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浪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海浪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6 03:1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浪经典读后感10篇

  《海浪》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海浪》读后感(一):诸神手中的道具

  连绵不绝的激情,像海浪一样贯穿始终,起伏,碎裂。 与杜拉斯相似小说完美展示女性所特有的敏锐的近乎神经质的感觉结构赏心悦目。 最后长达八十页的独白。我怀疑伍尔夫是一直处在亢奋状态写作的,就像刚起床时从混沌脱身而出的意识状态。 写着费神,读着也费神。 像海浪一样无法理解

  想起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伍尔夫。海浪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诸神手中的道具。(隐喻的具体形式

  《海浪》读后感(二):刚开始难读进去

  刚开始难读进去,没懂这一个接一个的独白是在做什么。深夜里静下心来时读完,想回头再看。

  全新的格式。 海浪,太阳角度从黎明到早上到正午到午后到黄昏到黑夜时间水滴滴落,树的四季流转生命像树一样生长年轮

  伯纳德说,奈维尔说,路易斯说,苏珊说,珍妮说,罗达说。还有从未出现无处不在的帕西瓦尔。六个人如诗如梦话的独白,彼此衔接像一首完整的长诗。珍妮亲吻了路易斯,伯纳德追赶上了看到这一幕眼中噙着泪水的苏珊,拿着扫帚的男人和坐在桌前写字的女人。罗达是永远身上湿漉漉的水中仙女,她说,我连面孔也没有,后来她飞过他们的头顶,去寻找荒漠里那金黄的圆柱。奈维尔坐下来,每一次有人开门他都在心里呼喊一声:他来了!他等待的帕西瓦尔死在了印度。路易斯坐在打字员中间,看见尼罗河边头顶红色瓦罐的妇女,他的澳大利亚口音和在布里斯班银行干事父亲。珍妮燃烧一样的转圈舞蹈,她往脸上扑了扑粉,临别时按住头发以免被风吹乱。苏珊穿越原野庄园,在饭店里她对着珍妮藏起自己红通通的双手。伯纳德编织着美丽辞藻,他容纳所有的一切,他手里握着一张火车票。最后一程他看见死亡,他猛扑过去,就像当年在印度骑马驰骋的帕西瓦尔。

  《海浪》读后感(三):樹

  “我们四人围坐在树下,听昆特讲他和新女朋友的相遇。其实他们都已经没在听了,我也是。伯尔望着树干,莫里斯在拔刚发芽的小草,我抱着膝盖看着昆特的眼睛嘴巴,然后昆特的声音就远离了。啊,我的表姑妈,她的眼尾有一颗和昆特一模一样的痣,但她却因为那痣死掉了。昆特,我比你们都要虚伪。昆特,你怕吗?你也会像她一样死掉啊。昆特,就算没有人在听,也请你说下去吧,在你死去之前,把你想说的话都说了吧。”

  “我们四人围坐在树下,听昆特讲他和新女朋友的相遇。我敢打赌没有一个人在听了。啊,爸爸昨天给我买了新的鞋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草染上了汁液可恶的草,你是在怨恨我踩伤了你才这样报复我吗?我哪里有错,你若老老实实缩在土里,我怎能踩你?啊,昆特还在讲,何时能是个头?我真希望他现在就哑了,再也说不出话来。当真如此吗?不,不是的,昆特,你还是说下去吧,大家都各怀心事,只有你是那么不同。我羡慕你的滔滔不绝,在那羡慕中或许我能忘记烦闷。”

  “我们四人围坐在树下,听昆特讲他和新女朋友的相遇。阿塞涅假装出一副听得很认真样子,莫里斯和我一样冠冕堂皇。阿塞涅,他什么时候能像莫里斯和我一样坦诚?啊,阳光,阳光从树叶缝隙中洒下来。和从昆特嘴里跳出的无用字句相比,就连阳光也显得比平日更可爱。昆特,为什么一定要喋喋不休呢?不是所有人都会像阿塞涅一样听你说啊,哪怕他的认真也是装出来的。昆特,停下来吧,你知道没有人会开口打断你。昆特,除了静默,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四人围坐在树下,只有我一个人在讲话。我在讲什么呢?我也不知道。那些字眼兀自从我的嘴巴里跳出来,而我还没来得及认识它们。阿塞涅,你能理解吗?那些从我身体里剥离出来的东西,它们只能奔向你,所以请你务必接纳它们。伯尔,阿塞涅,莫里斯,我不是一个人在讲,我讲的不只我一个人,我们的面孔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我们朝向四面八方,却又围坐在同一棵树下。无论是当下还是以后,我们都从不属于自己,也不将属于任何人。我知道,不会有任何人开口打断我,但我会一直讲下去,带着你们的同情忧虑,以及那未知恐惧。”

  19:37-21:51

  《海浪》读后感(四):人生如浪

  人生如浪。时间如浪。意识如浪。

  这是一本看似描写意识流,实际探讨人生状态的书。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依相符同频共振但又各有发展轨迹关系。它是围绕着时间轴螺旋前进的一条意识之流,持续不断地从六个人脑海里钻进钻出。以六个典型人物性格来探讨自我与生命。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本书比较难读,庞大的意识点像巨大的鱼群似的在海里串来串去,密密麻麻,看书的过程中读者脑子里也一直平行着自己的时时刻刻,书会勾起读者自己的意识点。不用理性逻辑思维去理清楚线索或叙事,需要直接用感受力去感受这不作品。这也是书的高明之处,不过真的极易走神。

  《到灯塔去》给人的感觉更真实,更像实际发生的意识的涌动,伍尔芙在用写实的手法写意识,但《海浪》的意识描写是抽象的,是被提炼被诗化的意识。《海浪》用人物独白的方式形式新颖整体,但一开始给人很不真实的感觉,因为人是不会这么说话的,这样诗意文字套到人物独白上一开始让我很不适应,觉得很做作。我试着自己写意识流的文字,一尝试就会开始静静观察自己意识的流动发现如果要用文字描述清楚意识流还是得用《到灯塔去》的方式,一种外观性的描述加上真正不同意识涌现的声音。比如一个人从我面前走过,我意识反应涌出的声音是腿粗衣服花,但要描述清楚这个得加上外观性即作为观察者的描述:这时走来一个中年老女人。伍尔芙在这本书中重点还在如实描写意识的尝试上,而在《海浪》中重点则是用她内心提炼了的,诗化了的意识流探讨生命的真实的本质,所以海浪会更令人着迷。这时一本现代主义的抽象小说。

  美文摘抄

  然而我是谁,我,靠在这扇门上用猎狗似的鼻子警惕着四周的人是谁呢?我觉得有时候(我还不到二十岁)自己不是一个女人,而是洒落在这扇门上、这片土地上的亮光。我就是四季,有时侯我想,是元月,五月,十一月;是泥泞迷雾,清晨。我不能任人摆布,也不能温雅随波逐流,或是与别人融合相处

  你们生活中那些苦恼分歧,对我来说早已一夜一夜地解决了。

  凡事莎士比亚懂的东西,我也全懂。

  又是一次芸芸众生纷纷醒来。

  我冷嘲热讽地大声叫嚷着,同时又仰望天上快速漂游的浮云痛感到我自己的失败;意识到自己渴望自由;渴望逃避;渴望受到束缚;渴望有个了结;渴望继续下去;渴望成为路易斯那样的人;渴望保持自己

  海浪拍岸声声碎。

  《海浪》读后感(五):时时刻刻

  特别喜欢作家别致的结构安排颠覆传统的意识流,关涉语言秩序存在、时间、神、人生与虚无。读书的过程恬静稳妥而瑰丽,爱不释手,既惊讶诗歌般的语言,又惊讶于思想深刻透彻

  我不想显得出类拔萃,由这座黄钟面的、老是滴答作响的大钟支配生活意义已经离去

  世界就是一个整体,而我则在这整体之外,哭喊着:啊,救救我,别让我被永远赶出这时间圆圈的外边。

  我像从大地裂缝中迸出来的一股 火焰一样跳跃;我摇摆;我舞蹈;我从未停止过摇摆和舞蹈。

  我将终身做一个依恋词语表面意义的人。

  她所拥有的只是崇高和无限,水流和树叶而已。

  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敞开或是合拢我的身体,生活开始了。现在,我正在打开我的生活宝藏

  我要求一切都实实在在,就是全凭这一点,我才能够抓住这个世界。不过,对我来说,一句绝妙的辞藻似乎尤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我能做到总是拉着红色的窗帘,像块大理石似的待着不动,在灯光脸色苍白,只顾读我的书吗?那样倒也算是光辉灿烂一生:沉溺于对完美的追求,沿着词句的曲径探究下去,无论它会将你引向什么地方,进入沙漠,陷入沙流,对于有诱惑和勾引都将视若无睹满足于永远清贫不修边幅,甘心充当笑柄

  它里面有一些金属般的音调,一些完美无缺表述字数寥寥,却诗意盎然。

  我觉得有时候自己不是一个女人,而是洒落在这扇门上,这片土地上的亮光,我就是四季,有时候我想,是元月,五月,十一月,是泥泞,迷雾,清泉

  我们无论干什么都是徒劳的。我们全都被笼罩在一种壮丽协调之中。我们仿佛插上了硕大无朋的鹅的灰色翅膀,全都变得高大庄严、齐整划一,因为我们只有一个愿望——达到目的地

  我们简直就是在虚无中朦胧移动影子空洞无物幻象

  我的身体就是我的向导,就像在一盏灯光的照耀下穿行于一条漆黑的小巷,一样一样的东西都被灯光照耀着走出黑暗进入光圈,,我使得你眼花缭乱,我使得你相信这就是一切。

  我不知道该怎样从这个时刻走向下一个时刻,从这个钟头走向下一个钟头,任凭某种自然的力量去解决它们,直到它们变成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总体,也就是你们所谓的生活。因为你们全都拥有一个目标,你们度过每一天、每一小时,就像一直追逐猎物的猎犬跑过森林中的一根根树干和林中的一片片绿荫。但是对我来说,根本不存在一个猎物或躯体可以让我追踪。而且我没有面孔,就像那涌上海滩泡沫,就像那月光,笔直地时而洒落在罐头盒上,时而洒落在海东青枝叶上。我被风卷入各种各样的大洞穴,并且像一片纸屑一样翻飞在没有尽头的长廊里,我只有用手撑住墙壁,才能从里面挣脱出来。

  然而故事是什么?是我搅来搅去的玩具,是我出起来的一些气泡,是一个圆圈穿过另一个圆圈。

  房间里在持续不断地填塞着知识、苦恼、形形色色野心,非常多的冷漠以及一些失望

  可是我们生活在血肉之躯中,我们只有通过血肉之躯的想象力才能看到事物轮廓

  这种时间水珠的不断滴落跟我失去青春毫不相干。这种时间水珠的滴落意味着时间正在逐渐收缩着趋向某一个瞬间。时间,假如是一片阳光明媚、光影摇曳牧场;时间,假如像正午的田野那样广阔无际,那么它就会成为悬而未决的事物。时间正在逐渐收缩着趋向某一个瞬间。当一滴水珠带着沉淀物从窗玻璃上沉甸甸地滴落下来时,时间也在滴落。这些就是真实的循环;这些就是真实的事件。这时,就像大气中的光辉全都消退了,我看到了那赤裸裸的底蕴。我看到那被习惯遮蔽的东西。

  我的生命,只有当它把它的方方面面全部向很多人敞开时,才会焕发出熠熠的光彩

  我那毁灭了的人生,我那荒废了的人生。

  这个人生活得既不舒适也不富裕,但却富有某种气质,既高贵又不可以造作,这正是写诗的人特别向往的那种非常纯粹的完美风格

  时间又一次使事物的秩序发生了震荡。

  《海浪》读后感(六):魔性之树在心中开花,拼凑成故事

  一系列的独白,以海浪的节奏均衡地出现或消失。弗吉尼亚伍尔夫总是把手伸向她内心的魔性之树,从刹那变化造作涓流的树枝上抓住一些树叶,把树叶拼凑起来,变成了文字。这是我读她的第二部作品《海浪》。

  魔性之树在唱歌,透露出带有魔性的文字,以文字之名行窥视之事,闪现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身影。具有诗歌特征散文,它像戏剧又不是戏剧,文字密切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个人的心灵和一般的观念关系,沉默状态中的内心独白,像生生不息的海浪,自由自在地生成,不需要解释与解构。

作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曹元勇 出版年:2012/5/1 页数:270 定价:28.00 装帧:精装 丛书:译文经典(精装本) ISBN:9787532757459 “我的心在我的粉红色上衣里面不停地跳动,就像这些叶子,虽然没有什么使它们动,却仍在一个劲儿地晃动。现在我闻见天竺葵的气息,我闻见泥土的气息。我舞蹈。我细语。我像一张撒开的光线织就的网将你罩住。我浑身颤抖这扑倒在你的身上。”

  对于修辞来说,是一种技巧,但我们依然要认识到修辞不像是田间的杂草那样随处可见,大部分都是在摹仿或乱写,好的修辞手法真的很难看到。翻开《海浪》被修辞语句震惊,魔性的,诡异的,梦幻色彩的修辞手法。我称之为“魔性之树”,当我们看到泥土,爱情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泥土,爱情,然而作者还看到了其他的,看到了光合作用,看到了泥土被水浇灌虫子在里面爬动,看到主人公看到泥土,闻到泥土后的情绪变化和波动。这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我暂且称之为一种联觉能力。但没有[童真]是无法发现这些的。

  《海浪》故事提炼出来就很简单,六个人的一生,六个人从童年讲到他们暮年,充满琐碎的,日常生活碎片。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事,被同学欺负,恋爱,被老师骂等等。这也是伍尔夫的特点,在《达洛维夫人》中依然如此,像拿着放大镜去看生活,记录家长里短,出门了,去什么地方做了什么,花了很大的篇幅细节描写,放慢节奏,填充情感,一不留神,就会出戏,读者的大脑跟不上节奏。

  我恰恰觉得这是作者神思敏锐的地方,之前有看过LSD药物的书籍,很多人嗑药了之后,感觉世界周围放慢了,伍尔夫好像也是如此一般,不需要嗑药就能进入这样的心灵奇异状态。某个程度看来非常让人羡慕,但随之而来的是她的抑郁,自杀,脑中幻觉的烦扰。

“我想表达的只是心灵的奇异状态。我想剔除所有无关的、呆板无聊的多余词,将这个瞬间完整地描写出来,不管它包含着什么。”

  写过戏剧明白独白是最难写的,每个人心中对世界的投影,要具象的表达出来,那种刹那间的感受,一个个身不由己地灵魂在尘世中讲述体验和感觉。伍尔夫的魔性之树不仅带来了神奇的叙事能力,还让她能对一个事物在不同角度的映射一览无余。对生命、时光与死亡种种的思考,让现今的通俗小说相见惭愧。

“我在劝说她的同时,也在劝说我自己的心灵。因为生命不是单一的;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男是女,是伯纳德,还是奈维尔,路易,苏珊,珍妮或者罗达——我们全都奇怪地彼此交融在一起。”“我用马刺踢着马。哦,死亡啊,我要向你猛扑过去,永不服输,永不投降!”

  我厌倦了词,那不是语言。

  我走入海中,那里没有词。

  海浪声音从四面八方展开。

  意识的缝隙处,

  呐喊和咆哮,

  没有,什么都没有。

  这是我今年读过想留在身边,乃至改编成剧本的故事,不管怎么说,都已经结束了,顺着脑海中的声音一路往下,迅速跌落,眼前闪过的影像奇迹般的定格,儿童年幼时一幕幕的象征,我无法阻止,连成了电影。记忆的幻景,在脑海欢腾,雀跃流入内心的门。

  《海浪》读后感(七):我的声音,我的爱

  我的声音,我的爱

  ——写给弗吉尼亚•伍尔夫

  收割后的庄稼散发着破败的气息,这气息之上伪装了一层生机勃勃的味道,天空湛蓝得像初生婴儿的眼睛,她猜测伦纳德大概就是透过如此湛蓝的瞳孔看到第一缕光,或是他母亲的微笑(掺杂汗水和眼泪)。当她见到他时,秋天还未到来,蓝色的秋天凋落成片片血肉,金黄火红的色彩与战争流血不谋而合。她会想象这是一片海,海上斑驳的浪花形如星星点点的伤口。人,可能会毁于瞬间巨大的能量,然而大多数时候,逐渐的衰败缓慢且永恒的吞噬着心。

  阳光转换角度,她的影子随之移动,由长变短,光波似水浮动在阴影周围,她伸出手,看着影子边缘微妙的融合,好像液体流动,好像……

  一瞬间,她以为鲨鱼游过,随即明白那巨大的暗影来自天上,鱼鳍压迫着她脆弱的神经。恐惧潮水般淹没世界,伦纳德在哪儿?天哪!

  沉寂之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

  我与伍尔夫女士初次见面是在《时时刻刻》的位面里,那时我妈妈正领着我过桥,一辆满载士兵的暗绿色卡车驶过桥面,玻璃碎了,车子像个受伤的蚂蚱,但是难以掩饰喜悦之情,我一直奇怪它有什么可高兴的。车上那么多小伙子都在像我招手,我的大哥哥们,我也一样,怀揣着并不理解的喜悦。在我母亲瘦弱的手臂之中,我向他们挥手,很多年后,我还记得其中一个男孩儿只剩下一只手臂却依然挥舞的样子,他是我见过的最英俊的男孩儿。

  弗吉尼亚的头发飘散开来,犹如塞壬的歌声飘向远方,她肿胀的脸庞依然美丽,生命苍老却盘桓不散,她的眼睛望向我的瞳孔,那里似乎有爱,有绝望,有无法融合的天堂地狱,还有我母亲的尖叫声。

  那一年,乔伊斯先生也去世了。

  伍尔夫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阅读经验之一,在那些狂乱的时代里她从未被人遗忘。语言文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文学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感官体验?伍尔夫用文字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人类所有的感觉,她描绘意识流转的形象,为灵魂的舞蹈谱曲,于是,文学被赋予了音乐与绘画的表现力,艺术才是真实。

  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局限性,因为客观存在是无限的,艺术始终在探究如何使这种无限呈现出人类可以理解的形态。所以刘易斯才会说写作不是为了被理解,写作是为了理解。弗吉尼亚显然在通过文字理解这个世界,她周遭的一切四分五裂,却没有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然后,另一种真实侵入了她的灵魂,在她眼前遮上了一块幕布,幕布上的投影展现着外部的真实,幕布后面嘈杂的声响也在叫嚣着真实,她看到冰山中沸腾的火焰,看到死亡在世间谱写乐章,当生命中的人撕扯她的灵魂,咆哮出无尽的悲哀时,她陷入了另一种真实。

  精神崩溃。

  外表的美丽很重要,她一直相信这点,斯特雷奇帅气的让人难以置信,而且,与他在一起她可以逃开她并不理解的性*欲。杰瑞森湿热粘滑的舌头伸进她嘴里时,她曾想到过死亡的肮脏,就像蛆虫,死亡在不停蠕动着。她下*体的欲望之火从此消失殆尽,因为本该在黑暗里的疯狂被置于日光之下。

  斯特雷奇喜欢男人,友情披着爱情的皮。

  凡妮莎拥有一种诱惑力,像灯塔吸引詹姆斯那样吸引着她。混乱可怕的童年时她便将自己的爱慕通过文字宣泄出来。欲望与爱情永久的隔离使得精神与爱情交织在一起。一旦想起凡妮莎爱着一个男人她就会感到一种疼痛感,只是她不知道哪儿疼,她嚎叫着,有的人没法不嚎。她充分施展演戏的天赋去勾引贝莱夫,说着她根本不明白的台词。

  可是伦纳德,她的伦纳德,她本可以飞去珀尔塞福涅的宫殿终日欢歌,如果伦纳德放开手中的线……

  残破的家具像野草伸出废墟,她自己的房间漂洋过海,死亡的阴影终会逼近。

  弗吉尼亚敏感的本性使得她是一个天生的诗人,我猜她不懂得什么是爱情,因为她的爱情都献给了文字。弗吉尼亚自己也说过她在天堂里别无所求,只要看看书就好。阅读﹑文字,写就的文字是冻结的声音,而阅读使之复活。她创造的世界维度太多,愚人无法从中穿行。

  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细节明显都带有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意识流太笼统了,根本无法概括伍尔夫写作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她的比喻﹑隐喻﹑象征﹑结构无不影响了后世作家,她对文字艺术的开发是根本而彻底的,作为一个诗人,她最大程度的写出了类似小说的文学作品,福斯特先生对于弗吉尼亚的论断可以肤浅的说明读伍尔夫时我们读到了什么。

  如果说艺术流淌自生命,那么天才们总要付出代价。

  有什么东西断裂了,伦纳德心想。当时他并不知道那是弗吉尼亚与这世界唯一联系断裂了。

  我无法在与它抗争了,我知道我正毁灭你的生活。

  于是,我决定去远方,航行到外海,看看世界的另一面。

  石头的重量让她气喘吁吁,燥热从心底蔓生出来,枝杈禁锢住大脑,她急需寒冷,战争又一次席卷大地。即便她如此细致的在流失的岁月里找寻过往,却也发现回忆不过是一种毁灭。战争无耻的呻吟传进她的耳朵,混蛋!她跨进河流,被石块拖进水里,眼前充斥着意识爆裂的火花,她先是忘记感觉,而后又忘记意识。

  但她始终记得伦纳德,永远。

  《海浪》读后感(八):诗的语言在海浪中敞开

  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并不是语言 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 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特朗斯特罗姆伍尔夫翻译这首诗的诗人北岛,曾写过一组名为《太阳城札记》的组诗,其中最后一首《生活》仅有一个字:

  抛去从意识形态上联想北岛创作这组诗时的诉求而把目光聚集于文本,可以轻易地察觉这首诗的特点,一是从内容上用网本身绳结交织的形态寓意生活的庞杂,二是在形式上以高度凝练节制的一个词语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在这种简与繁的对比中模糊了诗与生活的分野。而伍尔夫的《海浪》亦是通过语言的绳结编织了一张网,从海浪中打捞起生活的碎片,即那些琐细化的、瞬间性的、“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的印象。

  有别于摹仿论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忠实于对外部真实的刻画,意图经由虚构生活倒映于镜中的假相完成虚构之虚构,或成为普鲁斯特所言“残余的经验”,现代主义文学更倾向于捕捉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作为现代派先锋的伍尔夫不断尝试将表现“内在的真实”的理念付诸文学创作,但无论是《达洛维夫人》以“一天的时间来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还是《到灯塔去》里物理时空失效让位于人物通过心理时空对内在本质的求索,都还能瞥见横亘于意识与语言之间的情节因素,直到《海浪》几乎完全依靠人物程式化的内心独白承载意识的恣意流动完成了彻底的去戏剧化,让整个小说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无限接近于诗。它不仅拥有诗的象征、隐喻、联想以及抒情性和音乐性这些表现手法和形式上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从生活后退一步,站得更远一点”,以诗的透视代替小说的透视,描摹生活和命运那抽象、宏观的轮廓,如安德鲁·桑德斯所言:“她的小说不仅要试图‘消解’人物,而且还要在美学的形态和形式中重建人的经验。她寻求表现转瞬即逝的感觉,或头脑中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活动,然后将其从外部同一样式和节奏的一种更加普遍的意识联系在一起。”

  《海浪》由六个人物于不同人生阶段的独白组成。相比于其他角色——无论是身体羸弱但志存高远、崇尚理性的奈维尔、从世俗的泥淖中脱身归隐自然的苏珊,还是心理自卑的路易斯、自信活泼的珍妮、羞怯敏感的罗达——而言,伯纳德作为一名热爱生活却始终求索无果的作家,在对待语言、文学与内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上,理应更能胜任同为作家的伍尔夫本人的传声筒。想要探寻语言于《海浪》的意义,不妨聚焦于伯纳德这个人物,他不仅是人物之一,也有意识地承担了一部分叙述者的功能。

  多重身份的伯纳德在辞藻之间不断地自我问询和质疑,辞藻伴随着他的整个生命历程的每个阶段一起成长,相互渗透。

  它们或者成为伯纳德规避残忍现实不二法门,以纾解其对人的戕害和异化所带来的情绪:

“一些在你内心深处悄悄活动的辞句,将会化解紧紧裹在你这块小手帕里的苛刻怨恨的疙瘩。” “我必须不停地说些漂亮的辞藻,以便设置某些坚固的东西使我避开女仆们的注视,隔开时钟的注视,隔开那些注视的面孔,那些漠不关心的面孔,否则我会哭出声来的。” “每当危急关头,一些并不恰当的辞藻就会急不可耐地冒出来要解围——此乃对总是依靠带着笔记本的古老文明习惯而生活的一种惩罚。”

  或者成为他内心世界流溢其间的容器以及开启容器的钥匙,承载其文学的或曰人格与生活的完美理想:

“我需要的就是这种敏捷、热烈、融化人心的效果,就是这种语句连着语句、洋洋洒洒、奔泻而出的风格。我心目中想着的是谁呢?当然是拜伦。” “感受到那条从我们身上吐出的丝线,将它美妙的细丝穿过横亘其间的那个世界的充满迷雾的空间,延伸出去,这该是多么古怪啊。” “我也曾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夹过花瓣。”

  最后一章是伯纳德卷帙浩繁的大段念白,对人物心理百转千回的不断掘进已然逼肖乔伊斯《尤利西斯》第十八章中意识的奔流和升腾,却在语言上以完全相反的方向行进,更类似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里亦步亦趋的散漫和天成光色的诗意,即使庞杂交错、所指广博,也能毫不犹豫地担当起“优美”的形容。

  在这一章里,一方面伯纳德对于词语的观念仍在不断裂变:

我只需要一种简单的语言,就像恋人们经常使用的那种;只需要那种单音节的只言片语,就像小孩子走近屋里看见母亲正在缝纫,他就一边捡起一块鲜艳的呢绒碎片、一枚羽毛或是一条小条印花布,一边喃喃的哪种语言。我需要一种咆哮;一种呐喊。当暴风雨掠过沼泽地,从我身上——我躺在一条土沟里,无人过问——打扫时没我不需要任何语词。

  另一方面那些过往的人物和记忆通过他的语言重现:

这儿,我的额头上有我在珀西瓦尔坠马而死时所受到的打击。这儿,我的后颈上有珍妮送给路易斯的亲吻。我的眼睛里噙满了苏珊的泪水。我从很远的地方看见罗达曾经看见的那根像一条金线一样颤动的圆柱,并且感觉到当她跃起飞翔时所带动的那一阵儿疾风。

  伯纳德迷恋辞藻的力量,那是一种起初混淆于呐喊、咆哮等一系列物理的声音之中混沌的信念,往往还伴有诗意生长,他藉此穿梭于拜伦、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经由辞藻通向深刻和复杂,内部与外部的边界模糊不清,最终通过辞藻与生活相融。

  最终,词语消失了,它挣脱了那些足以入画的自然符号的囿困(在莱辛眼中诗不宜胪列),藉由“与语言相处交流的关系,从意识的模糊缝隙,逐渐开阔为生活的实在空间……语言才敞开了。敞开了它自身,也敞开了与万物百汇的关系。没有封闭的语言,也不会去封闭事物”(张新颖《在词语中间》)。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海浪不再是一个简单维度的象征性符号,它背叛了现实主义文学中仅仅作为从属于人物和主题的环境因素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衬托人物心理、揭示社会现象的功能的传统,成为了人的内心向外部世界的一泓投影,表现为六个人物富于节奏韵律的、匠心独运的内心独白,生命从肇始之初的简单、平静慢慢分流,变成犹如一曲有着不同声部的激荡乐曲的复杂和聒噪,最终从高空坠落走向殊途同归的死亡和寂静,连贯地寓于海浪的潮起潮落之中,可以嫁接特朗斯特罗姆的诗艺理念:“它容纳了所有的感觉、记忆、直觉、知识……”在这种对宇宙观念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对生命和死亡的深邃凝视以及对人的内在真实的诗意再现中,语言自始至终与意识缠绕纠葛徜徉其间,可以说,诗的语言在海浪中敞开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海浪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