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10篇

2018-09-24 04:2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10篇

  《一眼看懂小孩子》是一本由王勇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一):了解孩子的一扇窗户

  书写的很流畅,不长,很快就能看完。大部分是以故事事例方式来写,是一本写给耳朵的书。定价30多,感觉有些小贵。

  作者从弗洛伊德的儿童发展阶段角度,剖析儿童心理发展,给了我们一个别样的视角反思自己、孩子和我们的教育方式。其中鲜活的事例,不无启示

  不过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心理学很难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作者所做的大多是利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对他的经验加以主观解释很难说坚实的科学依据。让我们感到深以为然的同时,又不由得问一句:“真的是这样的吗?”

  《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二):作者的理论部分尚不成熟

  在幼儿园蹲点,实地观察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充满爱心对待孩子们、善意的看待孩子们的各种行为......这些方面都非常好,看了后我自己也深受启发。因为之前我都是一个人带孩子,所以特别渴望能看到如何读懂婴幼儿行为方面的指导书。

  这本书在幼儿心理方面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因为这本书,还特地去找来了纪录片小人国》观摩,非常敬佩片中的教育实践者大李老师可惜这样的教育工作真的少之又少,哪怕她的追随者也做不到她那么优秀。十分担忧自己的娃儿将来能不能适应幼儿园...........

  关于作者的理论部分个人觉得尚不成熟,大概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部分涉及到作者的理论研究。但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即便我不是学者,也觉得这样就发表出来有点粗糙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买,幼儿生活方面的章节引人深思。衷心祝愿作者早日修成正果,为幼儿教育领域做出杰出贡献

  《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三):梦回童年

  “童年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二十年前在周记本的扉页上写下这句话,被语文老师批:“人生不是梦,生命也不是简单过程。。。。。”连抄冰心都被提点,为了抵抗深深挫败感,我固执地营造自己脆弱温馨梦境,再不肯长大。

  直到遇到这本书。在那些关于小孩子的故事里,听作者解读他们的内心,我第一次感到被听见被注视。所有的抵抗、防御如鳞片般片片脱落。成长路上所有的惊奇兴奋怀疑彷徨孤独绝望折磨都成为动力,带我向光明世界走去。

  作者用类似释梦的方式,揭示幼儿行为中隐含着的心理指向。读书的过程很像是和他一起工作,跟着他一起窥视和探察幼儿心理学秘密,听他分享发现的过程、结论甚至难题。看起来平平常常的小故事被讲得惊心动魂,弄得你直想跳起来和作者对质。哦,真相往往有很多层,别急着下结论。

  我们不断赞美怀念追忆童年,因为在戴上一个又一个面具之后,在变成蝴蝶之后,已经忘记毛毛虫和蛹的感受。好在所有的过去其实都没有真正的逝去,它就隐藏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梦境是在自我休眠状态下,超我与本我之间矛盾状态的表现;而童年,是在超我和本我力量冲突之间,自我的成长和发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童年是我们人类的梦。

  让我们一起梦回童年吧。和这个世界和解,不仅要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了解我们自己。

  《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四):幼儿心理学系列,这本和敏感期都还不错,值得看一看

  明显作者是用了心写的。用人类进化学的理论来解释幼儿心理,挺有新意的,看起来也很自然。也较为符合敏感期理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孩童的行为特征

  但是,就像文中提到的:“其实心理学永远都不会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描述”、“分析”和“观察”。最好的心理学可以带给我们启发,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这个世界,但不能规定和揭示某种必然性的心理规律。”

  最近看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学的书,发现几个关键词通用的。基本均遵循要沟通交流、爱的贯注、倾听、平等自由~~~

  而从基础科研对比看,有看过几篇文章都在提,爱与自由的美国的数学基础教育中国有多差,而且因此越来越差。因为幼儿,特别是3岁以前的幼儿,正如作者所写,她关注的仅仅是家庭。即我和爸爸妈妈。等到了基础教育阶段,就到了社会阶段。

  我看到一个分类。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无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个消极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而如何从3岁前,爱的贯注过渡小学阶段,逐步建立社会秩序的权威型父母,我觉得是一个比目前汗牛充栋的只强调爱的哲学的幼儿心理更有意义课题

  《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五):看懂小孩子,看懂自己

  这是之前老板出的书,他带我走上少儿传媒这条路,一晃五六年。

  听说老板要出书,本以为是尼采神马的大作,没想到竟然他蹲守幼儿园一年半的心血之作。本来只是想说说好话,捧捧销量结果真被内容吸引了。那么,我所说的,就不全是恭维的话语了。

  首先,现在的社会浮躁,幼儿心理、教育方面的图书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有些作者和编辑甚至没有最起码的职业素养文字功底,因而让书本读起来空洞、无趣,甚至不乏语法和文字的错误。那么这本书呢,会让你从文字中感觉到作者和编辑的认真语句通畅,有娓娓道来舒服感。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的。

  第二,从装帧就能知道这本书不是经文般的假正经、大部头,而是轻松清新亲近之文。不摆臭架子,让家长觉得亲,就有读下去的意愿

  第三,说到内容,我们有孩子一族现在基本上是“照着书本养孩子”,可专家学者甚多,其文章多以艰涩、专业和繁冗为特点。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专业类著作。而本书不然,把那些所谓的理论就像肉松拌米饭一样,让读者在大肆咀嚼的时候,轻松获取营养看看孩子在幼儿园、家庭中的具体表现,听听别的爸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的不同想法办法,就把养孩子这件事情具体化了,具体到吃喝拉撒睡的每一个环节中。

  第四,能从文章中看到我们自己。比如说宝宝的口唇期,作者会说“为什么喜欢打人喜欢亲吻?因为这能带来仅次于嘿咻的快感。”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连续的,因此从小孩子看到成人,从成人的现状去反观小孩子,都能相互照应,看到不一样的孩子和自己。

  最不擅长写评论,但是真心想说这本书真的不错,适合爸妈轻松看、轻松读,就算对养孩子没有帮助,也能得到些许开心

  《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六):看懂小孩子,看懂自己

  这是之前老板出的书,他带我走上少儿传媒这条路,一晃五六年。

  听说老板要出书,本以为是尼采神马的大作,没想到竟然他蹲守幼儿园一年半的心血之作。本来只是想说说好话,捧捧销量,结果真被内容吸引了。那么,我所说的,就不全是恭维的话语了。

  首先,现在的社会浮躁,幼儿心理、教育方面的图书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有些作者和编辑甚至没有最起码的职业素养和文字功底,因而让书本读起来空洞、无趣,甚至不乏语法和文字的错误。那么这本书呢,会让你从文字中感觉到作者和编辑的认真,语句通畅,有娓娓道来的舒服感。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的。

  第二,从装帧就能知道这本书不是经文般的假正经、大部头,而是轻松、清新的亲近之文。不摆臭架子,让家长觉得亲,就有读下去的意愿。

  第三,说到内容,我们有孩子一族现在基本上是“照着书本养孩子”,可专家学者甚多,其文章多以艰涩、专业和繁冗为特点。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专业类著作。而本书不然,把那些所谓的理论就像肉松拌米饭一样,让读者在大肆咀嚼的时候,轻松获取营养。看看孩子在幼儿园、家庭中的具体表现,听听别的爸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的不同想法、办法,就把养孩子这件事情具体化了,具体到吃喝拉撒睡的每一个环节中。

  第四,能从文章中看到我们自己。比如说到宝宝的口唇期,作者会说“为什么喜欢打人喜欢亲吻?因为这能带来仅次于嘿咻的快感。”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连续的,因此从小孩子看到成人,从成人的现状去反观小孩子,都能相互照应,看到不一样的孩子和自己。

  最不擅长写评论,但是真心想说这本书真的不错,适合爸妈轻松看、轻松读,就算对养孩子没有帮助,也能得到些许开心。

  《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七):有多少“伤”,可以责问童年?

  这本书让我触目惊心句子满篇都是,仿佛一把把锋利小刀,把我们的童年解剖得七零八乱,许多我们从未察觉的童年创伤立刻显现:

  “‘小时候不让吃奶就吃手,长大了不让吃手就抽烟。’这句话并非是一个笑话欲望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如果吮吸欲望受阻,他就会停留在原地不再进步,非要寻找各种补偿不可。即使用一生时间。”——《断奶后遗症》 

  “恋物癖其实是一种不易察觉的童年创伤。真正的购物狂应该被叫做‘恋物癖’。……购物狂心理的成因是这样的:在便便期,如果一个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充分的爱与认可,他的情感就会停滞在这种受挫的状态里难以自拔,并转而追求物质补偿。”——《便便、小偷、购物狂》  

  还有另一段,作者直接引用了弗洛伊德的一句话:“酒鬼女儿最后也会找个酒鬼。他还补充道:即使他不是酒鬼,他也会把他变成酒鬼。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他最熟悉的。在她的生殖器期里,她无意中模仿的都是妈妈面对一个酒鬼父亲的惯常反应。”

  ……

  这位作者和弗洛伊德一样,把成年人的问题回溯到童年,从人的早年经历寻找病因,获得治愈病患的方法。他的观察与思考都让我们大吃一惊。可是,找到童年的“伤”,就可以治好我们的“痛”吗?责问我们的过去,就能治好我们现在的伤吗?——我不觉得。读完这本书,我看待孩子、童年、自己,以及这个世界,似乎都有了一种全新眼光。用这种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童年,我发现有太多的成人问题,其实都有早年的根源。    

  我有一个好朋友,非常害羞胆小自卑。说起原因,他就会怪他的爸妈、怪他的老师、怪他身边的人。如果做坏了一件事,总会怪周围的人没有支持他。前一段时间,他刚刚考完试,告诉我说,他的家人不支持他,女朋友也和他分手了,这些事让他心灰意冷,所以没心情复习,考砸了!我另一个朋友恰恰相反,她中专大学时,父母的一点儿也不支持。不过,她反而因此而拼命努力,最终考上了好大学。

  我这位自卑的朋友每次说起童年,都会非常愤怒怨恨,甚至咬牙切齿——他说他的爸妈小时偏心,只对他哥哥好,说他是捡来的;而且到现在那竟然还记得小时候断奶的事情,他说当时有一双大手抓住它,不让他到妈妈哪里去,他心想:“为什么哥哥那么大了还能吃奶,而我这么小就要断奶了呢?   

  ——从那以后,他看人总会有种奇怪眼神,这种眼神让他得罪了很多人:他的老师曾经抓住他的衣领呵斥他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瞪他,他的校长更是把他拉到校门训斥……这些事都不断加深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从那以后,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充满了怀疑、仇恨警惕。我劝他说,你不要老在那个地方打转,你仇恨越那件事,那件事对你伤害也就越大。为什么不跟那件事和解呢?可是他并没有太大的改善。——这就像小猫抓尾巴游戏,他永远都在抓自己的尾巴,从来也不会前进、去新的地方。他和小猫一样,不仅不能不从伤痛中走出来,反而深受其害

  他的例子,让我清醒认识到:就算找到了童年的创伤,也无济于事。如果自己没有走出那个阴影决心,没有超越旧我的意志,就算找到创伤,仍然无法解脱。——重要的是从行动生活中获得改变,而不要老是回味创伤。——追寻不是结果,重要的是找到了致病原点以后,从那里重新出发,走向新的自我。

  说得重一点,我们要拆毁那个旧的、病态的自我,重建一个新的自我。追寻童年往事,只会让我们深陷其中,而不是让我们奋勇前进。因为,责问过去并不能改变现在。若想改变现在的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生活、不断的战斗创造才能改变现在的困境

  如果只是去追寻早年的病根,而不去拆毁它、超越他,我们将会永远困在那里抱怨,永远被那件陈年往事死死困住,不得翻身。——我们被石头绊倒,不该停下来诅咒那个石头,而应该继续向前走。不是吗?责问童年已然无济于事,那么怎么办?作者说得好:“认识和发现我们自己的童年,是认识和抵达孩子的最佳路径。当我们理解了自己的小时候,才会和这个世界达成一种真正的和解。”——如果说追问过去有什么作用的话,就是帮助我们和过去和解。如果不能和解,那还不如继续向前——生活和时间还可以改变一切,包括那些我们以为的早年隐痛。

  说白了,无论是这本书,还是弗洛伊德那样牛逼的心理治疗师,也都只是一个帮助我们通往童年、认识自己的一个工具,他们并不能让我们获得改变。他们并不是我们获得超越的路径,要想改变自己的问题,还得靠生活本身。

  《一眼看懂小孩子》读后感(八):如何做个好妈妈

  临近过年,网上搜的电子版,不能下载不能复制,不过敲敲字也没什么不好。这是一本妈妈和老师都应该看的书,有不少心理学的分析,我们真的远离孩童时代太久了,以至于对他们的世界如此的无知。希望自己多读一些孩子教育方面的好书,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和好老师。

  孩子出生到1年2个月:幼儿期 孩子与乳房

  1. 产后抑郁,一方面因为对婴儿的亏欠,另一方面是面对育儿这件艰巨的事情,信心不足。

  2. 断奶时间,最好12个月或24个月。18个月是很难的。

  3. 断奶后遗症。孩子吃手指就让他吃。吃大拇指是因为快乐,吃其他手指或咬指甲是因为焦虑。

  4. 与妈妈分离时,妈妈应该平静的说,‘妈妈要上班,下班就回来’,然后坚决愉快地离开,可以缓解分离痛苦

  5. 婴儿17个月,“自我”才刚刚发育,之前可采取宝宝哭,立刻就抱的行动。

  6. 孩子2-3岁会自动学会控制大小便,妈妈千万不要教这个,不然会有焦虑。

  7. 唯一可行的是,让孩子看见爸爸妈妈如何坐在马桶上便便。

  孩子1岁2个月到3岁,便便期 孩子与妈妈

  8. 2-3岁,孩子会自动学会控制大小便,在此之前,妈妈千万不要教这个,会造成焦虑。

  9. 唯一可行的是,让孩子看见爸爸妈妈如何坐在马桶上便便。

  10. 当孩子学会便便后,会对他们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很骄傲。

  11. 这个阶段模仿能力很强,孩子喜欢奖励和惩罚的学习性游戏,做对了就奖励,做错了立刻纠正。正是这种超强的学习力,造成了人类飞跃性的进化。

  12. 便便期开口说话,但还不具备交流沟通的功能,更像是表演”会说话“,如背唐诗。

  13. 送9岁女孩的生日礼物,《大便书 》

  14. 这个阶段小孩不需要朋友,只需要妈妈,完全自我为中心,强烈的占有欲。

  15. 如果你要上班,就平静而愉快地离开,并且忽视他的激烈情绪。如果你真的为此感到内疚,那就当是在演戏吧,每个好妈妈都是天生的好演员。

  16. 出门前让孩子参与制定购买计划,或者让孩子自主理财。一旦自己掌握财务,突然变得精打细算起来。

  17. 偷东西,爱的等价物,父母不会买给他,都会长城像你我一样正常的人。

  18. 尼尔校长,和那个孩子一起去偷菜(事先和主人说好),让孩子感到有人赞同他的行为。如果缺爱就给他爱。如果是真小偷这招不适用

  19. 《斯波克育儿经》:被纵容的孩子得到的满足是暂时的,其实孩子会因为服从而感到快乐;而大人也只有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满意,才会真正欣赏孩子。

  20. 2岁的反叛期,我的事情我做主,而不是由你决定。旁观孩子的成长过程。

  21. 如果父母很严厉的遏制了孩子的反叛,孩子长大会成为愤青。每个愤青都有一个乖乖的童年。

  22. 他们不能用一种本来应该有的平和的心态对待外部世界,尤其是权威。

  23. 其实,他们喜欢躲在”挑战和嘲弄权威“,这个面具之下,因为他们还没有勇气用自己真实的面孔去面对世界,这件事,他们还不习惯。

  3-6岁的孩子:孩子与家庭

  1. 过家家

  2. 我在大学里面当过老师,我发现一个大学生的性格也已经塑造完成,大学教育可以做的只是添加一个学生的只是、技巧和见识。最后我发现,小学生也已经性格发育完成,性格这个东西是在5岁以内发育定型的,之后的所有努力不过是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上的调整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心想办一间自己的幼儿园的根本原因。

  24. 夏山学校,这所崇尚自由的先锋学校如今在中国备受推崇。但什么是自由呢?许多人很容易吧自由理解为“不约束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夏山的做法告诉我们,但要让一个灵魂真正获得自由,首先和必须要做的就是破除一个孩子头脑中的权威。什么事夏山精神?我认为两点最重要:一是解除性压抑;另一个就是破除权威。其实这两件事情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学校让孩子自主决定上不上课之类的民主和平等,都只是这两件事的外表罢了。

  25. 受到权威压制丙炔顺服再权威之下的孩子会玩医生和老师的游戏。

  26. 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甫斯情结:一种性的罪恶感和对父亲的敌视。

  27. 北师大 小人国

  假如我是园长,我最想设立一本绘本馆,其实就是一个小房间,里面有3000本世界上最好看的图画书。孩子需要一个独处的时间,他们可以在绘本馆里幻想,在故事里幻想和沉醉,在观看图画的时候辨认世界的模样,体会别的小朋友还有大人们的行为。花几万块钱就能建立一个聆郎满目的绘本馆,这是在是超值的投资。

  其次,当然要有足够大的沙坑和泥地,理由很简单:我观察过许多城市公园里的儿童乐园,人们花很多钱建成的滑梯(甚至那种高低不同的组合滑梯),其实并不怎么吸引孩子。我认为孩子们玩滑梯的乐趣有一多半是爬上滑梯的过程,大概因为这类似于爬树,只有一少半的了却是我们以为的那种瞬间滑落的快感。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就喜欢到这往滑梯上跑,这很让大人皱眉头。秋千是挺受欢迎的,不过总有些喜欢怀旧的大女孩喜欢霸占着秋千和跷跷板。但沙坑能让孩子玩上一个多小时,土山和树也是充满欢乐的游乐场,它的重要性往往被大人们低估。现在这么多人上班偷菜,那种不可遏制的乐趣就是童年期未被满足的见到土地的兴奋心情。植物大战僵尸也是,又有菜地又有恶魔,这些精明的游戏商真是摸透了现代上班族的心理,他们都是有一个沙坑和泥坑游戏缺失的童年。

  我想,我理想的幼儿园要有男老师,而且不是那种被女老师同化了的人。我倒不相信全部是女老师会对孩子的人格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都是被女保育员带大的,这不会造成我们过分的女性化。说到底,孩子心中真正的男人榜样是他的爸爸。我认为有男老师一起工作,对女老师是一件好事,好幼儿园需要做这样让老师感到快乐的事情。理想的幼儿园应该拥有一群好生活好心情的老师,而不只是那些漂亮的硬件设施。

  我梦想的那个幼儿园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老师们的乐园。我具体的想法是:我们可能有20多个老师,所有老师分成3组。第一组是故事小组,专门研究孩子们讲故事、听故事、看绘本,他们熟知不同年龄的孩子听故事的特点和秘密。第二组是游戏组,专门研究不同年龄孩子游戏的特点规律。第三组是绘画组。所有小组成员都参加我主持的每周二下午的心理小组,专门给老师们讲幼儿心理学,并一起分析某个孩子的案例。我要用带研究生的方式和我的老师们一起工作。他们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研究目标、实验项目、案例收集和整理、专业书籍阅读和讨论。相信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成为游戏或绘画领域的顶尖专家,出版自己署名的专著。

  如果老师的工作不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薪水,如果她每天上班都是在做一次实验,这将在多么大程度上调动她全身的能量;如果她每天都怀着这种惊奇和发现的心态面对孩子,这份工作带给她的回报将会是多么的丰厚;而对于孩子和孩子们的父母而言,这也僵尸多么好的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