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10篇

2018-01-27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10篇

  《复活的军团》是一部由金铁木执导,历史 / 战争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一):一些启示

  1、秦军的标准化,可以认为是法家治理的一个侧影,统一规范。制作流程层层监督把关,层层负责。

  2、灵渠、长城、秦直道等等,这些超越时代工程或许耗尽了秦国力,让我想到了又一个大一统王朝-隋朝,大运河时至今日还在发挥作用,成王败寇的说法让隋炀帝成为一代昏君。

  3、奖励军功与重视耕战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强大的两大原因可能会导致军国的出现,但是作为统治者的实用主义观点,这确实是在战国时期出类拔萃道路更何况不这样做的国家,难道实现了民主么?既然国不富民也穷,不如国先富起来。至于奖励军功更是可以与科举相提并论制度,不要认为科举是落后象征,在其出现伊始以及相当长的时间,它是寒窗学子能够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渠道,这条渠道可能比当前穷二代逆袭要更规范也更易于实现。

  4、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独一无二的。秦人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他 们崇拜规则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或许,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发迹之 前就决定了日后的崛起,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是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这个帝王超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 了帝国的国力。无论如何,一支军队的命运是紧紧依附在它的国家之上的。在秦军最 后的日子里,帝国的秩序已经崩溃。当士兵们在前方拼杀时,他们的家已经无人来养 活,覆灭的命运不可逆转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 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二):偏执狂的秦人

  我最喜欢最后的解说词: 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他们崇拜规则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或许,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发迹之前就决定了日后的崛起,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秦朝对中国历史影响无与伦比的,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法律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语言,在物质(领土)和精神(语言文化)上统一了中国,直接导致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甚至司马迁所感叹的“轻民”,我们也继承的非常得体。

  秦人很偏执--偏执狂才能生存--秦人修的咸阳到九原的军路是笔直的,就如同他们的思维。看完以后我有一个奇怪念头,日本人和秦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偏执,尚武,极其讲究秩序,对技术迷恋。难道日本人祖先真的是秦始皇派过去寻仙丹的??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三):与子同袍

  对秦历史很好的补充材料,可能以前只停留在历史书上的“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还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balabala”,这部纪录片以秦国的兵器制造、军队、国策(耕、战)、严苛的法律,水利工程(虽然初始目的也都是为了战争)等各个方面,更直观地展现了为什么最后统一六国的是秦而不是其他国。对我这种历史盲来说,是很好的科普ꉂ ೭(˵¯̴͒ꇴ¯̴͒˵)౨”

  现代人真的是很难想象当时的秦人有怎样的智慧毅力去完成那么浩大的工程,还有那些精巧绝伦的设计比如说弩,使得匈奴人几十年不敢来犯,莫非真的有人穿越哈哈哈Ꮚ°͈ꈊ°͈Ꮚ 都江堰,两千多年了依然发挥着作用,夯实的道路两千多年仍寸草不生,还有灵渠、郑国渠、长城,举全国之力,之智慧。也是因为如此不爱惜民力,导致了秦二世而亡吧。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在耕战国策下的人民,不是在战场就是在后勤,像是战争的机器。战场上取敌首级就能升官级或免除奴隶身份,制造的兵器都要刻上工人的脉搏,以便引咎,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看完纪录片再看《阿房宫赋》,会有不一样感觉。总体四星,但声控表示,旁白声音不戳我的点,扣半星(´・_・`)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四):一些心情而已

  本是回复一个豆油的,又觉得不吐不快,于是在此加评。

  1. 本片并不是一部编年体,要看历史书,可以去图书馆,OK?片子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秦军强大的原因,阐述祖先们智慧、行为思想的构成。

  2. 历史从来都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封建专制时代,帝王意志和手腕,是国家强弱的直接原因。在那个蛮荒初开的年代,如果没有近乎冷血的国策和手腕来推动如此庞大的国家机器,统一和变革只能是空想。

  3. 金导的几部纪录片里,确实都存在夸大的叙述。又或者与其定义为夸大,不如说是附加了金导自己的许多梦想

  -------------------

  第一次看该片是04年奥运期间,一帮搞大三实习的人挤在宁波郊区一个海军酒店里。伴随着刘翔夺冠,看着复活的军团,热血之情难以言表。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喜欢翻阅探讨跟历史有关东西,只是经历现实的洗涤,当年的不知来由的激动"豪情"逐渐淡去。

  金导是我十分崇拜的导演,是在我心里真正从事电影艺术为数不多的导演之一。他的叙述惯于一线逸开而窥全貌,这样的纪实手法非常合我的胃口。从王者之师到圆明园到大明宫,无不寄托着导演自己那回溯远眺的梦,用电影的艺术特效和独特拍摄方式将这些梦境展开在我们眼前。当再次回望先祖的灵魂和精神,画卷如此优美,乐章娓娓道来感慨至深而沁人心扉,看客们又何必纠结它属于现实派或者抽象派。

  愿与电影迷和历史迷们分享心情。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五):随记几则

  1.无法从历史和考古的专业角度给出评价,从一爱看热闹外行的眼光来看很不错。光是从题材选择上就很对我胃口:复原军阵、战术、装备、后勤保障以及保障制度,秦人很有说服力的先胜而后战,这样的研究以前只见过西方的,我国这类研究比我想象中的要出色

  2.先胜而后战,这才是秦高六国一筹的地方,郑国渠间谍案就把秦韩分了个明显的高下。长平之战的结果也许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胡服骑射的赵军战斗素质不会比秦军差,我无知无畏得揣测赵孝成王和赵括就是因为后勤无法供应五十万大军的一场持久战,所以才急于求战,再双双中计的。

  3.秦帝国真是社会制度极致,史迁说秦君“轻民力”很恰当,人完全被时代所裹挟,非战即耕,就如一台可怕的精密机械上的齿轮(说齿轮而不是螺丝,因为秦律中可怕的逐级问责和连坐制度),所有的所作所为都要服从安排,无法做出任何个人的选择。恩,就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法家的人很恐怖,把人的吃饭喝水都要纳入法律秩序,所以孔子说“苛政猛于虎”,“苛政”不是低级无能和贪污腐败,而是不知疲倦的折腾世界或者叫鞭笞天下,优秀的人满怀信念得做坏事时产生的恶果更严重

  4.就业季+前几天惊奇发现我国的高税率,就多感慨一句。也许我们今天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很多以前的想法都在社会环境生活压力迷失了

  5.又想读史记了。。。。此外,对魏国人民的重装步兵很感兴趣(好吧我对冷兵器时代的一切重装部队感兴趣),貌似荀子议兵篇中就是最详细记载了,想读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六):遥想秦人,几点歪思

  这部短短六集的片子,让我重新认识了秦人,也服了他们。

  1. 现代人能想到做到的,他们也都想到做到了,差别只在于精细度而已。标准化管理流水线生产、流程制度说了算赏罚分明有序、目标一致化(goal congruence)、责任到人(accountability)等等,哪个不是现代国家和企业成功关键要素。

  2. 客观条件什么的,对于秦人来说都是浮云。没有路就修路,没有水就造渠。海拔、高山距离什么的,好像没有什么不能被克服的。只有不想干的。只要干了,就没有干不成的。除了令人咋舌的强大意志力,高超的技术水平也让人叹为观止

  3. 很多事情对于秦人来说似乎是本能认知。比如说,水利。看历史书,后世的朝代,常常是历经教训,才认识到水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治水的经验也是在和大自然无数次的搏斗中积累起来。可是秦人一来就治水,也不需要有人苦头婆心的讲事实道理。而且,一出手就治了个了不起的都江堰,历千年而不倒。

  有时候异想天开,秦人的技术和思想怎么这么先进,是不是有人穿越过去的啊....

  可是,为什么这些思想和技术就传不下去?为什么强悍的秦军历经五代国君直至秦始皇打到巅峰之后,这么不堪一击,被起义军迅速打败?除了影片中提到的原因,还有些什么可能?以下只是个人的一些歪解。

  1. 秦人从来不被视为华夏正统,更曾被视为夷人。试想“夷人”的思想/传统,怎么会被齐鲁后人、泱泱儒生学习传承,自然其影响力随着上位者的更替也就消散了。

  2.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看片的时候,时不时会感叹怎么秦人就这么勤奋刻苦,整整五代国君啊,一直就这么操练发展着,不会觉得累?再加上后来秦始皇连年的六国战争,南打土著北赶匈奴,不会想要片刻的休息?绷紧的弦,总有断的一天。起义的时候,说不定正好就是弦断之时。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七):金铁木的《复活的军团》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看完《复活的军团》的军团我就在《秦风》找这诗词。金铁木知道这诗词对这军团的意义,没有丢。尚武的军团该有这灵魂,所以丢不得。

  拍片的时候“铁木金”毕业三年,壮年之年。2001年初接手此片,本打算拍一部僵尸片进军奥斯卡,得取功名利禄无奈领导之压,广电之逼,社会之境。只得改片为纪录片,改行考古。终日深读考古入门之《鬼吹灯》。数日之后便能亲身实践。终盗墓无数,经过1年多收集整理,便成此片。

  要看此片:

  1. 你是大秦子孙,身上流有秦人的血脉。该为祖先骄傲

  2. 普及历史知识

  3. 规定旅游路线,并计划去看兵马俑。

  4. 和许多看过此片的人引起共鸣

  5. 你是冷兵器爱好者。

  6. 你是秦始皇。

  金铁木的《玄奘之行》、《大明宫》在拍摄中,关注中…

  :《复活的军团》获得第二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2004年 最佳作品奖、最佳编导奖。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八):生产力是第一要素

  早上的时候刷微博看到有人讨论古代阵战,于是顺手学习了一下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基础知识.下午把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电影)和金铁木的<复活的军团>(CCTV纪录片,记录秦代军队)看了一下.感觉<复活的军团>中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值得记一下.

  1.兵器材质

  从兵马俑可以看出,秦军的兵器是标准化生产的.箭头和箭头,弩机关和弩机关间差距极小,可以方便更换.当时的秦军兵器工业已经不是小作坊了,而有了标准化大生产的雏形,而且可能已经使用机械.比如戈头的打磨痕迹没有交叉纹,说明不是手工打磨,极有可能是砂轮.当时铁器还不成熟,无法做到全国按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要做到大生产,只能使用青铜.况且秦的青铜是十分先进的,可以造出90cm的剑,领先于战国.

  2.极端的计划经济

  秦律法规定了关中平原的每亩地的农业标准.就是说我的地上种小麦每亩地用多少种子是必须依照法律的.秦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了几代人的经验.

  3.举国动员能力

  司马迁说秦兵百万,人口五百万.军队比例20%.这个数字十分不科学.一些非常军事化的国家如普鲁士军队比例不过3%,南北战争时美国不过5%.中国古代每个军人需要3个后勤人员.所以如果20%除四5%也是极高的比例,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上面说的极端计划经济,汉中关中巴蜀三大粮仓.

  4.军衔系统

  "秦国军队左手提着敌人人头,右腋夹着俘虏,赤膊上阵,不顾生死,虎狼之兵""秦兵每逢战事兴奋异常"

  当时当兵是贫寒人家升官的唯一出路,而且赏罚分明.秦军战斗力十足.每次上阵前,秦兵都要喝酒.所以兵马俑中士兵多是啤酒肚..orz..

  5.运输系统

  巴蜀粮草给岭南了,关中粮草给咸阳了,所以北方部队的粮草由山东出.每192石从山东出发的粮草扣除折耗只有一石能运抵河套.所以修了秦驰道.秦驰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骑兵从咸阳/陕西西安到九原/内蒙包头只需三天.而且秦代发明了双辕车,一只牲畜就可以驾车.提高了效率.秦代系马时勒马的胸肌或者肩腋,两匹马可运1.5吨货物,当时西方勒马的脖子,马跑快了会窒息,两匹马只能运0.5吨货物.

  感想:

  再一次感受到了生产力的力量.秦的人口,粮食产量是其它国家好几倍.这些是冷兵器时代的国力决定因素.而且秦的农业和工业都极为发达,这些是虎狼之师的基础.或者说,正是商鞅和李冰奠定了秦帝国霸业的基础,而白起和王翦更多的像是锦上添花.

  战争更多时候拼的是国力.比如曹魏和蜀汉.再如满清吞并新疆和西藏的时候,藏人和准格尔蒙古人都以百万计,而清的人口以亿计.所以大清屯兵青海,粮草齐全,符都准备了了一万五千张,满蒙汉部队步步为营向拉萨进发的时候真的没有任何胜负悬念..

  以前看<叫魂>的时候感觉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大清的财政和律法.民间到底能不能装神弄鬼?道士是什么社会地位?死刑犯需要皇帝亲批?怎样平抑粮价?感觉外国史学家对这些更感兴趣一点,而中国史学家偏爱政治和军事.

  感觉太多的时候历史的重心不是皇帝和大将的恩怨,后妃和外戚的纠缠.而是经济基础.比如土豆和玉米的引进使得中国人口翻了两番,并且农民起义更少了.这件事其实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了,只是潜在下面,没有乾隆帝文治武功明显罢了.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九):曾经的荣光

  嚷嚷:要历史地看问题。

  那么,就历史地看秦始皇吧!

  十五年的大秦帝国,二千年的统一大同。

  英女王伊丽莎白直言不讳的说:西方之所以长久以来对中国心存疑虑,就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这应该是相当坦诚的话。毕竟最直观的看法,就是中国一直很大。

  两千年间的封建统治者无一不是以统一中国,维护一统为终极目标。

  缔造者正是那个“暴君”。

  大周朝不是就已经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了么?错,是形统意独。各诸候国坐大的时候,周天子还得看其眼色。真正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秦帝国是首例。

  暴君推行的天下大同,对我们的文明产生了怎么的影响?比如:书同文。

  《礼记·中庸》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那实际是指周王朝大一统时的情形。战国时代就不同了,那时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叙》。秦统一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再次推行规范通用的文字、语言,便于信息的准确和迅速传播,是发达文化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能想像完全听不懂另一个中国人说的话么?如果没有普通话?

  什么叫泽披四海,恩威天下?

  诉说和聆听,不论你在哪个箕角旮旯!——-这就是。

  为什么要以领事级别在那多外国建立孔子学院?

  听说最近联合国曾有把繁体字取消,只留简体字的提议。当然和以往一样,不了了之,但是软影响可见一斑。尽管繁体字比简体字美太多。

  嚷嚷,要世界的看问题。

  好吧,那就世界的看秦始皇吧。

  苛政、暴政、劳民、苦民。

  只有他一个么?

  众王之王,众神之宠的拉美西斯二世,被称为拉美西斯大帝,在位67年,是埃及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法老,是埃及史上最强大的王朝第19王朝最强大的君主。据说现在埃及境内许多最著名的建筑物都是他在位时建造的,其数量和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法老。他一生都热衷于在庞大的神庙、神像、石碑、方尖碑上刻下他巨大的名字和称谓,痕迹之深以至于后世法老都无法抹去。

  他也是战争狂热分子。当时上、下埃及周边和隔海的国家,几乎全打遍了。最著名的卡叠石之役,亲征的法老,他的头颅差点成了赫梯王餐桌上的酒器。虽然埃及和赫梯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平手而已。

  当然,拉美西斯二世并不仅仅是一个只在各地东征西讨,并喜好把自己的名字写满努比亚的怪老头子。他统治的时期是埃及最强盛财富最多的时代,他鼓励科学和文学的发展,在他的统治时期,允许广泛的言论自由,学者和技师们发明了记时工具———“水钟”。跟赫梯人打了16年后,两国缔结了和约,即著名的‘银板文书’,银板上刻着:“从此互相信任,永不交战;而且,一国若受其它国家欺凌,另一国应该出兵支援……”这是世界上留传至今的最早的一份和平条约。

  他的奢靡,只能讲,如果放到中国的隋末,早八百年就引起全国性暴动了。

  公元后的,比如法兰西永恒的骄傲,太阳王路易十四。他的名言是:“朕即国家。”所以他从未设过首相一职,取消了巴黎高等法院,三级会议等机构,以撤除其对君权的牵制。他还向各省派出监督官,加强对地方的监控。路易十四的统治使得法国君主专制统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能干,能玩,能享受,还能打,他频频发动对外战争,以争取更大的光荣。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空前强大,力敌欧洲各路强国,以至于各国不分新教旧教,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法国,能让欧洲的宗教之争靠边站,路易十四算是头一份。

  这位皇帝,不但武功颇盛,而且文治也很出色。他慷慨赞助文化艺术与科学研究。在这一时期,法国文化蓬勃发展,古典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莫里哀,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凡尔赛宫。

  好大喜功,四处征战,最终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法国的霸权也盛极而衰。

  作为雄霸一方的统治者,每一位君主的性格都基本如此。没有这样的,绝大部分是因为没有这个资本,没有这个条件,思而不至,想而不达。放眼古今中外,这几乎是一切君主的通病,或者说,叫“职业习惯”。

  论起对中国统一产生的作用,对世界进程产生的影响,不论哪个国家哪个版本的百科书上,能进前十的皇帝,都只有秦始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秦国能一统天下。

  因为有两件事,只有他们一直在做:筑路和修水利。

  商鞅为秦国制定的国策:耕、战。即使他被车裂,这项国策也被坚定的执行。秦国历代国君,不论庸贤,光是对统一六国这一个终极目标的执着,就使他们最终横扫天下有了个最初的基础。

  筑路——秦直道。秦驰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在中国北方修筑的与长城相辅助的国家级“高速道路”,其宽度一般在15米至30米,有些地方宽达50余米,基本保持南北走向,由秦都咸阳北的秦林光宫直达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西南),长达700多公里——陕西省旬邑县博物馆志

  驰道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在秦故地与六国境内的旧道基础上兴修的道路网,著名的驰道有9条。从《汉书·贾山传》中得知,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摘自网文

  应该说,秦直道这条世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和四通八达的秦驰道组成了秦王朝全国陆路交通网主干线。看近年的考古调查,因为当初秦直道夯土扎实,有的地方甚至至今不长草木。

  基本上,秦军打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最重要的军政大道秦直道,是大将蒙恬亲历亲为的。用军队来修路,两千年老祖宗就这样做。现在的青藏、川藏、建设兵团、农垦,也这样,不是吗?

  插一句:中国的军队,历来就不专业。现在好像正在进行专业细化。嘻嘻。

  必须说明:秦国的公路网,是全国免费的。没有车匪路霸。

  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通陵水利。秦渠。

  都江堰,真正的凿山分水,一坝穿二江,既可免除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小时候去青城山,在宝瓶口看‘离堆锁峡’,彻底服了老祖宗。

  郑国渠,巧妙连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关中平原从此沃野千里。关于郑国此人的故事,倒是可以从侧面证实秦王眼界高远,深谙权衡利弊,心胸还是蛮大滴咧。

  灵渠,是完全为打仗修的。平定百越时,为解决兵员和军用物资的运输困难, 辟山开路,将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连通,建成灵渠。运输、农田灌溉、防洪,一举三得。

  还有通陵水利、秦渠等等,这些伟大的水利工程沟成了秦王朝的血管命脉。

  坦白讲,不知道现代修的这些水利工程,能不能用上两千年。都江堰可是现在还在用的哦!

  兴修水利是为了耕,筑路是为了战。农业是第一生产力。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里有个著名论点: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延续。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

  经济,经济是政治的轮子。所以,金钱是枪的火药。

  最富有的生机勃勃的秦国踏平暮色沉沉、垂垂老矣的六国是历史必然。无可争议,无可辩驳,无可逆转。

  ————————————————————————————————————————————————

  标准化

  秦始皇是个效率至上的人。或者说,秦人崇尚效率。

  湘西里耶秦简,详细记录了秦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律法科学。秦国法制之建全、法规之完善、文书之严密,刑罚之严苛,空前绝后。

  大到国家宗法,小到婚丧嫁娶,律法规定得细到几分几刻。

  兵马俑博物馆展出的兵车装备,包括剑戟铍钩、孥机车轴,乃至上万枚铜镞,精度质量一无二致,战场上损坏可以快速更换、互换。这些流水线产品对提高战争机器的机动能力、打击效率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现场再生能力不论在冷、热兵器时代都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健之一。

  律法标准化,军队装备标准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也是标准化,这些都是提高效率有效手段。

  高效政府高压统治,国家机器力量膨胀,需要更广阔的国土更众多的臣民,对外征战是转化内部矛盾,消耗内部压力的好方法。世界都是这样重复的,不过是重复历史罢了。

  ————————————————————————————————————————————————

  我们的文化基点,从来都是强弱循环。

  常说:中国积弱百年。错,积弱数百年。

  云:五百年待有圣人出。从哪里算起,自己论断。

  汉武帝即位之初颁布的求贤诏,开篇就是: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之不交故也。今贤人已与我共平定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如此活泼,没有框架,,,自信。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这是贞观之治的景象。向往啊。至少唐太宗时,还没有砍手党。

  痛恨程朱。痛恨理学。这是精神阉割,文化扭曲。

  因为需要,所以制造。

  秦始皇除了征战杀人、盖房子享乐、焚书坑儒、幻想长生不老,别的带过。汉武帝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到处求神封禅、困在温柔乡的色老头。不怪别人,史笔就是这样写的。史记~秦本纪,孝武本纪,司马迁就是这样写的。后来的史家,无不仰望司马氏项背。凡被盖棺定论者,无可反覆,古今亦然。

  司马世家史笔,不会因为他被施以宫刑,就故意歪曲秦皇汉武这样有武功的皇帝。那样的话,太小看司马老头的风骨,只能证明自己的浅陋。

  人是社会的,司马迁也一样。

  他是公正的,站在他的史家立场上,他的社会环境上,他的历史定位上。

  对于皇帝,司马迁是弱者。

  对于刀笔吏,有武功者是弱者。

  我们要自强,要忍耐,要等待。

  什么时候有胆子正视过去,什么时候沾盛世的边。骄傲辉煌,反思错误,自信的民族才会这样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

  但是,又何必妄自菲薄?

  我们的文明不会因为没有石头留下来而被湮没。

  一些人尊大,一些人自小,咋这多人走两极呢?

  中国是黄土文明。土木不但是心血情结,更是物竞天择。

  土、木做为工具机械不发达的时代,最容易得到的材料被广泛应用是天经地义的。更何况农耕文明延续了两千年,土地粮食是财富的典型代表。崇拜土地就是崇拜衣食父母。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土形居中。中国这个名字,除了有四夷臣服,居中统制的意思外,也暗合五行以土为尊的含义。黄色不是土最常见的颜色么?丝丝入扣,百转千徊,万宗归一,软传承是个网,伊在网中央。

  ————————————————————————————————————————————————

  不朽

  怎样才能不朽?

  时间是最温柔的职业杀手。

  阿房宫,三百里。现在只能找得到前殿的夯土基址。长城如果不是历代中原国君用来抵御北方游牧,常年修葺,早坍塌怠尽。

  标准化留下来了,统一留下来了,骂名留下来了。

  看得见的实在消失了,摸不着的虚无留下来。

  为了衬得上前所未有的广大的国土,秦始皇迫切修建的,其实是大秦的新国都,准备将整个咸阳搬次家。这是近年新的考古结论。阿房,不过是秦人对大房子的简单称谓。天子明堂还没有正式取名字,始皇就驾崩了。这个张冠李戴的叫法,叫了两千年。阿房宫也成了搜括民脂民膏,劳民伤财的好证据。

  新结论被漠视,也是需要。

  还有巡视天下,后人只热衷宣扬求长生求不老,对劳心劳力现场办公视而不见。

  反正秦始皇就是个罪恶头子。多乎哉?不多矣。

  拥有者都想长生。拥有得越多,越不愿放弃。现在,哪个普通人不渴望不老?我也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即使什么都没有。

  如果真以为自己不死,还修那个大坟干什么?还称什么始皇帝?叫永帝好了!

  清醒的是秦始皇,糊涂的或是装糊涂或是想方设法让人糊涂的是我们自己。

  一切为了不朽。他比我们清醒。

  ————————————————————————————————————————————————

  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

  孟子读到这里,也疑惑不解,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天道义举,应该要阵前倒戈才是,怎么会血流成河呢?所以他选择不信,选择认为尚书有误。

  迷信,孟圣人亦然。

  相传是孔子编定的尚书。看来,孔子既崇文又尚武。他比孟子唯物。

  ————————————————————————————————————————————————

  我们只能惊叹于看到的点滴之美,也只能感慨于历史碎片的绝大部分都逃不过失落的命运。这无穷小的一部分仅仅是无限远的过去的冰山一角。

  可是我们还是有权,公共考古的知情权。

  毕竟考古还是国家投入,是我们交的税款的一部分。我们理应知道考古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这一切有什么价值?

  可笑考古学究们一边关在象牙塔里痛诉国民无知任国宝流失,一边高高在上、放不下架子写深入浅出的科普图书寓教于乐。

  知识分子的尚且如此局限,就没资格怪老百姓浅薄。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十):一将功成万骨枯

  从看到6集的标题开始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部底蕴宏大的片子 不知道用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形容是否妥当 这部片子从兵马俑的发掘工作入手 通过进一步的陶俑发掘和周边发掘 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大秦帝国这辆两千多年千的战车是如何工作的。始皇帝野心勃勃 高瞻远瞩 可以想象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位伟大的千古一帝 站在几位秦王的肩膀上 他从政治 法律 经济 交通 军功制度各方面出发 可以说他把整个帝国变成了他手中的一把尖刀 这把刀由西向东 刀锋直指中原大地乃至任何敢于向他反抗的敌人。看过这部片子我并没有对大秦帝国的军队有多么深重感慨或之自豪的情感 冰冷的陶俑和出土的各类文物史料深刻的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 秦帝国15年而终 实在非战之罪 不免唏嘘 始皇帝千古一帝名副其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