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消失后的世界》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22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经典观后感10篇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是一部由David de Vries执导,Struan Rodge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一):后人时代

  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很详细的剖析了人类消失后的地球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能发生变化

  人类如何消失并不需要影片中详细解释,大家都能理解,人类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永远唯一的主导。地球的主人永远都属于创造我们的大自然

  很到位的分析,请来了很多各领域专家,在专业角度分析了当人类消失后各个时间段会发生的事情

  自然力量伟大的,被所有人视为死城的切诺贝利事故后的城镇,也在短短的20多年内,被大自然慢慢的改造成原本样子。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循环系统,不客气的说人类的出现就好像自然染上的一种疾病。当人类这种可怕的疾病被治愈之时,大自然将重焕生机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二):湮灭

  1、

  站在街头汹涌人群

  站在急速行驶的火车车厢

  站在陌生城市的楼群里

  这个世界变得和自己毫不相干

  身名俱灭不废江河东流

  2、

  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么样

  这是很久以前的一句广告

  已经丧失了联想的能力

  剩下的只有漫无边际幻想

  3、

  地球从来都不是永恒存在

  而我们也是偶然的产物

  我们后于地球而在

  必将先于地球而去

  从来没有神、上帝天堂

  那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谎言

  4、

  看完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觉得世界其实一片虚无

  一切到最后都逃脱不了湮灭

  想起圣经里的那句话:

  尘归尘,土归土,

  让往生者安宁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三):追求永恒的荒谬

  追求永恒的荒谬

  ——评《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我最先看的,是这个记录片相关的书,那时候我还上大一,我和我的同学一起看了这本书,那时的印象倒也很震撼,因为我也不曾想过,自然的力量比我想象的大得多,塞浦路斯内战遗弃的海滨度假胜地,30多年就只剩下房子架子,就连切尔诺贝利这种严重灾害影响过的土地,20多年下来,比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丰富性还好。从这部片子中,更是深化了这种人类所做的一切和大自然比起来差的太远的印象,人类消失以后,大自然在处处都高奏凯歌,收复了人类“文明化”了的失地,耕地复归森林,城市陷入火灾,甚至依附于人类的猫狗蟑螂老鼠也要改变生存方式才能生活下去,人类一切改造自然使其熵流逆转的结果,除了极少数的像长城、金字塔、阿什莫尔山总统巨像一类的成果,都被逆推了。

  我们特别想追求永恒,老祖宗出海求仙追求长命百岁,后人研究基因工程,也有一项重要目的就是延长人类的寿命,可探究起来终究人寿有穷,那就追求我们制造的东西长久存在,可是片子却告诉我们,没有人类精心保管,图书几十年时间就能彻底霉烂;石刻之类,最终也会在数千年后毁于盐蚀;现代工业创造的电子储存设备更不要提了,我家几年前买的光盘,现在就用不了了。

  我在这部片子里看到的是人类文明的大毁灭,作为人类的我,当然有一点点小小的悲凉,但是,倘若真如片中所预言,人类消失一万年后可能会有新的智能物种出现呢?一万年后,只剩下金字塔之类的了,他们倘若有我们先民的意识,估计也会膜拜这类神迹吧,但是,待到新智能生物智能进一步演化时,他们也许会想:若不是“神”类退散,哪有我辈发达之日?

  即使我们的宇宙,再过一百多亿年也会赶上大坍缩,一切又回到质点——宇宙发展轨迹如此让人难受,看来似乎可以为及时行乐的想法提供注脚了,神马都是浮云啊!

  但是我觉得,人最大的价值,还是不在于身后,而在于生前,身后事迹湮没与否在于后世子孙,子孙不长脸让先祖蒙羞是他们的事情,人最重要的还是当下啊,即使数百年后有你的荣光,也看不到,永恒很荒谬,但是现实实在,。人不必纠结于所作所为是瞎鼓捣的问题,所为之事,最大的作用在于适用于当下,以及可以预见的数十年而已,太远的不可强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啊。

  我觉得,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反倒是可以告诉我们,尽管一切都会最终毁灭,人类的一切也可能会成为后世智能生物无法理解的东西,可是这也说明我们还是会留下点东西,犹如万木浓缩,可能才成一点煤,为人,还是当勉而行之。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四):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文明如果没有了人类的呵护...

  人类消失之后影评

  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文明如果没有了人类的呵护...

  首先,这个影片是非常"学术"的,理性的 -- 既没有以一种悲观观点告诉人们,人类正在毁坏着自然而让大量的森林被毁坏,成千上万的物种遭到灭绝。也不是在乐观地告诉人类人类的发展有多么多么迅速创造出来了多少多少辉煌的文明。

  影片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人们:人们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十分精巧,需要人们不断呵护的世界。如果人类文明缺少了人类有意识地呵护,文明在大自然面前不堪一击

  城市,及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是精巧的,然而精巧也意味着娇嫩.这些精巧的东西在缺少了人类的呵护之后,独自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就变得特别娇嫩,好像放到野外的温室里的花朵.

  生物体与其他物质的一大区别在于生物体可以进行新陈代谢,人类吃饭拉屎不断更新着自己才能有力气上网下片,上豆瓣写影评。同样人类生活的城市也沾染了一些"生物气",需要不算的新陈代谢.人们要不断地建造新的房屋,修缮旧的房屋.为钢筋混凝土的看似坚固的结构添加油漆等保护层,使其免于受到自然的冲击.

  家中的宠物需要人们不断喂养,火电厂要不停地加燃料,核电站的电用不完还会导致核电站停机,就连巨大的胡佛水电站也会由于贻贝的清理不及时而漫堤。

  影片中的一个细节是这样的:这些金属是从氧化物种炼出来的,最终还会被氧化会去。从化学的角度上看,金属单质在地球大气这个潮湿环境中是不稳定的,最终钢铁会被慢慢地氧化成氧化物,以钢筋混凝土支撑着的人类城市不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在没有了人类的呵护和不断修缮之后,这个精巧却又脆弱的人类文明的证据会慢慢被自然所吞噬。

  life is very resilient.在20年后已无人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污染区,曾经体育场已经变成了一片树林,野鹿熊安静生存,生意盎然.

  自然具有很大的弹性可以快速地恢复本来的面目."人类过去有生命,人类之后也有生命"是片尾的结论.不知这是一种悲观还是乐观.悲观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不算什么,尽管现在是地球的主宰而以后也许也有恐龙一样命运.乐观是:也许就算人类爆发了核武大战,人类都死绝了,世界还将是一个生意盎然的世界.非洲密林里的黑猩猩也许就等待着时机偶然地进化成高智慧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是永恒的,自然是永恒地,一种乐观的情绪.

  不管乐观悲观,影片很学术.看到这个影片,看到他的主题 -- a earth without people. 并不陌生,记得在某一期的<科学美国人>上有过一片同样主题的文章,貌似是文章创意被拍成电影了.不过电影在人类消失10000年之后就戛然而止了,而科学美国人上的文章继续畅想没有人类的地球,文章说10亿年之后,地球上的青铜器将会是人类文明的最后证据,10亿年之后就会消失.再过一段时间,太阳的燃料将要消耗殆尽,变成红巨星,大量增加辐射,致使地球温度升高,地球大型的陆地动物不适应升高的温度而灭绝,昆虫会比较适应当时的环境,而快速地进化统制世界,文章还画出一个一副巨大的类似蜘蛛的未来昆虫照片,照片的上方有一个巨大的太阳,也许那时的海洋会想温泉一样适合泡澡.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五):无处说苍凉

  影片自始自终透露出一股苍凉感,在加上一群专家NB一样的僵硬解说,搞的人自始自终都很压抑,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挂的,我们创造出来的一切都会被和谐的自然之力所毁灭的。那我们要不要创造?创造有何意义?

  看完此片,不知道别人会怎样,反正我会:

  1,更不喜欢打扫卫生了,本来就不喜欢打扫,还是让它自然一点吧。

  2,对老鼠蟑螂一类的动物有了敬畏之心,因为我知道了它们其实才是高级物种,人灭了它都灭不了。

  3,更加注意精神层面的追求,因为再物质个布加迪跑车,也耐不住大自然给你撒几把盐。

  4,有机会出国旅游。

  那我们要不要创造呢?创造有何意义?

  创造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不想有Life After People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六):感叹自然

  一口气看下来的。这些天看的电影或其他性质视频,难得能使我达到如此程度。期间的原因,或者还是高中时理科学习遗留下来的对这种性质探讨的独特情感吧。所以,对于那些对未来(不管是自身,人类,还是地球)还有着一丝憧憬(不管是好还是坏)的人,不妨看看这部电影。它可以一种规律性的方式,让人认识到自身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各类壮举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前的无奈,以及人类对于地球的意义——没有了人类的地球照样会旋转。

  这部电影当然给我留下了众多深刻的印象:核泄露后生命的复苏,金门大桥、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这类宏伟建筑在生物与化学的细微作用下的倾覆,城市(即使是最现代化的城市)重新被绿色笼罩并在表面上消失的“美景”,以及遍布地下的运输、通讯、排污管道因为受力柱不再坚固而导致路面的坍塌,等等。但这些,对于这样一部影片来说,似乎是不够的。

  最为重要的,我觉得应该是对于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如此蔑视,作为人类的一员,应当如何去评价。电影的拍摄方在最后所安排的注解表明其所持的应当是一种极为淡然的态度,其中唯一的遗憾情绪仅在某工程师以其特殊身份去想像布鲁克林大桥被化学作为征服的不情愿中被提及。这对于仍然因之前诸多壮观镜头不知肉味的观众来说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将所涉的问题宏大化,即:人类对于地球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从来都是被反方向地考虑着的,即:地球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并且,考虑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意义被等同于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所以,不管是主张物质建设第一的人,还是主张在物质建设同时也需考虑到环境所能随的负担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共同点,即都是为了更多地促进物质文明的进步,虽然前者在后者看来是短视的,后者在前者看来又是自缚手脚的。自然界若有思考,若其看来这种争论,是有足够的理由发笑的:因为不管人类现在对自然界进行破坏也好,进行适度的保护也好,只要它想反攻人类,并且有足够的条件,那是轻而易举的。

  这部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一开始便设定了人类已经从地球上消失。这个前提,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为了使其更卖座,更重要的是使制片方所欲探讨的问题有一个更方便的立论点,并使观众能够更加冷静地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在不再有人的时候,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都会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下不再前进,使得制片方从一开始便与物质至上主义者或庸俗环保主义者在大方向上得以区分;并且,由于不再需要设计人在自然面前的挣扎,可以使观众更多地摒弃观众作为人对于自己同类的困难处境同情

  在此基础上,制片方向观众展示了人类最伟大的物质文明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为了使个别观众对此仍然不死心的观众信服,在影片中将预测时间的跨度延伸到一万年、甚至两万年,但无论是长城,金字塔,还是胡佛水坝,都会垮塌;拉什莫尔山的雕塑,也会因受到雨点的冲击而同样面临着不定的命运;人类向外太空发射的电波在两光年外会变成没有任何意义的噪音。原来,人类现在只不过是生活在自己营造出的梦境中而已。虽然梦中的景象在物质的反映上并不会因梦者的消失而随即陨灭,但它最后一定是不留下任何痕迹,以至于连用“流水落花”来形容都不切实际

  那么,对于这终将逝去的一切,人类应当持何种态度呢?制片者并不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者,所以它并没有流于俗套地在结尾时大声呼吁观众为了使影片中的一切不至于真的发生,要努力地如何如何。那么,人类对于地球的意义,甚至生命对于地球的意义应当去如何阐释呢?我想制片方是不愿意,或者说它可能也不知道回答。至于我,甚至可能连思考这个问题的资格都是没有的。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七):人类消失之后:世界归于沉寂之时的遐想

  今天工作中寻找设计素材,碰巧找到了一组日本画家画的设计插画,其主旨就是人类消亡之后的世界之面貌。火车站门前的候车长棚残缺破损,铁轨上的枕木被野草覆盖;大都市的道路成了小河溪流,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布满爬墙虎;雄奇的大桥上惟见植物的影子,没有任何车辆通过的大桥,沉寂无声;城市变成了热带雨林,浓密的大树将建筑物覆盖、遮挡;飞机场的飞机上也长满了植被,锈迹斑斑的机身讲述着曾经翱翔蓝天的自豪与现时落寞的交织……

  和前一段时间看的美国《人类消失之后的世界》的纪录片进行了一番比对,感觉日本插画的风格更接近那种绝美而凄凉的想象。我也一直在思考,人类,究竟为什么有那么多杀戮、欺诈、诡谲、瞒骗、攻讦?为什么人类之间为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相互攻击、遏制、胁迫不已?为什么人类可以打着高尚的幌子,却做出禽兽不如的勾当,而庸众不明就里,还在欢呼雀跃?或是隐忍偷生、视若无睹?这一切,是否会因为人类的消亡而彻底终结?人类消失后的地球,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在幻想中思索、描绘,而画家用手中的画笔,摄影师用肩上的摄影机,以及后期特效模拟出的“未来”世界,某一日人类真的会迎来么?

  从反思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确实不是地球之福。污染、噪音、矿藏的过度开掘、无尽的享乐背后产生的对世界资源的无止尽的资源消耗……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人类每天都应该正视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太大,同时也不是一个国家可以解决的。然而,资源耗尽的那一天终会来到,核能的危险与不确定性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日本核电站泄漏的事件中已经暴露无遗。利用核能既然如此危险,将来的地球还要经历怎样的磨难,不是我们可以想像得出的。

  也许,人类消失之后,地球才可能真正赢来永久的peace,而是否此时,若是还有几个未曾灭绝的人类,是否要“赋得永久之悔”呢?我们都是大自然之灵,灵气所钟的生命,理应比万物生灵更加理性和自制。而人类却恰恰相反,纵然我们会反思,却无法改变时代的缺失和未来的走向,这种深刻而无力的空乏之感,痛彻心肺、悲哀莫名!

  最值得担忧的,也许是我的杞忧,但愿这只是我个人的忧虑。世界的和平并不可靠,想想一战、二战,人类的和平与战争,实际上是利益与资源的掠夺与保存的争斗。相形见绌的动物之间的残杀和捕猎,比起人类的自相残戮和相互伪诈的性灵来说,真的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优势”。人类的这种“主宰”,或许是万物生灵的劫数,而我们自己呢?谁又能说得清楚?

  我在此提及这些事实的时候,没有任何好的方面的联想。我从来没有想像过未来真的成为那个样子之后,我们所一手建立起来的堂皇炫目之世界,会在旦夕之际沉寂静谧。没有了人声杂沓和喧嚣,没有了人世的纷争与狂悖之虚妄,世界归于安宁。真的只有这样,人类才会彻底消停吗?想想这些,再看看周遭,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之悖论,我们当如是观,那就是以清静无为的澹泊处世之态度,面对浮躁功利的世界,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淡然,虽然很难做到,但想到的是为了人类的持久和平,为了天人合一梦想的真正实现,我觉得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

  书不尽意,言尽于此。今天我们想要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将来我们的世界就将是接近的趋势。这并不是空话,同侪们,只有日拱一卒、不期速成,安步当车,善待万物生灵,合理利用开发地球资源,节约克制我们内心不必要的多余的“欲壑”,以诚待人,以善意的微笑面对世界,将来的地球,也许还是曙光乍现的广袤之野……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八):美好的假设

  《没有我们的世界》这本书放在我想看的图书名录里很久了,显然《人类消失后的世界》是依照本书拍摄的纪录片。如果世界没有人类,不仅不是坏事,地球反而还能比现在生机盎然一万倍。我一直疑惑这个接近事实的假设是否成立。要给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价值做出判断,我们需要回答的是,人类带给世界了哪些美好?同时,人类给世界造成的麻烦又有哪些?我们不需要衡量人类带给世界的精彩能否抵消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灾难,我们需要的是把这些问题和麻烦减至最低。

  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个暂难实现的假设。希望结果如同纪录片中预料的那样,大自然会顽强而有力的重新夺回人类占领的地域。到那时候,处在黑夜中的地球除去月光星光将不再有人造灯火的照耀,但谁又知道大地母亲觉得夜是短暂或者漫长。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九):Life After Me

  应该首先声明这可能算不上一篇影评,只是他恰巧写在看过History的《Life after People》之后。

  话题很严肃,意在打击人类从工业革命持续至今的自大和狂妄,而非仅仅是描述和论证。我们以为的坚固,我们标榜的文明,我们骄傲的高科技,越是走得高其实越是脆弱。就好比是能量高的顶端不稳定状态,稍有震动,即分崩离析。打击就是泼盆冷水,但是一盆冷水不会浇灭火焰,也不应该浇灭。我们需要的是,在大自然面前保持应有的敬畏。

  神是存在的,但神并不是我们。

  前面说的是制片人的意图,比较明显。本来我也没有打算就此写一篇东西。可是昨天晚上对着黑暗睁大眼睛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命题:Life After Me 。我不是个科学青年,所以这个命题其实只是因为上述纪录片让我发现,用自己不在场的虚拟将来式,可以发现某些意义。

  如果我突然消失了,我周围很多人的生命可能从此陷入恐慌、悲伤和永无止境的寻找之中,特别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或许会为我一直保持着房间的样子,整齐、干净。当他们把全世界给了我,我就成为了他们的全世界。没有我的世界,不知道他们能怎样生活,就像没有他们的世界,不知我能怎样生活。但是生活必须继续,这是生活最残酷的本质:无论如何撕心裂肺的痛苦或如何天崩地裂的变化,生活从不停止它的规律。很多人可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活,却不可能结束Life after them 。

  所以,无论如何撕心裂肺或天崩地裂,我们都只能接受生活本身。拒绝结局是没有用的,我们所能做的只在结局之前。

  如果我突然消失了,所有关于我的记忆,均停止在距离二十三岁还有三十天的日子上。保存在和我相识的人那里的或多或少的记忆在被回忆起的时候讲述大相径庭的“我”,却没有一个是真实的。我在不同的人的世界里形成不同的镜像,与甜蜜、痛苦、安静、温暖、尖锐等等等等形容词联系在一起,并且不会再改变了。他们白发苍苍的时候,仍旧面对二十几岁的我,他们看着我,应该如同看着他们的青春,那戛然而止的、渐行渐远的、五味陈杂的、不可磨灭的青春。他们或许已经不会再想起,我的存在曾经改变了他们命运的轨迹,他们以为那只是命运。我却明白,如果没有他们,我亦不复存在。

  作为记忆,是否真实是唯一的标准。真实的温暖、痛苦、伤害、喜悦,才能够在回忆之前以及之后获得微笑、理解、原谅、怀念。

  如果我突然消失了,世界不会怀念我,因为我并没有为它做什么。若果名不见经传,一个人的生活,所能影响的范围实在太有限,除非我遗留的某件物品在数百年后作为文物被重新发现。我的空间会因为长时间不更新被关闭,豆瓣、饭否、邮箱诸多账号被废弃,身份证、学生证、信用卡诸多证件被吊销。所有官方和正式的信息里,我消失了。我的遗憾无从完满,我的梦想无从实现,我曾经的存在寄托在与我有关的物品上、人们嘴中的传说间、不为人知的记忆里。过于突然的结束让我没来得及计划,没来得及总结甚至没来得及后悔。同时,我也不必再背负未来,人们会说如果再过几年,她一定能有所作为。仿佛那是不言自明命中注定的事情,虽然如果很大程度上只是如果。

  消失就是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过去才是唯一的意义,但是过去也会消失。所以,生活的意义,不是证明,不是成果,而是生活的当时够不够丰富而美丽。

  Life after people, the earth goes on. Life after me, the world goes on the same as before, I guess.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十):takedo not think you are somebody , human being.

  我下载的版本影片和字幕有点对不上,但还是基本看了下来,凭着自己一点马马虎虎的听力和无需解释直观有冲击力的画面。

  我们常说"地球没了你照样转",以此教育某人不要太自以为是。这部片子即是以自然界造物主的视角训诫人类:地球没了人类照样转,so, take it easy, do not think you are somebody , human being.

  看这部片子,有种欣赏自己死后世界的感觉,观影时仿佛自己已经化为一缕青烟,灵魂浮在空中旁观着一切身后变化,既叹息又惊恐,那种惊恐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不同于看恐怖片的惊悚和自我心理做鬼,而是知道残酷真相的后怕,后怕到反思你的当下所作所为。而这个自己,其实就是人类。

  一切源自自然,又回归自然,无论人类曾经创造了什么,所谓辉煌灿烂的文明,在自然界几乎长到几乎无始无踪的时间长河里都是nothing。一万年人类文明存在,一万年文明的痕迹就可以消失的无影无踪,地球会再造出下一个智慧生命。如片子结尾结论“人类之前会有生命,人类之后也会有生命”,人类尽管自诩为多么伟大,自然界的高级生灵,其实也同所有的自然生命一样,有他消亡的一天,在大自然面前,相对时间长短而已,我们平等与之前或之后的一切生命,那些花、草、恐龙、猫、狗、蟑螂……,因为在几乎无始无终的大自然看来都不过是“昙花一现”。

  我们所知道的太有限了,所以,不要去最求什么人生的意义,整个人类都不过是一个偶然,活在当下,善待身边的一切生命。

  敬畏自然,因为人类的所以成就不过是他老人家如来手掌心里的自我陶醉舞蹈。

  敬畏生命,因为我们都不过平等的是这颗“孤独星球”上的偶然过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