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姨多鹤》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姨多鹤》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24 03: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姨多鹤》经典读后感10篇

  《小姨多鹤》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姨多鹤》读后感(一):小姨多鹤

  中国人来了... 对于日本人来说 就好像当年的中国人们叫喊着 日本人来了一样可怕... 关于结尾的部分 很想知道他们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潜意识里又希望多鹤能把小环也带到日本去 毕竟已经是很亲的姐妹家人了 小环大度接纳了一个日本女子 让人觉得她是最不容易 也是最有趣的 她就像个家长一样维护着这个大家庭 总想看一个大圆满结局 大孩儿就象征着当年的那些红卫兵不是么 很为大女儿春美惋惜 二孩也是个人才 但在那个时代 他们都被埋没了 关于小彭 也曾天真的以为他是真爱多鹤了 车轮子是证明不是吗 但没有想到他后来会做出那么过分的事情 大家的命运就都被改写了 看了一些资料 战争过后特别是美国向广岛投原子弹之后 当年那些日本人回去也很惨 原来的家乡已经找不到了 回国也被当地人歧视 战争是可怕跟残忍的 这场战争究竟改变了多少人的一生 多鹤只是当时社会下的一个缩影 庆幸的是她带着代浪村的品质坚强得活了下去…

  《小姨多鹤》读后感(二):如果故事继续结局只会越来越美好

  年代

  在今天看来

  即离远又亲近

  我们回望那个不熟悉的年代

  却能对小环与多鹤的故事代入

  小环这样的女人主外

  邻里关系社交处事

  多鹤这样的女人主内

  生儿育女、打扫做饭

  二孩是个幸福男人

  却苦了伴他一生的女人

  在那样的社会

  这样的两女一男的生存关系

  都是可以拎出来说道说道的

  但读着读着

  却偶尔心疼小环

  时而心疼多鹤

  还会觉得二孩苦

  为这一家老小担忧

  生活就像转经筒

  既然开始

  就让他一直被推着转下去

  无论遇见怎样的事情

  不都会有个结果

  结果来了

  不喜欢

  努力去改变一下

  既然是坏结果

  再改变还能更坏吗

  不会了

  即使小环的身边只剩下黑子

  远在部队的张钢不总在祖国牵挂着

  还有远在日本的多鹤、丫头

  以及天上的二孩

  吵吵闹闹恩恩爱爱一辈子

  张铁就不说了

  虽不说,但永远是一家人

  如果故事继续

  我想结局只会越来越美好

  《小姨多鹤》读后感(三):随谈《小姨多鹤》

  一天半时间看完了《小姨多鹤》,这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严歌苓七本作品的其中一本。它的封面有意思,一开始没看内容时候,觉得这个封面很妖娆,日系和服的图案和中式的扣子。其实也是折射了多鹤这个日本女人在中式家庭里面的处境,他们彼此相互影响着,多鹤把一整个代浪村的生活习惯带进了张家,而张家的环境、每个人的性格都影响了多鹤。这个看起来畸形的家庭里面,掺杂了许多不幸富和小确幸,小环让多鹤学会“凑合”着过日子,二孩给了多鹤一份中国式的爱情,丫头大孩二孩的诞生成长让多鹤体验亲和亲人滋味。这个不是妻子的妻子,不是母亲的母亲让这个家庭体验了完整家庭的幸福和她特殊身份带来的曲折,还好一家人都挺过来了。 在这个故事里面,我很佩服另外一个女性,她是朱小环,用多鹤的话来说,她在全日本都找不到一个像小环一样会吵架,并且把打架都吵和气的女人。作为一个因为日本人而导致腹中胎儿死亡并且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她确比他的丈夫更早把多鹤当成家人来看待,她在二孩狠心丢弃多鹤时,大吵大闹并且决然回去大江找多鹤,在多鹤身份被揭穿时为她出气的人,并且把多鹤的三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照顾。她看似厉害的嘴功夫,其实是维护家里人的一个工具,二孩的沉默和多鹤的寡言注定需要她来出面摆平很多事情,到最后二孩去世,多鹤回去日本的时候。她不再吵架足以证明。她和多鹤是俨然不一样的女子,但却用同样的爱意关爱这个家庭,保护这个家庭。 同时这本书里面,多鹤这个特殊关系在中国被对待态度前后的转变,也折射了中日关系变化的前后过程,可以说也是以小见大了。

  《小姨多鹤》读后感(四):随谈《小姨多鹤》

  一天半时间看完了《小姨多鹤》,这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严歌苓七本作品的其中一本。它的封面很有意思,一开始没看内容的时候,觉得这个封面很妖娆,日系和服的图案和中式的扣子。其实也是折射了多鹤这个日本女人在中式家庭里面的处境,他们彼此相互影响着,多鹤把一整个代浪村的生活习惯带进了张家,而张家的环境、每个人的性格都影响了多鹤。这个看起来畸形的家庭里面,掺杂了许多不幸富和小确幸,小环让多鹤学会“凑合”着过日子,二孩给了多鹤一份中国式的爱情,丫头大孩二孩的诞生和成长让多鹤体验母亲和亲人的滋味。这个不是妻子的妻子,不是母亲的母亲让这个家庭体验了完整家庭的幸福和她特殊身份带来的曲折,还好一家人都挺过来了。 在这个故事里面,我很佩服另外一个女性,她是朱小环,用多鹤的话来说,她在全日本都找不到一个像小环一样会吵架,并且把打架都吵和气的女人。作为一个因为日本人而导致腹中胎儿死亡并且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她确比他的丈夫更早把多鹤当成家人来看待,她在二孩狠心丢弃多鹤时,大吵大闹并且决然回去大江找多鹤,在多鹤身份被揭穿时为她出气的人,并且把多鹤的三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和照顾。她看似厉害的嘴功夫,其实是维护家里人的一个工具,二孩的沉默和多鹤的寡言注定需要她来出面摆平很多事情,到最后二孩去世,多鹤回去日本的时候。她不再吵架足以证明。她和多鹤是俨然不一样的女子,但却用同样的爱意去关爱这个家庭,保护这个家庭。 同时这本书里面,多鹤这个特殊关系在中国被对待的态度前后的转变,也折射了中日关系变化的前后过程,可以说也是以小见大了。

  《小姨多鹤》读后感(五):小环啊

  千金不换朱小环。 认识朱小环前,我最不喜欢咋咋呼呼的女人。一嫌吵,二世俗。可是世界上竟有朱小环这般女人,吵的可爱,俗的善良。这般深明大义,这般铁血丹心。日子怎样凑活,总能苦中作乐;生活怎样作弄,总能一笑了之。朱小环吵架从没怕过谁,朱小环从没真的忌恨过谁。打肿了脸充胖子咬碎了牙往肚里咽,呲牙一笑,她朱小环还是一条好汉

  小环啊。

  一生浸在苦水里头,日子硬生生被她过出了花。天塌了在她那里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她朱小环心比天宽。

  她越这样,我越想哭。

  二孩是朱小环的命,无论如何,她离不开这条命,无论他给了她多少切肤之痛。朱小环是十成精明的人,很早很早,她就明白。也许第一次见二孩时她就明白。这一辈子,二孩是她最疼的人。她爱二孩胜过爱自己。所以她容得下多鹤,她甚至推他去多鹤身边。可是她再也不为他情动。她没法伤害二孩没法离开二孩,她选择自我毁灭。深爱二孩的少女小环死去了,在他第一次去到多鹤房里时。以后都是深爱二孩的母亲小环、姐姐小环。她没法再向一个正常的女人那样去爱二孩,正常的女人就容不得多鹤了。

  如果没有多鹤。不,没有这个多鹤还会有下一个多鹤。多鹤是必然

  三个人的日子怎么过?凑活凑活总能过。

  读到书的后半部分,小环一笑我就鼻头发酸。我心疼这女人。她朱小环啊,从不算糊涂账,可是对于二孩,她的二孩。

  朱小环,我敬你是条汉子

  《小姨多鹤》读后感(六):那一条大坡,那一排排一摸一样的楼

  最近很少看书看到快要把自己陷进去了...这本书,其实我看了将近半年,断断续续,直到书那么淡淡结了尾,我才慢慢将几个人的一生拼凑起来——一个沉默却爱的无比深厚,同时又在和自己的爱作斗争的男人,一个背负着不可告人身世,大半辈子都活的不清不楚看似柔弱倔强无比的日本女人,还有一个看似泼辣没心没肺却善良坚强的东北女人,爱恨纠葛几十年。

  说不清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只觉得,所有人都爱的很彻底也被现实伤的很彻底,却又搅拌夹杂着彻骨的幸福。那一条大坡,那一排排一摸一样的楼,伴随着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家庭,完成一个故事和几段人生。那些触不到看不见的,或许,才是真实的最现实的感情吧......

  刚开始,不太喜欢小环的性格,张扬,跋扈矫情,越到后面却越发喜欢这个女人了,到最后,觉得她才是个真正伟大的女人,为了自己爱的男人,为了和她毫无血缘关系的几个孩子,为了捍卫家庭,直至为了本来该是敌人的多鹤,她牺牲了一切......

  我想最后多鹤是矛盾的,一方面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一方面又舍不得自己这个真正的家,甚至,我觉得她最终对小环的感情远远超越了对张俭的,一如小环对她一样.....

  张俭或许从头到尾都活在矛盾里,他的爱和他的理智从多鹤被买回来那天开始,从未在一条战线上,沉默内敛如他,却还是为多鹤疯狂过,直到显示将他折磨体无完肤。我相信他到死爱的都是多鹤,却只能那么看着那个他爱的女人在他的生活里飘进飘出。

  看到张俭和多鹤约定,每晚9点互相想念,彼此在脑子里画出对方轮廓,就可以见面了,眼泪突然流下来,我想,他们是守着这个约定,才支撑着彼此活下去了吧...

  不喜欢的是,这个家庭的孩子们经历了那么多,虽然性格各异,却好像没有一个对这个家有真感情....

  《小姨多鹤》读后感(七):这是朱小环的故事

  第一次,看一部小说看到嚎啕大哭,好几段因为眼泪而根本看不清字。

  朱小环是我见过最好的人。

  一开始是因为《陆犯焉识》而知道的严歌苓,但是在豆瓣上严歌苓被一致推荐的却是这本《小姨多鹤》。

  我第一次听说《小姨多鹤》是大一的时候,在商业街的二楼吃干锅的时候,电视里正在放孙俪演的《小姨多鹤》,质朴单纯乡村打扮。吃饭的间隙扫过几分钟剧情,难得不浮夸的走心。

  可是我没有想到当我看书的时候会喜欢上朱小环。电视剧里的朱小环,是个衬托。但在书里,她却是真正的主角

  我一开始就知道剧情,朱小环无法生育,张家买了日本婆借腹生子,三个人的畸形家庭延续了许多年。

  朱小环嘴巴厉害做人爽利,到哪里都热闹,可是丈夫爱上多鹤,三个孩子养大了最后还是叫的多鹤妈妈,最后只剩她一人孤独终老。

  多鹤沉默,有着日本女人特有的温柔婉约全家死绝逃出来被卖给人生孩子。在中国无法融入,最后回到日本却也被视为异类,永远没有归属

  而张俭,一世活在这畸形的家庭中,躲躲藏藏,内心备受折磨。

  我以为是这样的故事。没想到我错的离谱

  其实我一开始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因为这许多年,读书的心早已生疏。就连上次读《四世同堂》,虽然偶尔有触动,但后面其实是有点逼着自己读下去的。

  看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民族大义国仇家恨,我只是喜欢上了朱小环。我不知道要如何描述,她是怎么样一个人,我只是读到的时候会哭。曾经和张二娃活的像一个人的朱小环,最后觉得自己成了外人的朱小环,本来可以凡夫俗妇的过一辈子的朱小环,最后却活成了心酸传奇的朱小环。

  朱小环因日本人流了产,再无法生育。可是那时,还叫张二娃的张俭,居然顶撞父母宁愿冒着断子绝孙的危险,也要坚定的保大人。我想,就这一件事,以后这辈子朱小环永远也不会怪张俭什么了。

  她活得明亮。哪怕是在这样难解的死结里。

  用任何语言来描述都显得浅薄。我见证了她爱情的消亡,婚姻的消亡,为她嚎啕大哭过,又为她破涕而笑过。我曾经觉得朱小环有张俭这样的丈夫是一生之幸,让她可以活得这么恣意。吵吵闹闹却暖暖乎乎的日子。可是还不过半,已经完全颠覆

  我从未见过像朱小环那样的女人。

  我的眼里根本看不到多鹤。

  本来想做书评无奈实在太爱朱小环,无法评论

  《小姨多鹤》读后感(八):看完后的絮絮叨叨(人物不是人物历史不是历史)

  严歌苓的作品

  通常给我的多是哭过笑过后的震撼

  这个长篇没有十三钗那么惨烈

  倒也跌宕起伏

  竹内多鹤

  主角

  女人,日本女人,命运多舛的日本女人

  看到多鹤的生活习性我在想是不是每个日本女人都是这么的一丝不苟

  地会擦得一层不染衣服会熨得笔挺...

  这种女人其实是可怕的

  你会不自觉地爱上她的习惯

  没了她你会觉得生活不是生活了

  一如我的母亲

  每次都会趴在地上擦地

  一遍遍擦

  每天擦

  不知这是不是时下所流行的一种说法强迫症

  母亲也确实给我跟竹内多鹤给我一样的感觉

  这样子默默让你习惯她的习惯的女人

  没人能够离开她

  朱小环

  为什么要把这个女人写再第二位而不是男主

  原因不言而喻

  这个女人给了我太多的震撼

  这又是另外一种样子的女人

  妖娆风情万种

  能让每个人对她亲近

  女人啊女人

  真是一种神奇的物种

  沉默时别样美丽

  吵闹时万种风情

  前者多鹤

  后者小环

  都是张俭爱着的女人

  张俭

  男主角

  命里系着两个美丽的女人

  也许有人会羡慕他会嫉妒他

  而我觉得他张俭就值得

  沉默寡言但内心伟岸的男人

  这样的男人真好

  想起父亲

  同样也是沉默寡言很少计较的男人

  读了张俭我才有点懂父亲

  是否他那么顺从

  只是因为他心里想着更大的事情

  他根本不愿意跟某些事情较真

  三个孩子

  我跟多鹤一样最爱二孩

  这也是最后唯一留在中国的孩子

  他最有良知

  在想要是我以后有了孩子该怎么教育

  真是件头疼的事

  哎想太远了

  作罢作罢

  人物大概讲完

  有些人我不屑剖析

  该说说历史

  以抗日战争胜利为背景

  故事开始于一群在日本侵略中国来到中国的日本村民逃难

  多鹤在其中

  走散被抓

  战争使太多人失去人性了

  无论是侵略中国的日本人还是战争后对日本人发泄的中国人

  那是个血肉模糊的浑浊年代

  人不是人

  生命不是生命

  再接着就是文革

  真是恐怖的十年

  没有自己的思想的人类聚集起来真可怕

  可怜的牺牲

  想起那部我11

  每个人都好可悲

  可悲可悲

  我好无力

  《小姨多鹤》读后感(九):特殊时代的感情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严歌苓的小说,但绝不是最后一本。我深深的爱上了这位能把人物刻画的如此细腻的作家。

  《小姨多鹤》的故事开头其实非常简单,无非是一个中国男人因为自己老婆不能怀孕所以花钱买了一个日本小老婆的故事。但是故事也非常复杂,因为那个中国男人叫张俭,那个中国老婆叫朱小环,那个日本小老婆叫竹内多鹤。

  张俭虽然是一个东北汉子,但是却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在最开始和多鹤生孩子的时候是非常抗拒的,因为他爱着小环,也对小环有着责任。但是随着他们搬到鞍山,随着他们生活的艰难,他突然又爱上了多鹤。从此开始了在两个女人之间徘徊,左右为难的一生。

  朱小环是我在这个故事中最喜欢的女人,她简单明快,敢爱敢恨。她会因为自己不开心大吵大闹,也会在张俭被抓起来之后撑起了一个家,会张牙舞爪的护着多鹤。虽然世间险恶,但是能活成如小环一般的女人,也能获得明朗快乐的一生。小坏如同太阳一般,照射进了张俭和多鹤的生命中。

  多鹤的身世悲惨,从那场屠杀开始,她噩梦般的一生就开始了。先是被迫给不相爱的男人生孩子,之后不能与孩子相认却要含辛茹苦的把他们养大。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开始了如同隐形人一般的生活。在艰难的生活中,她多次想到了死,但是命运不知是偏爱她还是仇恨她,她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慢慢地,“凑合”的日子也没有难过了。

  还有他们的三个孩子,丫头、大孩和二孩,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明。丫头那么那么懂事,但是在学校却因为伪造身份被学校开除,不愿意回到家里看别人眼色,去了东北独自生活。大孩总是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文革的时候因为母亲是日本人与家里断绝关系,后来中日恢复邦交,又迫不及待的承认自己是日本人,非要去日本生活。二孩是所有孩子中最正直的,虽然小时候一直非常倔又不听话,但他一直在默默的为家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严歌苓的笔仿佛有着魔力一般,在看书的时候不段的调动我的情绪。我会因为张俭与多鹤偷情而傻笑,会因为大孩不认多鹤而伤感,会因为小彭的做法而生气,会因为张俭的去世而流泪。作者通过两代人的生活刻画了一个时代,也让我感受到了在那特殊时代的感情是多么的不容易。

  最好的小说就是能够带你进入书里,过一遍别人的人生。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无论我是朱小环还是多鹤,我一定不会比她们做的更好。她们教会我,即便是最难过的时候,也要坚强的生活,做一个独立、坚强、明朗的女人。

  哪怕在最坏的时代,也要做最善良的人。

  《小姨多鹤》读后感(十):静如动如

  当“安静的美男子”成为潮流的时候,当肥皂被开发出第二功用的时候。这是多么幸运——仍然还只是倾慕有趣的姑娘。今天趁阳光灿烂,普天人暖心宽,斗斗胆量说说姑娘。

  世上姑娘三千,各有魅力。有的人无法阻挡穿格子衫的姑娘;有的人无法阻挡手指修长的姑娘;有的人无法阻挡一笑灿烂无边的姑娘;有的人无法阻挡小事混乱糊涂可爱的姑娘……

  还有一类姑娘,她们常驻两态中——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为了方便记忆,改版的描述是这样的:静如处女,动如泼妇。

  首先想到的是——麝月。

  她是像袭人一样温和的姑娘,做事周到不张扬,与晴雯这类性情无遮拦奔放的姑娘是两个方向。在这一方面,她静如处子。

  可她有性情。一个有性情的姑娘又能懂得安安静静的好处,是多么的替世界考虑,多么的周到,多么的聪明。

  当然,偶尔也是要展露真性情的,她爆发的时候,又是一层无边魅力。

  晴雯跟宝玉拌嘴,小笑麝月与宝玉。麝月只一句话,就大方地把她支开,让她安静了。静雯就这样罢休了,有点儿不可思议,她应该是针眼亏不吃的主啊。细想,晴雯虽然嘴巴厉害,但她应是暗佩服麝月,懂她厉害的。

  袭人与人吵嘴,累且势弱,拉麝月帮忙。麝月出场,一通气势磅礴排比句,含情含理,顿将对方震慑的羞愧而退。绝对势力,倾墙之势。这一方面,她动如脱兔。

  面对这样的姑娘,怎能控制得住心中涌起的潮水。

  再想起的是——小环。

  小环照顾小孩的时候,可谓倾尽全力、无微不至。对于小房的孩子如同己出,没有125平米的胸怀是不可能做到的。人可以装样子,可做不到模拟出无偏差的细节神态。这是真性情无疑。此刻之静,小环静如处子。

  更多的时候,小环是如脱兔的。

  对待多鹤,最开始总是嘴不饶她。对待二孩,也是厉害的绝不吃亏。连同她的婆婆,她也是该出嘴时就出嘴。泼辣,是她的常态。谁让她有那么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有那一腔豪放的真性情呢。

  可她最大的魅力不在她的静与动,而在于她的懂时机。

  她知道什么时候要静下来照顾家,知道吵架要吵到什么尺度。不越界。把自己的态度展示清楚,主动争取,但不失道理,不耍泼。这是一个厉害的姑娘。

  面对这样收放自如、识大体的姑娘,二娃深深地迷她,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到的。

  还有好多这样的形象,有影视中的,有文字中的,有现实中的。

  例如在机场中吵架的三毛;例如戴着大大围脖柔和又强势的师姐;例如自己眼中的姑姑。她们能说,话里有劲,而且话里总能透出另外的意思,似乎句句双关、多关。

  谚语说“沉默是金,能言是银”。看来我是对阿什物崇拜的俗人,且迷恋之情对后者尤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