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克里斯托弗及同党》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经典影评10篇

2018-01-25 20:0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经典影评10篇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是一部由Geoffrey Sax执导,马特·史密斯 / 伊莫琴·普茨 / 托比·琼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一):竟然是《Single Man》的前篇,差太大了吧!

  感情处理的比激情差多了,我宁愿90分钟全部看激情戏,不是挑剔,看过《单身男子》的人如实说,单身男子里的两个演员比这里边的任何一个都有魅力多了,再说主演的型儿也太……,雷了。

  我也听说了英国演绎界有个潜规则,每个男演员都要交一个答卷,就是出演基友角色想想几乎喜欢过的男星都有“搅基”过,譬如Ewan Mcgregor,Colin Firth,Colin Farrell, Matthew Goode , Dominic Cooper, Christian Bale, Hugh Grant等等,还没发现的就不说了:-),但是这位老兄却让我想起了 Albert Nobbs里的Glenn Close!囧。他大概是本人看过的最具突破性的银幕基友了。其他配角还可以,当然除了Hanmilton和Heinz(他太像一个模特儿,那种很冷峻的超模之类的,这种型儿的都好像缺地气儿似的,就是看起来没什么感情似的,属于我读不懂的“帅”或者“酷”),其他人都很性感,偏偏主角让看惯了帅哥的楼猪开始怀疑英国淫民的审美观了,难道是导演要黑现实生活中的Christopher?

  基情表现不是很深刻,也不是很有爱,就普普通通吧,也许和演员本身因素有关,u know,表演还是神马的……。总之演员有特色也算亮点吧。

  不得不提Ross,可以说时典型的英伦女星范儿吧,当她第一次和chris在大街上边走边谈时,那种抬高音调的态势,那语气让我想到了Carey Mulligan,当她谈笑间表现出风趣一面时让我想到了 Emily Blunt,她们烟熏的眼尤其相似(和avril那种不一样,另一种气质感觉),当她嘴变成血盆大口,表现感性一面时又让我想到了 Keira Knightley,都好像是一个地儿的口音,说话都跟打机关枪似的,给人一种干脆利落的感觉。这个角色本身也应该是这样的吧,在公共场合毫不避讳高谈阔论自己的生活规划。喜欢粗口,gay密友,呵呵;-)。有人貌似说她和chris滚过床单?!这两部电影里好像都没发现啊,难道是原著里写的?

  另一个有意思的就是Chris的弟弟,导演貌似玩了个冷幽默,一开始我也没太留心,和有些人一样认为他对Heinz有意思,再看的时候就顿时大悟,原来他有个爱眨眼的毛病,而且左眼,当他再饭桌上看Heinz时就犯病了,H就眨了回去,这是他低下头好像意识到了这乌龙事件

  最后,简单说下情节背景是动荡年代,除了该有的不安等等,还有能从中获“利”的投机者们,其中chris就是这年代下的“受益者”,他洞悉了动荡年代中蕴含的“荡”,找到了可以放荡的地方机会,推测当时欧洲的基都就是柏林了吧,就像随着各方面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各大城市多少都有些基情的特色。那么最基情四射的城市是北上广,还是重庆哪?呵呵,随便唠唠嗑。

  同处于动荡年代,大家都有自己的担忧,所以就少了操心别人生活的闲功夫,一切看起来都比较没多大事儿的样子,再说在这个时期能找到有帮衬的就算好运气了,没人会再给自己添堵了,在动荡年代人们更能看清什么才是应该自己去关心的,还有功夫去对别人的生活七嘴八舌恐怕也只有养尊处优骄奢淫逸的“上层人士”了。友人Auden在最初就告知chris爱上性工作者是不明智的,尤其是他们更偏向于另一边时,但他还是不自控的飞蛾扑火,结果是无力吐槽的悲哀,爱上一个不可能会爱上自己的人。

  随后他遇上Heinz,虽两情相悦但最终逃不了动荡年代的宿命异地恋是浮云,最后形成了注定无法厮守的格局,能继续陪伴自己的只有昨日的死物和化为文字记忆

  不过我认为至少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fag hag,在以后的篇章中这位密友也常伴左右,为他再次失去挚爱后带去些许安慰。真的好像再看一边《单身男子》,感受下他到底是怎样的心情,我想两部连着看应该会更有感觉,虽然有些不搭调,但对一个人以前了解了,对以后他的行为也能参透一二,总觉得这两部描述 不同时期 chris的作品有些头小尾大,而且还没身子,所以很想拜读下原版小说,估计要比这两部电影都要精彩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二):孤独个体也有向往爱情权利

  C出品的电视电影质量一向有保证。

  本片中的音乐画面的配合节奏感,非常吸引人。

  从一个人的几年,几段感情,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变迁,切入点小而独特

  在影片末尾,CHRISTOPHER和HEINZ重逢,H问C要不要一起生活,人总要有互相陪伴互相照顾。

  突然想到影片开头C初次遇到珍妮,两人在美丽的柏林街头的对话

  珍妮说,人总是孤独的,你永远都是你自己一个人。

  类似的话很多人都说过,奥登说大家不过是逢场做戏,房东太太人来人往总是如此,包括吉拉德也说都是过客路过而已。

  可是CHRIS还是在每一段自己认定的感情中全情投入,全心全意。也许对于他来说,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依然无比期待完美的爱情。

  只有这样的爱情,能够把孤独的个体融化。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三):完美的爱情观

  星级:★★★★

  C喜欢拍蕾丝,偶尔拍部男同的电视电影在尺度上都是这么给力。拍名人传记本来就是件吸引眼球的事,何况Christopher Isherwood还有个同志身份。很多中国人听说这个名字可能不是因为读了他的什么名作,而是著名时尚设计师Tom Ford转行当导演的那部电影【单身男子】。相信很多人都会被《单身男子》里George的爱情观感动,人与其书,这正是Isherwood本人爱情观的投射。BBC这次改编Isherwood年轻时关于柏林岁月同名自传《Christopher and His Kind》,看点就是如何展示这位完美同志的爱情观。

  这个电影的格局很小,小的只是局限在一个人的感情世界。尽管他经历的时代很特别,赶上了德国纳粹,但影片只是将重点锁定了在了Christopher的爱情上。两段没有结果的恋爱,第一个男友Caspar在Christopher还被各色柏林男孩诱惑的时候匆匆出现,哪怕后来两人重逢时Caspar已经是纳粹党卫军的一员,但故事也没有再深度挖掘了,可能现实就是如此吧。而第二段情史,我们几乎就可以看到Christopher爱情观的雏形了,从他与Heinz的第一次重逢到交往,直到战争时无法帮Heinz离开德国,感情结束。Christopher的力所能及和全身心投入还是很动人的,至于后来两人战后西德重逢,那只是为这段感情平添无奈罢了。

  其实Christopher Isherwood的一生,这段年轻的柏林猎艳岁月并不是最精彩的,他和Don Bachardy相差三十多岁却稳定终生的感情史才是最有趣的。2008年纪录片【Chris & Don. A Love Story】就挖掘过这段情比结婚证书还坚的爱情背后的故事。也难怪当Tom Ford还是小伙子的时候,在纽约读书的时候偶然度过《单身男子》后就为Isherwood的爱情观影响。记得Ford在宣传电影的时候就曾提及Isherwood为自己爱情观的影响,而如今Tom Ford和相差20岁的男友Richard Buckley比婚姻还稳定的感情也很容易让人理解了。

  去年我一度将《A Single Man》当成枕边书断断续续读了差不多有五六遍,久了我总分不清那是谁的感情世界。无论是Isherwood还是Ford,或者小说中虚构的George,他们那种深深相爱,并且时刻恐慌着对方消失的情感总是很动人。所以很多人都习惯将Isherwood的小说或者它本人视为最佳同志伴侣楷模。那种从一而终的爱情观和中国人的爱情观倒是很想,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还是看到了Christopher的滥交和随便,而现实生活中Christopher也是伴侣、情人不少,无论是知名的著名作家W. H. Auden,还是摄影师William (Bill) Caskey,或者是影片中的Caspar,还是Heinz,他们没有长久代表Christopher没有认真过,这和忠贞无关。

  眼下这个社会渴望Isherwood这种爱情观的人大有人在,甚至你是一名异性恋,不单单局限于同志群体。如今连中国《同性婚姻法》都已通过两会立法的初审,虽然什么时候能够通过最终表决还不得而知,相信很多人也没抱太大希望,但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那一天早日到来。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四):To me, Berlin meant boys!

  一个月前Christopher And His Kind首先在德国首映,于是我找了个德语配音版,结果发现自己的德语已经很生疏了(对不住了,我大学时的德语老师)。还好这个周六,BBC终于开始放这个片子了。

  这个片子改编自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同名自传,主要讲的是他二战前夕在德国的经历。30年代的德国,was the sex tourism capital of Europe,相对于当时沉默保守的英国而言,对于gay young English gentlemen而言,德国无疑是享乐主义的天堂。Isherwood于是选择离开自己manipulative的母亲,接受了朋友W.H. Auden的邀请,来到柏林。随着他的视线,我们于是见到了30年代的柏林,享乐主义与纳粹势力逐渐的抬头,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各色人等,也正是在这里,Isherwood决定了who and what he is,于是有了后来的小说The Berlin Stories和电影Cabaret。在这里,我们也了解了Isherwood的两段感情,一个是Caspar,who is a male prostitute最后变成了纳粹,另一个是Heinz Neddermayer,a German boy that Isherwood fell in love with,但是最后Isherwood也没能将Heinz带出纳粹德国,两人相逢与二战结束以后的西德,Isherwood才发现Heinz早已娶妻生子,影片就在这里结束了,只是后来Isherwood来到了美国,于是有了后来的A Single Man,于是他遇到了与自己厮守终身爱人Dan。

  Matt Smith演绎的Isherwood在我看来刚刚及格,Doctor Who留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了,配角的光芒太过耀眼,使得他的表演缺乏深度。Toby Jones,Pip Carter,Imogen Poots还有Lindsay Duncan的表演都很到位。再加上两个eye candy:adorable Douglas Booth and hunky Alexander Doetsch。不过找不到德国人演德国人吗?英国演员的德国腔不太过关。

  总之It is a tender, touching, personal story of self-discovery,即使你不是Christopher Isherwood的fans,你也会喜欢上它。

  ==================================================================

  Und ja,Dies ist für dich,the sonofabitch who is now married and lives in Germany。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五):“单身男子”的前半生

  在电影《单身男子》之前,大概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这个名字。

  这位《单身男子》的原著作者是享誉世界的英裔美国作家,他的小说集《柏林故事》(The Berlin Stories)入选《时代周刊》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他本人早在30年代就来过中国。然而我搜遍豆瓣,也只在内地出版物中找到卞之琳所译《紫罗兰姑娘》一书和一部他阐释瑜伽经典的著作。

  ******

  1932年的伊舍伍德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六):我要给这部电影打六星!

  同志。二战。作家。这三个因素放在一起,就基本确保了我的评分不会低。事实上——我想打六星。

  其实二战/纳粹早就是个被拍烂的题材,关于纳粹对同志的迫害也少有能超过Comme les autres和Bent的,然而即使有了这么多已经拍过的电影,本片依然丝毫不显多余。

  (下文先讲二战,再讲同志)

  且不说11活灵活现的表演以及他蹩脚的英式德语猛戳笑点(当然还有其他人的德式英语),且不说各种熟面孔各种穿越,且不说潇洒的Jean一句carpe diem道出心声,且不说每一帧画面都美得让人想截图。

  或许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出彩的特点之一就是那种“英国人在德国”的视角。张爱玲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人的一个普遍特点:漠然,越是要紧的事情越是漠然——这是个中性的词。恰恰对于战争对于迫害这类情感强烈很容易涉及politically correct的话题,这种淡淡的态度反而能屏蔽干扰、透视得更深,看似轻描淡写实则touches deep。而事实上,主人公并非完全是个隔岸观火的看客——违和地套用一个人类学术语,他这是典型的参与式观察(orzzzz)。处于是与非之间、旁观与参与之间、冷静与冲动之间、理智与情感之间。以这种状态来看一段复杂历史,是最好的、看到的东西也最有趣。

  另一个让我很震撼的点是:用物品说话。片中那些最“虐”最适合煽情的情节,恰恰是用最不带感情的方式处理的——静物的呈现,房间内物品的变化,没有任何语言,因为其中的内涵早已超过了语言的边界。我知道在一些人看来这或许就是玩了些符号游戏而已,但当你看到那本写着“不规则动词”的本子,没有人再能不向符号的力量臣服。

  除了烧书以外全片仅有的两个暴力镜头(如果不算SM的话),就是Kristalnacht和纳粹当街殴打一犹太人。然而即使是这样赤裸的暴力都是以一种符号性的方式表现的——前者只用了一声玻璃碎裂声和一队举着火把穿街而过的袖章佩戴者,后者则是Hakenkreuz巨大阴影下模糊的人影(倒是重点在Jean的反应上)。这看似粗略草率,实则——在我看来——很值得玩味。

  因为——当时(历史上)人们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没有人看到暴力。甚至没有人觉得那是暴力。

  更因为——那些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力,恰恰不是血腥,而正是这样的不动声色。

  烧书的处理方式却又有不同。但即使在这个直接表现暴力的场景,那些烧书的盖世太保依然是模模糊糊的背景,重点在火、书和christopher上。这位反对作秀式文化(我很赞同!)的critical intellectual,这位作家,眼睁睁地看着王尔德、海涅、托马斯曼...被火焰吞噬。在火焰的另一段,一双同样震惊而悲哀的眼睛,两个萍水相逢的作家心照不宣地点头。在这样的荒谬面前,语言和文化有何用?所谓的文明又算什么?...最后,christopher只能不停地重复一句shame。一语双关。既是羞耻,更是痛心。

  或许,对于纳粹的这一段,最一针见血的话就是房东那句淡淡的:you get used to anything。

  习惯,使暴力和霸权成为理所当然。

  (我想到格拉斯了...)

  ~~~~

  说了这么多,都忘了提全片的主线——Christopher的感情生活了。在临近结尾处,当Christopher与他的挚友Wystan面对苍茫的大海进行着典型的英国式淡漠谈话的时候,Wystan总结性地评价说,christopher始终只是在为他自己、而不是为了某个cause或者为了拯救更多的人。这其实也是困扰christopher多时的问题。但在最后——christopher想通了,他为他的同性爱人Heinz奔走、为Heinz与各种权力体系发生冲突、为了与Heinz在一起而背起一个时代的重负,这些的出发点或许是一己之私,却在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同志平权的共同cause——同运最初就是从每一个个人的一己之私开始的。

  这倒是恰恰address到了一个至今(至少在国内同运界)还热议着的话题,简单说来就是:当一个社会里还有很多人挣扎在饥饿线上、面临各种直接威胁到生存的问题时,做同运是否是一种奢侈?

  但其实只要想想christopher and his kind,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们最初正是因为被威胁到了生存,才会去反抗去争取权益啊!同运的起源恰恰就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它不是奢侈,而是必须。

  当然,最后Heinz活了下来。他选择了妥协——他从一开始就是那个不断妥协的人。在美国,他形婚,生子。他希望以此保护自己不受歧视。我猜想,在那么动人的场合下christopher都拒绝了与Heinz一家一起settle down的邀请,很可能是因为他不认同这种妥协吧。就像他说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cause——gay liberation,又怎会甘于再在异性恋霸权下苟且偷安。

  ~~~~

  其实电影中还淡淡地涉及到了很多其他东西,比如现代性里的个人主义,比如东西德的不同,比如communism在德国和英国的不同命运以及英国的左翼思潮(到底是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地方!),比如class difference(其实这个好像讨论了很多),比如宗教观念对同志的束缚,比如形婚。但这些也不用这部电影来深入探讨,所以大部分只是address到一下。

  (写不动了,就这些吧。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评分不是很高,很有可能是因为看它的很多不是它本来的预期目标观众吧。)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七):又见柏林之爱恋

  电影这个东西,其实很随性。

  这部片子不长,一口气看完,感觉明确,喜欢。

  看过简介,了解背景,于是,怎能错过?

  没有多少跌宕起伏,在舒缓的音乐和轻巧的打字声中,娓娓道来的是一段段令人感概的往事。

  柏林街头的焚书,满街悬挂的红绸,多么眼熟;主角重复的那两句“shame”,直入心底。

  最喜欢的镜头,是Heinz妈妈下葬时的飘雪,莫名的美。

  触动到自己的场景,是主角与Jean的重逢,意外的惊喜。

  当然,最有感觉的一段,自然是Heinz告诉主角,他给儿子取名叫Christoph。

  结尾,小钟清晰的滴答声,给的相当之妙!

  唯一的遗憾,是主角长的实在有点儿磕碜。

  好在画面清晰唯美,字幕美观精准,也就不好再抱怨什么了。

  .S:想看原著!想看作者在美国的那段爱恋!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八):這不是愛情片,是傳記。

  劇荒的時候終於可以抽空看這部了。

  第一印象就是,Matt,你的口音……XDDDDDDD

  Matt的聲音本來就很好聽了……

  雖然這部戲很多人的看點可能是在激情戲上,可是對我來說,這部戲的亮點是在約半個小時之後,一直持續到結束,那種貫穿全劇的淡淡無奈和哀傷。

  除了主演真的很合我的胃口之外,編劇也是個亮點。

  這部戲雖然號稱同志片,但它仍然是屬於傳記性質的片子。

  個人很喜歡借由主角克里斯多福的視角,去觀看希特勒初期的柏林景象,還有小人物們對大環境變遷的無奈。

  主角是個英國作家,出身上流仕紳。

  (所以才會有那樣的口音嗎?小Matt君?

  那樣的腔調有種特殊的懶洋洋韻味,很好聽。

  雖然我也很愛11th博士的聲音,不過這樣的腔調我也很喜歡。)

  因為自己是個同性戀,在保守的英國並不待見,於是在朋友的介紹下,去了當時性觀念相對開放的柏林,還住進了一間雅房,和許多房客同住一間屋子。

  所以前段……嗯,很多激情場景沒錯。

  但由於德國當時負擔著一戰時的戰敗代價,經濟蕭條,希特勒趁勢結合這股不滿,鼓動工人階層而崛起。

  柏林於是開始動盪不安,連帶影響到原本想在柏林教書的克里斯多福,還有其他同住的房客

  房客一一搬走,他想幫助他們,其中甚至還幫著他的男友讓他病重的母親住進療養院,幫一位被戀人拋棄的好朋友拿掉孩子。

  世事演變不是像他這樣一個微小的作家可以阻止得了,男友的母親最後病死,妓女好朋友也搬離了這塊傷心之地。

  克里斯多福看著好友空盪盪的房間,房東則在他的身後說著:「人們來了又走,生活不就是這樣?」

  於此同時,克里斯多福看到德國情況並不樂觀,並且由於親身看到的景象讓他對希特勒產生不信任感,因此主動要求當時的男友跟他遠走他國。

  不過雖然逃了很久,男友最後還是被蓋世太保抓了回去,結束了這場為愛流放多國的逃亡的生涯。

  多年後克里斯多福再度回到柏林,跟舊時情人會面,但這時的舊情人已經結婚,並有了個孩子……

  基本上故事的大概就是這樣。

  去看過一些討論,還蠻多人認為克里斯多福最後拒絕舊情人請求他帶他們全家到美國的作法很絕情。

  可是我覺得,這是傳記,不是愛情片。

  個人覺得那段時間長期的逃亡,也讓克里斯多福到最後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夠多了吧。

  不管是哪種關係,過多的單方面付出,到最後總是會疲乏的。

  繼續來談談演員的表現,由於這部劇大部份的人都在談配角,我想來談談主角演員的表現。

  或許前半個小時會讓人覺得他有點怎麼說,不契合感?

  個人覺得也有可能是我對真人的某某場景,還有一些直接露出來的畫面,是有些不適應吧…

  但到半小時之後真的是完全改觀。

  附帶一提,個人還蠻喜歡克里斯多福生氣的追打完情人之後,又粗暴吻上去的畫面~

  Matt的確很全心投入在這個角色身上,包括口音、舉止,還有吸得很不舒服但得抽很多的草藥香煙。

  (這是種不含尼古丁的香煙,味道嘛…據MS說的,他不想再嘗試第二次。)

  而且真難得會把他拍得很帥。

  應該說…他在這部劇裡有種很特別的氣質,像個旁觀者,很多時候他並不是用動作來表達,而是靠眼神的交流還有細微的表情變動來演出。

  拍攝的角度看得出來有特別抓過,有很多鏡頭拍得相當美。

  另外就是,劇中的克里斯多福雖然出身於英國的上流社會,但他並不會像一般的英國紳士一樣,對在自己階層之下的人有任何不屑,從他把妓女當成是自己的好朋友之一就可以看得出來。Matt的演出也很到位,就算妓女朋友當眾大聲的說出些不當的字眼,引來旁人側目的時候,他也只是靜靜的坐在那裡,微笑的看著他的朋友。

  雖然在開頭的半小時,克里斯多福很荒唐的玩樂,或許讓人覺得他被染上了世俗的顏色,已不再單純,但在劇中對小人物遭遇的憐憫,一些童心的舉動,還有想為自己在意的人做些什麼事的片段,都讓我覺得Matt在這部戲中的演出,總有種純真的味道在。

  分別十幾年之後跟舊情人見面的劇情,也是在這部戲中我很喜歡的演出之一,從一開始閒話家常到有些尷尪,到當克里斯多福聽到舊情人竟然把自己的兒子命名為他的名字時,那表情的變化和動作都很讚。

  到結尾,克里斯多福從昔日的房東接過當時放在他原本房間的時鐘時,也同時接過了他當年在柏林時的回憶吧。

  其實我自己是很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定得要看外表去認定這個演員演得好還是不好。

  如果Matt的角色是給戲中其他男配來演的話,我覺得演不出那種雖帶有些世故又叛逆,但本質仍然是追求理想的純真氣質。

  由於前面半小時黃色成份很重,如果不用這種氣質去平衡的話,出來的重點效果還真會變黃色了,而不是現在這樣黃色和劇情並重的感覺。

  總的來說,喜歡看劇情+同志片的話是可以看看這部,可是最好不要當成愛情片來看,因為與其說它是愛情片,倒不如說是大環境之下小人物的無奈。

  另外,這部的背景音樂很好聽,好聽到讓我想找原曲了……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九):我只是为了一个人去德国。

  我是个视觉动物,男主角是个大叔,又能有什么强求呢,反正他演都演了,只怪大不列颠的人都爱这个演技还好的男演员(听说他是神秘博士的第十一个男主角,虽然我没有看过)。christopher,在战火的德国似乎能够独善其身,或者是因为他写的书,他的家族,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理由可以为他的一帆风顺找借口了。

  每次看这一类电影,重点总是在男主角们身上,就算男主角们身边的男人女人演得多么出神入化。casper和heinz这样的绝色美男,每次画面没有他们都会觉得不够完整。我知道他们都是感情上的骗子,他们在不同时候是怀有不同的心的,但是我还只是愿意停留在最初炽热而真诚的画面上。

  casper的经历总是发生在大多数的同志身上,那些MB付出的只有肉体,我们付出的包括身心二者,损伤的并不小。对于chris而言,casper在没有进入纳粹之前还是他怀念的casper,而在商店门前的再次碰面是对casper彻底的死心。对一个在最初付出真心的男人死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很长的时间折磨,这个连还没有经历过爱情的我来说亦是如此认为。初恋(即使不是初恋,也是爱得最初始的一次)给人的往往是锥心的痛。当chris将手中戴了若干年的镀金手链不屑的丢进垃圾桶时,这段business在两者之间正式划清了界限,清偿了所有的余孽。但在观众心里,初恋还是美好的,至少因为他轰天动地的感情付出。

  heinz(Douglas Booth)有着特别的脸,有着特别的儒雅和腼腆,可是前期的他和后来的他让人不自觉地惊呆了。不是因为他的娶妻生儿,而是他想当chris家人的初衷,就连我也难以忍受自己的男人为了自己的妻儿慌骗自己,那样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heinz的怯虐到了惹人怜爱的地步。不能忘记这个还不足20的英国小孩,但怎么能称之为小孩呢?他已经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即使他的年纪真的很小,即使真如chris妈妈所说,lovelist skin,just like a jap。

  也想去德国,因为那里充满了基情。但时代已经不同了,现在在中国也能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人,唯独没有勇气。

  我真的没有勇气示爱,就算身边那么多可爱的人,可以爱的人,又能怎样?我还是一个实质上相当胆怯的人。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十):如果只是过客

  我有看电影截图的习惯,可是这部电影是在线看的,所以也就作罢。但我依稀记得几个感动我的镜头。

  Hamilton对Christopher说“匆匆过客,永远都是匆匆过客。这是我们的宿命”,他还说“想和同阶层的人大干一场”。Wystan对Christopher说“如果你有钱,他们会对你非常友好”,他还说“他们会说任何你想听的话”。

  我愿意从以上简短的对话中断章取义出一个结论,这就是这个圈子的现状。同等社会条件的people会相互挑剔,而有所差别的又利益至上。最终这些际遇都会无果而终。

  如我所诉,Casper最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Christopher。而就在他离开的前夜,当他把狠话撂给Christopher之后,他们还是在扭打中拥吻了。对于这样一个贪慕虚荣玩弄感情的欢场老手,这样的行为足以让人感动。临了,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他留给了Christopher一条镀金手链。

  时隔多年,当Casper早已忘记众多顾主,甚至也忘记那条手链的时候,他看到Christopher依然戴着,紧抓着的手顿时松开。我愿意相信他被感动,我也愿意相信他们之间有过爱情,我更愿意相信,所谓的过客其实并不是过客。

  因为如果只是过客,我们和剧中人物都不会受到触动;因为如果只是过客,我们何以相信爱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