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兵张嘎》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小兵张嘎》影评10篇

2018-01-23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兵张嘎》影评10篇

  《小兵张嘎》是一部由崔嵬 / 欧阳红樱执导,安吉斯 / 张莹 / 葛存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兵张嘎》影评(一):原创:电影评论“小兵张嘎”

  嗯,我一直认为中国电影的顶峰之作是“小兵张嘎”。

  小兵张嘎拍摄于1963年。1962年正是我国大反苏联“修正主义”时期导演接到了一个“政治任务”,要求他拍一部儿童片,针锋相对地批判“苏修”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

  这样一政治性的要求,却让导演以极富有想象力的勇气,用宛如平常记录方式完成一个男孩成长描述。

  能够把那种儿童的天真想象与残酷战争的现实完美统一,以魔幻的手法体现在银幕上。

  没血腥的场景,有战争的紧张,但充满人性光辉,还极有喜剧效果

  这种手法与题材的使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导演功力极高。

  明明是经典的魔幻表现手法,但却浑然天成

  最成功的是,隐讳的表现了男孩的性觉醒,把性意识掩盖在男孩对枪的寻找与探索上。用热烈饱满的电影语言,尽情的夸张表达出男孩不可抑制的对枪的喜好。

  虽然是一部黑白电影,但色彩浓烈的20年后依然鲜明如初。

  电影中,有经典的表达。

  张嘎第一次拿到纳干式手枪时,惊喜的叫了一声“撸子!”

  比起现在打网游,撸啊撸的苍白少年,张嘎子是多么健康和明快啊。

  电影在快结束的时候,政委以父辈慈祥和充满期待形象。向张嘎子赠送了一个枪套。

  请注意!是枪套!

  这是多么的具有象征意义啊,李某人的父亲要早早的看了这电影而体会到导演的深意。何苦出这大乐子呢?

  最后,电影在张嘎子在船上,走在去参军的路上。这表示张嘎子成年了,能承担男人责任,不再是一个少年。

  背对阳光,向岸上亲朋好友敬礼中结束。隐藏性的表达出男孩子成年礼的仪式,但一点都不生涩和作做。

  而船的航向,是正对太阳的。。。

  唉!什么第五代第六代新锐导演,和小兵张嘎比起来,简直就是……

  《小兵张嘎》影评(二):原创:电影评论“小兵张嘎”

  嗯,我一直认为中国电影的顶峰之作是“小兵张嘎”。

  小兵张嘎拍摄于1963年。1962年正是我国大反苏联“修正主义”时期。导演接到了一个“政治任务”,要求他拍一部儿童片,针锋相对地批判“苏修”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

  这样一政治性的要求,却让导演以极富有想象力的勇气,用宛如平常的记录方式完成一个男孩的成长描述。

  能够把那种儿童的天真想象与残酷战争的现实完美统一,以魔幻的手法体现在银幕上。

  没血腥的场景,有战争的紧张,但充满人性的光辉,还极有喜剧效果。

  这种手法与题材的使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导演功力极高。

  明明是经典的魔幻表现手法,但却浑然天成。

  最成功的是,隐讳的表现了男孩的性觉醒,把性意识掩盖在男孩对枪的寻找与探索上。用热烈饱满的电影语言,尽情的夸张表达出男孩不可抑制的对枪的喜好。

  虽然是一部黑白电影,但色彩浓烈的20年后依然鲜明如初。

  电影中,有经典的表达。

  张嘎第一次拿到纳干式手枪时,惊喜的叫了一声“撸子!”

  比起现在打网游,撸啊撸的苍白少年,张嘎子是多么健康和明快啊。

  电影在快结束的时候,政委以父辈慈祥和充满期待的形象。向张嘎子赠送了一个枪套。

  请注意!是枪套!

  这是多么的具有象征意义啊,李某人的父亲要早早的看了这电影而体会到导演的深意。何苦出这大乐子呢?

  最后,电影在张嘎子在船上,走在去参军的路上。这表示张嘎子成年了,能承担男人的责任,不再是一个少年。

  背对阳光,向岸上亲朋好友敬礼中结束。隐藏性的表达出男孩子成年礼的仪式,但一点都不生涩和作做。

  而船的航向,是正对太阳的。。。

  唉!什么第五代第六代新锐导演,和小兵张嘎比起来,就是个屁呀!

  《小兵张嘎》影评(三):可爱的“嘎小子

  《小兵张嘎》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张嘎为了替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的故事

  影片中的嘎子是多么可爱呀!“嘎”气十足!浓眉大眼虎头虎脑,是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嘎”小子,有时还喜欢恶作剧。在寻找队伍的路上,他误把罗金保当汉奸,虽然闹出了笑话,但显示了他的执着!还有那个胖翻译吃西瓜的那段,那句话“别看现在吃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很是突出。与胖墩打架,犯了错误,把胖墩家的烟筒给堵了,罗队长关他禁闭,只要他承认错误即可,可是嘎子拗着头就是不说话。

  多可爱的嘎子!为他鼓掌!

  “嘎小子”敢爱敢恨,富有正义感,具备了中国儿童勤劳勇敢聪明、伶俐的性格特征,“嘎小子”这一经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让几代中国人难以忘怀

  《小兵张嘎》影评(四):小兵张嘎,中国古代的国家传统与新的国家认同

  单从电影史上面来说,对中国电影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无论拍摄手法什么的。。。都是在那个时间段对电影的共享。

  而我要说的是价值观,按照中国古代

  《史记。魏公子信陵君列传》记载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当时秦国大军重兵围攻赵国的都 城邯郸。魏王派晋鄙率军10万救赵,晋鄙观望不战。信陵君盗得虎符,带勇士椎杀晋鄙,夺其兵权,并下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父回国;兄弟都在军中,兄回国;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家奉养父母。最后,他挑选出8万精兵,进击秦军,救了赵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诏书给各郡县,每户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十六国时代符坚“十丁抽一”。唐代安史之乱时 开始三丁抽一、后来二丁抽一。宋代或三丁抽一,或两丁抽一,五丁抽二。后金“满人出兵,三丁抽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征兵法令》,规定凡年满18岁到45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不征”的原则抽签。http://tieba.baidu.com/p/3998780813 引用

  说明了家庭重要性,国是建立在家庭的延续上的,而小兵张嘎,无异于破坏了这种传统,让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军人该做的事情,简直是一种悲哀,试想你是他的父母,希望孩子没成年就上战场吗?不对,是父母的都不愿意孩子上战场。。。而我要强调的生命延续对家庭的意义,破坏这种根本的危险性是很大的,最终将没人为他人做贡献。。。

  当时小兵张嘎唯一需要做的事活下去,而不是复仇,复仇得靠父母的战友,靠成年以后的他,靠有了生命延续的他

  《小兵张嘎》影评(五):想到了鲁迅《故乡

  我们暂且把主演之后的命运和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放在一边。单纯评价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上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地道好片子。吸引人的眼球,不自觉地被黑白影片吸引,也喜欢上这个鲁莽、勇敢、顽皮的男孩。

  从电影刚开始,嘎子去地里捉猹。这让我不禁想到了鲁迅《故乡》里的情节。“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想必嘎子也曾这样无忧无虑的驰骋在沙地里。想必那时的月光也皎洁如圆盘,又忽如弯弯船儿。

  可惜好景不长,目击奶奶被日寇杀害,那样小的一个男孩,要依靠自己力量报仇。“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不知愁滋味”。嘎子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不是因为他天生便有革命精神,只因生活在硝烟弥漫的时代。不光困难催人成长,战争更是让人飞速成长。但嘎子终归是孩子,他身上依然有孩子的顽劣。

  镜头回放:与胖墩打架,犯了错误,把胖墩家的烟筒给堵了,罗队长关他禁闭,只要他承认错误即可,可是嘎子拗着头就是不说话。他是倔强的。

  镜头回放:胖墩想用自己的挂鞭(爆竹)换嘎子的假手枪,嘎子虽也看上胖墩的挂鞭,但又舍不得自己的枪,于是就自负地和胖墩比赛摔跤,没想到输了。

  嘎子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爱咬人:第一次是和胖墩摔跤时,摔不过胖墩就咬了他一口,胖墩骂他:“你是属狗的呀!”第二次是在追伪军军官时咬那个军官。第三次是在胖墩家门口咬来抓他的匪兵。匪兵同样骂他:“你是狗呀!”

  影片所表现嘎子孩子的一面,其实这才是孩子在那个年纪该有的顽劣。说话不算数、爱咬人、爱打架,嗓门大。

  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家人去打战。在战争年代,我们也是无可奈何的让家人去打战,但我们依然不想孩子去。因为他们是那么稚嫩、那么无邪。战争年间,有很多的无可奈何,比如杀戮、死亡、掩埋。

  但是影片避开了这些负面的事情,它让我们既感受了嘎子的孩子气,又收获了嘎子胜利喜悦。影片展现了无限的阳刚自然之美,最平等思想的英雄主义。

  《小兵张嘎》影评(六):青春烈--观后感

  家中有小孩子,自然也免不了沾染了时下的教育崇拜的风潮,读了不少关如何培养精英,如何做父母的书。

  不过到头来,却觉得那上面的东西毫无实际价值,无非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万般皆下品加上伪西方的功利主义,其实还不是读书好做官之类的套话,只不过披上了一层美国式的外衣,内里还是地道的国货。

  眼见着小孩子终日只是围着几只羊转,就买了这老电影给小孩子看,不为别的,就为了让他成为一个男子汉,而不是只会讨老婆欢心的灰太郎。

  我本人对50-70年代的内地的电影有很高的评价。

  虽然当今的文艺青年出于意识形态关系对那时候的电影抱着偏见,但是我从那个时代的电影中得到的启示很多。

  我曾经说过,要真正的理解那个时期的文艺作品就一定要理解毛泽东本人的思想。

  这个历史人物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强权人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始终激进的色彩,对青春的赞美,对底层人的关注,一直是他最大的特点

  因此,这一时期出产的电影,大多数都是以青年普通人为主要角色的作品。并且拍摄出了大量的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的儿童,妇女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经典电影。我在那个时期的电影里看到了最多的阳刚自然之美,最有平等思想的英雄主义。

  而在其后,这些少年儿童题材的影片就衰落了,我们现在给孩子们看的,除了外国动画片就是些摇头晃脑读经的东西了,我最讨厌的就是那几只傻羊和气管炎的大灰狼。

  《小兵张嘎》的故事宣扬的正是那个时代以青春和革命为歌颂对象的美学思想,一个孩子可以是一个无畏的充满信仰的小英雄,那个时代是普通人可以做英雄也歌颂平民英雄的时代,反对的正是老气横秋帝王将相传统文化

  中国的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弱者的,阴柔的,文人气的,老人式的文化,我们脑子里的固有观念就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还有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封建思想,因此当一个中国人也跟着时下的风潮喊叫西方自由竞争和丛林法则的时候,我想到既不是恺撒式的贵族强者,也不是拿破仑式的新兴的超人,西方文化是一个真正服从丛林准则,新陈代谢的杀父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也有造反的一面,但是主体却是尊老文化,我听到一个中国人说优胜劣汰,就想到慈禧的老太太文化和高衙内的比老子文化。

  中国人除了封建主义,其他的主义都不懂。

  有人喜欢把那个时期的电影叫做宣扬暴力的电影,让一个小孩子去做侦探多么恐怖啊。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种保守主义腔调,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少年除了读书之外,做什么都是不对的,也只有一条读书做官的路可以走,这就是所谓的正路。

  而中国的知识阶层之所以愤恨那个时代无非是不让读书让种地革命而已,因为他们正是劳心者治人的信奉者,这种思想始终是一种封建等级思想的复辟,不是别的。他们真正的相信人的不平等是建立在出身,财产和教育上的,也乐于把这种集先天和后天的不平等的距离拉大,从而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已。

  我喜欢那个时代的电影,除了其青春与革命精神,平民与英雄的结合之外,重要的是一种灌输信仰的打气式的教育。

  中国人就其本质上讲,是老人明哲保身式的哲学女人式的阴谋诡计的结合,再加上点幼儿的懦弱,中年人的功利,最缺的就是少年的青春气息,和与之相匹配的牛犊精神,骨子里什么都怕怕怕。

  因此毛泽东的思想其实就是先打气再听指挥,因为中国人一没底气,二不听话。孔子和孟子说的也是一个道理,有正气再规矩。

  并且越是这样的民族性越是要出现非同寻常的极端的英雄主义和集体精神,越是要树立青年和底层的榜样,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至今我看到的最生动有趣的描写少年的中国电影,是中国式的《独自在家》,有人总是发现不了那时期电影的美国风格,实在是被偏见蒙蔽了眼睛。

  《小兵张嘎》影评(七):大家知道当时为啥拍这片儿么?(特有趣~)

  哈哈,小兵张嘎拍摄于1963年。1962年正是我国大反苏联“修正主义”时期。导演崔嵬爷爷接到了一个“政治任务”,要求他拍一部儿童片,针锋相对地批判“苏修”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结果崔嵬大爷二话没说,超级速度地拍出了这部经典作品《小兵张嘎》。哈哈,同志们,看看咱现在点头称“赞”的塔大爷吧~原来还被咱这么叫板过~而原本单纯的童年回忆小兵张嘎也只是政治上的较劲产物。但是,谁又能否认这片儿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诚呢~而影片本身无论是镜头的成熟(多处长镜头。特写、全景、仰拍来烘托人物)还是剧本的完备,都是现在很多瞎折腾的商业娱乐片儿不及的...崔嵬大爷有生活,所以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我们要向他多多学习~

  敬少先队员礼~~

  (参考《中国电影史》舒晓鸣)

  《小兵张嘎》影评(八):《小兵张嘎》里的日军形象皆是夸大的猥琐

  《小兵张嘎》里的日军形象皆是夸大的猥琐。如果说当时那种极端拔高正

  面人物、丑化侵略者的 形象是出于鼓舞民族自信心的考虑,那么半个世

  纪过去,我们是不是该有点反思了?看到豆瓣上的评论我发现大家只愿意

  表现光明的一面,虚妄的高、大、全和不符合实际的贬低对手,本质上就

  是出于一种自卑和不自信。满是通过埋汰敌人而抬高自己的潜意识美化,

  这种无形中的价值观更使现在的主旋律电影角色虚空,进而逼剧情走向荒

  诞。 这般丑陋经年累月,如毒素在经脉中流淌,逐渐变得可以接受甚至

  合理, 不应是本土电影所呈现的态度。到现在冯小宁的《举起手来》,

  通过羞辱日本人无下限的表现而搏观众的笑声,这种自我强大的意淫之法

  终究无法使本土 电影真正强大,而只能沦为妇孺口中的浮云之谈。抗日

  战争影片还得看姜文的《鬼子来了》,那才中国电影人应该告诉观众的真

  实!!!

  《小兵张嘎》影评(九):嘎子札记

  在袁老师的中国电影史课程上已经重温过这部在年少时期很钟情的影片。其实这真是儿时最喜欢的“儿童电影”(如果它再此列的话)。

  再次看到这部影片时,才体味到它对于我们生活的诸多映射和影响。那句经典的别说吃你几个破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花钱自是毋庸置言。里面的“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青丹、老乡们快快参加八路军、还有里面的数来宝。”还有,我们儿时喜欢的木质手枪是不是因为嘎子?

  1963年所拍摄的这部影片中充斥这意识形态化的词汇,真不敢想象这些话语是从一个十几岁的儿童口中说出。而那些东西在以前曾经是我们深信不疑的。影评人黄鸥说起她试图让儿子看自己最喜欢的嘎子时的生命体验。是啊,这个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孩子是我们儿时的偶像吗?戴锦华老师一直喜欢引用那句:关注一个文本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影片讲述的是1943年的日本投降前夜,而讲述影片的年代1963年是文革前夜,那时的中国因为不断的反左反右和大跃进已经筋疲力尽了。三年自然灾害出生的父母一直在向我灌输他们少时的艰苦岁月。所以再次看到这部影片时,我思考的是1963年的人看到里面的鸡蛋饼、西瓜、大鱼大肉会不会不停的咽口水?

  仔细看十七年电影期间包括文革电影时期,电影界其实一直类型化的制作。中国式战争题材的影片中确实存在着一个革命暂时受挫——准英雄或其家属被伤害——准英雄走上追随党的道路——在革命道路上犯小错误,革命引路人一语惊醒梦中人——准英雄醍醐灌顶后在革命战争中立功——英雄的加冕和命名式。嘎子的引路人是支队长、罗金宝们,娘子军们的引路人是洪常青。

  娘子军和洪常青之间到底有没有革命爱情?嘎子和小姑娘之间的那两句“我娘让我管着你、你后你就来我们家住”有没有暧昧的成分都值得让人深思。人生若只如初见,他就会一直是我心中的嘎子,可是再度回眸后我实在喜欢不起来这个口口共产主义的孩子。其实,孩子关注的只是三鹿奶粉。

  我比较关注的其实一直是解放军叔叔的千层底能不能穿的完?还有每到一地一篮子一篮子的鸡蛋,解放军叔叔吃不了是不是可以去搞三产卖鸡蛋了?同样的事情高加林做过,《上学路上》的小姑娘做过。罗金宝们就只能卖西瓜么?

  《小兵张嘎》影评(十):不雷的抗日剧

  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省保定市白洋淀为背景,以嘎子梦想参加八路,梦想得到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枪展开。奶奶为了保护八路老钟牺牲了,嘎子只身上县城找罗金保,打鬼子替奶奶报仇。在县城结识了集贤居少掌柜佟乐,嘎子仇没报,反而陷入鬼子追杀。在佟乐和一个神秘便衣的帮助下,脱离险境。便衣原来是罗金保,将嘎子带到区队秘密隐藏之地,钱队长收留了嘎子。嘎子从此以小八路自居,紧接着又和区队八路打了一场挑帘战,嘎子缴获一把真枪。眼看梦想全部实现,枪却被区队长收了。嘎子想不通,和打赌认识的小伙伴胖墩一起重返县城。嘎子要单独替奶奶报仇。由此同时,后方特派员刘燕肩负使命路经白洋淀被伏击。刘燕不知下落,鬼子派了石磊冒充特派员混入区队。鬼子的计谋被嘎子无意中发现,嘎子和佟乐、胖墩行动起来,误认为区队联络员纯刚是鬼子奸细。纯刚竟然被孩子制服,报信不成有口难辩。白洋淀渔户女儿玉英,打鱼时救了刘燕。刘燕受伤难行,请玉英去城里寻找联络员。玉英在城里遇到了嘎子一伙。三方力量围绕着真假特派员斗智斗勇,特派员肩负的任务迫在眉睫,大批药品将在指定时间内经过白洋淀。鬼子方面,龟田和斋藤一武一文,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奸细石磊了解真相,将区队八路和药品一网打尽。区队钱队长则逐渐识破石磊真面目,将计就计引鬼子出动。而真特派员刘燕却与孩子们在一起。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药品顺利过境,一举歼灭龟田斋藤一伙日本鬼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