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半生为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半生为人》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半生为人》读后感10篇

  《半生为人》是一本由徐晓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生为人》读后感(一):变革亲历者

  这本书是旅行回来读的第一本书,读得比较慢,节奏还在调整中。作者应该是50后,而且不但经历过那段历史,还亲身体验了极端感受,此外还参与了变革的过程。书中提到很多变革中的文化思想领域先锋者,不论过程是多么的艰难曲折,都是值得后辈羡慕的。

  《半生为人》读后感(二):穿越世界的旅行

  只对一段话记忆深刻

  ”那是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如今,我们的梦是在路上还是已破碎,,

  我只知道,小学时老师问起”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我们的回答和现状已不是在同一纬度。

  《半生为人》读后感(三):后记

  《半生为人》读后感(四):我矫情的期望

  前二章真切肺腑,后若干篇回忆因前文太过耗尽感情,显得平淡。

  这不是贬义,只是徐晓老师对丈夫和一凡的感情太强烈太深刻。人生中遇到心灵上的知己是幸运,更幸运的是这样的知己和你有了“他人难以替代”的关系——知己爱着自己。这是多么美好浪漫的一件事。我憧憬并强烈地希望能有这样的浪漫,害怕自己不足够优秀配不上这样的默契。年纪尚小时青春期的我,唯一称得上的叛逆是对男朋友“严格的要求”。我固执地坚持认为爱情要有这样的默契,并且要与唯一的他分享才行,绝不可以将就。但当我发现我至今还没找到这个灵魂伴侣时,我猛然发现我已没有曾经如此坚定的等候决心。这种难以遇见,让我心慌;然而让我真正的心慌的,是我犹豫这种不肯将是不是就是我的矫情惹的病。

  《半生为人》读后感(五):坚贞的知识女性

  不是每一个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人都有当作家的愿望的。徐晓就是这样一位女性。以前,连听说过这个名字都没有。偶然间读到《半生为人》,被震住了。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冷静描述与自己与丈夫之间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坚丈夫性格的描写,既无限的理解与彻骨的爱。既客观又柔性,非常的难得。

  徐晓坐过牢,当过记者。以前真的没有看过她的文字。通过《半生为人》,我不但了解了一个女作家那不可想像的韧性,也了解了写作这个江湖,冒出来的不一定是大鱼。

  读完之后,妻子也读了。为此,我专门在微博中推荐了这本书。在这里,再一次推荐 。

  《半生为人》读后感(六):读《半生为人》

  因为之前看到同学在看,刚好亚马逊有kindle版,下载来看。

  回忆内容的散文,个人最喜欢的是里面讲述作者自身和丈夫最后病重的那篇,没记错叫《爱一个人能多久》。

  其余部分都在回忆作者和各种朋友的过去生活。三分之二处有两篇散文写得有点累赘了。

  看得时候并不知道是文革期间的,作为一个了解渠道来说展现了一种别样的文革时期人们的生活。

  文字朴实,甚至有些部分读起来到了无趣和过于板正的地步,但是也别有意味。

  虽然是散文合集,但觉得通篇作者都在反思或者说怀念“当年”的理想主义和现在的人生,只能有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境况吧。篇章中也不乏人到中年被生活淘炼出的经验体会,读起来也蛮有感触,能促人思考。

  作为闲散时分,一次一、两篇这样零碎的读物还是不错的。

  《半生为人》读后感(七):好吧,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

  豆瓣上对此书的评论,四五分居多,我都不好意思打三分了。

  第一篇作者用来怀念丈夫的文章,应该是写这本书的契机。而我认为,这篇文章也是这部书里面最好的一篇。因为写的是纯粹的自己的生活,她可以借着文字讲自己的思念和怅惘,那些真实的情感也确实能将人打动。

  但是后面的文章,她想回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却还是在这样的回忆中喃喃自语,裹挟了太多的情感判断和个人想法,她是在写别人吗?那为何处处都是她自己?所有的这些文章,更像是她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揉碎了,洒在由他人的生活组成辅料中。所以到一些特定段落的时候,当她本人就如同幽灵一样浮到书页上来的时候,我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失神,直到那幽灵爬回去,才能又重敛心神,继续看下去。

  《半生为人》读后感(八):半生为人,半生为鬼

  先看了关于和《今天》有关的部分,那个年代,留下的仅仅是一小部分,离真实越来越远,唯有文字能记录点点滴滴。

  今天在送女儿上舞蹈课的时间,陆陆续续看完了,对于那段历史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就像看过的一个朋友所说,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谈天说地,能饮酒对歌,当然也有锒铛入狱的惊险经历,有黑白颠倒的现实,几十年过去了,物质的世界变好了,精神的世界变差了,这也算是能量守恒定律的表现吧,无论如何,应更多了解那段历史,无法保证历史是否会重演,只是当它再次来临时能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本书,也可以看做是围绕《今天》的一圈人的经历,现在看来当时“朦胧诗”的称呼似乎不太恰当,因为他们是清醒的,外面的世界倒是有些“朦胧”,不过那样的朦胧更是人为的因素使然。每一篇都是一个人的素描,栩栩如生,是那个年代的人性呈现。里面关于书店买书柜台式的描写似乎让我也回到了那个年代,从隔着柜台叫服务员拿书到超市购物式选书再到现在网上购书,这样的变化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充满了乐趣。

  《半生为人》读后感(九):大时代下的个人主义

  记得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说:“个人主义,是指先从自己做起,不是自私自利” 这话是对的,尤其是在纷乱的大时代下,个人主义能自救。

  个人逃避虚无,往往逃向群体,群体无路可逃,往往陷入混乱。幸好,徐晓没有逃开。

  是的,她一直在矛盾,在踌躇,但没有逃开。就像她书中自言道:“这种强烈的内心冲突,形成了极大地性格反差——坚强与软弱,情感与理性,苛责与宽容,自闭与开放,悲观与乐观,现代与传统”。这些自身与他者关系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以及对于这些情感的反复思索,还有其中夹杂的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的不断碰撞,在书中多次出现,余味悠长。

  可以说,徐晓时时在内省,追寻内心,有时甚至是自我拷问。笔端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内心的纤悉。这本私人回忆录式的作品,却成功的描摹出了那一代人的群体记忆。如高尔泰在序中所言“这是文学的一座孤峰,是弱者的胜利”。

  与众多的曾经鲜活的生命相逢又再见,对于这些切身的苦难的描述,全然没有暴戾之气,没有丝毫血腥,却常常能见到作者对于生活美好的描写,如作者所说的:“那其中虽然凄婉,却飘散着丝丝缕缕的温情”。实在难得

  这些难以言说的苦难,这些对人生的苦苦思索,哎!上帝已经睡了,唯有自救。

  《半生为人》读后感(十):我只怕我不配说痛苦

  这是一本越看越有味道的书,刚开始看的时候,看到文革,看到知青,觉得离自己这代人太过遥远,只是觉得枯燥,后来断断续续读下来却发现原来人感同身受的能力是不受时间限制的。知道在那个年代,有一群那样善良的人无辜地承受了这一代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和委屈。

  记得书里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但看到书中所描述的苦难,我只能对自己说,“我只怕我不配说痛苦。"相对于那样的生活而言,我们日常所谓的失恋的痛苦,不得志的痛苦,受人轻蔑的痛苦,被误解的痛苦都变得轻飘飘的。

  这样说也许太过残忍,但我在不开心的时候,烦躁的时候,甚至是愤怒的时候我会想要看看它,看看他们的生活,这样能让我平静、沉淀下来,心里执着的东西就放下了。

  书中随处可见的厄运、痛苦、挣扎和自责让这本书变得沉重,但正是这种沉重会让你读完后倍感轻松,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按摩。

  书中另一点让我喜欢的是它的朴实,它并没有在讲大道理,作者经历了很多,却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没有”看破“,她也承认自己的虚荣和软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