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21 04:3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经典读后感10篇

  《白》是一本由原研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读后感(一):或许与其说是本关于设计的书,不如说是关于态度的书吧

  原研哉在这本书里面算是把平面设计师功力展现出来了吧 日本的禅宗佛教文化自始至终很在乎和关注生活中动与静的结合空白充实之间的关系。虽然个人觉得要把文化,设计,艺术人文社会穿插到一起是比较牵强的事情,但是这或许也是大师和我们之间的差距吧。不管是文学中的留白,美术中的留白,平面排版中的留白,还是生活中的留白,果然还是一些很值得思考问题

  《白》读后感(二):白 原本回归

  白是什么?白是原本,白是本色,白是实实在在的本身形象。何为白?不刻意的修饰清新自然材质本色所特有的肌理。日本的设计简约,没有太刻意的雕琢,此为白。

  日本的设计的的确确我们应该去学习,他们提倡效法自然的一种精神的回归。从日本的建筑,到书本的装潢,从日本的美食到日本的工业设计,无时无刻不透漏着日本这个民族所共有的一种特质

  总之,我们应该向我们的东边这个国家学习,我们是否丢弃了设计的本身?

  《白》读后感(三):分类

  首先,对于求知不若渴的人来说,这本书 超过了外行对【白】的定义,读书伊始的头脑风暴 对于【白】的关键词只能定位色彩 整洁 无 以及空白等 拓宽不了了

  其次,对于顺来的知识,难以归类为 美术 设计etc.这更像是 对于一个词 作者给予思路进行拓宽 譬如白是如何从虚无变异混沌叠加成虚无等诸如此类

  再者,日本作家给人一种 洁癖的既视感 就这样 并且 不知道是小日本的要求还是成本比较高 书本的纸张是迄今为止 阅读过最棒的

  第一次读被归类为设计类图书 读完了也就读完了 有一种张无忌学太极感觉 完了也就忘了 不过思索一下 总觉得读到了些什么XDDD

  《白》读后感(四):触感

  白,不仅作为一种颜色存在

  这一点是原研哉在整本书里传达的核心理念。白,因其无一物而有万物

  这点听起来特别玄学,像那句:拳头握着什么都没有,拳头松开就拥有全世界

  白是空的状态,是混沌的机制体现。因为混沌才可能出现有序

  所以,一张白纸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准备着接纳所有的状态。

  将这种状态称为空

  在设计里面,留白也是一样道理白花花的一片不是没有,而是充盈了很多信息元素

  这些信息元素是创作者通过作品来和观者产生联动的部分

  人们在观看无的部分时,会自动展开联想来补充这部分的信息。

  《白》读后感(五):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1、“由于不存在的东西渴望存在,它们不时会创造出比存在本身更强烈存在感。白的纯洁是很难保持的,因为它太容易被玷污,它的美之所以能如此强烈的打动我们,皆因我们痛苦意识到其短暂性”

  2、突然想到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单从色彩这一属性来说,白是不是和水有些相近

  3、白是空,空是白,什么是白?“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看到的白,已经不是白原本的形态

  4、白纸和文字是天生的恋人么,这么相生相依?很少见到白纸表露自我——坦白自己,它似乎总是很忙,忙着承载和表达文字的意义。当一张白纸不必要再去承载什么,只是一张白纸时,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白》读后感(六):白的深度重量

  因为工作室产品设计需要,我也会看些设计类的书。《白》就是一本不错的设计理念指导书。书中主要讲白色对我们的意义。白是一种颜色吗?有时我们不把白当成颜色,因为白好像是所有颜色的背景。白又常被看成是“空”,是无物的。这和纸为白色不无关系。白更多的参与空间意义之上,被用于“空白”一词。而空白又在唤起人们的想像力,因为人大脑思维是有充足功能思想不是源于“有”而是来自“空”,因为“空”才能用思想去填充,于是有了想像力。领悟了白的空间意义,再去设计白,会有新的理解

  同时白作为一种颜色,也就着千万种不同豆腐的白、纸的白、蛋壳的白、雪的白,它们有着不同的层次温度。而更为重要的是白的颜色带给人的感受。设计的终极目的服务于人,给人营造一种环境。不同质感的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引起童年回忆和联想。白是有深度和重量的,当设计者能体会到白的复杂多样,那么白会成为不平凡的设计元素。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感悟。《白》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他是善用白的人,也把白的体悟写到了书上,非常值得一看。你会对白有了更细致认识

  《白》读后感(七):差强人意

  和很多经验丰富设计师一样,原研哉大师有很多话想分享给大家,但他终究不是美学家,面对『白』『空』这样可悟而不易言传的抽象概念,表达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者试图通过日本文化及生活化的实例试图引起读者的共鸣。存在几个问题:

  1. 就像给门外汉推广设计理念存在门槛一样,无论让设计师理解起来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后面几章更像是传播知识,而非分享感悟。

  2. 举例偏文艺小众,读者共同经历较少,读到不熟悉的概念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 举例范围很广,历史,文学,茶道等均有涉及,然篇幅所限均浅尝辄止。最后大家看个热闹不知所云

  4. 头重脚轻。开篇大谈哲学,让人惊喜。后面越说越模糊混沌,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这是基本上带来不了多少帮助的书,『白』本身是一门学问,这种表现上既『满』又『空』的概念,如果真的能究根究底的说出一二三,人人掌握使用上的尺度方法论,那也没有什么神秘感美感了。说到底还是多看多做,渐渐去找感觉。

  薄薄的一本书,价格还是不菲的。但我觉得买来作为一个精致的设计品尚可。原大师终归设计底子犹在,整本书排版和留白保持了他既往的风格,如果这都不如意还真是打脸了。

  《白》读后感(八):我理解的白

  这本书对白的审美极端世界就像一种想象得到的种种颜色的奢华盛宴,自然中瑰丽的颜色就像印象画家的调色板一样狂野,而一旦混合,它们就立刻变成了混沌之灰,但混沌并不意味着死亡,它是色之能量,孕育着崭新的颜色。但白色不同,它与混合原则对抗,冲破那把一切都拉向自身的灰的引力,揭示源头,它甚至根本就不是一种颜色。白是混沌之上,清洁纯净极致表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白的,一旦接触大地便获取颜色,在这个世界上,白总是短暂的、不纯的、一落地就遭到玷污的、无法被明确的、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幻觉,它只是一个指向源头的标记而已。

  原研哉用这样的领悟追寻日本美学的源头,从原研哉的角度来说,白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的启发。白的潜在可能性映射到万事万物上,像一张白纸总是唤起人表达的冲动;像语言上的沉默是金;像功能上的简约和质朴;像三维上的空;像质地上的透彻,白是不自私不自恋的,凝视白,让一切回到源头并且再认识,类似于清空头脑,将“熟悉”净化转化为新的“未知体”。

  现代人为什么喜欢简洁之美?

  原在书里的说法是,古代人们通过给物赋予意义和力量装饰发现了美,但是随着绝对权力的衰落,市民社会的到来,实用性代替了装饰性,简单和极简性成了新的力量,人们对美和价值的感觉是基于实用性和资源最大化。

  《白》读后感(九):原研哉对白的反刍

  一个对生命体验入微的人,对空气的每一丝浮动都是敏感的。

  或许在充斥着声音信息的时间里呆的太久,会遗失掉很多细微感官,看似我们在丰富的信息世界获得了很多,但这些浮在表面的信息,很快就会将我们抛弃掉,我们失去的是更多,是那些发现自然,发现深处自我的能力,他们在嘈杂中渐渐被屏蔽。

  五彩斑斓的世界正把我们吞噬,色彩越斑斓,我们对色彩的感知力就越模糊。

  原研哉先生有着这样一副发现美的眼睛,他从“白”中看到了抽象的情感,看到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看到了一种可以无限放大的想象力,他说,白从诞生的那一刻便在与周围的混沌不可挽回的融合每个生命都从洁白中诞生,以某种固定形式与大地融合,走向混沌,这是世界无需争辩的平衡法则,白,从来都是相对存在的,它甚至不存在于物质世界,更是一种精神概念,它带给人纯洁,洁净的想象,语言的丰富让我们对颜色有了更多体会的空间,一个颜色的形容词,如,靛青,乳白,苦橙,都能带你进入一个感官世界。

  “纸”不仅是一个传播媒介,更是人类精神文明传播的纽带,从纸的诞生到现在电子媒介的发展,他们在精神领域作用始终是大于一切的,其实纸相比于其他媒介,更是一种场景,和字一样,它赋予触摸它的人一种情感的连接,平滑的纸,和粗糙的纸,带给你的心理感受不同,对话方式不同。

  每一个“空”都和“白”一样,很似没有,实则充盈,有效的留白,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像白一样,可以在其基础上发现更多的色彩,也亦如空,将更多的美充盈其中。

  《白》读后感(十):永不封顶的建筑

  这是一次对“白”的重建,又不是一次对”白“的重建。

  在《Designing Design》中,原研哉曾定义过“理解”: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者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未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白”之于我们曾是如此确定,就如同是一盏白碗中斟满的清酒,表面微微隆起,饱和的张力容不得哪怕一滴的介入。而《白》的一个目标,则是将这盏白碗中的酒清空。人总是被有限的知识、固执的经验、交错的回忆和潜伏的动机所挟持,它们悄无声息影响限制着我们的“感知”和“理解”。在它们的影响下,我们对于每件事物的感知在我们的大脑中构建起一栋栋的信息建筑,我们满足于它们的体量和结构,对审视失去应有的好奇耐心,以为毫无重建的必要甚至对此心怀畏惧。《白》从”白“,这个被多数人定义为一种颜色的字谈起,从发现白、纸与白、空与白,最终回到白,引领我们展开一次关于”白“的认知之旅。在这次旅行中,原研哉扮演的并不是导游角色,而是一位学识丰富的旅伴,他总在恰到好处时刻给我们一些指引。随着旅行的深入,我们能感觉到作者也在不断地重新认知,用其本人的话而言,他也在“反刍”。而之于我们,在旅行的尾声,或许关于“白”的旧建筑已被解构。当眼见那盏装满清酒的白碗渐渐被清空之时,或许会想到,作者让我们清空的又何止是这盏白碗。

  《白》让我想起了在埃及旅行中所见的一栋栋未封顶的建筑,导游解释说埃及政府是以封顶作为一栋建筑是否完工的标准的,而对完工的建筑则需要征收高额的税收,因此并不富裕的埃及人为了避税便想出了不封顶的办法。而《白》之于我的启发,则是在构建信息建筑时,要像埃及人一样永不封顶,永远保持着对“已知”的好奇,坚守对“已知”化作“未知”的热情憧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