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因斯坦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因斯坦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22 03:5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因斯坦传》经典读后感10篇

  《爱因斯坦传》是一本由沃尔特•艾萨克森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一):可敬可爱

  爱因斯坦,那些奇闻逸事早有耳闻。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同时也给了他独立思考空间。不喜名利爱好音乐,专注抽象思考是很多天才的共同特点。他追随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认为自然就是上帝,有其必然规律人们只是要发现它们,这也让他被量子力学不确定性深深困扰,上帝不掷骰子是他的名言,但他却一直苦于无法证实。对规律的宗教信仰科学发展重要精神支撑

  生为德国的犹太人,在那个时代都有痛苦挣扎,幸好早年的成名让他有了腾挪的空间。他认为好的政治应该让个人更好的发挥自己潜能反对一切极权。他厌恶战争咨询弗洛伊德人类有没有可能避免战争,答案不可避免,因为人骨子里有动物的嗜血本性二战前,他建议民众拒绝参军,有著名的2%理论。开战后又建议大家拿起武器反抗希特勒。

  天才远离大众,注定有世俗磨难,也有星空灿烂关键是你到底最在意什么。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二):猪栏的理想

  这段时间因为毕业的事看书时间缩短了,看了好久,整本书确实讲得非常详细资料很多,手信等),而且很能感受作者希望传达的东西

  个人感觉这本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介绍

  1. 小时候的宗教、信仰问题

  2. 中年时期相对论等理论研究

  3. 中老年时期的反战。

  天才啊,非常有个性,尤其是对教育自由、旷课做自己的事(想起了大学的大神许剑,各种旷课写代码,现在混华为,大神一般),不在乎他人的看法社会舆论等,这种能力是非常强的,也是我迫切需要学习的。

  记得比较深的是这样一段:

  “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其实自己在这段时间可能有些不在状态,可能是改大论文,可能是找单位,可能是脚骨折躺着的时日乱想。

  少不入川里面写了,该奋斗年龄还是好好奋斗吧!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三):Chapter 14笔记

  爱因斯坦1905年26岁,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7年,36岁,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然后21年42岁时拿到诺贝尔奖。至少读到这个时候,他最伟大的,为人们熟知的成就已经完成了。他开始成为自己之前反对的保守派,他曾经那么“随意”的就抛弃了ether的概念,“放弃牛顿经典力学,但是40岁以后的他,无法接收上帝也掷色子的离经叛道理论,错过量子力学,其实本质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share了更多了共同性。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年轻人能作出更伟大的创新?因为他们不背负窠臼,对打破旧的没有任何依恋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创新对社会自然不甚重要,但是于我们自己,如何保持一颗愿意接受事物的心,依然是个很难很难的问题。

  今天跟同事讨论问题,我不断意识到我的知识结构和他的之间的差异,我们都不自觉的做出了许多假设,等我们发现分歧追根溯源,就到了这些潜意识的假设。想在一开始抛弃这些假设,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已经在我们的脑子里固有的不费吹灰之力了。这不是坏事,因为它们让我们在自身领域做事时显得轻而易举游刃有余;但正是它们在我们想走出自己的时候,举步维艰

  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只能说,努力探索生生不息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四):普通人爱因斯坦

  不一样传记,并不是完全生长历程撰写,用上帝视角还穿插着求学时期对他影响较大的因素。 这个作者还是乔帮主指定的传记撰写人。还没看乔帮主的传记,不过也据说写的很有深度。 作者是前《时代》主编,不过对于撰写《爱因斯坦》这部传记,我十分欣赏。这部书说爱因斯坦也是一个人。 他没得诺贝尔奖之前肯定知道自己会获奖,不过他不是因为相对论获奖,颁奖委员会给的理由是他对光电效应解释。 1905年他发表的三篇论文最满意的还是关于粒子的,布朗运动。只是侠义相对论对物理学界的影响最大。 爱因斯坦留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物理学界的理论创新,还有他对人类和平和呼吁人类反战。 他对于战争的认识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一战之后呼吁人们拒服兵役,二战来临之前,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只有国家力量才可以对抗纳粹。 他能够在希特勒清洗之前到美国真的是人类一大幸事

  他的专注无人可比。他说自己靠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在人和地点工作

  当他在普林斯顿工作时,有许多逃难的犹太人需要他写介绍信介绍工作,他都不推迟。结果为四个人介绍了同一份工作。

  最后四十年一直在研究统一场论,也洗是上帝怕给他再多时间真的会揭露宇宙秘密,于是上帝召回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五):我很欣赏“我”的这本传记

  首先说明一点,这本书2009年4月曾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一版,这次出版社改了封面,装帧优于第一版。

  在全世界所有人为“我”写的传记中,有两本“我”最喜欢,一本是派斯那本——已经盛名在外了,还有就是这本。但是前者适合本身做科学家的fans去读,而这本适合一般的读者来了解“我”。

  关于对“我”本人肉麻的吹捧与恶俗的贬低已经太多了,“我”实在没有能力一一去劝慰或者反驳这些并不理智的人们,但是艾萨克森(这本书的作者)为“我”几乎做了所有的这一切,“我”应该感谢他。

  对科学问题的处理总是一般(科学家)传记的硬伤,艾萨克森却处理的很好,相信你会喜欢的。中文本译者小伙子很棒,已经消除了由于不同语言之间交流隔膜

  有了它,别的传记几乎都是多余的了(当然派斯那本除外)。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六):爱因斯坦的话

  由于阅读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深信不疑,《圣经》里有许多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欺骗年轻人的。这种印象产生决定性后果

  对任何一种权威怀疑出于一种经验,一种对待任何特定的社会环境所深信不疑的东西的怀疑态度

  盲目迷信权威是真理最大的敌人

  强调自由行动个体责任的教育是多么地优越于崇尚外在权威的教育。

  我起初打算做一名工程师,但一想到把创造力花费在这些事情上,目的无非是要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精致,让冷酷无情资本变得更多,我就感到不可忍受。要为思想而思想,就像音乐一样。

  正如他后来所说,原创性和创造性对于学术地位的跃升并不是最主要的,尤其是在德语世界,他将不得不去迎合他主顾的偏见流行看法。“一个人在学术道路上被迫大量发表科学文章会导致思想浅薄危险。”他说。

  用爱因斯坦的话说,马赫哲学的本质是:“只有当概念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概念同这些对象据以对应起来的规则能够被显示出来时,概念才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要想让一个概念有意义,就需要对它进行一种操作定义

  此外,爱因斯坦还从斯宾诺莎那里获得了一种决定论的信念,即一旦我们彻底了解自然律,就会明白原因和结果都是不可变的,上帝不掷骰子,亦即不会让任何事件随机或不确定发生。斯宾诺莎宣称:“一切事物都由神圣的自然的必然性所确定。”甚至当量子力学似乎表明这是错误的时候,爱因斯坦也坚信它是正确的。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七):独立自主

  应试教育的时代恐怕再难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反思一:教育环境 应试教育仍在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整个教育体系就像是发生了一场归中反应,将好的学生不好的学生统统拉到了同一条水平线上,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升学率,学校是为了让达到这条水平线的学生数目最大化,才不会顾虑什么个人的全面发展。习惯了灌输教育的人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而爱因斯坦则十分好学,对于知识的好奇,独立思考与刨根问底的精神。他并不在意学校的课程,他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非学校要交给他什么。他利用所有自己拥有的时间攻读数学和物理学相关著作。 反思二:社会环境 德国这个好战的国家让年轻的爱因斯坦毫不犹豫的放弃了自己的德国国籍,一战二战的风波也多次波及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作为反战人士主张和平,反对青少年参军入伍,直到后来希特勒势力强大,爱因斯坦则明白了人们必须站出来打倒希特勒,否则就只有被猎杀的份。动荡的社会其实给爱因斯坦的研究也带了很多阻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时代诞生了无数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也让爱因斯坦明白了“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自己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反思三:家庭环境 爱因斯坦第一任妻子是大学物理学同学,然而二人相处却不是那么愉快,第二任妻子只是一名家主妇,帮助爱因斯坦处理各种繁杂的事物,但爱因斯坦却不能失去第二者。家庭说到底会成为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的阻碍力量,当人的重心在家庭的时候,就无暇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可以说是他的“秘书”,因而使爱因斯坦的事业大放异彩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八):学光电的在此

  真正的伟人啊。他不仅脑子好,肯钻研,而且对于人类的幸福命运奋斗终生,极高的社会责任感

  性格童真纯朴幽默感,一种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物理学必备)。一切只为追求真理,所以他不想把研究物理当成是谋生的手段,反而愿意去守灯塔……物质需求到了极低的水准邋里邋遢皮带不系说着说着拉裤子。我个人认为良好外表是对他人的尊重即使是物理学家,可是他,emmm超级鲜明的个性,这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吧,也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呀,他这样反而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趣闻呢。

  思考下他为什么会在这条路上这么成功。第一,个人志趣。他天生就对自然感兴趣,超级喜欢物理,并能坚持不懈。而且他的性格——不喜欢交际向往孤独地研究(可是也很喜欢和各种思想交流,这就是修炼吧),十分地具有耐心,这些都是一个搞研究的人必备的品质啊,他天生就是科研的料。人家基因好真的没办法,那个狭义相对论就被评价为没有爱因斯坦可能就不会问世的发现。第二,对全人类的幸福极高的责任感。他的晚年,做理论也有一些理论错误,可是很愿意接受更正。而他晚年更多是为停止战争,提防核武器,呼吁和平而奋斗。就在签署反核条约之后几天他就离世了。

  千年难得一遇的天才。

  最后,书里好多话太无聊不想看hhhh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九):历史人物不好写,科学人物更不好写

  沃尔特·艾萨克森是著名的传记作家,每本书写的都比砖还厚,在速食时代看这么厚的书是需要勇气的,但奇怪的是,没那么难读,一溜烟一个星期的时间也就读完了。

  这本爱因斯坦传明显没有基辛格传写的精彩,基辛格传里的文字辛辣幽默,作者尽其所能的给这个令他厌恶的人了一个中肯的评价。鉴于基辛格与中国关系,中国人应该读一读,其实只读末尾几章即可,他的破冰之旅固然对中国有益,但是他的家族迄今都还在中国发大财就让人对中美关系这事有点想说草泥马,什么阵营,什么意识形态信誓旦旦,最后都是殊途同归

  不同于基辛格传,爱因斯坦传里只用微弱讽刺语调揭露了爱因斯坦有点爱慕虚荣的小缺点他喜欢接受媒体采访)。整本书基本的语调是平实的,少点文字上的华彩。最令我钦佩,或者说同情的是作者不得不读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才能写这本书,之所以说同情,是因为作者读了,写了,但一点也没写明白。所以遇到作者写的关于爱因斯坦学术研究方面的内容可以跳过不看。

  爱因斯坦传是作者努力工作的成果,让读者看到一个普通人的爱因斯坦,他在科学上是比大多数人有天分,但其余部分没什么神奇婚姻生活里的烦心事一点也不比普通人少,青年时也郁郁不得志,所有名人都不过是在有了盛名之后被世界捧的更有盛名。

  身为伟人或是公众人物,即被公众宠爱,又难免会被大众所累,爱因斯坦不知道算不算是最惨的,他死后,主要身体器官被一名医生一一取走,尤其是他的大脑,被这位医生切割成切片,拿去做研究,因为分割了整个大脑,至今谁也没能在一部分大脑切片的基础上研究出个名堂来,在这位医生擅自摘取爱因斯坦的身体器官时,他的家人手术室外丝毫没想到他们待会要领走的尸体只剩下个空壳,而另一位眼科医生经过手术室,又顺手取走了爱因斯坦的眼球。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身后事了。

  我的一句话书评是:当一位绝世科学家遇到了另一些对科学有兴趣的医生。。。。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十):孩童的一生

  我去,win7自动更新重启,刚写的东西全白费了,这次简短了说吧。

  这段时间比较忙,居然断断续续把500页左右的书翻完了。

  先说爱因斯坦的错误和不幸

  晚年太过固执于自己的信仰,拒绝量子力学的发展,对物理学界的发展太过不闻不问了。虽然自己的研究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但我总觉得如果不是这种固执,可以做出更多成就。另外,我看不出这种信仰和其天才有某种绝对的联系。

  总结就是,要学会时常质疑自己,挑战自己。人越老,越容易顽固不化。

  另外,我觉得爱因斯坦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我虽然很能理解其年轻时对米列娃的爱慕。我猜那个时候他是无法忍受一个世俗的亲密伴侣的。然而事实证明,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母亲”,像艾尔莎这样的。而且有着更高精神世界的米列娃,让爱因斯坦的后代更易于罹患精神疾病(我觉得爱和米两个人其实都有精神病易感基因,所以两人的结合在这方面对小孩是非常不利的)。虽然,爱因斯坦不应该不是一个对家庭生活有特别多需求的人,然而这样的经过应该不是他所理想的。

  再来说爱因斯坦的赏光点。

  首先他的早期人生履历根本看不出要成为物理大牛。一个高材生,最后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凭借关系当了公务员,这样的日子也许也就凑活过了吧。

  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他对科学研究发自内心的热爱。此处,我又回想了一下各种牛人,发现他们大多不是靠着履历,靠着平台,而是靠着别的东西发展自己的。对于他们来说,平台永远都是装饰物。

  言归正题。

  他的另一项特质是,对权威有着深深的厌恶。其实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年轻人多有这样的倾向,只是爱因斯坦这种倾向异乎寻常的强烈,使其早期成为一个不通世事的人(当然,他情商确实有点低啦)。这种特质与其后来做出的天才发现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

  另一项相关的特质,他自小就对自由有着深刻的热爱。我想这种东西,帮助他在某些时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他有一种倾向,想要用一种更为统一的方式将零散的现象组织起来,早期如此,后期更是如此,(大统一理论)

  他的相信宇宙是充满秩序的,这是他追求科研的动力之一。也是他后来所固执的理念。

  他具有超然的性格,这一点,在今天似乎特别重要。因为理性的思考需要不为人性牵绊,才能发挥其威力。当然,这是一柄双刃剑。

  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然而在成名之后,却又反复地用他幼稚的政治观去影响世界,被不少人利用。

  我们看到虽然他达到了自己事业上的巅峰,但对子女的助理并不明显,这也许是科学事业之缺陷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