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沐爱河》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如沐爱河》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1-31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沐爱河》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如沐爱河》是一部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奥野匡 / 高梨临 / 加濑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沐爱河》影评(一):讨论电影名字的全部都跑偏了

  假如写了一篇流水日记,还被要求想一个合适题目,会很难办吧?

  眼睛里看到的,亲身经历美好片段,没办法组织语言描述。这个电影就是描述一些这样的片段。所以它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意味。

  电影的主题,仔细想想真的不是“援交而已”。女孩显然是做援交的,但是换成其他陌生人大概也行,主要的是:渡边先生遇见——遇见才是主题,才是重要的事。

  遇见和邂逅、遭遇、不一样地方在于遇见带有一些惊喜。多倾向于描述好的际遇。有天天气晴朗,大概是秋天,开车行在干净街道上,玻璃上投下天空的倒影,昨晚遇见一个很美的女孩,现在正带着她慢慢兜风,稍后发生的事还不知道。类似午后的一阵风

  人生失意得意不断羁绊,谁都没有想过给自己的人生归纳主题,铭刻于心的多半是那些最美的遇见。

  :昨晚遇见了一个很美的女孩,刚刚又带着她慢慢地开车兜风,又遇见了她男朋友,然后回到家,收拾沙发上的毛毯,捡起掉在沙发上的贴身物品(渡边先生昨晚睡沙发,你们不要想太多),准备去热一热没来得及喝的海鲜汤。稍后的事情还不知道,这就是全部了。

  《如沐爱河》影评(二):能不能好好写个影评

  看电影的人水平有限。好嘛但是不要不按好坏排列吗。

  如沐爱河,在一篇博客里看到喜欢那种解说。

  影片一开始就很吸引人,不是的。用某人的话一开始就很有张力。他又说有寓言的那种意思。还说不像这个导演风格慢慢来

  在看到男主听到女主说男二会那啥几段的时候年老体弱的男主表情有点惧。从男二和男主的对话来看,男二属于会杀人放火的那种性格,类似于被嫌弃的松子松子遇到的那些男性角色,。

  哈哈哈哈哈,貌似基本命运不好女人遇到的男人都是松子遇到的那种类似类型。或者,所有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只是程度不一一。若是说一个有个性的人他的生活真的很让人唏嘘惊讶。那不外乎和电影雷同了。但我们为什么会羡慕电影二不会是那个传奇的活人的人生和经历。想想就觉得想吐。恶心恶习恶心恶习恶习恶心

  《如沐爱河》影评(三):生活蒙太奇

  七段电话录音放了五段,两段被女主过掉了,真够生活化的。女主明子,既要当婊子,又想留着清纯的标签这就是生活蒙太奇了。谎言,就是声音蒙太奇。出租车上,一路记录下来。太生活化了。提醒我们这是电影的地方就是映在车子挡风玻璃上不断变幻的城市映像。

  店长对手下的姑娘有办法,就跟你讲人生经验,谆谆引导。

  生活,理论上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一般只提供最普通乏味的那种。而电影,一般是提供的是比较刺激的可能性,如开场酒吧里充满挑逗性的欢声笑语。但实际上,这种可能性通常是很脆弱的,如同教授住处的玻璃窗。生活,乏味的生活,如同多年纠缠的邻居,才拥有无法比拟的实感。因为生活就是烦恼

  两位同情在车里客客气气谈了那么久,还是不能和平到底。

  出租车司机演的真好。

  《如沐爱河》影评(四):灵魂向上,绝不蒙尘

  生活披着温情脉脉的外衣,为赚学费的小秋用最原始资本,嘻笑怒骂的酒馆内人们欲望买醉。在华灯璀璨的东京街头,那个苍老瘦小的身影牵动了我的心。

  一条条的留音播放着,司机频频转头,小秋双目放空地看着窗外。在这个城市里,挨得最近的人也不是能说话的人。小秋她一开始是极力反抗地拒绝着,她想去见见奶奶,可最后她还是算了,为什么呢?或许她还是害怕得罪老板的,或许她怕去见奶奶,只要不见奶奶,那自己就还可以像奶奶想象中的那样美好纯洁。这是她第一次在自欺欺人

  一旦撒下一个谎,为了圆谎,必定要不断撒谎,影片一开始小秋的男友宪明就在怀疑她。宪明是关心小秋,但他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他根本没有走进小秋的世界里。即使如此,他还是要和小秋结婚,他以为结婚就是进入她的内心途径,他说她不会不从。不从,呵,这是一个多么强权的词,有多么悲哀,即使在现如今的社会里,还有人认为女性是低于男性的。小秋发现老教师和男友见面了,心里越加担心男友会发现自己秘密,老教师安慰她说两个祖父,一个祖父是渔夫,一个是教师。她听进去了,这是她第二次自欺欺人。

  最后男友发现了小秋的秘密,挨打的小秋求救老教师,老教师把小秋带回住的地方,期间有个老女人以为她是老教师的孙女,她顺势认下。或许她此时认为老教师可以保护她。直到暴怒的宪明打碎了一切。现实也就一点点地在观众的脑海里浮现……

  小秋极力地掩盖她的另一身份,她渴望着像其他的学生那样去生活,但她一开始就应该知道的,一切都不会和以前一样的,从那个用身体去换取金钱选择开始一切怎么会还一样?

  看完电影我只是很替小秋悲哀,她明明已经是大学生了,为什么不选择使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人若一心向上,那必定可以比之前的起点更高些。或许没有那么多的钱,但是至少不会让生命蒙上尘埃错过那些爱与美好。

  《如沐爱河》影评(五):日常化的感动

  有一段时间,甚至现在也是,我有一种想法是,优秀小说是反对讲故事的。如果小说用来讲故事,那么小说自身的结构就不得不配合故事的转承起合,如此一来小说的结构就被破坏了。所以理想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写一段无疾无终的片段,是从生活的表皮中割出来的一段,保持血脉畅通,看汗毛在上面微微抖动,这是变化

  我总是把电影和小说连起来看,我觉得这些搞艺术东西,都有相同性。有时候,我看一个家常吃饭的长镜头,会感动到哭。这里没有生离死别,没有爱的轰烈,仅仅是日常的再现,却是戳中你的最佳利器。

  《如沐爱河》这部片子我愿意把它定义成日常片。它所做的电影准备是设定了人物的身份,然后开始一系列日常化的举动。这些举动不能说不带戏剧性,但是因为导演精心的铺垫了人物性格,所以这种戏剧性变成情理之中的日常性。在刚刚开场的时候,导演就用了长镜头,长镜头是写实主义的偏爱。在长镜头的捕捉里面,人物所处的环境等被一一细致展露,这些展露又不带着刻意的特写,不会有过度强调而显得突兀的感觉。在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味性写作里面,我最怕看到一个东西被千描述万描述然后不出意料的显示出蕴含意义或是神力来,这种害怕就跟看到电视里一个角落里一个拖把的特写,然后拖把里果然埋了炸药把大家炸死了一样。但是电影镜头与小说描写的优势之处在于,一个镜头里面,许多场景布置都已经包括在里面了,而不需要去描述才能证明他的存在。长镜头的意味,对于我来说就是耐看,常看常新,如生活场景一样。艺术是很玄乎的东西,但是又相当日常化。捷克作家赫拉巴尔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酒馆里侃。他法学博士毕业之后宁愿去酒馆里听人家吹牛。这就是日常的魅力。我相信市场里有整个世界,有人生的真谛

  也基于此《如沐爱河》有了一种常看常新,看多不厌的含义。导演阿巴斯注重细节,他在一开头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结尾的伏笔——我说的是结尾,不是结果。我觉得日常化的东西是没有一个故事结果的——少女小秋在一个类似酒吧的地方打电话。地点与嘈杂混乱的人物暗示了小秋的职业处境等等。而电话的内容也交代了男友的性格——猜疑、偏执、冲动不饶人还有一定的控制欲。于是才有了故事末尾的小秋被男朋友打,逃到老教授家里,然后玻璃被男友砸破的性格基础。而在车上的过程中,男友对小秋的评价也暴露了自己要掌握她,不能接受小秋其他的事情。因为同事说小秋是援交女而揍同事,他暴躁的性格一览无余。于是教授对男友关于经验的交谈反而有了一语成谶的感觉。细节叠加一并造成了结尾的场面。这些都是在精细铺垫下水到渠成的事情。通过日常的细节解构大起大落的戏剧化,从而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我觉得这部片子做的非常成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教授在开车回家的时候打瞌睡。这简直是神来之笔,把一个耄耋之年老人形象刻画的非常生动。在这之前,虽然老的身份定位是一个嫖客,但他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慈祥的长者形象,没有实现与小秋的性交易,反而帮助她在暴躁的男友面前周旋,形象在这种情节的塑造下是非高大的。只是这个打瞌睡,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他随时可能倒下,就跟结尾一样,如果有外力或者比他更强大的人——无论是力量还是别的什么,他都表现不堪一击。他的力量在于社会对他的定位,包括在修车的时候碰到的学生,包括拉皮条的学生,包括男友在一开始以为他是祖父,包括邻居女人的爱恋,通通是对于他身份的认同、尊重与眷恋。不过这种既定身份与他在本片中主要承担的一个身份——一个嫖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层自我关于身份的冲突,而这一个打哈欠,则是还原了这两个身份之外的形象,他不过是一个老人,一个很老很老的老人。

  这部片子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这个主题几乎成为了电影的母题之一,虽然它不是爱恨生死,但是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很有可能把这些全都囊括了。有的导演喜欢在隔离的情况下去讲人与人的孤独,就像王家卫拼命强调的0.01公分。阿巴斯要把人放到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然后隔着玻璃拍人。都是隔膜的。最后打破玻璃,可能也是一个空间的设定。我更倾向于打破空间和原有秩序之后会出现的混乱,有如教授嫖客身份的一个暴露,这里出现了一个秩序的混乱。在此之前大家都是井井有条的,楚河汉界划分明显,井水不犯河水。譬如教授家旁边的那个女人,听她长长的叙述,她好像很喜欢教授,但是她不曾出这个屋子,只是看。我觉得这隐含着对个人秩序的遵守。人和人是泾渭分明的。这又回到了孤独的主题。这也是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来最直观的信息:like someone in love。没人会怀疑它不是一个爱情片,于是like就心酸的出现在那里。小秋似乎有男友有家人,但她从事的职业却是一个隔离线,似乎爱着她的是她最大的威胁。教授看似安度晚年德高望重,但是从他招妓还要点蜡烛倒红酒煮汤,他一个人是孤独的。他的妻子过了,女儿孙女都不过来了,这在八卦的女邻居那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点讯息。于是他们互相关爱,似乎能找到某种寄托,但是这种精神性寄托源于一种肉体基础——嫖客与援交女。矛盾交织,每个人努力营造出来的温暖却是那么不堪一击,哗啦啦,玻璃碎了,教授到了。可是砸玻璃的男友,在他原本的设想里,他想娶了小秋,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

  我们得知的都是表象。比如说祖母的自欺欺人说援交女不是小秋,比如说教授的自欺欺人说在小秋身上能找回妻子的感觉,比如说隔壁邻居女人一心以为要嫁给教授,比如说男友自欺欺人以为娶了小秋就万事大吉过上美满生活了,比如说小秋自欺欺人——我也不知道她在自欺欺人什么,她会相信生活是有出路的,她最终能过上幸福生活吗?抑或是,她能在男友或是教授身上得到些什么金钱之外的期待呢?

  说起孤独这个话题,又是悲伤的话题了。那么还不如让出租车一圈一圈转呢,围着站着祖母的雕像,一圈一圈的转着。有时候幸福或者爱离我们的距离就是那么远,我们看着它,却难以前进到它身边拥抱它。于是只能like some in love。一个人的时候,只能好像有人爱着你,因为没人会来爱你,没人真正有那个能力。

  《如沐爱河》影评(六):谁教会了我们撒谎?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喜欢把电影当作艺术来看,希望电影能够像诗一样。诚然,他总会给我们带来具有诗歌意味的电影,但我还是愿意把他看作是一名用镜头来描述人生,社会,世界,以及人的一位观察者。上一次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利用车窗这一道具的时候是在《樱桃滋味》中,一心寻死的中年人,在枯焦而又满目疮痍土地上面,寻找能够掩埋他自杀后的尸体的人。吉普车在飞扬灰尘中一圈一圈地兜转在山路上,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都在伊朗社会中扮演了相应的角色。让我们透过车窗来窥视这个受尽创伤的国家

  《如沐爱河》的故事虽不像《樱桃》中涉及了死亡和救赎那般沉重的话题,但却让人更感到荒凉同时,导演再次将车窗这一道具运用的淋漓尽致,来展现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的生命被挤压改变状态。这次,著名的伊朗诗人导演想要我们看的城市是东京。女大学生明子(高梨临饰)坐在去“客人”家里的出租车上,听着外婆给她的电话留言。从留言我们可以得知,外婆从叔叔那里打听到她的电话号码,似乎是听说了她和友人都在做援助交际,特意赶到东京来看她。外婆留了5通电话留言,希望能和她一起吃午饭。最后外婆也没能等到明子,自己在车站边的拉面馆吃了拉面。明子一条接一条地听着外婆的电话留言,窗外是东京的夜,繁华,喧嚣,哭了。东京的夜在这里失掉了神秘感。因为这次在镜头中,它离我们太近。而它倒映在车窗上的影子,又是那么扭曲。明子在唇上涂抹上大红色的唇膏,趴在后排座位上睡着了。

  女孩明子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中充满了无力感。这种被剥夺和束缚的地位不仅仅来自于影片给予她的这个特殊职业,还源于这角色在影片中的动作。明子出现在镜头中的时间非常多,但是绝大多数时间,她都是坐在车里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以静态的样子出现。在老教授家里,她坐在沙发上;进到卧室后,她坐在床上,并且很快就睡着了。包括在出租车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她都在车的后排座位睡觉。毫无疑问,这是个十分疲惫且不开心的角色。不仅如此,她亦被剥削掉主动权和决定权。白天的时候,她仍旧是坐在老教授的车上。男朋友来找碴,她无力解决面对。逃到学校去考试。然后又听老教授的建议去了书店。之后谎言被戳破,老教授开车去街角接她,她背对着镜头,人还是坐着的。老教授去买药的时候,她仍旧是坐在楼梯门口的台阶上。影片中有显示老教授接工作电话的镜头,有下楼去便利店买东西的镜头,动作按照他的年纪来讲,算是十分迅速了;男朋友有较多肢体动作,也有在汽修行工作的镜头;只有明子,从影片开头在酒吧接听电话的时候,就一直处在一种凝滞的状态。没有一个符合她正常身份年龄,行走在东京街头的动作出现。如果有那样的镜头,她应该是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样子。在《如沐爱河》中,明子因为一些原因,是个彻底失掉主动性和生活动感的角色。

  我还没去过日本,但是经常听人说起日本。说那是一个有生之年值得去很多次的地方。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如沐爱河》中,东京看起来不过就是另一个人类在此挣扎生活的城市。大家找寻自己不得,找寻爱不得,只学得了在社会中撒谎。这令人神往的国际都市,化身为一个单纯地使人与人产生关系的地方。 而在这里,女人和爱情,是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出售的。

  如果说这故事没头没尾,这评价实在算不上苛刻。我们不知道明子所演的女大学生究竟来自什么样的背景。有人评论说她援助交际的原因是为了付学费,我们也许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测。从对话中,唯一能确切得知的就是她初到东京之时,就开始援助交际了。而对于另外一个主要角色,退了休的知名社会学教授,从他的邻居“窗口阿婆”那里可以得知教授有个女儿和外孙女。但似乎是发生过什么,教授和女儿之间没有往来。这些碎片透露出的人物讯息,似乎就是导演想要描述的东京。东京的夜景,远看原本是超越人世间一切的繁华。但当明子从车窗里面看出去,这夜却是那么的丑陋,那么的孤独。东京的夜,又是如此寂寞。教授在他临街的公寓二楼,满室的书中间,摆着各式照片。有亡妻的,有外孙女的。女孩来了后进到他卧室,他只是一直叫女孩去客厅里坐。说给她煮了家乡口味的汤,配料是樱花虾。东京的白天,有个年轻男人,他是明子的男朋友。他充满着力量和莽撞,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且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觉得只有进入到社会中才能了解社会,在学校里是学不来“社会学”的。在日语中,只有开始工作的人才被称之为“社会人”。故事里面出现了几次“社会”这个字眼;老爷爷是有名望的社会学教授,明子所学专业是社会学,男孩子是地道的“社会人”。东京的日,是整齐的街道和更多的谎言,美丽干净的城市也终在阿巴斯的视角中失去了魅力。作为社会人,便要不停地在寂寞的夜和平静的日中穿梭,直到我们习得它的规则。

  明子必须要学会的规则是社会的双面性。在白天,明子是一名大学生。在晚上,她做援助交际。但可笑的是明子根本不会撒谎。在故事的刚开头,安静的酒吧中,聚集了过夜生活的男人女人们。女人们都长相颇好,妆容精致又浓重。明子在接听男朋友的电话,她在撒谎,但她并不擅长此道。男朋友怀疑她在撒谎。不依不饶地要知道她在哪里,连一同的女伴接听了电话也没能打消他的疑虑。最后,她在男友的命令下去洗手间数了地上的瓷砖。很明显,她所在的酒吧的洗手间和她声称所在的洗手间的瓷砖数是不会一样的,在她男友高超的侦查技巧之下,她的谎言在明日会被戳穿。女孩是裸妆,没画眼影,没擦口红。满室的春色,她像是一枝野花开错了地方。女孩一脸的窘色,不知道要怎么对付她的男友。

  第二天白天,男朋友在学校门口围堵她。女孩好不容易冲进学校去考试。男孩坐进了阿公的车里,问:你是哪位?老爷爷很巧妙地回答,你觉得呢?男孩子涉世未深,说,是外公喽。老爷爷也没纠正他。因此严格意义来讲并不算说谎。明子考完试出来,坐在车后座。老爷爷娴熟地说,啊,你刚才不是说要去买书?明子十分紧张,一直问老爷爷他和男朋友说了什么。两人把男友留在汽修行后,她担心地对老爷爷说,可是我以前和他提过,我的外公是个渔夫。老爷爷说,没关系啊,你又没说是你爸爸这边还是妈妈那边的。明子一脸恍然大悟,轻松释然的表情:啊,对啊。

  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日夜交替中,学到了撒谎的必要性和便利性。人们说在恋爱中的人爱撒谎。这部电影也的确叫Like Someone in Love。讽刺地就是这三个人,没有一个“in love”。明子对男友的感情应该连喜欢都不是,只是不讨厌的同时外加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迷茫。男友不相信书本,只相信自己的社会经验。但是他的社会经验实际上少得可怜,他对爱情的理解就是把明子娶回家,因为他认为这样明子就必须尽到妻子的义务,包括向他汇报自己所有的行踪。显然,言语中他也是不支持明子读书的。而作为有声望的社会学教授,特意挑选了明子来他的家,主要原因是因为明子长得像自己的外孙女。明子将自己宽衣解带,坐在卧室的床上,邀请老教授去“温暖她”。教授只是一直坐在椅子上说,去外面坐吧。

  故事快结尾时,明子嘴角被男友打破。坐在教授家楼下的台阶上。邻居是个只能从窗口看世界的阿婆,因为她有个智障的弟弟需要照顾。阿婆问她是不是教授的外孙女,明子面带微笑,流利地撒着谎。阿婆问她,你的嘴怎么了?明子停顿了一下,说道:我牙疼。

  也许"Like Someone in Love" 是想说我们在社会中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样子就好比是恋爱中的人吧。

  《如沐爱河》影评(七):仅仅是爱

  影片的镜头很长,但是很细腻,那几个长时间停留在人的面部的镜头,至少对于有时候喜欢细细品东西的我来说,一点也不枯燥。

  结尾突然,而伤感,个人觉得他死了。

  这个老人所理解的爱已经和年轻人不一样。不再是占有,计较得失。而是对已经失去了的亲人的怀念,对爱的重回的渴望。

  有人关心,有没有发生性行为,当然没发生性行为。女孩疲惫地睡去,老人怕她被吵醒,拔掉电话线,并轻轻地关掉灯走开。像一个父亲在照顾着女儿。

  女孩长得像教授的亲人,很可能是事先就知道的,至少是女孩的老板是教授的朋友并尊敬他,知道这女孩长得很像教授的亲人,所以特意安排她去陪他。

  教授不是要发泄欲望,他就是太孤单,太想念亲人。

  很多细节展示这个教授是个很正经的人,就这类安分的人更感到孤单。

  有一段戏,这老头在等红灯时候都睡着了,这是个孤独的垂暮老人。

  能去想“搞没搞”的人,我只能说,你们真年轻,年轻得都未去想过“人老了”意味着什么……

  《如沐爱河》影评(八):有好有不好

  很少对电影有说法,或者不是它很好,能有深刻印象的才有种写写的想法。

  刚刚开始的剧情就给人一种很写实感,不动的镜头,演员的自然表达的场景,同时交代故事主题。跟着人物面部表情的大特写,加上移动背景的混合,绝对给人一种用第三方亲历故事的感觉。

  导演在要求角色演绎时的控制很高,每个情节转变改变时,人的正常反应真的是这样,没有过份卖弄一些浮夸的演技,或镜头捕捉的玩弄,力求写实感强烈。

  非常鲜明的角色特点。老人的寂寞诱发了现代社会真实风气的途径行为,通过缓助交际来燃起那点快灭情感火花,再是一位教师,人面较广,面对事情会败露的忐忑。女孩幼稚的选择陷身行业,遇到掌控不了的事会不知所措,会自我无奈,对人的态度忽热忽冷,这些很表现了这个社会怎样对她,受其影响变得小心地过着面具生活。男子的冲动、冲动、还是冲动,只是被骗的愤怒和不甘的情绪发泄,大家也不要忘记他原是有点点理想的实干正常男。

  以上说的算是特色,但是为求写实感重,也失去很多东西,如时间问题,有点拖,过份面部捕捉,失去了场境感觉,整个故事所表现的,没有够人深入反思的话题。

  《如沐爱河》影评(九):阿巴斯的身份游戏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固定的身份,那么我们可以讨论的东西,或许会更多,更深。例如,咱们可以暂时成为亲人,让我细心聆听你的内心,理解你到底有多想被爱,多想被人紧紧搂着。这或许在陌生人面前会显得举步维艰,但当感觉来临时,其实每个人都差不多有一刹那,可以扮演一个自己似曾相识的角色。而阿巴斯的电影,就是有那么几部在身份游戏的领域里让人饶有兴味。例如有早期的《close Up》;近期的《Copie conforme》;和12年的新作,《like someone in love》。我之所以不使用中文译名,是因为《如沐爱河》的翻译,似乎在字义上将原文标题进行倒置。中文的成语,像是在用一个故事,来形容一种感觉;而阿巴斯的原意,是想用一种感觉,来形容一个故事。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一切都集中在"like"这个词身上。也就是说,故事一开始就没有计划。一切都是临时的,不经意的。所有角色,都从感觉出发建立一段松散的关系,又从松散出发破坏之前所有的关系身份。援交女孩明子,本来计划今夜复习,准备明天社会学的考试。可偏偏临时被安排要接一位"重要的客人"。于是百般无奈下,来到了退休大学教授的家中。老人热情地招待了明子,像是孙女一样和她聊起了许多关于自己的事。早上起来还亲自驾车,送明子到大学考试。可是在校门口静候多时的明子男友,却误以为他们是爷孙关系。于是他上了车,开始和这位"似是而非"的爷爷,聊起自己想娶明子的决定。

  故事就是这么推演下去。男友称教授为伯伯,教授称明子为孙女,明子称教授为爷爷,而教授也从嫖客,升级为认真为明子着想的亲人。所有一触即发的关系,都只源于一个误会的碰撞。可问题是,这种误会最后竟然认真起来,以至于所有人都在临时的偶然下,默许了这种荒谬的身份游戏。你是他,他是我,我是任何人,只要你想谁,我就像谁。互相之间犹如俄罗斯轮盘的随机转换,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我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你的本身。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开始被虚假的感觉替代,最后就那么一刹那,你突然发现是与不是根本就不是问题,而问题反而是,什么才是真正的身份。我的意思是,你真的能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正以你的真实身份和别人交流,而不是以一个扮演的身份去维持一段"就像这样子"的关系吗?

  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就好比我要明确自己是谁,自己来自哪里那样一筹莫展。于是在多数情况下,大家其实都如明子他们那样,在人与人的海洋中,上演差一点就成真的身份游戏。躺在一个陌生人的怀抱里;轻吻一个谈不上恋人的朋友;爱上一个从不认识的情歌王子;相信一个从网上认识的人。逻辑上,这些都是荒谬的事情,却凭着我们兴之所至的孤独,成为了唯一能解锁寂寞的密码。犹如沐浴在自我意识的感情海洋那样,从自身想象的形而上出发,来到一切都只是仿佛的虚无世界。在这里,真实是一道没有轮廓的符号。即便是最浓情的拥抱,都只是"如"恋人般陶醉的臆想,充满着浪漫的即兴空虚。或者说,自从我们相信上帝已死,唯美的形而上游戏便是人们的唯一意义。于是阿巴斯的身份游戏,从另一方面又在摇荡着人性的风铃,似乎想在没有信仰的今天,告诉我们孤独的必然性。只是东京的街角依然沉默乏味。站在窗台的退休教授,最终只能被识破假象的男友,扔石头砸死。

  于是玻璃碎了一地,就想我们的梦那样,终究还是要醒。

  《如沐爱河》影评(十):Like someone in love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如果预想到她会说谎 一开始就不应该逼问她

  男女主角 表演到位 镜头没有多余 戏份很足 台词精彩 阿巴斯的电影就不要说剧情怎么怎么地 人家拍电影是有这么一件事 你们去探讨吧 留给观众的空间太大 评论家就喜欢这样的电影 所以这种电影经常拿奖 但是阿巴斯自己肯定不是给评论家看 那句经典的话 电影结束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个人观点 很喜欢

  第一本人就很喜欢阿巴斯的电影风格 镜头有一种独特魅力 算是一种牵制感 还有这电影的表演并非表现主义 而是给人一种真实感 存在感 当然还有他对录音和混音的录制 也是有一种独特魅力

  第二这故事并不像阿巴斯之前的那些故事和我个人距离很远 这部主角说是那老头 但是我看到了和我处在类似于同一状态的年轻人 加赖亮说的对白简直是最适合现在年轻人现状的

  第三女主角在电影里很美 我后来查了女主角 高梨临 其他照片或者电影里 并不觉得她多美 但是这电影里的她 是最美的 个人觉得最美的时候 是在教授家从厕所出来 两脚并在一起走路的背影 和那几句对白 那场戏足够给像我们这样的单身男性留下足够的意淫空间 但是阿巴斯怎么觉得 我不知道

  第四男主角加赖亮在电影里干的事情 我看的时候感觉很熟悉 慢慢回想 我也因为一个女人因为某件事情砸过玻璃 但是没有砸过汽车 因为我赔不起 我也没打过她 其实男主角并不是要见到她要对她做什么 他在某方面是恨自己 又想让女主角知道 这是一种扭曲心理 所以教授说的对 你现在还太嫩了 不适合结婚 等你不再质问她 或者接受她的回答的时候 才是你结婚的时候 对白太精彩 不一一分析 个人观点

  如果预想到她会说谎 一开始就不应该逼问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