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斯大林格勒战役》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斯大林格勒战役》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1-11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斯大林格勒战役》经典观后感10篇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部由约瑟夫·维尔斯麦尔执导,多米尼克·霍卫兹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约亨·尼克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大林格勒战役》观后感(一):责任与自律

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责任与自律

  《斯大林格勒战役》观后感(二):贵在真实

说战争场面粗糙,可是如果去看看二战纪录片,彩色二战,你会发现这画面很真实,这就是当时德军士兵的状况,饿死,冻死。没有机智聪明大义凛然,临危不乱的主人公,没有肉体横陈,也没有好莱坞大片级的特效,但贵在真实,真实到很多时候我都以为在看当时的录像。。。。。。。。。
战争是恶,但有时人性却并未泯灭,不像抗战剧中那猥琐下流的日本鬼子,而是真真实实的士兵,一些脱下军装后在平常不过的普通人,他们与那些平民无冤无仇,而不像某些剧中强调了这些士兵的丑恶嘴脸,错的只是那些政客,那些在地图上指手画脚的人,是他们把这些士兵变成了杀人犯,刽子手
总之,这是我看过的最真实,也是最好的战争片之一
当然,像《黑鹰坠落》,《最后的生还者》,《遥远的桥》,《最长的一天》。。。。等等 我还是看过一点的,意见哪里不对,还望包涵

  《斯大林格勒战役》观后感(三):Stalingrad

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优秀作品。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一役,也是欧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联红军用自己的肉身挡住了德国炮弹和飞机的轰炸。影片在描写战役的同时,企图探讨两个受害人因战争改变命运的经过。
    1942年,几个很普通的德军士兵从温暖的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战火吞没了。随着冬天的来临严寒成了比战斗更可怕的东西。在冰天雪地里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每天都有上千德国士兵死亡。德军的溃败就像一场大灾难,士兵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两个人在幻想着回乡的温暖中冻死在了白色的冰面上。

  《斯大林格勒战役》观后感(四):小人物个体的诉求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故事从1942年8月开始,彼时阿拉曼战役德意联军正处于上风,把英军打退到尼罗河之后,作为突击分队立功的二连一排在意大利休养一个月后接到新的任命,将和新长官一起被派往斯大林格勒进行攻坚战。电影整个第一幕都保持着一种轻松的气氛:爱情美好,士兵对未来充满幻想,甚至士兵和中尉以死亡为赌注开玩笑。但进入第二幕,电影色调在肃穆的主题性音乐、行军的脚步声、伤兵的惨状和士兵游离的视线中转瞬变得阴暗,直到中尉和俄国战俘一起倒在积水里时,观众才终于摆脱第一幕和第二幕间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精神恍惚,由此电影加快了节奏,人不断地死去,伴随着一个个接连被展示的战争中残忍的现实话题:虐待战俘、误杀战友、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其中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讽刺。而更为讽刺的是,通常在电影里多以弱者和爱情符号出现的女性,在本片里的作用被刻意扭曲,除了那个象征着士兵生活情感的以信件形式出现的出轨妻子,唯一在电影里正式出现的女性是一个德俄混血儿,她先在战争中帮助苏联红军,被俘后又以军妓身份苟活,最终在被解救后,被苏联红军枪杀,也一并摧毁了仅剩的两名士兵存活的希望,最终冻死在冰天雪地里。本片立足于一小队士兵的视角,充斥着浓浓的反战情绪,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如是说:“我不是纳粹党。”这代表着许多德国士兵的心声,他们并不是希特特勒法西斯主义的信徒,而只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目的,被迫走上战场,而他们接连死去的悲剧的命运,也反映出个体的诉求在时代大环境下的渺小。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部非通常结构的电影,与一般按好莱坞模式拍摄的电影不同,它并非按照“开端-发展-小高潮-发展-大高潮-结局”的叙事结构,而是一个不断崩塌、下滑、直至毁灭的下坡型结构,这也和电影的情感线保持一致。同时因为德国人严谨客观的性格,他们在拍摄二战题材的电影时更多采用景深镜头、全景镜头客观地还原环境,并通过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突出细节,以加深情感张力。这一点在本片内体现的格外明显,近乎教科书般标准的镜头和场面调度,使观众常常忽略了摄影机的存在,但却也因主题的压抑令电影在沉重之余颇显沉闷。
  除此之外,对于苏联红军的电影形象,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苏联电影大多以主旋律电影为主,政治色彩浓厚,因此塑造的红军形象近乎超现实主义,美国电影又难免对其进行丑化,而德国作为最早的电影艺术发源地之一,一直以严谨客观的风格著称。本片中,苏联红军以亲近人民的朴实形象出现,比较贴近历史。

  《斯大林格勒战役》观后感(五):战争没有赢家

主角都挂掉了,这是给我最深的印象。在我们的抗日题材电影(不讨论抗日魔幻剧)中,主角基本上带着光环,各种神技能干掉一片一片的鬼子,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最终,正面人物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看过俄罗斯的片子,基本上是在歌颂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更别说美国电影的主角光环了,主角基本上都不会挂掉,即使是在我们觉得死定了的情况。总体来说,这三个战胜国都是在宣扬自己的胜利,而不会去思考这场战斗的残酷,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在想,怎么还不打仗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主角都死了,在饥饿的时候送来军功章,在期待能够回去中死于冰天雪地。电影没有宏大的场面以吸引人,却在看完之后让人安静下来去思考。德国这个哲学的国度,反思之深可见一般,相比我们的邻国,还在把战败作为耻辱而不是认真去看自己犯下的罪行,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获得了尊重而它却始终得不到谅解的原因。电影的最大特点,在我看来,还是主角都挂了,没有了一般电影的胜利讴歌也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留下了长长的反思!

  《斯大林格勒战役》观后感(六):斯大林格勒战役

当你看到每一个在战争中受伤的俄国士兵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时候,他们有父母,儿女,为人正直,友善,家庭和睦,全家人以他参军为荣耀,在军队中有着坚韧的毅力,刻苦训练。看到这些的时候,你还会毫不犹豫地把枪口对准他们么?当你看到一个德国军人有血有肉地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他高大英俊,有教养,喜欢听巴赫和贝多芬,有一双儿女,为人友善,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信仰基督教。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们还会那么憎恶二战中的德军么?
      每个人的命运在历史中微小地可以忽略不计。时间是可怕的,它让我们忘记很多活生生的生命,只记得“纳粹”、“同盟国”、“诺曼底登陆”、“中途岛战役”、“钢锯岭”这些名词,要知道, 战争中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