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峡好人》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三峡好人》观后感10篇

2018-01-02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峡好人》观后感10篇

  《三峡好人》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赵涛 / 韩三明 / 王宏伟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峡好人》观后感(一):昆虫纲与哺乳纲的生存之道

  昆虫是动物界非常成功的一个纲,品种繁多,数量庞大,在地球几乎无处不在哺乳动物也是非常成功的一个纲,品种数量虽远少于前者,但基本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两者的相同之处很少,暂时只想到两者都是成功的类群,不同之处一大把,比如前者较低级,存活率很低,没有大脑,靠大量繁殖和单一的求生技能维持类群的繁衍;后者是动物界里面最高级的类群,大脑发达,存活率高,靠智力和适应能力繁衍类群。

  三明是一名矿工,代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文化程度低,生活简单而质朴,是弱势群体,对人生没有太高要求,只求吃饱穿好,娶妻生子。他的妻子还是买来的,尽管他对妻子很好,但妻子还是跑掉了。后来妻子遇人不淑,后悔跑掉,于是又渴求回到三明身边。妻子的回归,完全不在意当初她为啥成为三明的女人,她的想法很简单,谁对她好她就跟谁,而不管对方用的手段是什么,全然不会想得太多。

  赵涛是一名护士,代表了白领阶级,他们文化程度高,生活滋复杂,对人生要求高,除了满足生存需求,还要精神上的满足。她的老公混得不错,却对自己不管不顾,最后搞得离婚收场。老公为了挣钱,各种手段,铤而走险

  …………………………

  ……………………

  ………………

  …………

  ……

  《三峡好人》观后感(二):烟、酒、糖、茶——那年的重庆还没这样红

  好几天前写得了,被豆娘和谐掉的删减版。

  光看这个名字《三峡好人》,确实是有点朴实。不过就是这个朴实的电影,带着眼泪看了40多分钟,最后是眼睛都干涩了。

  对于三峡工程,我们没有什么资格去评论它的利弊。我们不像伟大领导人们一个个的水利工程师,地质专家出身。

  我们只知道,破坏自然人类必将受到惩罚

  我们只知道,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不可逆;

  我们还知道,我们舍不得离开祖辈择居并世代定居的山脚江畔;

  我们还知道,把祖先的尸骨泡在水下,每一个后人都不会安心;

  我们不知道,住在他乡异地的三峡移民们是否适应当地的生活;

  我们不知道,这世界第一水电工程到底给人类带来的多少恩惠;

  万能的人类啊,无所不能,开山断江,你们一点都不手软。三山五岳尚逃脱不了你们的魔掌,想我家乡的两座土山丘陵早已被你们开采的满目疮痍母亲河在你们眼下都没有一丝的情面,更何况那些处女江(哪还有处女江)。

  ——————————下面说电影————————————

  贾樟柯的电影总是都不会让人失望,总是那么的写实,那么贴近生活。

  电影以烟、酒、糖、茶(其实是烟酒茶糖)这些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事物为线索,展开叙述。而对于烟酒糖茶,我又有了另外特殊感情。不爱抽烟,但是烟盒控十几年了。不爱喝酒,喜欢收藏那些小瓶的赠品酒,都是老爹给的。爱吃糖,各种糖,当然包括大白兔。爱喝茶,各种茶。

  烟

  在现代社会里,烟无疑是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一种有效的工具。上午刚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烟赋》一文,现在回味起来还有种韵味。

  电影里关于烟,印象比较深的有画面有一下几个:

  三明给旅店的和老板还有“小马哥”上烟,一个外地人到了个陌生地方,有求于人,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小马哥”学电影里发哥点烟的动作,撕了块报纸当大钞,然后去点烟。虽然,故事没发生离现在也多少年,不过,这的确是那些第一批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80初一代们的最真实写照。80年代的港产片,确实塑造了那一代人的价值观,那种对“大哥”的崇拜,对地位的渴望。

  “小马哥”在一次为“大哥”砍人的过程中,杯具的成为了牺牲品。三明,这个山西来的朴实的农民(或者说是黑煤窑矿工),是唯一一个守在“小马哥”身边的朋友。他为这个帮助过自己的“山峡好人”——“小马哥”送行,为他点了三支烟,放在照片前。兄弟一场,就当是给您烧香了。留意了一下,这回三明吸的可能是“天地”牌烟,很便宜的一种。不过,我觉得应该是“重庆天子”才对。

  也不能忘记,三明把16年前他的女人离开他是留下的地址,记在了一张烟盒纸上。农村人都喜欢把烟盒留下来记点东西有没有,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全国各地都一样。那是“芒果”烟的烟盒纸。一句很经典的台词,三明对“小马哥”说的“16年前这算好烟了”。

  还想提一下,当今中国现在这烟草市场,这可谓是封建割据的局面。各个省的烟草公司就像诸侯王,划定了自己势力范围,垄断地方市场,限制外地香烟入侵,或是外地香烟限量供应,尤其是抵制云南烟。同学说,有了“红塔山”,谁还吸“泰山”,那山东中烟还怎么混。

  酒

  酒,不像香烟时建立关系的工具,它是加深关系的工具。烟一把火烧掉什么都没了,酒喝完了情谊还在(当然是对有情有义的人来说,无情无义者不列入人类行列)。

  关于酒的镜头:

  三明一个人从山西吕梁来到重庆奉节,特意带了两瓶家乡的酒来,给这位也许未曾谋面的大舅子。他没有说这是特意给你带来的礼物,只是说这两瓶就是从家乡带来的,你留着喝。礼轻情意重,这确实反映了中国农人的最朴实一面。

  在那个所谓上层人物的舞会上,还出现了一张“重庆啤酒”的海报。多说一点,目前中国这啤酒市场可就和烟草市场大不一样了。几家独大的局面短时间内是不会打破了吧。去长沙的时候,想买当地的啤酒,结果便利店里几乎都是青啤。不知重庆那的街头小店里卖的是些什么啤酒,貌似有个山城啤酒。

  最后,三明要回老家了,回老家下煤窑挣钱,来赎回自己16年前的妻子。和重庆的这帮一起工作过的兄弟们喝酒告别,看着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杯具在那干杯,真像我们平日里在宿舍里喝酒的场面。

  茶

  中国各个地方的人应该都有吃茶的习惯吧,西南人更是爱泡茶馆是不是,反正书里都是这么说的。

  电影里茶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山西来重庆寻夫的女人,在丈夫的前工作单位的私人物品柜里找到的剩下的半袋茶叶。我不知道这半袋茶叶是什么意思,是寓意着夫妻的感情也会像茶一样一遍一遍的冲泡而变淡么??

  糖

  这糖还不是一般的糖,特指“大白兔”,其实,我觉得电影里的加入这个情节还是很滑稽的。

  “小马哥”在最后一次“出征”前,卖了一袋大白兔来犒劳他的兄弟们,还说好了让三明等着他晚上回来一起喝酒。“小马哥”也确实只是个孩子而已。

  第二个“大白兔”就更有意思了,16年没见面的老夫老妻了,妻子给丈夫(三明)拿了块大白兔来,三明咬了一般,另一半给了妻子。他怎么就那么有爱那,电影里唯一一点想笑的地方。

  关于大白兔,不能不想到《兄弟》里李光头和宋刚哥俩的兄弟感情。当时真是看的稀里哗啦的。

  烟酒糖茶都说完了,当然也不能不说说电影里的歌。

  重要的是这电影里讲的是发生在重庆的故事,虽然奉节县不是重庆主城,我想今天也逃不掉“一块红布”的笼罩吧。在电影里我们看到,那年的重庆的孩子还在唱肛哥《老鼠爱大米》和庞龙的《两只蝴蝶》,那年重庆的街头还有民间乐队在激情的演唱《酒干尚卖无》。当然,我们不在重庆也不知道现在那里有多么红,是不是真的像大家描述的那样子。其实,唱红歌也没有什么不好,也比你们破坏自然强多了。

  电影里还有很多元素会给人带来冲击,码头、嘉陵摩托车、白色的两道筋背心、麻将、当然少不了所有中国城市共同的注册商标“拆”……

  最后,我们问一句,远走他乡的三峡移民们,你们还好吗?

  《三峡好人》观后感(三):江水静静流淌——《三峡好人》

  认识贾樟柯是从《小武》开始的。从《小武》到《站台》,到《任逍遥》,到《世界》,再到这部《三峡好人》,从1997到2006,整整十年,我们在成长,我们也通过他的影像见证了他的成长。终于,这个被笔者视为“中国电影良心”的山西青年,从冷冽的汾阳来到了温情的三峡。

  从片头长达两分钟、蕴满深情的横移长镜头起,一股如水的宁静忧伤开始在心间漫延。

  依然是对底层人群的关注,不同的是,这里不再执著于对边缘生存状态利刃般地剖析,两个千里寻亲的小人物,一个失落离去,而另一个怀抱希望坚定地离开,虽然未来依然如片尾的高空走索般变幻莫测,但毕竟有了温暖期待

  无论主题、寓意,还是意象、元素,影片的容量都是恢宏的,而要将一段段令人震撼的视听场景文字准确还原,不啻于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奢望,能做的似乎只有摘取一枝半叶,用这零星的枝叶来管窥整座草木葱郁的花园。

  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电影。

  在人生的一段段征程中,在生命的一次次寻觅中,也许我们会像沈红一样,因为太多的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不得不在短暂的慰籍后,永远放弃;也许会像三明一样,在执著地坚守和努力后,收获喜悦的糖果;但如果没有这征程和寻觅,我们或许根本无从体验沈红放弃后的些许轻松,或者三明品尝糖果时的甜蜜。也许,重要的只是,我们能够在路上。

  这也是一部关于故乡的电影。

  两千年的奉节,在被爆破、敲砸、拆毁,在刺耳的碎玻璃声和飞扬的尘土中,坍塌成一片废墟。“摩的”司机、旅店老板、小马哥、女工头……所有的奉节人都正在失去自己的故乡,我们呢?

  金钱上有夔门和壶口,有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故乡在金钱上。导演的这一灵感意象堪称神来之笔。故乡已被金钱所解构,只成为了纸币上的纪念物。那个渴望去外地当保姆的小女孩、那些实现了渴望正在他乡为金钱奋斗芸芸众生,也许正是这一解读的最好注脚。何处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故乡在何处?

  正在失去的还远不止故乡。“小马哥”被埋在砖砾之下,那份念旧的情怀曾经古道热肠,徒然地在寂寥的《上海滩》的歌声中、在空荡的废墟上回响。女工头和三明轻描淡写地说起丈夫的断臂,三明和拆迁的工友司空见惯地说到矿工的死亡……我们又何尝不象他们一样,正在越来越粗粝的现实中,渐渐失去对生活的愤怒和知觉。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颜色三部曲之一---《蓝》中,有着对“自由”的微妙阐释,贾樟柯也在这部影片中融入了自己对之的体悟。三明的前妻麻幺妹,被拐卖到山西后,渴望着被解救,渴望着“自由”,而当她终于重获“新生”、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之后,经历的却是更深的沉沦。在她“十六年了,你怎么才来找我”的怨喜交织的告白中,“自由”褪去了人们惯常赋予它的斑斓却虚幻的色彩,生活被坚硬的现实打回原形。

  黑夜里在“伟人”的号令下灯火通明的大桥,让几十年前那位伟人“天堑变通途”的愿望成为现实,但他所期望的“大同世界”现在何方?而之后一个前景是载着千里寻夫的卑微护士沈红的出租车、后景是雄壮大桥的景深镜头,将更多触目惊心的意蕴五味杂陈、纤毫毕现。

  影片所选取的空间,无疑具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一处处瓦砾遍地的废墟,那一截截千疮百夷的残垣断壁,是我们人类的艰难拓荒,还是我们在无可阻挡的现代化潮流中的自毁家园?乡村在越来越城市,城市在更加城市,于是“红色沙漠”在肆无忌惮地蔓延:红锈斑斑的铁管,猩红油腻的污水,冰冷死寂的机械……没有足够的警醒,它将吞噬的绝不会仅仅只是我们的手臂。

  十六年的守候、两年的等待、两千年的西汉古墓、东明家形态各异的钟表,导演用这些对白和意象,加深着影片在时间上的维度和纵深。而昼夜场景的交替出现、三峡阴晴雨雾的天气,更使影片如气象万千摇曳多姿大自然一般,具有了浑然天成般的鲜活生命。

  在影像的风格上,作者放弃了《世界》中大量使用的、稍显晦涩的远、全景固定长镜头,而以精心调度的中近景长镜头为主,甚至点缀了为数不少的特写镜头,这有效地增强了影片的亲切感和现场感。移动摄影更是影片代表性的影像特征。机身稳定的摄像机,或微推,或轻拉,或缓摇,或慢移,没有乖张的视角,没有凌厉的构图,没有急烈的节奏,如同三峡的群山间静静流淌的江水,一个个缓慢、流畅的移动长镜头,悲悯而深情地缓缓掠过千回百转的河流、云雾缭绕的山峦、芳草凄凄的河岸、人头涌动的码头、摇摇欲坠的废墟、幽暗逼仄的旅馆、破败不堪的工厂、新老杂陈的楼房、巍然屹立的大坝……,把我们带入浓浓的忧伤诗意。

  影片的声音也是独具特色的。

  最大的特点仍然是作者从《小武》以来一以承之的对现场声或拟声的使用。从开篇的黄梅戏《女驸马》、广东音乐《步步高》,到小孩儿嘴里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再到《上海滩》和《好人一生平安》的手机铃声,再到“是谁淋湿了我的眼睛”和江边分手之舞的伴奏音乐,再到最后的《酒干倘买无》……真实、质感的现场音乐不仅完美地避免了“主观音乐”的突兀和矫情,增添和深化了各个片断的情趣和韵味,而且准确、熨贴地烘托着影片的各处意蕴。而全片使用的最后一处“客观音乐”---光头歌手狂野而深情的《酒干倘买无》,应该是他献给在电影完成同年去世父亲的真挚挽歌和永久纪念。

  片中用到的不多的几处“无声源音乐”,同样是精彩绝伦的。影片中部使用的几段中国古曲,悠扬、静谧,全然摆脱了电影配乐中不论年代、不论地域、一律“钢琴曲”的低俗,与影片的整体意境浑然一体。片头和片尾的男声吟唱,则象古腔、古戏,也象传承千年的船公号子,幽深绵长,恰如穿越群山,穿越时空,亘古长流的静静江水……

  2007年4月15日 夜

  《三峡好人》观后感(四):际遇中的人

  一个山西挖煤男人韩三明,来到四川奉节,找他十几年前买来的前妻麻么妹儿,为的是看看他的女儿。因为三峡大坝蓄水,十六年前留的地址变成了江心的小土包,上面长着乱草,韩三明辗转几个地方,才找到她哥哥麻老大。麻老大叫他不要在这儿惹麻烦,他只能等在这里,身上的钱却容不得他久耗了。韩三明落脚的大通铺旅店,正好住了一队揽拆房活儿的苦力,他就入了伙算是扎下脚来。日子久了,麻老大也松下口来,说等麻么妹儿跑完这趟船会来见他。韩三明费尽周折见到了麻么妹儿,她在一户船家,只因麻老大欠了人家三万块钱。麻么妹儿后悔从山西跑回来,从好日子里钻进了苦日子,想责怪韩三明却没理由,赌气说道:“早不来晚不来,过了十几年才来。” 韩三明决定即刻回山西,下一年井,用三万块钱带走麻么妹儿。

  一个山西女人沈红,来到四川奉节,找她两年前失了联络的丈夫郭斌,为的是弄清他现在的状况。郭斌原来在的国有厂子被一个厦门女人买断了,原来的厂长说:“郭斌啊,我不认识这个人!”书记则带她去领了郭斌留在厂里的物件。她找到郭斌的战友王东明,东明打他的手机,没人接,带着她在城里四处转悠,找不着。他们在郭涛做事的拆迁办等的时候,进来一个被打破头的喽罗,做护士的沈红一边给他包扎,一边跟他打探消息,那喽罗说:“他们老大郭斌,跟着那个厦门女人一起做事,关系好像还不一般。”终于,在她要走的那个早上,郭斌出现了。他们在江堤上说了几句话,跳了几步舞,本来以为,他们的将来还会被捆在一起,她却说:“斌斌,我们离婚吧。”“你想好了?”郭斌站在那里,心里一阵轻松,却不愿给人看出来,他尽量摆出一副自然的架势,却总是站不定。

  韩三明刚上奉节码头,便被拉进一个勒索过路客的演艺厅,看完一个莫名奇妙的魔术之后,小马哥出现了,他扯着嗓子说:“交学费交学费,三十块钱,听到冒得?!”韩三明说他没钱,小马哥搜过他一文不值的行囊,又要翻他的口袋,韩三明配合地掏出口袋,手里捏的是一把弹簧刀。小马哥是个怀旧的人,听“浪奔,浪流……”,撕一片报纸来点香烟。不知是从哪天开始,他就决定了过“人在江湖”的日子。后来有一天,韩三明把他从路边的一只编织袋里救出来,他们成了朋友。再有一天早上,韩三明碰见小货车上的小马哥,正要带着几个兄弟去砍人,一个人50块钱辛苦费,韩三明刚支了工钱,和他约好了晚上车站饭馆喝酒。“兄弟们好好干,斌哥不会亏待你们!”小马哥挥着手,一脸的得意,这正是他憧憬已久的江湖。韩三明点好了酒菜,却没有等到小马哥。他打电话给小马哥,却听见拆房子的废墟里面传来“浪奔,浪流……”的歌声。小马哥裹一条花毯,从一条木船“身不由己”地去了另一个世界,不知道有没有江湖。

  韩三明拆房子的工地上,有一个女人总和人打牌,后来她把韩三明引到了她家里,她的男人坐在客厅的椅子上,见他们来,默不作声地熄了烟,就出去了。他男人只剩一条胳膊,另一只在工厂被机器轧了去,要不到赔偿。韩三明去衣服口袋里摸麻么妹儿留的地址,要向那女人打听她的下落,还没掏出那张纸来,那女人却说:“不要着急,等一下再给。”韩三明除了打听到了点消息之外,没有做其他什么。过些日子韩三明他们要开始拆那女人住的屋子了,韩三明问她找好住的地方没有,“可能去广东。”“那你男人呢?”“总不能两个人都在这里等死,总要做个决定噻。”女人说着把头扭到一边,再过几天看见她,已经是在等船出发的码头。

  “老鬼,明天我就要回家了。”“我要回去挣钱。”吃饭的时候,韩三明和拆房子的兄弟们道别,兄弟们们拿老白干给他饯行。“回去可不要忘了我们”,“不会,看到十块钱背后的夔门,我就会想起大家。”老鬼顺口问三明,那边有没有赚钱的营生,这边的房子拆得差不多了,三明说有,在黑矿挖煤,一天两百。老鬼说好,拆房子一天只有四五十块,还搞得劳民伤财,大家也都说好。三明说挖煤可危险,下去了不晓得上不上的来,每年都要死十几个人,大家听了都不做声,只是喝酒。第二天一早,一行人打着包裹,和韩三明一起上路了。

  “前往崇明岛的移民朋友们请注意,由奉节港出发,前往崇明岛的太白号长江客轮,马上就要靠岸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准备登船。”韩三明上了奉节码头,就碰见了移民登船,老老少少的人们,脖上带着表示身份的红牌牌,等着从长江上游去到千里之外的出海口。在他们之外,千千万万的人,也必须离开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

  这时的奉节,唯一不不变的是变化。老城将要消失,新城正在出现,有人来到这里,更多人从这里迁往他处。这变幻的环境和际遇,成了围猎场和埋骨地,或不容抗拒地将之逐出自己的家园,或在其面前设下种种困境。生活在其中的人儿,有些事情需要去面对,有些需要重新捡起,有些则只能舍弃。

  《三峡好人》观后感(五):好人一生平安

  这是一部描述现实的电影,是很少人关注的视野。身陷之中的人们无法逃脱,脱离之后的人们也不会想去回顾和描述。我也不知道意义在哪,至少刻画一个中国社会的阶段的画像。

  开头结尾的吟唱,身为一个也对中国社会变化好奇的人,总让我听来异常沉重。中国20年,变了太多,我也是一个怀旧的人,我依旧忘记不了和好奇我父辈们的年轻故事。上完初中,大批的赴广东打工。

  这种留白式的电影,恰恰是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太大,要求观众自己要对生活有一定的感受和思考。贾将他发现的社会形态和人物故事表现出来,剩下的就是观众自己的思考。在现在浮躁的时代,已经不为大众所好,或者说,是时代变了。但我想,那批人依旧在的,不过他们现在又老了十岁。他们同样愈加看不懂这个社会的变化,他们依旧活着,不被新一代的小孩喜欢和理解,孤独和浑噩的活着。

  时代在发展,旧的一切一直在不断的被推翻。我尝试着从贾的电影去寻找变化的规律,去寻找一种比现象藏的更深的必然,我想尝试着去解读当下,然后去推演未来。

  每一个时代的话题,是由这个时代下人的精神状态,科技教育水平决定。

  贾电影下的群体,如同我的父辈。大部分没有高等教育,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读完初中便赴广东打拼。也因此,生活的内容少有深度和内涵,朴实的生活诠释着生活的艰辛,奔波不易。变戏法的,出租摩的的,开船的,挖煤的,拆迁的,混社会的,电影里对各种角色生活内容的表达,与我童年乡县间的回忆如出一辙。

  但是贾电影中也掺杂着“新”东西,带着时代变化中新生的产物。周杰伦,《两只蝴蝶》,老虎爱大米,音乐演唱会,旅游产业,周润发的电影,两人手机铃声的对比。

  变化分两种,一种是教育程度没有跟上时候的变化,另外一种是建立在大众教育程度跟上后,接受能力强,观念上和思想上的改变。如贾电影中的变化,涉及的变化只有第一种感性的变化,流行音乐,缠绵的爱情或摇滚,电影古惑仔,青春一代本能的对自我的释放。新东西取代旧东西的愿意。可是是符合了一个新群体的需求,也可能并不是他更好,而仅仅是因为他是旧的,这个时代需要新的东西来刺激。

  只要是看乡村题材或过去年代背景的电影,我都能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正如片中一个场景的表达:16岁的小女孩碰到了护士沈红,短短几句对话,展现出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一代人物群体的画像。他们对外界的好奇,他们本能对现在生活的脱离意愿,但是孤寡没有受教育,连认识外面世界的机会都没有。教育,我认为是一个学习,认识既存的事物和现象,然后学得一份技能,在这个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他需要思考和认识,如果没有了教育,或许一辈子就因为没有思想和见识,难脱离整个生活状态的恶性循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被更专业的取代,随着教育程度改变,科技发展对生产力的解放,社会上最活跃的群体的精神状态,科技教育水平都会改变。

  我活着当下这个科技文明的时代,好似一切井井有条,兴荣向上。但是我真的活的很不喜欢,我讨厌被社会成功焦虑病感染的人群,他们少有思考生活,对真理和知识毫无渴望,我讨厌被娱乐消费品毒坏的年轻一代,他们身上看不见一点儿对感恩和聪慧的诠释。同样我在这个社会,我也厌恶活不成自己的我。整个环境只是告诉我要努力才能改变,但是对自己真我的探索,往往却要明白,只有浪费时间才看得见可怜的自己。

  时代变了,就随着时代变化吧,过去的就拿来纪念和缅怀,毕竟我们要往前看。雕刻过往,我被这个时代的焦虑感染,我没这个资本,也没这个胆。

  《三峡好人》观后感(六):寻

  我们从生下来就一直在找寻,年轻的时候找寻自己,待到尝尽人世苦痛之后又在找寻着回家的路,回到故乡之后又在继续寻找着自己梦中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的模样。 这一生都在寻,在找寻的过程中迷失,在迷失的漩涡里继续找寻,不断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每天每时每刻每分中华大地上都轰然着低矮房屋倒坍的声音,也都充斥着高楼大厦赫然挺立下的车水马龙。新旧的更替,自然与人文的撞击,在这之下,湮灭的是不少人无处安放的心灵。

  贾樟柯《三峡好人》就是这样一部撕穿繁华之后流离失所的影片。电影阐述了浩大的三峡工程淹没了奉节古城之后两个山西人各自找寻的过程。两个找寻的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地点自然也就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

  韩三明是那个满是移民的船上唯一一个没有什么活动的人,在别人打扑克,聊天的时候.他就坐在靠出口的地方,心事重重,背面的光让他那张愁苦的脸更加暗.他当年花了三千块钱买了一个从三峡出来的女人做老婆,生了孩子。但是警方又把女人解救回家乡了,十六年过去了,他突然决定来找这个女人,看看孩子. 在整个影片中,三明都是木讷的,话不多,但是出奇的执着,当去找到老婆家被人踢了几脚之后,只是胸腔起伏了几下,便走上前去把从家里带来的酒交给麻老大,.当得知老婆在宜昌跟船,一时半会回不来的时候,他就和当地人一起拆房子,赚点钱,顺便等老婆回来.他对于奉节和他遇到的人都表现出一种适应和坚忍的态度.可以说韩三明代表的是那种顺从的性格,十六年的时间,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就算是他老婆问他早不来,晚不来,十六年之后才来的时候,他也还是沉默以对.

  沈红,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来这找两年没见的丈夫。与三明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有着极大的不适应,整个故事中她始终拎着一个矿泉水瓶,不停的喝水,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那个由扮演者赵涛提出来的吹电扇的镜头,把这个地方的潮湿,闷热连同她内心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个地方的人,她也表现出比三明高明许多的应对方式,她得体的应对碰到的每一个人,巧妙的打探丈夫在这边的情况。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也成为最后两人故事结局的注脚。

  最后,三明等到了自己的老婆,同样的沉默,同样的执着,三明还是用他惯有的方式来处理,终于,十六年没见的他们决定复婚。而沈红那边,也是大段的沉默,直到被丈夫拉着跳了一段舞之后,看着往日里从不跳舞的丈夫舞步娴熟的样子,联系起问出来的那个事业有成的女企业家,便毅然决定离婚,就像她开头用锤子敲开锈掉的锁头一样干脆。

  很难评论这两个故事两个人的找寻结局孰是孰非,沈红的找寻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找寻,正如她自己所述那样,她不愿再守着电话等待。而韩三明的找寻实则是一种执拗顽固的信仰,不能否认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内心没有爱情的影子,然而在他根深蒂固的思想里占据更多的是那首好人一生平安。两个人的找寻看似一样,其实截然相反,正如茶和烟的不一样。

  在这个反应现实生活中低层人物生活的片子里,现实是主旋律,但是其中出现的三个可以说是异类的东西却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就像是导演说的:现实中也充满了非现实的东西。第一个就是将镜头切到沈红时的那个飞碟,第二个是个飞起来的纪念物,第三个是三明要回家的时候,转身看到的走钢丝的人。这些个看似突兀不合理的异类在整部写实性的影片中融合的自然且有震撼。 飞碟在雾茫茫的天空中一闪而过,下面是浩瀚的江水和美丽的夔门,飞碟似乎象征着那个浩大三峡水系工程就像外来异类一样一瞬间的打破了平静震撼之后又归于平静。 第二个异类----飞起来的纪念物,是沈红在阳台晾衣服时冲上云霄的,很难解释这样一个意象究竟代表什么,可能是沈红内心包袱的释然的外化,也可能是三峡工程中那些寻财的人比如郭涛的飞黄腾达。 最后一个走钢丝的人是韩三明带着工友们离开奉节去山西时,三明回头张望时在两栋即将拆除的楼上所出现的,走钢丝的人实则就是韩三明和他的工友们,流离失所的他们正如走在钢丝上一样,用生命做赌注去找寻着能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地方。 贾樟柯用外化荒诞的方式深刻反应了人物内心和往后的命运,把写实和超现实结合,让平常人物形象的艺术性更加光辉。

  影片所运用的板块式叙事以及大量长镜头空镜头的运用也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真实的展示了三峡工程后平凡人群的生活写照,这些真实平淡的长镜头才是最具有力量的。

  找寻的路还在继续,正如影片中出现的不断上涨的水位线。我们这一生都在找寻的路上,多少东西在被湮灭多少东西在新生,我们和韩三明沈红一样和库区的人民一样在找寻的漩涡里体验着烟,茶,酒,糖的不同滋味。

  《三峡好人》观后感(七):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

  前几天写完剧本后,一直在为如何收尾懊恼,然后小舅给我推荐说你看看《三峡好人》吧,说不定有所启发。我相信有眼光的人的一切推荐,所以就找来看了。

  贾樟柯的电影算上这部,我满共看过两部,另一部还是纪录片(《海上传奇》)。这是部地地道道的一点也不商业的电影。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让我看的恨不能快进的长镜头,算是一副白描的浮世绘,交代了电影的时间、人物和地点。男主是个来自山西的煤矿苦工,叫韩三明(八卦下,这家伙是贾樟柯的亲戚),老实巴交,来重庆奉节找自己十六年前的妻子。女主也是来自山西的一个护士,叫沈红,沉默寡言,来重庆奉节找两年不曾联系的丈夫。

  电影给了四个关键词:烟,酒,茶,糖。

  烟,是身处异乡的韩三明打通人情世故的第一关,也是三峡底层劳苦大众分甘同味的奢侈品。

  酒,是男主角韩三明带给亲家的“礼品”,也是韩三明与他人之间的深度沟通媒介,比如和小马哥建立关系在一起喝酒和工地上的苦工在一起喝酒。

  茶,是沈红的丈夫留下的唯一物件,寓意着人走茶凉的意思。

  糖,寓意着甜美。是小马哥在死前的“老板每人给我们50块”的美好事情,也是韩三明两夫妻间你推我让的感情明证。

  电影通过这四件有寓意性的日常用品为你讲述了一些底层人民的悲苦人生。

  两个主人公之间没有镜头上的联系,有的只是空间时间上和个人诉求上的联系。他们都是为着“寻找”这一个目的出现在一个故事里。这种双线叙事手法很多小说里都很常见。话说,跟我写的那个剧本如出一辙哦。

  电影把这两个普普通通小人物的故事设在了一个大环境下,那就是三峡工程。因为三峡工程奉节县的老城区被水淹没,很多原著居民开始忙于搬迁,也因为搬迁生出了很多不和谐的事端。电影就是围绕着这么一个大环境之下进行的。大环境本身有够纠结,故事的男女主角也有够纠结,环境跟人物双重纠结,相互映衬。

  看完电影后,有几处我不太明白,比如电影里UFO的出现寓意什么,以及结尾那个在高空走钢索的人又寓意着什么,以及电影中间有个类似火箭的庞然物瞬间升空又寓意着什么,还有穿着京剧服装画着脸谱玩PSP的人寓意什么,还有韩三明与一堆人饮酒后,一个镜头移动到抽烟男又寓意什么?这些是我能想得起来说的上的看不明白的地方。

  我记得看《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这本书的时候,书上提到过这么一句话叫“动作即人物”,这部电影算是最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动作即人物。很多电影我看完能记住故事梗概,镜头什么的忘却的一干二净,这部电影看完后,故事倒成了其次,镜头反倒逼真的不成样子。这恐怕就是这部电影的牛逼之处。

  这部电影贾樟柯自己也是有态度有倾向的,他一点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诸多批判。我能想象,如果只是简单的通过电影来描摹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和生活,那么这部电影也就落了下乘。对大时代大环境的的尖锐批判才是一个有良知的导演该去表现和传达的,只是一味纯粹的记录和还原那么还不如去拍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了。

  这部电影给8分。

  :其实特别不喜欢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的电影,实在是没来由的不喜欢,但是这部电影极大的帮我改观了自己的偏狭。

  源文:http://www.fonku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90

  《三峡好人》观后感(八):无限贴近于真实的电影,怀着巨大的诗意。

  无限贴近于真实的电影,怀着巨大的诗意。

  潮湿的江边的小镇,变化里的中国,镜头下的人们是贫穷的,并不精致的,他们怀着他们求生的本能和智慧。他们的血性和真实却让我们能看到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多么的精致和虚伪。还原成生命最初的样子,才发现,艰难的生活里本没有那么多的浪漫,没有那么多的精致美丽,没有那么多的幸福,有的,只是像三峡的天空一样的阴沉沉的现实。

  在最后那个镜头里,本来在对白里设计的三明对阔别十六年的幺妹儿要说的那句“春天的时候,煤矿出了事情我被压在底下了,在底下的时候我想,如果能活着出来的时候,我一定要看看你们,看看孩子。这句台词却被删去了。千山万水,十六年的时光,穿过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感情,就无需再多说什么。每一个镜头里的台词都是简单的,只做必要的陈述,没有铺垫,没有深化,没有烘托,只有点到为止。那没有说出来的话,便成了中国的山水画里大段的留白,成了诗词里难以言说的意境。

  电影开始的一个长镜头下的船上的众生相,对于生活在美图,朋友圈,旅行,奢侈品牌构成日常生活中一部分的城市人来说是遥远的。而那个镜头下的20年前的,长江边上的小城,却让我感觉到生命和记忆离我远去的一部分又苏醒了。那些我曾经鄙视的,想要远离的肮脏,贫穷,落后,传统的价值观和沉默中的感情仍然是我最初的生命经验的一部分。对于不同的人,那是5年,或者10年,或者他们现在所在的中国。

  这样的电影,让我感觉到一种回归,一种重新复苏的,面对生活的勇气。

  《三峡好人》观后感(九):时间与否定

  宿舍的风扇不停的摇摆,一圈又一圈的在头顶转来转去,这是一个慵懒而又闷热的下午,我光着肩膀坐在电脑前看完《三峡好人》,像极了电影里那些坐在污浊的房间里喝酒的那群男人中的一个。突然觉得有些害怕,也许一不小心,有一天自己真的就会变成他们其中的一位。而现在,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所谓的大学生,每一天都在为自己遥不可及的理想而奋斗着。阿甘的那块巧克力让我知道下一刻永远都充满变数,所以我想不用为接下来的事情作一些过于周密的准备,也许情况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样糟糕。恩,努力就好。

  第一次完完整整的看完贾樟柯的电影,在此之前就听说这部电影不太容易看懂,于是在看之前就查找一些与此相关的信息,结果仍旧是一头雾水。韩三明从头至尾都是一直不紧不慢的说话,仿佛被针刺过之后,要过几秒钟之后才会觉得疼痛。我不明白贾樟柯究竟要通过这部电影说些什么,爱情?生活的艰辛?或者是命运?无从所知。当沈红和她的斌斌站在三峡大坝的岸边生硬的跳完一支舞,沈红说,我喜欢上别人了……我走了。然后转身离去,没有回头。我看到她一脸的疲惫。任何附带感情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灰飞烟灭(除非你的故事被载入史册,但问题是,有多少人会有这么幸运呢?),包括爱情,最后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我想这就是沈红选择离开的原因,她无法与现实和时间抗衡。选择另外一种生活,也许会好些,但也仅仅是也许;当韩三明在长江岸边的一个破旧的棚子里和他十几年未曾谋面的妻子幺妹儿见面,当他说,我对你那么好,你都要跑时,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些话是对沈红的否定,听起来似乎多少有些矛盾。哦,生活就是这样,不管你有多么幸福,也不管你有多么悲伤,它始终都保持同样的姿态不紧不慢的向前走。最后,韩三明看到那个走钢丝的人,那个人的命运就如同那些将要下煤矿的光着膀子的汉子一样,时刻都充满着危险。

  可是我呢?

  《三峡好人》观后感(十):含混隐晦

  现在的中国像是出自于马尔克斯或博尔赫斯的笔下,怎么看这个地方?深刻的、超然的、痛苦的、戏虐的、辩证的、乐观的、悲观的?说这里魔幻本身也是一种态度吧。

  没分清贾导是认为这个社会本身就魔幻,还是想用魔幻换的手法展现这个个社会。我倾向于导演是用魔幻说社会,卑微的人和宏伟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缝隙。

  片子里出现了几个特别的符号:飞碟、火箭飞屋、川剧人物、走钢丝的人,刚开始出现在拆房废墟的那几个喷消毒药防疫的人应该也是。

  大部分时候电影是一个写实风格的片子,加进的符号最困惑的是飞碟和火箭。是在说这世界的荒谬?火箭发射之前,赵涛晾的那件衣服是谁的?

  难得的国内现实题材的电影,关注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从三峡移民这事的荒谬到这是个荒谬的世界,虽然很含混和隐晦。

  感觉导演这是个在条件夹缝中的选择出的电影,体现现实?展现荒谬?可看性?社会思考?太多东西需要考虑。

  对于魔幻和现实的结合,有点脱节,以缓慢的长镜头开始,导演更擅长营造现实的感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