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10篇

2018-10-14 04:2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10篇

  《生命不再等待》是一本由克丽丝滕•莫勒著作中信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一):把握人生主动权——读《生命不再等待》

  “人生不是过完一辈子要到达的某个终点,也不是整装待发准备启程的某个起点,我们一直在路上,旅途的每一步都是人生,当下的每一秒都是‘最合适’的时候,所以生命何须等待?”这段话是封底的寄语,尚未翻书之前,习惯性地先看向封面和封底,于是发现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人生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已经踏上了旅途,一个不知道终点的旅途,在旅途中,我们时常会给自己定性,会给自己一个起点,会给自己一个终点,其实,我们的旅途早就开始,还没结束

  《生命不再等待》,在尚未收到书之前就已是很期待,正如这本书上所写“18岁读大学,你说理想是去环游世界;22岁大学毕业,你说等工作以后再去;26岁工作稳定,你说等买了房子以后再说;30岁有车有房,你说等结婚了再带老婆一起去;35岁有了小孩,你说等孩子打一点儿再去;40岁孩子大了,你说养好了老人再去;最后,你哪也没去……”这想必是许多人的掠影,就像我自己,很多事情,明明可以眼前即刻行动起来,却要给自己寻找日后再开始的理由比如说打扫卫生,偶尔会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做吧。”;比如说外出旅游,也许会有“现在没有时间,等下次吧。”为自己的生活找寻各种理由,只是停滞了我们生命之旅的进程,浑浑噩噩地过着每一天,没有让自己发挥应有的作用

  《生命不再等待》向我们揭示了另一个世界,许多实例,许多真实感受,明明白白地告知我们,人生的旅途既然开始了就无法停下,在这旅途中,我们是要一次次为自己找寻等待的理由还是用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地把握当下,抓住人生之旅的主动权。

  时光飞梭,人生其实是短暂的,总是记得在中学中学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那段经典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我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是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保尔对自己的人生激励,这是把握人生主动权的宣言。对于我们来说,为了在回首往事时,不再感慨后悔,那么一切就从现在开始吧。

  《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二):活在当下

  “一辈子这么短,再不相爱就老了,幸福这么短,再不抓住就没了,生命这么短,再不奋斗就来不及了,不要让‘准备’成为你不行动的借口,不要因‘幸福’而忽视了此时此刻,人生无需等待,幸福不在未来”,这是《生命不再等待》腰封上的宣传语,信手翻开书页,随着莫勒的目光开展生命转变之路。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享作者如何变成一个寻觅着而非发现者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涵盖生活中我们可能陷入等待的各种情况:事业与目标、爱与情感金钱消费、家与四海,以及健康疾病;第三部分更深入探讨了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自己的所在三部曲围绕“你在等待什么”这一主题,引起大家思考,生命无需等待。

  克丽丝滕.莫勒,畅销书作家演说家电台节目主持人,自1989年以来一直从事个人成长心理咨询领域的工作,提供饮食失调症、药物滥用、抑郁焦虑精神创伤方面团体咨询及个人治疗,为那些身陷生活困境人们提供帮助,正如封面所言,停止被动等待,真正的活一次吧!

  记得前两天看到一名护士说,临终病人最后悔的5件事,第一件就是我希望当初我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失去自我,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是我们后悔的事,那么自己放弃一次次机会,被动等待,难道就不后悔吗?我记得当中考时(那时考中专比高考难),本身自己已经达到中专分数线,自己却放弃机会,现在想起往事,真有种打乱五味瓶的感觉——酸甜苦辣咸,只有自己知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活百岁,不过三万多天,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如果夸张而简明言之,人一辈子不过有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作废的证票,是过去的历史,是无法改变;明天是未到期的证票,是未兑现的事实,是无法预测的;只有今天才是可以把握的,是最现实的。所以,生命何须等待?把握今天,活在当下,快乐地生活在此时此刻……

  《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三):杰克无需等待,杰克没有答案

  吸引我的是书的英文名“WAITING FOR JACK”,如同“等待戈多”一样,充满了某种的荒诞意味。读罢此书,回头再看这个名字想想人生中似乎“等待某某”看似希望无限但实则却往往陷入遥无止境境地,真的如同一幕荒诞派戏剧,虽然我们观看戏剧的时候觉得可笑,但是可悲的是,幕布落下来的时候,等待依然无果。如同子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在等待中迎来送往,等待的最后,就是忘记等待的初衷

  克丽丝滕•莫勒就是在一次这样的等待中顿悟的——一直在等待外力解决内心冲突,真的,这个结果会等来吗?一厢情愿等待着答案等待着一次顿悟等待着自己以为错误的丢失的东西,也许它会到来,那不过是借助外力从一次等待走向另一次的等待,因为并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于是,也并不能很信服等待的结果,直到忘记了为何而等待。如果结果从没到来,生活将会陷入到焦躁与骚动的混乱当中,自我也将脱离当下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到等待这一静态过程中去了。

  寻觅是人的本性,而这也并非不是一个优点。只可惜,多数时候,寻觅的止步不前或是方向错误,并不是寻觅的人本不够努力,而是,如果将寻觅是一种外在的探索,多说时候会陷入到“等待”的僵局中去,唯一能够打破这样的寻觅的方法就是“向内寻找答案”。

  参考作者的人生轨迹,一切并不完美曾经她也是问题少女父母离异,嗜酒成瘾并且暴饮暴食。在无数的治疗过程中,终于发现——越是寻找“答案”,越是南辕北辙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人生中有一个万能的导师可以教会我们一切,当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总以为那些拥有强大内心的教诲者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好决定生活的方向,人生的追求。于是拼命的在他人身上寻找答案,于是就如同克丽丝滕•莫勒一样,坐在人生角落一隅等待着杰克的回复却放弃了向自我问询答案,一切,都和内心最初的冲动南辕北辙了。等待着职业目标,也许就要不开心的苟同与现今社会存在的固有的职业看法;等待着被爱,也许就要和真爱擦肩而过;等待着金钱,也许就要刷爆自己的信用卡满足内心膨胀的物质欲望

  等待以及向自我之外寻找答案,最终的结果是让自己作茧自缚,让自己活在牢笼之内。克丽丝滕•莫勒告诉我们,要想打破牢笼,必须先看清楚牢笼,并且放弃等待生活改变的希望。而是从那一刻起,不再等待杰克,不再等待任何人,开始真正的行动——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自我即答案。

  《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四):等待杰克儿

  书的英文名和副标是:

  Waiting for Jack——Confessions of a Self-help Junkie: How to **** Waiting & Start Living Your Lift

  直译就是:等待杰克儿——自助瘾君子的心理独白:如何停止等待并开始直播的生活。让人不明白,还挺吓人,杰克是谁?为什么有瘾君子?读了书发现Jack是作者认识的一个朋友——《心灵鸡汤》和《成功法则》的联合作者,是他让本书作者有所启发并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具说是通过一次演讲之后的邮件沟通(本书作者一直在等jack的邮件,所以原因书名叫:等待杰克儿);瘾君子在这儿也未必是在说毒 瘾之类负面的东西应该是种持续等待的状态。中信的翻译水平还是很靠得住的,本书中再次得到了证明,惟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把Kristen Moeller翻成“克丽丝滕 莫勒”像台湾译者干的。

  本书是本自助简易心理励志读物,不厚写得也比较顺——这是美国作者的一个很好的特点值得中国作者认真学学。记得有次看韩寒的访谈,主持人问:“你写作很累吗?听别人说比较累!”韩寒的回答大意是:比起那些真正的体力劳动者,写作不必风吹日晒——不累!至于那些大喊写作累的某些作者,多半是因为他们写的东西比较恶心,自己都不愿意看,所以……

  作者Kristen Moeller 觉醒的过程,开始是习惯性等待,一个活动激发了自己的灵感(有顿悟的味道),然后开始尝试Living life(不是直播而真正的生活),有反复但是仍然坚持到了最后,取得成功,感觉自己脱胎换骨成了新人,世界因此而不同!跟美国励志电影路子差不多

  之所以我把书定义为自助简易心理励志读物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励志:读着不累,因为作者写的时候也比较轻松,所以适合重压之下快崩溃的我们看看

  2、自助:自己帮自己呗,不用花钱找心理咨询师,尤其是当你了解中国心理咨询师都多少有些心理问题之后;

  3、简易:书很薄适合在车上带着读,茶余饭后的休闲小读物。

  再分享个书里的知识点(P171-173)作者提出的行动六法则:简单行动可以带来非凡成就;不是我们掌控过去,就是过去掌控我们;失败是成功的基础激情是一种内在现象;激情之后要有行动;尊重你的承诺,接纳 你的人性,挣破庸常。

  虽然以上六条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是对生活确实会有些启作用!

  《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五):《生命不再等待》把握在当下

  人生本就是旅途;人生本就是短暂。在如此短暂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如何旅行呢“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之旅中,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刻话题;这是一个极其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于我们人生的大命题。我们需要昂扬斗志还是碌碌无为;我们需要拼搏奋斗还是萎靡不振;我们需要停留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无数的问题就这样摆在了我们面前;无数的问题就这样等待着我们一一作出解答。这其实是一次有关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探讨;这其实一场有关于如何做人辩论

  寻寻觅觅之下,我们也许可以在《生命不再等待》一书中找到有关的答案。缅怀过去或是展望未来之时,我们还不如不把握当下。因为生命不再等待!此书的封面其实紧密地结合着书中的内容设计。在一片夕阳映衬下,是一条通向远方的蔓延山路。旁边是遍地的杂草,四周是金黄的光辉环绕。硕大的书名《生命不再等待》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是啊!如此的画面是否可以引发我们的某些联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命不应该存在着等待;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命中应该毫不停留地勇往直前

  事实上,这是一本有关于励志的书籍。在此书的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书得中心思想就是生命无需等待。多么得直接!多么得感慨!多么得令人回味!随着内容的深入,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本引导我们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籍,是引导我们时刻竖立拼搏在当下的昂扬斗志。择日不如撞日。想做就去放手实施。寻寻觅觅地等待其实完全就是庸人自扰。记得康定情歌中就有如下歌词:“人生苦短,能唱几首情歌.”是啊!执着于等待,还不如行动于当下。哪怕真的行动失败了,回首观望之时,你依然无愧于心。因为你已经做过了;因为你已经尝试过了。在你人生的经历中,曾经已经有过这段难忘的经历。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于生命不再等待的范围其实有很多,比如成长规划,勇于认识自我,职业规划,理想设计;爱情轨迹;人生健康。寻寻觅觅中,我们可能会丧失自我;纷纷扰扰中,我们可能迷离方向;碌碌无为中,我们可能没有目标------尽管我们需要知道人生的确需要规划,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放下执着时刻把握当下的重要性。因为生命的无常让我们无法预知更多的未来,所以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茫然地等待。守株待兔的结果只是傻等;骑马狩猎的过程却是真真实实地捕猎。结果如何,我们不说也能猜测出最终的答案。

  正是因为生命的短暂,我们更不应该以为地等待。等待之中只是一片的茫然;立即行动的过程中才能找寻到人生的真谛。引用书中的一句经典话语作为结尾:“人生无须等待,幸福不在未来!”让我们拉紧生命的纤绳努力活在当下!

  《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六):打破等待的命运咒语

  你在等什么?我们等待的,也不过是一丝可怜的希望,而我们等来的,也不过是一辈子都在等待的那一天,等待是甜的,也是苦的,它给人希望,又不断让人绝望。只是我们,总是钟情于去等,等待一次成功,等待一个完满,殊不知,正是因为这一次次日复一日的等待,打破和拖延了本就早该到来的一切。因为,生命就是一种习惯,当等待成为了习惯,人就会趋于庸常,充满希望的等待就会变成遥遥无期的失望,这就是一本教你如何拒绝等待,打破庸常的书。

  等待是唯美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精神虚无的寄托,画饼充饥的一种行为,几乎每个人的有很多时候,都是在等待中度过的,等待每天的下班,等待职位的升迁,等待一次爱情的奇迹降临,等待一个不凡的现在,以及一个美好的终老。这本书涉及了工作生活,事业爱情,身体健康及疾病等的诸多方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等待的可怕,行动的必要性。自然,在这本书中,理论并不是很深刻,将一些我们一知半解的模糊理论再次重申,甚至打破了一些固有的观念,塑造了积极的意识。的确,在等待的不知觉中我们错过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生命何须等待?不要让自己在等待中老去。

  关于梦想,我们总会相信只要努力并相信总会有一天能实现,只是我们无法把握是哪一天;关于事业,我们总希望在寻觅一个机会,只是我们放走了太多的可能;关于爱情,我们又总是在期盼中又不断的自我安慰:只要一个人愿意等,另一个人就愿意出现。等待,是我们支撑自己坚强或者勉强下去的勇气,也是我们拖延自己生命无意义的一个借口,等待的人们,就好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没有挣扎,最后却不知不觉的葬身在滚烫的火锅“安逸”中。

  此前,我总是固执的认为,等待是自己的一种独特坚持,是一种难得的品质,譬如等待纷繁乱世间一场纯美爱情的相逢,当这种不愿改变的等待变成了一种常态,其实就意味着潜在的危险,作者给人敲响的是一记警钟,关于如何去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尽管市面上关于此类生命思考和人生励志的书目频多,但这本读来丝毫不会给人反感,想必每章后面的诸多问句和训练方法能更多的深入人心吧。

  不能否认,等待是一种信念,但它也是一种咒语,只有打破这种等待,改变心态积极的去努力争取,才能换得未来。就像电影《真爱之吻》中所说的一样:诅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诅咒的态度。关于“等待”这一命运安排的咒语,亦是如此。

  《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七):从静态到动态

  等待是一个静态的状态,而“活在当下”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命不再等待〉作者所讲述的依然是一些活在当下的道理,只不过,因为叙述的不同,或者用语的差异,让我读来有了些共鸣之处,这在许多的心理励志方面非常难得。

  作者之于等待杰克,还是等待人生其他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只是作者讲述故事的一个小技巧,而我看到的是技巧之外的一些真知灼见。尤其是作者坦陈,自己有一些上瘾事件,希望获得个人的成长,将激情转变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痴迷。作者将这种状态称为自助瘾民。这种强迫症和现实中的我们的网络强迫症有几分相似,时不时去看看QQ上的聊天记录,时不时去翻翻微博,或者时不时去看看手机短信,看有无新的消息,或者在网页之间空白发呆,或者拼命做一件事,像吸了鸦片一样。。。。

  在这本书里,作者原意是探索完善自我而无休止的寻觅,不再陷入无尽的寻觅与等待之中的方法。并以自我探寻的教训以期与读者的共同进步。这本书所解的困目标对象其实是很清晰的,不同于其他心理励志书的宽泛而只在于那些自助瘾民们。

  我突然觉得这本书包括各种心理励志在唯心主义方面的支撑。我们潜意识里的等待,等待一个机会,一本好书,一句朋友们的问候,一次久别重逢,一场艳遇,一份从天而降的大奖,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个白马王子,一个幸福的归所。。。。因为不完美的生活,于是我们有了期待,期待的延伸便是一种等待的状态。这种等待,是希望,也是一种心理的补偿。这也是自我判定及比较之后的选择,或者说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作者问,你在等待什么?作者问,生活中什么时候你追求完美,你有意忽略什么?什么时候你向自我之外寻找答案?如果无法回答,那便得认识问自己,我是谁?

  其实在作者眼里,询问等待,再到问自我,也是价值观的确立,职业和理想需要自我定义,爱情的模样需要自己刻画,此地与他处,所有的旅途都由心所向,那些物欲也只是执着心。不等待的状态是行动,行动便是实践,比如培养满足感,有担当,培养新习惯,识别期待,不记仇,先放手,爱自己,爱一切,从巧克力到温柔的按摩。

  换一个角度看同样的心理纠结,便有了这样不同的解读,在心灵自助瘾民的背后,通过这些断章的画面,将几个突出问题呈于桌面,无论爱情还是旅行,都得学会自我相处,都得获得平衡。约翰列侬说“生活是你忙于计划时发生的一场意外。”应对生活的技巧,于是生活走向极端时,就变成另一种方式的等待。解毒之法,回归生活,放下执着心,无条件的爱,别对自己太较真。自问一下,这几点可以做到么?

  等待是一种寻找,也对确定性的渴望陷我们于牢笼之中,那些固成的被限制住的领域,也让我们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我们筑墙,或者抗拒变化。破除之法便是行动的六大法则。而勇于尝试,才终于由静到动。

  《生命不再等待》读后感(八):自助者天助

  这是一本实例丰富的手册型励志书

  心理学家归纳出人类的三种选择:选择性阅读、选择性理解与选择性记忆。仅看这三个概念,我们就不难反应过来,为什么要人去理解自己坚守的以外的观点是那么艰难,哪怕是对于最没有主见,最缺乏阅历的人。

  人若学习,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是有缺憾的,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与许多我们即便涉足其中也会混沌透顶的领域。越是懂得多的人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而知道的越少的人越发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套用王朔的一本书的题目《无知者无畏》,曾经有很多学生非常的困惑问我:老师,既然是无知的人就应该感到非常的害怕才对,怎么反而会无畏呢?我开始也为这个问题深感困惑并为无法顺畅的表达我的观点而感到羞愧,直到我从教相当一段时间后我才得出这个一个推断的过程,尽管它仍旧是不完善的,但不妨放在这里与大家共享:因为无知的(相当一部分还无知到一无所知的程度)人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即只知道自己所知,所以凡此人不知即不存在的,凡此人所知则在其观点中就是整个世界全人类发展的所有文明成果,该人即可得出结论:“我”无所不知,既然全知,则无所畏惧。得出最终结论,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越是无知,越是无畏。

  这本书从作者的身份来看是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的,克丽丝藤 莫勒,年轻的时候曾迷失自我,酗酒吸毒,在接触十二步疗法后痛改前非,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并且还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成了一名非常不错的心理咨询师。在克里斯滕的这部著作中,虽然没有提出可以称之为新理念的东西,但是作者通过自身早年的经历给了读者们许多不错的提示,在此摘出一二以飨读者:自我解嘲(这也是我在上大学后学到的化解尴尬并保持警醒状态的生活态度之一,且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愈是强大的人或者集团愈是敢于自嘲,而那些别人讲不得的人或国家往往都是依靠醉生梦死来麻木自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已经风头不再,人民的生活质量却并未下降,他们也就敢拍出《小不列颠》这样的短篇连续剧嘲笑自身的劣根性与各种古怪的癖好,这就是一种基于国家软硬两种实力才有的自信);再如,上帝是人内心的一种存在:上帝,即人类信仰的神祇之一,比如佛教中的如来佛祖,道教中的玉皇大帝。早些年,由于破四旧我们成为了无神论者,但经过这么多年我们才发现变成了一个由十几亿泛神论者组成的国家,一部分人有意为之的让我们把信仰与迷信,内心的皈依与邪魔外道混为一谈。人心一旦感到自己的任何作为没有头上的三尺神明的明察秋毫,做出来的事也就不仅仅是让人瞠目结舌……庄子曾与惠施讨论过至道存在于哪里,庄子坚称至道往往就存在于卑污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其内心的平和与高贵,人也应当这样,信仰未必意味一定要信奉某一种宗教,但真正有信仰的人一定会有所畏惧,瞧,说着说着又绕到前面去了,天下至理,异宗而同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此书完全正确,由于作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喜爱归附到各路宗教或流派的理论中,文中的某些观点就会变得像康有为为戊戌变法中造势而赶出来的作品那样,颇有野狐禅的味道,这是需要仔细甄别的,不过真正的读书人本来就不会是为了来领圣水而读的,不是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