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方快车谋杀案》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东方快车谋杀案》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26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方快车谋杀案》经典观后感10篇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部由河野圭太执导,野村万斋 / 松岛菜菜子 / 二宫和也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一):杀人成为一场表演

  翻拍一部由经典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又把欧洲的场景转移到日本,简直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过,既然是三谷幸喜做了,还是值得一看,即使原著是阿婆鼎鼎大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日版的电影分两集,因为实在对剧情太了然于心,第一夜就是顺着小说情节按部就班发展,只是场景换到了下関市始发到东京的“东方特快”的豪华车厢,大家各就各位,把人杀掉,火车大雪受阻停下,侦探胜吕武尊开始对嫌疑人问话,最后集中所有人,准备说出真相

  野村万斋饰演原本的波洛侦探一角,贴了两撮翘起来的八字胡,一抬眉一眨眼都是戏,虽然有点夸张,但毕竟是狂言师出身,不同普通演员,《想起阴阳师》里由他扮演的安倍晴明简直太神了。

  别说侦探,电影里几乎所有人的来头都不小,就连在众人回忆里跑了个龙套的夫人,也找了吉濑美智子。其他的,玉木宏、杏、松岛菜菜子、二宫和也、西田敏行、佐藤浩市……每一位拎出来都能主演一部日剧了,尤其是玉木宏在里面的安藤外交官扮相,一贯对他无感的自己,都因为这部电影要路人转粉了。

  话说回来,不管卡司多么壮观,看完第一夜就觉得无非平铺直叙,仅仅是阿加莎的小说剧情罢了。如果仅仅这样的话,就没有三谷幸喜重拍的意义了。换了个视角倒叙的第二夜,这才是三谷幸喜嘛,虽然风格没有《了不起的亡灵》、《魔幻时刻》等片子强烈,但能感觉到,谋划杀人这件事,从大悲剧开始转向了黑色幽默般的轻喜剧。

  合作杀人的成员不是一开始就组团预谋的,而是一个个被安利来的。不仅如此,商议杀人大计的会谈变成大家活着的动力,甚至是表演的舞台。年老的女演员重新获得演戏的机会、有人因此收获爱情、有人完成未尽的梦想,复仇成了场由13个人联诀出演的舞台剧,没有彩排,机会只有一次,忘记台词的话只有即兴发挥。所以才要完美,非要刺12刀不可,代表12名陪审员私下做了审判,不是只把人杀掉就可以,这才是灿烂的犯罪。

  《东方快车谋杀案》之所以如此出名,大概在推理小说史上也鲜有侦探包庇凶手的情节,模糊绝对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界限,黑白分明有时也挺让人厌倦的。在很多年前第一次读到结尾时,那股贯彻心底震撼,便是东方快车的伟大高明之处啊。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二):评论中的一堆四星让我不好意思吐槽了

  第一次在豆瓣发言

  第一夜只看到波洛在餐厅评论旅客时就跳去看第二夜了

  结果作为不喜欢影视作品瞎改原著的又不看日本侦探剧被这一集的改编给膈应到了。

  无法接受的改编有下面几个:

  1.原著是当事人在案件发生集体同意谋杀,影片改成老夫人女教师上校找其他人参与谋杀,真是个体贴仆人的好主人呀。

  2.原著中是女婿不放心妻子才一起上列车两人结婚也没多久,影片改成了绑架前就结婚,老夫人担心影响女婿的地位还特意瞒着女婿。敢情女婿就是人其他仆人就不是人了吗?

  3.女仆亲爹那里一股浓浓的日式风以及于不知从何吐槽

  4.女儿睡衣那块,事先计划了那么久的杀人计划居然会无视掉睡衣会让女儿成为重点怀疑对象这点,女教师和上校的脑子进水了吗?

  5.为何计划被揭穿后女教师如此淡定?是因为演员是松岛菜菜子为了对得起片酬所以拼命衬托她聪明冷静形象吗?

  下面准备去边鲁原著边看第一夜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三):第二夜大好评

  此前是看过别的版本的,一直很好奇这种被多次演绎过的推理剧应当怎么改编才能改编出新意。

  刚看完第一话时并无任何感觉,情节基本和原著一样,案子基本已经破了,而且比起其他版本未见得拍的有多好。

  第二夜的故事让我找到了这个版本的意义。

  编剧详细交待了这些人如何聚在一起策划此次杀人事件过程。和原著“所有人自发结成一个团队”不同的是,这个版本中的参与者是一个个“安利”而来的,在漫长等待中,有人怒意消减,有人萌生过退意,计划险些难以成形。本不想牵扯在内的餐馆老板被活活打死,这才使得众人必须实行杀人行动。(明明很有正义感的司机,在老板被打的时候早就不知道跑到何处了,果然自私才是人的本性啊)但或许这样的设定更接近真相,毕竟现实生活中,人缘再好的一家人也不会有这么多人为之卖命。只有至亲才有可能长期沉浸再失去亲人痛苦中,其他的朋友的痛苦与愤怒只是一时的。

  心里默默腹诽一下,第二话是不是编剧对原著的反思和吐槽呢。

  题外话:微博上很多小伙伴觉得第二话毁了原著,其关键在于看完第二话之后无法再对这十二个人保持同情,质疑侦探在这种情况下还放过这些人。也许,我们看到的镜头内容,这些人未必全部讲给侦探听,比如教师和军官的婚外情,比如母亲拿女儿遗物送给小秘书是有意为之。因为侦探是在“听”这些人叙述,而我们则是“看到”了这些人跃跃欲试神情。人在掌握的信息量不同时,大概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吧。在知晓真相方面,就连名侦探也不是万能的。Legal high里的一段台词说的颇有些意思

  “你所谓的正义,只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同情,不过是怜悯每次出现在眼前的可怜之人。“

  ”可是,如果你否定这种行为,哪么正义又在哪里?“

  ”我们又不是神,怎么可能会知道哪种东西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四):从十二怒汉,到十二嫌犯

  1974年,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上映。 难得,阿加莎对这部电影表示了认可,至少对阿尔伯特·芬尼饰演的侦探波洛表示认可。 但最终获得奥斯卡奖的是英格丽·褒曼,她饰演那个虔诚的信徒、瑞典老妈妈葛丽泰·奥尔森。 在这部群戏的电影中,她几乎仅以一场审问戏的精彩表演,就赢得了第二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而我们还有幸见到了英格丽·褒曼和劳伦·白考尔这两个亨弗莱·鲍嘉银幕内外最爱的女人同台,白考尔出演了电影中的传奇女演员赫伯德夫人。可惜,1957年就离开的鲍嘉看不到这一幕了。 在阿加莎的小说中,《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特别的一本。 故事的现实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绑架案。 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女儿被绑架,后被杀害。上校怀着孕的妻子索尼娅因此悲伤过度而亡,上校随后选择了饮弹自尽。女儿的保姆也因被怀疑共犯而自杀以证清白。 后来嫌犯卡塞蒂被抓,但却通过金钱收买等种种手段被判无罪,逍遥法外。 这次在东方快车上,与阿姆斯特朗上校相关的十二个人联手将卡塞蒂杀死了。 为什么是十二个人呢?其中之一的阿布思诺上校提到了陪审团制度,他想自组一个“陪审团”来重新审判卡塞蒂,将复仇解读为:执行死刑。 为此,让安雷尼伯爵夫妇中,只有一人参与了杀人(电影中是夫妇俩共同戳了一刀)。 影片中两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就是深夜,十二(三)个人依次鱼贯进入卡塞蒂的火车包厢,每人刺了一刀。导演把这漫长的杀戮过程,都拍了出来。 还有就是,电影最后,每个人依次上来和索尼娅的妈妈(也就是赫伯德夫人)、妹妹(安雷尼伯爵夫人)碰杯。 是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侦探波洛最终破了案,十二人也承认了自己杀人的事实。但,波洛没有将他们作为凶犯绳之以法。而是,以“外面的人夜里爬上火车作案”了结此事。 但,碰杯庆祝的这一桥段是原小说里没有的。 ----------------------------------------------------------------------------------------------------------------------- 电影导演是西德尼·吕美特,代表作《热天午后》《电视台风云》,擅长法律和罪案题材。 1957年,西德尼·吕美特第一次执导电影长片《十二怒汉》,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十二怒汉》也是取材真实案件,编剧雷金纳德·罗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案件改编。最早出现于1954年的电视剧《第一工作室:十二怒汉》第七集。 除此之外,《十二怒汉》也是十二个人,一个真正的陪审团。在案件结案前讨论案情:一个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对的,也和孩子有关)被指控谋杀他的父亲。十二个人必须一致表决通过才能结案。 起先有十一人认为孩子有罪,只有一人认为无罪。在燥热的午后,狭小的陪审团休息室,十二个陌生男人……最终通过不断的提出疑点、论证、争执,而达成了十二个人都认为是无罪的。 电影几乎就一个场景,以表演和台词见长。所以后来也被改编为话剧《十二个人》,还来南京演出过。 《十二怒汉》的电影版也有很多,美国1997年又翻拍过,俄罗斯拍过一部《十二怒汉:大审判》,2014年,中国拍了《十二公民》。 可见这个剧本确实好。每个国家翻拍时都会加入本国元素,比如中国是没有陪审团制度的,于是变成了“某高校模拟法庭”。 1991年,日本著名编剧三谷幸喜推出了日本版的《十二怒汉》:《12个温柔的日本人》。 有趣的是,和当年的西德尼·吕美特一样,这也是三谷幸喜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正是这个剧本获得 “日本映画脚本赏”,从而让他被更多人熟知。三谷幸喜也酷爱罪案题材,代表作有《古畑任三郎》系列。 更有趣的是,多年之后,还是和西德尼·吕美特一样,三谷幸喜也将《东方快车谋杀案》拍成了剧作…… ----------------------------------------------------------------------------------------------------------------------- 这部2015年上映的日剧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也完全的本土化。 开往英国伦敦的东方快车变成了开去东京的东洋快车,时间变成昭和初年,侦探波洛变成胜吕武尊,只是同样有着两撇可爱的上翘胡须。 该剧两集,“第一夜”和“第二夜”,每一集都有一部电影的长度。 第一集和阿加莎小说描写的基本相同。刚立大佐的女儿被绑架,罪犯拿了赎金后撕票,刚立大佐怀着身孕的妻子身亡,刚立大佐自杀,女仆自杀。五年后,十二(三)个与刚立大佐有关的人,联合起来在火车上将改名换姓的嫌犯杀了。然后,侦探胜吕武尊破案。 “第一夜”几乎将小说已经演完,那“第二夜”干吗呢? 事实证明,第二夜才是三谷幸喜一定要改编这部作品的缘由。 第二集主要用来讲述从刚立绑架案到火车谋杀案之间的这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啊!在阿加莎原著中,对于这五年,也只是作为背景一笔带过。可是,到底是怎样的力量将这十二个人集结起来做一件谋杀的事情呢?(日版的电影倒是忠实了原著,刺杀时,只有安藤伯爵动了手,伯爵夫人没有碰刀。) 三谷幸喜努力地“还原”了复仇背后的故事,比如:从老夫人到小姐,到家庭教师,到陆军大佐,到管家、厨子、司机、列车管理员……这样不同阶层的人是如何聚集到一起的。 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心态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这里,三谷幸喜让陆军大佐能登严和家庭教师马场舞子去和被释放的嫌犯藤堂修见了一面,为的是证实他确实是绑架凶犯。 并且还设置了一个危机,他们在藤堂修面前差点露馅,但旋即让藤堂修的秘书化解了。原来对去世的刚立大佐夫人有着蜜汁迷恋的幕内平太去做了藤堂修的秘书。所以这里还设置了一个重逢。 (三谷幸喜在这十二个人当中安排了三个核心人物,分别是 “智慧担当”家庭教师马场舞子、 “勇气担当”陆军大佐能登严,以及 “情感担当”羽鸟夫人。 整个复仇计划,如何一步步推行,遇到情况怎样解决……基本都是马场舞子制定的。能登严提出了将人数严格控制在十二人陪审团内的决定,以及用实际行动推行着整个计划。而当秘书幕内平太作为卧底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是老夫人羽鸟夫人出场用感性的方式令他坚持到底。 侦探胜吕武尊说,此次谋杀行动能够成功,这三位功不可没。 电影也详细地拍了十二人刺杀的场景,镜头从外面拍到狭小的火车车厢的窗户,借着一点昏黄的灯光,窗户上隐隐透出十二个复仇者来。场面又壮烈又可怖。然后,他们一一上前,执行“死刑”。 但是没有像西德尼·吕美特那样最后拍一个祝酒的镜头。不过三谷幸喜笔下的侦探对他们十二人的态度更加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阿加莎书中和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里,侦探波洛只是给了两个版本的破案结果让第三方的铁路董事决定选哪一个?像读者和观众一样知悉了整个故事的董事决定选择 “凶手不是火车上的人 ”。 而三谷幸喜则直接让胜吕武尊帮助了十二(三)人,要那个司机下车在雪地上乱踩,让警察更相信是外面人来列车上进行谋杀。简直就是在帮忙制造假证据。 ----------------------------------------------------------------------------------------------------------------------- 三谷幸喜的改编一向十分大胆。 在几个版本的《十二怒汉》中,大体的故事走向基本都是不变的。比如,都是少年杀了父亲,都是十二个男陪审员,都是十一票认为有罪,只有一票认为无罪,而最终这一票说服了其他所有人。 但在三谷幸喜的《12个温柔的日本人》中,这一切都变了。 首先,这十二人的陪审团,终于有了三名女性。然后,案件也变成了一个女人杀了她的前夫。而陪审团中,起先十一人认为她是无罪的,只有一人认为她有罪…… 接下来的走向是,这一人居然一点一点说服了其他人,一度变成十一人都认为她有罪,只有一人觉得她无罪。 你以为这样和原版完全反着来电影就结束了吗?如果这样轻易,那就不是三谷幸喜了! 这时,居然还能反转,随着探讨和推理的一步步进行,最终又一点一点用事实和理论变成了十二人陪审团都认为她无罪。 不过有一点内核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的经历让我们所产生的偏见,会蒙蔽我们的双眼。 《十二怒汉》中,从始至终都有一个人坚持那个少年是有罪的,因为他和儿子的关系不好,被他的儿子深深伤害过。 而《12个温柔的日本人》中那个从一开始就说女人有罪,并坚持到最后的陪审员,因为他的老婆也离开了他,伤害了他。 伤害是产生恨意的源头,而恨意产生偏见,偏见又产生新的伤害。恶性循环。 所以,要公平公正,必须学会,你伤害了我,而我一笑而过。 可是这样就又不会有《东方快车谋杀案》了。 所以这人性啊,复杂呦!而这世道呀,艰难呢!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五):第二夜:ooc的同人创作

  我想看见命运的相逢与心照不宣的默契,他们大概因看见葬礼上相同的眼神而集结,或者在一年后的忌日故地重游时偶遇。善良无力的人们如何被毁掉生活,然后凭彻骨的恨意提出、推翻、重建甚至尝试多个杀人计划,直至雕琢出最完美的犯罪剧本。当他们踏上这辆东方快车,其实不仅仅是踏上了犯罪之旅,也应该做好了与平静的生活、挚爱的朋友们、一起实施计划的同伙甚至是自己珍贵的生命永恒诀别的准备。想象中的这场复仇,有极致的悲伤与遥远旧时代的浪漫。

  可惜我未能如愿。三谷大概有自己的考量,不想妄评它是否真的不好,只是作为一个知道消息后彻夜通览了原作与74年电影版的人来说,看完感觉非常遗憾。原本被角色群悲惨的命运、强烈的羁绊与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搞成这样游移不定又各怀鬼胎,需要他人安利甚至胁迫才答应合作,时间久了恨意还会消失,倒好像是我爱错了人。不恨了就放手好了,干嘛非强迫自己杀人。逻辑上也说不通,打了退堂鼓的人难以执行这么缜密细致的犯罪计划,信念如此不坚定的多人犯罪,失败的几率也是非常大的。

  我知道幽默元素是三谷的特色,有时候幽默在悲剧中是必要的,可以让观众发现人物的美好,但美好的人物自愿走向犯罪,才让人感到更大的悲哀。幽默不是以游戏的心态来杀人,那单纯只是变态罢了。他们自己也应该很清楚,每一次的相聚都是离死亡和罪恶更近一步,背负如此沉重的秘密,再轻松也该是有底线的。上一秒可以把酒言欢,下一秒就能想到也许终有一日将与眼前的一切告别。严格来说第二夜算是对电影的一种二度创作,那么在三谷的这部同人中,人物们显然几乎都严重OOC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六):推理剧的灵魂是侦探,抓不住灵魂可还行?

  阿加莎奶奶笔下三大系列:波洛式的本格推理,聚焦在犯案手法;马普尔小姐的人性推理,主要集中在犯罪动机;最后就是无固定主角的一些系列外作品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正是波洛系列与《尼罗河上的惨案》齐名的代表作,篇幅不长,剧情流畅,开篇犯案-取证-推理线条经典明晰,更有着常人想都想不到结尾,不得不说是一部佳作。

  作为开局纪念作的本作请来了西田大叔光子奶奶一众老戏骨,我更是为了玉木宏和泽村大叔期待了许久,终于等来了播放日却有些失望。第一夜虎头蛇尾,缺少了推理剧该有的解密快感,第二夜剧情简单却非要硬塞一部分内容,刻意还原案件导致了一个常理不符的破绽。

  不过毕竟原作逻辑清晰,本作第一夜基本连对话都照搬了,剧本还是很扎实的,但唯一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要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去塑造一个这么讨人厌的波洛。

  原作的波洛是个小个子,却头脑清晰灵活,充满灰色细胞,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绅士,在本剧里却变成了一个自大任性的滑稽角色,明明是个日本人却夹带着英文腔调,和原作真的是大相径庭,一点魅力都没有,为什么这么说我来举几个例子。

  首先波洛本人是个细心观察,却并不话多的人,在布克先生将自己的房间腾出来给他搬去新挂上来的车厢之后,他还特地过去那节车厢表示感谢,是很典型的英国绅士。本作胜吕却是说着我去普通车厢,其实心底却想着靠朋友关系混上卧铺,口是心非装模作样的姿态看着很让人不舒服。

  其次,原作德本汉小姐和上校是在列车开动之后在过道互相对话,因为喊出了亲昵的名字而非姓氏引起了波洛的注意,事后二人又装作在列车上第一次见面互不相熟,这才成了波洛的突破口,展现了他观察力之敏锐。本作胜吕只是在港口偷听到了两个人对话而已,完全没有展示这方面的才能,这一点不能体现一个侦探的能力,不过碰巧无事可做的时候偷听到了犯人的对话罢了。

  接着在取证的时候,波洛和秘书对话时秘书并没有露出如此明显的破绽说出“这东西明明……”类似的对话,而是说“这一定……是那个老头太疏忽了”,胜吕却把这个作为了突破口,又是一个为了破案而刻意安排破绽的情节,完全没有波洛那种零缺口打开局面的感觉。同样,关于列车的车门并没有关上也是波洛向车员提起的,车员才提出有人去了站台的可能性,本作却是完全从秘书口中得到的,这么大的线索一个侦探发现不了?

  再者说到美国太太提起纽扣的时候,波洛马上安慰道:“这可能是列车员给您铺被子的时候的不小心弄掉的。”意在安慰惊慌的美国太太并提出可能性,但胜吕却问一边的朋友“这个你见过嘛?”,这么明显的一个列车员的纽扣他完全没有注意,侦探?

  然后是和瑞典女士和公主的对话,波洛全程是微笑、亲切的原文都有提到,是个很有礼貌的男士,在本作居然对吴田进行快节奏逼问,完全无视女性的窘迫,对年长的伯爵夫人也是不用敬语,真是粗鲁呢。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最后,波洛提出了第一种可能性是外部人作案,此时康斯坦丁医生跳出来说了这样漏洞百出的推理是站不住脚的,波洛温和地说了一句:”您先别急着否定,说不定一会儿你还要同意它呢。“。此时可以看出在最开始波洛就已经站在人性的角度对整个案件进行了自己的选择,最后更是对布克先生说:“我已经提出了我的两种看法,至于你们选择哪一种,让你们来选择吧,我就退出本次的事件了。”反观本作的胜吕则是高喊着:“犯罪就是犯罪。"这样的口号到了最后却装模作样的一幅高抬贵手的样子,看似营造了一个人性与正义冲突的过程,实则完全是惹人生厌的自我渲染。

  这样一个对细节毫无查知的侦探,基本功都不扎实,却在询问证据的时候永远是背靠座椅一幅高傲的样子,看人的时候也经常带着鄙视的眼光,原来我以为是对角色的解读错误,但看了看台词确实是一个滑稽粗鲁的小丑。

  一部推理作品有一个充满魅力的侦探才是灵魂,可以是娇蛮任性的大小姐,也可以懒惰邋遢的醉汉,但你对待案子该有的认真总该有,同时具备着能够吸引观众的人格魅力,而不是靠着改动剧情,证据搜索的时候非要在每个人问完后加上两句”太冷静不行,太慌乱不行“这种浮夸肤浅的表面文章,末尾用什么来回折返跑来”破坏现场“,以表达自己的聪明和宽容,反正火车一开,到了名古屋你难道还回头找一个两边只有树和雪的现场,你认为找得到吗?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七):三谷幸喜风

  阿加沙粉新番20分钟完全受不了浮夸的polo弃了,几个月后发现原来脚本是三谷幸喜写的,那一切皆可理解,定是冷抽向,不能以原著严肃态度看待,捡回来…

  第一夜万斋叔台词量太惊人,安原著走向难道第二夜万斋又要说满两小时?然后发现竟然是完全可以独立的作品,弱化侦探才能,以犯人视角出发,讨论作案手法如此严肃话题配以诙谐背景乐全然三谷风,人无完人所以露出各种破绽解答侦探找到的证据,全程抽笑着看完…人物非常丰满,个性鲜明,选角很棒非常符合角色性格演得也好…配乐很赞…

  本剧虽然基于阿加沙原著基础,但加上改编剧情及舞台剧形式,完全以新面目呈现,非常日式非常三谷风格…若以侦探推理剧来说我定推荐原版,但从别的角度,能把众所周知的剧目如此改编,个人觉得很成功!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八):日式东方快车谋杀案本子

  若是没有第二夜我愿意打四颗星,一个SP里既有我最喜欢的安倍野村叔还有二宫、玉木GG和MOZU的小哥,再配上阿婆的原作,这一部本格推理第一夜给四颗星还是不过分。

  第二夜是三谷编剧的脑洞大开的展现,讲这些人在一起策划杀人的过程,这个过程讲了很多情节,比如中途有人怒意消退曾经想要退出杀人计划等,如此的杀人犯罪表现的如此欢脱,这个风格很多人也许很喜欢,而我恰巧是很不喜欢的那一类,也是这第二夜的欢脱和侦探如此轻易的放过了12个罪犯,把这个剧在我心中好感度拉低了一颗星。平常还很喜欢看推理剧,也看了不少,这个剧在这样的氛围下搞笑、还有一些危险的桥段,与我而言第二夜没有任何惊喜,一个感受:编剧代表了部分日式的推理结局,有一种犯罪叫正义,不用负责。

  记得电影东方快车中,波洛对车厢的人吼“你们这些人!私设公堂,亵渎公正,你们无权置法律于股掌之中。这样处置岂不是成了街头的野蛮人,既施行裁决又充当侩子手,这岂不是回到了中世纪。法治必须高于一切,即便有失公允,也应重拾信念使其历久弥坚。法律信念一旦崩塌,文明社会将无栖身之所。”波洛的愤怒为了一个罪犯,为好人以私刑处死坏人,一个悲剧正在变大,这12个人可说成了凶手一样,而这也是波洛无法改变的命运。每个人的行为均有所原因,于是他们成为了他们不那么喜欢的人或者给自己找了诸多借口。

  而这版SP中,大家杀人的时候,大部分都在紧张,不得不问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杀人只是为了大家等待了很久不得不执行而执行么,这些罪犯善良而真誠,如此的善良滋生了仇恨,形成了犯罪,罪犯很开心的直接或间接参与犯罪,认为取人性命的正义,我是波罗我是否会放过他们?我不知道,可若是轻易的尝试了那些不知道该不该触碰的河豚干,也许就会像二宫饰演的小秘书,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判决者,自己可以去代替法律、代替法庭了结那些恶人,尽管台词营造着搞笑气氛,我却觉得透着一丝寒意、可悲、毁灭,突然美满的结局拉低这部SP在我个人心中的印象,只能打及格分。

  不过,正如标题那样,这只是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一个同人本子而已,作为本子是不是不该要求太高呢?????毕竟是打着贺岁的名义~~~~~~~~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九):本来只是个短评而已怎么字数又超了(。

  作为一个没看过阿婆原著和之前改编的人,个人觉得第一夜的节奏还是很不错的,就是揭开真相太突然了一点……我还对侦探的推理处于“什么情况?”的阶段,真相突然就出现了!吓一跳!(。

  第二夜感觉煽情的意味更重,而且剧情……说实在有些老套,抱着欣赏古董(何)的心态尚可一观,而从侦探出现开始实在是……草率,于是各种快进orz

  不过除了刚力一家和这一大群人之间的羁绊感觉还是有些牵强之外,这些人之间的感情描写还是挺成功的,至少那一对对爱情鸟(。)之间的感情,从第一夜开始,还是挺让人感动的(。

  .s.玉木好帅!男爵更帅!!!剃了胡子立刻返老还童杀人不偿命!!!(。

  .p.s.卡司表里的山寺吓人一跳(等下是不是那个咖啡店老板……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十):不太喜欢

  一个结局很不政治正确的剧,其实说实话,第一夜和第二夜我觉得总体上都有点无聊。觉得好看的部分反倒是最后重述杀人片段的回忆。前半部分的事件前因真不是很想看,一直快进。说回来,这个案子里的人杀人,感觉像是闹着玩一样,虽然我知道这是编剧三谷幸喜的编剧风格,但确实给我观感有点别扭。而且这个侦探角色也太好说话了吧……从小看柯南长大,一直受里面的三观影响。柯南里面的犯人基本上都有隐情,但是杀人就是杀人,最后还不是被抓起来带走了。一个名侦探说什么这是我第一个未侦破的案件,但是我无比自豪←我的天啊,这句话真的确实颠覆我看这类题材作品的三观。而这个剧的he让我有点不舒服,大团圆结局用到这里感觉怪怪的很崩坏……总之应该不会完整二刷,要刷应该也只是冲着我斋叔的个人秀,不得不说,他那段一人推理的全过程看得我很感慨,台词量确实大。但是冲着角色和剧的表达形式来说,我真的确实不太喜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