不应该留下一个负能量如此强大的人格。既然留下了,那一定是还没有真正的融合,他只是带着「角色面具」,真正留下的,是「小孩面具」,这个面具代表了主人公儿时受到的所有屈辱,所有创伤,致使他痛恨所有人,致使他有强大的力量压制和杀死了所有其他的人格,最终成为了复仇的使者。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
要重建面具,必须要对其进行分化和整合。分化就是要把各个面具区分出来,整合就是要把梳理或对立的面具统一起来。你可以回顾自己的一生,那些重要的阶段,记忆深刻的事情,对于你而言重要的家人、朋友和爱慕者,找出形成你「人格面具」的原因,千万不要回避那些你不想碰触的回忆,你越是压抑,他们就会在暗处,滋长成更强大的恶魔,第一步,你必须面对和接受他们。
然后介绍你的面具互相认识,想办法进行沟通和对话,找出折中的办法进行融合。就好像《致命ID》这部电影中,最后剩下的妓女和小孩的「人格面具」,我们尝试思考一下,小孩人格对于妓女人格的怨恨来自母亲,母亲不仅是妓女,并且经常打骂他。如果心理专家能做好调查,有意识的引导小孩去了解自己母亲的生活,了解妓女的无奈,妓女的悲惨以及母亲打骂他的原因等等,只要小孩对妓女的人格产生了「共情」或者「怜悯」,或许小孩就不会在最后杀死妓女,也许也不会杀死现实中的人们。这就是面具间沟通的作用。
作者黄国胜先生,是一位致力于心理治疗本土化的专家,从事临床研究三十余年,对于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研究颇深,《隐藏的人格》一书的写作的角度和方式,都极容易让人理解。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黄国胜老师分享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值得实践和研究的课题。而对于更为广大的读者来说,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大家正视都市生活压力所带来的焦虑、抑郁、躁郁等情绪通病,让你知道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并不是「废物」或者「无药可救」,你只是需要更科学的指引,甚至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让我们为自己戴上这世间最美的「面具」,就像戴上一条无与伦比的项链,就像戴上结婚时神圣的钻戒,只有你学会了解自己,正视自己的一切,你的「面具」最终才会无坚不摧,
你才能允许自己被别人爱,也才有可能真正的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