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年八岁》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那年八岁》经典影评10篇

2018-03-31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年八岁》经典影评10篇

  《那年八岁》是一部由杨瑾执导,罗京民 / 杜俊豪 / 邱林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年八岁》影评(一):“咱俩高兴了,咱俩就玩儿一下”专访导演杨瑾

  文 / 哪吒男

  2012年他向岳父求救借债20万元,再加上一些奖金,拼拼凑凑用五六十万拍了一部关于自己的电影,讲述儿时的小伙伴,那个夏天他们是相依为命的小伙伴,整个世界要好的人“好到要死”。后来他甚至忘记了那个小伙伴的名字,也再没有相遇过,电影最后两个小伙伴在路口分别,他说真实就是这样,一次随意的分别,两人就再也没见过。

  这部电影叫《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在豆瓣拥有7.7的高分。

  就是因为这个电影,另一个儿童题材找到了他,知名编剧和平写的自己童年故事——失去母亲小孩被送到一个算命忙老头手上当领路人,这个电影叫《那年八岁》。

  这是导演杨瑾第四部执导的作品,由老演员罗京民(《孙子从美国来》饰演老杨头,《士兵突击》饰演许三多的父亲许百顺)主演。

知名编剧林和平曾完成过《小姨多鹤》《风和日丽》等连续剧。他父亲早逝,有一天母亲对他说“要是我死的早,你爸带你们,不知道会发什么。”于是林和平写了这部《那年八岁》。

  童年是很残酷的,就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的分别一样,《那年八岁》的结尾小男孩刚刚在教室念完一首儿歌,冲出门,老爷爷背影成为茫茫山坳里小小的一粒,从陌生和抗拒,像亲情又像友情一老一少迅速开始互无关系新人生。

  正在举行的第四节浙江青年电影节是《那年八岁》首次放映,放映结束后有人问导演杨瑾“你想表达主题是什么?”

  他说“哪有那么多主题,儿童片最忌讳就是有主题,啥是儿童片,就是咱俩高兴了,咱俩就玩儿一下,就行了。”

  专访杨瑾导演特别有趣,他就像孩子一样回答每个问题

  我们还是从您上一部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开始,我相信所有人都问过你为什么要取这么晦涩的片名。这次是不是不想解释了,所以直接就叫《那年八岁》?

  嗯,是的

  之前您的作品都是自己做编剧,这次您最初看到这个剧本感觉是什么?

  最初的感觉就是这个小孩儿特别可怜

  小时候我爸带着我去别人家买树苗,扛着这个树苗走回家,走了两三个小时,走了很远很远。这个剧本一下打动我的一个地方就是让我想到这个段落,一个小孩带着一个老头走过这个山走过这个水,走啊走,特可怜。这个意向打动了我。

  电影里小男孩除了对妈妈的去世很难过,好像被送给老人当领路人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农村男孩都很皮实的,没有那么多小脆弱。编剧林和平其实小时候跟过三个算命的老人当领路人。

  我感觉您对电影里的矛盾冲突不太自信,没有台词的时候大段的煽情的音乐就铺进来了。

  是,其实故事没什么矛盾,老爷爷挺喜欢这个小孩的。

  编剧告诉我说书的这些瞎子嘴都特别狠,他经历过三个说书人,这三个人嘴都特坏,都是嘴上说话拿到剜你的感觉,“你妈是你方死的”“你死舅舅”,但他们心肠都特好。

《孙子从美国来》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罗京民在《那年八岁》里出演盲人先生

  《那年八岁》这个片名其实是一个回忆的口吻,为什么电影里没有表现呢?

  我们在电影里把这些都删掉了。我觉得用回忆的旁白来串联所有的情节,是特别弱的手法,好像连不上了才需要这样,其实剧本里有这些回忆的部分,但是我们在开拍前都删了。

  所以你其实相信,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就足够感人了不需要增加其他对吧。

  嗯,特多余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讲的是您自己的故事,讲完之后为什么下一个电影还对少儿的世界这么感兴趣呢?

  就因为遇见《那年八岁》这个剧本。

  听说您特别喜欢是枝裕和,他也特别喜欢拍小孩,您有没有从他的电影里偷师一点什么呢?

  没有。人家拍的好。

是枝裕和作品《步履不停》

  这两年国内的独立电影拍了特别多小孩的故事,您有看吗?

  那些好像都挺残酷的,比如《鸡蛋石头》《笨鸟》。

  您觉得为什么青年导演习惯镜头对准儿童世界呢?

  因为自己有感受呀,黄骥(《笨鸟》导演)她就拍了一些自己的感受,王一淳(《黑处有什么》导演)又拍了一些自己的感受。人最有感触的不就是自己的童年吗?

  那您觉得什么样的少儿电影是好的?

  讲一段故事一段记忆就是好的,别讲什么大无畏精神使劲拔高。

  您之前给特别多电影做了摄影,这次《那年八岁》的摄影师是吕松野,听说你们俩这次合作特别愉快

  每天都特别愉快,没事就一起喝酒,他爱喝啤酒,我就陪他喝啤酒。吵过那么一两次,他说“电影光是最重要的,”我说“扯淡!故事是最重要的,人物是最重要的!怎么光是最重要的,没光也行!”

杨瑾曾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志同志》等电影担任摄影。《那年八岁》的青年摄影师吕松野凭借《塔洛》《八月》两度提名金马奖最佳摄影,不同于《塔洛》《八月》的黑白色调,《那年八岁》里有着高饱和度明亮画面。杨瑾开玩笑说,拍完这部吕松野就“贵了”。

  之前您的电影里超现实的地方特别多,《那年八岁》里也出现好几个梦境,是不是您自己性格里就有一点浮想联翩东西

  我专门写过一本书就是关于做梦的。因为我之前得了甲亢,每天特别兴奋也不会休息。睡觉的时候很不安稳,一直做梦,后来我就训练自己做完梦之后醒来在心里把这些梦过三遍,然后写下来。

  过了两年多这样的生活身体越来越糟糕。所以我又训练自己不要做梦,到现在我竟然一年也就只做三四个梦,而且还能做特别精彩的梦,顺着自己的心意做下去的那种。

  那以后这会不会变成杨瑾的风格,写实的部分特别写实,但总会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

  我打算拍一个电影就是把几个梦放在一块儿,不是很伟大的那种,特逗特荒诞的那种。不同于黑泽明老爷爷的《梦》,就是可怪了,很荒诞又很合理

  有小孩儿吗,里面?

  我很少梦见小孩。

杨瑾(右)导演在现场在不散公众文章留言,有机会获得正在举行的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展映的《那年八岁》电影票两张。

  《那年八岁》影评(二):那年八岁部分细节感想

  1、一开始,就是小小费力的打了两桶水挑回家,回到家,弟弟妹妹们已经在吃饭了,有些生气的小小在倒完水之后一把揪开猫开始吃饭,女人端上饼,小小先是一把抢了一个递给坐在旁边的妹妹。

  小小丢下吴先生,跑回家骗另外两个弟弟杀兔子吃,结果被父亲拉到屋里揍,两个弟弟扒着门偷笑,一改之前拿着兔子哭的模样,但是妹妹站在院子里,嚎啕大哭。

  女人是后妈,另外两个弟弟是后妈的孩子。

  2、小小刚被领到吴先生屋里的时候,憋着眼泪倔强着不肯说话,唯一一句反驳,是反驳吴先生的“你妈是你方死的吧”。

  3、几次前后对比

  吃饭:吴先生虽然看不见,但是夹起鸡蛋和肉来毫不含糊一夹一个准,一块大肉都不给小小留的那种,但是在诈尸事件后,吴先生会把鸡蛋夹给小小,小小会把鸡蛋再夹给吴先生。

  熊孩子们的起哄:一开始,吴先生制止小小,跟小小说的是“人就是挨骂长大的,你就是挨骂的命”,诈尸事件后,吴先生先一步小小举起竹竿就打起哄的熊孩子。

  (在第一次吴先生制止小小,让小小放下石头的时候,小小扔石头那个不服气劲,真的是拽劲十足。)

  领道:因为父亲把自己租给了吴先生,书没得念了,妹妹没得照顾了,小小很大不满,吴先生也是和小小斗智斗勇,两人在路上就是一前一后一前一后。后来,小小弄伤脚,吴先生背小小过河,一个看不见一个不能走,两个相互依靠,互为对方眼睛和脚。

  4、吴先生带着小小坐在打他们的人家门口,就那么坐着,他不为钱,为的是一个公道和一个尊严

  瞎子和盲人本事回事,但是人们喜欢用瞎子来嘲讽去戏谑,而自称盲人,是吴先生维护尊严的一种方式

  5、诈尸事件是两人关系的一个转折,但是在之前,小小做噩梦,吴先生一直摸小小的头,这其实是一种安慰

  6、说是算命,其实有点心游戏意思,至于吴先生为什么挺神,肯定是因为能从周围的蛛丝马迹发现什么,他的说书是真本事,算命也是真本事,毕竟他靠算命养活自己。

  一开始,小小只是吴先生花五块钱一个月租来的小领道的,但是后来,他自豪的跟牛车师父说这是他孙子,特别聪明,像他妈妈,就算是孙子放个屁,也是“听听,这屁放的 多有出息呀”。

  以上,那年八岁观后感,以下,附图感想。

  (电影很克制,没有大肆渲染这片艰苦环境下的贫穷和贫穷之下人们的迷信,画面拍的甚至有点美,真的是很难得。)

  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

  但是绿是绿土是土,干净甚至有点美丽

  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人很穷也很迷信,但是也很善良

  说电影宣扬迷信的一定没好好看电影。

  《那年八岁》影评(三):一点猜测

  其中的一个细节。瞎子吴先生帮人算命,那家人儿子部队当兵。虽然电影里没有透露具体的年份,但从后来的对话里有“就要大锅饭”的字眼,那应该在1958年以前。儿子属龙(1928年出生),瞎子一算说他今年25岁,按照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都是报虚岁,那这就是1952,1953年的故事,正在朝鲜战争时期。 这家人的儿媳妇,生的是个女娃。(有特写,没有小JJ的)他们忽然找瞎子来算命,问的是儿子的“官运”,儿子长年不在家。吴先生这番话,初衷是想帮那个儿媳妇说点好话,怕长期没有丈夫在家的媳妇在婆家日子不好过。没想到后来,却发生公公强暴儿媳妇的结局。公公被枪毙,剩下家丑外扬的儿媳妇和她婆婆,在农村会遭到多少白眼和歧视,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猜,大概儿子在前线牺牲或者失踪了。不然一家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命运。瞎子也说了,他们摊上事了,我给他们一个安心。如果儿子死了,他们下一代又没有孙子,农村人很有可能觉得“断后”。(何况是50年代)就算有痣的奶子再好,一千人才出一个,可六七十岁的公公图什么造化?这不是色欲熏心的事儿,死活想留个后,才是驱使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人算不如天算,这也是瞎子完全没有想到的结局。所以他说这是为儿媳妇好的时候,从众人的嘴里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事的男孩回头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瞎子的确不会算,真正会算的是老天爷

  《那年八岁》影评(四):黄沙吹过的童年,倔强如巍峨山岗

  《那年八岁》作为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唯一一部儿童电影,如一股清流流入西溪,呈现出与众不同纯净气质。自四年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杨瑾导演深埋孩童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做自我影像天地中的孩子王。 与电影节许多独具实验性的片单相比,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https://www.toutiao.com/i6490525661445227022/ 毕竟《那年八岁》是一部儿童电影,以家庭个体视角成为这部电影的表达核心;正因为抛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宏观大视角,每一个家庭的小细节才更酸楚动人。如果说悲伤源于小小年轻时的家庭悲剧,那么快乐的峰回路转则源于小小与算命盲人的结伴旅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老一少展开。吴老先生在旧社会摸爬滚打,凭借说书和算命的本事混成了老江湖,在农村事务中专断神鬼之事,成为人们口中的半仙。吴先生虽本领不凡,性格执拗蛮横,对外人避让防备,加上不能视物、更无子嗣,年过花甲无人照看,小小便成为他的直接看护人。 二人一次次挨家挨户的串门算命,中国民间的驱魔之法被导演加重了许多笔墨。与神鬼的多年交际后,吴老先生兼具独特强势和背后的软弱:善于安抚人心却怕怪力乱神,善于指点迷津但怕死人尸变。在因闹鬼尿裤子被小小撞见时,倔强一生的半仙才展现出最返朴归真的一面;当然经历这次事故后,一个真是完整的农村老人让观众同情心倍增,且与小小无隔阂,爷孙之情不强求而自来。 从电影的角色情感转变来看,吴先生庆幸小小的到来,给了他黑暗中的道路指引,缓解了他一人世界的孤独感。在善心被激发以后,吴先生可爱的一面在旅途中逐渐显现;古怪的老精灵的生命因为儿童的闯入,善良的种子在心中萌发。当然对于小小来说,吴先生也扮演了他成长途中的引路人,在随着影像时间的不断流逝,一个孩童心智的成长和变化让人欣喜,小小因与先生的朝夕相处逐渐摆脱曾经的忧伤。 因为《那年八岁》的起点从路上开始,我们当然可以把这部儿童电影看成一部东方公路电影,祖孙二人的谋生旅程同样是内心从破碎到复合的旅程,从老吴冷若冰霜、小小叛逆倔强到依偎避雨、互诉衷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乏儿童天真烂漫,东方人的圆滑内敛亦融合在吴先生多年的为人处世中。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少了些许尴尬和生涩。 东方公路电影的另一特点在于,两位主角看似浪漫的情感始终带着些许苦涩,小小与先生的朝夕相处更让人尝试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的缺憾老先生依然无法给予彻底的弥补;男孩小小性格中悲伤与快乐的共存也造就了观众对其的强烈认同感,在结尾处撕心裂肺的哭声亦让荧幕内外都为之动容。 据导演在见面会上的透露,故事是改编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但因东北过于山水明媚、代入感不强,西北才成为了最终采景之地,当然这得益于摄影的美好,黄土高原的奇异风光在片中一览无余。或许西北的万里黄沙,才让小小的苦难和倔强有了历史般厚重;从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我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硬气,这种由内而外的硬气不仅来自于个体,更来自于伟大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这让如山般坚强浑然天成、屹立不屈。文/武侠小王子 《那年八岁》作为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唯一一部儿童电影,如一股清流流入西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纯净气质。自四年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杨瑾导演深埋孩童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做自我影像天地中的孩子王。 与电影节许多独具实验性的片单相比,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且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 毕竟《那年八岁》是一部儿童电影,以家庭和个体为视角成为这部电影的表达核心;正因为抛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宏观大视角,每一个家庭的小细节才更酸楚动人。如果说悲伤源于小小年轻时的家庭悲剧,那么快乐的峰回路转则源于小小与算命盲人的结伴旅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老一少展开。吴老先生在旧社会中摸爬滚打,凭借说书和算命的本事混成了老江湖,在农村事务中专断神鬼之事,成为人们口中的半仙。吴先生虽本领不凡,性格执拗蛮横,对外人避让防备,加上不能视物、更无子嗣,年过花甲无人照看,小小便成为他的直接看护人。 二人一次次挨家挨户的串门算命,中国民间的驱魔之法被导演加重了许多笔墨。与神鬼的多年交际后,吴老先生兼具独特的强势和背后的软弱:善于安抚人心却怕怪力乱神,善于指点迷津但怕死人尸变。在因闹鬼尿裤子被小小撞见时,倔强一生的半仙才展现出最REAL的一面;当然经历这次事故后,一个真是完整的农村老人让观众同情心倍增,且与小小无隔阂,爷孙之情不强求而自来。 从电影的角色情感转变来看,吴先生庆幸小小的到来,给了他黑暗中的道路指引,缓解了他一人世界的孤独感。在善心被激发以后,吴先生可爱的一面在旅途中逐渐显现;古怪的老精灵的生命因为儿童的闯入,善良的种子在心中萌发。当然对于小小来说,吴先生也扮演了他成长途中的引路人,在随着影像时间的不断流逝,一个孩童心智的成长和变化让人欣喜,小小因与先生的朝夕相处逐渐摆脱曾经的忧伤。 因为《那年八岁》的起点从路上开始,我们当然可以把这部儿童电影看成一部东方公路电影,祖孙二人的谋生旅程同样是内心从破碎到复合的旅程,从老吴冷若冰霜、小小叛逆倔强到依偎避雨、互诉衷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乏儿童天真烂漫,东方人的圆滑内敛亦融合在吴先生多年的为人处世中。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不如太过于尴尬和生涩。 东方公路电影的另一特点在于,两位主角看似浪漫的情感始终带着些许苦涩,小小与先生的朝夕相处更让人尝试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的缺憾老先生依然无法给予彻底的弥补;男孩小小性格中悲伤与快乐的共存也造就了观众对其的强烈认同感,在结尾处撕心裂肺的哭声亦让荧幕内外都为之动容。 据导演在见面会上的透露,故事是改编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但因东北过于山水明媚、代入感不强,西北才成为了最终采景之地,当然这得益于摄影的美好,黄土高原的奇异风光在片中一览无余。或许西北的万里黄沙,才让小小的苦难和倔强有了历史般厚重;从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我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硬气,这种由内而外的硬气不仅来自于个体,更来自于伟大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这让如山般坚强浑然天成、屹立不屈。

  《那年八岁》影评(五):你是我的爷爷

  平淡而又直击人心的故事。

  小小被卖给算命的吴先生当“小领道”,被带走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好像只有对新家庭的恨,对爸爸和后妈的恨,家里唯一让他牵挂的可能只有小妹妹了。

  吴先生带着小小四处说书算命,两人的感情也在慢慢走近。小小总是一副很倔的模样,却也会在被“诈尸”吓得跑到几里地远后,再回到那可怕的地方带吴先生出来。同样,吴先生对小小的好,不露于声色间,却也见于细微处。他会帮小小打那些嘲笑他们的孩子,会背扎了脚的小小过河,还会把小小带回学校、给钱让他回去上学。

  “我妈说要好好念书,才能有出息。”

  “成天就知道你妈说,你妈说,以后不许再说你妈说。”

  可吴先生心里知道,小小很爱也很想念他的妈妈,妈妈教给他很多有用的道理。同样地,吴先生也教给了小小很多做人的道理,小小是吴先生前行道路上的眼睛,吴先生也是小小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吴先生最终还是把小小带去了学校,让他好好读书。

  整片的故事细腻而平淡,原本以为会在平静中中带着回味看完,却被结尾一声声的“爷爷”击中,这时候前面铺垫的感情都被一股脑触动,眼泪会像豆子一样掉下。这个曾经陌生的爷爷,或许比那个不再有牵挂的家庭,更能带给小小爱和未来吧。

  《那年八岁》影评(六):八岁那年,我在乡下看人捡狗屎

  法国有《蝴蝶》,日本有《菊次郎的夏天》,老人与男孩的故事总是让人投射到“爷孙情”上来。《千里走单骑》也插了一段这样的故事。但也许是中国男人情感比较内敛,“奶奶与孙女/姥姥与外孙女”、“爷爷与孙女/姥爷与外孙女”的电影受众会更多,像《我们俩》、《我们天上见》,还有《海蒂与爷爷》。

  我从来没见过我爷爷,他在三年大饥荒的时候就因饥饿而离世了。而我跟外公隔得远,不能经常见面。所以对于“爷孙情”是不太能体会的。

  这个剧情淡淡的,更像是一篇散文,带着编剧浓浓的童年回忆。

  想起了童年时在乡下,村里有个识字的人,知道很多故事,如水浒三国,村里有几个孩子爱跟着他听他讲故事,而他最爱的是整个村子走着捡狗屎!因为狗屎是很好的肥料。所以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会跟着他捡狗屎。我跟过那么一两次,主要是跟他不熟悉(我们不同的生产队),另外我那时候太小了。

  罗京民老师挺适合农民的角色,演市民的话就不太像,像《全能囧爸》里演得就比较假,当然是故事本事比较难建立。

  《那年八岁》影评(七):人呐,处着处着就有感情了

  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没想到后来关系那么密切。

  小小家里穷,亲妈没了,爸爸又娶了个后妈,爸爸的钱都归后妈管,亲妈还留下一个妹妹。   妹妹长得比后妈的两个儿子看着还小,不大点儿就得帮着家里洗衣服。   小小要是再不顾着点妹妹,家里可能也没人惦记着她了。

  小小想上学,学校里教不了啥,但他也想上学。|   他那死了的妈说过,只有好好上学,才能有出息。   他那死了的妈以前是学校的代课老师,上井边打水,井沿子塌了,他妈也没了。

  小小被爸爸卖给了吴先生,吴先生是个瞎子。   哦,不,是个盲人,吴先生说不能说瞎子是瞎子,得说他们是盲人。   吴先生还是个算命的。   走东家串西家,给别人算命,也给别人说书唱曲儿。   别人都说吴先生神,可小小就是不爱叫他。   谁叫他一见小小就说他妈是他方死的呢。

  这一老一小,结着伴儿上路。   你藏我的导盲棍,我藏你的铅笔盒。   鸡蛋肉抢着挑着自己吃咯。   你不叫“爷”我可就把糖自己吃了。   路上没沟我也得叫你跳一跳。   路上没沟,还不兴有牛粪啊。   俩人的乐趣,像如歌的行板,叮叮咚咚。   这一老一小,也像散文,平淡无奇,但是感情一丝一缕的,无处不在。

  后来你把鸡蛋和肉都挑给我。   后来你还说要传授我这谋生的技艺。   后来我怕你会怕。   后来你给我钱叫我去读书。

  人呐,这么处着处着,就有了感情了。。。

  《那年八岁》影评(八):你我都是孤独世界里的一粒尘埃

  看了那年八岁,被这个朴实无华,平实简单的故事打动。

  一直很喜欢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可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吧。原野,老人,村落,一幕幕出现在眼前,我的心仿佛也在温柔的舒展。就像剧中屏蔽了黄土高原灰尘漫天,干涸少水,植被稀疏的贫瘠,而是诗意的赋予它清新明快的色调,记忆中的童年,也是美和向往的存在。老人是个瞎子,靠算命说书为生,在长年累月的谋生中,老人的心生长出坚硬的外壳,他给自己的人设是精明,厉害,不可侵犯。当我看到他蹒跚着走在蜿蜒曲折的小道上,当他在夜晚为了一顿饭一个落脚的地方不得不打起精神弹琴说书,我的心就会隐隐的疼。一个老人独自生活本就不易,何况是个盲人。小小的加入让我感到一丝欣慰,老人终于有伴了。

  从小小的角度说,因为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妈,从此他就得不到关爱,为了每月六块钱,父亲把他卖给了盲老人当领路。起初,他怨恨这个世界,恨父亲,恨后妈,也恨这个盲老人,但他太弱小,无法对抗命运的不公。与盲老人的关系也是由最初的抗拒到最后的相依为命的状态。盲老人其实一开始就是喜欢这个小孩儿的,多了一个人陪伴对他孤独的人生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而小小则是在日夜相伴中对老人生出了感情,可能有可怜同情的成分在里面。他俩关系的转折点是一个晚上,遇到假闹鬼,小小出逃之后又返回去救盲老人,老人内心很感动,从此以后敞开心扉表达对小小的喜爱,最后为了小小的前途送他去上学,小小飞奔进教室,念了几句书,转念一想,舍不得老人,又飞奔而出,只看到远处老人渺小的背影,孤独又坚强,小小大声呼喊着爷爷,全剧终。。。

  其实我很希望小小和老人继续生活在一起,我设想小小白天上学,晚上依旧会回老人那里,因为那儿至少有人是真心的爱护他。天地间,一老一小,继续相扶相依,走过漫漫人生路。。。

  《那年八岁》影评(九):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现代人,讲究速食感情。爱情如是,亲情似乎也越来越如此。

  所以,在看到朴素无华的电影《那年八岁》时,壹姐满心满脑都是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网络俗语。

  论引人入胜,电影《那年八岁》似乎并未做到极致。因为通篇的故事情节都太过平淡无奇,但就是这种平淡无奇,却让壹姐多次陷入了对于过往的回忆当中。

  年少时分,曾与新搬来的邻居家姑娘相看两厌。从刚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无话不谈,竟然也经历过一段漫长又有迹可循的过程。虽说是儿时感情,但这种因陪伴而慢慢滋生出来的情谊最是让人心动。

  《那年八岁》中的小小,与吴先生的感情也是这种。

  在陕西高原上,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家里共有六口人,爸爸、妈妈,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如若是寻常人家,日子虽然清苦,但相互扶持必定也是能过下去的。但坏就坏在,这一家人中的妈妈,是个后妈。除却其中一位名叫小小的男孩和唯一的女孩外,其他孩子才是后妈的亲生娃儿。

  所以,为了能够让妹妹的日子过得稍好一些,小小迫不得已被爸爸送去给一名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和许多算命先生一样,吴先生是一位盲人。他能掐会算,能说会唱,但在他口中,却总能说出给人“致命一击”的狠毒话语。就比如,见到小小的第一面,吴先生就说他没有福相,方死了他的妈妈。

  在小小心里,妈妈是一个精神支柱一样的存在。每逢夜晚,小小总会梦到妈妈在教他唱歌、学习、说话、做人。所以,面对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瞎子”,小小决定与他“对着干”。

  比如领路时,让对方莫名其妙的跳一跳,比如,吃饭时刻意挑光盘中的鸡蛋和肉。总之,吴先生和小小这一老一少,见面初时并不特别对盘。

  但陪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让一直以来不喜欢你的人,看到你的好,你的善,也可以让一直以来对你心存芥蒂的人,把你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因为彼此一起经历了诸多小事,小小也终于在吴先生的尖酸刻薄中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温和。而吴先生呢,因知道小小从小渴望学习,于是便把多年来积攒下的钱财拿出来送小小去上学。

  在吴先生心里,这个时刻与他作对的男孩,其实早已经是他的亲孙子了。

  所以,壹姐才会在看到回归课堂后的小小,读书当口,突然冲出学校站在村口的大树下,对着吴先生的背影大声喊出“爷爷”时泪如雨下。

  在影片中,小小年岁不大,仅有8岁。但贫寒的生活和艰辛的过往,却让他成熟的像个大人。

  岁月亦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细腻长远,它极致敦厚,它总是能够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将我们原以为薄弱不堪的感情升华、完善。而你我,无论年岁几何,无论贫困富有,也终将以岁月为板,以时光为画,将身边人的感情装入内心,让它生根发芽。

  《那年八岁》故事简单,镜头沉静,但在这简单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优美和绝妙。壹姐想,这才是陪伴的玄妙,这才是你我之间该有的情感!

  《那年八岁》影评(十):除了禁片,国产好看的还有它!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许是快过年的缘故,近期格外想家。

  想爸妈,想亲友,想儿时的玩伴......

  尤其想念已经离开数年的家里的老人。

  《天堂回信》

  隔辈亲,亲又亲。

  一段情,越亲密,越怀念,越怀念,越发现,那早已是一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幸而还有电影可以寄托乡愁,承载回忆,这样的日子看一看,再合适不过——

  《那年八岁》 I 2017

  豆瓣:7.8

  君君鉴片

  《那年八岁》

  适用人群:国产优质片爱好者

  推荐理由:景美、情真、接地气

  时 长:85分钟

  推荐指数:★★★★

  八岁,好遥远的记忆,仿佛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

  那一年,我们不谙世事,无牵无挂,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和小伙伴们做游戏;

  那一年,我们懵懂无知,不知天高地厚,不知今夕几何,单纯的没有一丝烦恼;

  还记得儿时的爆米花吗?

  那一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还在。

  奶奶的粽子,姥姥的馅饼,姥爷的算盘,爷爷的摇椅...装满了一整个年少时光。

  想来,多数人的八岁,大抵如此吧。

  《我们俩》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也有属于自己的八岁。

  他的八岁,很苦。

  他叫小小,是个倔强的小男孩。

  八岁那年,母亲病逝,留下了幼小的妹妹。

  很快,父亲给他娶了后妈,一同进家门的还有两个素昧平生的弟弟。

  作为哥哥,家里的重活累活都归他。

  甭管对错,只要小的哭了,挨揍的也准是他。

  每每挨揍,弟弟和后妈总在一边拍手叫好,这让小小格外想念自己的亲妈妈。

  家里穷,又赶上饥荒,养不起这么多孩子,被迫辍学的还是他。

  他恨父亲,恨后妈,恨两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弟弟。

  年幼的妹妹是他唯一的牵挂。

  在家里,小小总是拼劲全力不让妹妹受一点委屈。

  辍学后的小小,被父亲以每个月5块钱的价格,租给了一个盲人算命老先生,负责替人家领道。

  老先生靠算命和说书养家糊口,天生嘴毒,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

  "这孩子,没福气,招风耳,高颧骨"

  "你妈是你方死的吧"

  眼睛看不见,心却不瞎,跟小小抢肉吃一夹一个准,一块也不留给他。

  瞎狠瞎狠的。

  辍学去领道,小小本就是百般的不情愿。

  他做梦都想上学,因为妈妈生前跟他说过,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

  如今先生的霸道做派更招小小讨厌,他开始变着法反抗。

  (一领道就屎尿多,让先生空等)

  (领一半就跑路,让先生找不着北)

  (骗先生有沟,让他傻蹦)

  (故意把先生往牛屎里带)

  虽然一老一小没少斗智斗勇,但本性都不坏。

  日子一久,也就慢慢有了感情。

  (帮小小包扎伤口)

  (背小小过河)

  (小小奋不顾身地救先生)

  (陪先生一起挨揍)

  直到某天,小小终于喊出了那句老先生最想听到的称呼:爷爷。

  一个八岁的孩子,一个算命的盲人先生,一部质朴的电影。

  孩子给老人领路,老人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给人算命。

  孩子成全了老人的孤独,老人成全了孩子母爱的缺失。

  电影剧情淡淡的,更像是一篇散文,带着编剧浓浓的童年回忆。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编织了一老一少纯粹、真挚、充满童趣的感情故事。

  乡土风,爷孙情,相依靠,领路人,土埂,麦田,小溪......淳朴而动人。

  电影中,动人的不止是故事,还有最亲近自然的画面。

  爷孙俩在稀稀疏疏的草地上行走,每一帧都美得不像话,是那种属于中国农村特有的美。

  就这样牵着,走啊走,心儿近了,话也多了。

  即便放开手,两人也紧紧的互相绑定了。

  如果你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那么这部片子会让你找回很多童年的记忆。

  窗外沙沙作响的树叶;

  远处绿油油的麦田;

  田中成群结队的牛羊;

  山间潺潺的溪水;

  夕阳下归家的老牛;

  每一帧都美得那样纯粹,那样令人怀念。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

  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让那段过往的时光如大山般厚重,历久不散。

  老人与孩子的故事总是让人投射到“祖孙情”上来。

  法国有《蝴蝶》,日本有《菊次郎的夏天》,德国有《海蒂和爷爷》,韩国有《外婆的家》;

  中国有《千里走单骑》,《我们俩》,《我们天上见》,《天堂回信》,以及这部最新的《那年八岁》。

  《我们天上见》

  这样的故事细腻、平凡、淳朴、且感人。

  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有的只是那些单纯的小美好,然后稳稳地戳进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天堂回信》

  关于时光,关于亲情,我都希望,慢慢来,长一点儿,再长一点儿。

  我们细水长流,比什么都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