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爱控制我2读后感精选10篇
《不要用爱控制我2》是一本由[美] 帕萃丝·埃文斯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要用爱控制我2》读后感(一):《骂我还说你爱我》
《骂我还说你爱我》
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好,“骂我还说你爱我”这是我们生活中太寻常的现象,在我们的家庭中,有谁没骂过自己最爱的人呢?骂也被说成是爱,但是这是事情的真相吗?我们喜欢被自己爱的人,或者爱自己的人骂吗?但我们被骂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爱吗?
开始我还以为这本书讲的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并经骂孩子和爱孩子是并存在父母的身上的最平常的两种情感。可惜看了内容才知道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夫妻之间的语言暴力,更多的是丈夫对妻子的辱骂。不过在中国这种情况远远没有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暴力要普遍。
其实无论是谁,被骂的时候都感觉不到爱,面对语言暴力,想到的只有反抗,这是很自然的心理保护,不过只是很多时候,面对自己最亲密的家人的时候,面对力量比你更强大的对方,你只能选择忍受,这种忍受往往是为了不受到更多更严重的伤害。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不到丝毫的爱。
当然作者是一个西方式的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在书中分析得十分透彻。从语言虐待的类型入手,开始分析,让你看看都什么是语言虐待,这一看才发现,语言虐待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家庭中简直太普遍了,甚至可以说,只要你心里对对方存在不满,你的语言就肯定会带出一些语言暴力来,甚至你的语言很正常,但是你的态度你的表情,都会表达出你的心。那么这种语言暴力或者叫语言虐待的根源是什么呢?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这需要从施虐者和受虐者两个方面入手,不过对于孩子来说,那就只能听凭命运了。
书中介绍的例子很多都来自作者的心理咨询,所以一般都是很极端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常见,但是却对我们看待语言暴力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不要用爱控制我2》读后感(二):自查笔记。
无需多言,读完这本书的十之八九都是感情出现问题的,我也不例外。做笔记,认真改进。
===========
1.她似乎认为,我言辞对她造成的痛苦几乎是我这个言语施暴者全责(待确认,异地伤不起,沟通时间不是太少,就是不同步)。我觉察此意时,虽自知我不少毛病,也为施加给她的痛苦十分心疼且抱歉,但自诩基本上身心健康人品及格,因而问题全说一方错,确实不太敢苟同。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这本书也是这个意思。但这本书同时说,这种不健康关系里,受虐者定然没有足够的自尊心摆脱或喊停,这便是个悖论,按这本书的逻辑,受虐者一样有问题,作者对此视而不见。且作者否定的同行的看法,我认为可以再商榷一番。
她有自尊心,各种拒绝,做出种种努力,就和当年瞬间答应我的表白一般让我万分欣赏。不过,她陈情时无心的几句话还挺伤人的,以至我虽知她的种种努力和爱意,可还是感到心碎,至今没缓过来,可能已影响到感情了,读完书后越发察觉这一点,晚上一定要记得沟通。沟通时间长期稀缺的异地真心伤不起。
但有别于鸡汤式的“各打二十大板”,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很有启发。
2.她第一时间读完全套书,拼命沟通后,推荐我读这一本和第三本,我全力理解她的痛苦,马上去读,同样拼命沟通改正,目前效果喜人,受益颇多。但倾听与努力的同时,说我是施暴者我本来还是……反正一看这书封面的话就心塞……读完后,却不得不承认,我确实在和她的沟通中出现了言语暴力。并且令我震惊的是,我发现她也对我施加了言语暴力。她感受的言语暴力的痛苦,我也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了。但我们点不同。且我读完此书后认为,其实每个人都对身边的人(父母、孩子)施暴过,也都被这些人施暴过。我们一直以为是正常的,未曾真正意识到这是言语暴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
我也有足够的自尊,虽然和她去读书然后学霸理论式的呈现不同,但我也通过我的方式,比如哭比如立刻想离开施暴现场(提出想挂电话,她对此认为我在威胁,这个真不是,晚上要沟通)比如明确告知我不接受分手吧(反正书里说的方法原来我们这种自尊心强的人都有意无意的会自发去做),都抵制了。
而且两人都在思考和努力。这里再次感慨,我们两个都爱读书,这一点挺好,挺般配的。
3.但对照此书,反而更肯定我(及她)绝非书中所指的施暴者,我们属于因经验、能力和意识欠缺而会无意识做出施暴行为的正常人。
书中说的真施暴者的种种严重程度,我都远远不至于。而且真施暴者的童年创伤也没有。最重要的是,各种改马上改各种沟通各种理解。当然,书里说的改善关系要靠双方尤其是施暴者,以及对方改不改一个月内能确定,真能改的一周内就改进明显是对的。
也因为我与真施暴者的区别,我平日生活中对她的种种好,如书中说的,对她倾诉的爱语,生活上的温情照顾片段,礼物与惊喜,是真正的爱情的表现,健康的,真挚的,希望她不要因为此书将这些行为套在“施暴心机婊”模板里。(今晚记得沟通)
4.我可能没有我自己想的那样,在遇见她之前那么独立、充实、自给自足,不需要爱情和婚姻。她我不敢确定,但我也倾向于她和我一样。也想和她沟通,听她的想法。
其实虽然和她在一起有种种磨合甚至摩擦,但我还是很快乐的,遇见一个能这么喜爱的人,我特别感恩,也特别想珍惜,并且我一直确信在这段关系中,两人都不完美但都很可贵,进步肉眼可见。所以我每每想起她说的几句话,便很受打击且伤心,原来我以前一直反驳她的“看一个人要看行动,言语不重要”是错的。行动虽好,言语不当,杀伤力也是很致命。她对了。
这本书把语言放在同行动一样的高度是罕见的,纠正了错误的观点,很棒。我们其实生活在语言构造的世界里。
也觉得挺不公平的,我们对彼此的种种用心,几次语言不慎就能扣分——而且承诺到变卦的时间很短,让我觉得她对我热度不持久,可能她也有同感,这会动摇信任的——但她崇拜的那个偶像明星永远不用做这些事,也当然永远不会有这些扣分项,她却把寄托放在明星那里,因为她觉得身边找不到这样的人。理想主义者的高标准和我确实有价值观上的不同。
我可能比起精神鼓励更看重经得起日常琐碎的陪伴,照我看来,身边的人其实对我们做的,比任何偶像做的,都要多。
我终于知道为何我从前对她的追星情结排斥了,我不排斥偶像本身,我排斥这个行为的价值偏向——我以为我掩饰得很好,实际上她已经受到了伤害——我更认可的思维是,把精神寄托和人生追求主要放在身边活生生的,对你好的,尽管有种种缺陷和失误的,人身上。我也有崇拜的偶像,比如诸葛亮,但我很明确一百个诸葛亮比不上一个我身边的对我好的平凡的爱人,无论各方面,对我而言就是如此。我可能觉得我这种爱意分配更稳妥些。
人总是三观一致更合得来,我和她这方面的价值观太不一致了,就容易有摩擦,但我又能力欠缺,搞得我自己又心塞,她也受到了语言暴力,到头来我更吃亏。以后要用书里的方式,开诚布公沟通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要化为暴戾。
5.有很多地方确实她做得很好,很棒,我不行,再不犯了。比如拒绝就出现的问题沟通(和2表现方式一样,不过是一件事的两面),比如否认有虐待行为,比如否定她的观点、计划、成就等。也不要突兀转移话题,因为这就是拒绝沟通。当出现感情不顺时,不要觉得正常,忽视或否定。这本书这方面挺好的,对我而言简直醍醐灌顶。
6、书中说受虐者几乎从未感受到正常的伴侣关系或交流模式,我和她或许都是?(同4)所以两人前后都经历过施虐者的种种痛苦感受,我的反应是不停闹分手,后来不闹了,但她后来又开始各种痛苦,各种找问题。
书中说"亲密爱情表现为相处时的快乐、兴奋、缠绵而又浪漫",我和旧爱全都有,和她,最后两点几乎全没有,包括性的问题,会不会她对我真的并不是爱情?她觉得我老提爱她又让她受伤,是道德绑架,是一种施暴,我却认为和她在一起的甜蜜欠缺,是她不够爱我的表现。我对此的种种努力,屡屡事与愿违,伤她又自伤,现在我已经有点小心翼翼,束手束脚了。有这些矛盾,是否不是上面那一堆原因,只是真因为……并不是双方产生了爱情?她身边找不到“对的人”,明星毕竟也不能和她互动,真正的知己的缺乏是否会让她对我产生友谊同爱情的误解?爱情真能无关情欲吗?我两年内确实答应不提了,但这个心结还在,我不知道该不该再提(虽然这次毫无催促之意,只想确定她是否爱我),但我又怕她又觉得受到一万点伤害,又影响感情。
毕竟她能对我做到的程度不过是么么哒,她在网上本就是各种发亲亲表情,她对她妈也能么。我曾因为求婚一事爱上她,觉得她很爱我,可她前几天的说法又让我觉得她的求婚根本就是小女孩因为经验稀缺产生的误会,这一点真的要搞清楚,必须沟通。也因为她的有些言行,我觉得我对她也有点闺蜜化了,现在对她欲求狂退,接吻都有点不愿意了,唉。
心痛。我想,如果最后真的是,她并不爱我,我会恨她一阵子的吧,但不会恨很久,就会恨一阵子。
7、很关心对方的想法会问清楚自己理解得对不对,现在我这方面做得挺好的,真是进步显著。这本书说得对。
关注现在,少纠结过去和未来,这个是对的,但是我们,尤其是我好像做不太到,是否不该再纠缠过往试图理清楚病根,直接把握当下就好了呢?听她的意思吧。
8、语言暴力的分类。如前文所说,我认为我们都曾对彼此施加语言暴力。
压抑型——我们都有。
对抗型——她有。
掩盖型——没有。
阻碍和转移型——我和她都有,主要是我。
指责和责备型——没有。
评判和批评型——都有。
轻视型——我有。
暗中破坏型——没有。
威胁、辱骂、健忘、命令、否认——都没有。
我发现我和她的暴力是互相的,一方会学习另一方的模式,比如压抑型暴力最开始她对我施加的很严重,一言不合突然就消失十几个小时,后来我也学会了。
肉体暴力肯定更没有。
书中说真爱的标志是友善度,这一点我们做得都不错,这里看又觉得我们确实是相爱的,我也是糊涂了,我需要她,需要沟通,再次强调异地伤不起。想起送巧克力的时候,又觉得她爱我了。
她觉得我会怀疑她的爱是我安全感不够,可我觉得这是一方面,她的做法也有责任。
我反正感觉每次出了问题她都觉得基本上我的责任,比如我告诉了她一个月我什么时候去和她结婚,她都记不住,我因此分手,她说分手原因是我“太自私”,她到现在都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多么不妥和对我造成多大伤害,她觉得是我不去给机会听她解释(这个我也有错),她本身的做法没错(真是不同意),她就是记不住时间嘛,忙呀。包括这次的危机,她分析了一大堆我的问题,自己提了自己一个不对,有几句话十分令我寒心,我认真看了分析后给她回馈,各种对不起各种肯定她,就因为中间跑了一阵题,她给我的回复全是说我跑题,没有一个字肯定,我确实觉得委屈。即使这些天我能在行动上感受到她对我的肯定,可她没有及时用言语直接告诉我这些柔情蜜意,所以我还是委屈。就如我问她的,希望她正面回答的问题,往往问十次她都不会直接回答,或者说她以为她直接回答了,其实不够明确,我这边就很受伤。比如我还要再去问一次,如果我们能扯证,她求婚的时候会去扯证么。说实话,我觉得她还是又不会正面回答,可能是忘了。
她确实骨子里是个内向的人。而且我也自信和我在一起,她会有所进步,她已经有所进步了。所以她说我对她的影响是向下的,她为了自保会与我分开时,我好心碎。不过一个月之内,她的说辞变得好快呀。这种迅速的失约,在我们确定关系之前就伤害过我,奈何我真的很喜欢她,所以一直没有断,后来在一起了。
书中说,出现问题后,受虐者意识到了并给施虐者指出来,如果施虐者强烈要求努力改正,道歉,真正倾听,就可以开始建立美好关系了,这方面我们都很棒。
她的功劳,辛苦了。谢谢她一直以来对我的付出与包容。唉,有点泪目。
9、156页书中列了一堆问题供读者自查感情状态,我自查了一番,20个问题中有6个给出的答案不妙,也就是我们的感情状态是70分,勉强到良。我觉得比较公允。不知道她打分会是多少分。
我这6个问题其实分3类。
一是在一起开心的时候太少了,这个需要一起找乐子,和共处时间,以后在一起的时候要欢乐一点,不要总是苦大仇深的,我都有点扛不住了,写文都写出要BE的感觉了。我想要开心开心在一起。
二是过去的言语暴力的阴影,按照现在的走势,时间长了不是问题。
三是过去她的前后矛盾让我觉得她不够诚实(我自己也有这问题),信任危机,这个要沟通,要时间考验,我已决心坦白,而且我这辈子最不堪的事其实就这么一件,她已经知道了,我应该没问题。
============
1、爱情要允许试错,恋爱要趁早,真心话。
2、异地要慎重。
3、反对闪婚。
《不要用爱控制我2》读后感(三):一本分析自我的书
读这两本几乎是片段性的。因为无论是哪一本,其精髓都指向同一个主题——隐藏着控制欲的、居高临下的关心,一种看似融洽实质上极其不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里通常只有两人存在,一个对外发泄,一个向内承受,但结果却始终以一种令发泄者“茁壮成长”,却令承受者不断萎靡、枯萎的过程存在着,直到某一天土崩瓦解。
这个系列的心理学著作让我想到了那么一篇曾经流行的文章,《认清你的有毒朋友》。虽然埃文斯所分析的案例多为婚姻中的伴侣,并且总是男人施虐女人受虐的案例,但事实上这样的案例绝对不仅仅发生在夫妇身上,一段友谊,甚至是亲子关系里,也总活生生存在着。他们是如何存在的呢?透过作者的阐述我们便不难在生活中找到例子。
如果与一个人在一起,是朋友,或是伴侣,也许他们很优秀,也许他们到哪儿都不忘与你相伴,然而在交往的过程中你却总是感到不适,也许是处事方式的不同,也许你们所做的事情总是他(她)擅长而非你在行的事情,总之你的耳边总是会传来他们“用心良苦”的言传身教,以一种命令的、批评的、或者略带嘲讽的口吻来打击你苦心经营的良好自我感觉,告诉你怎么怎么做就对了;如果他们时刻提醒你这是对你用心的表现,并要求你因此而感到荣幸;如果他们有意无意地取笑你的短处,过后却不是选择性遗忘便是轻描淡写地说道,“我是开玩笑的,是你太敏感当真了”~~那么是否你会耐心聆听接受,并因此感恩戴德,从而倍加拥护他们,将他们视作可以共度一生的诤友呢?
也许你一开始的确是这么想的,你的理性告诉你要与人为善,照顾朋友的感受,并且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能够对你说真话的人并不多。于是你这样劝慰自己懂得接受,抱有一颗感激之心,并且每日三省吾身,要努力改正自己身上这样那样的缺点。
只可惜,你渐渐地还是失败了。你渐渐发现,虽然你始终卖力地改正他们所说的一个又一个缺点,却仍然不断遭到指责。他们始终无视你的进步,只要表面上看到你做事不合时宜的地方,今天是奇怪的仪表,明天是不合礼仪的待人接物习惯,总之你就是个错误,而他们的存在就像是要不断纠正这些你不断产生的失误。于是与他们共处的你精神绷得紧紧的,时刻被审视着,准备接受他们“善意”的劝谏,这样才可以努力地变成他们眼中完美的人。
在他们眼里你被剖析着,哪怕说错了,对方自我感觉良好的神情总是让你不忍破坏,你告诉自己,即使对方是错的,也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和自尊心;他们总是曲解你话语中的真实含义,当你辩解的时候,他们便指责你的自我中心个人主义,埋怨你对他们的不宽容~~~本想通情达理却总是弄巧成拙,最后变得怀疑自我的感觉是否出了错,只得保持沉默以来换取这段关系的和平。因为你,是多么讨厌争执和矛盾啊,并且那么一来,岂不显得你对关心你的人缺乏应有的感激之心?
只是在你企图太平的时候,是否忽略了这么一点,一直都是他们要求你,指点你,你带着好脾气接受、宽容、理解,试着照顾他们的心理与自尊,那他们自己呢?是否也遗忘了对你本该有的尊重与理解?他们说得对错暂且撇在一边不管,但没有谁可以随意指责谁,因为谁都不可能真正了解别人的人生,完全站在他人的角度审视一件事。又何况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是否本身就是一种霸道与狭隘的表现?
如果是,那么恭喜你,已经陷入了一段关系的控制局面中。之所以“恭喜”,是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你不够宽容、过于敏感的问题,而源于你太过信任对方,即使对方在他人眼里带着耀眼的光环,在你与他(她)的这段关系里,他(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控制者。
你不必怀疑自我,不必自责,也不必因交流无果而耿耿于怀~~你只需要翻开埃文斯的这几本小册子,审视一下你处于控制关系的前因后果,试图挖掘问题的根本所在。你也并非一定要尝试修补你与控制者的关系,你需要坚定自我,摆脱控制,才足以拥有一个崭新的开始。
读后看来,其实关系里的受虐者与施虐者的起源根本都是由于对于自身的不自信。或许曾经都经历了些什么,造成了童年阴影。只是施虐者的方式选择了对外发泄,通过对他人的压制与掌控而找回自己的自信;而受虐者则因为曾经受伤所以懂得,所以慈悲,他们企图用自己的宽容与理解来换取与他人,与世界和平共处的机会,却殊不知更多时候这种温柔早已沦落为懦弱。
这种关系的存在是隐匿的,甚至从外表看来施虐者根本不像是做出控制行为的人,他们或许优秀,善于来事儿,很难让人想象到是如此专制和霸道,他们只有对亲密的对象才是如此,又极度善于伪装,这恰恰也是控制关系存在的温床之一。而埃文斯笔下对它的剖析则犀利而游刃有余,有时候人与人相处中始终调和不了,令人无从知晓根源的心得体会,不难在其中找到共鸣。、
如果你也是抱有如此体会的读者之一,拿起书本吧,试着认真透过字里行间回味自我,诚实地面对生活,并在此之后,做出真正的改变。
《不要用爱控制我2》读后感(四):20/100骂我,还说你爱我?
摘录:
在公共场合,当一位女士和一位男士相处时,男人多半表现的像一个绅士。而私底下,他却可能是另一副模样,焦躁、易怒、冷淡、不可一世、冷嘲热讽、沉默压抑、支配欲强、索求无由都是通畅的表现。对于女人的抗议他们总是找借口,指责对方无事生非,或者找出很多其他理由予以反驳。通常情况下受到恶语伤害的女性是没有目击者的,所以别人无法理解她们当时的经历,相反,朋友和家人还可能认为施虐者是一个不错的人呢,当然这个家伙自己也经常这么认为。
个人权利的核心是平等,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来自于每个人对自我清醒的认知。他们了解自己真实的能力,知道自己确切的愿望,自信且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平等地与爱人相处。这样形成的夫妻关系是轻松自由的,在这里,没有谁要求控制谁,更没有谁渴望被另一个人控制,他们对待生活主动,从容,对待别人理解,包容,其人际关系模式是相同的。
言语虐待者需要支配权来控制伴侣,所以他难以接受双方平等的事实,尽管他会一直宣称“我们是平等的”。
爱人们有很多方式表达对彼此的爱意,方式之一就是分享。但在虐待型的伴侣关系中,这种方式几乎无法使用。当受虐者有什么高兴的事时,她以为同样能给对方带来快乐,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施虐者会表现得非常愤怒。践踏伴侣的愉悦价值,这本就是言语虐待者惯有的虐待行为。
受虐者开始怀疑,是否每个家庭都像自己一样,要经历那些令人痛苦的事情。当然,在这个阶段,她们对健康、正常的家庭生活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她们还没有认识到,在健康的夫妻关系中,没有人会吼叫对方,也不会贬低或伤害对方。如果一个人老去伤害另一个人的尊严,这不是正常的现象——即使真的伤害了对方,他也会尽自己所能进行补救,对于受虐者来说,认识这些现象还需要一些时间。
我建议在寻求改善的开始,就要坦白地告诉伴侣,你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迁就他的行为。如果觉得说不出口,就写信告诉他。你要告诉他,你希望和他建立真正融洽的伴侣关系,希望你们在相互交流方面能有所改进。你曾经是如何努力地向他说明他的某些 行为给你带来了烦恼,但是你感觉不到自己的努力有任何进展。你一定要让他知道,在这段关系中,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你还拥有什么——你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这个空间是与生俱有的,不允许任何人侵犯,他一旦有所侵犯,你一定会立即阻止,要求合作。
请记住一点:如果一个人向你的窗子扔石头,你应该告诉他不要再这样做,而不是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言语虐待就像对你的窗子扔石头一样。
评:
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知道自尊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写不出来几句感想的话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好深,在行为上也做出了一些改变,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慢慢地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不要用爱控制我2》读后感(五):思路整理
作者开篇提出人生长有两种环境状态,状态一是支配权力模式下的人际关系,状态二是注重个人权力模式下的人际关系。在状态一下,人要么控制别人,要么被他人控制;在状态二下,彼此尊重,保护个人的权力,和谐。
书的副标题是《骂我,还说你爱我?》,非常清楚地表现出言语暴力的表现形式:对方不停的贬低你、忽视你来获取家庭的权力,试图控制你。言语暴力有多重表现模式,包括压抑型、对抗打击型、贬损型、用玩笑掩盖型、评价型和愤怒型,其中愤怒型危害最大,很容易演变成身体暴力。在这种言语暴力环境中,受害人自信心和自尊心会不断低减低,越来越难识别出言语暴力,最终也很难从此模式中脱身。
那如何识别自己是否处于言语暴力中呢?其实有非常多的信号,例如对方不停地贬低你,把你所有的观点贬得一文不值;对方不停地打断你说话,让你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方对你冷暴力——沉默。我觉得有个比较简单的识别方式,如果你跟一个人相处,你觉得在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你越来越怕面对他,容易紧张,越来越不自信,那你就得反思下你们下你们相处的模式是否有言语暴力存在了。
如果你不幸地爱上一个有言语暴力的人,那么最好的策略是在尽快离开他。你没法拯救他,而且一不小心就弄得自己深陷其中,你们相处的越久你就越难以脱身。在这过程中,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会被不停的磨损消耗,直至你再也离不开他,熟悉并习惯于对方的言语暴力,对言语暴力完全失去辨别能力。次一点的策略是每当对方试图对你言语暴力的时候,你要果断的喝止对方“闭嘴”,千万别为自己辩解,你的辩解对于对方一点作用都没有,你一辩解就陷入对方预设的套路中了,接下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贬损。
言语暴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得先从受害者说起,往往是女性偏多。一般来说,受害者都是出于文章开头所说的状态二中,但又不具备使得自己能从言语暴力中顺利脱身的自尊。这样的人,往往出生于一个心理环境不好的家庭中,所谓状态一中。她在这种状态中,她在童年的时候,大人出于无知,或者打着为她好的幌子,对她实施控制,她的各种感受经常得不到大人的很好的关注。举个例子,中国有很多家长是重男轻女的,女孩往往要不被关注,而且还可能要照顾弟弟妹妹。她呢,在家庭中做最多的事,却又受到最多的责备。即使错误是弟弟妹妹犯的,责备也为无来由的落到自己头上。
受害者在童年时期,遭遇这种不幸的环境,这时如果有人目睹她的经历,并告诉她,她的这种环境是不对头的。但是,哪里不对头呢?在小孩的观念中,大人是不可能错的,错的只能是自己了,或者自己的理解方式错了,或者自己就不该有这种感受和体验。这样,受害者知道自己曾经遭受不幸,因为富有同情心,能够体谅和理解别人,并尽力沟通和理解,她唯一不知道是她为何会遭受言语暴力。她会认为,那个说爱她的人不会故意使她难过,不会无故冲她喊叫,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在这种环境中,受害者的自信心不断受到打击,在频繁地责备下,她的自信心早已被破坏,她没办法理解这不是她的错误,她不该受此待遇。所以说,一旦陷入言语暴力中就很难脱身。
言语暴力的施害者从小的环境跟受害者类似,不同的是,他身边没有人告诉他,他的生活方式不对。在他小小的脑袋中,他会根深蒂固的认为这一切很正常。既然是正常的,那么他所受到的委屈和痛苦的感受就应该是不存在的,就这样,他对于这些委屈和痛苦的感受能力会慢慢消失——他自己主动关掉了那扇门,从此无视自己的感受,也无从了解他人的感受。长大后,他会自然的模仿当初这么对待他的人的行为,变为施暴者。他因为无从了解此中应有的痛苦,也就根本没法了解被他施暴的人的感受。他,在这种模式中也从此没法回头,因为他根本就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