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格尔的小提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安格尔的小提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04 03:5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格尔的小提琴》经典读后感10篇

  《安格尔的小提琴》是一本由彭怡平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一):找到我的小提琴

  与怡平姐一别已数月。一直游走于几个城市间,应对生活享受着生命,幸有《安格尔的小提琴》随行。

  看这本书,可以很轻松。你不受拘泥的任寻一段,跟着姐姐去看、去听、去感受巴黎就好。但如果你像我一样用了心,也许会感到沉重。我们与那些生命之间是如此的不同。我并无意求同,是感动于他们对生的热爱、对死的尊重、对艺术享受、对自我精神世界追求

  正如怡平姐所言,我要找到自己的“安格尔小提琴”,那毕生的挚爱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二):学会与人分享

  文中一位组织圣诞夜与流浪者教堂共进晚餐女士在被作者问道她从穷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时候,她说:“在这个消费主义社会里,穷人什么也没有,唯一可以让他们存活下来的,就是”我想活下去“的这个念头,也就是这个生的欲望展现人类力量。”作者由此领悟到:对于人生豁达自在,最重要的是,学会与人分享,因为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巴黎,浪漫之都,我对其无比向往,也听说法国人福利,就算什么也不做依旧衣食无忧,快乐自得。但是看完作者的书,才发现不是这样,作为一个无固定住所者,就算生活在巴黎这样的全世界人们向往之地还是要面临冬季如果不竭尽全力就只能等待严寒冻死的命运,我们羡慕法国假期多,可是在七八月的巴黎因为全民休假,这却对流浪乞讨者造成了致命危险。原先就听说欧洲经济衰退,失业率很高,却也觉得他们那么高福利也没有什么关系,现在才发现原来在法国在一份工作那么艰难,失业也会让你的生活陷于一种濒临绝境地步,甚至于家人都很难和睦相处。如果你长期没有工作,只能每月领取四百五十法郎的最低收入补贴,而这点钱是绝对不够流浪汉每月去尝试得到哪怕最廉价的一间房后还能够保证每天的生活。而想要去申请法国的低租金住房,却难于等青天,就算等上十几年也不一定有消息,而岁月不等人。

  在本该原意是分享快乐家人团聚的圣诞节日,作者却看到了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而情愿自己一个人度过,好在巴黎还是一个全世界无固定住所者最受欢迎地方,有欢迎尝试为流浪者开始艺术课程,大家共同分享精神世界的绒地毯组织,有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帮助流浪者解决吃饭问题慈善组织,有尽管自己马上也要成为无业游民,却还是在圣诞节免费发放热食给其他人的艺术记者,有身体力行愿意与流浪者一起在教堂共进晚餐一起过圣诞节的义士,有自愿斩断自己与物质世界的一切联系甘愿成为一位分餐露宿的流浪者的尝试者,有着流浪者之间的相互相助,尽管也有势力画廊老板,但是我们可要记得,这世界从不完美,但是我们还是要分享爱。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三):我找寻的生活视角

  看到“安格尔的小提琴”的注解时,我不禁为之一振

  2011.10.11.我在自己的笔记上写下简短的一句关于未来的话:找一份喜欢,并不一定是梦想的工作,在业余的时间做梦想的事情

  惊喜的是,我的曲线想法,居然有这么美丽典故

  以绘画为生的安格尔,一生钟爱小提琴。故而有“安格尔的小提琴”一语--泛指“终其一生的嗜好,但不赖此维生”

  这本书给我很大的惊喜。

  她讲述的不是时尚间的巴黎,也不是浪漫繁华的巴黎。

  这是一个流浪者的巴黎,这是安格尔式的巴黎。这里追求艺术的人,但他们不是贵族,不是上流阶层,他们是沉浸在巧克力王国的保罗-艾菲,是执着于捍卫丝袜的利魁先生,是曾做过高级餐厅膳食总管而又坠为无固定居所者的贝诺瓦,是包围书籍世界的“活字典”杰哈。。。

  震撼于拉雪兹墓园,一个冻结的人间场景栩栩如生雕像似乎在低语生死眷恋或讴歌着逝者卓越形形色色生离死别的场景,书中的文字,大篇幅摄影作品,一点一点地被撼动着。

  巴黎的无固定居所者,依然有艺术可以融于生活,他们,流浪着生活,但真爱尊严,依然于他们心中。不得不佩服,这座城市的包容

  讲不清的震撼,说不出的惊喜。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四):每个人都该有一把安格尔的小提琴

  安格尔的小提琴,泛指“终其一生的嗜好,但不赖此维生”。

  喜欢这本书,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很契合我内心的追求吧。自己一直是个很理想化的人,热爱大自然、艺术以及所有美好事物。一直呆在学校,读完本科读研,生活单纯而美好,但终究还是要毕业,要进入社会,要直面人生。面对赤裸裸而残酷现实时,我发现自己没有足够勇气挑战风险,去过颠沛流离日子,而还是倾向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希望能够安定下来,有归属感矛盾的是内心,似乎又不那么甘于平凡,为可能被生活磨得失激情和梦想而恐慌。看完这本书,那些普普通通的巴黎人,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日子,依然可以将艺术将梦想融入生活,把自己的人生打点得有声有色,我觉得自己心里的石头可以落下来了。环境是难以改变的,但内心是属于自己打造的。

  让-保罗.艾菲,巧克力师,使这种甜蜜食物除了拥有诱人美味外,因为自己对诗文,对艺术和美的热爱而成为一件件精致独特艺术品;扎伊尔德,义士面包师,虽然有时会因为工作辛苦工资不高而情绪低落,但每每谈到自己做的面包,都会为自己的面包是巴黎最好吃又最便宜自豪用心地做每一条帕尼尼;贝诺瓦,一个曾经辉煌过的流浪汉,虽然物质上很贫乏,但依然过得有尊严,保持卫生、不酗酒、寻找听免费音乐机会、不降低对食物的标准.....还有“绒地毯”那样的民间组织,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有着稳定收入的人们,利用晚上和周末等空余时间,帮助社区里的普特居民和流浪者学习,不仅仅是法律医学技术实用知识,还有写作课,教他们写诗、写故事,用艺术表达自己......

  法国人坚持生活的信仰以及将信仰付诸实践意志和他们将对社会理性热情落实个人的生活,不仅仅改变着他们自己,也让整个国家多了不少人情味

  书中的内涵要比我写的这些要丰富许多。这样的书当然不存在文字难懂的问题,但我看得并不快。在安静房间里,柔和灯光下,每一幅图都要凝视好久,许多文字都要慢慢品咂,才可以更切身的体会到每幅照片字里行间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所包含的情感......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五):行游在巴黎的过去和现在

  关于这本《安格尔的小提琴》,其实“安格尔的小提琴”是一句欧洲的谚语,说的是大画家安格尔敝尘自珍地认为自己的小提琴比自己的画更好,旁人虽然不觉得,自己觉得就好。彭怡平将这个题目送给了她拍摄的巴黎人和巴黎人的故事。

  巴黎,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一个名都,生活在名都的人,和曾经生活在名都的名人,总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不管是名画家德拉克洛瓦,还是音乐家们,拉雪兹墓地里躺着的,实在是一段段或是惊心动魄或是缠绵悱恻的故事。一步行来一步思索,但凡爱思考的人,都会沉湎其中,甚至无法自拔的。

  苏珊·桑塔格在她《论摄影》里说过“照片能以最直接、实效方式煽动欲望”。其实,只要以图像方式呈现的,都更胜过纯文字的刺激,但,惟有文字性的添加注脚,才能让图像更能得到完整表述。记得看见一条微博里说彭怡平对这本《安格尔的小提琴》很在意的。沿着她在巴黎的脚步,的确能感受到,她对巴黎的崇敬、欣赏、怜惜,而她所“煽动”的欲望,却平淡了一些,更多的是她的思考,因而,这本书,与其是去看彭怡平眼里的巴黎和巴黎人,还不如说,读者在看彭怡平表达她心中的巴黎、巴黎人、还讲述她的巴黎人的故事。

  苏珊·桑塔格说:“摄影家想收藏家一样,被一种激情赋予活力,即使表面上是对现在的激情,实际上也是与一种过去感联系着”。彭怡平的巴黎,彭怡平的巴黎人,彭怡平的巴黎人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当年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将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外界曾评说,中国人抗拒摄影对现实的肢解,现在,中国的摄影师们满世界跑,随着更多的人出去旅游,更多的西方也在被中国人认识,现在,彭怡平这样解读巴黎,不知道巴黎人是否会发现,原来在这样一个女子的眼中,他们是这样的。

  记得与某位行游天下驴友天时说,有时候看见美景,我是懒得拍的,我宁可细心去欣赏,欣赏过了,就没有时间拍了。彭怡平拍巴黎,同样没有拍巴黎的美景,她拍了很多巴黎人。当代的人,和故去的人。看不够的风景,还有看不够的人。彭怡平这本书,可以当做她的摄影集,也可以当做她的散文集。更重要的是,一个当代的知性女子,以她的颇有些诡异的视角,写下了对巴黎人的静赏。

  这不是一本一下子就可以匆匆翻过去的书,看看这样的女性,看看她笔下镜头下的巴黎人,巴黎的光环在哪里?其实,那不过是天下所有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却极其相似的生活罢了。

  【原文地址】(豆瓣有删节)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735769883&PostID=39991663&BlogID=150117

  注:比较她的其他本,这本是她最好的一本。俺认同某友的看法了。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六):《安格尔的小提琴》阅读心得

  《安格尔的小提琴》还未成书前,有阅读过它零星的电子档,没有顺序,没有图片,拣到就读。结果,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单看这样单篇的文字,其实会发现作者叙事的缺陷——平淡,无奇。

  但书的组合与完整性所带来的神奇力量就在于此。当我几乎忘了曾经阅读过这位作者的文字时,这本完成的书来到了身边,一页一页地翻看下去,一个有目的的联贯叙事,一个自成意境、涵意的图片组合,使得作者那独具魅力特色的视角也呈现了出来。顿时,平淡的行文风格也成了必要条件,它反而让读者更专注于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核心,而非花力气消化雕琢复杂的文字。所以,我推翻了我之前对它的印象--绝对不是一杯白开水

  本书之所以叫《安格尔的小提琴》,由来在于《丝袜鸡尾酒爵士俱乐部》。据说这个安格尔其实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画派的领导画家,然而他一生真正钟爱的并非绘画,而是拉小提琴。所以法国人就有了“安格尔的小提琴”一语,泛指一个终其一生的嗜好,但是不以此为生。在本书的第一部里,作者便想藉着这个“安格尔的小提琴”精神,来介绍法国人的人生态度--我觉得那便是“快活”,衣食可以无忧,但人生又不单纯只是吃喝拉撒而已,还有更有意义的事可做。而她所介绍的特色篇章主题,其实也扣合著这个人生态度,如做巧克力的尚保罗、热爱丝袜魅力而开了鸡尾酒俱乐部的利魁、为自己崇拜文学家而开设文学酒吧的艾札菲耶,以及爱书成痴的杰哈等等。这些人都因为这句“安格尔的小提琴”而具备了独特的生活魅力。

  虽然本书的重点不在此,但是我喜欢这个“安格尔的小提琴”精神,无形中,好像就是能够受到鼓舞,更积极地去做一些人们可能认为吃力不讨好、但自己却可以从中得到满足的事。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碰到这样的事,因为害怕外人眼光评价而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甚至顺从了群众意愿洪流。那么,这句“安格尔的小提琴”更应该要像护身符一样,时常佩挂在身上,时时提醒自己的人生走向

  其实,这本书也可以算是作者个人的“安格尔的小提琴”,她不以此为生,但是她做了她真正想做、想付出心力关怀的事。这件事在我看来,就是关注巴黎社会的低层阶级,作者不称他们为游民或流浪汉,而是“无固定居所者”。

  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特色就是这个主题的关怀。一般人写欧洲、写法国、写巴黎,不外乎是主力取材它那浪漫优雅人文风格,导致读者常常会被误导,以为欧洲没有穷人,大家都过得快乐又休闲。但长年旅居巴黎的作者写这本巴黎的生活却不着眼这个层面,第一部虽略提了几项,但作者所用力部分却在第二部“启蒙运动思想˙人性之光˙光明”,对“无固定居所者”的书写与关心

  大部分的篇章里,她对无固定居所者的遭遇并不吶喊、不道德演说,只是发挥那平淡文字的功效,像她的相机一样,平实忠恳地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以及心声,却无形中完整地带出了那份无奈的心情,被社会遗弃的悲伤

  《地铁故事》是这个主题的开端开篇就藉雷鬼暴男的真实行径为无固定居所者的境遇发声:“你们这群懦夫!杂碎!谁敢站出来反对这个制度?我蔑视你们!”接着罗列出作者亲眼目睹的真实案例,尤其是那卖报的失业男子,他那奋力叫卖的声音透露出他极想自力更生,可是当新的一批乘客涌进来,那埋首于自身事物的漠然却将男子的存在视为无物,男子犹如身处荒原,无人可求助。作者最后下的结语叫人心痛:“男人奋战至最后一寸土地,眼中残余的火光,在抵达这节车厢尽头的那一瞬间,终于完全熄灭。”这卖报男子,也让我想到最近都会在捷运站附近徘徊卖杂志的游民。

  接下去的《周四 二十一点三十分》,是无固定居所者的系列书写,只是视角不同,是借艺术的普及与否的课题来做出关怀。如同第204页的那幅照片,作者说:“我以红、蓝、白三种颜色的椅子,以及圆桌会议的形式来彰显与凸显出法兰西共和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团结。”作者开篇就先说,她不赞成那极为势利的艺廊X先生的论点,她不认为艺术只是少数有钱人才玩得起的,艺术应该是可以普罗大众,让大家一起分享的。所以她就举了这堂周四写作课做为例子,从这堂专为无固定居所者开设的写作课中,作者观察到平民甚至是贫穷者,也是有分享艺术的天分及权利。而最重要的是天分,天分不是说你比较有钱就会有、你没钱就没有,那艺廊的X先生的说法不过是有钱人在附庸风雅罢了。从这个视角中,作者又为无固定居所者的生存权利做了极有效的平反。

  最后一个章节《圣诞快乐》,这个篇名作为总结,看起来还不错,有祝福、期许的感觉,然而作者却又做了一个与“圣诞快乐”相反的论述。她说:圣诞节对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这一天,透过纪念耶稣诞生,来效法神对世人的态度,以慈悲、怜悯之心、爱别人、宽容别人,让每一个人在二十五日那天,都能得到照顾、怜悯与宽恕。然而我在圣诞节这段期间所见到的,无论是法斯娃眼中的圣诞节只是另一个消费主义社会里的群众大拜拜,或者从艺廊老板X先生对待努伊这种『无固定居所者』的态度,使我领悟到--人的本性并不会因圣诞夜而有所不同……这些人间景象所显现出来的,不仅是一个失去了意义的圣诞节,简直与其原意背道而驰。

  “圣诞快乐”的祝福因为这段谴责,而沉重黯淡了下来。以此篇作结,足以令人警戒与深思。

  《安格尔的小提琴》读后感(七):生活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生活

  合起书本,我特意摸出手机看了一眼时间:2012年元月一日13:16分。终于再一次得认认真真看过了一遍《安格尔的小提琴》

  闭眼 放空 思绪万千

  书的第218页开篇写道:

  [我讨厌圣诞节,尤其是在巴黎过圣诞节!当一个人置身于年节气氛里,所有的朋友都回乡过节,店家也停止营业,那种感觉就像是被这个世界给遗弃。然而,却也偏偏在这个日子里,我的朋友们会不约而同频频对我祝贺:“祝你圣诞快乐!” ]

  现在我将这一段改写成我自己的,表达我2012年第一天里的心情:

  我讨厌过节,在这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过节!当一个人置身于年节气氛里,所有的朋友都回乡过节,即便店家还在营业,那种感觉依然就像是被这个世界给遗弃。然而,却也偏偏在这个日子里,我的朋友们会不约而同频频对我祝贺:“祝你元旦快乐!”

  想起圣诞前夜,自北京机场怡平姐的电话:“我拜托你件事哈,书看完了帮我写篇书评怎样?”

  她的神情立刻浮现于我的眼前,如同前夜里我们还一起在街角的咖啡馆坐到很晚,吃着蛋糕喝着咖啡,口气随便得谈着其实是非常严肃的话题。此时电话那头的声音把思绪重又拉回到现实,告诉我她几小时后就要回到她南方的故里――台北。

  “好的!”我答应着,接着又说了许多其他无关书评的自肺腑的言语,直到她说她得上飞机时,才匆匆道声祝福,放下电话。

  之后的几日里,信件中又被问及什么时间可以帮她写篇书评,十分期待的样子。

  我说时近年底,给我些时间待我完全可以脱离这凡尘琐事时,安安静静得写文,因不想敷衍了这份真诚。

  当第一次被问及说写篇关于这本书的文时,是有些忐忑不安的。因为生平可能是写过一些读后感,但头次被作者本人提及,生平里还确是头一回。更何况这作者本身还绝非一般的女子。

  彭怡平―― 一个通晓法、日、英、德、拉丁文,热爱电影、欣赏艺术、崇尚旅行、喜爱美食与音乐的“生活艺术家”、专业影评人、旅游文学作家与文化评论者。一个独自行走过这地球已经40多个国家的女子。

  她说让我给她的书写篇书评,你就知道我的压力该有多大。

  石头来电,于是我请教她说书评该怎么写?久经无数杀场,以字为生如今又荣升导演的石头,却没给出我半个字的建议,好象当初跟怡平姐说:“这样好了,待我写好后先发给你,你先帮我看看行不行,可以了再放在豆瓣儿上怎么样?”结果回来的是一句:“你不用发给我,我才不管你写了些什么,这个是你自己的事儿,我告诉你哈,你就写一篇放在上面就好!我就要这个,是你写的就好。”

  我思索着该如何起笔写这一篇,全因每读过一段,都会唤起我按捺不住内心涌动而出的共鸣。

  所以你看我似乎也不是在写读后感或者书评

  更像是一篇回忆录

  随着这书上的字字句句,句句字字

  那些渐渐随我远去的过往曾经终又慢慢得清晰起来

  翻开我曾一个人行走异国他乡时尘封了的那些点点滴滴

  ……

  18年

  一座城

  我回想我自己

  似乎也只是在出生的那座古城生活过18年

  尔后出走,开始无尽的流浪

  偶尔路过那城

  除去钟鼓楼的钟声不曾改变

  一切都已面目全非

  找不出任何那18年间我曾在那里生活过的痕迹

  而流浪的岁月里

  以我尚不算长久的生命

  尚不及积累起在其他任何一座城池生活过另一个18年的岁月

  所有生活过的地方似乎均成了过往

  而自己也只扮演着一位停留或长些或短些的

  过客

  我多么羡慕她曾在一座即便岁月再逝去几百年,我依然会毫不怀疑可以找得回那曾经18年里点点滴滴的城池

  而这一本,满满记录的也都是她18年里在那城池生活时

  走过、看过、经过、路过、百转千回割舍不下的那些景、那些人、那些情

  ……

  许多次,我小心翻看起里面的每一张照片,一篇一篇,很仔细得端详,想象着她如何自那成堆的无数张自己亲手拍下的照片中,精挑细选得选出它们,接着斟酌而后再斟酌得思索研究着它们该在这本书中出现的位置时的情形。

  要怎样去浓缩18年的岁月集成这一册?

  然后于某一冬日午后,决定向世人娓娓道来

  于是

  我们相遇在了那午后某一冬日里

  一页页翻过

  ……

  ☆拉雪兹的幽灵 (一个关于生与死的秘密)☆

  拉雪兹

  全世界最著名的坟墓园陵

  不久前行经位于街角的一家咖啡馆时

  被置于门前书报栏上一本如今想不起名字的杂志封面所吸引

  翻开里面的一篇文

  通篇写得都是安眠于拉雪兹里的名人、伟人们的墓志铭和人生格言

  估计我是站于那里看了很长的时间

  连咖啡馆的老板都不好意思起来

  最后很谨小慎微得说:没关系你若喜欢,这本可以送给你

  我终是回过了神想起自己还站于街角

  忙说声谢谢

  放下那刊物比他更不好意思逃似得走开了

  而后想着有生之日

  定要亲自去那墓园走走看看

  不曾想再一次的相见是在这本书里

  更为细腻的照片和与众不同的故事描述

  都再一次深深得吸引着我

  ……

  那个冬日的黄昏我们相遇的那家书店里

  她娓娓讲述着不同国度里的人们对待死亡时的态度和情形

  富人

  穷人

  家族式的

  孤儿式的

  ……

  讲得十分得动情

  还有那关乎她自己家族的那一片坟墓和扫墓时的情形

  墓园

  我庆幸自己也曾勿打勿撞得走进过一片异国他乡的墓园

  有过刻骨铭心的经历和记忆

  当她告诉我可以从她的一些照片里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送我时

  我选了一枚取自拉雪兹园陵的墓碑照片

  它看上去和我曾经走过的那片墓园里我最喜欢的一座墓碑很相似

  她说好美

  和你一样

  谈及起 生与死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祖父

  逝去于这一年的九月

  我泪无声静静得看着他由一个人变成了一堆泥土的整个过程

  然后安息在那座我曾生活过18年的城池某一角落里

  永远的

  那个时刻

  我思及起我自己的死去

  会是安放在哪里

  有一点儿是确定的

  不会在拉雪兹

  也不会是在我祖父的那个陵园里

  我喜欢安静幽美自然天成的地方

  或许哪一天当我走过的世界

  即遇上那么一处让我感到我可以永远在那里休息的地方时

  我就再不走了

  躺下来

  在那里

  就在那里

  永恒得

  ……

  ☆关于杰哈☆

  她必须停下片刻使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才能讲述关于杰哈的事情,我感觉得到她极力想要抑制夺眶而出的眼泪。

  她说许多次在她人生最为困惑的时候会去请教杰哈,然后杰哈就从堆积如山的书海中拽出某一本,翻开某一页,指着上面的某一段念给她听,然后说你看你有的困惑几百年前就有人已经解答过了。

  我多么羡慕她的人生中可以结识这样一位长者,在她人生倍感困惑找不到出口的时候,可以去跟他说上一说,然后就找到了答案或者出口,即便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也没关系,与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如百科全书的睿智老人即便是静静得坐上一坐,光是听他讲话,我都会觉得是一种绝妙的享受,如寒冬里情人的一双暖手套,温暖着心灵。

  书中提及杰哈久久不能释怀被小偷偷去的那些收藏了大半辈子的古典书籍,我深深得可以感觉到他的痛心。遥想起自己当年流浪于开罗时,住在当地一位大学教师家中时,也有着几分图书收藏嗜好的男主人的几本书籍,被自家三岁小女孩儿无端撕去好几页而心痛不已,举手想要打那孩子却终是没能下得去手,最后有气无力得摊坐于地板上,一点一点用胶水努力想要拼凑起那几页破碎时的情景。我静静得看着发生的一切,无言以对。那情景却永恒得刻记在了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于是当读到杰哈的这一段书籍劫难时,那埃及男人的无助神情再一次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贝诺瓦.苏妮.努伊☆

  你会去牵肠挂肚于一个异国他乡的流浪汉吗?会远隔万水千山不辞辛劳得飞到地球的另一端,走遍一座城的角角落落,只为寻出那牵肠挂肚的那个异乡的流浪汉。然后发现了他,看见他,还活着,生活得还算可以,还算过得去,于是一颗悬了似几个世纪的心终是收回到了它该在的那个位置。长长得出上一口气~

  这个女人

  她可以

  她就是这般疯狂着

  可以

  这世上除去了真情,除去了真爱

  有谁还能告诉我还有怎样的另一种情愫

  可以让一个人如此疯狂得惦念着另外一些人的生命

  好象她的那些流浪于街头无家可归的巴黎流浪者好朋友们

  对于艺术的执着与不懈的追求

  她真的是个幸运的女人

  有机会可以从华丽的巴黎地表走进最为真实的巴黎地下

  巴黎的心脏

  命运给了她一个漂过雪的冬日里

  遇见贝诺瓦的机会

  接着关于亲情、爱情、友情、大爱的神之情

  ……

  所有涉及人间真善美的篇章

  在经过了14年的沉淀后

  以全然不一样的视野

  展现在了你我的面前

  我多么希望艺术和生命的存在

  可以不要那般艰辛和凄凉

  午后的北京,阳光温暖,我却心头一片阴霾

  在想是不是不应该在来年的第一天里

  重又去翻阅起这一本里的这一些篇章~

  ……

  我曾行走于伊斯兰的国度

  眼见那些衣食不保的孩子们

  可是我看到的是快乐着的他们

  他们的家 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可是我依然看得到一家人眼睛里的温暖、美好和幸福

  她和我曾于不同的时间

  被命运安排好一般

  一起走进了同一个空间

  尼罗河畔的努比亚村庄里

  ……

  当她讲述起她的那一段

  我告诉了她我的那一段

  然后我们看着彼此

  心照不宣得

  回想起当年走过的同一个地方,同样的一些情景

  ……

  伊斯兰的国度里

  无家可归的人们夜晚安睡于清真寺里

  没有人会感到不妥

  没有人会驱赶他们

  用餐之时甚至会送些粮食和干净的水

  人们的神情无比安宁

  因为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神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兄弟姐妹

  走进那寺院里

  你已不再是穷人

  你也不再是富人

  所有的人

  都只是神的子民

  对于无家可归的人们

  或许

  只有神的家

  才是

  归宿

  才是

  最后可以去的

  归途

  ……

  一如没有人收藏起的灵魂

  我的灵魂

  无数次游荡于

  神的国度里

  ……

  ☆地铁故事☆

  分手前我说后天你就要走了,明天有时间的话,我们再见一面好吗?

  好~等我这边的采访结束时电话给你

  短信来时已近5点,我回了短信过去告诉她约见地铁站的位置,然后过去接她

  6点多时,短信来说已到约定地点。

  匆匆套件外衣前往

  然到了约定地点未寻到她人影,电话过去询问却又未接,正不知所措时短信来,说在另一站。

  怎会是另一站?明明有说是这一站呀!于是速回短信说地点不对,错了一站。她说她马上坐回来,让我不要动。紧接着一条短信言:车坏了,回去的地铁停运~

  我完全傻在了地铁里,脑子一片空白。

  地铁停运,那怎么办,她的电话一直打不通,短信也不回。

  片刻之后决定换另一路线前往,想她应该被困在了那地铁里,比我还要不知所措。

  到了站下了车急冲上地面,众人中寻觅着她的身影,不见!怎么寻,还是寻不见!我请求工作人员在播报地铁停运的间隙帮我播报寻她的启示,五分钟过去,十分钟过去,十五分钟过去,焦急等待地铁重新开通的人群中我就是寻她不见,彻底得不知如何是好~

  终于陌生的电话打来,是她的声音,说她的手机坏了,说她借了陌生人的电话打来,说她已经坐回到了原约定的地点,说你现在在哪里……

  再看见她时,好象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踏实的心微笑着问她怎么会坐错了一站地?她说怎么会这么的戏剧性,你不觉得吗?我怎么会看错了你的短信,一字之差多坐了一站地,可是走出来的景像和你短信里的描述完全一样的呀!铁道桥,小区、保安…… 完全一样耶!真奇怪!而且手机还坏掉,真是晕死!我跟你讲哈……我沉默着,笑看着她一直不停得说着怎么这么奇怪?这么奇怪?这么奇怪……好象是做错了事情的孩子。终于她慢下了语速,我就说起我的911理论,安慰着她这一切都是命定好的事情,不必为生命中突发的一些意外而感到懊恼~其实这或许就是自生命的一份礼物~ 接受它就好~你看,我们什么也没有失去不是吗?我们还是寻见了彼此,只是多花了一些时间而已。

  接着在街角那家我路过无数次却从未进去过的苹果专卖店里,她修好了她的苹果手机。我在常去的地下小吃街那家水饺店里买了我常点的饺子给她吃~

  这一日

  2011年冬至

  ……

  当我看着她写的巴黎地下铁的故事,想起这一切戏剧性的情节,在2011年的冬至之夜,北京的地下铁里~

  ☆《安格尔的小提琴》☆

  这书的名字取名为《安格尔的小提琴》

  通本却几乎寻不到半句讲述关于这位不为太多世人所知的画家安格尔还有他的小提琴的事情。连他有名的画作也只字未提。

  安格尔,海外闻名于世、国人却鲜知的画家,而全世界怕更鲜有人知的是他毕生的最爱,却是小提琴

  延伸阅读: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59.htm

  我们都是安格尔

  我们的世界里都有一把小提琴

  好象让.保罗.艾菲制作精致到无与伦比的巧克力,也只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喜欢上他的诗。

  好象朱利安的地下室――绒地毯社团组织

  好象充斥巴黎街头那些无名氏所做的艺术涂鸦

  还有给我印象极为深刻却也只是三行一带而过的皮耶和他的艺术人生

  书中的原文是这样说的:[皮耶是位对艺术怀有相当热情与素养的爱好者。贝纳瓦告诉我,数年前的皮耶,就在即将退休的前夕,他突然决定放下一切对世间的依赖。他烧掉自己的房子,结束银行户头,放弃丰厚的退休金,彻底改变造型,切断所有的联系管道,唯一留下来的,仅有手上的那枚结婚戒指。]

  ……

  我多想可以如皮耶一样,可以放下这世俗里的一切,只为灵魂真爱的一些而活着。

  可是

  我还做不到~

  ☆一个人的圣诞节☆

  书读于尾声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临近圣诞节的夜晚,她一定要借用咖啡馆里服务生的圣诞帽让我帮她拍下一张照片,离别前还数次不忘叮嘱我回头一定要我发给她。

  或许你曾翻阅过许多的关于巴黎的和巴黎人故事的书籍

  而这一本

  这一本集结了一位女子18年过往真实记录的

  关于巴黎和巴黎人故事的书

  有些不一样

  假若有一天你走在了巴黎的街头

  忽而发现你寻得到这书里的一些景和书中提及过的一些人

  然后有一天你偶经他们身边

  可以随意得对他们说

  “嗨,我是彭怡平的朋友

  她写过一本书《安格尔的小提琴》

  里面有你

  所以我认识你”

  然后你们或站于街角或坐了下来

  随便得开始了

  你自己一个人的巴黎之旅

  ……

  潇洒一生的看不懂坎坷一世的心,屡屡遭殃的命进入不了好运频逢者的联翩妙想,人之间有着无形永恒的墙。――自史铁生《灵魂的事》

  有些话只可说给懂的人听

  在这个人们叫嚣已经许久了的世界末年的2012年元月一日,写下这些,作为新年伊始的节日礼物送予远在台北的怡平姐!希望此篇书评,不会让你失望!

  我想这一年我是幸运的

  因为遇见了一些人

  经历了一些事儿

  ......

  谢谢

  岁月

  谢谢

  怡平姐

  谢谢

  《安格尔的小提琴》

  节日快乐!

  还有我爱的你们

  2012快乐!!!

  自阿茜雅 2012年元月一日 北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