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妙想天开》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妙想天开》经典观后感集

2018-02-13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妙想天开》经典观后感集

  《妙想天开》是一部由特瑞·吉列姆执导,乔纳森·普雷斯 / 罗伯特·德尼罗 / 凯瑟琳·海蒙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科幻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妙想天开》观后感(一):時代與時代之間的對話

  如何要把為人所熟知的作品改編的脫穎而出,看的是詮釋的手法和創意。導演泰瑞.吉列姆(Terry Gilliam )於1984 年所推出的作品《巴西》(Brazil),脫胎於名著《1984》。從1975 年奧斯卡巨片《飛躍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以降,這類反應體制僵滯,扼殺人性的作品相當多。有部分英國人也在同年拍攝過《1984》,男主角是演過《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的約翰.赫特(John Hurt),但並未獲得很大的回響。

  主角山姆.勞瑞(Sam Lowry)是位普通的檔案部公務員。在正常程序下他應該得不到升遷的機會。(山姆拒絕了這次人次部門的調遣,除了靠關係以外,怎麼這麼多次的機會?)然而資訊管理局的副局長因為是他父親的舊友(辦公桌上的照片更暗示了赫譜曼(Mr. Helpmann)跟主角母親難以言清的關係),所以勞瑞的平步青雲,和他被拷問時所受到的特殊待遇(山姆只是被質問,而屏幕後卻是陣陣慘叫),都為我們皆露出完美秩序社會下的另一面:一切的秩序都存在漏洞,而完美無瑕的烏托邦只能是幻想而已。

  山姆是一個沒什麼企圖心的人。相對於他人夢寐以求的升遷機會,山姆採取一種消極迴避的態度。(山姆:"我不要甜點,升官,還有進入資訊管理局...我甚至連夢想(Dream,可解釋為夢境)都沒有")。其次在於他的自私。在發現吉爾(Jill Layton)後,山姆不顧一切的追尋她,並完全不顧身邊的親朋好友(當然我們也可以解釋他並無太多交流感情),執意找尋朦朧的幻影。我們更能看到他在炸彈發生後,山姆立刻把矛頭指向吉爾。這樣的卑微,彰顯出在強大的體制之下,人的無力和無奈。這也是為什麼山姆可以一入睡就做夢;對現實世界的逃脫,和一種精神的解放。

  雖然山姆在生活中充滿各種消極和妥協,然而他在夢中是個自由飛翔的勇士。心是不被束縛的。即使人生有種種束縛和困難,在夢(心)中我們依然能自由翱翔。而從主角飛翔到發現女主角的過程中,可以解讀成他對自由的崇敬和追求。因為他發現女主角不只是個夢境後,山姆熱烈且不顧一切的追求吉爾(和她所隱含關於自由戀愛的權力,在原作《1984》也反映出來)。當山姆受刑時,所有的精采片段其實都是主角幻想的投射:當醫生被槍殺時,塔拖(Harry Tuttle)出來拯救山姆,並把資訊管理局的總部給炸掉,是山姆迫切希望發生的事情。當畫面轉變成葬禮時,年輕的母親轉變成吉爾,山姆無助的往棺材跳。這些夢境可能代表他在生死交關之時渴望見到母親一面,但無奈母親卻沒能給他適時的安慰。當山姆被各方人馬(還有妖怪)追逐時,他很可能面臨手術中最艱難也痛苦的部份。當他置身在吉爾的貨車裡,兩個朝著幸福田野奔去時,這代表著山姆的精神世界已經徹底脫離了現實。即使他的肉身被困在無窮盡的深淵,但山姆輕哼主旋律時,我們知道他已經跟《飛躍杜鵑窩》裡的麥克莫非一樣,得到真正且美好的自由。

  這部在1985年上映的電影,不但沿襲了《1984》的內容和精神。上個世紀八零年代,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004)執政時期,美國政治風向逐漸偏右派保守主義。在政府逐漸加強內部權力的同時,許多創作也在激烈的反抗中。泰瑞.吉列姆在這樣封閉又高壓的政治氛圍下推出這部片,固然有他的深意;27 年過去了,我們不知道未來會不會這樣的殘酷,但電影獨特的美學和對經典成功的重新詮釋,都是我們的典範與未來。

  《妙想天开》观后感(二):混沌的《妙想天开》

  犹如被抛在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里,找不到出路又被迫受周围的气氛投射着深厚而癫狂心理压迫。而妙想天开则是建立在电线和管道等冰冷的环境下,下一站又处在温馨色调却又尔虞我诈的诡异气氛里,情节设定的让人浑浑噩噩的被剧情牵着鼻子走,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答案,就被扯下一故事,但下一故事也依然没有答案,依然处于迷雾之中。而这些问题犹如主人公一样总是被不受重视,不被承认,犹如不存在,没有解决答案,母亲和旁人丝毫不在乎主人公的存在,可能由于想要违抗专制主义才会被迫忍受这种混沌命运,显得主人公与周围十分格格不入节奏梦境的反转非常让我喜欢。以为主人公逃出生天,终于可以远离这个混沌而浑噩的社会游戏了,终于平静的生活了,却原来只是一个死亡前的幻影。更可怕的是将主人公送上死亡之旅的居然是主人公的好朋友

  《妙想天开》观后感(三):巴西在哪里

  今天终于看了期待已久的《巴西》(又名《妙想天开》),看完后心里很难平复。

  最早听说这个片子是大学时在SFW上西夏开设的科幻电影专栏,记得当初他为这部片子起得标题是「巴西在哪里,或者否定的三次方」,读完后完全不知所云,只知道是一部吉列姆风格明显的反乌托邦电影。

  反乌托邦作品我也看过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1984》了,而且这两部片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真有些相似

  不过吉列姆的叙事风格要天马行空得多,许多地方充斥着荒诞与黑色幽默,只有当正常的人类情感出现时,那种怪诞压抑的气氛才会稍稍消解。

  关于反乌托邦,反极权主义,那是另一个需要花许多功夫讨论的话题。对于我来说,看完这部片子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悲伤,与看完1984后那种彻底冰冷的绝望不同,这部片子在很多地方带给人一丝温暖——尤其是直到最后,主人公心中依然有着对善的执念。

  或许艺术就是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的吧,整部片子都充满着幽闭恐惧氛围丑陋管子无所不在,但任何专制的机器都不能碾碎天然的人性。

  「微光于天际闪烁,回想起我们爱的颤动,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会再次回到,古老的巴西。」

  《妙想天开》观后感(四):甲虫引发的“快感

  其实,影片中貌似强大国家机器不堪轻轻一击,影片开始就是一只甲虫飞进打字机,一宗冤案于是产生了;但女主人公吉尔在咨询管理局轻轻一挥手,就把搜查仪器打得找不到北;飞侠一般的达脱只用一个小小的代用品就解决了中央服务社百般推诿的维修工作;劳伊只用一根皮管子就把咨询总局的文件传递系统搞垮,整个国家机器其实脆弱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

  虽然整个系统如此脆弱,但还是能调动国家机器的爪牙毫无阻挡地消灭一个又一个"安善良民"——越是良民越容易被消灭,炸弹横飞的恐怖分子却在影片中连面都不露,也许这些名义上的恐怖分子只是政府用来转移注意力和加强国家统治的一个烟幕。

  主人公山姆,虽然是政府公务人员,又有上流社会背景,最终还是因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制度的反叛而最终丧命。虽然没有《1984》中的老大哥,但在影片中,这个杀人制度的代表,上有总局长官霍夫曼,中有总局官员杰克和华伦,下有中央服务社的两个冷气修理工,他们无不是这个杀人制度的帮凶。这个看似严密的制度,其实漏洞百出,一只蟑螂足以让一个无辜之人怨死狱中,足以毁掉一个普通家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影片中处处可见的官僚作风正是这个制度下必然的产物,也是这个制度必将坍塌的征兆。

  同样不言自明,资讯总局和资讯管理局,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臭名昭著的中央情报局和克格勃,以及众多的情报机关。影片并没有对社会形态有太多的指涉,但它对国家集权状态的揭示和批判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为了营造这个高度秩序的社会,导演安排了各种细节,既不失黑色幽默的趣味性,又强烈地暗示了这个社会的死板腐朽。在餐厅里,所有客人都是按照号码来点餐的,而不管你点的是几号,端上来的永远是同一种东西,只不过是颜色差别而已。而对中央服务社傲慢的维修工,尽可以用"B-6"表格让他们浑身颤抖面无人色。一张支票无法投递,竟然让咨询管理局的头头有末日来临的感觉。在劳伊最后的梦境中,达脱为了解救他脱险,领着队员警察血战,而四周的清洁工居然旁若无人地还在打扫大厅实在是黑色幽默之极。 山姆,一方面还能保持基本的独立性,一方面又沉溺于飞翔和拯救的幻想。梦境于他,和真正的现实生活同样重要,甚至还犹有过之。梦境里,至少他还有爱情,还有飞翔的快感,甚至还有恶魔和巨人可以为敌,现实生活的苍白刻板在梦境的华丽丰富面前愈加凸显。在劳伊最后的幻想里,梦境与现实直接相交,达脱从天而降,把他救出死亡。但现实是悲剧的,他和吉尔逃离社会的幻想是天真的,这个"政治恐怖"的社会不允许一个人脱离自己位置。你可以死亡,但不能离开

  am Lowry: I only know you got the wrong man.

  Jack Lint: Information Transit got the wrong man. I got the *right* man. The wrong one was delivered to me as the right man, I accepted him on good faith as the right man. Was I wrong?

  Guard: Don't fight it son. Confess quickly! If you hold out too long you could jeopardize your credit rating.

  am Lowry: Excuse me, Dawson, can you put me through to Mr. Helpmann's office?

  Dawson: I'm afraid I can't sir. You have to go through the proper channels.

  am Lowry: And you can't tell me what the proper channels are, because that's classified information?

  Dawson: I'm glad to see the Ministry's continuing its tradition of recruiting the brightest and best, sir.

  am Lowry: Thank you, Dawson.

  am Lowry: How are the twins?

  Jack Lint: Triplets.

  am Lowry: My, how time flies!

  引自百科

  《妙想天开》观后感(五):官僚主义的现实

  记得齐泽克点评这部电影时有一句话,堪称一语中的:在官僚主义下,档案就是现实。

  后来在和颦颦谈到我的身世时,我引用了这句话,你一脸蠢呆的问我什么意思,我解释说:

  官僚主义下,你不会相信我,你会相信档案,相信我叫XX,相信我1997年2月18日出生,相信我父母身份,家庭的住址。但这些都可以被造出来。

  一个个体的存在,几张纸就证明了。

  这是非可笑结果。苏格拉底苦苦追问自己是谁良善来自何处,最终也无法解决,留下个“认识你自己”的名言就走了,此后无论是坚持自己从像几何一样完美的理念世界中来的唯心主义,还是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改造世界的辩证唯物,亦或是生命的过程在于把基因传递下去的进化论,都很有道理,都值得信仰

  官僚资本主义用几张白纸就解决了这些纠纷。

  个体不是用几个信息就能代替的,大家都这么说。人文主义精神还是比较受大众推崇的。

  但,问题就在于,说起来是这么一回事,做起来是另外一回事。

  泛爱主义者,我可以问你们一个问题吗?你爱,此刻在地球的另一个半面受苦受难的非洲同胞吗?虽然你没见过他,没有和他一起欢笑悲伤,仍然能爱他吗?

  Yes,i do。

  胡扯。

  一个人你爱的过来,十个人也可以,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呢?那个时候就要编号了。

  所以对于我们不了解的极大多数地球同胞,把它们(这个词没用错)编号是不是很自然的呢?

  记得黄仁宇提倡过数目字管理,因为他本人也没有系统解释过,所以我们这里姑且把它理解为用数字和字母规范和定义个体及社会的行为。举个例子,每个人身份证号都不一样,但都是差几个数字而已,出生地年龄姓名性别都可以在里面。那个时候,你就被数目字化了。

  这个数目字化的过程是半自愿的,就像社会契约一样,祖辈父辈的人开例签订,我们服从并保留一定更改契约的权利。明显的,数目字管理会给我们带来好处,所以我们才会签订。

  官方的说法是有利于公平化。似乎很靠谱。举个例子,有了数目字之后,学生高考只需要填写表格报名,发下来流水号,然后拿着身份证和流水号去考就行了,条形码可以提前准备好,这样全省的试卷一起改,比起科举考试的誉封弥录,极大的杜绝了作弊的嫌疑不是吗?

  所以,这样的趋势看来,数目字会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好处,所以我们乐意用更多的信息去交换好处。

  这样的结果也许会变成,你的一切都变成一个条形码二维码,那个时候,凭借出色的计算机技术,造出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不是问题。

  道理很简单,信息化的加速促使我们越来越依靠间接经验。扫一眼今天的新闻,他们大都是不可实践的信息。比如打老虎啦,谁谁谁怎么怎么样啦。你目击过吗?那你凭什么相信他们?

  至此,本文最重要的观点(开头也提到了)出现了。

  你会去相信数目字系统,相信官僚主义的档案,只是因为,这样便于你去管理万物,或者只是在你的世界里颐指气使。

  你盲目追求的公正,数目字、量化、档案可以做到,但,那个时候人也就不复存在。你会相信我有前科,相信我学业水平没及格,不会相信我爱你。

  公正的主体是人,人如果不复存在,公正,正义,自由,平等,注定如一纸空言。

  《妙想天开》观后感(六):从反乌托邦到反极端主义

  这个电影描述的是一个未来世界中的英国,或者别的国家,但是每个细节都是那么地英国,你不联想也得联想。

  电影明显地是反对中央集权的政府。涉及到中央集权的效率低下、错误百出,缺乏人性。看似无厘头,居然和英国今天在很多方面如此接近。

  除了频繁出现的恐怖活动、政府部门的裙带关系和无能的失职之外,一个最有意思的情节是,修个空调都要繁琐地填表。这让我想起来我的学生讲的一个更精彩的。他的办公室需要换灯泡,他居然需要层层打报告,等了一个星期还没人来换,他只好自己买了个灯泡换上了。结果人家来换灯泡的还挺不高兴,因为他换的不是标准的。

  但是的但是,现在的英国是市场经济,除了医疗就没有什么不是市场化的了。你看着却仍然觉得现在的英国就是差不多电影里描述的这个样子。

  你以为不要政府,全靠市场就能搞定么?告诉你把,没那么简单。恰恰是因为在市场中私人提供者的业绩难以监督,公共服务才会成为公共服务。所以很多公共服务私有化或者是变成模仿市场的新公共管理之后,也变成了没完没了地填表。当年的填表,是为了给上级政府检查。现在的填表,是为了面对消费者挑剔的眼光。如果你以为消费者挑剔就是好的,那你还是头脑太简单。如果消费者知道在公共服务领域里面他们应该怎么挑剔,公共服务也就不会变成公共服务了。

  英国今天早晨的新闻提到:新的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告老师的状,结果发现学生是恶意的。恰恰是消费者以为自己是上帝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行为,让教师不再受人尊敬,让多少老师忍气吞声地装孙子,不敢管学生。老师只敢教书,不敢育人,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那些盲目地支持学生可以拿老师不当豆包儿的家长,还是要好好地琢磨琢磨。你孩子的自信不一定要建立在苛求老师的基础上)。所以,英国政府决定从今以后也要保护教师不受学生骚扰的权利。消费者不是孙子,但是也不是什么上帝。公共服务提供者不是别人的主子,但是也不应该是孙子。一个社会没有人人从自己开始平等做人、平等做事的心态,说到底也还是变态。

  在这一点上,乌托邦和极端市场化的结果似乎是殊途同归的。这就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莫大讽刺。这个80年代的电影只看到了消费者不是孙子这一半,恐怕后一半要我们这一代人来补上。

  这电影和Dr. Strange Love还有2011: Space Odessy可以算是一个类型,而且时期也比较接近。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人这么有悟性,现在却出不来这样的电影了呢?没想到Michael Palin在这部电影里面有客串。80年代他就长得那么老绷了,都过了这么多年了,也还那样。

  《妙想天开》观后感(七):想象的意义在于使之成立

  众多的含义隐喻,需要很多消化的时间,最主要的是过分的意志主题表达和强行植入,故事被叙述的很凌乱琐碎,犹如科幻本身所带有的天花乱坠的特质。但是不得不爱上这样的电影,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拿来思考推敲。可想而知太多的背景知识,政治、文化、历史。这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所谓妙想就像是身处自己的意识之中,用自己的意识来使得那些非现实成立。说导演是说故事的人不如说是造梦者。这个造梦者有着丰富的现实依据以及极强的预测能力,是不是故事,区别只在于实现的早晚而已。还有一点要提一下,主题曲很好听,旋律也很耳熟,立马想到蔡琴的···是谁在敲打我窗···小小吐槽一下国人的音乐创作。附上主题曲链接http://www.xiami.com/song/play?ids=/song/playlist/id/8308636/type/3

  《妙想天开》观后感(八):几点感想

  电影结尾的部分时曾一度以为可以看到美好的结局了,但是这个想法被残酷的结局无情的击了个粉碎。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结局更加符合整个故事的主题。

  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有两处,一处是男女主角相遇(不是在梦中)后没多久,女主角驾驶着大卡车途经工厂,工厂上空不时升起剧烈的火焰,再配上背景音乐,让人感觉非常浪漫(是否有些怪异的想法^_^)。第二处是商场爆炸那一段,受伤的老妇纷纷向男主角伸出满师血迹的手臂,抓着男主角不放。整个场景相当血腥,后来经常在男主角的梦魇中出现。

  最后来说说影片的主题“反乌托邦”。对比之前看过被盖上这样标签的电影《1984》、《立方体:零》(Cube Zero),值得关注的地方同样是两处。一是在这几部电影(其实还可以加上两部“反乌托邦”小说:扎米亚京的《我们》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男主人公之所以成为体制的对立面,直接导火索都是他们对故事女主角的感情,或者还句话说,在这个角度上小说家/导演的观点是一支的,即人类“爱”的本能是反抗集权体制的立足点。另一个引起我关注的是这三部影片的结尾部分都出现了的行刑的场景,而且颇有雷同之处。我想这可能是受电影载体的局限而采用的一种表现方式。要知道,集权体制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能对人行刑。

  《妙想天开》观后感(九):神级科幻描述未来极权主义反乌托邦电影的经典电影

  作为描述极权主义,以反乌托邦为内容的电影来说,拍的好很难,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那么极权的社会里面,如何将一个完整社会体系通过一个电影表现出来,仅仅通过2个小时,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通过细节表现出整个社会在极端情况下的状态,这需要导演的把握能力了。

  作为未来极权电影的经典之作,不得不将此电影和《1984》Jhon Hurt主演的相对比了,接下来我将从各个方面通过对比来分析此电影的深度内容。

  1984作为一本经典书籍,其书的深度一直为科幻和社会学家所称道。如何通过电影表现,将书籍,原著作者的精髓表演出来是一个难点,但是作为1984年10月10日版的1984电影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故事情节

  1984的情节是将一个在真理部下层工作的政府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过程来描述整个社会的生存状态,其中包括了和另一个女人的极端爱情,和在真理部修改过去报纸内容来愚昧大众的工作,其精神状态是由觉醒的,有个人思想的,但是在疑惑的状态。

  豆瓣上1984的类型是: 剧情 / 爱情 / 科幻 / 惊悚 其整个故事是冷峻的外表下的。

  razil则讲述了是一个社会上层人士在高压社会下的个人工作爱情,并突破自己的阶级身份,试图和一个平民类革命者的结合,并最终成为白痴的故事。

  而Brazil的类型: 剧情 / 奇幻 / 科幻,其实在过程中还带有荒诞的意味。

  首先,在描述方式上,1984全片采用的是暗色调--灰蓝色的衣服,阴沉的天空,褐色的都市平民窟,污垢不堪的群众,因为温斯顿主角身份的原因,其环境必然是底层的,黑暗的,看不到上层奢华的(在书本中的含义,整个社会结构由于物资的匮乏,即使在上层,也无法做到到穷奢极欲。

  但是在 Brazil中,因为山姆.劳伊的上层身份以及他的反叛精神,能够让他同时在家里面,在社交中接触到上层奢华低俗不堪的生存状态---在老的女人都想拉皮,装腔作势。整个的基调是及其艳丽的,而且对比度极强,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同时他因为去平民窟的调查和追求一个反叛的女子,而经历的社会底层状态,也是一样的灰色调,阴沉的样子,同时通过烟气的蔓延来隐射此时的时候还没有脱离蒸汽,科学技术依然老旧。特别要提到的一点就是电影中大量的管道胶管混乱不堪的现状。特别是看似整齐的美观的房间里面,打开一堵墙,里面全是不认识的线,再高档的室内,上面也是挂这几个大管子。导演无疑是想说---这个社会看起来是整齐的,其实内在确实混乱不堪的。

  估计在其中有一处就是#几个孩子对另外两个孩子搜身的情节#,此处明显有借鉴1984的痕迹,在1984的其中,政府的宣传让孩子反叛,冲动,没有头脑,成了间谍,小偷,保密者,能够做到孩童举报自己父母的地步。Brazil中也是有相似表达。

  接着比较一下两个电影在极权情节上的不同,1984采用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崇拜,集体的盲目信仰,每个人都在做反民主,自由,平等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每个人都没有觉得自己活在地狱中。其表现形式无疑是深刻的,在那一声声对老大哥的崇拜声中,对其他欧亚国等的怒吼中,我们感觉到了恐惧,对这个社会的恐惧。

  而在Brazil中,则大为不同,其表现方向主要是在繁琐的政府工作程序上,通过一道道的手续盖章来拖累这每一个对政府有意见,有需求的平民。同时通过一个平民被误捉用刑致死的事情来体现政体的黑暗。在表现上层集团的黑暗上,做的很夸张,特别是将女人对整容,百岁变20的追求上,来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有多么多么的变态。

  故事结果上看,两个都没有选择正义的胜利,1984最终温斯顿变成了一个活死人,虽然他的脑海里面还向往着那一片片青草满地的山岭,那一栋在绿草间的自由之所。

  而Brazil中表现的更加极端,劳伊是受刑之时,我们突然惊喜的看到革命军的从天而降,蜂拥的救走了劳伊并象征着政府的高楼炸毁,但接着达托这个革命者在大街上被一张又一张所谓的程序文件包裹下消失不见,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情节不是真的,接着劳伊在追捕中跑到了那个手术失败的女人葬礼中,那棺材的一堆腐肉,而劳伊居然通过棺材逃到了别处,其后也不过是来说明个人这个窒息社会的挣扎而已。

  评价两个电影,我还不够资格,只是说说两个电影对我感觉。

  1984故事平实,更加让我们相信他的存在,一个个细节小处,我们不禁感觉到冷汗和对这样生存状态的恐惧。

  razil则不同,它更多的加入了幻想在其中,其情节是如此直白,直接击入到我们心里深处,特别是那个婴儿脸。

  幻想情节,一个个的带着婴儿面具的恐怖者,奴役者一群人拉着劳伊心中的女神(代表什么自由,开放,平等的生活么?),在一个个高耸不见顶的巨塔下缓行,而劳伊则像一个天使飞翔而来,拯救她。

  突然看到1984的上映时间是1984.10.10

  razil的时间是1985.2.20

  从艺术性和价值来说 1984更高。

  可能Brazil想表现的没有那么极权,只是突出在一个封闭社会下,所谓的资讯封闭下的吧

  1984获奖情况

  1984年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佳男演员 约翰·赫特

  1984年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佳男演员 理查德·伯顿

  1985年 Istanbu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en Tulip 迈克尔·莱德福

  razil获奖情况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George Gibbs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Richard Conway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美术设计 Norman Garwood

  《妙想天开》观后感(十):恶俗气息无法掩盖的反体系大乱炖,电影的魅力所在

  #狗肉的电影碎片#

  虽然本片一些情节略显恶俗,但其中一些神段落完全有载入史册的价值(如打字员一段,文件中消失的人一段,求爱一段,教堂一段)。全片观看过程非常压抑,借鉴了不少1984的设定,但其幻想的风格又凸显了影像特质的优势,没有沦为《1984》的翻版。虽然我个人不是很喜欢cult,但本片适当的cult完全发挥了对现代性的咒骂,人性丑陋肮脏一面的效果,反极权,反自动化,反乌托邦,反程序,反体系,虽然说是大乱炖但是看起来着实过瘾。不知道本片成本如何,但是看以看出导演是很抠细节~精心制作的海报,道具都为本片加了分,必须力荐。镜头语言的运用也非常成功,威严的办公大楼,红光四射的工业区,超现实的云端,大量的广角镜头,适当的手持都是非常赞。

  此外,本片对工业文明是否有着暧昧的态度呢?女主角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否带有女权主义的色彩?十分喜欢女主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