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书》经典读后感10篇
《孤独书》是一本由消失宾妮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样是孤独,不同的人会给出上千种答案。你读不懂她的孤独,同样她也写不出你的孤独。但是她的孤独并不是你去买她的书,看她写的东西,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就可以得到消散的。她从不惧怕孤独,就像她从不惧怕市场一样。
觉得爱情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它和出生时的羊水一样 有你的屎尿有你的角质死皮 肮脏却保证你的出生 《罪孽焚城》写的用力得当 有愤怒的青春 无奈地低头 誓死的坚毅 最后能一同死亡告别肮脏 把死当作流浪 告别肮脏 夜里品容易伤及脾肺
《孤独书》读后感(三):孤独书写的并不是孤独
好像写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逃犯男人和一个孤儿女人的相遇,然后相爱,然后在第二天晚上自杀的故事。两个相同经历的人好像能够产生共鸣,以为能够了解对方,其实不是。很多时候,不是孤独,不是被遗弃,不是世界太自私,不是命运太悲惨,是选择。就像作者说的“殊途同归”,无论哪条路,你选择走了一个路口,那么怎么样都是同一个结局。如果,她没有下赌注,没有遇到那个男孩,那么她的经历会不会不一样了呢?
孤独书 其实看到名字的时候我就打算要买了 因为宾妮 因为孤独 里面的小说合集 有些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只是记得自己曾经感同身受 那感觉却不是激动是无力
刚刚看到了很多批评宾妮的人 打着小四是商人 宾妮是幽怨教母的旗号 没有办法 不能说你们不懂 只能说 你没有办法去感受到 你的生活中没有可以让你读懂她的东西。我也曾看不懂 当我看懂了却发现自己宁愿无法看懂 因为我的生活中多出的东西 让我感觉有时有的瞬间 突然就无法好好的 有了这种情绪 我看到了 看懂了 有了相同的叹息和无奈 孤独书也好四重音也好。我听到文字底下小说人物里微弱的呼喊了 “我不是这世界上大多数的人 我很抱歉 可我依旧活着 我很遗憾我不能变成你们”
《孤独书》读后感(五):消失宾妮,女,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
《孤独书》收录了四部中篇小说:《罪孽焚城》《渺渺》《惊游园》《风神》。
《罪孽焚城》描写两个亲情边缘者的末路狂欢。《渺渺》之中两个少女彼此生命中所得与不得的对比激起了绚丽花火。《惊游园》里少女阿棠费尽心力要让这世界正眼看她一眼。而《风神》展现的则是“永生”的风神所 ...(展开全部)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作者简介 · · · · · ·
消失宾妮,女,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文艺风赏》杂志文字总监。作品以极高的精致度和完成度著称,2007年底签约最世,在《最小说》上刊载作品,以阴冷而温情的文字见长,擅长用文字发掘人性中的细节。在读者中拥有极高的人气。
《孤独书》读后感(六):再议孤独
又是一本连夜看完的书。
[孤独]这个概念,早已从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开始,深植心中。不得不说,它已成为了安身立命的东西,一种很微妙的东西。
消失宾尼一种有着这样的力量,她的笔是一把匕首,直插人心中的孤独,从《四重音》到《馥鳞》,再到现在的《孤独书》,属于青春的,属于人生的绝望从未削减。
在这四篇故事不同,背景不同的短篇里,最喜欢的,毫无疑问是《风神》,至少最后的最后也算是表面意义上的happy ending,至于实际意义上的定义,大概也只有主人公自己知道了。但是,很温馨。温馨的让人想要落泪,但同时理智上又深刻的明白,有时,残忍的才是现实的。就像某些斗争,某些杀戮,明明双方都没有错,大家也只不过是想要活下来而已。这也许就是生存的绝望之处。也是很多作品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孤独书》读后感(七):《孤独书》:希望被剥夺了的时候
这本薄薄的书写了四个故事,故事环境很小,但故事里的世界很大,看完书我坐在椅子上,沉默着,呼吸很轻,听不到外界任何声音,也感觉不到自己缓慢的心跳。翻回封面我才意识到这种安静得像是被全世界孤立的绝望,叫做孤独。
题目是后加的,也许作者写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写了四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却不自觉从四个角度展现了那么多孤独的人格。笛安在序言里说,消失宾妮的灵魂在一个岛上,我想也许正是这样,才会在字里行间,微微弥漫出那种空灵的孤独。
“灵魂中最深的孤独,是伴随着清醒而来。”每个人都有其孤独的一面,只是有人可以选择忽略,而有人的孤独,却如影随形。也许,有人要说这本书的故事都是消极的。因为那些要么性格孤僻,要么与朋友貌合神离,要么被欺骗伤害的主角们,最终都选择了逃避城市的喧嚣,或是背弃这个世界。在安静的午后,合上书页,书中角色里的绝望浸透我全身,深入骨髓,久久不能走出。
我想也许,真正的绝望是希望被剥夺了的时候。
《孤独书》读后感(八):近乎于偏执的孤独
四篇文章,每篇都仿佛有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有的是同样地境遇,有的是同样的情怀,有的却是同样年少轻狂时的冲动。
第一篇《罪孽焚城》,压抑的家庭,人人都以为我想要逃离,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只是不知道怎么去爱他们而已。离开,装作自己是个叛逆的灵魂,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第二篇《渺渺》,起初以为跟之前看过的那部台湾电影有些关联,同样是两个女孩最初的青春懵懂,只是,这样的结局是我完全意想不到的。你,只是在跟过往自己的那些放不下搏斗着,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曾真实的拥有过,可在别人眼里,你的幸福只有你自己没有察觉而已。
第三篇《风神》,永恒的生命里最艰难的永远挥之不去的孤独吧。我不明白贺兰最后一次又一次的向人们证实着什么,无论背后有多少重重叠叠的刀疤,在人们不可企及的欲望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第四篇《惊游园》,让我想起了《游园惊梦》中大宅里凄凉的物是人非。奶奶,我也曾身处那样的夹缝之中,不被怜爱,心里有那样一个裂缝无法愈合,可每次都装作它并不存在。只是,我万万想不到,原来阿棠心中对奶奶的认可看得是这般的重,重到让她最后可以完全忽视与坤庭青涩炽烈的感情。
从七年前开始接触你的文,最初留下深刻印象的应是《双生殇》,至今仍不时想起那场发丝的纠结,那句“一方拼命吸取另一方的幸福”。
这些年来,你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份不变。现在想来,许就是那份冷静。置身事外,却又有切肤之感。
大概正是因为这座小屋,才一直保持这样的文字。其实这些文字早已渐引我们走向你的小屋。每一场阅读都能窥得些许屋内的色彩。
希望你的小屋,在严冬不会寒冷。
谢谢多年来的伴随。
@他年 : 对@消失宾妮 说:总觉得这样自顾自对你言语或许太冒昧。满了140字又退回这里。一直觉得你是神秘的,似乎不愿让别人去猜你的心事,用一种决绝的方式把世界隔在门外。你冷静地叙述,并不苛求谁能懂。读了《孤独书》,便有这样的冲动对你说些什么。或许像这样,默默读你的文字,才是与你最好的交谈吧。
消失宾妮:我没有不愿,因为“不愿”是不能阻隔别人的行动。但是我确实把世界拒绝在门外,这仅仅是,在世界彻底安全以前。时间是我的度量衡,在它的筛选下有人走近我的小屋。其实我屋内没那么多五光十色,一切都很简单,只是放着我所有简陋的安全感。晚安。
《孤独书》读后感(十):每个人的黑暗面
消失宾妮的这本书很薄,我拿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感觉上是她以前出的,看起来不错所以就开始了,这一趟旅程。
故事,在艾瑟夫和琉,渺渺、幼幼和马森,贺兰和哈巴尔,阿棠和阿连和奶奶和……,每个中篇都让人心碎。到最后知道这是消失宾妮可能最后的几本书,是全部出自她的心,她的每一点都可以投射她的生活,包含了她所有的感觉。
我觉得故事很强大,时髦的说,完全没有违和感,我浸在每一个故事里,虽然一口气看完这些中长篇都太长了一点,可是故事的结局还是很好。每一个都让人很喜欢。
被抛弃,寄人篱下,所有的嫉妒,所有的那一点点希望能再喜欢我一点,什么过去的大人世界的罪都不该让孩子来承受,我们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但还要假装乐观,世界啊……
时间能永恒么?就算有,难道有谁可以承受随之而来的轮回孤寂?人们的追求其实只是给思想的一个触发点,让我们不那么卑微的活着而是有点奔头,可是这样的奔头最后还是带来虚无。张老师说得好,一切的所谓理想,所有的执着,不过是佛家说的业障,就是欲,就是痛苦。给它美其名曰的理想,逼迫创造出一模一样的人,没有思考的机器,被丢失的灵魂。又何必贪婪,何必执着呢?
消失宾妮,不论后来的选择怎样,我还是祝福她,能知道想要什么,这可能是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无论年龄,无论他人的言辞,他们都做不到,他们都不能理解,其实她们是羡慕,因为被自己定局的人生,是最不能改变,最不能把责任转嫁他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