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鲁迅》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鲁迅》观后感10篇

2018-09-10 02: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鲁迅》观后感10篇

  《鲁迅》是一部由丁荫楠执导,濮存昕 / 张瑜 / 夏志卿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观后感(一):无情唯君真豪杰

  佩服鲁迅

  玉树

  先生能人

  忍耐寂寞十年功

  竟能抄书研经不问世间

  此中孤苦几人知?

  夫子真仙人

  出手即成千古

  绝唱前无古人后谁堪比肩

  功德无量

  树人百年计

  想中国千载文坛

  有几人生时盖世死后千秋

  完人唯鲁一家

  虽鲁而犹迅

  自甘鲁作孺子牛

  其实暗夜迅雷冷对千夫指

  横眉剑出鞘!

  无情唯君真豪杰,

  怜子如公大丈夫

  《鲁迅》观后感(二):我爱这清明孤独 我怕这喧嚣的寂寞

  孤朋

  罗玉书

  孤立无朋

  孑然一身

  我爱这清明的孤独

  我怕这喧嚣的寂寞

  曾几何

  我是一个单身战士

  独来独往

  从未渴望有谁为伴

  喜欢孤独的人

  冷酷

  但当看到高山流水

  何尝不想哭

  一个人孤独不可怕

  但是

  有朋而不能相处

  才真孤独

  孤立无朋 最是无助

  05.5.23夜

  《鲁迅》观后感(三):荷戟独彷徨-电影《鲁迅》观后

  2011-9-15 20:35写于QQ空间

  感谢一一推荐我看电影《秋之白华》,如果不是他,我不会在看了《秋之白华》之后搜关于鲁迅先生的视频,因此发现了唯一一部描写鲁迅本人的电影。这部电影很不出名资源也很少,我看的是中央六台的电影网上的。濮存昕和张瑜主演,当然这个搭配合适,因为许广平是比鲁迅高的,但是濮存昕却比张瑜高。

  高中时我最想嫁的三个历史人物就是:项羽、杜牧、鲁迅。(排名按历史时间)我有《鲁迅杂文全集》《两地书》《许广平文集》。

  《鲁迅》观后感(四):致鲁迅先生

  致鲁迅先生 你彷徨冷夜底,黑暗里 你手持辛辣笔,呐喊,讽刺 霜凝结了发丝,横眉冷对 怒的眼神焕发魔力 狂风骤雨来袭 你伟岸灵魂巍然屹立 你攥紧拳头向前出击 浓情似血流淌,播洒在心间 升起中华文明大旗 你迎着幻灭抗击,竭尽全力 命运肆无忌惮嘲笑你 你怒发冲冠热心滚烫 烧灼黑暗野地 你扛住罪恶闸门 放赎孩子光明静谧 中华民族泪洒,血淋淋的你 你倒下了,灵魂崛起 胜利举起了酒杯,敬你 你在寒夜流浪 烟火弥漫着星光 恶魔阻挡了你的去路 你奋力反抗沧桑 冷峻的面庞 却蕴含着高尚奋笔疾书 揭露人心不古世态炎凉 野草幻化为你的精魂 暗夜遮藏不住你雄浑的光芒 心海翻腾着巨浪 你孤独迎接属于一个战士的辉煌 你紧握枪一般的笔头 义无反顾,刺向魑魅魍魉 你以犀利文字歌唱 鸣响战胜一切的希望 你激发出博爱能量 撕心裂肺呼唤曙光 你病倒在苦难深处 而民族魂已高昂,歌已嘹亮 蓦地,你点燃了理想

  《鲁迅》观后感(五):夜里的一盏灯

  电影的主体部分只截取了1933-1936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并于此病逝的相关事迹

  电影初始,一段江浙唱词中,鲁迅撑着一把油纸伞,缓步上岸。他的脊背笔直,眼神坚定。慌忙奔逃的人流中,仿佛只有他能看清前路。

  对于这个时期的鲁迅来说,杨杏佛及瞿秋白的死,对他的精神来说无疑是两次莫大的打击。尤其是瞿秋白,35岁,正想要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而此时的鲁迅已看清了革命道路,它无疑是艰难的,是需要牺牲的。而鲁迅想要做的,是在如何理智地减少青年人白白牺牲的前提下,实现革命。他写书,传达理念意图开化人们思想;他帮扶后辈,将他们领上正确的道路;他不顾国民党诱惑,带病留在国内工作生活。鲁迅也只是普通人啊,他唯一不普通地方是看清了道路,于是就成为了时代浪潮中必须向前走的冲锋者。“我喜欢在夜里工作,因为白天比夜晚更黑暗。”嗯,夜晚的黑暗中,有一盏灯,他独自熊熊地燃烧,直到烧尽了自己的灯油。而他想要的,只是想看到白天的光明,青天朗日的光明。

  《鲁迅》观后感(六):其实我觉得西方没有资格做宗教学研究

  我想着身体逼近的时候,那个戏剧更加粗裂和真切

  如若是大地那么便更加的彻底

  我年轻么也不是,在宗教国家族人爱人的催打下,有一道光在横行

  我便

  呕吐排泄,剥皮献祭

  我说水,这便是我出生的年代

  我说你真漂亮

  你便笑了

  笑声起了

  光便碎了

  之后便信任笔直的父亲

  心甘情愿语言消耗

  并非是你,是一切的幻和明,都这样彻底的将我灌醉

  我把自己拍打在你的身心之上,世界也这样拍打在我的身心之上

  我们曾在园中堕落

  光时刻在一切中穿行无尽

  我用一寸寸的祭来代替身

  那过日子,是对道德机器和力本身诚实缓解

  而我我多的是想大笑

  我说每寸地方都疼痛,都足以信仰

  我说土阿,我说人阿

  话头依旧是最为重要事物

  笔直的穿透

  彻底的献祭

  这土地上已没有了呐喊

  决绝的幻肢也并我关系

  这是我本来的生命

  《鲁迅》观后感(七):先生

  本来想打9分,无奈豆瓣无法。除去教萧红肖军谈恋爱那里,大部分时间过于严肃的先生。冒雨送别秋白那场,我以为可以通过光影把两边的伞分开,先生另用一个颜色从中穿过。虽然先生保护了很多红色作家,但是一直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说的不对的都要被他革命,虽然他看不清前方的路要怎么走,但是他执鞭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可为,违者后果就如现实中那些。

  片中主要讲的先生最后三年些许之事,脸色煞白,日渐消瘦,执烟的二指有浓重的烟渍。许多镜头恍惚让我觉得那就是先生,单纯为革掉旧社会的命而燃烧自己,每每让我眼眶尽湿。转而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没有太多的能力,却日复一日挑着沉重的担,又充满了对民族前途忧虑,终于累倒了。

  革命者,若是对自己的前途无比自信百折不挠敢于不停完善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理论,那最终必然建立新的希望;若是革一切革命者的命,或是革一切反革命者的命,他是犹豫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样革命,他只是单纯的想破除那些不好的,这也是医者的本心吧。先生累到在了黑夜里,执灯者手中的灯终将熄灭,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真正看的清路在哪里呢。

最后先生去了,我反而觉得他解脱了,正如秋白说的,先生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鲁迅》观后感(八):挽歌

  应该给这个电影五星,毕竟它能在2005年的中国问世,虽然一直不曾公演,但在现今情况下,仍就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个符号

  而事实上就电演本身而言,表演优秀的,故事用心的,其反映或者试图表达主题客观开明的,至少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僵化,如电影对左联所持有的从未有过中立态度

  有趣的是,电影的开场,就道出了知识分子于社会的意义。所谓社会的进步,需要"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真的知识分子",按鲁迅自嘲的说法,他的这种倔,"撑着将要垮掉的皮囊",骨子里他是孤独的愤世者。

  而鲁迅与翟秋白深夜谈心的一场戏,耐人寻味。翟对理想追求矛盾和彷徨,通过他对其笔名"犬耕"的解读,做出直白陈述,而鲁迅本人在对话中也坦言"我的眼晴看不到方向",随后,电影又将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的名句,放在了这段对话中:“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对过去和未来可以夸夸奇谈,喋喋不休,唯独对今天束手无策类似毛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无人可以出其左右。

  所以,这部电影,客观而真实地还原了特殊历史时期一位伟大文学家独特的风釆,为走下"民族魂"神坛的鲁迅,送上了挽歌。

  中国今天仍然还在寻找着民族的脊梁

  《鲁迅》观后感(九):《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鲁迅》观后感(十):恨恨而死

  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因为不平缘故,于是后来就恨恨而死了。

  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么?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棉花是红的还是白的?谷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草上?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万一越发不平,越发愤怒,那便“爱莫能助”。——于是他们终于恨恨而死了。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鲁迅》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