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盐》经典观后感集
《地球之盐》是一部由维姆·文德斯 /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执导,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 维姆·文德斯 /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了电影,沉默了很久,也失语了很久。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怎么说。许久的许久,想起了看过的木心先生说的一句话可以描述我的心情: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欣交集处。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看着一张张黑白的照片闪过,光线明明暗暗的变换以及叙述者起起落落的声音,和着我心里的黑暗与白昼,如日出日落,如潮水涨落,循环往复。
起初是冲着这是一部摄影师的传记电影来看的,结果发现,他讲的根本不是摄影本身,而是一个人从对这个身处的世界的好奇心出发,如何通过摄影去探索与品尝他所能看到的生活的所有可能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甘甜与苦涩。这是一场严肃的探索。身为当代最著名的社会纪实摄影师之一的萨巴斯提奥萨尔加多提供的是一个深刻入骨、细致入微的视角,让观者跟随着他,去看他眼中的人类所面临的生存、杀戮、绝望、死亡与希望。。。
全片中最震撼我的场景之一当属萨尔加多在埃塞俄比亚拍摄的一组有关难民的照片。这些照片将人类所能承担的苦难淋漓尽致地体现。有一张照片是一个已经濒临死亡的孩子,张着一双空洞而绝望的眼睛,瘦弱不堪奄奄一息,旁边有两双大人的手扶着他。另一张是一个父亲,弯下腰将死去的瘦弱的只剩骨头的孩子放在地上,准备清洗他的身体的照片。还有一张照片是三个孩子躺在毯子底下,只露出脸庞,左边两个睁着大眼睛,莹莹闪烁。然而最右边一个眼里已经空洞无物,死亡已夺走了他的生命。有一位父亲,带着孩子长途跋涉来到了新的难民集中营,这里有水源也有希望,只是孩子已在途中死去,他手捧孩子的骨骸,面目表情不可知。。。沉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死亡那轻盈又沉重的力啊。
这些照片简直就是人间炼狱,在这里,希望如同沙漠里的海市蜃楼,人们在荒漠无垠的沙漠里,被饥饿、杀戮和绝望剥夺去了属于人的最基本的尊严。我不知道萨尔加多是如何拭去泪水,忍受着心中的煎熬拍下了这些照片。。。但丁笔下的地狱,也没有这样的惨烈。在这里,没有上帝。或者说,这里已经被上帝抛弃了。只有地狱之火,熊熊燃烧。而后来,另一组照片,萨尔加多拍摄东欧难民的照片,也让人唏嘘不已。如果说非洲难民的苦难有一半是天灾、大旱饥荒造成,东欧的难民所遭受的完全就是人祸,是种族与种族之间最赤裸裸的敌意与杀戮造成的。明明是活在上世纪90年代,文明的欧洲人,却仓皇逃离家园,被血腥杀戮,尸体成排堆放在路边。。。有一张照片是拍摄的那些没有被杀害的老人与女人,他们低头交谈,脸上有着柔弱、悲戚和无可奈何的痛苦。
佛说,一切皆苦厄。但是看到这样的苦厄,让人无法忍受的苦厄,必须叹息,为什么有的时候,生命会被这样无情地践踏和蹂躏呢?也许老子所说的最有道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些照片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人类历史上另一场浩大而沉重的苦难,纳粹时期对犹太人群体的屠杀清洗。有人说,在奥斯维辛以后,不应该写诗歌了。因为人的尊严与道德、存在的希望与光,在这里已经全部消失了。在黑暗的最中心,宛如黑洞里的奇点一般的凝聚无限重力的黑暗里,如何发出光?太沉重的现实,无法唤醒诗歌的真善与美。长期而来,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最大的争议就是,如果真的有上帝,为什么他会坐视人间如此的苦难而不闻不顾?为什么明明善良无害的人却会遭受苦难的巅峰?保罗策兰这位忧郁的德语诗人曾经这样写下自己目睹的人间惨剧:
《死亡赋格》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早上中午喝我们傍晚喝
我们喝呀喝
那房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
他高叫把地挖深些你们这伙你们那帮演唱
他抓住腰中手枪他挥舞他眼睛是蓝的
挖得深些你们这伙用锹你们那帮继续奏舞曲。。。”
舞曲与掘墓,巨大的讽刺,绝望的现实。身为犹太人的策兰,就是目睹了这样的人间炼狱。哪怕到了战后,他还是无法治愈心中的创伤,最后选择跳下了桥,投身冰冷的死亡的河流。。。
据说有观众在看地球之盐的时候忍不住哭了。我完全能够理解,这是无法抑制的对人类生存与命运同情而悲伤的泪水。萨尔加多在镜头里说道:人类真的是最可怕的动物。那苍老平静的脸庞底下暗流汹涌。他还说,我的灵魂病了。多少次我放下我的相机,为我所看见的东西而大哭。
然而,在地狱之外,也有着希望的绿洲天堂。可能正是因为有地狱的黑暗,才反衬出绿洲的美好。萨尔加多无疑是幸运的,他宛如历险的事业背后,有着拥有非常幸福的家庭和婚姻,给他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尤其是他的妻子莉莉娅,连萨尔加多的第一台相机,其实都是她最初买来工作使用的。这个女人,给了萨尔加多温情和爱,以及事业上的支持和鼓励。是她鼓励萨尔加多辞去优渥的工作,转行做摄影师。温情的爱,尽管没有在影片里浓墨重彩地表现,但贯穿全片,成为这首气势磅礴、起起落落的交响乐里最轻柔曼妙的一个声部。
而当萨尔加多因为长期拍摄难民体裁而全身心痛苦、疲惫的时候,也是妻子莉莉娅提议他们全家在巴西老家的荒山里植树造林。于是萨尔加多放下了相机,和家人一起,投入对荒山的改造工作。这样做是莉莉娅的良苦用心。同时,却也可以被看做是导演安排的一个隐喻(个人理解)。荒山曾经水土丰茂,后来因为过度耕地、干旱而变成寸草不生。平行的是,萨尔加多自己曾经一颗对世界好奇、探索的心因为遭遇、目睹了世间太多的黑暗苦难而沉重、破碎、荒芜。而植树造林,通过很多年的努力,让一大片荒山变成了丰茂的森林,与此同时,象征的是,萨尔加多荒芜如沙漠的心,也被大自然温柔、缓慢而生机勃勃的绿意所拯救,重获希望之光。对于Photographer来说,心中没有光,怎么去拍摄光之画呢?
非常喜欢片中导演拍摄萨尔加多漫步树林的场景,他走在森林里,宛如检视自己的孩子一般带着爱与骄傲说着,这棵树已经长得这么粗了,而未来它还有400年的时间缓慢成熟。他坐在树林里,苍老的脸上有着孩子一般的光芒闪烁,风吹过树林,时间静谧而安好。他说自己的一生的起点是在这片土地,而最后的居所也会在这里,落叶归根。无怪乎萨尔加多后来转型为自然、动物摄影师。而他镜头下的大象、猩猩、海象、鲸鱼。。无一不带着生动的气息、灵动的美感,我想,他是通过拍摄自然的美,而重获了对生活、对摄影的希望。而我也感谢导演最后这样安排结局。正如命运交响曲最后克服了命运的束缚、重获人的尊严、希望与胜利的高昂呐喊一样,如果电影的最后没有这样一片森林,治愈主人公以及观者的心,难以想象,人们会以什么样的心情走出电影院。我们不需要很多希望,一点点,就好。而导演,也充满温情地为观众记录展示了萨尔加多所体验到的希望的重生。
最后,片尾的字幕写道:地球的毁坏并非不可逆的。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环保主义者的宣传口号。他只不过是讲出了主人公萨尔加多的心声:地球的毁坏,不论是自然还是人心,都不是不可逆的。绝望背后有希望,苦难的尽头有欢乐,人类啊人类,生活在各种悲欣交集处。
《地球之盐》观后感(二):The Salt of the Earth
记录片的开头用希腊语讲了photographer这个词的时候,就知道会很喜欢这部纪录片。
塞巴斯蒂安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以高更为形象的主角,敢于放弃所拥有的一切重新开始的人,他们的魄力就已经让他们成功了一半。
《地球之盐》观后感(三):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
一度贫瘠的群山又重新布满了植被,重新孕育起了泉水,一切好像回到了萨尔加多的童年时代。我看他最后谈论起三四十年后、三四百年后那片森林将会演化成什么样子时流露的神色,好像对自己是否有幸亲眼目睹毫不在意。那种笃定大概多少能抚慰过往岁月留下的疮痍吧。
从战场上回来的士兵往往都需要恰当的心理干预来减轻创伤。那么对一个简直见证了一个时代几乎能见到的一切战乱、饥馑、动荡跟绝望的人来说,恐怕大多数的言语与行为都是寡淡无力的。他说从卢旺达归来的自己彻头彻尾病了。可能是苦难记录得多了,就容易习以为常,觉得这是世界本来的样貌。你看记忆里故乡遍布的森林与山泉,到最后也只剩下漫山遍野的黄沙与稀稀拉拉皱皱巴巴的牲畜。
直到那些亲手种下的树苗挽回了一些生气,他才得以重新拿起相机。入镜 的却再也不是那些充满故事的纪实人物,只剩下自然,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部落。那些早年耗尽的能量,是难以重新积聚的。
毁灭向来比新生容易。等看过这部片子的所有观众都离开这个世界,山上的森林恐怕也尚未完全恢复成几十年前的样子,尽管多少有着欣欣向荣的势头。而那些历经苦难、满目疮痍的土地与那些湮灭在沙尘中绝望的人们却只能忍受着新世界的遥遥无期。
可还是一定睁眼看一看那些真实的可怖与痛苦吧,你一定要先知道干涸的土地多么可怕,才会生起种下第一棵树的念头。
《地球之盐》观后感(四):#地球之盐#
在这部片子里,你可以看到萨巴斯蒂昂作为一名摄像师的认真,坚持位置不好宁可不拍,“不然你只能说你拍了只熊,但那算不上一张作品。”,作为一个人类的绝望,目睹饥荒,疾病,战争后发出“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我们:人类。”这样的话,作为一个看到质疑人生甚至质疑人性后的普通人,对亲手种下的植物得以生长的喜悦,“它还很年轻,它会长得更高更大。”
而在画面回归绿色之前,在萨巴斯蒂昂在拿起相机之后,主题是“悲伤,压抑,疯狂”的:活着太苦了,没有钱,就要踏着既长又窄的楼梯下到深坑里淘金,没有和平,哪怕躲在教堂里,学校里还是会死去,甚至没有原因,小生命刚来临这个世界就要离开。
欧洲,非洲,拉丁美洲,随处可见的暴力和恐怖把提问“自己究竟还能做什么?”带到了萨巴斯蒂昂面前,也带到了每个看到那一幕的人面前。
我不会相信,有父亲在搬动自己儿子的尸体时,还和周围的人在谈笑,不会相信在科威特灭火的消防员,每天会坚持把消防车擦的干干净净第二天又重赴火海,不会相信人和鲸鱼能真的和平相处,不会相信镜头对准猿猴时,它会拿起自己的脚趾放进嘴里,不会相信有下嘴唇上插有一个木管的印第安人,过着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生活,不会相信海象的脑袋一模一样,长牙却不同得能令人想到“但丁的炼狱”,直到我看完了《地球之盐》,看完了那么长,那么多的苦难,看到了“对这个世界我已经无所可信”的灰心,看完了质疑和反思后的尝试和改变,看到了巴西终将再次长成的雨林。
《地球之盐》里最为人称道的一段话是:“当我过世的时候,我们种下的这片森林,将会恢复我出生时的模样,一切也因此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云淡风轻,力有千均。
《地球之盐》的副标题是: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的摄影旅程,这是一部向他致敬的纪录片,致敬他对摄影的严苛,致敬他与家人对生命的救赎。
至于我们,究竟还能做什么。
《地球之盐》观后感(五):《地球之盐》: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的电子个展
文/容庵
本片提名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镜头跟随着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对他的创作旅程展开回顾,巴西,拥塞的矿谷如地狱蚁穴;刚果,难民因饥饿脱水而逐渐干枯;卢旺达、南斯拉夫,人们因大屠杀而四处逃散、横尸遍野……
片中的萨尔加多是一个面目硬朗,却表情温和的老头儿,由上世纪80年代至今,萨尔加多的创作生涯已经历经了将近40年,很少有人能够驾驭「全球」、「世界」这样磅礴的创作主题,萨尔加多却是一个。从1993年开始,他以全球议题为主题的作品至今已经拍摄完成了三个系列,每一个系列的创作周期都长达5到8年。他的世界之旅沿途经历过许多征战和死亡,令创作产生了一种超越日常的宏观视野。
我见过一些靠伊拉克、叙利亚战地前线摄影出书成名的摄影师,在特殊的环境下,几乎举起相机便是人类影像的历史记录仪,但和许多战地、灾难摄影的纪实风格不同,萨尔加多的作品充满了宗教气质的构图,在他的摄影里,群体图景和后景成为构建他画面风格的重要部分,造就了苍凉而悲悯的宏大氛围,为主体人物那强而有力的神态形成了巨大衬托,一般人难以捕捉的主题加上独一无二的视觉呈现,成就了萨尔加多一幅幅夺人心魄的作品。
你很难想象,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摄影师心中怎么会有余地去设计这些人间悲剧的构图?如果来不及反复调试角度,那么电光火石的一刹那间,他的脑海中一定空明而有神性。光影时而精致地散布在微小细节里,时而又有飘逸的大线条横穿画面留白,他摒弃了色彩,却游刃有余地操弄着明暗。
在他的探险、拍摄的生涯中,萨尔加多仿若已经从大群体中静静抽身出来,以他记录者的身姿陪伴人类走过一段苦难史。他的镜头记录了太多人类的生存困境,以至于震荡、悲痛的力量折返到艺术家本身,使他开始思考自己在这场生命屠戮中所扮演的角色。
他和妻子在热带地区重建森林,以自己的独有的方式培育生命,也许正因站在历史苦难之上,才有更加强烈的冲动去反哺自然,摄影师萨尔加多说,这种感受改变了他,对他产生了新的影响。
萨尔加多后期在GENESIS项目中转入自然和风光摄影,也记录了不少原住部落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已经展现出对拍摄主体极其高超的掌控能力,而这一次的摄影对象,是地球。画面如同一首诗,笔触依旧敏锐,依旧惊才绝艳,但满溢温柔和慈悲。
《地球之盐》本质是一部萨尔加多作品的数字影像展:当人类丧失了享有生命的权利而相互践踏、遗弃与漠视;当人类以一种原始的方式与自然共存;当自然本身焕发出它无以伦比的宏美魅力,
在导演的引导和解读之下,观众借由一位艺术家一生创作主题的线性演变,获得了我们『人』在整个地球的生命系统中,主客体之间的视角转换。
GENESIS项目的策展人,也是萨尔加多的妻子莉莉娅用一段非常优美的文字描述这个系列:
“ Genesis is a quest for the world as it was, as it was formed, as it evolved, as it existed for millennia before modern life accelerated and began distancing us from the very essence of our being, it is testimony that our planet still harbors vast and remote regions where nature reigns in silent and pristine majesty.”
我尝试把它翻译出来:GENESIS是对世界的追寻,追寻它的本相,它的缘起,它的进化,和它早在千年之前的真正面貌,在那时我们还未曾经历这个高速运转、使人疏离于自身本质的时代。这些作品明证着,许多人迹罕至的地带依然深藏在这个星球,在那里,自然依旧保有它宁静而雄伟的威严。
GENESIS展览官网:
https://www.icp.org/exhibitions/sebastião-salgado-genesis
《地球之盐》观后感(六):让盐溶于水
看完《地球之盐》后,我无法再看虚构电影,看那些歌舞升平,笑料百出,那些经过粉饰的生活场面,都透着一股人工的塑料味和掩盖一切的意图。
人们擅长遗忘,而遗忘真的是治愈的唯一方法吗?
《地球之盐》是维姆文德斯的一部纪录片,记载了一个人文摄影师在几十年中走遍世界拍下人类的战乱、病疫、爆炸、饥饿等等之后,精神濒临崩溃,他没有自杀,而是选择回家,家在巴西,千亩农场,只是草枯树倒,千里干旱,于是他和家人决定种树,若干年后,这片本来也绝望的大地上重新生长起两百多万棵树木,重构了当地的气候系统。当这位摄影师穿行于手造的森林中时,脸上有平静和几乎身为上帝造物的自豪。他又重新捡起相机,开始了新拍摄计划,名为“创世纪”,这一次,他要拍下那些地球上的自然之地,那些文明罕有,人性之恶也罕至的地方。
片子一开头,是一个巨大的落差达数十米的坑洞,里面密密麻麻挤满了人,五万多人像苍蝇一般,在这个坑洞中爬上爬下,上下的路径,只有几条一人宽的土径,每个人身上背着土包,一天内上上下下五六十次,这个天坑里不只有贫民,还有知识分子,白领等等,但他们一概被土和泥糊的面目全非,只有两个眼中露出精光。
他们在找金矿,谁要是发现了金矿,他们身上的袋子里,可以随便装金子。
欲望造恶,之后这位摄影师拍摄的其他,无论是萨达姆一把大火烧了几千口油井就为了不让石油旁落他手,而因此让整片大地寸草不生,人畜迁徙,熊熊大火如同打开地狱之门,还是卢旺达难民在迁徙中从25万人变成了4万人,而其他那些死掉的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被推土机像垃圾一样抄起,丢在尸堆上,饥饿的手臂像一根草,在铲斗里飘飘荡荡……
某一个人,某几个人,某个政权,某种资本,因为欲望,利益的争夺,而作恶,受苦的却是数字庞大的普通人,他们对命运毫无反抗之力,只能承受,他们甚至不自杀,因为他们相信上帝、真主会给予应许之地。
我要是这个摄影师,应该也会崩溃。
如果善是文明之花,经过教育才衍生,那恶就是本能,时刻加以约束的猛兽,当欲望足够汹涌时,恶也会汹涌而至,突破所有约束,恶在动机和动力上,永远胜于善,那人类坚持善的理由呢?
如果你希望多数人向善,而自己却仍忍不住作恶呢?
如果少数人作恶,多数人承受,而那少数人仍不受制裁呢?
如果善,永远是被欺辱和损害的一方呢?
无解。
我更害怕的是,如果拿恶来考验自己呢?
地球根本不会因为人类的善恶之争而毁灭,几年后,自然总能收回一切,但人类活着一天,就要为自己所经受的这些争斗受苦,而其中的有些,纯属自作自受,作恶,受恶,恶延生无尽。
一想到这里,我就绝望的不知怎么办。
要么像个鸵鸟,把头扎进沙土里,追逐小世界里的自我,用所谓的物固定自己,就像所有商品社会中被物欲奴役的傻逼一样;要么做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断绝欲望,独善其身,遁入虚空和平静,在我看来,那也是极端自私的;要么别再看人,在渺远无际的自然中寻求安慰,毕竟,人类才他妈能活多久,地球都存在十几亿年了,将来还会再有几十亿年,一想到这里,就觉得,这些蝼蚁,遭受的这些又算什么?
但是,种树也好,像特瑞莎修女/无国界医生一样救助众生也好,归根到底,是为那些作恶的人擦屁股,是一点微小而无用的努力。
归根到底,物欲、遁世、自然主义,都是逃避,都是不忍再看这满世界的恶又无力解答,那微小而无用的努力,是出于对于人之善的向往和坚信,才投之以巨大而无解的精力,恶会因为对善的感动而停止吗?不会,只要存在利益、欲望和不均,恶就会一直存在,永远存在。
曾经有个人问过我,做ngo有用吗?我那时很天真,说,总得有人去做,那时我真挚的相信我这句话和所有动机,以及身处世界中的善,我相信善终归拯救世界,一些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总归能让一些事变好,我真挚的,百分百相信。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呢?
我一点都不爱人类,但承认人类的复杂性创造了文明,我恨极了欲望争夺造成的侵毁,但欲望推动了文明,我知道小小的善举其实根本抵挡不了人性本能的恶,但总归沉下去,也就沉下去了,总要寻找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因为地球,总归是好的,它值得你为它做什么,也值得期待明天的日出。
《地球之盐》观后感(七):地球之鹽
下午大概看了40分鐘的紀錄片,地球之鹽,沒有仔細看以為是說鹽。開頭說是一位攝影師,攝影作品,2014年的紀錄片,攝影師,巴西人。把“人類”比作是“鹽”吧。片子也算是對我來說,相識新聞類的東西,有些事不想太去瞭解,所以跳看,一點一點,大概地看完整部紀錄片,豆瓣是9分這樣的片子。
所拍攝的生活,攝影師片子後面說到的,做的事,貧困之類的世界的脫離,努力去做。攝影,有時候也是一種力量,儘管現在的自己已經不太喜歡這樣的事了,這些事總是沉重的。也是最後沒有想選擇新聞的原因。自己不是一個喜歡這樣累的人。非常不容易,和電影等等拍攝創作的不容易有根源的不同,因為心靈的承受。人是非常累的。力量來自與心底的,也不同。今天非常地心裡邊又難受了啊,所以怕自己要氣炸,關了手機網絡,斷開一定的聯繫。會很難過呀,做這個事嘗嘗會這樣。我很討厭妥協,所以不妥協,也意味著承擔面對。
這部紀錄片,也許可以去看看。這個世界上是一直有這樣的一些地方,一些人,在這樣生活。我大概嘗嘗隔一段時間會去瞭解一點接觸一點這些事。圖書館多,少紀錄片。
《地球之盐》观后感(八):一位摄影师的奥德赛
正片开头便是一组黑白照片:巴西瑟拉佩拉达金矿,矿坑中如虫般爬进爬出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低沉的窃窃私语和劳作声,挣扎的动作和欲望。当巨大的内容被压缩进一幅连颜色都没有的图中时,它所传递的情绪更加巨大,所有的情绪,那些压抑疯狂,拥挤着,渗溢着,最终迸裂而出。
这样沉重的黑白照片穿插在这部纪录片的各个部分,如记事的绳结。尼日尔旱灾中排队等着领取救济品的母亲,厄瓜多尔“解放神学”运动中的年轻教士。受洗前夭折的还睁着眼睛的婴儿,巴西东北部背井离乡的农民,埃塞俄比亚难民营中正在死去的骨瘦如柴的少年,马里沙漠中像树皮一样干枯的老人,科威特大火中的浑身泥泞的消防员……它们都出自于同一位摄影师,赛巴斯蒂昂·萨尔加多,一位自称“业余”的社会纪实摄影家,追寻人类的苦难拍摄、记录。
面对《地球之盐》中的这些照片时,你很难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无声的定格中,一道皱纹一处伤疤一个眼神竟比言语讲出了更多的故事。而你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自主的观察者。你的感受将你吞噬,像个泥潭,越挣扎越陷得更深。没有人比赛巴斯蒂昂更了解自己的作品:“肖像的力量,在看到这张照片的一个瞬间,人们就会了解照片中的这个人的生活……拍摄一副人物肖像,却不仅仅是拍一张照片那么简单,而是要去呈现和表达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他让生命得以在光影下陈述自己,也把镜头对准了死亡。最触目惊心的是卢旺达大屠杀,路边是一堆堆尸体,活着的人开铲车将被随意丢弃的死去的人清理开道;群像,在罪恶和仇恨的扭曲下,生者死者难以分别。你很难想象镜头后是一个怎样坚强的灵魂,才能如此冷静地在暴力的风眼,为人道主义唱安魂曲。然而无论多么坚强的灵魂,在目睹了如此之多的死亡之后,都无法安然无恙。赛巴斯蒂昂知道,“我的心、我的灵魂病了”。
多年来他聚焦贫穷饥饿暴力,因为他相信这些事情的发生是因为公众的无知。“转变观念,并通过这种情感同化,最终改变人类的境况”是他前期几部摄影作品的出发点。他像一个虔诚的传道士,期待着公众的觉悟和改变。这样的乐观主义无疑给予摄影师很大的驱动力,但这驱动力被全部系在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场恍然大悟上;而这,几乎预言了他的崩溃。大屠杀后一部分逃离出去的人试图返回卢旺达,他们离开戈马聚集地后转而进入刚果丛林。“联合国的一名高级专员带着我去了这个区域,他们有一辆火车,我就坐在这列火车里,但火车却把人们留在了那里。”这位传教士这才明白,看不到是假的,视而不见才是真的,无知是假的,麻木才是真的。“我离开了那个地方,在这个世界我已无所可信,我不再相信那些所谓的人类救赎,人类不应该像这样活着,也没有人值得这样活着。”
《文学回忆录》中木心讲了这样一句话:“一切伟大的思想来自悲观主义。真正伟大的人物都是一开始就悲观、绝望,置于死地而后生。”这句话很适用于塞巴蒂斯昂。卢旺达的经历摧毁了他的乐观,却塑造了一个“真正伟大”的摄影师。他回到家乡,在妻子的建议下开始植树。大地慷慨地回馈了这个受伤的人类,造林项目意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赛巴斯蒂昂也开始新的创作,只不过这一次他走进了风光、动物摄影的领域。他走进冰原、森林,走近嬉戏的海豹群,印第安人的原始部落,在自己复活后的生命之绳上系上新的结。“我拍摄这个项目的最初想法,是想揭示森林破坏或海洋污染。但事实上这些都不重要。到后来,我决定拍摄一个与之不同的项目,算是向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一种敬意。”赛巴斯蒂昂在工作室中边向导演展示着照片边讲,语气中没有了之前的愤怒与失落。仍旧是黑白胶片,这些图像却显出了巨大的生命力,跳动的,鲜活的,令人惊奇。对生命的彻底绝望让赛巴斯蒂昂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生命,理解生命。加拉帕格斯群岛,塞巴斯蒂昂拍下一只年迈的巨龟。它望向他,也许百年前,这深邃的眼神中站着另一个相似的人类,另一个改变生物学进程的悲观主义者。而他们的作品,跨域时空和领域,竟好似巧妙的互文。
纪录片的最后,赛巴斯蒂昂回到自己种下的森林。在这片乌托邦里,他回望过去,那些所有的沉重都成了云淡风轻。“这片土地对于我们非常重要,我们与这片土地形成了一片循环,这个循环见证了我们的人生,今天它也会延续我们的人生……当我去世时,我们种下的这片森林,将会恢复我出生时的模样,一切也因此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如今,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已经变成巴西的国家公园,向世界示范:我们完全有能力恢复已经毁坏的地球。赛巴斯蒂昂还留了另一个命题给后来人:我们该如何修复自己这个种族的文明。
他说,“我爱人类。毕竟,人类才是地球之盐。”
《地球之盐》观后感(九):《地球之盐》
喜欢其中的一句话“这是一封给地球的情书”。
最开始由于是黑白片并且不像以往的纪录片而是大部分以黑白照片组成就没怎么耐心的看。直到看到刚果的现状,才真真正被震撼到。感觉自己很小,也许有的人注定普通而有的人注定伟大。
有些事情不去真正了解永远不会把它看透彻。记得他们为了能保持印第安人的纯洁性而不愿赠与一把刀。可以说是生命的伟大也可以说是地球的神奇。原始与文明的交融不得不让你眼界大开。
《地球之盐》观后感(十):生命与自然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摄影师。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其思想中饱含着对生命、对人类、对地球的关怀与深刻的思考。看他的作品绝不是令人愉悦的体验,哪怕是其风光摄影与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集《创世纪》:那种强烈的黑白色调与极具表现力的画面与构图首先给人的是一种震慑心神的感受,然后才能回过神来细细欣赏镜头所呈现出来的壮观与美丽。他的镜头见证了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苦难、饥饿、疾病、贫穷、死亡、屠杀与战争;他的镜头记录了最卑微渺小的人性的尊严与爱,也记录了最残暴野蛮的人性的阴暗与恶。他怀着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切,唤起人们对人类这一物种的思考。只是当他面对无数难民的死亡与惨无人道的屠杀之后,他终是愤怒,”My soul is breaking. I don‘t believe in human's rescue any more.“那是一种多么巨大悲伤与无奈。当贫瘠的山丘在妻子与他的努力下慢慢变成了树林,生命的永恒与生机开始治愈他。他跳出自己原来的人文摄影的领域,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见证生命的伟大、壮观与美丽。“他是真正热爱这个星球,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他努力和每一个人,每一只动物建立起信任的关系,他一直是用温柔而坚定,感性而理性的目光在注视着这个世界,探索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宇宙间纯真而动态的奥秘。严肃而温柔。”《创世纪》是他写给地球的情书,更是对生命永恒的礼赞。人类该如何生存、如何与其他的生命相处、如何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是他所传递给所有人的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