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的读后感10篇

2018-09-30 03:4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的读后感10篇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是一本由[日] 夏目房之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一):关于分格,很受启发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关于线条格子分析。我看过一些漫画分镜头方面教材,只是说到了分格的时间性、空间性,但是,本书的观点提高到了另一个层次,就是通过分格来削弱分格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以达到一种张力意境,即对分格心理性详细分析。书中,作者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格子的发展运用,非常有趣。本人对漫画创作兴趣,但了解不多,感觉这本书作为入门书,很不错,力荐。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二):可以从信息传播内容表达角度理解漫画

  日本漫画确实有其自身独特地方我国以前绘制连环画的艺术家曾经试着转型开发适合青少年的漫画作品,往往以失败告终。当时曾经阅读类似作品,总感觉不伦不类。看了本书,终于明白,其实日本漫画有其本身特有的表达方式

  可惜该书成书较早,书中的某些数据应该更新了。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移动智能设备等的普及,漫画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大有不同艺术本身是活的,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也会同连环画一样成为文物

  希望看到更新的类似作品。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三):期待太大了所以结果就是这样

  我只是一个喜欢看漫画的学生

  有时候觉得画漫画可不是那么简单事情

  于是看到这本书出来以后就马上入手了

  我其实根本不知道夏目房之介是谁

  只是微博上不知道怎么搞的 对这本书评价很好

  所以我收到以后马上打开看了

  刚开始觉得不错

  后来就觉得实在是太多无关痛痒的话了

  原话我已经不记得了

  记得有几页在说为什么漫画要有框

  的确 漫画从双线的框到单线的框的改变的确值得纪念一下

  但没必要深入研究

  万一只是画家省事

  还有说没框就会显得乱 这不是...肯定的吗...

  而且举到实例上都是太过久远的漫画了

  我深知那时候的创新实在太为珍贵 并且我万分敬佩

  可放在现在的一本 讨论漫画的书里

  值得一提 但也没必要整本都提

  所以 其实 怎么说 不阻止有热情的读者 希望别太大就行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四):不要着急

  这本书其实没有谈到动画,但对于动漫迷,动漫很难分家吧。

  我们平时在谈论日本动漫时,总会悲叹中国动漫的不争气,当年手冢治虫不还是因为万籁鸣的铁扇公主坚定的走在这条路上么?

  小时候看过第一本日本漫画是圣斗士星矢,被作者评价为一直在喊各种绝技的漫画。跟我爹给我买的中国式卡通不同,里面有许多暴力成人向的内容,不是像神笔马良之类隐喻一个道理,而是更明显,更夸张来表述某种精神

  看过的第一部日本动画是机器猫,和水墨动画不同,机器猫里是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表情丰富语言夸张,轻松愉悦小孩子很难不被吸引。但现在也会回忆那时被日本动画冲击下的中国动画:葫芦娃、人参果、崂山道士、大闹天宫……然后自豪一阵,再悲叹一声。

  在动漫产业这条路上,中国走的太激进了,很浮躁模仿然后商业化,在尝到一点点甜头后,就再也不去想创新的事。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想有所成就的动漫人,也不得不屈服。不过,幸好还有人在坚持循序渐进的摸索。

  从这本书里,你会发现,日本漫画每个发展点,都是在前一个阶段成熟时、无法满足人们更多的想法时迸发的。而我觉得,中国动漫缺少这个完整过程自己探索尝试的过程,甚至于在前面还没有走稳时,就开始跑。

  但有时想想,也许是环境和文化所逼,就跟作者谈到香港漫画时所说的,香港漫画家那时很少能有自己的创新发展,受雇于公司,就被公司的理念所控,没有自由的想法。

  纵观这本书,作者谈到的一些漫画细节,是看过这些年漫画不曾注意过的。有时候我们拘泥于故事,但漫画跟小说不同,评价它时不能一味讲述情节,而是要从表现手法,漫画结构上来谈,这就是作者的观念。甚至于,从最基本的分格上,作者都会一步步透彻的分析,引用日本漫画发展过程中,一些典型漫画家们的作品来做例子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它在不断的自我提升,总会在以为无法改变的地步中,走出新的风景

  希望中国漫画家们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吧。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五):为什么有趣?

  最近断断续续地看了《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那本书。感概最大的是它其实似乎一直在讲创新,全本书也许都没有写到“创新”这个在中国已经被说烂了的词,却一直在讲,从起步到现在他们是如何创新的。讲那些出现在漫画史上的新东西。或者将传统用成新的东西。

  最开始漫画在日本是小孩读物,手冢治虫打破传统开始讲述爱情……而后慢慢有人在漫画中加入心理隐喻,

  甚至是情色的隐喻。那个萌芽阶段,那些大师们像在杂草中探索一般,为自己成熟的心在低龄化的漫画市场中寻找一条出路。日本漫画才有了今天这种百花齐放局面,才变成日本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吧。

  它也讲述分镜,讲述对话框和表达符号等等我们熟悉的东西,但作者也依然在讲创新。

  他并没有去一一列举,某某漫画取得的商业成就,而是在细数漫画发展的道路上,每位漫画家带来的新东西。

  固定规则分镜,符号语言叙事方式,都有人去打破它。

  正是因为这样,才有趣吧。

  坦白的说,到今天,两千年之后出现的漫画我都比较少看,也许就是因为太成熟,太固定。而80年代之前的漫画,总能触动我的心,也许那时少了成熟的商业典范,画家们都在黑暗中摸索的天真,很动人吧。

  前些天看了一个日本的节目,是一个大叔沿着铁路坐轻轨旅行。每到一个地方,就去吃那里有特色的料理。

  让我惊讶的是,每种料理都是创新的。

  一个学西餐的人,父亲是做日本料理的。结合自己的爱好家族的特色,他作出了牛排寿司

  家乡开满樱花做西式蛋糕的人,用家乡的特色,作出西式蛋糕。或者用柿饼来做果仁巧克力

  太多这样的列子。

  像,很多很多年前,他们来中国,学走了文字服装和很多我们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东西。结合他们国家小巧,将大气变得精致……(啊,不扯远了。咱们今天就好好说他们的优点创新吧~~别的话题就不说了。你懂的。)

  老实说,我觉得,他们确实是有探索精神的。那种精神在他们的骨子里,不会甘心只做牛排,或寿司。

  要把自己和传统的优点都利用起来,变成一道新的料理。

  这本书,让我在没有新意世界里看到一点光。

  有时也在想,如果书名是《如何画出有趣的日本漫画》,腰封配上,日本资深人士细数大师成功经验,这种教程名字也许在渴望学习的中国会销售火爆吧。

  为什么回有趣?

  其实就是创新啊。

  在中国,创新真是个被说滥了的词。我们真的懂得创新的意义么?学到那些固有的,再结合自己的优点,让你的风格变成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一起加油吧。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六):漫画的价值

  我从小爱看漫画和动画,但一直被身边朋友嘲笑,当见到这本叫《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的书时,我想到推翻朋友们歧视机会来了。我认为漫画在不同艺术、文化领域里是共通的,漫画早已超出幼稚未成年定义,不能看做宅男单身的同义词,它是适合大众的,和电影电视、小说、绘画等具有同等社会价值的商品

  漫画的画面性。漫画的画面主要由外部的格子,与格子中的画面内容所形成,因此格子是非重要部分。按作者总结格子的三个基本功能是“分割时间”“压缩及开放”和“空间表象”,解释起来就是,格子可引导读者视线转移,或者是画面的变化展示,助推情节发展以及强化读者理解。对格子作用与电影镜头或者绘画构图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和价值。

  比如,漫画中的“间白”,“漫画中为了表现时空转换,常常将格子之间的空隙加大”,由此可形成“时间流逝的感觉”等效果。其实在中国的国画以及书法中也非常强调留白,甚至有画家的油画作品也是以留白作为他作品的特色而广受好评,他们的特点是给予一定的空间——留白,让观赏者可以把自己的想象补充到作品中去,从而在想象中趋于完善

  漫画的文字性。除内容之外,漫画还通过加入文字造型进行表现画面,即在日本漫画中随处可见的拟声文字的造型。作者认为日文中吸收了汉字的特点,因此将汉字的图画要素,比如“月”字就像一轮弯月,这样的特点吸收引申过来,形成了漫画中的符号性文字。而通过多年的转化,对话框、字体等的变化,以及拟音词、拟态词的产生,都说明漫画对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表现方法上的作用。

  漫画的戏剧性。作者以安达充的《棒球英豪(touch)》为例,说明采用了“恋爱戏剧必要条件三角关系误会”,不断有人出来“打破僵局,产生故事,发生冲突,形成落差”。而棒球英豪中双胞胎都喜欢女主角浅仓南的情节,就是故事主要的三角关系了。而作者还冷血地指出,“为了让三角关系永远继续下去,杀死一个人就行了”,则是双胞胎兄弟优秀弟弟在故事开始不久后即遇车祸死亡的最佳注解了。日本漫画及动画化之后,如美剧引人入胜,使人欲罢不能,与其优秀的编剧肯定有很大的关系。

  我认为日本漫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其他文化和艺术的特点,并转化为其特质逐渐展现出来。并不因为国内只有针对儿童的漫画与动画,就将漫画动画等同于儿童的专利。现今的国际上的漫画动画,已经成熟到适合成年人心理与文化需求,其在画面塑造、文字表现、情节编排等方面,已具有如电影、电视、小说、绘画等同样社会价值的商品之一。

  最后八卦一下,该书的作者叫姓夏目,就是半身像可是印在日元千元大钞上日本大文豪夏目簌石的曾孙子。大文豪的曾孙子成为漫画学的奠基之人,也说明了漫画与文学千丝万缕的关系吧。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七):三要素:绘画、语言、格子

  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第三层阅读法——分析阅读法读了这本书。带着问题主动阅读真的能提高效率

  作者的目的清楚解读为什么日本漫画有趣。

  首先介绍日本漫画的发展背景和阶段。第1章。关键词句:成本低,创作热情,天才手冢治虫的出现,漫画质量高已达成人欣赏水平,表现形式多样。

  再用实例和临摹详解了日本漫画之所以有趣的三要素:绘画、语言、格子。这是重点,每要素都有详解。一般是按照章节划分,但是这三要素是互相补充的,没有截然绝对区分,所以有的章节主讲绘画,但也会提到格子。

  第一要素,绘画。第2——6章。关键词句:线条质感画笔差异流水作业时代变迁,表情夸张,格子的秩序,读者层扩大,原初性的惊奇,线和点变成画的瞬间,线条的多义性,约定,形喻。

  第二要素,语言。第7——8章。关键词句:话框形状及意义,拟声词和拟态词的效果,是文字又是绘画,心理描画,音喻。

  第三要素,格子。第9——12章。关键词句:四格的涟漪,分镜大纲,引导视线,翻页的惊喜,分割时间,压缩和开放,空间表象,套用和重叠,间白,漂浮感和开放感,时代情绪,日本格子发展史。

  最后附两段演讲记录

  总的来说,本书调理清晰,目的明确,给我带来的悦读感受也是一气呵成。比较喜欢这样边用漫画结构边文字解释的讲解方法。而且读来,有些小小的启示和发现:

  1.线条的多义性。漫画中线条的多义性其实可找到心理学中的相关解答。比如,一个简笔图画既可以被看成是蛇,又可以被看成是绳子。在不同的解读中,赋予不同的有趣含义。认知心理学中的两可图形就是这样。另外,还有知觉整体性,明明毫无关联的线、点,按照某种滑稽有趣的方式放到一起,就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格子的大小长短情结起承转合之间的天然默契。以一例熟练运用格子技巧的作品为例,将其解构,即把同一页的所有格子分解开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会发现起承转合之间大小不一的格子就如同跳跃音符。高高低低,有起有落。

  3.涟漪般的微笑。最喜欢的日本漫画就是这类了,观看时,画面有微妙变化,这种巧妙的落差给人带来会心的微笑,被作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形容词:涟漪。的确,除了喜欢看能让我哈哈大笑的作品,也喜欢这类好作品:能让人产生涟漪般会心的笑。

  4.基于翻页方式的分格。之前看《进击的巨人》的时候,总能体会到画面带来的震撼,有时候一翻页,就被shock到了,当时就隐约觉得这种设定很有冲击力。如今看了作者的讲解,才知道,日本漫画早就开始以翻页的阅读方式为前提,在考虑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分格,并制造故事起伏,变成理所当然。能然读者在翻页后看到一个意外的展开。

  5.恋爱漫画。。。。。。待续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八):漫画与电影故事板

  好像是初一的暑假,和闺蜜们一起画过一个漫画。题材大概是校园少女系。故事编了很宏大的大纲,写了好长的人物设定的文案,最后只画了19页就开学了,连第一场邂逅戏都木有画完。自己动过笔,才明白,画漫画最难的不是画,而是在落笔之前要想的事情。一个情节,用哪些镜头来表达,这些镜头又要从哪个角度来定格,每个分镜要怎么排列,大小形状?当时“主笔”俺完全无力适应这个工作,最后善于写作的老妹来做了分镜设计,而本人就沦为了画匠而已。现在想来,这些很像电影导演要考虑的问题。摄像机要放在哪里?人物要怎么走位?镜头要怎么变化?曾经很闲的时候翻过一本电影理论书《电影镜头设计》,作者就提到了,漫画书其实很像电影的故事板。故事板是导演在设计镜头的时候画的草图。一度对这个观点深以为然。直到最近看了一千块钱日元夏目漱石童鞋的孙子夏目房之介的这本《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想法有了一点进化。

  如果说是电影故事板的话,大概中国的连环画最合适,或者说一格漫画。因为格子是固定大小的,好比固定大小的屏幕。而漫画的格子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还可以重叠,可以消失,甚至格子之间的留白都是可以用来表达和引导情绪。

  漫画因为只有静态的图片,比起可以直接记录动作和声音的电影来说,有各种表达的局限,所以需要发展一些特别的表达手法,来弥补这种不足。

  是不是所谓表达手法,其实是一种借用想象的手法?

  如果有看过一些少女漫画和少年漫画的经验,应该知道,这个是一眼就能区分开来的。少年漫画的格子一般是很规整的,方方正正。而少女漫画多用不规则的格子,人物也不会规矩的呆在格子里面。还有很多和情景无关的花啊啥米的东西会冒出来。

  让我们再考察一下故事。

  少年漫画:打小怪,修炼,升级,学新招数,拿到新武器,打大怪,失败,重复前面步骤,直到胜利。

  少女漫画:相遇,暗恋,相爱,纠结,不安,嫉妒,误会,分开,痛苦,思念,和解,更相爱。

  少年漫画侧重的是动作,而少女漫画是情绪推动的。

  规则的格子带有时间流逝的暗示,比如一样大小三个并排的格子,会给人一种时间在这三个格子中间以某种一致的速度流动的感觉,这个时候突然下面出现了一个大格子,就带来了节奏的变化,于是动作的节奏感就这样被表达出来了。

  而少女漫画更加重要的是传递情绪,动作是次要的。比如我们想象一场告白成功的戏码。如果给一个全景,我们可以同时看到男女猪脚的脸,可以同时看到男生表白的表情,和女生作反应的表情。二流的画家也许还会把场景设计在樱花树下,画很多浪漫的飞扬的花瓣。读者的印象是好浪漫哦。。。如果不画全景,而是先给男猪脚一个特写,这个时候男猪脚是面对读者的,请脑补一下少女系漫画里面男猪脚那个像潭水一样让人沉溺的温柔眼神,那个时候读者就会自动代入,而对男猪脚产生一种更加怜爱的情绪。这会很希望他告白成功。然后再看到女猪脚欣喜的反应,读者是感同身受。而为了表达这两个人其实是在同一场景中,画家会取消格子的边界,加些许留白来表达其实是两个镜头同时取镜后的叠加。这个例子可以帮助体会一下少女漫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特写,有那么多不规则的分镜,还有那么多看起来很浪费的留白。

  少年漫画在欧美也有,肌肉男系列都算。但是少女漫画却是日本独有的。少女漫画发展出来的独特的表达手法后来被各种日本漫画借鉴,而大大丰富了日本漫画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让漫画的分镜离电影的故事板更远一点。

  国内的山寨动画也好漫画也好,都让我觉得没有灵气,即使画工已经很漂亮了。分镜这种东西,不是临摹可以学习和改进的。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需要漫画家一种可以类比电影导演,但是又不同的能力。漫画家需要思考的,不是怎么画的漂亮或者真实,而是怎么表达最有力。小丸子的画风就很简单,人物像简笔画一样,但是可以非常的生动。在这里,简单变成了一种追求的艺术风格了。和电影一样,先要表达到位,然后可以追求风格化。但是风格还是应该为表达服务的。比如香港的写实画风,画画古惑仔可以,画小丸子的孩童世界就是很不搭的风格。

  为了防止跑题太厉害,就先写到这里。

  一句话总结,漫画在借用想象的方式让他区别于电影的故事板。而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我看完也还是不知道。只能说,因为有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让有趣成为可能。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九):为啥日本的漫画这么有趣

  为啥日本的漫画这么有趣

  ——读夏目房之介的《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

  ■禾刀

  如果拥有像笔者这样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童年,想必对连环画并不陌生。拥有更多连环画包括日本漫画《铁臂阿童木》,一直是那个年代儿童的梦想。据说有位日本人,当年来到中国,亲眼目睹《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等电影动画片居然那样受观众欢迎后,大吃一惊,回国立马义无反顾地投入漫画创作,结果成就斐然。

  作为日本漫画专栏作家也是评论家的夏目房之介,以边插图边讲解的方式,详细解读了日本漫画精致而又苛刻的主要技巧:画笔粗细、眉毛与脸部表情、汗珠的不同表达、对话框的选择、分格艺术、套用和重叠……这些技巧,有的是基于浅层表象的延伸,比如脸部表情的勾勒,更多的则是通过不断创新,抽象化处理,逐渐形成的漫画审美观,比如对话框、分格、套用和重叠等等。

  如果说日本漫画对浅层表象的表现,只是基于创作者对人物形象进行“粗加工”,那么审美观的提炼则体现了日本漫画的“精耕细作”,一个简单的空格,居然会赋予那么深刻的涵义。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手冢治虫、鸟山明、藤子不二雄、藤子F不二雄、宫崎骏等一大批漫画大师的努力下,日本漫画产业迅速崛起,并成功走出国门。如此以来,由他们辛勤摸索创立的漫画审美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读者。2009年9月11日,《蜡笔小新》作者臼井仪人意外身故后,不仅国内外广大读者深切怀念,同时还引发“粉丝”群体对自1990年开始连载的《蜡笔小新》续集命运的强烈关注。

  一般人认为,漫画之所以能够在日本迅速兴起,是因为战后的日本万物凋零,百废待兴。就像我们的火锅起始于码头工人一样,无需太多物质条件,只需纸笔便可开始创作的漫画,应时而生,并很快得到读者的热爱。不过,夏目房之介有着自己更深的解读,在他看来,日文本身兼顾了汉字从事物原形直观演变而来的特点,读声的抽象化与漫画所体现出的“神韵”则有着某些“神合”。

  这样的解读到底是否科学无法定论,但日本漫画确实弘扬了日本文化,日本漫画家在创作上确实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创新。无论是漫画形象的设计,还是主题的撷取,无一不体现作者的创新与摒弃。一开始,漫画也是从低龄儿童着手的,在漫画家们对漫画形象的不断改造,特别是大胆尝试成年人题材,采取分格、套用和重叠等表达方式后,最终摆脱稚嫩的单调形象,做到了老少皆宜。

  夏目房之介在此书中收录了他对香港漫画产业的看法,认为香港漫画风格受到日本漫画的影响,但在创作制作生产环节,更强调细化分工合作,具备漫画“工业化”特征,步子迈得比较开,商业频有斩获。

  实际上,毗邻香港的深圳,早就是世界知名的动漫制作基地,像《功夫熊猫》等知名动漫作品就曾在这里制作。近年来,在发展创意产业思维的助推下,全国大多数省市均提出了以动漫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发展计划。但与行政力量强力驱动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人才奇缺。近年来,国内漫画作品较前些年虽有恢复,但从业人员少,优秀作品少是不争事实。在影视制作方面,虽然广电部门竭力呵护,关掉了电视台黄金档的海外动漫播出大门,但国产动漫的“低智”化极其明显,许多作品不是把一些历史故事简单图示化处理,就是刻意弱化作品的想象力,苍白而又平淡。

  振兴动漫产业,漫画是基础。从夏目房之介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漫画人才的培养,既非朝夕可至,也非外力催逼的结果,而需要创作者个人充分拓展知识面,不断激发想象力,提炼思维,欲速则不达。

  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而又惨痛的教训。去年7月,有网友发现,当时准备播出的国产动画片《高铁侠》,与日本TOMY公司于1998年出品的动画片《铁胆火车侠》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有着高度“孪生”嫌疑的还有,《大嘴巴嘟嘟》之于《蜡笔小新》,《心灵之窗》之于《秒速5厘米》,《恐龙宝贝之龙神勇士》之于《火影忍者》……

  前几年,《喜洋洋与灰太狼》电影版以600万元投资,最终赢得过亿票房。去年初,香港“意马国际”以10亿港元收购了《喜羊羊与灰太狼》消费品权,一时惹来圈内外无数艳羡目光。然而,此前该作品在电视上虽有着不错的收视率,但因为价格普遍较低的原因,导致连成本回收都十分困难,创始人一度倍感艰难。好在他们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历经数年的辛勤铺垫孕育,终于靠电影版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通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从中获知日本漫画的创作技巧,还可看到,日本漫画大师们对生活细节的精心捕捉和思考,对漫画创作近乎贪婪的迷恋,这当是日本漫画有趣的根本所在。并不排除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漫画而奠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提升漫画品质而非投机取巧始终摆在首位,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的漫画作者,特别是那些正在致力或即将投身于动漫产业者倍加深思。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读后感(十):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

  一、历程。

  价格低廉,创作自由

  1.手冢治虫引领青年漫画风潮(受迪士尼和宝冢影响较大

  * 演、眉,汗珠~复杂微妙的心理形态,“心理剧”

  * 线条的力度和相互关系形成的线条的质感(笔的种类、创造者的技巧)

  2.以时代背景的剧画、集体型流水绘画(面无表情,体现冷峻硬朗,暗含高速发展的日本在国际上的心理

  3.“微笑汗滴”(符号化的微笑、运用口罩、眼睛等)表现没有纵深感的微笑。它正象征着大量商品和信息爆炸中传统价值观崩溃,风景、感情、个性都只是像是没有凹凸的均质的点的存在的时代。“服务业”)

  4.错位感(基于漫画文法体系的形成)

  5至此,漫画各类型爆发式的发展,一方面对有如破坏情感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表现方法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情感与世界像乌托邦一样稳定的制作。这一现象实在是意味深长。

  二、线条。

  石膏写生中应作为阴暗层次不同的色阶,而不应被轮廓欺骗。

  1.线条的趣味性。简单的一个圆加上两点就可以被读者看作是脸。与幼儿随意涂鸦之后对其定义的变化是相通的,又与古人绘画所达程度相似,带有古老的原初性的惊奇和乐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绘画形式是在写实风格之后出现的。

  2.画面的跳跃性所形成的趣味性

  三、表现的构成。

  漫画的约定(汗滴、泡泡、青筋等一系列“形喻”)增加画面动态、趣味性,有心理活动和时间的持续感。

  如同语言一样有着相对固定的作用的符号构成的体系。

  [ ] 话框有起到修饰文字意义的作用(某些拟声拟态词通过手绘被赋予音喻的视觉效果)

  [ ] 格子:对漫画从时间和空间上分节的作用,相当于语言的句法。

  [ ] 日语运用大量汉字(象形字),用声音带来画面,画面带来声音。趣味性。

  四、漫画与语言。

  * 话框。话框的波浪状、放射形、无方框等表现对话、内心独白、机械音、现在时、过去时、旁白等。(其意义也是一种“约定”

  * 日语拟音词、拟态词。特别丰富,形成了一个体系,另外经常创作新的说法,且大家基本都能理解。手绘拟音、拟态词在绘画中发挥既是文字也是绘画的特性,制造出丰富的观感。以物质一样处理声音,听觉(时间)和视觉(空间)的转化,包含超越正常认知方式带来的惊奇。——气氛,心理

  (日语发音特点,如嘴形的变化带来的气氛)

  * 格子。

  1. 四格漫画,画面几近相同的微妙落差,造成涟漪般趣味。稍长的格子给读者一种安定感。

  2. 格子的排列方式、比例、布局能反映出漫画家生理性节奏感。时间的流逝,间歇性的处理。(上下:“压缩”和“开放”是最基本的;左右:面向事件往左,阅读顺序也是从右开始)

  3. 格子建立起时间与空间的秩序,让读者移动视线。

  4. 漫画创作流程:构思故事-name(分好格并写进文字)-绘画

  5. 利用翻页这种载体形式对分格进行设计,让读者期待后续发展。

  作用:分节时间;引导读者心理压缩和开放的功能;限定绘画边框,从背后支持绘画意义的我空间表像的功能

  五、少女漫。

  格子的套用、重叠、强调间白等创新分格法

  (1) 赋予阅读顺序的时间分节功能被尽可能地除,画面呈现时间几乎不在的漂浮感

  (2) 引导读者心理的压缩及开放功能也同样披解除, 让人感到舒展的开放感

  (3) 支持绘画的空间表象方面, 空白格子、 间白在页 面体构成中起到纯粹表象的作用

  这些手法的效果在于中和时间感觉, 渲染非常微妙的 情绪、 轻微的漂浮感之类气氛。 在表现极为主观的情绪, 而且是如酪酊状态般暖昧感觉时尤为发挥效果。 这恐怕和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时代氛围不无关系吧,自己和他人仿佛嗳昧地混杂在一起的轻飘睿和浮游感,还 有情绪优先于思想或观点的感觉。这种情绪与其说仅在日本,不如说在其他发达国家恐怕也是相通的。因为这种情绪与日本成为全民皆中产阶级的社会也许不无关系。

  当时走在时代前列的漫画家们, 通过图像暗喻或改变分格的方法,己经能够表现人物独特微妙的心理活动, 一般认为这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少女漫画表现手法的革新

  少女漫画在开拓人物心理的表现手法上, 巳经能够描绘人 物微妙的心理偏差。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很好地表现人物内面与外面的不一ˉ致,例如看似纵情玩乐的人物,内心却非常冷静淡定; 或者相反表面看似冷静, 内心蔚惊慌失措。制造出心里话和口头话的落差,或者插人位于其中间状态 的台词等等,运用各种手法,微分人物心理状态并加以表现,从而成就了将各种层次的心理仿佛岫层层重叠起来似的表现手法,这在描绘恋爱上是非常重要的。

  这本书除了把漫画各部分进行分解外,最有趣的是联系时代而历经变革的漫画,尤其是今天看了xxxx时,其中谈到“经历冲击后骨子缝里会飘出小清新同时也会有强烈的呐喊去反抗。”这的确解答了作者所提到的“错位感”和“乌托邦”的疑问。还有我代人总喜欢看日本80、90年代的漫画,这不仅仅是装逼,而是有股力量把我们拉在那里去了。正如我追星,为什么单单追的就是他,因为他满足了我的精神需求,刚好和乎心镜。

  漂浮感,移位感、不信任。你看,大家都是这样的,让我怎么喜欢别人。还有人提到时代的更替,不对,照这样下去,恐怕,也不会爱人,只是更懂得爱自己。会为路边水泥地挤出来的小花感动,会为一首歌里如沉浸在透着阳光的水里的温柔感动,会为一场比赛运动员坚定的眼神感动。到底不会爱人,只想被别人爱,只想当一只被人缕毛自己潇洒离开的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