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三极》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第三极》观后感10篇

2018-04-23 21:0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三极》观后感10篇

  《第三极》是一部由曾海若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极》观后感(一):青藏高原生命的共舞

  青藏高原何尝不是一种神圣象征。所呈现源自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然敬畏,对生命的爱护尊重和谐共生。在那里他们摸索出一套与自然互为进退,极其精确的生存模式。整个美到窒息的大型纪录片像是一次洗礼,洗去人心的污垢疲累,焕发人起最本真的善良纯真美好,让生命有了更广阔的维度。何必管那一片海,有多澎湃;何必管那山岗,它高在什么地方。只愿这颗跳动不停的心,永远慈爱,好让这世间冰冷胸膛如盛开暖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命运多舛"的拍摄过程创造多个"首次"。但这些并不是一部纪录片拨动观众神经末梢的噱头,而这种极限环境中展现出来最佳生存样态,才是最惊心动魄的地方。神圣之地,容不得半点亵渎。

  感动之余,我还能做什么?我们都有答案,都懂。我们离那里的人有什么区别?我们有信仰,可缺少虔诚,一颗洗尽铅华淡泊名利的心。

  不是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觉得这个地方太神圣,如果只是旅游的方式走马观花是无法领略她真正的美的。想用自己脚步丈量她每一寸土地河水,用眼睛收藏每一帧美景天籁悠扬无与伦比的瑰丽美流入心坎,生活之美就像最纯净微笑,永远荡漾在心灵柔软的地方。远离钢筋水泥的高速城市,摆脱尘世纷扰,秉着一颗不烦躁淡然的虔诚之心,丢掉重包袱只身一人轻松来第三极,品尝青稞酒的清香韵味,感受与城市迥乎不同的异族人文景怀,迈出腿走一下这一辈子走不完的行程享受纯朴初本,领悟人生的真谛。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极》观后感(二):《第三极》——第一集

  有趣灵魂

  ——记录片《第三极》第一集的主题

  西藏,这个地广人稀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人与自然的感情似乎成为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命脉,藏族人民动物之间都流露着真情实感,彼此互相陪伴,成为了对方生命中的一部分,本集正是围绕着生命中的伴侣进行讲述

  这些大自然的动物始终与藏族人民保持着一份不可分离的缘分事实上一路上不断拉着彼此的,先是向抽象的尽头,然后又向具象的极限,毫无疑问情感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产生的。人们尊重并敬仰这些生活在自然中的生命,养育着它们,久而久之一条情感线由此产生,谁也离不开谁。追溯到古迈的洪荒,动物同人一样,命运都会被掌控,日月如梭,生命终会发生改变,唯一存在的则是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那份淳朴的情感。本集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基调,西藏的宁静自由,人与动物之间心灵的交织,没有过多刻意的渲染,但带来的意义充满着启示和情感,在我们的头脑中不断盘旋,那些情感犹如“天上星河,海边沙砾”那样数也数不清。

  在记录片中时空概念必不可少的。在高原东部,雪山之下的原始森林里,住着一群活蹦乱跳的猕猴,由于猕猴是珍贵物种,猎户会将其猎杀,所以人们让出了自家土地给这群小生物,使它们充满了“家”的记忆,可见尊重生命如此即可。一旁的申扎地区鸟类的栖息地,黑颈鹤属于集体生物,在飞越雪山,前途艰辛路程中促使其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山脚下的林周地区,一对夫妇有着一只养育已久且受伤的黑颈鹤,由于治疗问题需要将其送到救助站疗伤,车越行越远,车身愈加朦胧,这对夫妇流下了依依不舍泪水。终有一天黑颈鹤会飞走,飞回自己的故乡。正如藏族人民所说的“只要是生命,就应该被拯救”。生活在广阔无垠地区的阿玛尼尼为心爱的藏獒找到了伙伴,以尊重的方式让生活获得平等。在地貌辽阔地域壮观的拉萨,一个老人,一只羊成了街上的来往的常客。次旺老人用羊的陪伴,寄托着对夫人轮回的希望和思念。老人说“梯子升天,救下一条生命就是搭了一次梯子”。老人牵着老羊站在山上远望着拉萨,内心多么希望老羊能够永远陪伴他。

  生命陪伴的行程中,活力四射,绽放花朵,一旦生命离去,便萎谢凋零,这就是弥漫于天地之间永恒活力和滋养的宣告,一中垂直永久的告示,我们的步伐过时,我们的躯体脆弱,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不奢望铭记,知晓即可。

  《第三极》观后感(三):倏然而逝的一月,倏然而逝的一部纪录片

  第一集,生命之伴。

  印象较深的为开场的喂食旱獭,猴猴,受伤独腿的黑颈鹤,用遭狼袭击而死的羊的肉喂走散了的狼崽,给藏獒选伴。印象最深的当属最后一部分故事——次旺老人与次仁羊。

  藏语里,次仁的意思是,长寿。最后二者站在拉萨市郊高处眺望的场景,着实令人感动

  第二集,一方热土。

  开场的甜茶,陈塘(2040)的夏尔巴人采摘可飞上海拔4000m以上的喜马拉雅山悬崖蜂的蜂巢,他们是登上珠峰人数最多的族群。由蜂巢制成的蜂蜡会卖到尼泊尔,被工匠制作佛像。雅鲁藏布江边,尼木(3800),多杰刨出狼毒草有毒的部分——根,开始造纸。德格(3188)印经院拥有三十多万块雕版,保留着藏文化中大多数的经典纸张在这里被赋予新的生命。当惹雍措(4528),曾经的象雄王朝核心地带。田长多杰,负责了开耕节的举办。还有措姆和独自修行的姐姐旺姆的故事。雅鲁藏布江中游的一块土地上,扎囊(3680),是一片沙丘,这里的治沙人索朗,种了三十多年树,他相信这片山谷有一天会变为森林。结尾,林周(3860),打阿嘎。

  第三集,高原之歌。

  安多(4800)的赛马节,萨嘎达瓦节,堆龙德庆(4300),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接近一根29米,2.3吨重的经幡柱。普莫雍措(5010),堆村的人在春节前赶着千余只羊,越过结冰的湖去湖心小岛吃草。安多(4800),玉古,鹰笛(一种用鹰的翅骨做的笛子)传人的故事。拉萨(3650),斯塔多吉,大学生,至今最年轻的格萨尔王传说艺人的故事。门士(4300),次成,牧区寺庙里的僧人与藏医,古老洞穴与现代技术交融。巴松措的藏猪。

  第四集,上善之水。

  普兰(3900),中印边境,强拉山口,印度信徒们来冈仁波齐朝圣,传说是湿婆的天堂。曲水(3600)旁一个小小的村庄是西藏唯一的渔村。尼木(3800),吞曲河,人们把柏木放入水车,使之被水车带动摩擦出木泥,柏木砖与药材混合好,由牛角工具,挤做成藏香。敏朱林寺(3760)与坛城的哲学故事最引人深思:“人们看着色彩斑斓的沙粒世界变幻,消失。可以辛苦地拿起,也可以轻松地放下。一次次被抹去,因而一次次被建立。沙子变回了沙子。”巴塘(3300),拉姆与西绕的爱情故事“西绕并不擅长表达感情,他突然把用来祈福的风马纸撒向空中,美好的情感在心里,像森林般茂盛生长家乡的美景,省去了多余的话。”QAQ

  第五集,大山儿女

  绒布寺(5154),阿旺桑结守护着一座寺庙,他是距离珠峰最近的居民。墨脱(1200)(藏语意为隐秘莲花)石锅与米林(3700)珞巴族老一代传统与继承并不是很令人深刻。据说马年在冈仁波齐转山一圈相当于平时12圈。底雅(2900)红苹果是阿里的颜色

  完。

  《第三极》观后感(四):诗意影像下的生命张力

  关注微信公众号雕刻时光CN”,和小编一起记录时间光影

  诗意影像下的生命张力 ——浅析纪录片《第三极》 巍峨俊美的山峰飘渺纯美的云海,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淳朴人民生活的天堂。它是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极,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依相伴,这里,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巅峰,更是人精神境界的巅峰。 纪录片《第三极》记录下的是生命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是对自然的虔诚信仰。 可以说, 编导用诗意的镜头语言,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同时,也表现出其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对生命的关照和思考。 纪录片的美来自于一种等来的真实,而纪录片《第三极》可以打动观众的原因,也正是这种等来的真实在新闻摄影镜头方式上的完美体现。在第六集《高原相遇》中,观众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摄制组与藏民们的和睦相处。在春节这个其乐融融氛围中,藏民们向摄制组的成员献上哈达,共饮青棵酒。正是这种参与式的拍摄,使影片捕捉到了很多真实感人画面。牧民用被狼咬伤死的羊的肉喂小狼崽,次旺老人与他的放生羊次仁之间的相依相伴,达娃与她救助了的黑颈鹤在挥手告别时流下的眼泪,措姆与她的双胞胎姐姐旺姆真实的交流场景等等都让观众为之感动。当牧民把被狼咬死的羊喂给了收留的小狼崽时,每个观众都会被牧民这种淳朴的爱所打动,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牧民又恨狼吃了他们的羊,又能如此无私的去帮助这些走散的小狼崽,可能答案正如解说词所说的一样,在他们心里,只要是生命,就应该被拯救。这种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淳朴的精神高度,可能是生活在文明发达的城市中的人们都无法企及的。而纪录片的突出之处,也正是对这种纯朴情感的展现,而这些,并不是单单的创作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而是编导的等待换来的机遇。正是对生命之间相处的展现让他们心中的精神力量和敬畏之心以一种最真实的状态表现出来,深深的打动着观众。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应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新兴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视听震撼在片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延时摄影下的云海,高速摄影下的一次次跪拜,高角度俯拍下的壮丽山川,跟拍镜头表现下的一个个生动自然的故事都让影片的艺术表现更加的震撼,更加深入人心。影片的片头编导用精炼的十组镜头,通过延时摄影,将青藏高原壮观的山川美景,绚丽星空极光,繁华都市街景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高昂悠扬的女声,仿佛将观众一下子拉进了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世界。编导深入普通藏民的生活,利用平行蒙太奇将每个人的生活有条不紊的讲述出来,看似简单板块化的叙事背后都有着编导的良苦用心。在第一集《生命相伴》中,编导讲述了人与猕猴,人与黑颈鹤,人与狼群,人与雪豹,人与藏獒,人与放生羊六组人与动物的关系,来诠释编导想要表达的生命和生命的和谐相处的理念。从人与动物的相处中折射出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每一次的真心付出真诚相待,都会换回自然的丰富回馈。而自然,正同那只叫次仁的放生羊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用温和眼神打量着这个世界,打量着与自己朝夕相处着的人们。在影片中,人们的信仰,是那么的淳朴和纯真,他们相信放生一只放生羊,能化解疾病厄运,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科学规律可言,而这种信仰的余韵却像一首诗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又久久地回荡在人们的心头,这是生命对自然虔诚的信仰。 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是影片对生命的礼赞,和谐的讴歌。不同于以往记录青藏高原的影片,这不是对这片神秘土地的一次揭秘,而是深入这片热土上人民的灵魂,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所深爱的这片土地。自然朴实人生观和信仰的奥秘,完美的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主题。在这个浮躁社会中,让人们感受到欲望的消逝及自身心灵的平静体会大自然造物的伟大,感受万物有灵之美,生命边界的广阔和淳朴纯真情感下那难以企及的人性高度,这或许才是艺术能献给自然的最美的赞歌。

  《第三极》观后感(五):第三极,向往的地方是天堂

  之前看完《西藏的西藏》,豆油们又推荐了央视纪录片《第三极》。终于趁着工作闲暇之际零零碎碎看完,心中有很多感慨,只可惜观看的时间跨度过长,感慨也变得零散,不过还是稍作记录,让他们凝固下来。

  看完5集后,发现还有第6集,是拍摄花絮,观看幕后拍摄之艰辛,只记得曾导演一句话:在海拔5000多米上拍摄,行走都犹如扛着一袋沉重大米。所以看到有些人评价这部纪录片拍得情节太过零散,只靠雪域高原之美景来吸引眼球,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公允。毕竟纪录片不同于电影和电视剧,仅以情节连贯与否来评价一部纪录片并不是衡量一部纪录片好坏标准

  这部纪录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美如油画,简直随意截取一个小画面都可以作为一张海报,而片中的每一个小故事也都很写意地反映出藏区人民的生活,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去看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狼毒花造纸、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开耕节、打阿嘎、牵着转经羊的老人、悬崖峭壁上采蜂蜜的人、赛马节、藏医、坛城……每一个镜头都凝聚着导演的心血和慈爱,每一个镜头都吸引着我这个平原上的凡夫俗子

  其中最让人讶异的莫过于坛城的那一段了,看着那些红衣僧人们辛辛苦苦弓着背坐在地上细心用一点点彩色石英砂散落拼成的精美坛城在瞬间就随之飘散,看得真的好心疼。其间的宗教意义,还真是有点难以悟透,也许这是告诉人们有舍才有得的道理?世间万物皆为虚幻?不解不解。

  还有另一幕是两个藏族孪生老姐妹的对话。两个跨越世纪年龄的老姐妹站开阔的蓝色湖面间,圣山圣水环绕: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有了善念的陪伴,我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

  有时也会怀疑那样艰险的生活环境下,藏区人民是否真的生活得那么愉快?宗教真的能够给人以那么大的支撑?不管怎样,还是去相信吧,第三极,你向往的地方就是天堂。

  :片尾曲许巍的《第三极》刚开始听觉得挺没劲,不过越听越有意思,尤其是在第6集中的片尾,全部看下来更觉感动。关于许巍,从小就是他的忠实粉了,虽然现在不怎么听(主要是觉得风格太过雷同),不过,不得不承认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时我的世界里的音乐还是一张张盗版CD,对着那本装帧得很有趣的黑色歌词本,一行行看着歌词,看着这个光头大叔,《方向》里“坐在朝西的阳台”,《温暖》里怀念的苍山和洱海,《今夜》里“为你歌唱到天明”,哪一个不是在默默改变着我的人生思考方向而不自知呢。如今再次见到的是这位依旧沧桑却又充满佛性的许老师了:

  何必管一片海,有多澎湃;何必管那山岗,它高在什么地方;只愿这颗跳动不停的心,永远慈爱;好让这世间冰冷的胸膛,如盛开的暖阳旅人等在那里,虔诚仰望着云开。

  《第三极》观后感(六):零落在第三极的生命

  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限的生命,人类活动丰富的天地。从珠穆朗玛到平原峡谷,这里多个民族世代聚居,物种繁杂,人类和动植物相依相生。

  熟悉的镜头像过电影般展现,一幅幅唯美温馨的画卷次第铺开。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回到广袤的青藏高原,回到那些我身处的和未曾到达的远方。

  《第三极》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与动物的交流。当把这些故事完全融入高原环境中时,才更加亲近,不会让人产生一种故事人物的割裂感,尽可能地感同身受,虽然不是大多数人都能真切地体验第三极环境与风情共同带来的震撼。

  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在讲人与动物的关系,藏民用被狼咬死的羊肉来饲养狼崽;当受伤的牛在老人辛苦外出采药与家人的悉心照料下终于医好时,老人满脸洋溢着祥和的笑容,唐卡上的菩萨也愈显安详。旱獭、鼠兔、岩羊、雪豹、猕猴、秃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休戚与共。

  达娃淳朴真实的情感在与黑颈鹤朝夕相处的时光里真情流露,鲜艳的指甲油是她身处偏远地区却又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的明例。狼突袭了羊群,藏民摒弃失去羊只的悲恸与恨意收留狼崽,并用羊肉饲养。黝黑泛着亮光的脸庞上仍洋溢着纯真无邪的笑容。环境塑造了他们宽广博大容纳悲欢情仇的的胸怀。在恶劣竞争激烈的高原环境里,生命尤其珍贵,无论敌我。

  放生羊“次仁”跟随老人一起漫步在拉萨的街头,与虔诚的朝拜者一道,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一个老人把剩余人生的情感付诸在一只羊身上,次仁在藏语中是长寿的意思。那是老人思念的寄托,信仰的延续。次仁和老人一起逛街,乘公交车,坐汽车,俨然不再是一只纯粹的动物,而是与老人相随相伴的老友。

  善念是最好的陪伴,才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藏民与动物朝夕生活,甚至和可能威胁他们生存的狼崽共寝共食。环境造就了他们为善的秉性,博大的胸襟,而正是因为他们,民族文化得以源源流长、普世后人。

  萨嘎达瓦节,喇嘛们精心建造坛城,那是佛的居所,佛的城市,佛的宇宙。他们独具匠心,精工于坛城,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中。筑造坛城耗费了他们的心血,然而,毁城却在一瞬间,精美绝伦的建筑化为一堆斑斓的沙子。一沙一世界,一世一轮回。尘归尘,土归土,种子回归土地,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纪录片中有我走过的地方,淌淌流过的曲水河伴我出城远行,绒布寺旁甘甜的山水滋润着干裂的双唇,伫立在珠峰大本营看日照金山翘首期盼珠峰的真容,风化的土林珍藏着神秘的古格王朝,逆风中冒雨奔向门士温暖的火炉啜着香甜的酥油茶,与跨越国境千山万水的朝圣人群一道在灼热的高原阳光下休整,于寂静黑暗中留下神山月光下悠长的背影……

  仍有很多的地方没有前往,五集的纪录片时长不足以承载青藏高原绵长悠远的历史与文化,风情与民俗;鬼斧天工的自然景观与地理环境;神秘原始古老传统的民族现象;善意盈盈遗世独立的原住民……

  无论是的藏民、动物和植物,他们这些零落在第三极角落的生命,如格桑花般盛开。

  (关于西藏的文字影视太多,仓央嘉措的诗广为流传。纪录片同时还有《进藏》、《西藏一年》等,在现代科技创造的作品中感受那片神奇的土地。)

  《第三极》观后感(七):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存?

  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活法。活法本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可很多人活着,却又很痛苦,这便不得不说高低自辨了。

  藏区人民首先活法很古老、自然,却又很现代。古老、自然在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针对咬死他们羊的狼,面对它们狼崽的时候却能以被其咬死的羊肉喂之,并且他们觉得对于任何一个生命要应该尊重),现代在有些居民会以互联网辅助自己做石头的研究。我认为,这是科技与传统结合最好的方式了。

  看了此片,越来越感觉到:现在都市的很多人(包括我),只是为了生存,生活却是无从谈起。

  金钱是什么?为了金钱而牺牲的,或许你一辈子也找不回来。在磕长头那一部分,突然想到,有人散尽千金、拖家带口只为在圣山朝圣。心灵上的慰藉和救赎,纵有千金,又岂能得到?

  很多人,也许也包括我,在牺牲自己健康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的时候,总是这样告诫自己:有了钱,遇到突发事情和疾病才有能力应付。可是,在牺牲身体的时候你不是已经在为突发疾病埋下伏笔?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癌症,就算有钱化疗也不见得不痛苦吧?这般舍本逐末,还不如一开始就好好生活。而且,一个人踏实地生活,会完全没钱吗?

  很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追求着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且物欲的魔力是无穷的,在追求物质的时候,人的心就很容易飘飘然变质,从金庸《连城诀》中可见一斑。

  现在的社会需要《第三极》这样的片子,也需要人能够静下心来看这样的片子。

  《第三极》观后感(八):平淡但不平凡

  我没去过西藏,但这不影响我对它的向往。

  估计骑行过川藏线的人很多都听说过徘徊哥,徘徊哥的骑行游记里说,他在骑行川藏线的时候到底追寻的是什么他也不知道,他一路的骑行是为了放下心中的执念,但目的地是不是拉萨并不清楚,但当在川藏线来回的折腾中,他觉得起到拉萨便是自己方向,这不单是一条路,更是对心灵的一次探寻。

  在看第三极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何为人生、何为幸福。或许第三极讲述的故事比较零散,但是从其中一个一个人物中,我看到了所有人对待生命、生活、人生的一个态度。这个追求并不是挣多少钱,当多大官,或者取得多大的成就。接受生活、善待生命、以一个心怀善念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事情,这便是所都人共通的理念。

  所以说当身在其中我想我有些许明白了徘徊哥,如何以一个平常心对待生活,接受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中很多人谈到片中没有触及西藏最为重要的宗教,我有不同的看法,宗教没有必要刻意去讲,从一个个小故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心底的虔诚,我始终觉得一个宗教信仰者,不需要吹嘘自己的信仰有多么高大上,多么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代表着自己,代表着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存在不是以别人的意志而存在,而是我思故我在。

  善意,或者说是对于生命的敬意,从来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最好理念,对比内地各处生态破坏,真不知道何时才能恢复,如今我们好像更喜欢探寻无人去过秘境,可是如果不心存敬意,无论去哪里都是带来灾难。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妙木山的猫

  《第三极》观后感(九):离生命更近

  四月的林芝,桃花遍野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生长着如同熊猫一样珍贵的黑颈鹤,一旦结为夫妻就会终生相伴,鹤到了秋天要飞跃雪山。大娃救助了一只受伤的鹤,送到救助站的时候还准备了一百斤小麦。

  人们对动物的心,让人们与动物的距离几乎为零。

  羊群遭到伏击,却还是救了狼崽。

  牧民之间不以买卖,而是相送藏獒。良獒无价。

  动物虽然不会开口,但是有一个好主人,他会有幸福感。他们对于伴侣、对于动物、对于生命都有敬畏感。传说放生一条鱼,灵魂会随着水流下去,而放生一只羊,羊会背着人死去的灵魂离开。

  夏尔巴人:居住在印度、尼泊尔、西藏境内。也是登上珠峰人数最多的人。喜马拉雅玄岩峰。

  《第三极》观后感(十):去不去西藏

  这几年BBC等的纪录片看的比较多,对国内的纪录片却一直都不抱太大的信心。讲不出缘由,权当是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看国际视野的东西。奇怪的是,跑到了国外,却开始看起了国内的纪录片。

  某种程度上,《第三极》和《舌尖上的中国》是很像的,有股小火炖汤的和谐感,很香,喝上一口,还能引得泪水直流。就连解说员的声音都似乎来自同一个人。大概这就是央视。也不是说央视出品,必属精品,看看每年的春晚就知道了。但央视出品,必和谐,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然而,我承认,我还是深深地爱着这股和谐,因为我感受到了此间的真诚与虔诚。

  第一次知道是在电影《轮回》里,藏传佛教的坛城沙画。

  原来冬天羊儿要吃草,还得到对面的小岛。

  墨脱,高中地理书上的常客,到达的路途竟然如此坎坷。等等,石锅是这样做的?好想喝锅汤——待我回国。

  藏药真的有效?但原理大概和中医差不多?其实西藏这样的空气和水源,人与自然早已混为一体,健康程度想必比亚健康的城市人民好得多。

  不过那彩色小纸片飞到空中,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污染环境……

  看到最后一集时,脑海中不禁浮现一个念头:为什么交通那么不方便,还要住在那里?为什么不搬到大一点的城市呢?而到了这一集快结束时,我算是有了答案——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你觉得不好的别人不一定这样觉得。

  藏区有大美,这大美不只指大江大湖雪山草原,还有人心之美。他们热爱自己的祖传文化,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这片自然。这样的大爱,让所有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相形见绌。昨天和瑞士的朋友聊到西藏,抛却所有政治、宗教的问题不谈,"I don't think people there really care about the politic things or the central power." 天高皇帝远,外面的世界千变万化,只有生活还是生活。

  想来判断自己是否喜欢一个地方的标准为是否想去那里居住。看了《第三极》后,我不敢说自己想在西藏住几个月——是的,我染上了城市的一身骚,已万劫不复。

  早年国内有股西藏热,似乎近年来也冷淡了不少。鉴于自己越来越觉得去一个地方前,应当先了解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而西藏的背后又异于常处的博大精深,因而总是让我望而却步。但一辈子该去的地方里,总不能没有西藏。也许去了就会爱上,谁知道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