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观后感精选10篇
《一席》是一部由乌仁娜 / 陈柏宇 / 方励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席》观后感(一):人生的灰度
周浩那期看了三遍,还是无比同意人生的灰度。平时努力有意识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去愿意了解一些不太想接近的人,不会去关注的人,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话,这样思考。
很有意思的就是所有的软件算法都会推荐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会推荐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就会像之前自己打开快手看了一些视频,感觉世界上怎么还会有那些人,还在中国。。。,自己永远无法全部知道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在以你不知道的方式生活。
这也是《一席》比较大的意义,并没有太明确的推荐。没有固定类别的种类,文艺游戏音乐科学电影生物化学等都有讲到。
像格瓦拉和摩拜还有飞蚂蚁的创立故事都很有意思。自己也会想,有时自己也想到过一些点子,反而没有去做。感觉创业也好,做其他的事情也好,想法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创意,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去做的行动力和坚持力。
这么多集看过的至多也就三四十集,之前一直没有记录下来,以后慢慢更新吧。
《一席》观后感(二):四十岁还在成长
其实还感觉不够格来写对一席的评价。毕竟加上刚才看的也才两期,加起来不过六十分钟左右时间。可忍不住想说些感受。怕时间一长变成回忆,就靠不住了。感觉这东西,不好说,气味对了,可能一见如故。三观不合,时间越长越是折磨。
先说说刚看的这一期吧。是被题目吸引过来的,大概是“四十岁还在成长”。演讲者叫赵易。带着鸭舌帽的斯文眼镜男。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他的好多情节和想法正是自己这几天在思考的事,共鸣很多,相见恨晚。他说他记忆最深的是他母亲。他说小时候,让他母亲骄傲是他做所有事的动力和动机。这一点自己直到现在做好多事都有这样的初衷。和他一样,最喜欢看到母亲看到他学校评语时眉开眼笑的神色。小时候我母亲看到成绩单或者奖状时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以及邻里亲朋来我家看到满墙奖状夸奖我时,母亲谦虚又抑制不住的笑脸。都成为直到现在还鲜明不已的画面。于是和赵易一样,我努力学习,觉得这是最有成就的事。 这样的目的单纯又幼稚。就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的,让母亲骄傲或者高兴也是他写作的最初目的,甚至让想出名这种声名狼藉的念头也不再那么不光彩(原话忘记了,大约是这意思)。说来惭愧,自己直到现在还有他这种想法。自从毕业不再上学后已经很久没有让母亲为自己骄傲的事了,也很久没有看到她那种为我容光焕发的神色了。由于才疏学浅外加懒惰,到现在也无所成。而赵易和我一样也是从小喜欢画画。却从没有得到母亲的鼓励。不同的是他在若干年后读完博士的情况下竟然有勇气再去报考与此前专业全不相关却满心热爱的动画专业,与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之后又坚持许久。他说道,在36岁还没工作没房没车没家庭。此时的他已经完全与小时候让父母骄傲的形象背离了。反倒是学习不好现在家庭工作都稳定的哥哥取代他挂在父母的嘴边。这与我的处境非常相似。我还没到他那个年纪,已经遇到工作生活的压力,更能理解他那个年纪所承受的来自父母社会的压力,而更大的压力恐怕是来自自己。相信他也和我一样,无数次在内心自问,是坚持还是妥协。他比我坚强勇敢,对所热爱的事情也比我更执着。 这也是他现在能做出出色的动画片站在一席的台上给众人演讲,而我只能在视频上观看他的原因吧。当初的自己也不是没有过机会。上大学后不喜欢所学专业,由于懒惰成绩差够不上重新选专业的条件。毕业后从事了不喜欢的工作也辞过职想追求最初的梦想,却坚持了没几个月没看到成功就放弃了,重新做回老本行。如今的年纪虽然不算晚,但心里很清楚, 再来一次选择,仍旧没有赵易勇敢。有许多原因让自己向现实妥协。其中让母亲高兴骄傲放心仍然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如今的自己也在寻找平衡,如何在让母亲高兴放心的同时不让自己委屈。,还能做真实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做出点成绩。我为赵易庆幸,他有着常人不及的勇敢执著不为世俗动摇。而自己终究只是凡人一个。最近也在看些心理学的东西。看到了不少关于原生家庭的观点和案例。也在思考,自己软弱懦弱甚至委屈求全的性格是哪里来的。赵易讲的他自己的故事,给了我不少力量,自己离四十岁还很远。再勇敢一点,再坚持一些,应该也能改变自己,做出一些什么吧。
赵易还说道他母亲说她从小是个怪孩子,敏感,与其他人不一样。我在周围人眼中也是这样。赵易说他现在到40岁还在成长,我也是仍有许多与同龄人相比不成熟的地方。我们都困惑于这是好是坏。
真没想到今天在"一席"听到这样一个好故事好演讲。真诚自然。遇到这样一个和自己心理相似的人。都想去和他深入聊一聊了。再多听一些他的故事,征询一些他的建议。而不只是这样听。真正好的交流是双向的吧。先去找一些他拍的动画片来看吧。这也是一种交流。
下次还想说说另“一席”话。小鹏的第二个十年。这也是对我很有触动的故事。
《一席》观后感(三):狐狸窝和狼窝。
我刚看完长江长江这一期。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一号营地和二号营地分别建在看狐狸窝和狼窝的附近,且人与动物和平共处。 我们平时工作一旦时间长一点都在抱怨,可是我在听他讲的考察的时间轴,斑头雁到15年的时候是四年,那还只是一个物种他们付出的时间,接下来还有其他的物种,他们耗费大量时间,但没有听到说这个过程有多艰苦,甚至与狐狸和狼做了邻居,他们都只是说这些邻居的善良和聪明。
当我们生活变好的时候,我们开始担心我们周遭的环境,我们也会担心一下和我们一同生活的其他物种,但是还有一类人,他们是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去保护了我们的环境和因为我们的贪婪而受到生存威胁的其他物种。他们没有给我们说他们做了多么自豪的事,也不需要我们的歌颂,他们甚至有可能消失在某个不知名的湖底冰冻不被发现。但是不可否认的,他们做了很伟大的事。
《一席》观后感(四):观看记录
#黄继新:《社交时,我们在干什么?》
·日本有3100个品牌超过200年,中国只有5个。
·全世界最聪明是犹太人,人均一年看64本书,中国人不超5本。
#余世存&庄雅婷:《对谈:时代》
·60-90后普遍焦虑,碎片化阅读,在物质和技术文明泛滥嚣张的状态下精神层面的东西有点混乱,'上药三品 神与气精'。
·知|仁|智|勇者;社会是一趟快速行进的列车,你可以跳下来停一会儿再上去。
·勇猛精进。
#96:庄雅婷《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最重要的——爱、美、生活。
·我们现在的审美和品味是混乱的,但是可以从现在开始接触、学习美,想要生活得幸福一定要在为人处世很在行的同时保持心里的天真好在不那么成功的时候可以过得去。
·我们觉得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且不快乐,过怎样的生活来源于过去人的经验以及不断的试错(通过自我学习来弥补,不要太物质、现实化,一定要留一些天真的、愚不可及的年头)。
#99:宁舟浩《身边的时代》
·纪实摄影师:关注老年群体的晚年生存现状/国粹京剧的传承出现断层/农民工群体的现状。
#118:毛向辉《为什么不》
·人类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很多判断/选择也许是由于大脑里已经形成的神经回路指引所致);科学家对于大脑神经元的研究。
#168:张悬《我们并不孤单》
#197:柳冠中《从造物到谋事》
·智慧:智——就是聪明,有很多想法和办法,慧——就是静下来排除。
·科学的极端会毁灭人类,艺术的极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只有设计是既考虑进步又反省的(提到现在地球上有70亿人,再过50年可能会达到150亿,但是可能资源不够,有人统计过,如果每个人都像英国人那样保证中高档的生活品质,那么需要5个地球)。
·中国有工业,但是没有完成工业化,很多产业链不健全;8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中60%是小微企业。设计师应该担有一定的责任而不是别人要什么给做什么。
·相对于商业阴谋/黑洞引导大家的奢侈和浪费,设计是要创造一个合理的生存方式并引导人们的行为(想到日本的很多方方面面人性化的设计),是唯一的售前服务。产品-商品-用品-废品。
·品牌的'品'有三个口说明是沉淀的而非打造的,而现在很多东西只是在打广告根本没有品质。
·传统是要创造的而不是继承的;与其傍在一个大企业不如跟一个小企业跌跌撞撞一块成长。
·科学告诉你这个东西是这样的,艺术给你糊弄一通,设计是告诉你不仅可以这样还可以那样。
·现在大学课程分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科,设计是这四条腿上的桌面,不仅要发现问题而且要解决问题并要问大多数人。
#198:李玫瑾《心理的迷失》
·犯罪心理的行为分析;criminal profiling;
·技术:犯罪现场的指纹、脚印、犯罪痕迹、材料搜索;'被害'以及媒体(经常在电视上播一些犯罪案件分析)也是对研究犯罪心理比较重要的方面;'眼里有什么,心里有什么',犯罪目标、犯罪方式;
·'犯罪心理画像':其实是对人的研究,时间久了会发现人是有规律的(尤其心理发展的规律),人其实是教育的产品(更多的是家庭教育);
·儿童公园项目:由一张照片引出话题(ms1974年荷兰某一处的儿童公园,由建筑师凡·艾克设计);对欧洲的公共环境有着影响(尤其1948-1974这战后的26年里)——重拾以往生活的信心;
·举例:上海的很多自主改造建筑('城管'嘴巴里的'违章建筑');开放式办公建筑(把院子移到二层形成'空中庭院');一个养老院的改造——把改造立面改为改造空间;为乡村砖瓦房子加一个顶/为传统古老的房子加一个别致的顶/为工厂做一个临时的招商棚架(就像城市里让人感觉温暖的小花小草);也可以做高大上的项目——为徐家汇的一个餐厅作立面的改造(建筑不是永固的,它可以宜时宜地地变化);把一个猪圈改造成茶室(没有房间、半敞开式的,使用了'古典光源',是单向光源,有的地方亮有的暗,会使人安静下来)。
#209:田丰《寻找第二个地球》
#272:翁劼《偶遇》
·stop animation逐帧动画;clay animation泥偶动画/定格动画。
#273:陈雪《强者》
#317:辉格《沐猿而冠》
*从各方面(身体特征-心理特征-行为表现-创造的人工物品-文化元素-制度元素)线索来认识人性/历史
·西方美食家兼哲学家萨瓦兰说'You are what you eat';人的个性、地域性、民族性以及人性差异
·生物学家跟别人比较的优势:会把人类跟其他生物(比如近亲猿类、哺乳类、脊椎类)作比较、采取进化的观点(眼光放到很远的时候比如几亿年前,这样看问题比较清楚)
·雌性/雄性/男性/女性的器官比较;人类以及猿类的牙齿比较(我们的牙床萎缩/下颚缩小导致最后两颗臼齿也就是智齿很难长出来、勉强长出就容易发炎,牙齿挤那么紧容易塞肉也容易蛀牙或发炎);
·人类的肠子和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了(因为出现了烹饪,可能170万年前的祖先能人就已经会用火并且学会敲打、研磨、加工食物了)
·人类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有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处理这些社会关系需要的心理能力(心理能力也是进化而来的,表现在眼白——近距离交流用,可以让交流者双方注意到对方的视线朝向哪里,这一点对于语言能力的进化非常有作用——表情/手势/姿势、目光跟随、共同注意、意图读取);婚姻/配偶制度-家庭结构也许很早就出现了(不一定从农业时代才开始),男性也许从很早就开始跟女性一同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
·'邓巴数':英国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提出,每个人和他存在长期交往关系的熟人的数量不会超过200个,通常只有一百多个;纵使我们的认知能力已经非常强、大脑容量也已经比黑猩猩大了三四倍,但是如果社会关系更复杂,我们就实在处理不了了,这就构成了一个局限性,我们不可能拥有更多的熟人。这个可以帮我们认知历史,人类学家发现,在定居文明/国家概念出现之前,所有社会都是熟人社会(不超过'邓巴数'),特点是内部秩序靠人际关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来维持的,成员往往是近亲或姻亲(血缘/婚姻关系),合作会互惠;人类学家调查也发现,凡是靠熟人关系来维持的那些社会,一旦人口增长到超过这个'邓巴数'之后,就会自动地分裂成两个(因为不合、争吵、矛盾、冲突会越来越多);启示:当我们突破熟人社会的规模限制,组建更大的社会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找到了一些很特别的组织方法或者制度,来使得更大的社会能够凝结在一起(举例:社会分化/阶级分化,五个小社会里有贵族和贫民,他们的贵族之间通婚,因为他们的手里有权利和财富而使得五个社会之上有了高一层次的更大的社会;专业分工/职业分化,五个社会里都有木匠,通过师徒关系/行会关系/工会组织的关系使得职业圈子在不同的社会中建立起纽带)
·在大城市里接触和认识的人(包括网上)远远超过'邓巴数',但不是熟人关系,于是简单粗暴的'标签'满天飞(都市社会以及网络社交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20:张永和《矛盾的西装》
*讲演者谈了谈男装的发展史,基本是一个武化的过程,但还是倾向于文化
■西装:西方'紧'{合身——久坐/行动(扣子问题)}、东方'垮'
·正宗黑/宗教(教士)黑/哥特黑/机车黑(举例:比利时设计师Rick Owens的作品)/(服装-建筑-平面-产品)设计(师)黑{举例:比利时设计师Raf Simons的个人着装风格/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建筑师矶崎新偏好)&山本耀司(北野武曾因一部电影跟他合作,后来风格被黑帮喜欢上了)}
·圣洛朗设计了'吸烟服'(丝绒材质)给女性穿,算是参与进了'女权主义'运动
·与woody allen的电影也有很多关联
■军装的影响:穿得休闲/飞行员眼镜
■工装的影响:牛仔裤/大风衣('一次大战'战壕里开始,所以别名'战壕衣'trench coat)
■运动衣:英美典型——运动毛衣、棒球帽、马球衫
■内衣:外穿——T恤
#351:魏勇《历史课如何开脑洞》
·'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三个要素(要让学生具备这三个特点):独立的思想者,终身的阅读者,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一席》观后感(五):知性女生胡玮炜
听胡玮炜在《一席》讲关于她自己和“摩拜单车”的故事。 这个80后的女生,开始有些拘谨和腼腆。她的述说的确是很女性化的,还有些感性和家常,尽管她在尽力在低调和平静描述每一件事,尤其一些比较直男理工科的部分如:业态、材料、设计和技术等等,但还是惊讶于这个女生如此清晰、完整的逻辑和价值主线,她的力量、执着、思考,以及十分难能可贵的自我认知。 这大概是我心目,关于“知性”女子的样子了了吧! 上网搜了一下,大都是关于她的这这件事商业部分的报道:关于如何赢利,以及单车遭遇很多破坏等等。 在商言商,这当然是一个好的商业Idea,但带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是关于她思想的部分。但愿这个部分,是她最初和最后的原因。
《一席》观后感(六):一席自用札记
叁陸|王德顺|追求自由的亡命徒|2016.4|老人家精气神可好,真正自由莫如此了
廿肆|冯健男|神鱼与九色鹿|2016.5|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故事和这样一批做动画的人
肆贰|毕赣|路边野餐|2016.6.12|说来轻巧,不断地去想去做也是了不起的事情
肆壹|中山大树|一个人的电影节|2016.6.12|为世界带来不一样的颜色
廿柒|方励|感谢你给我上场的机会|2016.6.13|自然哲学的先知,学物理的人能看清这世界
肆叁|坚果兄弟|一个年轻人的理想生活|2016.6.13|随便搞搞
肆贰|吴子元|生活大爆炸|2016.6.19|不断地想开去,就有了漂亮的故事
肆贰|张东君|巫婆流的野生动物保育|2016.6.19|自然与童心,很想去买那套书
肆贰|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2016.6.19|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上,不觉中便失去了本来面容
肆叁|魏勇|历史课如何开脑洞|2016.6.20|教一套独立的思想,育一批会思考的灵魂
肆贰|Masha Ma|拒绝与这个世界草率的和解|2016.6.20|和不和解未可知,在乎不草率
肆贰|肖全|我们这一代|2016.6.21|把故事采集到银盐上的人
肆叁|方力行|疯狂海洋馆|2016.6.21|把文教回归自然,最美的海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