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女哪吒》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少女哪吒》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0-19 21: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女哪吒》经典观后感10篇

  《少女哪吒》是一部由李霄峰执导,李嘉琪 / 李浩菲 / 陈瑾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女哪吒》观后感(一):我可能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

国产的青春遍地开花,“怀孕、劈腿、打胎”三要素一凑齐,鸡汤味就滚滚而来。《少女哪吒》像是青春片界的一股清流,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不大一样。它更像是一碗荷尔蒙,或者毒药。
绿妖写的本儿,她朋友拍的片儿。
我承认有很大的问题,到后面整个和前面是脱节的,不知所云。其实本来就是没有情节的吧,可拍电影又不能没有剧情。不像小说,可以搞意识流的东西,所以硬造了一些情节出来,晓冰死了,小路长大了,“少女哪吒”呢,也没有了。
但还是他妈的把我看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因为从中看见了自己的青春,这还是第一部。我看影评中有人说做作,我不觉得。除了俩姑娘一见面就傻笑之外,其他都很正常啊。青春期的爱、恨、愤怒、痛哭本就是没有由来的。你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来说“这不可能”、“这太造作”。那我只能说仅仅是你个人不曾经历过这种青春而已。如果你曾经在每个夜晚惶恐、哭泣,你就会觉得抽烟无可后非;如果你看到的每个人事你都无法理解,你也会明白晓冰冲着大人喊“虚伪”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你与所有人作对与整个世界抗衡,你就会无比珍惜那唯一一个懂自己的人。
哪吒闯了祸,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当场自戕。所以晓冰说:“我还给你”,然后割腕自杀。她是哪吒,小路是少女。小路更多的是少女的调皮叛逆在作祟,等时候过了,她就开窍了,你看她最后不是拒绝了和她从小玩到大并一直在等她的徐杰吗?“你还真想生个文武双全啊!”这话说的太冷漠太决绝,我都有点不喜欢她了。有的人叛逆一阵子,有的人叛逆一辈子。可真正叛逆的人也没得一生可活,早早就把自己拦腰砍断了。
导演说他以前一直以为女生都是很乖很安静,青春也过得波澜不惊,一路顺利就长大成了的。现在才知道并非如此。可能晓冰在班上大多数男生看来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乖乖女,哈,其实她是哪吒呀!晓冰的死虽然无厘头,但我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意思:有些人可以顺利地渡过期青春期,有些人则不能,并且她不死从哪和哪吒应题呢。所以她的角色很好理解。至于小路有些难搞,她是率真的、豪爽的、开朗的,一种外向的叛逆。这其中带着调皮和童真,看了让人比较放心。不像晓冰,总是一不留神就趟河里去出不来了,你猜不到她下一步会做什么。徐杰喜欢的竟然不是美女晓冰而是假小子小路,我也蛮吃惊,不明白,这不符合常理呀,晓冰戏太多了给小路分一点?
所以你看小路和晓冰分别后,她的境况是越来越好的,有了男朋友,上了高中,还可以继续看三毛,而晓冰却越来越糟。在卫校没有朋友、父母离婚母亲撕了她的三毛。她爱的教官也离她而去……这一切是她所不能承受的。最后小路成了北京一名翻译家。说好的侠女呢怎么去搞文学了,不过也在情理之中。这才是符合大多数人的道路,她是豪爽的、仗义的、个性的、满不在乎的,可那只是她青春期的回忆,她现在想起的晓冰是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但同时,也只是她少年时期的一个好伙伴。她早已逃离那座小城,重获新生。可能青春是她想甩在身后的东西,比如晓冰、比如徐杰、比如那座小县城。
电影中一直在讲三毛,预示着晓冰的死亡。你看三毛早年写的那些文章《雨季不再来》里面,全都是压抑的、痛苦的、病态的,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可能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并且我在青春期的时候也一度这样以为。后来开阔了、炽热了,人们就觉得三毛是浪漫潇洒的,可这只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性。她还是死了,她注定要死,所有美丽至极的东西都必须在巅峰时刻毁灭,老了就不美了。
不要跟我讲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要跟我讲生命无聊的事。
以上,就是我干了这碗荷尔蒙之后的癫狂影评。

  《少女哪吒》观后感(二):哪咤

有一些不懂的地方真是太难受了:①放走一匹马(小时候他们经过那里,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笑?最后有镜头告诉我,真的放走了一匹马?)/②河堤(是好朋友秘密基地了,为啥晓冰要跳下去?/③花朵与果实(为啥晓冰作文得奖了后来为啥去上卫校?花朵和果实代表什么?)/④最后文具盒里的烟头(为啥要把烟头留着给小路看?为啥小路打开看了马上合上文具盒,赶紧转身走了?)⑤秘密(晓冰用秘密和小路交朋友,小路不告诉爸爸怎么知道的台风的消息说是秘密,晓冰想爬围墙去找小路被教官抓住说要去告诉朋友秘密,最后妈妈说没有打开晓冰留给小路的文具盒因为是晓冰要保留的秘密)三毛,黄梅戏。到现在不懂这些是不是隐喻,在表达些什么。 只有晓冰伤害自己的时候,被父母伤害的时候,我才明白电影名字的来源。削骨还父,削肉还母,叛逆的哪咤寻求新生救赎。

有些镜头真的很美。

刚开始,给一个新鲜的少女擦拭肉体,细腻,肌理感,美但不色情。镜头一转,少女原来是一具尸体,被推进冷冻箱,几乎是明示了晓冰死去的事实。

户外课,红衣和白衣少女逃课穿梭在林子里,春天的绿是那么肆意、张扬,她们俩像是草地上滚落的果实。

晓冰夜里逃出家门,骑着单车在路上。晚上的街道像被浓墨泼了一道,黑黢黢的。唯有晓冰骑车的身影笼在一道追光里。整条街,或说整个画面,只有她,只有自由飞驰的她。太美了,这幕给我印象很深刻。

人口普查,晓冰站在门口,虽然是白天,但屋子里似乎透不出光来。晓冰说,我们家就两口人,填完单子以后转身回房关上门。我觉得这就是晓冰在向我们告别了。

故事情节不算单调,很满意的是两段爱情故事并没有对两个少女的人生轨迹产生太大影响。

人物角色设定比较饱满。晓冰:教师子弟,看上去乖学生,作文获奖,原生家庭不幸福内心叛逆,渴望关怀,重感情。小路:看似叛逆,实则坚持自己的路,看电影的时候我很喜欢她,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电影了会想觉得她的篇幅少,可能是因为她【很少改变】。晓冰妈妈:被小三插足,监视偷看晓冰的秘密,晓冰是那样讨厌她,夜里去追晓冰爸爸,被打到在地回家偷偷摸着晓冰的脸哭。晓冰后妈:人后不给晓冰钱,人前说自己光明正大自由恋爱,好像就是晓冰小路口中所说读琼瑶的那个婊子。语文老师:表扬晓冰作文写得好,说要晓冰别披头发影响男生学习,喜欢晓冰妈妈。老师:自己偷吃却罚偷吃的两人跑步。等等等等。

友情。我原以为会因为男生翻脸,会是一对百合,但都不是。我记得两处:一个是他们一起睡的时候,晓冰担心小路去高中,小路说:【咱们那么好,不会的】。二是在小路和晓冰几乎没有那么多联系的时候,晓冰带男朋友到了河堤说,【这是我和最好的朋友小路的秘密基地】。

写到这里想要哭瞎。初中的时候觉得小七就是我一辈子的闺密了。我见过她声名狼藉的时候,她了解我的软弱。妈妈劝过我不要因为她影响学习,我说不会的,她说过可以一辈子养我!妈妈说,【只要你混的不好,你看看你们以后还有多少联系】我骗不信邪。到高中,我在CJ中学,她在11中,我们各自安好,偶尔联系或是在路上碰到都是惊喜。到了大学,她是典型的艺术白富美,我是固守家乡简单人。联系已经很少了,已经不知道近况,在微信上给她生日祝福考研加油得到的是很客气甚至有些陌生的回复,不敢约她见面,有些怯。但我还是把她认作最好的朋友,即使我有事情不会找她倾诉。我还是常说我的那个发小闺密,即使我并不知道她的最近。就像小路在高中而晓冰在卫校,就像小路一直没变而晓冰已经经历很多,就像小路忘了而晓冰是那样坚持共同的回忆和密码。我和小七交汇后走向了两条路。眼泪流下来了。

想到什么再补充,希望能把疑惑的地方弄懂。

  《少女哪吒》观后感(三):好的影片应该通俗易懂

拍摄感觉还不错,镜头感什么的也可以,前半部分故事挺好的,淡淡的,可以吸引人看进去。同为青春片,七月与安生却杀出了重围。其实两部电影都是采用倒叙的方式,同样也是讲两位女生的故事。但是安生强就强在故事比较通俗易懂,表达的主题很明确,加上最后片尾那里的双结局很触动人心。而哪吒这部的话,前半部分剧情都挺好的,后面就差强人意了,表达的意思太过模糊不清。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所有人都能看得懂才是。而且有些可以展开的地方并没有深度展开,也不知道是不是制作成本不够的问题,总之没有抓住触动人心的点,让人感动。即使是文艺电影,也觉得应该不要太过追求形式上的文艺,导致很多人看不懂。毕竟电影还是大众化的消费,不是所有人都会有时间思考这电影讲的是什么,大多数人都是看完看不懂也就算了,就会下意识认为是烂片。

其实这片子总体来说还是挺好的,算不上很好,但也不至于很差。给一分的多半都是看不懂的吧。片子讲的根本立意也挺好的,就是要人反思现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在义务教育的弊端。

有些孩子虽然是叛逆的,但是谁没有个叛逆期呢,如果好好引导未必就真成了坏孩子,反而可能一开始的坏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己成熟以后会变成好孩子。而本身的好孩子变成坏孩子以后,周围没有人理解她懂她,最后便会掉入深渊,永远也回不了头了。

父母常常就是这样,自己做的事永远都是对的,各种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说自己是为了自由追求等等。长辈也是一样,明知道父母做错了,却还是会站在父母这边。有点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父母只会将自己认为对的,强行施加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会去思考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也不会去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到底如何。

  《少女哪吒》观后感(四):心里也曾住一个哪吒

       我觉得电影其实只继承了小说的基本人设和故事骨架。
       小说的后半部分,以晓冰给小路的信来进行,通过晓冰对自己在卫校和在石家庄上学打工感想和生活琐事的自述,表现王晓冰为了摆脱母亲束缚,想要成长为想象中的人,期间的挣扎艰辛孤独迷茫由始至终坚定。而电影,则侧重于王晓冰怎么做、做了什么来摆脱母亲的阴影,和实现人格的独立和自主上面。
      整体色调,小说乃至整本小说集都是偏灰暗的,透露出一种理智又灼热的疯狂。而电影添加了更多的少女元素。少女的小心思、王晓冰和李小路关系的变化,和晓冰小路各自的情窦初开。
       小说通篇几乎都是借文章、书信,来完成故事的叙述,中心全落在晓冰身上。篇幅不长,简洁有力。电影为了撑开故事,有很多新情节和场景。配角也都有一定的人物塑造。小路也从一个观察者、叙述者有了更丰满、具体的情感性格。晓冰依旧是主角,依旧是那个要从母亲手中挣开,谋求人格独立,要撕破成人的虚伪,要走自己的路的“哪吒”。
       关于“哪吒”,小说里面这样写道,“我却明白晓冰,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把自己再生育一回。只是她能力有限,没办法把自己养育得更好。”而电影里将象征意味的“剔骨还母”具象化,晓冰在所有家庭成员反对她为了追随教官去当兵的时候,割腕了。
       “哪吒”身上,一半是对母亲和家族束缚的反叛,另一半是对虚伪世界的抗争。说虚伪,主要是因为电影里面晓冰提到了好几次。这里的虚伪有更大的延伸意。她看不惯让她扎头发的老师、始终幻想丈夫回到身边的母亲、装腔作势的卫校老师、想要占便宜的赵大夫。凡此种种,其实漫出了我们日常所认识的虚伪边界。但“哪吒”,这不是一个世故的、考虑周遭的成年人视角,而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少年视角。她从自我认识出发,不考虑各种关系利益,她的“真善美”标准是纯粹、简单甚至偏激的。她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无意识,都丝毫不影响她要撕掉所有虚伪面具的决心。
       对虚伪世界的抗争,另一层体现是对美的追求。她在江边拉起教官的手;骑着自行车追远去的卡车;逆着全家人要去当兵。小说里面只是简单地提到,有个教官军训后给晓冰写情书,说当了排长,可以交朋友云云。这也是小说和电影表现形式差异的一个缩影。小说更多的是生活琐事的堆积,真实感更强,读了回味的后劲更足。而电影里全变成了有表现力、典型的情节,以求更强的感染力。
       小路身上也有同样的特质。她也会因为看不惯女生被欺负而出手报复、顶撞老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不再锋芒毕露了。开始适应社会各种规则,开始习惯妥协忍让。
       就像我们很多人一样。某个阶段,可能也看不惯、想不通底下自成一套又为大家默许的规则。暗想要成为一个和他们不一样的人,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然而这个想象中的自己,常常被自己率先扼杀。像小路一样,甩掉当初的少不更事,走在成为一名优秀正统翻译家的路上。偶尔还会想起以前的率真、坦承。仅供怀念,并无实用。
      那个曾经住在心里的哪吒,无疾而终了。
      直到最后,晓冰母亲还和她的老房子一道,张开古旧、闷热的怀抱,等待那个游子。电影开头有个尸体火花的场景。意味深长。但不管怎样,晓冰都不会真正回到这个家了。比起哪吒,她更像一个殉道者,独自一人守护自己的“真善美”。她比“哪吒”更纯粹。没有妥协,没有同化,也没有理解。

  《少女哪吒》观后感(五):少女情怀,难懂,难懂。

从看海报的时候我就怀疑是女童故事,类似于李冰冰和全智贤演的《雪花秘扇》,看完后,又觉得好像不是,不过就是些少女的心思,难懂,难懂。

开场就是太平间,却是一个少女美好的胴体,然后她复活了,其实那是她的生前。一朵雏花儿鲜嫩欲滴,却没有绽放的美好,折了。整个影片的讲述都比较隐晦,即便冲突也是隐晦的。或许家庭教育是最突出的问题,家庭的变故,亲情的决裂,对一颗幼小的难理解的心是有巨大创伤导致畸形的,有多少心理疾病就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如果父母总是以造物者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强调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那么,像女主角那样,这条命我亲自还给你们。她最后到底怎么死的?

哪吒是叛逆的神,少女是真实的人,所有青少年都需要很好的家庭、社会环境给予养分,否则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一种摧残。这部影片同样是青春片,但却那么压抑,不见阳光,偶尔才透出少女最本真的纯美,像午后绿荫下的斑驳光点。这样的电影可能因为走小众路线而被褒奖,然而,它的可观性并不如《小时代》之类的电影,虽纷纷扰扰但至少饱了眼福,而这部电影,能让你入睡。

  《少女哪吒》观后感(六):谁杀死了这个女孩

没有看书,直接去看的。带着对绿妖的一种喜欢,和想更接近她的心情。
片头闪过了2个电影的奖项,没有太注意,但觉得绿妖的作品不仅上了大荧幕还有了国际奖。一生骄傲。我就是想这样的,如果能在写作上,对世界有影响的话,能有个作品留世就够了。
我喜欢能够记录时代的作家的作品,这本哪吒算是吧。最后看片尾的鸣谢里,写了是在芜湖拍摄的似乎。那山那水那河堤记录的很美好。
电影虽然在情节上感觉故事没有讲清楚,但是似乎这样就可以,那些没讲得似乎也不需要讲清楚。父母离异,肯定是有小三。怎么爱上的,为啥会离婚,林老师为啥喜欢小冰妈,什么时候喜欢的,都不重要了。
小路和小冰到底谁是哪吒呢?为啥叫哪吒呢?我不知道。我只是很羡慕和很佩服她们那种性格。小路还是比小冰幸福一些。
小路敢一个人拉着桌子去上学,敢用书扔班里的“欺负人的男同学”和“不分青红皂白”的女老师,敢于去偷枪,敢于做很多“好学生”不敢的事。应试教育最可怕的就是让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守规矩都是错的”。其实小路才是一个好孩子。正义。其实,长大后,你就明白了,这世界“守规矩的总吃亏”。
小冰更是自主。但她确实一个很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她虽然那么的优秀,文笔好,长相美。但是却缺少爱,父母离异,感受不到正常的父爱母爱,一心对小路的友谊,也在徐杰的出现后,有了罅隙,感觉自己的友谊被夺走,喜欢上了一个军官,写出去的信,也被母亲全部截留 ,想去当兵也被全家反对。亲情,友情,爱情,事业全都没有爱。
同行观影的朋友,看过书,他说书中的小冰很可怜,没有人管。那个馒头其实是她捡的别人扔的。
比起小冰,小路幸福的多,想要自行车只要对着工地上的爸爸大喊就好了,虽然没钱给买新车,但能感受到父爱,甚至是老爸工友们的关心。爱情路上,遇到了一直想和她仗剑走天涯的徐杰,直到她学成归来,徐杰依然在老地方等她。友情上,小冰对她的爱是无私的。事业上已经成了“北京回来的知名翻译家”。
只见过小冰翻墙找小路,未见小路下河救小冰。
小冰在老爸离开的时候,怒摔了相框,将合影中的老爸撕掉,递给老爸自己和妈妈的合影,其实心里还是希望团圆的吧。
其实父母是有罪的吧,如果生了孩子,却不能给孩子完整的爱。如果生了孩子,却要禁锢她的一切。
不知道小冰的去世,是不是因为用黑胶唱片割腕,但这个动作也是十分的猛烈。
电影也许是想说:谁杀死了这个女孩
也许小冰的悲伤,全都是文青的悲伤。是在一个太早的年纪,懂了太多,心里装的太多三毛的梦。
电影还有一个很棒的地方就是道具的还原。在这一点上,所有的八零后都是可以看的。那个桌子,那个家具,那个沙发套,那个胶水,台灯,毛巾被。那双凉鞋,那个把茶盖绑在茶杯上的绳……小冰小路的衣服,等等这一切,都没有出戏的地方,我很是好奇,哪里还存着这些古董。
电影至于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台词:小路,你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活法?

  《少女哪吒》观后感(七):行为做作而情感不做作

这部电影我个人认为电影处理效果是真的一般,运用大量的光影对比表现出整部剧的压抑,我觉得这一点太过。而且电影逻辑也不清晰部分情节发展完全不交代。演员也表演生硬,特别是父母争执爱情自由的时候感觉一股话剧感油然而生,极其尴尬。只能说它作为一部小说比一步电影更成功。

从剧本方面来看,更值得分析。

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阳光明朗的青春时代。个人认为女主行为是有着一些神经质。

一个是她不正常的行为,蹲着哭,叛逆,寻死包括她的妈妈也是一个疯魔的女人,家庭虚伪的因素让晓冰无处发泄,但是与父母的矛盾又不仅仅是虚伪的原因,她恨母亲懦弱,心里明明恨极了父亲却又装作一副等着他回来的样子(最让我觉得可笑的地方是母亲不允许晓冰参军,说爱情让人能把人变成鬼,后来又自己跟林老师在一起,还劝说着小路结婚生子),她还恨父亲的绝情,明明对着母亲一幅绝情的样子,对这个家毫不在乎的样子,却还要表现对自己的关心(包括那个小三也虚伪得很明显),还要在她要去参军时以她母亲的名义来约束她。

第二是她对于小路的占有欲,别总说什么百合情感,人类在极度孤独的时候对朋友也是会有强烈的占有欲,这无关爱情,仅仅只是占有欲。晓冰是一个完全没有一点真实感的人,她觉得周围的人都很虚伪,小路难得是一个她认为值得交往的朋友,但是在小路把三毛给了徐杰的时候她觉得小路要离开自己了还说并没有早恋,这在晓冰眼里也是一种虚伪吧。所以她将情感转移到了教官身上,结果教官走了,她就只能又去找了小路。

最后她问人口普查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50亿,她可能觉得少了一个自己也不少。其实整部剧我都在等小路挽救晓冰,就像日本电影《少女》里面那样,但是年少的小路太过迟钝她只知道在晓冰难过的时候抱着她,她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朋友在难过什么,她不知道朋友对她的占有欲。

总而言之,家庭的虚伪与压抑,他人的不理解。这种种让晓冰将那之前未成功的削肉还母削骨还父实施到底。她像哪吒一般决绝,也应了少女哪吒的题。

  《少女哪吒》观后感(八):每个人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反抗着这个世界

没有看懂。但似乎在讲一个抗争的故事。
每个人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反抗着这个世界。
正如结尾的妈妈一件件地打开她为女儿结婚和隔代的宝宝准备的艳丽的家什。
而李小璐打开铅笔盒,是一地的烟头。
“小路,我怕你去了英才,咱俩就完蛋了。”
少女时代有很多比命珍惜的友情。少女的友情,容不得背叛。哪怕抢走她的是爱情。
晓冰有着硬硬的棱角,她恨爸爸,恩断义绝,将一家三口的相框摔碎,相片撕开甩给他。
她又是服软的。偷偷地,以一颗少女心爱上了军训教官,在他递给她饭盒的时候,露出最纯真的少女的微笑。
她在面对爱情时,也是小心翼翼的。因为这也意味着一次对友情的背叛。当年,她可是和小路一起共享这一片空间。今天,她将它视为最高荣誉送给一个男生。
“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像大人一样的孩子,令大人汗颜的孩子。
每个电影都有现实的一部分,也有理想的一部分。追自己的所爱,是徒劳的,现实中也是;无所顾忌地恨自己的所恨,用一个笔盒狠狠地朝它砸去,也是很多个我们曾想过却未敢的。
爱上一个人,就有给他写一打信的痴心。“爱情,能把人变成鬼。”
妈妈说着的,也是自己。女儿目睹过她为了爱情被划得鲜血淋漓。
追光灯打过来,出走的少女像一个英雄。
而每一个少女头顶都打过一束光。
这是两个太早成熟的少女,又一边还有着孩子气的倔强。
讲话干脆,不做作,很真实。风格我喜欢。

  《少女哪吒》观后感(九):两个哪吒四头八臂

伟大的悲剧是可怜的活该,《少女哪吒》做到了。这是一部要用人性的深度来看的电影,堪称佳作,豆瓣评分不副其实。(这部电影剧情其实并不曲折离奇,就不点情节透露了)
先来概括一下剧情吧,王晓冰和李小路是好朋友,性情相近(注意,仅仅是相近而已),形影不离。长大后,王晓冰进入卫校学习,生活中处处碰壁,最后割腕自杀;李小路顺利考上普高,功成名就以后,衣锦还乡。两个都是具有哪吒般桀骜性格的女子,只可惜,一个三头六臂,一个则平平尔。
【人物分析】三头六臂和一头两臂
王晓冰是这部电影的最重要形象。我们至少可以归纳出她性情中的几个显著特点:骄傲,虚荣,好胜,桀骜,张扬,而且控制欲极强。影片在一开始就交代王晓冰父母离异,她在学校里地位很高,其实是为她的自尊心、高傲埋下伏笔。新生到了,她主动求接触(这里有深意,后面再谈),不久就契若金兰。这是全片最温馨最美丽的情节。无论是带她去水库边玩耍,在果园里偷果子吃,在家里教她跳舞,都洋溢着甜美的青春与友谊的气息。这段日子里,王晓冰干什么都像个主人,而小路却不啻为一个跟班儿。
她目中无人,心高气傲,一直受用着自己的至高地位。在这段美好的日子里,虽然二人从未明说,也从未介意,也一直都毫无猜忌,但晓冰一直对小路居高临下,占据主导地位。如此美好的日子到徐杰的表白开始出现裂痕,到晓冰小路学校里的争吵为止彻底结束。徐杰在水库中救上李小路时,相信不论是主人公,还是我们这些普通观众们,都更倾向于相信徐是倾慕于王的。然而后来表白,到课桌上的《三毛》,小路成了主角,王晓冰发现自己居然无关紧要了,她控制欲强,受不了的。本来三好学生居然只上得了卫校,就有一点伤仲永的意思;本来一个毛丫头考上普高,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就有一点后来居上的意思。晓冰对小路毫不客气,以早恋(这是借口,早不早恋,从她后来对教官的态度就一目了然)加以教训,李固不受,王气冲冲地走掉,这段纯真的友谊彻底告一段落。原因很简单,晓冰好胜,自尊,控制欲又强,一定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而小路也一样的倔强和桀骜,听得下晓冰这样教训自己?性格使然,她们第一次爆发了冲突,她们决裂了。这是她第一次受挫。
就这样,她开始向别处寻求胜利,以满足无耻的虚荣心,这个猎物就是教官。其实与其说爱情,王晓冰对李丹阳,不如说是勾引,以及勾引失败后的恼羞成怒。最早王晓冰把教官带到水库边,她说:“这是我对你的最高礼遇,这是我和李小路的秘密领地。”这难道是情男爱女的甜言蜜语吗?绝对不是。我只看到了高傲虚荣和控制欲,她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一心只想驯服、控制,李丹阳理都不理地走了。更可笑后来她对他在堤岸上的话“那我回头送本书给你们领导”,她是谁?幼稚到把书当做厚礼?李丹阳没了耐心,对王晓冰高傲的态度进行礼貌的回击,他说“你以为我一点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她却一点都不懂,把他的画当做定情物一样的施以把玩。李丹阳辞而不辞地别了,王晓冰骑着自行车傻傻地追,可怜又可笑。然而蠢心不死,居然想着当兵,追到部队去。(王晓冰对李小路有控制欲吗?我觉得是有的。)
再后来,实习,家里,父亲那儿,也处处碰壁。面对人口普查员,她主动搭话,对方头也不回地走。她找到李小路,以为这个昔日的好友能懂她,开了个过分的玩笑,李小路说:“你疯了吗?”于是最后一根稻草也没有了。她以为是她不懂,她还是笑,心却凉了。那个装满了烟头的文具盒,就是晓冰对小路的恨。小路又何曾知道,小路又何罪之有?
死前的最后时刻,八大亲四大舅来到她的家里,一一数落她的不该不是,连从前在她面前一直都低声下气的父亲也开始吼她了,没有人懂她,没有人知道她的骄傲与难过,于是一死了之。
王晓冰的命运,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有着哪吒的心气,却没有哪吒的神通广大。她本来不坏,诚实生活,只是力气配不上她的心气,一点一点地走向绝路。
反观李小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勇敢、很独立的形象,打老师、谈恋爱、偷枪、拒爱。她不一定没有王晓冰那么强的求胜欲和控制欲,但她一定有比王晓冰更高的才能。她也倔强,也桀骜,她的能力与才华却配得上她的倔强与桀骜。晓冰死了,小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小路才是那个三头六臂的哪吒。
当初王晓冰给李小路写的纸条就暗示了这一主题。王晓冰的台风是谎,李小路的马则是真。两个哪吒四头八臂,王晓冰还一直以为自己是三头六臂的那个。
【评价和感想】
《少女哪吒》无论从叙事技巧上,艺术角度上,立意高度上,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包法利夫人》和《德伯家的苔丝》,从青春主题上,又让人想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上述三部文学名著一样,《少女哪吒》是展示出了人性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特别是在无处不充满了商业的乌烟瘴气的当下)佳作。看到有篇评论居然把它和《小时代》比,实在可笑。《少女哪吒》的落脚点在人性,王晓冰和李小路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都展现了人性里固有的那些骄傲、虚荣与自尊,也展现出青春少年在艰涩的现实面前的无力与脆弱,只不过是尺度的把握而已。无论是晓冰在一次又一次碰壁之后的一次又一次可笑又可怜的努力,还是小路的逆袭成长之路,这部电影的情节都是有血有肉合情合理又颇具匠心的,比《小时代》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好话说到这里,《少女哪吒》的缺点也是不少的......
首先是美感不够。作为全片最美的水库游玩情节,可以看出导演很努力地在营造美的氛围,但总像是差了点火候。《德伯家的苔丝》、《包法利夫人》的写景,可比这部电影的镜头美得多得多得多了。
蹩脚的台词设计。当然不是说台词不好,只是觉得可以更好,还没有到令人抚掌唏嘘的程度。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白有多美?
情节的设计可以更丰满。自从王晓冰进入卫校,影片都几乎在讲晓冰的坏话,而对她身上的好的品质刻画则不够,例如她的诚实生活等等。“淫邪的”艾玛也有贞静贤淑的一面。
故事的广度只能算是及格水平。虽然刻画很不错,但是次要人物的设置还是没有好到撑起整个故事,导致有些塌下来的感觉。
【以上,《少女哪吒》虽然远远称不上伟大,但也是难得的佳作。未尽美而几乎尽善。满分一百打85+】(《德伯家的苔丝》《包法利夫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比满分还满分得多了)

  《少女哪吒》观后感(十):《七月与安生》与《少女哪吒》:少女流行乐VS深闺小曲

看完《七月与安生》之后,我不禁会想起前一阵看的《少女哪吒》。同样是根据青春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同样是两位男性导演拍摄的女性电影,同样是诉说女生之间的青春物语,同样是有时间跨度的少女成长轨迹,同样是其中一方香消玉殒,另一方则过上了闺蜜的人生。然而,这么多相似性的两部影片存在诸多的差异性,倒值得我们细细比较。
王晓冰和李小路在果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