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观后感10篇

2017-11-13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观后感10篇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是一部由Brandon Loper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观后感(一):原来一杯咖啡可以如此性感

    感觉大致写了三部分。咖啡从绿树缠绕的地方采摘到我们见到咖啡的过程;一家咖啡店里的日常经营,精美的仪器;咖啡比赛和一些热爱者对咖啡的爱。里面有几张手绘的咖啡图和电影海报很喜欢
   摘几段话特别喜欢的话,
   原材料出售商说:我们努力最重要的部分是做最专业的咖啡。当前我们的咖啡行业,一个细致的处理只能让咖啡更好。我认为那意义,它就是一个活动东西,它不是一个盒子里的小部件。与此同时,还非常有挑战,你知道在卢旺达,我们看到没有一些投机取巧的计量加入,它是用手,或者用脚。收获的时候,会有所有的品质,没有人会一连串地接下来。给咖啡鉴定质量,每个人都会带走一点,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尽可能少的带走。
    咖啡鉴赏师说:我喜欢不太有杂质的咖啡,水汪汪的那种。随着咖啡温度的冷却呢,你能闻到更多的味道。你开始了解到普遍就是那种缺乏一些深度,你只知道它是一杯咖啡。你也许能喝带类似的好酒,相当好的酒,它们是甜的酸的,但是它们没有后劲。我认为我们最好的咖啡往往有末尾结束的味道。
    获奖的女咖啡师说,如果我们希望咖啡保持很好品质和口感很好,在某种程度上,你不能像买其他东西无处不在,商品化的东西,那些人们普遍可获得且便宜的。
    日本做虹吸咖啡的大叔说:水,温度,湿度,风味,背后的文化,服务,社会都能影响一杯咖啡。我只想专注,性感,
     恩,咖啡一直都是特别和珍贵的呢。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一杯咖啡是临考复习需要提神醒脑的利器,也许是需要在阅读一本书时浸入自己世界来杯咖啡作为精神伴侣,也许是在咖啡店里无聊消磨下午时光随意点了一杯。对于他们来说,咖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吧。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上,重视它守护它。有自己热爱才会说出对于咖啡的解读,打的比喻实在是太可爱有趣了。
  在卢旺达种植青豆的黑人们,工作的时候会唱很有魔性的歌,感觉辛苦的同时他们也很快乐女人们的一天是从树上采摘青豆,男人们打包成袋子,一袋袋放在自行车上,穿越街道,来到收购中心。再进行浸水晾晒。这一阶段就有那么多人的参与。咖啡豆再到咖啡师的手里,将自己的专注想法注入进去,将咖啡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所以一杯咖啡,能邀请你到另外一个世界吧
  所以我们一起...去那个有末尾结束味道的世界吧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观后感(二):咖啡的两极

      咖啡本来是奢侈品,随着食物食品化后,咖啡变成了日常用品,咖啡也失去了一些宝贵的特性。现代社会,咖啡两极分化,一些继续成为商品,另一些则回归奢侈,甚至精益求精,从豆子的种植开始,到拆摘,清洗,烘焙,磨粉,泡制,每一步的细细雕琢。人类真的是很作的智能生物。
话说回来,咖啡会经历食物食品化那就是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啊,看,咱们的茶叶就没那么高的食品化进程,茶叶依然保留了一定的品性和等级,起码没有速溶茶叶这个奇葩的诞生。
       下面和这个片子没有特别关系,我很少看纪录片,纪录片字幕更是很少会碰,总觉得这是个要求很高,需要更高责任心的挑战。这部纪录片的字幕出自纪录片之家,号称一个专业出纪录片字幕的地方,我很佩服你们的勇气和脸皮的厚度,可以在一份质量等同机翻的字幕上加上自己的片花和名字,牛。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观后感(三):咖啡

是关于咖啡的一个简短的纪录片。侧重于精品咖啡的生产以及生产者跟咖啡店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咖啡店主跟咖啡的关系。
即使是精品咖啡,也就是消费者付出了更高价格的咖啡,种植的农民似乎收入也并不高。西班牙种植咖啡的那些农民甚至自己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杯浓缩咖啡和卡布奇诺。卢旺达的咖啡农在水洗豆子跟搬运豆子的时候,都带着一种音乐节奏,让人觉得很快乐,这样生产出来的咖啡也会很快乐。当然他们肯定有自己烦心的事,但谁没有呢。
烘焙豆子也看起来很动人,浅度烘焙是第一次看到。最动人的是那位DAIBO的咖啡店老板。用那么原始的方法烘焙豆子,手冲的时候手那么稳定,完全不像一位老人。
以前一直觉得杯测不知道要喝成啥样,原来都是吸入口中,品尝后吐掉的。
整个片子比较温和吧。不管是农民还是咖啡店主,冲泡咖啡的人,评测咖啡的人,都带着一种怡然自得的快乐和满足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观后感(四):咖啡,一个日常食物尊严的例子

《a film about coffee》正好是去年阿姆斯特丹咖啡节时首映的电影,而我正好在今年咖啡节来临之时看到了这部电影(感谢b站上传者和翻译的咖啡师)。虽然这部电影明显是一部精品咖啡的大型MV,但我还是忍不住被清新的画面和煽情得恰到好处的配乐以及故事线感动。在商业上逻辑自洽、道德上政治正确、美学上兼容了绝大多数观众的感受,你还想要要求什么?
咖啡从来都是商业化的市场
这部电影并不试图掩盖咖啡的商品本质——商品天然就具有交易性(在这一点上很值得称道)。无论是在咖啡还只是commodity(日常商品)的时候,还是作为精品(specialty)咖啡,他们的特性都是——如何能促进交易,卖出好价钱。但咖啡还在commodity交易的时候,价格可能会受到期货市场的影响,资本主义在这种时候对于生产者的压榨就体现出来了。与农场直接签订销售合同以避免价格和产量的波动,是小业主很自然的选择。(而且,也能产生一种对生产者友好的感受。)
我的幸运在,从一开始接受咖啡的时候,我就被教育道,维持质量的稳定是现代工业是件极为不易的事情、甚至可视为文明社会的一种成功。咖啡师在烘焙和冲泡的过程中的crafting自然不易,illy能保持所有咖啡豆保持一定的质量水准并没有更容易。
令人惊讶的是,在电影拍摄期间(2013年),精品咖啡已经控制了美国20%的咖啡份额——这一令人惊讶的数字表明,当年的小业主可能变得更有话语权,在当地更有影响力。在这部电影拍摄了很多咖啡业主在咖啡种植园与咖啡农相处的画面——例如,咖啡业主在向咖啡农传达“我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商业关系、是一种促进社群发展的亲密关系”(我觉得这句话对于咖啡农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把这句话丢给高度城市化发展的中国人也是不会有回应的);又例如,咖啡师制作咖啡,让咖啡农第一次品尝到自己种出来的咖啡(依然有一点“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感受);又例如,配乐和画面让咖啡农一边用脚去除果皮一边高兴地唱歌跳舞;再例如,让咖啡业主帮助咖啡农建造一条灌溉水道;又例如,拍摄大量的画面表示咖啡业主在包装上提示咖啡产地和处理方式、贴上直接销售或者公平交易的标签。呈现这种画面,可以让咖啡交易更道德吗?
这些画面的可笑之处在于:其预设了商品交易是不道德的。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受到那么强的基督教影响,也没有来自殖民历史和奴役黑人的文化负罪感,我并不认为这些商品交易是有罪的,因此也不需要通过这种形象去传达“我们的产品是无罪的”这个形象。商品交易是一种现象,降低成本是一种天然趋势。在这方面,也许可以比较葡萄酒种植和销售。
嗜好品/食品可以在道德形象上分成两种:一种在道德形象上是负面的,通常是热带作物(咖啡、可可、香蕉、砂糖);另一种在道德形象上是中性的,例如葡萄酒、啤酒、粮食、奶制品。不能否认,种植园经济依然保有当年殖民帝国时期的剥削性。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对于原材料生产者的压榨方式都是相似的,工业收购价格可能无法承担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其结果是迫使道德负面产品贴上”fair trade“标签,而道德中性产品贴上了”bio“标签(而贴标签这件事本身也成了一种营生)。
写到这里,不禁感慨:这是一个对食物多么充满负罪感的时代。但如果负罪感能够增进一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增强一个社群对于密集生产方式冲击的复原能力,那也不坏。
crafting和产品属性
和很多介绍日用品的纪录片一样,这部纪录片也花费大量的笔墨强调在得到最终商品之前,商品经过了怎样的加工——我确实也被惊讶了一下;一棵咖啡树一年的产量是1磅咖啡豆,而我大约40天时间就能消耗掉一棵树1年的产量(每天1杯)。更不提之后人们手工采摘、去果皮、清洗、发酵、晒干、运输,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数不清的手工筛选豆子的过程。而我在咖啡零售商里面买(500g)咖啡豆,也就是10-15欧左右的价格而已。
当然,除了烘焙,作为原材料的咖啡豆几乎不包含任何值得大谈特谈的crafting。似乎和美国和亚洲不同,欧洲似乎不太夸耀自己的烘焙技术。所以我也没有像在国内一样,受到各种咖啡理论和观念的洗脑。在那些更为专业的精品咖啡店,既提供比较“精品”的手冲咖啡(价格可以去到4-5欧元,但同样的价格只是西班牙的入门价格而已),也提供”精品咖啡“做的espresso做成的意大利花式咖啡。为了控制手冲咖啡的质量,手冲器具、水温、水量、豆量都是通过精密测量的。
咖啡师的个人魅力确实可以让咖啡变成艺术品。一个足够个人化的咖啡店,你可以看成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服务、陈设、产品,都是咖啡师本人的行为之一。而且,在亚洲,咖啡店经营行为已经被人为地艺术化了,以至于我都要担心,人们会不会忘记了咖啡本身。
西方和我这种只能借助西方工具理解日本人的人认为,日本神道教的万物有灵论让日本产生了非常奇妙的、尊重日常仪式和用品的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匠人“)。结果就是,发源于欧洲的咖啡,在日本结出了令人惊讶的果实——无论实在工具的优化,还是在经营方式之上。在这部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日本咖啡大叔:一个看起来非常摇滚的日本大叔说”做咖啡的人必须要性感“(这咖啡店的名字也叫bear porn),而另一个爷爷(大坊咖啡)的真·纯手工方式带来莫名的神圣感也让人感到不同一般。
然而,这不是我每日的咖啡。我每日的咖啡多数时候是自己在咖啡店买的咖啡豆,用不严谨手冲方式做出来的;又或者,是在街头巷尾的咖啡店买到的。不少街头咖啡店也在采用名字中冠有原产地的咖啡豆——正如我在本文上一部分指出的这样,咖啡业主逐渐取代了commodity大型供应商在商店的供应。
咖啡的定价
电影结尾,得奖咖啡师说:你得为咖啡多付一些钱,你才能喝到好喝的咖啡。因为咖啡不是和粮食一样是生活必需品。咖啡商人要帮助咖啡农致富,才能有好咖啡喝。
然而,在电影中,我完全没有看到咖啡业主是如何在定价上进行考虑的。我也不是学经济或者学商业的;然而,在中国星巴克,一杯咖啡卖到40rmb,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保护原产地农民。但,我之所以依然选择星巴克,也是因为我知道至少星巴克的咖啡有正常咖啡的味道。自从我在某国内著名自营咖啡店打了工之后,我发现对咖啡店的经营方式会极大影响咖啡的质量,我就不敢随便去喝别人的咖啡了。
品味的驯化和个人化
我之前会试图和一些国内的咖啡师交流喝咖啡的经验,后来在“咖啡常识”小组也是。然而,我很快发现,大家所使用的名词和形容词都让我感到非常不熟悉(来自一套地下的咖啡培训语言)。持着这一套语言的人们很容易带着一种教化的责任去要求参与讨论的人,而且很容易产生贬低他人的语言倾向。然而,在我到了欧洲之后,我发现这套语法几乎完全不适用。幸好,我暂时还没有机会体会到这种内行人鄙视外行人的体验。一般而言,我去的咖啡店里咖啡师都非常友好。(可能大家在当键盘侠的时候都会有点刻薄。)
根据SACC的精品咖啡理论,这些描述味觉的词汇显然是需要经过某种标准化才能得到的——例如,一整套训练瓶。然而,标准化之前,味觉总是一套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就如同观赏美术馆中的艺术作品,你自然是可以带着一整套的学术理论去分析你面前的作品,然而,这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我小时候有幸喝过各种各样的中药(凉茶),而我在喝咖啡时引发的联想更容易是不同的中药配比出来的味道。中药的经历反而让我产生了对咖啡的亲切感,而不是距离。(比较可惜的是,虽然我知道中药可以完美复制一些咖啡的味道,我却无法说出这些是由哪几种中药配成的。)
我在一个本城著名的产地咖啡馆参加过一次杯测。(这个咖啡馆的一切咖啡都是specialty级别的,然而,其咖啡的价格比所谓精品咖啡店便宜了几乎一半。)我发现,我的感受和偏好与这些荷兰人完全不同。我非常喜欢一个咖啡在滚烫的时候散发出一种类似番茄汤的味道,咖啡冷却之后较甜的味道。而参加杯测的人则喜欢味道比较平均、比较像”咖啡“的咖啡。这说明第一次接触咖啡就是猎奇向的”精品咖啡“会对一个人对咖啡的体验产生怎样不良的影响……
我在精品化咖啡中得到什么
如果不是咖啡精品化运动,很可能原产地的种植商不会费心提高咖啡的质量、咖啡烘焙师和咖啡师也不会费心调整出不同特点的咖啡,我也不会在某一年正好认识一对咖啡发烧友夫妇从此走上了喝咖啡的不归路。虽然我不支持咖啡变得精英化、也不支持咖啡承担某种味觉教化的作用,我依然无法否认咖啡精品化运动教化了我。
所以我也就没有成为一个咖啡师,不过我成为了一个愉快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享受咖啡作为一种日常用品和嗜好品的价值。我认为这是最符合作为日常食品的咖啡的dignity的方式。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观后感(五):A cup of coffee

趁着吃早餐的时间,
打开了这部纪录片。
看了十几分钟后,赶着上班,回到公司,又继续打开来看。
每个镜头,每幅画面,都记录着咖啡的制作过程——从种植、采摘、烘焙到最后成为一杯被人捧在手心且香醇的饮料。
那种滴滴醇香,曾是贵族享用的产物,如今却成为了每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随意品尝到的东西。
也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喝咖啡。
也许是初中毕业之后的事吧,大概16.17岁左右。
第一杯咖啡,估计是一杯雀巢的速溶。
当你不懂,完全不认识咖啡的时候,你会认为,这就是咖啡。
到后来,因为知道了黑咖啡会更健康,便开始尝试起这种无任何添加的原味咖啡。
然后,无论去到哪,当我要点咖啡饮品的时候,都是叫黑咖啡。
在尝了各种不同地方的咖啡味道以后,才逐渐发现,原来这种苦涩香醇才是属于咖啡的味道。并且,每个不同地方不同做法,味道都不一样。
然而最近,无意间看了一些咖啡冲调的书籍,网页,还有这部纪录片,仿佛带我又认识了一点“关于咖啡”
同时,在品咖啡这个工艺中,让我感悟到:
通过一杯咖啡,看到了现代人之间的平等;
通过一杯咖啡,看到了现代人的一份悠闲享受,更看到现代人的拼搏;
再通过一杯咖啡,看到了人们对于事物是必须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加耐心,才会去认真享受那份甘醇的心态。
现在,我手拿一杯滴滤咖啡,边感悟,边幻想着这杯咖啡背后的故事,也颇为沁心。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观后感(六):道——“形式主义的极致”

明亮的咖啡店里,虹吸壶是buling~buling的,加热下的水咕噜咕噜的冒着泡泡,咖啡一点一点的渗入了进去,液体慢慢的变成了琥珀色,一杯美好的咖啡就诞生了…… 原来咖啡的世界和珠宝的世界是一样那么极端的两个分化:一边是赤贫的种植/开采,一边是奢侈的享用/装饰;前期是最原始的开采工具,后期是精致的制作工艺。 可惜人们都看到了后者,对前者却知之甚少。 咖啡原料的制作过程简单来说是三步: 1、采摘新鲜成熟的咖啡豆(手) 2、浸泡去皮(用脚的>.<,还是青壮年男人的脚…&%¥&#&) 3、晾晒、烘焙(手) 整个过程全是人力,尽管粗糙、尽管用脚……也是劳动人民的汗水,也算天然有机了(此处略去一万字……)。 日本这个国家真是无时无刻不在诱惑我,因为到处都是所谓的“形式主义的极致”,我称之为“道“的东西。所谓的道,就是认真和虔诚,体现在花、茶、寿司……各个角落,赋予了这种态度的作品怎么能不美?怎么能不精致?怎么能不好吃? 那位白发的咖啡师父做咖啡的过程,让我都想伏地膜拜……吸引我的不是昏黄的文艺调调,也不是古董工具,是他的态度:沸水一滴一滴均匀流畅的滴落在咖啡漏斗里,剩下的沸水暖了杯子,然后用洁净的毛巾擦干,注入咖啡……整个过程娴熟如行云流水,可是没有一丝的松懈和怠慢。 那杯咖啡一定很好喝,”水知道答案“,万物有灵,一杯被尊重的水,如何不回馈芳醇?”水知道答案“也是日本人发现的…… 片子是典型的商业宣传片,走外围说服途径,画面用色比较讲究,音乐用的也融洽,不同的场景用了不同的配乐:小提琴、古筝、rock。中心说服途径不强,结构散乱。 哦第一次喝的虹吸咖啡是老哥在家做的。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观后感(七):咖啡背后也是蛮多故事的噢

纪录片
咖啡的饮用最初出现在埃塞俄比亚。后来传入印度,又传到欧洲。
1 Special coffee的占比在上升,commodity coffee不如从前了。人们越来也注重咖啡的质量、口味、独特之处……
2 保持不同咖啡的特殊风味却是和商业化相悖的。商业化意味着批量生产,而不同的咖啡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产地、咖啡农、烘培等等。
3 卢旺达种族屠杀后,政府开始扶持咖啡农。
4 咖啡豆是咖啡农一颗一颗用手摘下来的。脱胶的处理过程也是living thing,不是机器处理的,甚至用脚踩(和酿葡萄酒有点像哦)。在晾晒干燥的过程中,咖啡农也是手工挑出残次品。如此,保证同一批咖啡中的咖啡豆的一致性。接着,运到贸易公司装箱。卖到美国(在美国烘培?)。截至烘培,咖啡豆就定性了,它的风味只会减少而不一定增加。
5 渐渐地,为了be special,人们在烘培上花心思,产生了浅烘培的方法。
6 咖啡和红酒有点像。但后者的尾韵回味不如前者持久。(是这样吗)
7 刚泡好的咖啡,随着温度的下降,风味会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多。
8 咖啡也很像茶,清澈、透明。(一直误解了咖啡,以为咖啡就是加了奶的咖啡那样子= =)
9 意式浓缩espresso。虽然很简单,但冲泡的方法(硬水软水、蒸汽、温度等)也会影响口味。
10 三步骤:种植和处理、烘培、冲泡
11 咖啡农往往不知自己种的咖啡是什么味道。因为各个环节都是割裂的。(coffee people为了寻找优良的咖啡豆,亲身去到种植地,和咖啡农接触,也给他们尝尝自己种出来的咖啡)
12 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咖啡豆的收成和质量。coffee people为了买到好的咖啡豆,愿意从源头上去帮助咖啡农,帮助他们建设水利设施和其他设备,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咖啡农的生活条件,消费咖啡的人也为咖啡农提供了经济来源。
13 知道了咖啡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就会“value it more in a noneconomic way”。
14 东京有家DAIBO咖啡店。老板根据不同的客人冲泡不同的咖啡。
15 消费,就成了产业的一分子。“Even if one generation sort of reaches its groove, there is another set coming right behind it, pushing the envelope still further. And that's a really exciting world.”
---------------------------------------------------------------------------------------
reste a explorer plus :
到底是怎样才有了喝咖啡的习惯?
上次simulation game的时候,两位法国同学一休息就说要prendre un café。指导老师休息时端了杯咖啡过来,讲完了,他说:“好了,我的咖啡喝完了,我也该走了。”
有时课间下课,老师也不说“下课了”,而是说“该是咖啡时间了”。
今天买了来这边的第一瓶酒rosé,打算了解下酒的分类然后一种一种尝个遍~正好又看了咖啡的纪录片,想到每次在自动贩卖机上看着一堆咖啡不知道买哪种,以后也可以慢慢尝起来了~然而,茶,并不了解,除了红绿也无法区分……
喝的东西啊,真是太博大精深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