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舞台春秋》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舞台春秋》经典观后感集

2017-12-09 20: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舞台春秋》经典观后感集

  《舞台春秋》是一部由查理·卓别林执导,查理·卓别林 / 巴斯特·基顿 / 克莱尔·布鲁姆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音乐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舞台春秋》观后感(一):《再年轻一次》

  以前选卓别林影片的时候,看到伟大的豆瓣一条伟大的观众短评,大意说卓别林老了都还对年轻女子有欲望、还有接女主角之口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真恶心,我看到了这条评价之后,想着还是不看这部电影了——我放弃自己的权力——随后我看了,才发现这是一部伟大的精彩的电影——我重新夺回了我放弃的权力: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权力。

  顺带一提那个给恶评的观众没有过错,怎么评价是他的自由,其实也是一种值得鼓舞的个性。

  这部电影有卓别林老态龙钟的身影,我觉得它神奇的对现在的黄金年华的一辈有强烈又深刻的鼓励作用——珍惜现在的年轻、健康幸运和把握机遇:我是这么收获和实现到的。

  这部电影会引发一场关于电影内容(具体在137分钟53秒的作品时长里)的争论,但是真实的、务实的、双赢的观众不会忘记——导演、编剧、主演,都是卓别林——赢家是卓别林。明白这点事实,人才不会输。

  《舞台春秋》观后感(二):两个时代

  说真的,我非常认同这样一句话:这部影片的历史意义远远大于艺术意义。

  还是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的喜剧明星是谁,我想我一定会不知所措,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我实在无法从基顿和卓别林中选出一位来,真的!但是,看到这部影片里基顿的戏份这么少,我又不免心疼起来,真的希望基顿能多演一点,我真的太喜欢他了,化妆室里基顿说话的那一幕让人异常的心酸,明明那冷面的表情依旧还在,只是看起来却如此落寞,但是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永远地闪烁着光芒。

  如果说这像一部卓别林的自传电影,倒不如说这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电影,这个时代就是默片喜剧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我选择性地划分出两个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又称之为两个时代,那就是基顿的动作片喜剧时代和卓别林的文艺片喜剧时代,当然,这个命名仅仅是我臆造的,意会即可!这两位都是默片的喜剧巨星,有着自己鲜明的表演风格,基顿的风格可以称之为冷面和动作混合的滑稽,而卓别林的风格可以称之为笑中带泪的滑稽。他们曾经在默片银幕辉煌一时,但无奈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声片渐渐取代了默片,而这两位喜剧明星也日渐衰老,就像本片中卡尔费罗暗示的人老了脑子就难以进行创新了,他们也在经历着这样一种过渡的挣扎,这部影片的历史意义恰恰就在这里,默片的沧桑落幕,有声片的华丽登场,谁能逃过春秋浮沉,只有当年取得的成就依然还在,只是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坐标,而夕阳已至,人会更加像个孩子一样,怀念起年少的梦想,以为自己仍有改造世界的力量。

  我不想过多去涉及剧情的部分,我只想吐槽一句和影片关系不大的话:贤人如果在昏君手下真的很难取得好结果,就像当年的基顿不得已放弃独立制片进入米高梅!但幸运的是,基顿将永远被后世所尊崇!(完)

  《舞台春秋》观后感(三):告别舞台

  “假如你是一位大艺术家,长期生活在聚光灯下。现在你决定退休了,但在告别艺术舞台前,你想用一部作品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那么你的收山之作是什么样的呢?”看完卓别林的《舞台春秋》后,我不禁这样问自己。

  《舞台春秋》讲述的是,一位过气的喜剧演员卡尔费罗(卓别林饰演)救助了一位轻生的芭蕾舞女,并鼓励她重返舞台。芭蕾舞女爱上了救命恩人,在自己成名后,也为卡尔费罗继续他的喜剧生涯提供帮助。卡尔费罗完成了他最后的演出,观众反响非常热烈。他本人则在演出后,走到了自己生命终点。剧情很简单,也很俗套,但影片却足够伟大,足够令人感动,尤其你联系卓别林整个喜剧生涯来看的话。

  《舞台春秋》拍摄于1952年,严格来说,也并非是卓别林的收山之作。但正是这一年,由于麦卡锡主义的泛滥,卓别林被迫离开美国,离开了电影工业的中心。卓别林在旅居欧洲期间,还有两部作品问世,但这次出走,实质上已经宣告他电影事业的终结。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喜剧电影大师,卓别林也有虎落平阳,英雄迟暮之时。或许,是因为卓别林预感自己的艺术生涯行将结束,或许,是因为卓别林感受到自己也正在逐渐过气,如果不是已经过气的话。他拍摄了这部可以说给自己的喜剧生涯盖棺论定的作品。

  电影里的卡尔费罗,身上自然有很多卓别林本人的影子。他曾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滑稽戏演员,但到了晚年,却成了票房毒药。他的演出,观众要么打瞌睡,要么提前离场,就是没有人发笑。通常,滑稽戏不让人发笑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观众的口味发生了变化,第二个是,演员自己的创作能力下降。至于卡尔费罗,他毫无疑问属于后者。

  《舞台春秋》里卡尔费罗表演的滑稽戏,真是一点也不好笑。而当你意识到,这些滑稽戏实际上是卓别林设计的话,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20世纪最杰出的喜剧大师竟然设计了这么一些连三流都算不上的滑稽戏,谁愿意相信呢。而吊诡的是,最后赢得观众一片喝彩的滑稽戏,根本就和最开始让观众走光的戏一模一样。难道卓别林会认为,同样的玩意儿,能够赢回观众的心。我不敢这么想,我只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他刻意的设计。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没有什么,比创作一部解构自己艺术生涯的作品,更适合成为自己的收山之作。所以,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喜剧天才,在影片中丧失了制造笑声的能力。观众越是不笑,他就越是卖力地表演。可他越是卖力,越是投入,热爱他的人就越感到心酸。这个曾经给了观众无数欢笑的人,现在带来只有无趣、困意和尴尬。更让人无法释怀的就是,在最后的演出中,观众们被卡尔费罗逗笑得前俯后仰。而且他们,不是出自同情、源自情怀,而是发自内心地感到好笑,为卡尔费罗喝彩。

  你会为不好笑的事物发笑吗?

  不会。

  但你确实笑了。

  那都是导演的安排。

  同样是导演的安排,巴斯特基顿——卓别林一生的对手——在影片中客串一名同样落魄的喜剧演员,担任卡尔费罗的演出搭档。两位伟大的喜剧天才,用这样的角色和这样的形式,进行合作,说明他们真切地明白,并且接受了一个现实——自己的时代过去了。

  这也是《舞台春秋》里卡尔费罗能坦然离开舞台的原因。“在我这个年纪,活着就只是一种习惯”,他语重心长地劝告轻生的芭蕾舞女。

  然而活着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它还可以是一种延续。影片里,卡尔费罗演出完,猝死在后台。白床单一盖上卡尔费罗的遗体,镜头便转向舞台。那里,他救助的芭蕾舞女正翩翩起舞。而在影片故事发生的1914年,现实中的卓别林,则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

  《舞台春秋》观后感(四):致敬艺术家卓别林

  首先要说的是豆瓣上写此片的剧情简介的人是shabi,没看过就乱写。原来这就是卓别林的真正长相,以及真正的大师,各种乐器和表演的实力。看过歌舞剧、音乐剧,而这可以说是富含以芭蕾为主的表演的片子,对芭蕾有了更进一步认识,确实很美,却很血腥,联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芭蕾舞者脚部特写照片,伤痕累累,人类总是能想出各种残忍的美,就如同马戏团或者动物园的大象站立表演,看似雄伟壮丽却肮脏龌龊,芭蕾俨然不是符合人体健康的一种美。回到本片,过气喜剧演员救下堕落才女互相影响,还有忘年恋,初看老套其实不然,作为50年代的黑白片,恐怕这样的故事是首创,其中的设定和桥段之后不知启发了多少电影,被模仿了多少次,最近的一次恐怕就是烂片《鸟人》了。片子里忧伤乐观共存,从开始缓慢的节奏到后来逐渐加快直至最后一幕高潮为喜剧为荣誉而亡,卓别林讲了一个与自己非常相关的故事,似乎自编自导自演了自己壮烈的终点,排练了一次精彩的人生谢幕,宛如一部个人传记。卓别林插入了自己身在其中的很多人生感悟,也以比较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世界本就是一个舞台”等),但与《爆裂鼓手》相比,本片没有把自己专注于一个点,而想表达太多的内容,所以显得整部剧不够紧凑完整,尤其是前半部分有些松散乏力。酒与灵感似乎到今天更加让人觉得讽刺(毒品与灵感),看过此片让人有所感悟,也对卓别林有更深刻的了解。

  《舞台春秋》观后感(五):卓别林的尸妆

  看似俗套的情节下,藏着锋利的刀子——phyllis and henry - performing fleas 到底好不好笑?看不见的跳蚤,怪诞而无趣的演绎节奏,为什么第一次是纷纷退场和倒彩连连,第二次则是全场爆笑欢呼不断?

  最后encore 的笑声和喝彩,是刻意安排还是发自内心?老板为什么在擦眼泪?是单纯笑到流泪,还是在看到一个已经不再入流的演员,固执地演出不入流的演绎形式,在舞台上用最后的生命与活力,为自己曾经的辉煌挽尊?

  影片后面的真相有些惊悚。它表达的更多是时代对艺术的无情。从这个角度上它其实挺像几十年后的《大艺术家》,但更加隐晦,真相全都藏掖在忘年恋情和舞台之死这两出表浅的悲剧后面。

  观众最后的笑声成分复杂,当然有欢乐,但怜悯、同情、惋惜、纯粹的礼节性假笑,都有。这不是一个老艺术家的辉煌告别演出,而是一个不再被需要的人用生命最后的余晖,在舞台上凌迟自己。卓别林在现实中逐渐老迈和失意,于是用一出实质上并非喜剧的电影,为自己提前进行了尸体化妆。

  把它当成一次辉煌的演艺生涯与生命同时结束的壮烈俗套悲剧,就掉进了卓别林的圈套。它更像是现代人去看古老的马戏团表演——你在乎的是上个世纪硬木凳子的质感、爆米花的香气,你一样会为空中飞人、驯兽师和狮子、喷火的小丑喝彩。但你还是不会忘记掏出iphone 拍下空中飞人,发到朋友圈和instagram 里。

  这片子就是那么个空中飞人拍出来的。

  《舞台春秋》观后感(六):印象深刻的两幕喜剧表演

  1、训练跳蚤

  故事:一个马戏团的驯兽师训练两只跳蚤表演跳高,最后发现其中一只跳蚤不是自己训练的那只跳蚤的片断。

  情节:驯兽师先甩着鞭子介绍自己的职业和风光的过去;他和跳蚤相识的原因以及驯跳蚤的原因;跳蚤表演前的开场介绍;抬出一张表演“空中秋千”的桌子,表演者为菲利斯和亨利;先是亨利表演,空中跳及空中旋转;后是菲利斯表演,几次跳到驯兽师的眼睛上,后来还跳到驯兽师的衣服里;驯兽师抓出跳蚤,仔细一看发现不是菲利斯。

  细节:“菲利斯!亨利!快住手,别那样打架”;“菲利斯!菲利斯!出盒子前先要集中注意力。”菲利斯表演完之后,驯兽师挠一挠手背;“菲利斯,快出来,你还没吃够吗?”

  喜剧效果:首先是驯兽师来驯一只跳蚤的故事本身就很有创意;其次是完全通过驯兽师的无实物表演来表现跳蚤的演出:驯兽师越是认真,观众越觉得可笑;再次就是设计跳蚤如何捣蛋让驯兽师出了丑。

  类似表演:看过憨豆的一次舞台表演,也是通过无实物和音响效果来表现一个人演奏架子鼓的情景,最后那个人不小心敲着一只猫,很有意思,这种喜剧情节是把想象的空间给了观众,是将无实物表演运用于喜剧设计的手段。

  2、钢琴伴奏小提琴独奏

  故事:一个小提琴手和一个钢琴手与乐队合作为观众表演一段欢快交织着悲伤的乐曲的故事。

  小提琴手:热情,小丑式坚强人物,虽然倒霉但是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

  钢琴手:糊涂,但是很严肃很认真

  情节: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上台致意;钢琴手放置曲谱后老是滑下来;小提琴手的腿经常不自觉地缩了回去;钢琴手给小提琴手校音,完全不对,而且把琴弦给绷坏了好几根;小提琴手认为是钢琴有问题去校钢琴,把钢琴的弦全部搞断,最后从里面拿出一大团乱七八糟的琴弦;钢琴手把小提琴踩在脚下;开始演奏,先是欢快的乐曲,然后是悲伤的乐曲,两个人忍不住痛哭起来,然后马上又是欢快的乐曲;小提琴手过于激动掉进了乐池,并抬上来时屁股塞进一个大鼓里面,但是还在拉着琴,在乐曲声中被抬下舞台。

  细节:单簧管手抬起小提琴手后还试了试自己的乐器有没有坏;钢琴手一边示意小提琴手快了,一边手忙脚乱地拾起滑落多次的曲谱;

  喜剧效果:首先是音乐演奏本身是一件严肃、精致的事情,但是喜剧表演把这件事情搞得狼狈不堪,丑态百出;其次是演奏这首曲目时,两个人过于神经质的反应,特别是听到悲伤曲目时的难受并且突然转为欢乐的时候。

  卓别林曾经有一句关于喜剧的经典总结:一个人被风吹掉帽子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他还尽力想保持一个绅士的风度。同理,一个驯兽师训两只跳蚤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他在表演的时候跟真的一样;一个糊涂的钢琴手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他还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个处处碰壁的小提琴手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他还要装作很内行的样子,最后还化险为夷。

  《舞台春秋》观后感(七):大师的舞台春秋

  这是大师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 如果仅凭对摩登时代的印象 你很难认出里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卓别林 老了的卓别林 一如片名 他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导演了一部电影 最后在舞台上平静地死去 看着苍老的他 坚韧 划上滑稽剧角色的妆容 最后忘我地拉小提琴直到摔下舞台 引发心脏病离开人世

  感动的是 大师对舞台 对戏剧的热爱 的态度

  他喜爱的那个女孩 是一个芭蕾舞女 她跳舞的时候很美 作为对芭蕾痴迷的一个人 我一直被她的舞姿打动

  芭蕾 是这个世界上最优雅的舞蹈 像含蓄的花 无论是经典芭蕾 还是现代芭蕾 都展示着人体线条美妙的一面 芭蕾尊重着人体艺术 而树立成为一门艺术。

  以上 是对演员的由衷赞叹

  其次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130分钟 被电影平缓的步调感染 并不枯燥 从起初女主自杀 误以为是诙谐喜剧 到慢慢被卓别林饰演的卡尔维罗 和女主彼此鼓舞 站上舞台的生活感动 你会发现 在剧情进行到女主出名 要回家和自己感激的深爱的卡尔维罗一起的时候 你希望睡在门口的卡尔维罗站起来 笑着看着女主 然后两个人过平静美满的生活 你从诸多电视剧电影看来的激烈的剧情思路 在这儿都没有意思

  但是舞台春秋 是属于卡尔维罗 属于卓别林的 越到年华 越要证明自己的实力 即便受伤 死亡 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上。

  大师从始至终说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温润 激励。如果我是女主 我也会爱一个救过我 并用生命理念鼓舞着自己 在自己惶然失措时扇我耳光清醒的男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