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精选10篇

2018-01-04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精选10篇

  《共产小子西游记》是一部由马库斯·高勒执导,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 弗莱德里奇·穆克 / 艾丽卡·巴赫蕾达-库鲁斯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一):竟然是真实改编!

  看到中间的时候就在想,这么传奇、狗屎、唯美、浪漫的剧情会不会是从真人真事改编过来的,到最后果然证实了这一点。

  虽然我们看起来觉得很狗屎,比如说几块破砖头就能卖出去、在酒吧放电影被辣妹勾搭、在 gay bar 跳脱衣舞、素不相识就就车给两人开,听起来似乎很是遥远漏洞百出无厘头,但要是放在美国的文化里也许就是很正常事情了。不同世界观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人。

  另外在给市长送砖头的时候提到了:maybe one day ,we can witness the fall of great wall of **** .这个时候其他人一阵无语,最后市长只能无奈的笑两声。注定此剧不可能在国内上映。

  和那个小子相同的是,或许我们在小的时候都曾被视为异类,觉得和环境格格不入,讨厌周围的风气讨厌周围的旧俗习惯,甚至会自我怀疑。但请坚持下来,或许有一天,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环境,over。

  《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二):友谊万岁,共产去死

  让我想起了兔子和公牛。

  而且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远远不止是旅程,友谊的波动都被非常细腻地展现出来。我们的旅程永远充满饥饿、惊喜寒冷、美景。失望不期而至困顿与果腹之欲,冷漠与炙热容颜,都交互辉映。

  旅程的结果也许各异,但过程,如果是一条路的话,那么不同的人走就有不同的景色存在,最终我们得到了什么,还是因人因缘而异。

  这部公路电影,细细回想起来,充满了温情冷暖。更多地是动人的,响彻四野的尖叫声。

  他们并不空洞,而是基情四溢。他们有自己的目标,或是方向。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放映自己的电影赚钱。他们拥有共同的爱情(还好没有拥有共同的女人),但友谊才是恒久之基。

  德国人始终不能摆脱柏林墙的暗影,两个小子始终以共产主义者自居。到处都在喊着free,free。

  如果能对东德--民主德国,以及共产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入,那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涵义会更加清晰

  我们看到了最终他知道父亲真相样子,同样也看到了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和美国人相拥的喜悦

  所以,共产主义,仅仅就是一个梦。

  那种国家之间的微妙关系,戏谑俄国人的基情表演,乃至贯穿始终的柏林墙,都让这部电影变得,看似快乐地旅程,实则悲伤故事;看似悲伤地行走,实则完满的结局

  :两人的小舞跳的简直赞爆了。

  《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三):穷游的标杆

  看了海报以后,估计腐女有想象的动力空间。但于我这样喜欢旅游的人,对电影折射的各种奇遇有共鸣地方,也有期待,期待自己也能这样来一次西游记。出行的心其实建立起来很简单需要一个足够简单的信念,电影里是去寻找一位特定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分离的父子情促使儿子去寻找父亲。就跟话说“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说走就走,就得有足够的动力,信念这种很虚的东西确实最长情的动力。于实而言,只要上路了,路上因为价值观社会背景语言隔阂带来的喜悦与冲突也就随之而来,正式因为有这些,才让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寻求远方。即使最后男猪脚没有见到自己的父亲,但在这一路上见闻,收获友情、爱情正是广大驴友们冲破各种墙、冒各种险的源泉所在,上天恩赐所在。生生不息乐此不疲~

  《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四):老子的人生,你凭什么judge

  看完电影,笑点get的不多,但是却被两位男主说走就走一往无前勇气搞得荡气回肠

  低潮的人大多一样,看到什么电影文章情节都喜欢往自己身上套,像是和自己说话一样。而我还喜欢升华总结,当作是命运特地让我此时接触这个电影,给我多一点勇气,聊以自慰

  当初放弃家人强烈要求的热门专业,跟着感觉走跑到美国来读所谓的冷门,早知道不好工作,现在发现还真挺难。当初那些看不上的公司,也得低下头来一个一个去面试,看着国内的朋友一个个发展的很好,我也慢慢怀疑自己,这样的选择不对,我也害怕那些亲朋好友热切的询问和所谓的比较,

  看吧,你果然混成这样。

  要是问我为什么做出的选择,我也没法给个swot分析总结下我才是对的,但是直接挠着后脑勺说个“嘿跟着感觉走呗”好像过于不成熟,仿佛都可以直接听到对方的“咦呃~啧啧啧”

  但是仔细想想,又有什么标准可以帮助判断人生呢?公司的big name?足够的钱?还是足够高的岗位

  或许是看你有没有看过金门大桥呢。

  就算你费尽千辛万苦追求的东西竹篮打水,你还可以说至少我看过金门大桥。

  其实仔细想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成本挺低的,太多的纷纷扰扰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枷锁,太多的权衡,太多的担心,太多的比较和不确定。但是当你真正走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太多的细思极恐其实都可以兵来将挡,太多的担忧无奈其实可以妙趣横生。没钱,不懂语言,不知道方向又如何,当你真正想要去做并开始行动,你会发现全世界都在帮你。

  别去管世俗怎么看你,因为他们都俗!

  人生不过走一遭,能有个基友相伴最是痛快,找不到的话,带只猫也不错

  《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五):生命力量很无厘头

  欧洲电影的无厘头笑料,加在浓浓美国味道的公路青春片里,恰恰就是最真实的在路上的感觉。

  好久没有像电影里玩遥控床,跳脱衣舞的镜头那样能让我真的是开怀地大笑,仿佛能完全把自己代入到主角一样。

  让我想起之前长途旅行的时候,三个人躺在床上用手机的电筒打在天花板上玩手影戏,在满是游客的大街中间原地跳两百下。那种时候就是你会甚至不顾世界地去找一些乐子,感觉生命真正的在充破一些东西的时候,不会是很文艺,或者很惊世骇俗一夜成名的感觉,而正是边干这些无厘头的事边疯狂地丧笑。

  《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六):Friendship意欲何指?

  首先就影片题材而言,给人第一印象是德国特有的“90回望”题材。此类题材的电影一方面类似于韩国的统一题材电影(当然二者一展望、一回想),着重描绘同种族间难以割断的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暴政与惨绝人寰的悲剧。而我们最终发现本片不是讲述德国分裂及统一的旧事,更非阐述意识形态壁垒的,因而这个中文译名《共产小子西游记》完全是胡扯。

  对比“90回望”的经典,诸如冷峻严肃的《窃听风暴》,轻松温情的《再见列宁》,我们发现本片的立意本身就比较低,因而片中没有花篇幅去对两德本土进行深入刻画(只有篇首男主脱线的自述与短小的纪录片)。再对比诸如《给斯大林的礼物》《音乐会》这种控诉题材的名作,不难看出影片也没有对自由及秩序两种社会体制进行比较,因而我们也能肯定电影所谓的Friendship并非是指两种意识形态间的互动。

  最终主题就是回到了安检时保安的那句话“你们是纳粹吗”?我们可就简单德美友好

  片中几次申明主题处也都被轻描淡写,诸如上文保安语,美国女学生不知道德国分区占领与分裂,“柏林墙”被市长作为政治筹码兜售。值得品味的是片尾那位黑人“黑武士”与他的小小天行者……

  《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七):东方的孩子

  这部以民主德国为背景的电影,不曾像<窃听风暴>那么有名,不曾像<再见列宁>那么深刻,然而,却有它独特的视觉。

  从这电影开始的第一分钟就知道,我爱它。DDR,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多么神秘的地方,多么渺小的地方,多么可怕的地方,多么悲伤的地方。电影一开始有几句台词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我们住在同样的房子里,我们长得一样,我们吃着相同的食物,我们之间没有秘密,我们有世界上最隐蔽的特工......”这种自嘲式的介绍看似幽默,但一想到我们和电影中的他们都曾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笑容的背后也不免多了一丝悲伤。

  当然德国人不会总喜欢以悲伤来诠释那段历史。正如同当年看<再见列宁>一样,德式幽默始终贯穿其中。多个角度,多种角色,在相同的背景和欢笑里,留下那些伤痛痊愈后的恐惧。电影以“友谊”为背景,两个从封闭国家中走出来的少年来到了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在入境处被美国人问之是否是纳粹时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无论任何时候,二战给德国留下的伤痕依旧那么清晰。当两个少年说出“No, no no. We are communist.”一连三个No来急于摆脱纳粹形象。哪知后一句却将他们送进了拘留室。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在封闭的世界中根本不知道外界对于Communism的看法。看到这里,好气,好笑,好玩。在检查人员把他们的行李翻了个底朝天后,终于,来到了美国。

  整部电影以寻父为主线,友谊为基调,两个穷小子出发旧金山。语言不通,笑料百出。却又是悲伤的。比如,电影前期他们三次遇到的美国人,全都不知道世界上曾有个国家叫民主德国。导演的用心又一次显现,1.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德国会分裂。2.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柏林墙给德国人带去的痛苦。好气,好笑,好玩。电影一步步地像我们阐述,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群并不在意所谓的意识形态。只要有“友谊”,我们就是朋友。当每个人都过分在乎那些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中,我只想知道那些残酷背景下的无辜平民的生活。他们不需要意识形态,不需要政治立场,他们只想要那一点点卑微的自由,比如,听听联邦德国的广播,吃吃美国的巧克力。

  真的。当看到他们在电影院播放他们自己制作的纪录片时,我就那么偷偷地流下了眼泪。大概他们在拍摄这些镜头时,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祖国会消失地那么彻底。那个统治了他们四十年的地方就那么静悄悄地天翻地覆了。两个单纯的少年因为这一纪录片被市长接见。他们握手合影时背后墙上的里根相,那么耀眼,那么和谐

  另外要说说感情年轻人的电影不涉及感情怎么也说不过去,于是就出现了烂俗剧情,两男一女的尴尬,差一点搞到“友谊”尽头。还好,最终“友谊”胜过了爱情。多么感动。两个少年才是真爱好么?!对了,遥控器的那段真心笑到晕。德国人就喜欢挖掘这些小情绪。有爱又温馨

  本以为马上就要大团圆结局的那一刻,导演让寻父的少年没有了父亲,父亲在当年越墙时被射杀。那个善良中年男人说,“不能再有人倒在柏林墙下了”。也许,正是这个方式,给了少年寻父的期望。也正因为这样。少年才克制住想要越墙的冲动从而保住了性命吧。终于!!!他们还是来到了金门大桥,世界的最西端。同样,也看到了卫星牌汽车在桥上驶过。世界真的不同了。世界再也不是我们被灌输的那样了。我们不再属于某一主义,因为世界属于我们。

  最终,汽车也如约交到了黑人朋友的手中,可爱又单纯的少年。

  我们可以探讨某一体制的好与坏,但那些孩子,都是最善良的。

  还要说一句,这电影的配乐太美了。Krieger des Lichts, 好听到哭。

  我个人有柏林墙情节,也有浓厚的德意志情节。所以这电影,我打满分。亦是继<窃听风暴>后最喜欢的东德背景的电影。

  噢还有,Matthias美到没朋友!!!

  《共产小子西游记》影评(八):年轻美好,睁大眼睛看天下

  为啥我喜欢写这种冷门片子的影评?因为我觉得好看,好笑,而且一口气看完之后心里一阵亮堂堂的。

  公路类型片。每每都有穿越过科罗拉多州和赌城的桥段,从来没有去过。心里十分神往。

  旧金山去小游过几日,心里把这座城评为了最美的城市,好几年前去的,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空气中能嗅到芬芳

  对一个城市,一段经历,一个目的地的向往,很多时候都是脑补。如同维特(多么引人浪漫联想的名字)一心想要去的圣弗朗西斯科。最开始的解释是,那是世界最西端!虽然有寻父这个主线在,但就算没有,一个年轻小伙说想去他认为最西方的城市于是就出发,那我也觉得是自然而然的并且羡慕的。

  有一个墨西哥朋友,生活很无聊。每天都在跟老婆无休止的闹架分局复合这样的循环之中。可是他总是说,想去西雅图。喜欢想象那里的潮湿和大雨,一次路过美国,买了一个雪球给他,他非常喜欢,每次上班之前还是擦拭干净心情低落了还对着这个雪球沉思良久。有时,观察到人生中的这些小细节,嗯,觉得人生真是可爱又可气。

  还有一个北京的朋友。女,很早就结婚了。非常喜欢看西班牙的弗拉门戈,每次有演出,都要去看,无论票价和远近。

  说这两段故事干嘛呢?就是想说,这种公路旅行的风格是一心向往的。可是好像不太容易实现。

  就算这两年的美西自驾游去成了,也过了那种青春洒脱的年纪。

  年轻的时候总是美的,有句矫情的话叫做“年少时,往往奇遇”。两位美少年一路上磕磕绊绊总是吉人天相化险为夷,有啥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因为他们是美少年。

  年轻人总是美。有段时间我以为我自己丑死了。后来一天收拾书籍,看到之前几年的照片,那种自然洋溢的笑容,真是觉得心里由衷的触发美好。后来就再也觉得自己不丑——因为跟广袤无知的未来相比,我们的今天总是最年轻的。

  有朋友说,意识形态是个幌子。幌子不幌子的咱不说,文艺喜剧片搞得太沉重了,就不流畅了。再说,那种沉重的调调,还有《再见,列宁》这样的片子,没有必要简单模仿。

  青春的人,对于历史,对于陈规,对于过去,总是习惯打破,而非固守。

  那种第一次到美国的新鲜,真是想到好几年前出国时候的感受。一切都是新鲜,那种新鲜的劲头,真是奢侈品,一旦没有了,就真没有了。好像说拜伦就是这样自杀的,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俩人右手举起做宣誓状,大喊“Friendship”的场景太好笑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