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间不存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时间不存在》读后感10篇

2018-10-10 03:0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间不存在》读后感10篇

  《时间存在》是一本由韩松 / [美] 刘宇昆 /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 [加拿大]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5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不存在》读后感(一):第一次书评

  超推荐的一本书!

  本书设计极为精美,各种插图巧妙地藏在角落等待着你翻页刹那心中的惊喜,巧妙的引导阅读让你身临其境沉浸在时间之海流连忘返

  大学狗一只,高中开始接触科幻,本书真的是素人的福利。小编细心地为各位作家,文中各种专业词汇做注释,使阅读难度降低了很多。书中超多的各类名家作品,各式风格互为对照,带来极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科幻给我带来了什么?是崭新看待世界方式,是重拾童年好奇幻想,是理想国,是乌托邦,是在日趋冰冷魔幻的世界中拥抱终极人文关怀光芒。逆行于芸芸众生感恩人潮中有这样一群爱好科幻的你们。

  《时间不存在》读后感(二):意识数据生命即负熵

  时间可以倒退

  显而易见,有些事情是有固定顺序的,比如一杯茶会慢慢冷却下来,一个冰块会融化成水,番茄炒蛋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变成番茄和鸡蛋,破镜也不会重圆。

  这些是时间正在向前流动表现

  熵量是表示系统无序程度的量。熵增,则是系统从有序趋向无序的过程

  地球称之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统里,熵增时不可避免的。

  宇宙正是最大的孤立系统,换言之,这是揭示宇宙如何死亡的终极定理

  宇宙尚且如此,宇宙当中的事物有如何能幸免?但是,偏偏有一种现象可以在局部抗拒这个趋势

  那就是生命。

  人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个细胞的每一次呼吸作用都在增加这个系统的熵量而。“活着”这个行为,就是抵消身体的熵增。当熵量使身体的系统归于无序时,人就会死亡。

  因此,从物理学以及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衰老本质就是熵增。

  人体衰老,宇宙热寂,永生难求。

  最近阅读,完善待续。

  《时间不存在》读后感(三):时间是否真的存在?

  时间是否真的存在?至少在我上大学之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时间的存在性是毫无疑问的,毕竟我们身边有着无数的计时工具,而且我们也有着准确的时间规划。但是终究是在上了大学之后被打破了,时间可能只是我们为了解释周遭变化的一种幻想。

  记得看过一篇短篇,讲的是星际旅行。男主到了星球A,这个星球的人体型很小而且生命很短暂,所以他们对时间的观念就和地球人不一样,我们的一秒就相当于他们的一天,而在我们的一天中他们将走完一生。而在星球B那里的人都长得无比巨大,我们的一天就相当于他们的一秒,在他们的一天中我们也将走完我们的一生。所以自那时起我便对时间的定义产生怀疑

  回到本书,说实话在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点兴奋,因为本书的作者团队可以说是巨星云集,有获得了SFWA大师奖的西尔弗伯格,英国巨佬伊恩沃森,还有我最喜欢的韩松(恕我阅读资历尚浅我对其他几位作者知之甚少)。再有就是本书的题材——时间,时间一直是我比较兴趣的题材之一。而这本书恰好有与我想法一致小说:《布鲁克林工程》《超慢时间机器》《时海捞针》《孤独地徘徊》《七个生日》《冷战与信使》,认为时间只存在于人的感官里,也就是说时间其实是一种幻觉。而《点亮时间的人》《时间之梯》《智慧之柱》则是赋予了时间以实体,可以与人产生互动(话说一提到与时间互动我就想到了四维生物是否可以对我们的时间手脚...),我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当属慕明的《时间之心》,它把讲述了了另一种生物在另一种环境里对时间的看法,我感觉它写出了时间题材下的另一种思路:如果主角不是人那么它们对于时间的看法是否和我们一致?或者说把人放到另一种环境下我们对于时间的看法是否还与现在一致呢?这可真是迷人,我以前从未读到过类似的小说。本书中间穿插的圆桌对谈瞬间让我觉得这本书有点东西(说实话我没太看懂可能是我太菜了吧)。本书可以说是比较有深度,有的小说我没太看懂但是又觉得莫名好看(比如《时间之心》,真的强推《时间之心》),虽然众口难调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应当可以满足大多数人对于时间题材的科幻小说的要求

  什么时代都存在着想要征服时间的人,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可以说对于时间的幻想从来就没有停止,无论是时间旅行还是改变时间又或者是让自己独立在时间之外,这些都基于对时间的幻想,可是如果时间本来就不存在呢?这一切恐怕都会幻影一样破裂,而正是因为时间的真相没人知道,所以这些科幻作家才有了创作动力,而我们也才能看到更多的作品。 所以时间到底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乐趣,这便够了。

  .这本书的排版真的让我感觉自己在读一本加厚的科幻世界。

  《时间不存在》读后感(四):时间,真的存在吗?

  时间一直都是一个迷人的迷题。

  关于时空、时空旅行与无穷无尽现实可能性探索,其本质上是对人类终极归宿思索。从古老世界的生老病死覆水难收,到永恒时空对现实的篡改与消除、因果链的倒置与闭合,它呈现的是人类对自己未来选择

  时间帮助我们人类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回到过去,或者去往未来,是为了把思考放置进新的容器。 当宇宙燃烧殆尽,时间不存在,这些故事仍在宇宙尽头的文明中闪烁。在人类创作的科幻小说当中,时间分为可以被改变的和不能被改变的,所谓的自由穿行并不存在,不论去往哪个方向,这个宇宙都为人准备好了规则,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究竟会圈定哪些边界,所以我们不断冲撞,不断试验企图用,人类的符号破解这道谜题。

  在头脑进行时间旅行是我们人类独特能力。时间- -分一秒流逝,向不同的方向延展,直至隐入未来的迷雾。我们在不同的头脑里做了不同的实验,都呈现在这本书中。时间是人类还没有真正掌握的东西,我们试图通过研究观察感知和故事,在字里行间为时间建立画像。科幻小说把这个谜团攫取进来,作为自己最大的议题之一。 在当今的中国,同质化的时间之河与异质化的时间网格并存,于是产生了不同的时间故事。

  为什么今时今日的大众读者需要读科幻,尤其是硬科幻?科幻是结合科学真实和幻想的产物,尤其硬科幻一一它极大地强调科学细节合理性。于是硬科幻小说就变成了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延伸。这本小说集描写场景大多是近未来的,当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是我们现在可以预见的。

  本书以“时间”为主题内容以国内外科幻小说为主,配以论坛漫画、插画, 以不同的角度, 新颖形式,丰富的内容,为阅读者提供从未引进的国外经典和国内作者全新力作。22位作者共获得10次雨果奖、7次星云奖、4次轨迹奖、2次世界奇幻奖,横扫世界所有幻想小说大奖

  《时间不存在》 科幻MOOK由中文科幻顶级传播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出品。“未来事务管理局”是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美国堪萨斯大学冈恩科幻研究中心合作单位,致力于科幻内容培育和开发,也是“亚太科幻大会”主办方,《三体宇宙》开发合作方,培育作者超百人,代理作品超千篇。

  这本小说集与其说是一本小说,更不如说是一本精心编排的杂志,其内容与排版都很不错,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读一读。本书中有许多关于时间旅行等的短篇小说,也有圆桌对谈,漫画等吸引人的地方。要收集这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一定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我推荐去读一读这本书,感受一下时间长河魅力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正如卷首语所言,去往过去,最好的时间机器是记忆,去往未来,最好的时间机器是科幻小说。让我们怀着对过去的生命的生命的记忆,去领略科幻小说的魅力,感受未来世界的精彩缤纷吧

  《时间不存在》读后感(五):存在与不存在的时间

  以广度核心追求的集子总是要面临两个trade-off:其一是深度不足,其二是众口难调,做得再美味,也肯定会有咯牙的石头

  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很好地用评论性的文章规避了前一点;而虽然后一点在所难免,但是若读者带着开眼或收藏目的翻阅此书,那么,这份缺陷倒也不是什么值得斤斤计较的问题。

  单从小说来看,书中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标新立异,试图开拓子类的新疆界;后半部的外国作品则相对偏向传统,大多只是在名家的归类下玩些小伎俩,好在倒也别有一番乐趣,比如伊安·沃森颇有黑色幽默味道的《超慢速时间机器》。

  评论文大同小异,其行文风格几乎是从同一个模子里走出来的,内容也存在不少重叠之处。所有的这类文章都试图对时间题材的作品进行归纳梳理。从这一点出发,个人觉得单看加里·韦斯特弗尔的《想不到的时间: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旅行》一篇便足够了(在此夹带一点私货,强烈推荐他的《格林伍德科幻/奇幻百科全书》)。此外,加里·K·沃尔夫的《时间,叙事与科幻》侧重于时间对叙事技巧影响。身为科幻写作者,个人认为这篇也值得一读。至于其他的,就当作日后的书单吧(理解这些文章需要一定的阅读积淀不然容易一头雾水)。

  再次回到书中的科幻小说。值得一提的是:跳出文本向我们展现的创新和归纳,从《时间不存在》这本书所收录的作品里,我们能够得到看待时间题材科幻小说的另一种视角

  在这一视角下,时间题材的科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用不甚准确的说法,分为主观的时间和客观的时间。主观的时间依附于人,仅存在于人的感官里(《布鲁克林工程》《超慢时间机器》《时海捞针》《孤独地徘徊》《七个生日》《冷战与信使》);而在描绘客观存在的时间的作品里,作者会赋予时间以实体,将其上升到与人平起平坐地位(《点亮时间的人》《时间之梯》《智慧之柱》)。

  对于主观的时间而言,人才是故事的主体。而一旦以人为本,那么我们所能理解并接纳的可能性往往十分有限。因此时至今日,虽然相关作品仍然层出不穷,但是本质上,这些作品大同小异,与开先河之作的区别微乎其微,其创新多聚焦于文学技法的创新上(比如马丁·艾米斯的《时间箭》采用倒叙,奥黛丽·尼芬格的《时间旅行者妻子使用旁观者视角,而梶尾真治的《时尼的肖像》则两者兼备)。考虑到文学技法的革新如今已难上加难,因此有人担忧时间这座金山已被挖空便不那么令人惊讶了。

  而客观的时间则要宽松很多。在故事的舞台同时出现了时间和人,于是二者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互动。过桥(克里斯托弗·普里斯特《孤独地徘徊》)、攀爬楼梯(藤野《时间之梯》)、纵身蹈海(小林泰三《看海的人》)、手提灯笼万象峰年《点亮时间的人》),乃至把时间当成掌中玩物(双翅目《智慧之柱》、佐藤竜雄《猫汤》)……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化时间为有形的实体,相比挖掘叙事技巧,这显然更加容易,并且也能借此把作品打磨得更加深邃

  当然,也有一些介于二者之间的作品,比如说书中慕明的《时间之心》。它讲述了一种非人生物在另一种环境里对时间的感悟。虽然仍隶属于主观时间的范畴,但它所做出的创新背后的思维,却是遵循后者的——保持时间不变,把人类替换成其他生物会怎样?

  于是说到底,真正决定了我们创作空间的多寡的,是我们能否突破思维上的枷锁。毕竟,早在H·G·威尔斯仍在世时,他的作品《时间机器》便已经把时间作为第四维融入到了拓扑学上的四维空间中(琳达·亨德森《科幻小说、艺术与四维空间》)。而众所周知,在这样一个几何空间上,可能性是无限的,绝非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后吐槽一下本书的排版。追求创新或独特无可厚非,但本书的部分排版已经达到了影响阅读的程度。这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主次不分。就拿综述部分的分标题为例。这部分横跨两页,然而绝大多数篇幅都被巨大的黑色折线和“综述”两个大字挤占。真正有价值信息,即这一章的文章标题和作者却以黑色背景下的白色文字出现,且字号远远小于其他部分。这种反格式理论而行的设计让人很难把注意力聚焦在真正关键的内容上。

  总体而言,《时间不存在》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科幻合集。它的广度让它能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对于科幻素人,它是一部不错的入门读物;而资深读者,也多少能从理论和实践的交叉呈现中领悟到一些别开生面内涵

  《时间不存在》读后感(六):时间是人类的集体幻觉,它其实并不存在。

  时间是人类的集体幻觉,它其实并不存在。《时间不存在》里的22位作者共获得10次雨果奖、7次星云奖、4次轨迹奖、2次世界奇幻奖,横扫世界所有顶级幻想小说大奖。

  那么,大众最关心的时间旅行到底会不会成为现实呢?我的意思是,在这一个宇宙里,在未来的一百年内。

  这就涉及到一个著名的“外祖父悖论”:如果一名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在其母亲出生之前杀死了他的外祖父,那么时间旅行者本人就不会出生,这与他回到过去杀死外祖父的事实相悖。所以,时间旅行在逻辑上不成立。

  还有霍金的时间旅行者实验:在2009年6月28日,霍金精心安排了一次时间旅行者的宴会,欢迎拥有穿越能力的未来人参加,但这个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

  不仅仅是时间旅行,就连“时间”这个概念本身也遭到了质疑。

  在未来局新出的《时间不存在》书里收录了十二篇和时间有关的中外科幻小说,摘两篇鉴赏:

  慕明《时间之心》:

  风格很像特德·姜的《呼吸——一个宇宙的毁灭》

  这是一篇一小撮人特别喜欢,但大多数人可能会看不懂的小说。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生命体逐步发现时间是一个幻觉,它其实并不存在。这一个挑战世界规律的小生命体,他领悟到思考并不能困于记忆,生命也不应该困于时间。

忽然之间,一切都静止了。我像一颗经历了漫长坠落的流星,眼前的景色不再瞬息万变,而是在着陆的瞬间,形成了实在的形状。我发现无论是森林还是草甸,都如此熟悉。它们再也不能引起我的惊讶,因为我早已走过了无数次。也就在那个瞬间,我明白了什么是“已经”,什么是“久远”,以及一切被时间定义的概念。

  有注释或许能帮助理解:

  世界:电路板

  加体:加法器

  寄体:寄存器

  生存律:摩尔定律

  时间之母:系统时钟

  洪水:电流

  结尾:同步电路转异步电路

  双翅目《智慧之柱》

  阅读门槛有点高,至少得先读完博尔赫斯的《阿莱夫》、爱伦·坡《大漩涡底余生记》、T.E.劳伦斯《智慧七柱》等。

  末日的圆桌会议上,人类得到关于终结的预言,各路人物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阿莱夫的“时间晶体”,让人类停留在末日前永恒的那一秒;普纽玛的“全息世界”,将宇宙抹平,重新进入创世纪;莫斯柯叶的“混沌漩涡”,用大漩涡卷走一切,消除人类对时间的幻觉。

  人是被锁在时间线上的点,被弹出时间线的人又会经历什么?一个被时间线外永恒存在的杰克,在历史上扮演了无数个角色。

  艾米在开罗的第七根石柱听见了来自宇宙的繁忙声响。

她、劳伦斯、博尔赫斯以及其他许多怅然挨过人生的家伙,只在生命的一瞬间得到过终极共鸣,看见了所有宇宙的一切。——见识了与时间相悖的最终智慧,和随之而来的无限怅惘。

  问:本书一共出现了多少只兔子?有兴趣可以数一下。

  除了时间相关的短篇小说以外,还有圆桌对谈。詹姆斯·冈恩、罗伯特·索耶、加里·K·沃尔夫、保罗·琴凯德、戴维·兰福德、加里·韦斯特福尔、宝树等科幻编辑、作家对时间的讨论。

  罗伯特·索耶:物理性时间旅行,精神性时间旅行——其中发生转移的仅仅是意识。我们的意识原本就可自由在不同时空穿行,不需要借助时间机器。

  保罗·琴凯德提出为什么人们要写关于时间的故事?他认为永远会有新的时间叙事,时间这个主题不会衰亡。

  宝树:时间幻想的根源不是抽象的理论,而在于人类对时间问题几乎永恒的困惑和渴求。

  时间题材的科幻小说实在太多,有H·G·威尔斯《时间机器》,首次精确控制时间,进行物理性时间旅行,实际上这篇小说的核心主题却是物种演化。柳文扬《一日囚》,被囚禁在指定一天的B先生。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仅需学会一种外星语言,改变线性思维方式即可获得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里自由穿行的能力。海因莱因经典《你们这些还魂尸》,这是一个不与周围物质发生任何化学作用的时间特工的故事,也就是影片《前目的地》的原著。

  科幻小说并不是预测小说,预测的科技一旦成真,作者往往还会失去书写的动力。正是由于没人能造出时间机器,时间旅行才成了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

  很遗憾,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间是人类的集体幻觉,它其实并不存在。

  《时间不存在》读后感(七):编辑手记:为了做这本科幻MOOK,我们是如何跟自己死磕的

  现在你们都知道,不存在出MOOK了,今年开始,之后还有好几本。

  16年底我们就打算做自己的书,17年选定第一本主题是“时间”,开始组稿和编辑,去年底反复校对和送审,直到上周拿到样书,想了一年,又做了一年。

  做书难,做一本完全体现自己想法的书,就不只是难的问题了。

  01 我们是怎么把自己逼上绝路的

  为什么要把“时间”定为第一本的主题,大家都不太记得,大约是因为道格拉斯·亚当斯那句被用烂了的名句:

  “时间是一种幻觉。”

  或者,身处未来事务管理局,不谈时间有点说不过去。

  又或者只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么难做的主题,才有挑战性。

  毕竟,要把一个前人玩剩下的东西玩出新意,还要和大师们同台竞技,确实是在自虐。

  自从开始做这本书,每天都能感受到霍金、H.G.威尔斯、胡博士、哆啦A梦等时间领主在背后微笑地看着我们。

  我们当然知道,做这种书,最容易的办法是再版几篇所有人都看过的经典(最好是公版),不好买版权的名作,就借用概念仿写一下,或者找一些红人段子手写些“接地气”的脑洞故事。

  毕竟就算是经典,大部分读者也都没看过,只要开心有趣就好。

  这些都是不同的选择:让更多的新读者喜欢科幻是好的,让更多的新作者加入进来是好的,让科幻书更好卖也是好的,虽然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我们想要选择的是现在最难的东西。

  什么是最难的东西?让自己满意是最难的,让已经远离科幻的人们重新获得满意感是最难的,让这本书重现我们阅读科幻时最可贵的那种感觉是最难的。

  科幻最可贵的,是拓展我们的思想空间:讲述闻所未闻之事,去往前人未至之境。

  想要做这样一本书,就有了这样一个选稿标准:

  1. 拼命找到从未被正式引进过的海外经典

  2. 穷尽所能写出体验全新的原创作品

  这个标准,确实是在挑战极限了。

  02 时间是一个过气儿的话题吗?不。

  只要足够努力,你的坚持总会得到结果。

  30多年来,中国已经引进了非常大量的海外经典科幻,尤其是重要作家的作品,几次再版几乎穷尽了他们的创作生涯。

  一开始选题就遇到了障碍,除了名气和奖项,如何在作品中找到“时间”这个关键词呢?

  科幻百科全书、历史主题选集、论坛专题总结,甚至兔子已经打开了他40G的科幻文本库,用100美元买来的全文搜索软件去一篇篇搜了(当然这个方法失败了)。

  最终,解决问题的,并不是哪个特定的方法,而是这个过程中偶尔发现的一个个线索,化为来自不同方向和时间的作品。

  西尔弗伯格以大师级的手法,在《时海捞针》的俗套爱情故事中嵌入了一个时间线随时都会被改变的设定,人物不只是未来难以确定,连过去都面临危机。

  擅长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异化情感的刘宇昆,这次在《七个生日》中透过一对母女的关系,触及了关于人类未来的宏大主题,这也是他“后人类太空歌剧”系列的惊鸿一瞥。

  除了大师级的技巧展示,更多的是寻求突破的选择。

  用光速实现时间旅行的作品,如新海诚《星之声》、诺兰《星际穿越》,都在描述被时间拆散的人:“天上一日、人间十年”。

  而韩松的《冷战与信使》却在关注那个无法进入时间旅行的普通人,毕竟那才是我们的命运。

  另一种常见的“时间停止”设定,全世界的作品都在假设某个人得到了控制时间的能力,然后很快就圆不上了。而万象峰年在《点亮时间的人》中,将时间的流动变为一种客观状态,当时间凝固时,没有人能免于被封印的状态。只有在一盏时间之灯的周围,时间才能流动。

  这个小小的变化,让提灯人的命运变得充满悬念,而在灯之外凝固的场景,在故事中形成各种神奇的科幻奇观。

  马森的《途中小憩》用另一种方法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时间感——这是个在不同区域时间流速不同的世界,当你从快速的地区一点点进入缓慢的地区,从情节到叙事,所有的一切都出现了明显而渐进的变化。

  如此一个简单甚至称不上故事的小说,读完全文的体验将会让你毕生难忘。

  兔子说,马森是做这本书中最大的发现,一颗在历史中划过的闪耀流星。他说这话的时候,在旁边功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

  历史是时间一个重要的侧面,而最有历史感的领域无疑是地质学,薄薄一层山体,就是几十万年的变迁。基于地质学的思考,滕野这位追随大刘科幻观的作者,这次更换了一个全新的方法。他在《时间之梯》中以具象化的时间之梯展开了的貌似是个普通的穿越者故事,最终却提出了是否要为探索而牺牲的终极问题。

  探讨终极哲学问题,永远是科幻要承担的任务,伊恩·沃森用《超慢时间机器》这个“没用发明”的设定,在描述使用者和观察者互相沟通的漫长过程中,写出了哲学的味道。

  库巴的《纪念品》则是兔子当年珍藏的私货,作者是个默默无闻的作者,却将一个玻璃杯历尽宇宙沧桑的宏大叙事,结合在收拾亲人杂物的短暂一瞬。

  在方寸之间展现宏大之美,这是科幻的最爽体验之一,也同样出现在双翅目的《智慧之柱》和威廉·泰恩的《布鲁克林工程》中。

  另外还有慕明的《时间之心》和普里斯特的《孤独地徘徊》,这两篇从严谨的技术设定和浪漫的幻想情感两个极端分别尝试了科幻的拓展极限,寄希望于获得读者最不同的感想。

  这些作品,每一篇都体现了我们对科幻的理解,除了力求拓展时间这个主题,也希望重新找到科幻的边界和内核。

  不去重炒经典,也不能让选题成为空中楼阁。为了让新读者们同样能在这本书中一步到位,我们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的名家,他们在文章中书写了“时间科幻的发展历史”,提及了上百篇历史经典,阐述了科幻对时间的不同看法。

  在我们一一确认的大量资料脚注中,希望能让最挑剔的读者也能找到这本书的价值

  03 做一本最“好看”的书

  本书的封面/内文排版/摄影/插图由设计师阿巽一个人全包,在巨大的压力下,有限的预算和严苛的出版规则下,她找到了自己放飞自己的空间。

  制作之初,所有主创统一了两个共识:

  1.要做便于携带和阅读的小开本

  2.要阅读友好

  超多字符量、小开本和阅读友好这三个前提给排版带来了颇为艰巨的挑战,设计师需要统筹开本大小、实物厚度、装订方式寻找到折中的最优选,反复实验,最终确定出让大家最舒服的字号、字间距、行间距、段间距、单排字符量和单页行数。

  因为是无线胶装,在阅读的时候很难完全打开,设计师最终选择了更加费时费力的非对称版心,每页文字靠近书脊一端的边距,大于靠近开口端的边距13mm,这样既节省单页的空间,不会导致靠近书脊的文字难以阅读,并且在视觉上会更加对称舒适。

  20万字的小说、杂文,如果毫无调剂地读下去,既枯燥,在视觉上也不符合MOOK的定位。所以,虽然编辑们没有提出插画的需求,但考虑到读者的舒适度,设计师还是决定为本书制作插画,在排版中增加零碎的图像细节作为点缀,使整本书在视觉上更加灵动轻松,使全书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叙事节奏。

  阅读《时间不存在》,就像一段奇妙旅程,排版是路标,插画是供大家途中小憩的休息点。

  封面的主体图案是“时间”二字的变形,连接两个“日”字形成一个悖论矩形,类似“克莱因瓶”和“超立方体”,代表“虫洞”的变形。

  翻开封面,内文各处印满了“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是个彩蛋,相信我,数出来你会很惊喜。

  “兔子”的意象来自《爱丽丝梦游仙境》,本书的第一章章名就叫“掉进兔子洞(Down The Rabbit Hole)”。

  故事开始于一只古怪的白兔:闷闷不乐的爱丽丝看到穿戴衣冠的兔子拿着怀表慌慌张张地跑过去,一边跑一边念叨“没时间了,没时间了”。

  好奇的爱丽丝跟着兔子跳进兔子洞,从而进入仙境,开始了不可思议的历险。

  △ White Rabbit checks his watch -Alice the wonderland-John Tenniel

  后面几乎每一页都埋了这样的梗,因为实在太多,所以设计师说,下次单独扒给你们听。

  04 在时间的尽头等你来

  杂志是前电子时代的产物,它的任务是提供信息,编辑将各种不相关的内容汇总在一起,呈现给不能自主选择信息的读者。

  我们将它做成一本书,而不是一本杂志,因为这是我们对“科幻”这一理想的第一次实践,因为我们希望你是这个时代愿意买书的人,希望书能够反复阅读,而不是阅后即扔。

  而书意味着选择、意味着观念、意味着留下印记的自信。

  一本书被印出来,是因为它能够展现一种特定的观念,代表一种个性化的审美。

  祝你阅读愉快。科幻与你同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