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德华大夫》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爱德华大夫》经典观后感集

2017-12-19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德华大夫》经典观后感集

  《爱德华大夫》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英格丽·褒曼 / 格利高里·派克 / 迈克尔·契诃夫主演的一部黑色电影 / 悬疑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一):弗罗伊德

  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罪责感,潜意识,弗洛伊德梦境分析。由美丽优雅的褒曼与英俊忧郁的派克主演。现代人心理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上的疾病。

  本篇讲述的是由褒曼饰演的精神分析医生斐医生与派克饰演的有强烈罪责感的精神病患者布朗之间的事。布朗因为小时候玩耍不小心碰撞弟弟,导致弟弟意外身亡。而产生了强烈的罪责感,这种罪责感发展到无法控制,甚至丧失心智,痛苦到甚至自动失去记忆逃避此事。即便如此,每当布朗看到类似白底黑纹的东西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甚至会晕倒。布朗患了精神疾病找到心理医生华德博士治疗,华德博士为了治疗布朗的病,带着布朗去滑雪,在这次滑雪中,华德博士却意外身亡(最后证明是枪杀)。此时布朗以为是自己害死了华德博士,妄想自己是华德博士还没死,把自己扮成华德博士,去到斐医生的医院接任院长一职。并与斐医生发展成了恋人,随着华德博士的秘书的到来,暴露了布朗的身份。由于华德博士与布朗一起滑雪死亡,布朗又有精神分裂症成了警方追踪的嫌疑人。身份的暴露让布朗开始了逃亡之路。费医生深深地被布朗所吸引,想跟随帮助他治好她的精神疾病。此片让我想起了荒野求生存中贝尔曾经帮助一位因为孩子意外溺水而亡,而自己没能将孩子救出而陷入深深自责中的父亲,自从孩子溺水后,这位父亲看见水就会十分的紧张,就会陷入深深的罪责感中。因为在这位父亲心里,是自己害死了孩子,而不是意外。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二):选择遗忘的人

  首先,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希区柯克与达利的完美联手我都惊喜不知道要说什么了,非常喜欢那梦境一部分。

  当JB开始讲他梦境的时候,那些画面如梦境一般超现实,达利说过,超现实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而本片中的JB作为一个童年有阴影的娃,那些事无法发泄堆积在心理达一定程度及时间自然而然的会被遗忘转入更为深层的意识,这个时候的记忆是不易被发觉的。

  而爱德华医生坠下悬崖那一瞬间无意激发了JB的深层意识导致他现实与记忆的双重混淆,于是他自然而然的以为爱德华医生的坠崖就如同小时候他无意中把弟弟推下去一样是他造成的。

  自然爱德华坠崖后他不能再次承受这个打击选择角色对换这个是可以理解,于其接受惨烈现实不如换一种人生。当JB冒充爱德华来到医院时,一个妄想症病人找他聊天最后发病。JB充分了解他的心理,这个病人完全就是JB的真实反照。

  的确达利对于梦境的创作达到一定程度,而生在同时代的希区柯克如果不找他的确很难再找一个如此完美的。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三):心灵不再逃亡

  错误。并非出自我们这个星球,而是出自我们自身。(莎士比亚语)

  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心理分析现代学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求引导病人谈出他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一旦围绕病人的情结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非理性的恶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这是电影正式开始前的一段字幕。人的心灵的问题很有趣,一旦你发现它,它就不存在了。最近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嘉宾就是毕淑敏老师,她说,如果你特别喜欢或者特别厌恶一个东西,肯定跟你过往的某一个人生经历有关。每次在填写同学录的时候我都很头疼,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我最喜欢的颜色,水果,动物,运动等等之类的“之最”是什么,或是我最讨厌的东西是什么。唯一可以很确定地填上的那一栏就是我最喜欢的偶像是仔仔周渝民。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喜欢跟我曾经受过的哪段刺激有关。

  心灵逃亡,逃的是不是就是人生中的一些死结?刻意的回避以至于记忆卡选择了遗忘。但是心理医生就是要很不人道地将你那暗藏脓水的痂皮撕开,帮助你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待到把脓水清理干净,伤口才算是真正的愈合了。

  人的记忆很奇妙,会自动隐弃一些不好的回忆,你自以为你这只小蝴蝶已经飞过了沧海,其实终究逃不出如来的掌控。那些死结始终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偶然被不经意的触碰,还是会像脚踝处的丝袜线头,轻轻一扯就顺着小腿直裂到膝盖。

  说回电影。理性的女心理医生在影片的开始是同事眼中冷冰冰的不带任何人性女人,她似乎没有七情六欲。在她的眼中,爱情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幻想,爱上一个人不过是因为他的头发的颜色像自己的父母罢了。诗人在她看来是最大的骗子,将爱情美化得让人对现实中残酷的情感体验失望,失望,再失望。她,不相信爱情,直到遇到冒充爱德华大夫的约翰。理性的近乎冷酷的女心理师居然会一见钟情!(虽然那个男主角真的真的很帅!)虽然电影这种东西如果想讲些实质性的内容的话就必须要一见钟情,毕竟一见钟情才是最有效率的。但是让一个女心理医生来作为这场爱情的主角还是够刺激的。她的热情激情一下子全被点燃了,为了这个连自己的真实身份都想不起来的精神病患者居然放弃了自己的全部,只身为爱走天涯。或许原本的冷漠不过是因为没有遇到可以点燃她的生命的人,这样的人爱得比谁都真切,都忘我。蛰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的狗更危险。而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四):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在电影中的已过时

  简单说几点:

  1.此片中,不论是对派克的梦境景象进行分析、进而推理出现实元素,还是在派克置身于过往相同情境中继而将回忆唤醒,又或是因为儿时创伤造成认知障碍,再到对条纹图案的潜意识恐惧,皆来自弗洛伊德的理论,但这一理论在现今的心理医学领域已然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在叙事艺术(如电影)中也因明显感觉牵强附会而基本不再使用,此牵强感未必是受学术界弗氏理论的没落而影响,确是现代人理性观念与审美取向的发展进步使然,即使是《入侵脑细胞》这样明显受弗氏影响的电影,其剧作逻辑与线索推理也已不是《爱》片这样完全建立在弗氏精神分析基础之上的,充其量也就是借弗氏理论对梦境中超现实景象的描述设计视觉奇观而已,而这恰是达利给《爱》的梦境段落片所做的。至于希区柯克给《爱》片中某些段落加上视觉象征的镜头,如用一个纵深环境中几扇门依次打开的镜头象征褒曼感性思维渐渐取代理性思维的理念,也是明显受弗氏的影响而表达过度,是过于热情感性地使用一种理性思维方式的代表,这一点与爱森斯坦试图用蒙太奇来拍摄《资本论》道理相同。

  2.演员表演上,能看到当时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预先透露的悬念反应”,就是观众能从演员的表演上得到暗示,知道此角色身上有悬念的存在,这与现代电影中完全察觉不到角色身上有无悬念的表演方式有很大差别,而这却是符合现代观影心理的,就是把“有无悬念”也作为一种悬念来营造。

  3.如果能在失忆与恢复记忆的设计中坐出人性中善与恶的挣扎则会显得更高级一些,比如恶人失忆后培养出善念,而恢复记忆后则将面对原先的恶性与后来的善念之间的抉择,一个好人过去是个恶人,而他自己也是到最后才知道,这岂不是更好的悬念吗?《全面回忆》就做到了这点。

  4.开个玩笑,《爱》片中的派克怎么看都有一种乡土气质,与褒曼的形象实在有点不搭。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五):精神分析学

  虽然这是很久以前的老电影了,但是现在看起来还那么耐人寻味。无论是故事的内容,还是故事的跌宕起伏,都精彩绝伦。 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而展开的故事,真切的感受到当时此理论影响深远。通过发掘来访者早年未被满足欲望或者没有解决问题,寻找出创伤事件和做出此行为的根源,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对于以前的咨询和现在的咨询,观念上也有所进步。

  1、以前总是称来访者是“病人”,现在更加注重人的平等尊重,都会把其称为来访者。

  2、以前总是在接案时都是高人一等的用理性的理论去分析来访者,现在更注重感受来访者的感受,和来访者一起面对问题,更好的利用同理心。

  3、以前都是生硬的利用理论解释人的行为,现在更加注重咨询治疗当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艺术。

  4、利用女主人公作为医生和来访者恋人的角色进行介入此案件,会影响来访者问题的有效解决,现在看来是不被允许的。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六):马住 心理学作业

  影片《爱德华大夫》是著名悬疑剧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之一,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完美结合。 影片叙述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精神病院的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年轻有为的爱德华大夫将接替他的职务,年轻的彼特森大夫与他一见钟情。但彼特森大夫很快就发现他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他患有严重的失忆症,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只有一个印有J.B的烟盒能证明他的身份,他甚至还妄想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为了不给彼特森大夫带来麻烦,J.B逃离了疗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了纽约帝国饭店,彼特森相信他是无辜的,为了解除他的犯罪情结,她去饭店找到了他,一起避开警察的追捕,躲到她的老师艾里克森教授家。深夜J.B病情复发,老教授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使他安然入睡。次日,通过分析他的梦境,他们解开了他的内心深处的犯罪情结。彼特森大夫还从他的梦境和默奇逊大夫的失言之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是默奇逊大夫,原来他因嫉妒心作怪而对爱德华大夫下了毒手,最后默奇逊大夫服罪,举枪自杀。 《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的核心在“犯罪情结”,主要表现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和梦的学说。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独创,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其贡献在于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前后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诚如影片中导演借彼特森之口所说:“人们有时候会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这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代。小孩子总是希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他们不喜欢的人身上,然而一旦真的发生了,他们又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这就是犯罪情结,但其实只是小孩子的一场恶梦。” 正如影片所表现的那样,当彼特森发现J.B对白颜色、线条、火车轨道之类的东西表现出莫名的激动、紧张和恐慌的时候,她认为他的潜意识里一定隐藏着一个可怕的秘密,如果不帮助他揭示出这个秘密,把他带回意识世界,并给予心理治疗,那么他的病就不能根治,他的真正自我便不能恢复,最终无法避免由于爱德华大夫被谋害一案带来的心理创伤。最终凭着对爱人的相信和执着,彼特森在艾里克森教授的帮助下成功地让J.B恢复了记忆,揭示了他潜意识中的秘密,并找出他是由于童年误伤弟弟而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产生了强烈的内疚和罪恶感。这种罪恶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从而导致了J.B一直具有犯罪情结。 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是: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梦中。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由于梦所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的形式,因此梦的内容分为“显现内容”和“潜在思想”两部分,显现内容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件,潜在思想是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之下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梦有四种作用方式,即“压缩”、“移植”、“表现手段”和“二次加工”。所谓压缩,即多种潜在思想被压缩成一种形象。这种混合梦象的形成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显露内容。所谓移植,即把梦的潜在思想的重点或中心移植开来,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表现手段是将梦的思想用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由于梦所表现的主要是被压抑的性欲,所以梦中的形象多与性有关。二次加工就是把梦中乱七八糟的材料加工成近于连贯的情节。 影片中J.B的梦境即很好地体现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这四种作用方式。J.B的梦境是一桩离奇的谋杀案,实际情节实际上相当复杂,然而这一切展现在梦中则被简单地压缩成了三种形象,即默奇逊与爱德华在赌场的争吵,默奇逊在滑雪场杀害了爱德华,目睹谋杀的J.B仓皇出逃。这些残片显然是J.B梦境的简略译本,这已不单单是梦境的实际展现,而是经过了压缩,用几个重要的具体的形象展现着梦境的大体轮廓。关于移植体现在梦境中则是用无关紧要的梅花7代表21俱乐部,用白色的轮子代表手枪。显然这两个因素对于案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体现在梦境中却移植到了两个很不重要的元素上,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展现着真实情况。至于表现手段我们也可以从梦境中找到具体表现,如J.B目睹谋杀的过程逃跑时,一个巨大的翅膀不断地逼迫着他、追赶着他,这即是他内心深处无限恐惧以一种具体的形象体现了出来。通过彼特森和艾里克森对J.B梦境的解释我们可以得知默奇逊大夫由于无法接受爱德华大夫取代他的地位,赶到21俱乐部指责爱德华医生抢走了他的位置,这现实的一幕反映在梦境中则是在赌桌上赌场老板指责爱德华大夫在作弊,这正是J.B对自己梦境的二次加工的结果。 作为电影史上首批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题的电影之一,《爱德华大夫》正如上所述向我们很好地展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精华所在,无论是从知识普及的角度(影片一开始即通过两个病人的例子向我们传授了精神分析理论知识),还是其开创的精神分析电影的先河,甚至对弗洛伊德以及精神分析学说的质疑(影片不断通过J.B和病人之口表现着对弗洛伊德的质疑),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无疑,它是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七):《爱德华大夫》启示

  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莎士比亚。

  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故事,心理分析是现代科学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求引导病人谈出他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一旦围绕病人的情结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非理性的恶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这是《爱德华大夫》的片头语。

  如影片开头所说,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故事。彼得森大夫正是运用精神分析法与梦的解析最终帮助男主人公找到问题的关键的。

  启示一:

  梦是现实的反映,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已经验证了这句话。《梦的解析》中有云:梦中的情境一般能够在现实场景找到依据,如果觉得梦中出现的情境是陌生的,那只可能是你并不在记忆表层里记住过那个场景,但在潜意识里却记住了。梦,也是一个人最潜在欲望的浮出的形式。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潜意识里想要的东西,往往通过梦,便能提醒我们内心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是什么。

  启示二: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很大的。现在很多问题青年的问题就是出在童年时期没能收到良好的影响而导致的长大后的犯罪行为。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八):《爱德华大夫》:精神分析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沈老师墙裂推荐,精神分析类型影片的开山之作,心理学入门的经典教学片。

  怀着朝圣之心看了这部经典,看完第一反应:之所以有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格里高利派克是个大帅哥,英格丽褒曼是个大美女。

  然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要把作品放在历史背景之下。

  希区柯克(1899-1980),看他的人生经历也是传奇,机械、电力、航海,在电讯公司工作,写过小说。

  此后开始拍电影,并成为悬疑片大师,若干作品在电影史上经久不衰,奉为圭臬。

  《爱德华大夫》是第一部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内容的影片,那个时候二战尚未结束,精神分析理论因为对希特勒人格的深刻分析而在美国享有着崇高的地位。

  影片描述了一位优秀的精神科医生(英格丽褒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爱上有自罪妄想的精神分裂患者(格里高利派克)——经典的反移情。随后医生在一系列的蛛丝马迹中发现了这一事实,但爱的力量使褒曼坚信派克不是杀人凶手,所谓的杀人记忆不过是他的妄想,是他童年时的遭遇使真相掩藏在潜意识中,褒曼决定用精神分析法治疗派克,查明事实真相。

  随着治疗的深入,抽丝拨茧,剧情越发紧凑和紧张起来。在最紧急的关头,派克忆起童年时期弟弟的死亡是个意外,和他无关!正因为儿时的他不愿直面弟弟的死亡,深信弟弟的死亡是他造成的,所以才使自己产生了自罪妄想,导致了这后面的一系列故事。

  梦境的达利风格和褒曼派克雪地滑雪那一段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的情节呢。

  当然,前文也说了,这个故事的开端就是男女主是一对璧人,没有这一见钟情,也就没有了“女人一旦陷入爱情就失去了理智”,没有了精神科医生舍身救治病人的美好故事。

  所以,精神分析法看上去好NB的样子呢。

  弗洛伊德(1856-1939),1895年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后世的影响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提并论,启迪了现当代许多交叉学科的发展。但是由于19世纪20世纪初,“禁欲主义”在社会思想中的主导地位,教会批判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观点,即力比多是“泛性论”,大众并不能接受这一观点的提出,也导致弗洛伊德的许多学生离他而去,另立门派。

  是的,精神分析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临床科学实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它看上去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但是,它的五个重要理论观点:分区观点(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结构观点(本我、自我、超我),动力学观点(性本能、营养本能),发展观点(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适应观点(防御机制),概括了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全部过程和解释。

  精神分析一再强调要探究显性行为和障碍背后的、历史的、童年期的遭遇和问题,强调儿童五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就是要通过自由联想、释梦、移情、解释等技术,把埋藏在潜意识中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直面它,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潜能实现、人格完善、快乐生活

  另外,心理动力学理论衍生出心身疾病理论,认为心理冲突时被压抑的精神活动能量的来源,当这种能量通过生物渠道被释放时,就会对人体构成损害,从而导致心理生理疾病的产生。这一观点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已被证实,例如消化性溃疡与压抑愤怒有关,支气管哮喘与分离焦虑有关等等。

  相对于其他的治疗技术,如行为治疗、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精神分析法是最具有风险性的,而愈后效果应是最佳:突破自我防御机制,暴露问题并且直面,是需要有果毅的勇气的。

  并且在现实的治疗中,精神分析疗法只适合“四有病人”:有钱、有闲、有心理学头脑、有病。笑~此为后话。

  个人观点认为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就是“能量守恒”,前意识的力量对潜意识和意识能量的守恒,本我、自我、超我能量的守恒,力比多的守恒,五个发展阶段的顺利完成,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造就健康的个体。此后的认知理论、存在-人本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新精神分析论等流派和方法,不过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修改和完善,修修剪剪罢了。

  精神分析是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九):很好看的爱情心理片!

  讲述精神分析和犯罪心理的片子,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作为叙事线索来讲述。精妙、连贯、紧凑而又一环套一环的故事,让人看着很过瘾。英俊的格利高里•派克和美丽的女医生的出色表演,为整个影片加分不少。尤其是影片中对爱情的表述,虽然只有简短几个镜头,却具有十足的表现力!影片开头,女医术偷偷摸进院长室,想要拿一本新任院长的著作,反复犹豫,出去之后又进来,想要接近,又缺乏一丝勇气,想要靠近,又非要找一个幼稚的借口,这一刻将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派克的镜头更为简短,当他发现女医生进来,只是一个温暖而理解的微笑,就已经将心目中的爱意表露无余。看起来两人迅速的坠入爱河是那么不可思议,但是实质两人神交已久,电影通过短短2个镜头将这种感觉成功的传达到位!只有希区柯克才能做到。当然,实力派的英俊小生派克在这么短的镜头对这种感觉的准确诠释,是必不可少的!看来影片人物出色的演技确实是一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最后女医生的老师对梦的解析也十分过瘾。整个叙事既合情合理,又悬念十足!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十):希区柯克:《蝴蝶梦》与《爱德华大夫》的人物塑造

  小时候写的影评系列。写于2007年7月15日。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悬念大师、心理大师,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通过观看他的两部电影——《蝴蝶梦》和《爱德华大夫》,让我一瞥到了这位大师的风采。

  《蝴蝶梦》和《爱德华大夫》两部片子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两部电影都以人物作为片名,但片名中的两个人物却都已经在故事开始前就死去了,他们在片中从未以实体的形象出现过。《蝴蝶梦》的英文直译名叫《吕贝卡》,吕贝卡是男主角马克西姆·德温特已故的前妻。《爱德华医生》中,男主角亲历了爱德华医生被杀,心中的犯罪情结被激发出来再加上自己的遗忘症,使他假扮爱德华医生进入了格林满诺斯心理诊所。

  但在这一共同点之下,希区柯克在人物塑造和故事进程中使用了很不相同的方法。

  在《蝴蝶梦》中,影片一开始,由女主角“我”的梦,我们进入了破败萧条的曼德丽庄园,残垣断壁配合压抑沉闷的音乐以及“我”空灵的声音,一种沉沉的悬念就此高悬在我们头顶之上。画面跳转到蒙特卡洛,从范霍夫太太的口中,我们第一次听到了吕贝卡和德温特先生的过去。男女主角在蒙特卡洛的恋情虽然明媚,但吕贝卡的影响在此时已经开始,范霍夫太太看似无意提起的话已经给“我”的心理蒙上了阴影。两人回到庄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宣告电影的明媚气氛的完结。

  丹弗斯夫人,这个随着吕贝卡来到曼德丽庄园的女人,成为了电影中刻画吕贝卡形象的首要代表。盘在头顶的头发、严谨的着装和始终毫无表情的脸庞,让人很自然地生出畏惧感。从她弯腰为捡起地上的手帕起,她就开始作为吕贝卡的代言人般折磨着新德温特夫人。第一天起,她就告诉新夫人前夫人会做什么怎么做、故意引新夫人看吕贝卡的房间、向她展示吕贝卡的衣服、回忆过去她给吕贝卡梳头的场景,最甚的她竟然骗新夫人穿上吕贝卡曾经穿过的衣服出现在舞会之上……所以,当德温特先生说出“我恨她”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过多的惊讶,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和女主角一样,深深体会着吕贝卡的高傲、自私、虚伪、拜金、放荡和她对于周围人强烈的控制欲。

  除了正面的以丹弗斯夫人来刻画吕贝卡的形象,片中德温特夫妇、一众曼德丽庄园的仆人、老流浪汉都以他们的各自的方式展现着他们心中的吕贝卡。“我”作为本片的主角,她的性格几乎没有任何突出点,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因为你知道我没有头脑、不爱说话、没有阅历,永远不会有人说我的闲话”,在曼德丽,她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婚姻是个错误,她开始相信丹弗斯夫人所说“你以为你能成为德文特夫人,住在她的房子里,用她的步子行走,用属于她的东西!但是她比你强得多,你无法战胜她——任何人都不会比她强,永远不会!她最后失败了,但打败她的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是大海。”琼·芳登用她朴实而真挚的表演将这个单纯又懦弱的女人形象刻画的入目三分。另外,流浪汉本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他不停地念叨着:“我什么也没看见……我不想去收容所”“我什么也不知道……我不想去收容所……”很简单的话语,却更能加深吕贝卡形象的厚度。

  影片进行到最后,丹弗斯夫人的一把大火将曼德丽庄园化为灰烬,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丹弗斯夫人和始终笼罩在人们心中吕贝卡一起伴随火光烟尘化作云烟,德温特夫妇的深情拥抱告诉我们,爱战胜了一切。

  与《蝴蝶梦》中吕贝卡的形象无处不在相比,《爱德华大夫》中的爱德华大夫更多的是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是他引起了整个故事。吕贝卡是《蝴蝶梦》真正的女主角,而《爱德华医生》则给了男女主角更多的个性发挥空间。

  说起《爱德华大夫》的人物塑造,一定不能不说格利高里·派克。JB是迷茫的,他记不起自己是谁,记不起自己曾去过哪里做过什么;JB是阴郁的,他觉得自己杀了爱德华医生,对于白色的恐惧让他不停地产生犯罪的冲动;JB是自信的,面对众人他表现的落落大方,充满了绅士风度;JB也是迷人的,他深情地凝望着皮特森医生,表达着自己热烈的爱意。格利高里·派克将这个性格极其善变的心理病患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用他的一次次迷人的微笑、一个个犀利的眼神深深地将我吸引。他的光芒远远地胜过了《蝴蝶梦》中劳伦斯.奥利弗饰演的温特斯先生的形象,JB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具有人性的魅力。

  而英格丽·褒曼饰演的女主角皮特森医生则是一个和《蝴蝶梦》中温特斯夫人完全不同,她是个很有自己主见的新一代女性形象。拥有的丰富知识完全没有遮蔽住她的魅力,但她绝不会像影片开始时那个风骚多情女病人一样在感情里迷失,她敢爱敢恨,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可以放弃一切。正是这份对爱的执着,支持着她始终陪在JB的身边,毫不动摇想让JB恢复记忆和原理犯罪情结的决心,与其说最终是科学战胜了病魔,倒不如说这一切美好的源泉都是爱的力量。同时,皮特森医生也不失这个年龄女生应有的可爱与单纯。与“爱德华大夫”相遇后夜不能寐、找了“爱德华大夫”的书做借口去见他,这样的场景都让人忍俊不禁,增添了对这一形象的喜爱。

  希区柯克这位电影悬念大师,用不同的人物塑造的方法,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使《蝴蝶梦》和《爱德华大夫》都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他的生平简介里,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就此作为结尾: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统一体,是一首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