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方快车谋杀案》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东方快车谋杀案》经典影评10篇

2018-05-05 20:1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方快车谋杀案》经典影评10篇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部由肯尼思·布拉纳执导,肯尼思·布拉纳 / 佩内洛普·克鲁兹 / 威廉·达福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一):正义天平不再平衡

  英国推理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之作出版于1934年。故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可以说这部电影在内容上是没有任何悬疑的。《参考消息评论“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就应被视为投入丰富资源打造而成的“魅力”电影1,由此可让观影者即便事先知晓故事情节也兴趣盎然。”观影的时候我依然静静地等待这大侦探波洛揭露最后的凶手。没有人是无辜的,车厢内的都是凶手。凶手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正义得以伸张。但这些凶手所做的不也是伸张正义。死者雷切特绑架并杀害了黛西阿姆斯特朗,其母悲痛欲绝以致流产死亡,其父开枪自杀。留下了一车厢因此心灵扭曲的人。为了减轻内心痛苦、自责、愤怒,他们来实现自己的正义。

  精彩永远不只是电影的拍摄手法,它的主题更吸引人。看电影的时候我便想到,这和东野圭吾的《虚无的十字架》主题多么一致。谋杀案中死者并不是最可怜的,那些仍活在这个世界亲属从此备受煎熬。而那些凶手有的却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比如辛普森案。即便判刑也往往不会判死刑,更不要说在废除死刑的国家,那些遗属所遭受的巨大精神痛苦何以伸张。他们这时只想凶手能够判处死刑。

  判处死刑何尝不是对江歌母亲的宽慰。杀人者,死!难道不是法律么?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二):经典的“结界”难以突破

  昨晚和爱人一起看了新上映的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已经重拍三次的老题材为了突破原著套路,在故事中加入了枪战,追捕等一系列元素。波洛这次除了要推理之外,还要开始和别人动手动脚甚至中枪负伤。不过深深感觉无论是在推理部分还是谜团线索呈现方面,远远没有第一部老版那样的吸引我,失去了阿加莎原著刻意营造的古典推理悬疑之风以及让人冷静跟着脑力激荡的快感。另外这次的波洛造型实在不太讨喜,两条长长的白胡子像长条面包一样鼻子挂到耳边,而且波洛这次表演的不太“淡定”,模仿福尔摩斯大秀“杂碎推理”,却没有原著中波洛“老狐狸”般的深谋远虑同时案情处理明显没前部严谨,难怪豆瓣只给7.6分。当一部老剧需要靠新元素增加看点,说明原著的框架实在太强大编剧导演突破不了“阿婆”故事的结界,另外之所以几次翻拍现场仍旧座无虚席,也说这部小说是推理小说史上真正的经典,只有经典才能经受时间考验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三):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11.19

  本来想给10分的,因拍摄的镜头每个都无比好看。波洛找每个人谈话的这些情节其实会重复无聊,但因场地不同拍摄手法不同使这段部分变得新鲜。不得不说画面 演技在线! 但是作为一部侦探电影,逻辑细节真的讲得太少了,反过来细思都想不出什么逻辑点和细节处理,piapiapia地在最后半小时莫名其妙推理全出来了。这些人物真实身份也很奇怪地被抿出来了。而波洛看起来就像是个有强迫症、第六感极好的侦探,猜猜就全部猜对了(因为没什么逻辑推理)这部分确实欠缺了,所以扣了星。

  说些其他话题,里面的女演员惊艳~太漂亮了简直!特别是那对舞蹈艺术家夫妻~太般配~还有波洛的moustache,真的是不会忘了哈哈!

  ——————————————————-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四):一部无功无过的致敬

  这次的导演比较在乎人物特点的重现,所以用了大量台词篇幅进行铺垫,但做法着实有些老套,比如一出场就用鸡蛋案例表现菠萝完美主义,用几句和女教师对话表现他极强的推理能力,几乎菠萝的性格都在语言体现。但要创新,与其沿用这种老套方式,不如用几个新的例子来侧面体现。

  几个长镜头的拍摄是比较有韵味的,但剧情的波折、推进和冲突表现相对平淡,包括部分画面的衔接,其实原著党心中有更好的表现方式,比如最后下车时,其实很想看到众人听完菠萝那一席话后的反应,是会如释重负,还是激动流泪、相拥而泣?结果直接略过了。

  而且菠萝那两撇刻意为之的大胡子有点太出戏了,心目中经典的菠萝形象就应该是两撇小胡子,听说导演是故意这样设计的,但反倒显得过于刻意了。

  也许是珠玉在前,重拍必须找到新角度原因,画面变得明快了,以暖色调为主,配乐也相对轻松。但说到底,原著小说中塑造出的阴暗诡异气氛完全不见了,这是阿婆最厉害地方,也是最难的地方。

  不断用悬疑、猜想带动思考,一点点带出线索,最后bang把一个巨牛逼的推理结论扔出来,还不失对人性理解和探讨。少了这些过程,结论就得来有些无味了。

  男主本人戏份太多也是一个原因,几乎故事都从男主口中讲述出来,无法完全立体化地塑造每个角色,去理解每个角色背后的心理

  但总之还是很开心看到又一部致敬经典的作品面世的,我只想说,那些整天说找不到题材IP荒的,怎么不多看看推理小说啊!!辣么多世界级的大IP可以改编!!!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五):走下神坛的波洛

  这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另一种拍摄方法吧 不那么波洛的一部电影。

  波洛说如果这是一起谋杀案,就一定会有凶手。波洛说凡事要么是对的 要么是错的 没有灰色地带。而现在因为他们 让他无法做出判断

  或许与老版对比 对于案件的还原少了很多精彩 对情感良知的探讨却多了更多刻画。让我们看到他更多的情感流露让我们看到另一个波洛。那个除了理智 除了追求法律的至高无上,除了不顾一切找出真相的波洛。他不是神,他是一个人。

  “到了这把年纪,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喜欢东西尽情享受不喜欢的绝不容忍。”

  “一起命案造成了一个生命的逝去,而当雷切特杀死了黛西 阿姆斯特朗时,十几条生命随之破碎 扭曲 终结 他们要求正义。”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六):阿婆是推理女王,却不是莎翁

  吐槽完智商明显下线的情侣观众,还是来认真聊聊电影本身。阿婆的原著自不必说,这已经是《东快》改编的第三版电影,有吕美特1974年版珠玉在前,这部《东快》真的是有点对不起原著在推理文学史上的地位核心问题在于两点,整部电影能够明显感到导演兼主演试图突出塑造波洛的侦探形象,可惜用力太过,整部戏为了大幅增加波洛的戏份,削弱了大多数配角的角色塑造,可是讲道理,《东快》的精髓,却恰恰在于群戏的众生相,如果太过着重波洛,为什么不拍阿婆以波洛为主角的其他32部小说,真是白瞎了这华丽到闪瞎眼的卡司,这是其一。 其二,就算真想着力塑造波洛,起码也得尊重阿婆的原著。阿婆笔下的波洛,是心证推理的代表,他不屑于对物证蛛丝马迹演绎,而是着重对犯罪动机和人性丑恶深度剖析。他不屑于做花大力气追逐线索的跑腿侦探,而是当安静坐下来运转小小的灰色脑细胞安乐椅神探。他性格中并没有反人类因子,而是接人待物礼貌到甚至令你哭笑不得。可这部电影里的波洛,物证推理演绎法精准,追踪撬门搏斗样样精通,对智商不在线的配角们烦躁暴虐说实话,你把他嘴唇上那两撇胡子去掉,我一定以为这部电影的主角叫做夏洛克福尔摩斯。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有其出彩的地方,在高潮段落,那幕“最后的晚餐”真是惊煞众人,虽然那时本应最出彩的群戏苍白无力,但是镜头感和演员布局足以一帧帧的截下来细细品味。这幕设置,完全是导演作为资深莎士比亚戏剧大师功力体现,戏剧舞台视觉张力艺术价值完美融合在了电影镜头之中。这一个镜头,就足以秒杀绝大多数同期上映的商业大片遗憾的是,全片最精彩的,还是故事本身。可那是属于阿婆原著的荣耀,却不是导演和电影本身的辉煌。高潮时的那一个镜头,是导演的功力和野心,但是他可能忘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推理女王,却不是莎翁…… Sai 2017.11.11 PS:昨天深夜看完电影,有感而发,在出租车上随手敲下了一些闲言碎语,就当做影评发在了豆瓣上。不知道豆瓣影评是什么机制,莫名其妙的这篇影评就到了影评豆瓣页面的长评首页。有朋友看了这篇影评之后给我发来了豆邮,指出我的影评最后一句或者说是影评标题有轻视阿婆或莎翁的意思。所以这里想多聊两句。 就我个人而言,阿婆和莎翁都是我心水已久的作家,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两人都是足以名传千古天才大师。但你不能因为两人都是作家,就把他们放在一起比个孰优孰劣,就像你不能因为梅西和詹姆斯都是球员,就非要为他们的球技分出高下。 在写这个标题时,我真正的意图只是想针对导演拍摄这部《东快》的方式。莎翁很伟大没错,但导演不能因为是莎翁戏剧大师就用表现莎翁的那一套来表现阿婆。就像我很难想象,有一天《罗密欧与朱丽叶》翻拍成《伯尔特谋杀案》,那会是什么酸爽的滋味~所以我才说,阿婆是推理女王,却不是莎翁...... 以上~ PSS:这几天看到了太多人说原著党怎么怎么挑剔找茬乱喷,有些话不吐不快,如果这是部原创电影或独立电影,那么也许确实是一部还不错文艺片(注意是文艺片,因为如果作为悬疑片来说,即使是原创作品也是不及格的),但是身为原著党的我只想说,既然你不是原创电影而是改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典原著,那么一句话,任何抛开原著的原著改编作品都是耍流氓!就这样。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七):为什么「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平庸的电影?

  昨天,我和乡亲们去看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才几分钟,就有人哈欠连天,昏昏欲睡了。

  我觉得,我们的某些同志反思,为啥看个电影都要打瞌睡?是熬夜了?饭没吃饱?还是咋滴?

  同时也要看清,这部电影本身也存在很大问题。

  目前,它的豆瓣评分只有7.1。

  Imdb才6.7。

  烂番茄好评度也不行,59%,番茄都变绿叶了。

  可以这么说,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部平庸的电影。

  有人可能要问,它哪里平庸了?我看着还行啊。

  我说不对,一部翻拍片不能只是“还行”,而必须有创新意识。不管是艺术手法、主题思想,一句话,你要有新东西。

  你比方说《大话西游》,就破天荒地加入了孙悟空的爱情故事,通过孙悟空放下爱情,来衬托西天取经的伟大。

  《蝙蝠侠:黑暗骑士》,把犯罪片元素引入超级英雄片,探讨英雄有没有权力动私刑。

  这样的翻拍就不平庸,因为它有创新意识。

  而《东方快车谋杀案》除了画面、特技有创新,艺术上、思想上,走得还是老一套。

  我先给大家简单讲讲这个故事。

  :下边是剧透

  就说这个大侦探波洛,从伊斯坦布尔搭火车回伦敦。

  路上大雪封山,火车出轨。

  这时,软卧车厢有个叫雷切特的被人谋杀了,而且身中十二刀,死状恐怖

  波洛调查发现,死者真名不叫雷切特,而叫卡塞蒂,是一起曾经轰动全国的绑架案的凶手。

  当时,他在纽约长岛绑架了一个3岁的儿童,拿到赎金后又残忍撕票。

  结果引发一系列悲剧——

  先是孩子他妈身怀六甲,听到消息后早产,母子俩都没保住。

  然后孩子他爸想不通,举枪自杀了。

  这还没完,家里的保姆怀疑是同谋,一咬牙,跳窗自尽。

  而这个卡塞蒂,手上五条人命,最后却钻了法律的空子,带着钱逃之夭夭了。

  简直天理难容!

  那么,到底谁杀了卡塞蒂呢?

  经过调查询问,波洛发现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和死者同车厢的十二名乘客

  他们要么是阿姆斯特朗的亲人,要么是朋友。于是,联手弄死了卡塞蒂,为阿姆斯特朗家报了仇。

  而波洛因为没证据,同时也觉得这事合乎人情,就放了他们一马,没告诉警察真相。

  总之,故事就是这样,你别觉得简单,它是“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加上这回,一共被改编了五次。

  而为什么我说新版没创新?因为它的每个亮点,和老版比都没啥了不起

  你比方说人物塑造,就差很多。

  你可能又要说,演员演得挺好啊,咋就差了?

  我说,演的是不错,但和1974版比,不值一提

  19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最大的亮点,就是演员对人物的塑造。

  记得年轻时看《佳片有约》,有一期就放这个《东方快车谋杀案》,主持人说它最大的特色,是每个嫌疑人被询问时的反应——

  千奇百怪惟妙惟肖,让人无法忘怀。

  比如俄国公主,新版就是个普通老太太,说话走路都挺利索

  而老版俄国公主简直是个老妖婆,言语傲慢,两眼无神,像一具行尸走肉。

  波洛过来问她,她正闭着眼睛仆人念诗,镜头划过她的勋章、旧照片。

  这个旧统治阶级形象,被塑造得盛气凌人,神秘莫测,比新版丰富多了。

  还有传教士,新版不就是汤姆·克鲁斯的前女友客串了一把,念了几句台词吗?

  而老版呢,英格丽·鲍曼塑造了一个扭扭捏捏、心里还装着事儿的传教士。

  一个背影,满坑满谷的害羞。

  刻意回避的眼神,显露她心里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个角色,最终让鲍曼拿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豆瓣网友普遍表示:演得好,根本看不出这是美丽的英格丽·鲍曼。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让原本单薄的人物,变得丰满立体。

  比如寡妇琳达·雅顿。米歇尔·菲弗除了“风韵犹存”,没演出别的特色。

  而老版,则突出了她爱絮叨,人见人躲的特点。

  以至于波洛问她话时,得使劲抢话头,要是被她抢了话头,那可就收不住了。

  还有家庭教师玛丽·德本汉。

  新版中她和波洛有多次谈话,是个重要角色,但演员除了好看、脑门儿大,没啥特点。

  而老版中,这个角色的戏份被压缩,发挥空间小。

  可波洛要单独问她话时,她却用一个小动作成功“抢戏”——

  向情人眨眼,暗示他“放心”。

  电影结尾,十二名乘客一一敬酒道别,轮到德本汉时,她还不忘眨一下。

  一个妩媚、聪明的女性形象,就这么出来了。

  这些独特的设计和表演,让19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成为群像戏经典。

  除了演员的发挥,导演西德尼·吕美特也功不可没。

  要知道,西德尼·吕美特最擅长封闭空间群像戏。

  代表作《十二怒汉》,讲12个陪审团成员,在一间小屋里,争论一个涉嫌杀父的男孩是否有罪。

  短短96分钟,他用精妙的细节,把这12人的性格、对嫌疑人态度的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东方快车谋杀案》正是贯彻发扬了这一理念,才成就了又一个经典。

  可新版呢,说起来都是老戏骨、演技派,但塑造人物一点不认真,观众只能通过长相记住角色。

  再加上人多,名字又都是英语,你说观众能不睡着吗?

  当然,1974版也不是完美的,它有个缺陷,就是思想不端正。

  什么意思呢?

  卡塞蒂虽然罪大恶极,但这12人,你没有权力杀死他。这场谋杀是替天行道,但同时也是违法的。

  可电影中,波洛查明真相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隐瞒。

  紧接着,就坐到12人中,成了他们的“一份子”。

  把人情看得比法律重,这显然不符合“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

  所幸,这个缺陷在2010版得到了修正。

  它的重点,正是要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公平正义。

  电影一开始,就有人拿人情质疑波洛的公正。

  当时在凶案现场,波洛指出了嫌犯——一名军人(没交待具体案情)。

  这军人觉得没脸见人,于是拔枪自尽了。

  随后在一条船上,另一个军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恕我多言,先生,我认为他因为一个错误而落得那样惨重的下场,是不公正的。

  除此以外,还探讨个体力量在面对群体暴力时的渺小。

  比如在伊斯坦布尔,一个出轨妇女被人拿石头砸。波洛看见了却无能为力。

  面对残忍的谋杀,波洛态度也非常明确:

法治必须高于一切,即便有失公允,也应该充实信念,使其历久弥坚。

  可最后,个体的力量仍然屈服于群体。

  这些矛盾,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考,整部片子也透着一股悲伤,看得人心里拔凉拔凉的。

  而这,正是2010版的优秀之处。

  新版呢,主题思想还是那个,但它就不肯有话直说,而是遮遮掩掩,用一些含沙射影的比喻或台词表达。

  比如波洛吃蛋,只吃两个一样大的,吃之前,要先拿餐具比着,像操纵“正义的天平”。

  再比如,他很在意平衡感,左脚踩了牛粪,一定要右脚也踩上才甘心。

  用这种含沙射影的方式,表达他对待公正,容不下一点沙子。

  当他知道真相,他也不有话直说,而是抱怨——

我的世界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直到你们出现。

  要我说,一个信仰逻辑的人,不能说这种软弱的话。

  因为世间没那么多非黑即白,大多都是灰色地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抱怨啥用没有!

  所以我们的同志,一定不能学他!

  当然,你要说这部电影没一点创新,那是胡说,最起码画面更好看了,特效也更多了。

  过去的版本,场景只有狭小的车厢。

  而现在,有伊斯坦布尔的全景。

  有雪地里边喝茶边询问。

  甚至还有追逐和雪崩这种动作戏、大场面。

  最后揭露真相,也换成了影评人津津乐道的戏剧范儿,和什么最后的晚餐。

  但说实话,这都是水涨船高的事,不叫创新。好比过去的猪200斤算肥了,现在没个300斤,你好意思拉去卖?

  技术进步了、人民富裕了,场景当然更丰富。

  而且那个“最后的晚餐”式构图,在我看来没啥创意,我这有一箩筐——

《守望者》《大侦探福尔摩斯》《小时代》《最爱》会议照

  是不是没啥了不起?

  总之,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部平庸的电影,我作为村长,有必要告诫大家——

  创新,是电影艺术发展的生命力,尤其是翻拍片,一定要实干加巧干,把探索新思想、新角度放在第一位。

  就好比我,一样是文艺,别人都搞二人转,我偏搞电影。

  我今天带大家看电影、评电影,将来还要自己拍电影。

  这样,咱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切实地搞起来。

  谢谢大家。

  喜欢我的影评,请点“有用”支持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老村长

  传送门:

  《寻梦环游记》这招,《长城》学会就牛了

  侄子想进国企,我让他先看《暴雪将至》

  城里人骂烂片的「正义联盟」,咱农村人爱看!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八):不符合原著的波洛

  一开始还以为是自己带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不喜欢这个波洛,但慢慢看下去,发现越来越不对了。原著波洛是个很绅士、面不露愠的可爱不纠结的小老头。有小执拗,但绝对不会给人脸色,更多的时候是幽幽的丢一句口气很温和但却让人不舒服的黑幽默给你。但这部电影里所有表情语气都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特别夸张的是最后摊牌时,刻意营造的“最后的晚餐”的画面,和“天人交战”的思想斗争戏,完完全全的不是原著里的那个感觉了。

  当得知主演外加导演原来是舞台剧演员时。不仅感叹“原来……”

  是的,整个电影的感觉就是舞台剧那种夸张感。

  唯一景色和拍摄镜头真是加好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九):刚刷完,来说说

  (纯粹吐槽槽,涉及剧透,慎看!!) 一点都不觉得新版里面的波洛是个小个子[捂脸],对早餐的苛求以及踩到XX屎之后的反应,换成夏洛克完全没有违和感。最经典的是自我介绍,负责人提出有波洛来调查案件有人问“Why you?”(emmmm好像是这个,反正是这个意思)之后波洛的自我介绍:“我是赫尔克里·波洛,可能是世界上最XX(emmm台词忘了)的侦探”,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是江户川柯南,是个侦探”[捂脸]真真是被糊了一脸。最后揭露真相后,在真相与正义之间的犹疑,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处理得有点夸张,表现得不像是一个经历过很多案件的侦探(当然是相比与1974年版的),还有开枪英雄救美什么的,被糊一脸血!还有,最后波洛走向隧道中的乘客的场景,没有人觉得那个场景很像最后的晚餐吗[捂脸]。可怜母亲与冷酷侦探的对峙,侦探对正义的思考,感觉有点落于俗套了。有点乱,纯粹吐槽。总而言之,整部电影,场景,尤其是远景是特别漂亮的。人物形象不符,波洛啰嗦得有点过份了,与74年版相比加了很多人物冲突,有点毁。伯爵以及伯爵夫人没有74年版好看,伯爵一点都没有给人一种贵族的感觉,公主同样,当着公主的面与女仆用公主听不懂的德语交流什么的,女仆难道不怕被辞退吗[捂脸]?最想吐槽的是,原著中受害者是因为喝了安眠药失去意识所以没有反抗的,而。该版电影中,受害者喝了咖啡…然后被捂着嘴清醒着捅了十二刀…这就不说什么了,重点是杀人场景一点美感都没有!摇晃的镜头,暗淡的场景,狰狞的面孔[捂脸],看了74年版之后,实在接受不了这种复仇。想吐槽的方面还有很多,在这之前,再看一遍74年版洗洗眼睛[捂脸]。

  《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十):一部意味深长的侦探电影

  电影总的来说还是很良心的。从一开始的两个鸡蛋的早餐,让我感觉就是一个很牛逼的人,后面也印证了这一点,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什么都能算到的形象。可是最重要的是破案中并没有那么的顺利,他也走过了很多的企图,中间我也在想,到底谁是杀手,每次能顺着剧情得到答案,每次再推翻,说实话,那种感觉虽然有点累赘,但是乐在其中,最后案子结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个意想不到的处理方法,让我深思了,我也在想人性与法律的关系,在面对做些一件违反法律但是伸张正义的事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对没错,像过去,可能就会随便拉一个人过去顶罪,然后完美收官,留下超级多的悬念而让事件平息才有了列车的故事…想想也是,要是有人剥夺了你最亲最爱的人的时候,死或者是法律还那么重要吗?或者说要是你,你会不会捅下那一刀?或许,我会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